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王昌龄左迁龙标佛教活动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与李白及当时边塞诗派、田园山水诗派的主要人物过从甚密,唱酬不断。曾到过西北边塞。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科,授汜水县尉。二十七年,被贬岭南,途经襄阳,孟浩然有诗相送;经岳阳,有诗送李白。次年回长安,又出为江宁县丞。天宝六年后贬为龙标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遥寄。天宝十四年,安史乱起,由龙标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王昌龄诗生前已负盛名。殷璠《河岳英灵集》收二十四人诗作,其中王诗最多,并誉之为“中兴高作”。他擅长七言绝句,以之与李白并称,人称“诗家天子”、“七绝圣手”。王昌龄绝句长于抒情,善于心理刻画,能以典型的情景、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内涵,意味浑厚深长。现存王昌龄诗一百八十多首,五七言绝句几乎占了一半。他的七言绝句以写边塞、从军为最著名,如《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意境开阔明朗,情调激越昂扬,文字洗炼,音调铿锵。尤其后一首,深入浅出,寓意深沉,被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一些反映“边愁”的诗,也是悲凉慷慨,沉深含蓄,使人吟味无穷。另有一部分描写妇女寄怀友人的诗作。今存《王昌龄集》二卷,《王昌龄诗集》三卷,《全唐诗》编录其诗为四卷。《新唐书》、《旧唐书》均有《王昌龄传》。又《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王昌龄《诗格》二卷、《诗中密旨》一卷。现在所见到的《诗格》与《诗中密旨》,收于明人所编的《格致丛书》。唐时日本僧人空海(密号“遍照金刚”)所作《文镜秘府论》已述及王昌龄评诗之语。在遍照金刚所作的《献书表》中也说到《王昌龄诗格》一卷(《唐文续拾》卷十六),可见王昌龄确曾作过《诗格》。至于现存的《诗格》和《诗中密旨》是否即王昌龄原著,则尚待考证。
唐代诗论的“意境”说,“意境王昌龄所撰的《诗格》开创了唐代诗论的“意境”说,对诗歌创作、禅宗发展,都有很深刻的意义。他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主要指山水自然物态的描绘;二曰:情境,“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主要指诗歌艺术形象表亲身体验的真实感情;三曰:意境,“亦张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主要指诗歌艺术形象所表现的内心感受、体会、认识,所谓“得其真”,其涵义即为“得意”。
王昌龄所说的“意境”重在“得意”,与后来所说“意境”内涵虽有差异,却是文论观念“意境”可见的最早论述。“意境”论述始出于王昌龄,并非无稽。
第一,“意”、“境”用于诗论,已见于盛唐著述。天宝中,殷璠编选的《河岳英灵集》,其评王维诗曰:“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分别提到“意”和“境”,“意新”,便可超出平常的境界。其评常建诗曰:“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又称张谓诗“在物情之外”,称王季友诗“远出常情之外”。这些评论都同“皆出常境”一致,着重于诗歌艺术形象的“象外”特征。
第二,日僧遍照金刚撰《文镜秘府论》引用王昌龄的《论文意》中,谈到了意和境的关系,并用来说明创作中的艺术思维,指出“意须出万人之境”,便是“出常境”之意;强调深入观察物象,“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要求创作构思达到情、境相合。“思若不来,即须放情却宽之,令境生;然后以境照之,思则便来,来即作文”。据此,遍照金刚认为“境与意相兼始好”,要求“意”与“境”结合为“意境”。由此可见,用“意”、“境”来表达具有“象外”特征的诗歌艺术形象的文论观念,在盛唐已经通行。
  “意”、“境”论诗,在中唐发展为要求“意”、“境”结合的“意境”说,并要求具有独特的艺术形象,在理论上有重大进展。释皎然在《诗式》中提出“取境”说,指出以意取境有两种情况:一是由境而来,“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一是由思而来,“有时意境(一作“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而这两类取境在表现上都须“有似等闲,不思而得”。因此,他注意到风格与取境有密切关系,指出:“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皎然的“取境”说从“意”与“境”的联系上,对“境”在诗歌艺术形象的功用作了进一步探讨。稍后,诗人权德舆在《左武卫胄曹许君集序》中评许君诗歌说:
“凡所赋诗,皆意与境会,疏导情性,含写飞动,得之于静,故所趣皆远。”明确地提出了“意”与“境”结合的主张。诗人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纪》中说:“诗者,其文章之蕴耶!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更明确把“象外”作为意境所形成的艺术形象的特征和效能。大体地说,“意境”作为诗论的一个重要观念,其理论要点大都在中唐已提出,并有论述。其中最重要的是突出“意境”须有“象外”的特征和效能,即不仅以神似手法描述物象,而且要有启发想象和联想的效能,有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的艺术空间。
  晚唐司空图更进一步结合意境来谈诗歌风格。在《与王驾评诗书》中,他提出“思与境偕”,实即权德舆所说“意与境合”;在《与极浦书》中,他引用中唐戴叔伦的名言:“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指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亦即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正是从“意境”说出发,他称赞王维、韦应物诗“趣味澄□,若清□之贯达”;而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批评元稹、白居易诗“力就而气孱,乃都市豪估耳”。他的《二十四诗品》便是描述了由各种意境所构成的各种风格,贯串了意在言外的象外旨趣,如其中所说“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离形得似”以
及遣貌取神等,都要求通过神似的艺术形象,展现意境与风格。这是他对意境说的一种发展和贡献。
  宋至明清时期对“意境”说的发展,宋代诗论不多标举“意境”,但在崇尚平淡诗风中注重言外之意,在流行“以禅喻诗”的诗论中提出“悟”的要求,实质上都对“意境”说有所发展,并对后来有所影响。
  欧阳修《六一诗话》中评梅尧臣诗曰:“圣俞(梅字)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又引用梅尧臣诗论说:“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指出具有象外特征的诗歌艺术是最佳最难的,在命意上须要精思,在造语上尤须功力,在风格上须求平淡。所以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有更明白的申述。他要求诗歌“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强调“诗之不工,只是不精思耳”;认为诗篇“善之善者”,是“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指出作诗“始于意格,成于句、字。句意欲深、欲远,句调欲清、欲古、欲和,是为作者”。这些主张与欧、梅一脉相承。按照这样的理论进行创作,其诗歌作品应具有风格平淡、意味不尽的艺术形象,实质上是对“意境”说的具体阐述,是创作具有意境的诗歌的经验总结,其特点是在命意造语上强调精思和功力。
  宋代佛教,禅宗兴盛。诗人论诗,以禅喻诗流行。苏轼很赞赏司空图的诗论,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指出:“李、杜以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所谓“远韵”、“至味”,实即言外之意的象外艺术的效用,是对“意境”说的一种具体说法。而正是苏轼,屡用禅喻诗。他称赞好诗说:“每逢佳处辄参禅。”(《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在《送参寥师》中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认为禅悟中有“至味”,诗法与此相仿。其他如韩子苍说:“诗道如佛法,当分大乘、小乘、邪魔、外道。”(《诗人玉屑》卷五引《陵阳室中语》)以及陆游说:“学诸大略似参禅,且下工夫二十年。”(《赠王伯长主簿》)这类以禅喻诗,大致从学诗方法着眼,而强调工夫。至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举出“妙悟”,阐述诗歌境界,更发挥了司空图诗论,认为:“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他用佛家比喻超绝语言文字的“羚羊挂角”,来强调诗歌艺术形象的超绝语言的功用;用佛家说明超脱尘世的“空中之音”等境界,来比喻诗歌艺术形象的象外效能,其实质便是用禅理直接说明诗歌意境理论。较之宋代一般以禅喻诗而讲究功力,严羽更进了一层。所以今人钱钟书指出:“他人不过较诗于禅,沧浪遂欲通禅于诗。”(《谈艺录·以禅喻诗》补订本)
  明、清时期,“境界”一词更广泛运用于文学评论。如王世贞论赋,王世贞、沈德潜、袁枚等论诗,都谈到“境”或“境界”的问题。会评《西厢记》中谈“境界”多至数十处。但他们的论述大都比较零星,缺乏系统性。其中对“意境”说作出较大贡献的是清代的王夫之和王士祯。

唐天宝六年(七四七),王昌龄以“不护细行”,被贬龙标尉。他从江宁丞,再贬龙标尉,历经坎坷。天宝六年冬,被贬龙标尉。天宝七年春天,从江宁(现南京)乘船沿长江上行,经过安徽、湖北,秋天到达了湖南巴陵(今岳阳)。在这里,他有许多朋友如李十二、李越宾、刘谞、刘处士等为他的际遇而惋惜,纷纷安慰他。他也有诗歌相赠。在巴陵于诸友人诗歌唱和后,转洞庭湖,溯沅水而上,往贬所龙标。在武陵(今常德),有田太守热情招待。他有诗歌相答。与武陵丞袁某,也有诗歌相送。而同时,在席上还遇见了同样为逐臣的卢谿司马太守,也有诗歌相赠。除了官员以外,他还与道士来往。到了卢溪后,又与司马太守相遇。在卢谿作了著名的《箜篌引》,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思想。
龙标,即今天湘西黔城。唐时甚僻,属于蛮荒的五溪地区。历史上许多被贬的官员,多被贬此五溪地区。譬如楚国的屈原、王昌龄以前的唐太宗女东阳公主,于武则天垂拱四年戊子(六八八年)六月,被削东阳公主封邑,并二子徙置巫州。巫州,即即今天湘西黔城。在王昌龄以后,有宦官高力士,在唐肃宗上元元年庚子(七六零年)六月丙辰,高力士被流放巫州。到了宋朝,又有理学家魏了翁,被贬同样在五溪地区的靖州。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五溪,湘黔接壤的辰、酉、巫、武、渠水地区。夜郎,即古代贵州及云南东北、四川东南、湖南西部地区。
王昌龄在龙标任所,作了不少诗歌。有游览山水的,有送别友人的,有与僧人来往的。如在城东金鳌山写的《龙标野宴》:“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他常常在城东金鳌山与静法师来往,并写有《静法师东斋》。
筑室在人境,遂得真隐情。春尽草木变,雨来池馆清。
琴书全雅道,视听已无生。闭户脱三界,白云自虚盈。
还有与蟠龙山聪上人来往时写的许多诗歌,如《宴南亭》、《遇薛明府谒聪上人》等作品。薛明府,唐朝清官,剡县人(或是石首人),素称清廉。与李白、许浑、杜甫等诗人均有来往。李白、许浑、杜甫等诗人均有诗歌相赠。
李白《流夜郎至江夏陪长史叔及薛明府宴兴德寺南阁》
绀殿横江上,青山落镜中。岸回沙不尽,日映水成空。
天乐流香阁,莲舟飏晚风。恭陪竹林宴,留醉与陶公。

许浑《广陵送剡县薛明府赴任》
车马楚城壕,清歌送浊醪。露花羞别泪,烟草让归袍。
鸟浴春塘暖,猿吟暮岭高。寻仙在仙骨,不用废牛刀。

杜甫《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颂得叙怀斐然之作三十韵》
南征为客久,西候别君初。岁满归凫舄,秋来把雁书。
荆门留美化,姜被就离居。闻道和亲入,垂名报国馀。
连枝不日并,八座几时除。往者胡星孛,恭惟汉网疏。
风尘相澒洞,天地一丘墟。殿瓦鸳鸯坼,宫帘翡翠虚。
钩陈摧徼道,枪櫐失储胥。文物陪巡守,亲贤病拮据。
公时呵猰貐,首唱却鲸鱼。势惬宗萧相,材非一范睢。
尸填太行道,血走浚仪渠。滏口师仍会,函关愤已摅。
紫微临大角,皇极正乘舆。赏从频峨冕,殊私再直庐。
岂惟高卫霍,曾是接应徐。降集翻翔凤,追攀绝众狙。
侍臣双宋玉,战策两穰苴。鉴澈劳悬镜,荒芜已荷锄。
向来披述作,重此忆吹嘘。白发甘凋丧,青云亦卷舒。
经纶功不朽,跋涉体何如。应讶耽湖橘,常餐占野蔬。
十年婴药饵,万里狎樵渔。扬子淹投阁,邹生惜曳裾。
但惊飞熠耀,不记改蟾蜍。烟雨封巫峡,江淮略孟诸。
汤池虽险固,辽海尚填淤。努力输肝胆,休烦独起予。
金代元好问有诗《薛明府去思口号》:“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只从明府到,人信有清官。”赞扬他的清廉,称他是清官。
王昌龄《遇薛明府谒聪上人》
欣逢柏梁故,共谒聪公禅。石室无人到,绳床见虎眠。
阴崖常抱雪,枯涧为生泉。出处虽云异,同欢在法筵。
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这些游览山水的诗歌中知道他的心境,如下面这些五言诗歌:
《宴南亭》
寒江映村林,亭上纳鲜洁。楚客共闲饮,静坐金管阕。
酣竟日入山,暝来云归穴。城楼空杳霭,猿鸟备清切。
物状如丝纶,上心为予决。访君东溪事,早晚樵路绝。

他在城东金鳌山下的东溪写下了《东溪玩月》:
月从断山口,遥吐柴门端。万木分空霁,流阴中夜攒。
光连虚象白。气与风露寒。谷静秋泉乡,岩深青霭残。
清灯入幽梦,破影抱空峦。恍惚琴窗里,松溪晓思难。

他在沙湾写下了《沙苑南渡头》:
秋雾连云白,归心浦溆悬。津人空守缆,村馆复临川。
篷隔苍茫雨,波连演漾田。孤舟未得济,入梦在何年。

王昌龄左迁龙标与僧人来往的诗歌,有与城东金鳌山静法师来往的《静法师东斋》,缅怀对岸蟠龙山素上人的《素上人影塔》,还有与龙标对岸蟠龙山聪上人来往的《遇薛明府谒聪上人》。
王昌龄在龙标对岸蟠龙山拜谒素上人影塔时写下的《素上人影塔》:
物化同枯木,希夷明月珠。本来生灭尽,何者是虚无。
一坐看如故,千龄独向隅。至人非别有,方外不应殊。
素上人,可能就是许浑《送惟素上人归新安》中的那个惟素,而不会是刘禹锡《赠别君素上人诗》中的那个君素。因为刘禹锡比王昌龄的时代要迟,而许浑与王昌龄是同时代的诗人,而且有共同的朋友薛明府。所以,惟素上人也应该是他们共同的朋友。
许浑《送惟素上人归新安》
   山空叶复落,一径下新安。风急渡溪晚,雪晴归寺寒。
   寻云策藤杖,向日倚蒲团。宁忆西游客,劳劳歌路难。

王昌龄龙标对岸蟠龙山聪上人来往的《遇薛明府谒聪上人》:
《遇薛明府谒聪上人》
欣逢柏梁故,共谒聪公禅。石室无人到,绳床见虎眠。
阴崖常抱雪,枯涧为生泉。出处虽云异,同欢在法筵。
聪上人,可能就是许浑《乘月棹舟送大历寺灵聪上人不及》诗中的灵聪上人,因为许浑与王昌龄是同时代的诗人,也许他们本来就是有很深密的友情。当然有共同的朋友了。我们知道,一个僧人,不可能一辈子住在一座寺院,所以他可能开始住在北方大历寺,后来又来南方住龙标的蟠龙山,这很正常。
许浑《乘月棹舟送大历寺灵聪上人不及》:
万峰秋尽百泉清,旧锁禅扉在赤城。
枫浦客来烟未散,竹窗僧去月犹明。
杯浮野渡鱼龙远,锡响空山虎豹惊。
一字不留何足讶,白云无路水无情。

多年后,等王昌龄离开龙标,由龙标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那时日本高僧空海则来到中国求法,顺便将中国文化到带回了日本。可能他曾经来到龙标,看到了王昌龄在龙标贬所著的《诗格》二卷、《诗中密旨》一卷。所以,就在他的《献书表》中也说到《王昌龄诗格》一卷。在他所作《文镜秘府论》也就自然述及王昌龄评诗之语。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