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兜率龟镜集续编(1)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明夷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兜率龟镜集续编
  兜率龟镜集续编序
  明夷法师
  历史上,记载弥勒法门的修行者的事迹,最早见于弘扬弥勒法门的涅槃宗高僧、南齐宝亮撰的《名僧传》。其后,有历代的《高僧传》,以及弘扬四分律的律宗高僧、唐朝道宣撰的《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辽代弘扬弥勒净土的名僧、上京管内都僧录纯慧大师非浊(?—1063),撰的《三宝感应要略录》;清代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禅宗曹洞宗高僧弘赞在犙辑《兜率龟镜集》;还有现在台湾的于凌波居士撰的《中国近代佛教人物志》、《中国佛教海外弘法人物志》、《民国高僧传》。
  梁宝唱在《名僧传序》云:“外典鸿文,布在方册,九品六艺,尺寸罔遗。而沙门净行,独亡纪述,玄宗敏德,名绝于古,拥叹长怀,靡兹永岁。”约于天监九年(西元五一○年)起稿,撰《名僧传》以述名僧四百二十六人行迹,至天监十三年(西元五一四年)条列就绪,前后凡五年,利用华林园宝云经藏等资料,撰文三十一卷。
  其实,《名僧传》的作者是宝亮(444—509)(后人均以为作者是宝唱,实误),《高僧传》的作者是慧皎(495-554)。《高僧传》撰于519年,而宝亮撰《名僧传》当在寂前,显然比《高僧传》成书时要早,事实也比较接近真实。无疑地,《高僧传》系从《名僧传》中有所取舍而成的,这与作者的信仰有关。宝亮自己也是弘扬弥勒法门的僧人,尝讲《弥勒成佛经》近十遍,可见他对有关弥勒信仰事的传记比较注意,也比较周全。何况《名僧传》大部份皆是以弥勒信仰者之传记为多,这从《名僧传抄》中可以看出。然而《高僧传》则不是这样,此书结构宏伟广博,所记人物比较广泛,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皆有所涉猎,但却疏而不详。且有些很重要之文字,皆被慧皎删去。譬如《名僧传抄》说昙戒生病事:“安卒后,隆安中疾病”,至少说明昙戒生病在道安大师示寂(385)以后的隆安年中(397年至401年)间。而《高僧传》中仅说:“后笃疾。”此一删除,给后世带来了许多麻烦。《名僧传》已不复再睹,仅从《名僧传抄》可知其大略,而《高僧传》则流传甚广,许多学者考史皆以此书为依据蓝本,少有参阅它书。    唐朝道宣撰的《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和唐朝惠祥撰的《弘赞法华传》,也有一些记载弥勒法门的修行者的事迹。
  在辽代弘扬净土的名僧,上京管内都僧录纯慧大师非浊(?—1063),撰的《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中有《释灵干讲华严见天宫迎感应》、《唐朝散大夫孙宣德发写花严愿感应》;卷下有《乌长那国达丽罗川中弥勒木像感应》、《济阳江夷造弥勒像感应》、《释沿謣造弥勒菩萨像感应》、《释诠明造慈氏檀像感应》、《代州总因寺释妙运画药王药上像感应》、《淄州释惠海画无著世亲像得天迎感应》等关于弥勒信仰者的事迹。    清代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曹洞宗禅师弘赞在犙辑《兜率龟镜集》,则全部是记载弥勒法门的修行者的事迹。    晚清居士彭际清撰集《居士传》里,也有一些记载弥勒法门的修行者的事迹。譬如唐朝的白居易居士、明朝的王志坚居士等,都是弥勒信仰者。    在台湾的于凌波居士撰的《中国近代佛教人物志》、《中国佛教海外弘法人物志》,《民国高僧传》。也记录了一些记载弥勒法门的修行者的事迹。譬如清末赤山法忍禅师;民国太虚大师、慈航法师、优昙法师、演培法师和净严法师等;现代浩霖法师、幻生法师、印海法师等等。    自清代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曹洞宗禅师弘赞在犙辑《兜率龟镜集》后,距今已有约三百五十年了。这期间,有许多弥勒法门的修行者的事迹,鲜为人知。基于此,‘台湾慈宗学会’会长,林宜德居士发心编辑《兜率龟镜集续篇》,殊为可贵。此举既继承了历史上高僧编辑弥勒行者的《往生传记》的传统,又延续了历史上居士撰写《居士传》的流风。此书之编辑,是从历代各种经典的《持验记》、缁素的《往生传》以及各种《高僧传》的资料中拈出,杂陈了眼见、耳闻、报载的种种途径,将弥勒法门的修行者的种种事迹,汇集成册,以备后需。善哉,功德无量。
  是书即将刊印出版,嘱余为之序。余因疏懒,匆匆看过他所编辑的人物传记后,又补充一些我所知道的僧俗事迹,一并加入,以为流通。
  诚愿以此功德,回向法界众生。       现世增长福慧,命终上生兜率。
  亲闻弥勒妙法,获证无生法忍。
  将来龙华三会,共度有缘法侣。    南无兜率天宫一生补处当来下生弥勒慈尊!
  南无兜率天宫随缘示众天宫宝藏甚深妙法!
  南无兜率天宫西天东土宏宗演教诸大菩萨!
  佛历二五四七年癸未六月初五日
  后梁上生钞主方外鸿楚法师忌日
  台湾慈宗学会
  慈德 ◎秦姚兴文皇帝姚兴谥昭文都常安。晋安帝世。天竺法师鸠摩罗什。弘始三年冬到长安。姚兴厚加礼。请入逍遥园。别馆安置。敕令僧磐集诸沙门八百余人咨受什旨。八年于大寺草堂之中。出法华经竟。命僧睿道融。讲新法华。崇御佛法。秦主发愿云。什公书经。笔端放光。光中见化佛及文殊。廷知此土感应。自笔造经。兼救亡亲。即于翻经院傍。别造净室。以七宝庄严室内。香水散洒。自香汤沐浴。八年三月八日。就书写始立题。放五色光。才得两卷。秦主梦。净室顿如广博严净土。金色光明。充满其中。光中见亡亲。欢喜说偈曰  
  ;善哉圣王 自本造经 乘此功德 生忉利天    供养之日 当生第四 奉事弥勒 闻法悟解
  即觉在净室一部造讫。九年正月十五日。于大寺中。供三千僧。什在高座云。囊秽莫舍里真金。敷扬大义。雨华动地四方云集。九万余人。一时种佛乘因。万乘之心。尊三密教。兴既灵襟崇御佛法。照前润后矣
  (法华传) ◎东晋 法领法师
  东晋沙门支法领。幼出家。长时往西天询求圣典。至于阗。遇西来三藏一乘法主。佛驮跋陀罗。此云觉贤。释迦种姓甘露饭王之裔孙也。是大乘三果人。即三地菩萨。将华严三万六千余偈来。若于经中有所不通。即生兜率净土。请问弥勒大慈尊。沙门法领于是哀请三藏慈降震旦流通华严。(华严经传记) ◎齐太祖高帝道成    齐太祖高帝道成。姓萧偏崇重佛。故造陟屺止观二寺。四月八日。常铸金像。七月十五日。普寺造盆供。僧三百。自以香汁和墨。手写法华经八部。金字法华二部。皆五香厨四宝遂盛。静夜良辰清斋行道。每放金色光。照耀殿内。诸侯皆共视。倍更发心。相议。我等结二十八人。各各造一品。庄严奇丽。七月十五日。就止观寺。须供养礼拜。即如佥议。当于供日。天雨细华。如云母而下。琉璃轴放光。照一里余。众皆欢喜。中有特进士。七十有八。顿闷绝。良久起居。欢喜流泪。吾如梦见自身。左右有羽翼。飞到天上。即兜率宫前入。弥勒告曰。高帝并诸侯。皆来我所。法华力耳。汝还人间。宜告此事。即特飞下见羽翼。是法华一品。诸君莫懈怠。王臣弥发信心焉。
  (法华传)◎隋 慧缘法师
  隋释慧缘豫州人也。少出家。蔬食苦行。心欣生兜率。以所修行业。发愿回向彼业。志求奉见弥勒。十二年中更无休息。梦一人童子来告缘。汝行业欣兜率。虽生彼天。不可奉仕弥勒大士。何以故。未读法华故。若人受持十善。虽生彼天处。不受持妙法华经者。唯在外天不事补处。著欲因缘。还堕三途。说是语已。上升虚空。梦觉流泪。悔谢前心。更从师友受经。画夜转读经三年。复梦前童子来谓缘。汝业既熟。寿命未尽。先欲奉见弥勒菩萨。从我胁下。即接上升入兜率。弥勒菩萨。与大菩萨围绕说法。见缘入说偈赞曰。善哉大释子。转读一乘故。现身见我身。舍寿必生此。缘闻斯偈讫。欢喜流泪。见前后左右。百千众会在座。复见空座无人甚多。即问天众。何故有座无人。时有二菩萨。即是侍者。一名法音林。二名大妙相。即从座起谓慧缘曰。当知空座者释迦如来末法中。读诵法华妙教之人。当生之时所坐之座。是故彼座空无人。汝座在彼中。汝行业妙故。我迎接汝。先所见童子。岂异人乎。大妙相我是也。速还人间。令闻知此事。转读大乘。十二年后。舍寿至此处受教。复教从前童子来下。梦觉欢喜。对朋友而说此事。十二年后。无病而卒。紫云耸空。人皆谓瑞矣。(法华传)◎隋 灵干法师
  ;隋西京大禅定道场释灵干。俗姓李氏。金城狄道人也。志节恭勤常修净业。依华严经作莲华藏世果海观及作弥勒天宫观。至开皇十七年遇疾暴闷。唯心不冷未敢藏殡。后醒述云。初见两人。手把文书户前而立。曰官须见师。俯仰之间乃与俱往。状如乘空足无所涉。到一大园。七宝树林端严如画。二人送达便辞而退。干独入园东西极目。但见林地。山池无非珍宝。焜煌乱目不得正视。树下花座。或有人坐。或无坐者。忽闻人唤云。灵干汝来此耶。寻声就之。乃慧远法师也。礼讯问曰。此为何所。答曰。是兜率陀天。吾与僧休同生于此。次吾南坐上者。是休法师也。远与休形并非本身。顶戴天冠衣以朱紫。光炜绝世。但语声似旧依然可识。又谓干曰。汝与我诸弟子。后皆生此矣。因得觉悟。重增故业。端然观行绝交人物。至大业三年。禅定初成。敕召为道场上座。僧徒一盛匡救有叙。至于八年。于本房内所患渐重。将欲终卒。目精上视。不与人对。久之乃垂。颜如常日。沙门童真问疾。因见是相。干谓真曰。向见青衣童子二人来召。相逐而去。◎隋 慧斌法师
  隋。释慧斌。俗姓胡氏。出家。住豫章郡禅居道场。后师事天台智颛。祈求出家。蔬食长斋。精苦尤甚。隐居匡山。杜绝人物。诵法华经。初诵经竟。即燃左手第四指。以为供养。如此日限三遍。自是累年每有殊香熏馥房户。又闻弹指感动居邻。以大业八年八月舍命。春秋四十有四。未亡之前。自睹神人现形数丈。而为作礼。称叹持经功德。因言。法师当行。躬愿陪从。又寺僧智海。实行人也。梦法师云。今生兜率陀天。接奉无由。便此辞别。深相劝课。使共行道。身亡以后。形体长大。倍于平昔。敛以旧衣。三分蔽一。道俗惊异。莫详其理。遗言咐嘱。令身施众生。同学僧颛。赞成其志。收骸。建立方坟于尸陀之所洪井岩焉
  (法华传) ◎唐 孙宣德居士
  唐朝散大夫孙宣德。雍州永安县人也。德依因缘发愿。将造花严经。间触事生不信。即舍废无恶不造。后射猎落马闷绝。经一日醒觉悲泣投地。悔过自责。谓思邈曰。吾初死之时。见三人冥官躯没官。到于大城前。五道大臣位次叙列。阎魔大王安处。于嗔呵吾言。汝痴人,恣造恶。依所杀禽兽愬非分召汝。即见庭中。吾所杀生百千万。向王各各白非分夺命由。王弥嗔怒。时有一童子。自称善财。忽至王所。王恭从座下。合掌向童子。童子曰。汝可放宣德。彼发造花严未果。所愿之时。无不信心。岂以后恶舍前善。王欢喜曰。理实如然。宜可放还。即童子示归路得醒悟。大花严经功德不思议。仍悔先愚。更尽所有书写之。八十有六而卒。对亲友曰。吾写花严。生兜率天。奉违事慈氏矣。
  (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中) ◎唐 善胄法师
  唐西京净影寺释善胄。俗姓淮氏。瀛州人也。通敏易悟极闲谈激。机辩为心美誉闻彻。于仁寿末年。奉敕置塔。送舍利于梓州牛头山华林寺。严舆将达感猪八头。突到舆下从行至馆。驱逐乃走还来如故。渐至城治。黑蜂四枚形甚壮伟随舆旋绕数市便去。既至州馆。夜放大光明彻屋上。如火焰发。食顷方灭。又掘塔基入深丈余。正当函处得古瓮瓶。无盖有水。清澄香美。乃用盛于函内。寺九层浮图。从西南角。第二级放光上照相轮。如五石瓮。黄赤如火。良久方隐。又堂内弥勒像。亦放眉间紫光。并二菩萨亦放赤光。通照寺院。前后七度众人同见。除不来者。武德三年八月内终于本寺。春秋七十有一。
  (唐高僧传) ◎唐 义忠法师
  释义忠。姓尹氏。潞府襄垣人也。年始九岁。宿殖之性志愿出家。得淄州沼阇梨为师。若凤巢中之生鹓雏也。少秉奇操慧解不伦。沼授与大涅槃经。时十三岁矣相次诵彻四十卷。众皆惊骇。号空门奇童也。二十登戒学四分律义理淹通。旁习十二门论。二本即当讲演。沼师知是千里之骏。学恐失时。闻长安基师新造疏章。门生填委声振天下。乃师资相将同就基之讲肆。未极五年。又通二经五论。则法华无垢称及百法因明俱舍成唯识唯识道等也。由兹开奖弟子繁多。讲树别茂于枝修。义门旁开于关窍。乃著成唯识论纂要。成唯识论钞三十卷。法华经钞二十卷。无垢称经钞二十卷。百法论疏。最为要当。移解二无我归后。是以掩慈恩之繁。于今盛行勿过忠本。所谓列群玉贯众花。王装琼树之林。花缀蜀机之锦。辈流首伏声彩悠飏。况基师正照于太阳。忠也旁衔于龙烛。四方美誉千里归心者不可胜算矣。传持靡怠。仅五十余年。计讲诸教七十许遍。至年七十二。忽起怀土之心。归于昭义。示同初夏诵戒行道。每一坐时。面向西北。仰视兜率天宫。冥心兜率。愿舍寿时得见天主。永离凡浊终得转依。一日晨兴澡洗讫。整肃容仪望空礼拜。如有哀告之状。少顷结加趺坐。嘱咐流通教法之意毕。忽异香满室彩云垂空。忠合掌仰视曰。秽弱比丘何烦大圣躬来引接。言尽而化。乡人道俗建塔供养。全身不坏。至今河东乡里高冈存焉。
  (宋高僧传卷四) ◎唐明洪法师
  明洪法师。唐朝长安人。不详生时。卒于655年。洪师善大论。荣望当时并绍宗师业。召入普光寺。时复弘法而专营浴供。月再洗僧。系踵安公。归心慈氏。为“慈宗”第六祖。 ◎唐 郭神亮居士
  唐永隆中。长安人郭神亮。梵行清净。忽一日暴卒。有天人引至兜率天宫。敬礼弥勒。一菩萨谓郭曰。何不受持华严。对曰。以无人讲演故。菩萨曰。有人现讲。何以言无。既而郭苏。向薄尘法师述其事。始知贤首之弘转法轮。其感通神异若此。见会玄记。
  (华严经传记) ◎唐 灌顶法师    唐释灌顶。字法云。俗姓吴氏。常州义兴人也。祖世避地东瓯。因而不返。今为临海之章安焉。父天早去。母亲鞠养。生甫三月。孩而欲名。思审物类。未知所目。母夜称佛法僧名。顶仍口敦。音句清辩。同共惊异。因告摄静寺慧极法师。闻而叹曰。此子非凡。即以非凡为字。及年七岁。还为极公弟子。日进文词。玄儒并惊。清藻才绮。即誉当时。年登二十。进具奉仪。德瓶油。弥所留思。泊极师厌世。沐道天台。承习定纲。因有亏绪。俄随智者东旋。止于台岳。晚出称心精舍。开讲法华。跨郎笼基。蹑超云印。方集奔赴。负箧成群。有吉藏法师。兴皇入室。嘉祥结肆。独擅浙东。闻称心道腾。意未之许。求借义记。寻阅浅深。乃知体解心醉有所从矣。因废讲散众。投足天台。餐禀法华。发誓弘演。至十七年。智者现疾。瞻侍晓夕。艰劬尽心。爰及灭度。亲承遗旨。乃奉留书并诸信物。哀泣跪授晋王。晋王五体投地。悲泪顶受。仁寿二年。下令曰。禅师既是大师高足。法门委寄。今遣延屈。必希霈然。并法华经疏。随使入京也。伫迟来仪。书不尽意。顶持衣负锡。高步入宫。三夏阐弘。副君欣戴。每至深契。无不申请。并随问接对。周统玄籍。后遣信送还。喻遗隆倍。尝有村人于法龙。去山三十余里。染患将绝。众治不愈。其子奔驰入山祈救。顶为转法华经。焚栴檀香。病者虽远。乃闻檀香入鼻。应时痊复。又乐安南岭地曰安州。碧树青溪。泉流伏溺。人径不通。顶留连爱玩。顾而誓曰。若使斯地夷坦。当来此讲经。曾未浃旬。白沙遍涌。平如玉镜。顶以感通相显。不违前愿。仍讲法华。用酬灵意。自顶受业天台。又禀道衡岳。思颛三世。宗归莫二。若观若讲。常依法华。及说圆顿止观四念等法门。其遍不少。且智者辩才。云行雨施。或同天网。乍拟璎珞。随闻能领。唯顶一人。其私记智者词旨。及自制义记。并杂文等题目。并勒千碑阴。以贞观六年八月七日。终于国清寺房。春秋七十有二。初薄示轻疾。无论药疗。而室有异香。临终命弟子曰。弥勒经说。佛入灭日。香烟若云。汝多烧香。吾将去矣。因申遗诫。词理妙切。门人众侣。瞻仰涕零。忽自起合掌。如有所敬。三称阿弥陀佛。低身俯就。色貌欢愉。奄然而逝。举体柔软。顶暖经日。尝有同学智晞。清高亮之士。先以贞观元年卒。临终云。吾生兜率矣。见先师智者。宝座行列。座皆有人。唯一座独空。云却后六年。灌顶法师。来此说法。焚香验旨。即慈尊降迎。计岁论期。审晞不谬矣。以其月九日。定于寺之南山也。
  (法华传) ◎唐 道忍、道超、道信
  三大师传。唐道忍。道超。道信。三人。俱南阳人。同发誓约。求生兜率。忍以弘法利人为行。而信独精进。居终南。礼诵无间。日中一食。衣唯粗敝。行林清苦。罔不克为。道超禀性敦朴。喜怒自平。逆顺常一。别无行业。栖托五台三十年。迹不出山。一日假寐。见草衣童子。顾超曰。三子之功。尔其先也。兜率在近。子曷昧耶。超曰。某平生虽有志愿。且无奇行。安在其先耶。答曰。以子久居清凉。道怀虚旷。无所执著。故冠于二子。超曰。以二子之行。勤笃精至。必能生乎。答曰。二子皆相继而生。但品位在次耳。及寤。超即盥沐礼佛。更延三日而终。塔于鹫峰之北。周岁。忍信二人。闻风而至。于超塔前。烧香散花。哀哭恋慕。至夕。忽见超立于空际。天衣飘然。望之含笑。以水沃二子身。明日忍坐脱于华严寺。及半载。信方入灭。异香盈室。白气贯天。俱葬于鹫峰之北焉。
  (华严经传记)◎梁 僧凤法师
  僧凤。姓萧氏。梁高其族祖也。曾祖懿梁侍中宣武王。大父轨梁明威将军番禺侯。显考长陈招远将军新昌守。凤以族胄菁华风望高远。置情恢廓立履标峻。昔在志学聪慧夙成。文翰曾映声辩超挺。所制杂文百有余首。冠出儒林识者咸诵。固得早登延誉令逸京皋。开皇之始僧粲法师。名重五都学周八藏。乃委心请道归宗师传。粲鉴其精爽美其器略。授以真乘。开十等之差。导以玄辩□八势之位。凤雅有幽度领览无遗。胜气迈于比肩。赋命怀于前达。时伦相顾曰。师逸功倍。闻之昔人。冰凉清厚。验之今日。会隋炀负图。历试黄道。大业中岁驻跸南郊。文物一盛千年罕及。欲以军威帝业激动鬼神。乃高饰黄麾盛陈白羽。霜戈曜日武帐弥川。皂素列于朝堂。下勒曰。军国有容华夷不革。尊主崇上远存名体。资生通运理数有仪。三大悬于老宗。两教立于释府。条格久颁。如何抗礼。黄老士女承声下拜。惟佛一宗相顾峙立。沙门明赡。率先答诏。具如别传。然勒频催。何为不礼。凤为崇敬寺主。依例被追。乃摆拨直进。援引经论明不敬之理。佥详赡凤抗诏之仪。可谓兰菊各擅其英华。竹柏互陈其贞节。不可削也。献后云崩禅定斯构。下诏辟召。来萃道场相从讲解。迄于暮齿。善综引安机要。难问失绪显论攸归。贞观中年释门重阐。青田有秽白首斯兴。非夫领括无由弘护。中书舍人杜正伦。下勒监掌统详管辖奏召。以为普集寺任。寻更右迁定水上座。绥绢二寺无越六和。妙达众心欣其仰止。年及从心更新诚致。絷维尘境放旷山林。言晤相諠终事毕矣。有岐州西山龙宫寺。远来请讲深幸素心。承彼北背曾岩南临清渭石镜耀日松萝冒空畅悦幽情。即而依赴。大开法观导引慧踪。遂使道俗来苏闻所未有。既而厚夜凄感。常志前言。悲谷增慨弥隆遐想。以其年暮月二十三日。因疾终于彼寺。春秋七十有七。初以疾极委卧。犹存弘法。精爽不移。乃力疾而起曰。妙法华经。最后言别。终须一释用通累念。遂对众开之。下坐怗然。奄尔神逝于岐州陈仓县之龙宫寺。士俗官庶痛心疾首。丧我所天。悲夫陈迹昭穆安睹。乃迁灵于县郭之北原。凿窟处之。仍施白塔。苕然望表。远近瞻属无不涕零。有弟子法位。学声早被。言晤清远。以终天难补英声易尘。匪假陈扬于何取则。乃于定水寺为建一碑程器万古。其文左仆射燕公为制。惟凤立性矜庄气厉群伯。吐言爽朗晤涉奔随。以般若为心田。以涅槃为意得。讲法华经百有余遍。制疏命的亦是一家。余诸经论待时而举。初凤之往西山。便留遗疏述其远度。累以余缘。恰达彼寺因而不返。乐天知命何以加之。故其遗文后偈云  苦哉黑闇女
  乐矣功德天
  智者俱不受
  愚夫纳二边
  我奉能仁教
  归依弥勒前愿阐摩诃衍
  成就那罗延
  (续高僧传卷第十三)◎后梁无作禅师
  无作禅师。《梁四明山无作传》。释无作。字不用。姓司马氏。姑苏人也。父陈宛丘县尉。母戴氏。始妊时梦异沙门称姓徐住持流水寺欲寄此安居。言讫跏趺而坐。其父同夜梦于盘中书一字甚称心。自言可以进上天子。至明各说所梦。母曰。意其腹中必沙门也。矢之曰。如生儿放于流水寺出家。及生果岐嶷可爱。且恶荤膻之气。年迨四岁母自教诵习。利金易砺记忆无遗。厥父欲其应童子举业。渐见风范和润。且恒有出尘之意。俄尔父偷窥姚氏之女且美容仪。酷欲取之。母切忌之。因曰或舍是子出家宽汝所取。父乃许之。送入流水寺中。才及月余姚民仳离。时谓此女是善知识。为作之出家增上缘矣。年二十受具足法。相次讲通删补律钞。《法华》。《上生》等经。《百法》论。一性五性宗教励精寻究。孔老书篇无不猎涉。后参其玄学于雪峰存禅师。深入堂奥。至庐陵三顾山。檀越造云亭院。豫章创南平院请作住持。皆拂衣而去。前进士唐禀。作藏经碑。述作公避请之由。居洪井十载。且未识洪师钟氏之面。乃游会稽四明。因有终焉之志。吴越武肃王钱氏。仰重召略出四明。因便归山。盖谢病也。有诗杼意呈王。王亦不留。诗云。云鹤性孤单。争堪名利关。衔恩虽入国。辞病却归山。时奉化乐安孙郃退居啸傲不交缁伍。唯接作交谈终日。进士杨弇亦慕为林下之游。以梁开平中卒于四明。春秋五十六。初作善草隶笔迹酋健。人多摹写成法。述《诸色礼忏文》数十本。注道安《六时礼佛文》一卷并诗歌。并行于代。作不入尼寺不谒公门。不修名刺不趋时利。自号逍遥子焉。乃“慈宗”第十二祖。
  (见《宋高僧传》卷第三十)◎竺 僧辅法师
  竺僧辅。邺人也。少持戒行执志贞苦。学通诸论兼善经法。道振伊洛一都宗事。值西晋饥乱。辅与释道安等隐于濩泽。研精辩析洞尽幽微。后憩荆州上明寺。单蔬自节礼忏翘憼。誓生兜率仰瞻慈氏。时琅琅王憢为荆州刺史。藉辅贞素请为戒师。一门宗奉。后未亡二日。忽云明日当去。至于临终妙香满室梵响相系。道俗奔波来者万数。是日后分无疾而化。春秋六十。因葬寺中。僧为起塔。
  (高僧传卷第五) ◎梁 僧明法师
  梁释僧明。未详其氏姓。戒品凝洁。头陀为业。住濠州招义县石门山。于山顶石上。累砖造弥勒天宫一所。并弥勒像。常诵法华。幽求妙旨。诵持每闻空中弹指。及称善哉声。至天监年中。遂奏所梁武。请欲焚身。频繁再三。方蒙闻许。乃于弥勒宫前方石上。遂其先志。身并灰烬。唯余一甲。烧讫。其石方四五尺。忽陷成池。经宿花生。鲜荣绝代。诸饮此池者。疾病皆愈。后人取所焚灰。造其仪像。又造一小木像。重烧此甲。以灰涂之。人或沾污。像即移去。其行道之处。皆悉生花。大如梨枣。数过千百。现有表塔。具旌其事云云。(法华传)◎宋 慧玉法师    宋尼释慧玉。长安人也。行业勤修经戒通备。尝于长安薛尚书寺。见红白光。十余日中。至四月八日六重寺沙门来游此寺。于光处得弥勒金像。高一尺余。慧玉后南渡樊郢。住江陵灵收寺。元嘉十四年十月。夜见寺东树。有紫光烂起晖映一林。以告同学妙光等。而悉弗之见也。二十余日玉常见焉。后寺主释法弘。将于树下营筑禅基。仰首条间得金坐像亦高尺许云。
  (冥祥记) ◎妙意天子
  昔佛在世时有一天人。来诣佛所。赞叹佛已。还于天上。阿难白佛言。此天有何宿福。威德殊特。见佛闻法。佛言。此天子者。是阿阇世王伴。荷舆来至佛所。闻法华经。乘斯闻法善。生在第四天。初生之时。便识宿命。来至佛所。于当来世。当得作佛。号曰妙意。十号具足。皆是得闻法华之力也。
  (法华传) ◎灭度受持供养经卷者弥勒出世时得益
  法住记云。弥勒如来成正觉已。为声闻众。三会说法。令出生死得证涅槃。乃至若诸国王及以臣。度一切施于释迦牟尼佛。正法中能为法事自种善根。或教他种。谓于大乘素咀览藏所有甚深空性相应诸大乘经。谓般若波罗密多经妙芬陀利经金光明经等。如是等大乘经。有百俱胝部党差别大乘毗奈耶声闻三藏。于如是等正法藏中。或是佛说。或菩萨说。或声闻说。或诸天说。或智者说。能引义利。乃至有能于四句颂。若自读若教他读。若自持若教他持。若自解说若教他解说。或于法师恭敬供养。或于经卷恭敬供养。谓以种种香华幡盖伎乐灯明。而为供养。或于经卷。以诸杂彩囊皖缕带。而严饰之。由如是等善根力故。至弥勒如来成正觉时。善得人身。于彼佛等二会中。以净信心。舍离家法。出趣非家。净除须发。披著法服。既预圣众。随宿愿力。便得涅槃。是名第二为法事故。种善根者所得果报。
  (法华传) ◎妙莲法师  释妙莲。慈悲济物特诵法华经以为业。谓师友言。吾以诵经力。生兜率净土。欲值遇慈氏。此愿可不。师友答甚可。经云。若人受持读诵。是人命终。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佛岂虚说。莲弥勤行大精进。讽诵法华。未尝休息。生年七十有余。微疾顿起。召请诸师友语言。吾有微疾。不为痛患。天童来迎。化佛授手。言讫而逝。端坐如生。三日方苏曰。吾依诵法华力。至于兜率弥勒净土。诸天赞曰。汝在阎浮诵法华。功德自至此天处。奉见慈氏妙相尊。闻法早契不退忍。闻偈生喜心。慈氏菩萨告曰。尔于人间。以诵法华力故。得生此处。此处诸天。多是于释迦遗法中。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者。尔可速还下人间。接四部弟子得令闻知。暂持妙法。大销诸罪。则用补生天之阙行也。尔时白菩萨言。以何为证。徒众当信受。即菩萨以薰香涂莲手。以是因缘还活。时彼手香方遍满一州。国人皆取信。作是说已。不久而卒。寺东北起塔。安置遗身。塔尚薰香。若摩触壁。三日已上香气不竭。现所见闻也。
  (法华传) ◎法空法师
  尼法空者。俗姓韩氏。宣州人也。幼岁辞亲。诣五台山西南百余里建安寺出家。后于只泊寺受戒。每诵法华。用为常务。传闻。有僧道超。别无行业。但久住五台山华严寺。不出山门二十余载。其后命终。生兜率净土。时天人语超曰。汝于人间。别无行业。只诵法华。承文殊境界力故。得生此天。汝可还下人间接四部得令闻知。道超依言不舍天报。下告人间。法空如此思惟。生希有难遭心。发愿然后至华严寺西北三泉院。前林中更逢一老人。谓法空曰。汝寄住此。修行妙法。决证胜果。言讫遂不见。法空知大圣告。悲泣泊泪。即依此院。别结草庵。居止策励三业。晓夕靡怠。经五年取身所著衣。令弟子悉送常住施大众。法空曰。我从止此来。蒙大圣告。语教示妙法莲华四字。开佛知见。清净无染。得生净土。众各努力。无得空过。言讫而卒。端坐如生。众茶毗收舍利千余粒。四众分之供养而已。
  (法华传) ◎沿謣法师
  沿謣。释沿謣。少而出家。有义学喜誉。常愿生兜率天。作兜率天宫观。注义源四卷。梦有青衣童子。告謣云。师若欲生兜率天奉见慈氏大士。方造形像观真容。觉即刻木为像。生年七十有余而卒。临终之时。告徒众曰。我所造像。现虚空中。从像生天矣。
  (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下) ◎周 智江法师
  释智江。俗姓单。幽州三河南管人也。本富族游侠之子。虽乘竹马厌回火宅之门。乍玩沙堆好作浮图之制。略闻竺干之教。必淡虑凝情。若潇湘之逢故人也。唐乾宁四载。始年十五诣盘山感化寺。遂成息慈。息慈业备。天复三祀往五台山梨园寺纳木叉法。自此担簦请业择木依师。《净名》。《上生》二典精练涣然冰释。心未属厌。梁龙德元年于商丘开元寺请名数一支。所谓精义入神散则繁衍。因著《瑞应钞》八卷。达者传之。生徒影附缮写伙多。后唐同光元年在微子之墟住院。缔构堂宇轮奂可观。复塑慈氏释迦二尊十六罗汉像。咸加绩彩克肖圣仪。善务方办。俄遘沉痾。以周显德五年孟秋顺终。享龄七十四。当属纩时满院天人杂沓。若迎导之状。畴昔誓生睹史之昭应也。吏部员享龄七十四。当属纩时满院天人杂沓。若迎导之状。畴昔誓生睹史之昭应也。吏部员外郎李铉著塔铭云。系曰。前人立义皆按教文。岂得好恶随情是非任见。已行前辙不覆。后车胡不谨而循之。通曰。夫创著述者有四焉。一前说极非于文茫昧。一僻见谬解领悟自乖。一乐繁嫌略。一好直怪迂。有一于此无不著述也。江公瑞应钞未经披览。闻诸道路言亦济时须。苟不济用而变革古德义章。则何异以旧防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也。为“慈宗”第十六祖。
  (《宋高僧传》第二十八卷《兴福篇》)◎周 光屿法师
  释光屿。俗姓韩氏应州金城邑人也。幼读儒书有佐国牧民之志。频有神人梦中警策曰。汝于佛法有大因缘。遂投真容院附法威。侍其瓶锡。谨弟子之职。受具后诵净名经。彻简每至依于义不依语。告喻本师而求听习。威寻许诺。遂诣太原三学院涉乎寒燠。研核孜孜屡改槐檀。乃讲《维摩》。《上生》二座。忽谓同志曰。余忆昔年每念依于义。迩栖学院。今讲二经。穷理见性知果验因。得不依教起行免背四依之行乎。俄辞晋水却返故山。戴华严经绕菩萨殿。六时右旋礼佛。时晋高祖握图之三载也。名闻丹禁。遂赐紫衣。明年授号通悟焉。山门僧官与大众坚命临坛。告辞不允。僧官谓曰。师行解兼人独善其己。良璞不剖必见泣血。辞不获已度人三二。载坚求脱免。属少王嗣位院乏主守。大众佥举非屿而谁。辞曰。此山四海客游之所。奈何不出院门有王嗣位院乏主守。大众佥举非屿而谁。辞曰。此山四海客游之所。奈何不出院门有年岁矣。令知供养有何所须。虽免不从自后供施委输。十八年中供百万余僧。一夕云雾俱发霰雪交零。屿之盖经白练一条可三四尺。忽尔不见。翌日深更。遗练俄还旧所也。盖阴神之送至欤。显德七年庚申岁十月示疾。谓诸子曰。犹龙者厌乎大患。叹凤者悲于逝川。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言讫如蝉蜕焉。俗寿六十六。僧腊四十六。茶毗于东峰下。取诸灵骨瘗于塔幢。舍利随缘供养焉。
  (《宋高僧传》第二十八卷《兴福篇》)◎宋普胜法师
  释普胜。姓张氏。深州陆泽人也。幼岁情爱偷薄。俄决志趋五台山华严寺。师事超化大师。或问之曰。子胡以越山逾域而求出家。彼饶阳者岂无仁祠哲匠乎。胜对曰。附神骥可以日千里矣。某知妙吉净刹感征胶戾令我小凡速成果证。可不是乎。众耹斯说。曰任气小儿有此高识。我曹俱弗如也。胜曰。某非衽金革死而不厌之徒。也。愿入慈门而思利物耳。迨乎受具南临潞府讲通上生经矣。闻崇法大师传《唯识论》盛化洛都。往从学焉。凡百章疏经目便识之。不几稔闲习通精赡。胜所传者中山《贞辩(上生经)钞》讲多误失所。然昌言曰。繁略不均解判非当。乃删多补少为《上生经钞》四卷行于世。太祖神德皇帝赐紫衣,师号曰“宣教”也。以太平兴国四年秋七月四日示疾。终于净土院。亨寿六十三。坐四十三夏。门人等收舍利葬于龙门山宝应寺西阜。建塔旌表之。为“慈宗”第十八祖。
  (《宋高僧传》第二十八卷《兴福篇》) ◎妙运法师
  释妙运。住总因寺。诵法花经为业。常愿生兜率天上。奉事弥勒菩萨。更画药王药上二菩萨像。祈愿感应。生年七十有余。微疾顿发。语师友言。化佛来迎。说此言。汝画药王药上二菩萨像。若有人识二菩萨名字者。一切人天亦应礼拜。不久必生兜率净土。奉事慈氏菩萨云。不久而卒矣。
  (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下) ◎诠明法师
  释诠明法师。发愿造三寸刻檀慈氏菩萨像。祈誓生兜率天。著上生经抄四卷。以明幽玄。梦其像渐大。金色光明。赫灼对诠明微笑。明白像言。我等愿求生兜率天。将得生不。像言。我既得释迦文大师要势咐嘱。不念尚不舍之。况有念愿。作是言已。还复本像。明秘不语他人。没后始见遗书中。知其见感应。临终之时。傍人梦见百千青衣人来迎。明指天而去矣。
  (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下)(大正藏第五一册、八五一页、上)◎洪昉法师 
  释洪昉。本京兆人。幼而出家遂证道果。志在禅寂而亦以讲经为事。门人常数百。一日昉夜初独坐。有四人来前曰。鬼王阎罗今为小女疾止造斋请师临赴。昉曰。吾人汝鬼。何以能至。四人曰。阇黎但行。弟子能致之。昉从之。四人乘马。人持绳床一足遂北行。可数百里。至一山。山复有小朱门。四人请昉闭目。未食顷。人曰。开之已到王庭矣。其宫阙室屋崇峻非常。侍卫严饰颇侔人主。鬼王具冠衣降阶迎礼。王曰。有小女久疾。今幸而痊。欲造少福修一斋。是以请师临顾。斋毕自令侍送无虑。于是请入宫中。其斋场严饰华丽。僧且万人佛像至多。一如人间事。昉仰视空中不见白日。如人间重阴状。须臾王夫人后宫数百人皆出礼谒。王女年十四五。貌独病色。昉为赞礼。愿毕见诸人持千余牙盘食到。以次布于僧前坐。昉于大床别置名馔甚香洁。昉且欲食之。鬼王白曰。师若长住此当餐鬼食。不敢留师。请不食。昉惧而止。斋毕。余食犹数百盘。昉见侍卫臣吏向千人皆有欲食之色。昉请王赐之余食。王曰。促持去赐之。诸官拜谢相顾喜笑。口开达于两耳。王因跪曰。师既惠顾无他供养。有绢五百匹奉师。请为受八关斋戒。师曰。鬼绢纸也。吾不用之。王曰。自有人绢奉师。因为受八关斋戒。戒毕。王又令前斋戒。师曰。鬼绢纸也。吾不用之。王曰。自有人绢奉师。因为受八关斋戒。戒毕。王又令前四人者依前送之。昉忽开目已到所居。天犹未曙。门人但谓入禅不觉所适。昉忽开目命火照床。前五百缣在焉。弟子问之。乃言其故。昉既禅行素高声价日盛。顷到鬼所但神往耳。而其形不动。未几晨坐。有二天人其质殊丽。拜谒请曰。南天王提头赖吒请师至天供养。昉许之。因敷天衣坐昉。二人执衣举而腾空。斯须已到南天。王领侍从曲躬礼拜曰。师道行高远。诸天愿睹师讲诵。是以辄请师。因置高座坐昉。其道场崇丽殆非人间过百千倍。天人皆长大身有光明。其殿堂树木皆是七宝尽有光彩夺人目睛。昉初到天形质犹人也。见天王之后身自长大与天人等。设诸珍馔皆自然味。甘美非常。食毕王因请入宫。更设供具谈话款至。其侍卫天官兼鬼神甚众。后忽言曰。弟子欲至三十三天议事。请师且少留。又戒左右曰。师欲游观所在听之。但莫使到后园。再三言而去。去后昉念曰后园有何不利而不欲吾到之。伺无人之际窃至后园。其园甚大泉流池沼。树木花药处处皆有。非人间所识渐渐深入。遥闻大呻叫声不可忍听。遂到其傍见大铜柱。径数百尺高千丈柱有穿孔左右傍达。或以银铛锁其顶。或穿其胸骨者。至有数万。头皆夜叉也。锯牙钩爪身倍于天人。见禅师至叩头言饥曰。我以食人故为天王所锁。今乞免我。我若得脱但人间求他食。必不敢食人为害。为饥渴所逼。发此言时口中火出。问其锁早晚。或云毗婆尸佛出世时。动则数千万年。亦有三五辈老发此言时口中火出。问其锁早晚。或云毗婆尸佛出世时。动则数千万年。亦有三五辈老者。言诚志恳僧许解其缚。而遽还。斯须王至。先问师颇游后园乎。左右曰无。王乃喜坐定。昉曰。适到后园。见锁众生数万。彼何过乎。王怃然曰。师果游后园。然小慈是大慈之贼。师不须问。昉又固问。王曰。此诸恶鬼常害于人唯食人肉。非诸天防护。世人已为此鬼食尽。此皆大恶鬼。不可以理待。故锁之。昉曰。适见三五辈。老者颇诚言。但人间求他食请免之。若此曹不食之。余者亦可舍也。王曰。此鬼言。何可信。昉固请。王目左右命解老者三五人来。俄而解至。叩头曰。蒙恩释放。年已老矣。今得去必不敢扰人。王曰。以禅师故放汝到人间。若更食人此度重来当令苦死。皆曰。不敢。于是释去。未久忽见王庭前有神至。自称山岳川渎之神。被甲面金色奔波。言曰。不知何处忽有四五夜叉到人间杀人食肉甚众不可制。故白之。王谓昉曰。弟子言何如。适语师小慈是大慈之贼。此恶鬼言宁可保任。语诸神曰。促擒之。俄而诸神执夜叉到。王怒曰。何违所请。命斩其手足以铁锁贯胸。曳去而锁之。昉乃请还。又令前二人送至寺。寺已失昉二七日。而在天犹如少顷。昉于陕城中选空旷地造龙光寺。又建病坊常养病者数百人。寺极崇丽远近道俗归者如云。则为释提桓因所请矣。昉晨方漱。有夜叉至其前。左肩头施五色毯。而言曰。释迦天王请师讲大涅槃经。昉默然还坐。夜叉遂搩绳床置于左膊。曰请师合目。因举其左手而伸其右足曰。请师开目。视之已到善法堂。禅师既至天堂天光请师合目。因举其左手而伸其右足曰。请师开目。视之已到善法堂。禅师既至天堂天光眩目开不能得。天帝曰。师念弥勒。昉遽念之。于是目开不眩。而人身卑小仰视天形不见其际。天帝又曰。禅师又念弥勒佛。身形当大。如言念之。三念而身三长遂与天等。天帝与诸天礼敬言曰。弟子闻师善讲大涅槃经。为日久矣。今诸天钦仰敬设道场。因请大师讲经听受。昉曰。讲经之事诚不为劳。然昉病坊之中病者数百。恃昉为命。常行乞以给之。今若留连讲经。人间动涉年岁。恐病人馁死。今也固辞。天帝曰。道场已成斯愿已久。因请大师勿为辞也。昉不可忽空中有大天人身又数倍于天。天帝敬起迎之。大天人言曰。大梵天王有敕。天人既去。天帝怃然曰。本欲留师讲经。今梵天有敕不许。然师已至。岂不能暂开经卷少讲宗旨令天人信受。昉许之。于是置食。食器皆七宝饮食香美精妙倍常。禅师食已。身毛孔皆出异光。毛孔之中尽能观见诸物。方悟天身胜妙也。既食设金高座敷以天衣。昉遂登座。其善法堂中诸天数百千万。兼四天王各领徒众同会听法。阶下左右则有龙王夜叉诸鬼神人非人等。皆合掌而听。昉因开涅槃经。首讲一纸余。言辞典畅备宣宗旨。天帝大称赞功德。开经毕又令前夜叉送至本寺。弟子已失昉二十七日矣。
  (《神僧传》卷六)◎志逢大师    杭州五云山华严道场志逢大师余杭人也。生恶荤血肤体香洁。 幼岁出家于本邑东山朗瞻院。依年受具。通贯三学了达性相。 尝梦升须弥山睹三佛列坐。初释迦次弥勒皆礼其足。唯不识第三佛。但仰视而已。时释迦示之曰。此是弥勒补处师子月佛。师方作礼。觉后因阅大藏经乃符所梦。 天福中游方抵天台山云居道场参国师。宾主缘契顿发玄秘。一日因入普贤殿中宴坐。倏有一神人跪膝于前。师问曰。汝其谁乎。曰护戒神也。师曰。吾患有宿愆未殄汝知之乎。曰师有何罪唯一小过耳。师曰。何也。曰凡折钵水亦施主物。师每常倾弃非所宜也。言讫而隐。师自此洗钵水尽饮之。积久因致脾胃疾。十载方愈(凡折退饮食及涕唾便利等。并宜鸣指默念咒发施心而倾弃之)吴越国王向其道风。召赐紫,署“普觉大师”。初命住临安功臣院。玄侣辐凑。 师上堂曰。诸上座舍一知识而参一知识。尽学善财南游之式样也。且问上座。只如善财礼辞文殊拟登妙峰山谒德云比丘。及到彼所何以德云却于别峰相见。夫教意祖意同一方便终无别理。彼若明得此亦昭然。诸上座即今簇著老僧。是相见是不相见。此处是妙峰是别峰。脱或从此省去。可谓不孤负老僧。亦常见德云比丘。未尝刹那相舍离。还信得及么。 僧问。丛林举唱曲为今时。如何是功臣的的意。师曰。见么。曰恁么即大众咸欣也。师曰。将谓师子儿。问佛佛授手祖祖传心。未审和尚传个什么。师曰。汝承当得么。曰学人承当不得。还别有人承当得否。师曰。大众笑汝。问如何是如来藏。师曰。恰问著。问如何是诸佛机。师曰。道是得么。师一日上堂良久曰。大众看看。便下座归方丈。 开宝初忠懿王创普门精舍。三请住持再扬宗要。即普门第一世。 师上堂曰。古德为法行脚实不惮勤劳。如雪峰和尚三回到投子九度上洞山。盘桓往返尚求个入路不得。看汝近世参学人。才跨门来便待老僧接引指掌说禅。且汝欲造玄极之道。岂同等闲。况此事悟亦有时。躁求焉得。汝等要知悟时么。如今各且下去堂中静坐。直待仰家峰点头。老僧即为汝分说。时有僧出曰。仰家峰点头也请师说。师曰。大众且道。此僧会老僧语不会老僧语。其僧礼拜。师曰。今日偶然失鉴。问如何是普门家风。师曰。几人观不足。曰如何是普门境。师曰。汝到处且问家风了休。 师开宝四年固辞国主。称年老愿依林泉颐养。时大将凌超以五云山新创华严道场。奉施为终老之所。 雍熙二年乙酉十一月忽示疾。二十五日命侍僧办香水盥沐跏趺而坐。良久告寂。寿七十七。腊五十八。塔曰“宝峰常照”。
  ( 《景德传灯录》 (卷26)) ◎慧绍法师
  僧慧绍。不知出处。孩孺时母哺鱼肉即吐。自是不茹荤。八岁出家为僧。通《法华经》苦行坚节。后随师僧要止临川招提寺。常念佛恩之重。誓欲舍身以报。乃雇人斫薪。于东山石室积高一丈。中开一龛。即还寺告师。师谏不从。于是克日就山建八关斋会。阖境奔赴云满山谷。至夜绍自行香执烛燃薪。入龛而坐。诵药王舍身品。火沿至额犹闻经声。大众忽见一星大如斗直下火中俄而升天。咸谓天宫迎接之瑞。绍尝谓同学曰。吾烧身处当生梧桐木。切莫伐之。后三日果尔而生。道俗异之。
  (见《神僧传》卷二)◎高骈居士
  蜀王氏伪乾德初。有小军使陈公。娶高中令骈诸孙女若人持不杀二十余年。后在蜀为男婚娶。礼须屠宰。高初不欲。亲戚言。自己持戒行礼酒筵。将何以娱宾也。依违之际遂多庖割。俄未浃旬得疾颇异。口但慌言。已而三宿。还苏述冥间之事。初被黑衣使者追摄入岐府城隍庙。庙神峨冠大袖与一金甲武士唔坐。使者领高见神。武士言语纷纭让高破戒。仍扼腕骂曰。吾护戒神将也。为汝二十年。食寝不遑。岂期忽起杀心顿亏戒检。命虽未尽罪亦颇深。须送冥司惩其故犯。城隍神问高曰。汝更修何善追赎过尤乎。高常诵持上生经。其数已多。于时懵然都无记忆恐惧之间白曰。诵得三伤颂一钵和尚歌。遂合掌向神厉声而念。神与武士耸耳擎拳立听。颜色渐怡。及卒章神皆涕泪。乃谓高曰。且归人间宜切营善。拜辞未毕飒然起坐备陈厥事。自此三伤一钵之歌颂。人皆传写讽诵焉。一钵和尚者。歌词协理激劝忧思之深。然文体涉里巷。岂加三伤之典雅乎。在遣弟子去江南选山水之最者。吾愿往中终老。到江州都昌县有好林泉回报。在行至叶县。道俗所留往隋州开元寺示灭。年八十一。则长庆元年也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习禅篇》第三之四) 兜率龟镜集续编
  卷中◎法显大师  法显在《佛国记》中记载,西元三九九年至四一五年,他西去印度求法,越过帕米尔高原,进入北印度的陀历国。该国过去有一阿罗汉要做弥勒像,以神通力将一位著名的雕塑家,带往兜率天上,亲觐弥勒菩萨慈容,然后下来作像。这位雕塑家,曾经三度上兜率天,观看弥勒,完成其像。该像高八丈,足趺八尺,斋日常见光明。法显途经该国,特地前去礼拜。◎南齐 道政法师
  南齐僧道政。尝重新删定长安道标所翻译的《弥勒成佛经》。
  (见《历代三宝记》卷十一)◎南齐 宝亮法师
  宝亮法师,俗姓徐,祖先是东莞(今山东沂水)贵族后裔,生于444年。十二岁出家,师事青州道明法师。宝亮修学专精,过目成诵。受具足戒后,便欲游学弘化,但因念父母养育之恩,不能刈断尘缘。道明法师对他说:“沙门离尘去俗,以弘扬佛法为务,岂可因纠缠于世俗爱网,而使佛教不传布东土!”宝亮法师感悟,就此客游四方。
  廿一岁其父母去世后,因路途阻塞,不得回去服丧,就屏居禅思,杜绝一切世事。后来移住灵味寺,大开讲席,盛于京都。宝亮本身弘扬弥勒净土法门,著有记载许多弥勒信仰者传记的《名僧传》。曾讲《大涅槃经》八十四遍,《成实论》十四遍,《胜鬘经》四十二遍,《维摩诘经》廿遍,《弥勒成佛经》近十遍。僧俗二界的弟子三千多人。前去向他参学问道者常数百人。
  宝亮法师风神俊逸,气度恢宏,开席讲经,锋辩纵横。有问论者,阐析清雅,言简意赅,疑难顿时冰释。当朝的皇帝龙兴,尊崇佛法,,因师德业纯正,就请他一起谈论佛法。天监八年(公元509年)敕宝亮撰《涅槃经义疏》十余万言,并为之作序。
  宝亮因福德招感,故布施者很多,但其性不喜蓄积钱财,都散为福业。入灭之后,房无留财。于天监八年十月四日卒于灵味寺,世寿六十有六,葬于钟山南面,立碑于墓上。弟子法云等又立碑于寺内,文宣王绘其像,供奉于普弘寺。 ◎隋 顺法法师
  隋朝法顺法师,初住京师延庆寺,听习《涅槃》。谦恭有德,持戒守节。隋仁寿二年(602),奉敕送舍利至庐山东林寺。闻耕者云:“地中屡现祥光”。寻而掘之,获金铜弥勒像一躯,即安奉供养。和不测所终。
  (见《唐高僧传》卷二十八,《六学僧传》卷十九)◎隋 慧净法师
  释慧净。俗姓房氏。常山真定人也。家世儒宗。乡邦称美。净即隋朝国子博士徽远之犹子也。生知天挺雅怀篇什。风格标峻器宇冲邈。年在弱岁早习丘坟。便晓文颂荣冠闾里。十四出家。志业弘远。日颂八千余言。总持词义罕有其比。游听讲肆咨质硕疑。征究幽微每臻玄极。听大智度及余经部。神辨孤拔见闻惊异。有志念论师。驰名东夏。时号穷小乘之岩穴也。乃从听习杂心婆沙。学周两遍大义精通。净师撰有《法华经缵述》十卷。《胜鬘》、《仁王》、《般若》、《温室》、《盂兰盆》、《上生经要缵》、《下生经要缵》等各出要缵。盛行于世。并文义绮密。高彦推之。故其每有弘通。光扬佛日。缁素云踊庆所洽闻。于时大法广弘充溢天壤。净之功也。 ◎唐 鉴真法师
  鉴真。杨州大云寺鉴真和尚(687-763)。应日本沙门之请,东渡传法,鉴真欲下广州,有凭都督来送行云:“古璞与大和尚,终至弥勒天宫相见。”而鉴真在天宝十二年,东渡日本的经像中,也包含弥勒菩萨的瑞相一躯。 ◎唐 苏晋居士
  唐朝兰田居士苏晋,陕西兰田人。少能文,作《八卦论》。后得慧澄法师绣弥勒佛像,宝之曰:“是佛好饮米汁,正与吾性合。”终生事之。
  (见《名公法喜志》卷二) ◎唐 慧寂禅师
  唐仰山慧寂禅师,沩山老人之法嗣。师(仰山)卧次,梦入弥勒净土,众堂中诸位皆足,惟第二位空,师遂就座。有一尊者白槌曰:“今当第二座说法。”师起白槌曰:“摩诃衍法,离四句,绝百非,谛听!谛听!”众皆散去。及觉举似沩,沩曰:“子已入圣位。”师便礼拜。时人称师为小释迦。
  (《五灯会元》卷第九)◎唐 匡护法师
  唐代泉州开元寺僧人匡护,于唐代垂拱二年(686),建开元寺。初为乡人黄恭的一个大桑园。匡护禅师常常于此寺讲《上生经》,听者常千人。◎唐 海通法师、韦皋居士
  唐玄宗开元初(713)凌云寺的海通和尚常见凌云山前三江汇流,江水湍急,船到山脚下,稍不谨慎,船民便会葬身于激流旋涡之中。海通看后,便以佛教之见,认为水中有妖怪兴风作浪,如能依山傍崖凿一弥勒佛像,就能镇服妖孽,保佑过往船只。于是,海通和尚四处募捐凑足一笔经费。海通和尚风餐露宿,历尽艰辛,到西元730年,大佛终于动工开凿了,海通就在距工地不远的山壁,凿洞而栖,指挥这一空前巨大的工程。殊不料,作威作福的州官,突然传讯海通法师,敲诈勒索,妄图取得一笔贿赂。海通法师义正词严地表示:“要我的眼睛可以,要修佛银钱休想!”州官恼羞成怒,喝令衙吏拿来托盘和尖刀,扔在海通脚下。海通义无反顾。操起尖刀挖出了自己的双眼……州官惊得目瞪口呆,但仍不放过海通,将他投入大牢,最后冤死狱中。工程被迫下马。
  直到唐德宗李适执政的贞元韧年,委派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尹。韦皋(745—805),字城武,京兆万年人。雅和佛学。这位能文善诗的开明官僚,得知海通冤死,大佛半途而废,便亲临嘉州。为海通平反,并拿出国库资金,资助修佛工程。在韦皋的领导下,大佛工程重新上马。到西元803年,延续七十三年之久的弥勒大佛终于落成。不久,在大佛侧后,又建成了凌云寺。海通法师住过的崖洞被尊为“海师洞”。洞不甚大,内新塑了海通和尚的像,约二米高,盘膝而坐,面容清臒,神情刚毅,手捧装有眼珠的一个托盘。大佛落成之日,韦皋亲笔书写了《嘉州凌云寺大像记》,记叙了建造大佛的起因、始末。文中特别表彰了海通法师的功绩。
  (见《名公法喜志》卷三)◎竺 戒贤大师  天竺戒贤大师主持印度那兰陀寺,玄奘大师到印度留学时,在那兰陀寺五年中,是跟随戒贤大师,学唯识宗,瑜伽师地论、五明、中论、百论、显扬对法论、大乘庄严论、办中边论、金刚般若论、分别瑜伽论等。  当初玄奘大师刚从长安出发时,戒贤大师已经一百多岁,因为患风湿症,每当病痛发作,手脚疼得像火烧,也像刀割,甚至一年一年越加严重,后来因为非常痛苦,竟然要绝食自尽,绝食当夜在睡梦中,见了三位天人,从天而降,一位金黄色,一位琉璃色,一位白银色,形貌威仪端正庄严,其中一位就问戒贤法师说:“你要舍弃此身吗?经上说身是苦之根本,但是并无教人厌弃此身体。汝今生的痛苦,是因为你过去生中曾为国王,但是喜欢陷害百姓于苦恼中,所以招此报应,现在你应该明白宿世罪愆,多多反省,至诚忏悔。忍受痛苦,并且更要勤讲经论,到时罪业尽,自然痛苦消灭。如果绝食自杀,苦报决难了结。”  那时戒贤法师听后,十分感激就至诚礼拜。其中金色天人,指著琉璃色的天人,对戒贤法师说:“汝可认识?这位就是观世音菩萨,另外这位就是弥勒菩萨。”  戒贤大师即刻顶礼弥勒菩萨说:“戒贤愿生兜率尊宫,不知能如愿吗?”  弥勒菩萨向戒贤大师说:“只要广宣正法,将来一定如愿得生。”
  金色天人又自己介绍说:“我是文殊师利菩萨,我见你枉自弃身,有害无益,故来相劝。你当遵照我的话去做,好好弘扬瑜伽论等,以便普及尚未闻者,你的病自然会慢慢好起来。三年之后,有一位大唐国僧人,爱乐大法,欲依你修学,你要好好等待他来,尽心教授。”  戒贤大师再次跪拜,等他抬头时,三菩萨已经不见了。醒来后方知是梦,自那时起风湿病也渐渐痊愈。  在三年后,玄奘法师来到那兰陀寺,跟戒贤大师学诸论五年。
  (佛说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佛说弥勒下生经合订本)◎唐 窥基大师(初编补增)  永隆那年,窥基法师游五台山。栖居一年的时光。因奉帝诏不得不回京城。将行之时有一异僧从林中出来阻止他说:  “法师一期报缘将尽,何不就在这里安然寂化,为什么还要奔波劳碌?”  窥基法师回答:
  “不行!我觉得我的宿缘是在他方。”
  异僧见师志已坚,不再阻止就说:
  “那么法师自己多加保重,明年再来此相会好了。”
  窥基法师走后。华严寺修行的人就问那位异僧:
  “他说的他方究指何处?”
  异僧说:“弥勒菩萨的地方。他是弥勒菩萨的弟子啊!”
  异僧说罢走入森林中。修行人追上去却怎样也找不到了。
  窥基法师到长安后,翌年临圆寂前对徒众说:“十方尘刹,宛同是游戏场所。生死涅槃,也不过等闲的游戏之物。唯有兜率天宫是我真正的归宿之处,我将回到我应回去的地方。”说完以后安祥示寂。世寿五十一岁。当朝皇帝制法师像赞誉不已,表示朝廷对他深深的追悼。基师为“慈宗”第九祖。
  (文殊大士灵应录)◎唐 慧云和尚(初编补增)   慧云法师,湖南人,655年出生,十岁出家,受戒后在江浙一带共建寺二十余座,功成不住,依旧云游他处。一日,行脚至长安,见歙州司马住宅园中的池沼里,现出珀丽的天宫来。云师(睹此瑞应,心中颇为欢喜,因而决定再计划著建筑一所梵宫。  神龙二年,慧云到濮州的报成寺,发愿要造一尊弥勒金像,募捐时,出功德的人很多,赤金堆如小山丘,金像铸成一丈八尺,相好极其庄严。  景云元年,在福慧寺兴工时,掘得北齐天保六年建国寺之古碑,为北齐文宣帝时候所建。因此便改福慧寺为建国寺。  延和元年,刑部尚书王志愔为采访使,到了浚郊宣勒“凡寺院无名额者,命令折毁,所有佛像收入近寺供奉。”  慧云法师所造的佛像,及所造的殿宇门廊,还没有油漆,遇上这种勒令,不得不停工下来。慧云在弥勒像前焚香恳祷,声泪俱下的说:“我若与此有缘,当现奇瑞以惊悟群心。”少顷,金像首上放出金光,照耀大地,满城士庶人等,莫不叹为稀有,有生谤者,随即两目失明,有谤佛法音,舌肿一尺多长,因此震惊远近,争相前来瞻礼,舍施财物如山。先前毁谤佛法的人,只要悔悟生信,云师为他在像前忏悔;失明者能再见物,舌卷者还复能言。痊愈的人皆发心为寺役,作洒扫的工作。采访使王志愔将此祥瑞奏闻睿宗皇帝,皇帝也曾梦见瑞像,与刑部尚书所奏相符,所以上勒旨将建国寺改名为相国寺,此菩萨之感应,亦云师道德所致也。  慧云法师一生造寺很多,皆庄严宏伟,时人号称他为建寺祖师。为“慈宗”第十位祖师。
  (弥勒人间应化迹)◎唐 祖氏
  唐抚州刺史妇祖氏,皈敬地藏大士,信心真切,惟生身父母尚未生信,祖氏乃为父母舍钱帛,造金色地藏菩萨像一尊,高三尺,尽诚供奉。时父因事出行,其母独居,夜有恶贼,潜窥屋隙,欲盗衣服。见地藏菩萨危坐,故不敢前行。明日贼易服至其家,见老母庄严其身而居,却不见有圣像,心窃异之,即自行发露己罪,以表愧歉!诉说夜深所见。后父往抚州,路中遇怨家拔刀来斩,忽有一金色沙门,以手拒刃,以头受刃被害卧地,时怨家谓已杀害,随即散去;其父得免刑害,甚觉希奇!既到女家,具述前事,生希有心,共往像所礼拜,见像头有三刀痕,金色少变,似系血流,祖氏遂知地藏菩萨代受刀刃,救父之难,其父即生正信,并迎母至署,三人昼夜礼供。父七十九岁方卒,经三十五日,祖氏梦见其父,身带光明,腾空自在,往来飞行,生希有心,遥拜问生何处?答言:“生第四天上,同事补处。彼天生人,多得地藏大士引导,汝母后十三年寿尽当生;汝身二十五年方生;汝夫二十八年方生;言讫隐去。”其后母及祖氏夫妇,皆如父所说。此后一州内,造像、画像、礼拜供养者甚众,多得感应。
  (地藏菩萨本迹灵感录)◎辽 非浊国师
  辽代弘扬净土的名僧,上京管内都僧录纯慧大师非(?—1063),撰《随愿往生集》二十卷(已佚,他还著有《三宝感应要略录》),他的活动历兴宗、道宗两朝,影响极大。又某师著《汉家类聚往生传》二卷。亦著有《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中有:《释灵干讲华严见天宫迎感应》、《唐朝散大夫孙宣德发写花严愿感应》;卷下有《乌长那国达丽罗川中弥勒木像感应》、《济阳江夷造弥勒像感应》、《释沿謣造弥勒菩萨像感应》、《释诠明造慈氏檀像感应》、《代州总因寺释妙运画药王药上像感应》、《淄州释惠海画无著世亲像得天迎感应》等弘扬弥勒信仰者的事迹。乃“慈宗”第十九祖。◎宋 定法法师  宋空观寺释定法,同僧俊专诚皈命地藏菩萨,每月斋日,模写地藏像,一心礼拜供养,祈请菩萨应现。满三年,有小沙门,投宿寺廊间,定法闻之,敬出问讯,说一两言,忽然不见。人异之!问定法曰:“沙门何言?”曰:沙门言:“妙愿已满,意气何短?”。闻者皆云:“汝求见地藏,不念出要,故菩萨现身而言意气何短。”定谓:“已获应现,当发菩提心,欣求无上道果。”感梦云:“前沙门者,是地藏菩萨也。汝求现见我身。不发菩提心,是故觉悟汝。汝模写我像多,永不堕三恶道,舍寿后生兜率天,慈尊下生日,当得授佛记。我随顺汝,如影随形,如水随器”。寤后,感泪如雨!即舍衣资,作等身像,雕像身中,并收多年模写像,礼拜供养,像放光明,灵验昭著。
  (地藏菩萨本迹灵感录)◎宋 张健居士  宋扬州刺史张健信女,母亡后,示梦曰:“吾为育尔而恣贪欲憍慢素甚,因感饿鬼报,苦不堪忍。”女问苦相。母曰:“饿鬼多食己子,随生而食,吾为鬼子,日夜死生,见其生母,如大恶鬼;但人间一月中,一日不能食吾,所谓月二十四日,晨朝有僧入城中,施食饱足,余日不免此苦,是日沙门唱言:‘我是地藏菩萨,今入饿鬼城,能施大安乐,汝等当发菩提心。’虽闻此言,业报所缚故,不能发心,惟得一日饱食。汝欲救吾斯苦,须造地藏菩萨像。”女梦觉后,尽母财产造等身地藏菩萨像。复梦见母,身放光明,住虚空中曰:“我因汝修善功力,速生天上,汝敬心礼供,将同在慈氏菩萨处,且同见佛闻法。”寤后悲感!闻者来供,各各蒙益。
  (地藏菩萨本迹灵感录)◎宋 崔李系居士  宋长安都督崔李系,崔尚书隆之弟,开宝二年,死二日复苏。自述始死时,有两人扶腋而去,又见白马卒驱之行,不计里数,到东北大城,见有瓦屋十余,官人皆黑冠,瓦屋左右边,有吏三十余,皆曰︰我是府君。系进至府君前,府君问曰:“汝何所奉事?”系答曰:“吾奉事地藏菩萨,供养诸沙门。”府君又曰:“汝既奉大圣,是则天福也。”诸人问小吏曰:“此人命尽耶?”府君即取一卷书自读之曰:“卿命未尽,蒙地藏菩萨救护。”又呼小吏曰:“汝等何相夺佛家人命。”便责白马卒,著柱处罚。一日复问:“卿欲归否?”曰:“欲归。”又问:“欲见地狱否。”曰:“欲见。”府君指马一匹,及吏二人,从东北出,五六里许,见一大铁城,方数十里,有一铁屋,充满铁汤炎火,次至一瓦屋,以铁为扉,开视之,见其祖父等皆在,悉被杻械枷锁系缚,猛火缠烧,身体焦烂,见系流泪曰:“汝当相救。”系曰:“当念地藏菩萨。”前行,见一城中,有热铁床座,昔所见沙门坐焉,身体如炭,猛火洞然。问:“阿师修梵行,今何如此?”沙门答曰:“我等为名闻利养而修梵行,内心外行不相应故,昔所受卧具床座等变为大苦具,衣服饮食等变为铁衣铜汤,檀越当救我等。”曰:“阿师当念地藏菩萨。”凡见数十地狱,各有楚毒罪人满其中,皆人世所见人也。又至赤砂狱,有剑树铜柱百千,罪人在其上,见系皆流泪云:“卿当救我等。”曰:“须常念地藏菩萨。”如是黄砂、白砂、焦砂等七狱,皆同上所见,于是便还。又见绿屋玲珑,道旁宝树,众果相杂,吏曰:“奉事地藏菩萨,而重画像者,多生净土,或生兜率天,各随所愿;不信图像而奉事者,多住此处,于是前进,见大城中,有大宝殿,百千万亿男女游戏其中,又见父母六亲等,欢喜问讯。诸男女言:“前在地狱,因卿教念地藏菩萨,舍苦生此。”问:“此是何处?”答曰:“此名福舍,寿命长久,远离众苦,虽生此中,必遇弥勒三会,尽诸苦际。”系问何土?曰:“昔地藏菩萨在世时,受如来咐嘱,白佛言:四部弟子,必定令不堕恶道,弥勒出世前五十六亿七千万岁内,若有众生,愿生净土及第四天者,其福少者,皆就此福舍,不还恶趣,使待后佛而已。”还至府君前,即遣前二人送归得苏。
  (地藏菩萨本迹灵感录)◎金 守千法师
  真定龙兴寺通照守千(1064—1143)为一大家,宋宣和初(1119),尝校勘遁伦的《瑜伽师地论记》刊版流通。他在崆峒山撰写的《上生经瑞应钞》和《上生经瑞应钞科文》,与唐朝新罗僧憬兴的《上生经瑞应钞》、后梁方外鸿楚《上生经钞》、后唐贞辩的《上生经瑞应钞》、辽代诠明《上生经会古通今新钞》并称为《上生经瑞应钞》“五大钞”。为“慈宗”第二十一祖。◎元 妙恩法师
  断崖妙恩(? —1293),字断崖,俗姓倪,泉州人。遍参名宿,旋入雪峰湘之室。
  至元二十二年(1285),泉州僧录刘鉴义建言行省,合开元百二十院为一禅刹,举妙恩为第一世祖。
  至元二十九年春,应诏入京,锡紫伽梨,进号帝师。 妙恩慧解圆融,不以禅废教,尝注《弥勒上生经》以见意。
  寂后,谥‘广明通慧普济禅师’。为“慈宗”二十二祖。   
  (见《补续高僧传》二十四卷、《新续高僧传四集》十七卷)◎明 守庵性专法师
  性专。字守庵,俗姓张,苏州昆山人,年少即剃发出家,到处参访善知识。后来拜见妙X法师,受具足戒,并听闻其《法华经》的讲座。之后辞别而去,往山顶居住,行头陀苦行。一日十二时之中,只有持诵《法华经》,修习甚深的禅定。‘尝于空中见西北方七宝池,成琉璃色,深广无际’(西北方指兜率)。于是将此事告诉妙峰法师,妙峰说:“这是观行刚开始成就的瑞相,如果不生起取著的心,就是善的境界。”性专因此隐秘而不向别人说。在石城有一尊百尺高的弥勒菩萨像,明世宗嘉靖年间(西元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经过战乱的兵火,圣像的金漆已经脱落了,性专于是为之整新,又建筑石殿,与圣像相称配合,因而感应佛像放光,黑夜光明得像白天一般。
  嘉靖二十五年(西元一五四六年)仲冬十一月,沐浴更衣,命令大众击钟诵经,然后趺坐而往生。在此之前的数日,他的衣服中生出灵芝一朵,大于拳头,呈红白色。为“慈宗”第二十四祖。
  (《新续高僧传》卷四十三《明州石城寺守庵性专》)◎明 如惺大师
  如惺大师,明朝人,生于1567年。为天台宗僧人,博学多闻,尤善文笔。曾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刊“佛法金汤编”。又于万历四十五年,著成《大明高僧传》。师虽为天台僧人,却修持、弘扬弥勒法门。万历三十四年(1606)他按照天台忏法仪轨而制作出弥勒法门的忏本--《得遇龙华修证忏仪》。此忏仪吸收了有关天台忏法的仪轨,并掺有大量的教说,为弥勒礼忏仪的集大成,劝人修习弥勒净土,近生兜率,远赴龙华,亲近慈氏,获证无生。对弥勒法门有极正面的贡献。乃“慈宗”第二十五代传承祖师。◎明 憨山大师  ﹙前略﹚又一夕,梦自身覆空上升,高高无极,落下,则见十方迥无所有,唯地平如镜,琉璃莹彻,远望唯一广大楼阁,阁量如空,阁中尽其世间所有人物事业,乃至最小市井鄙事,皆包其中,往来无外。于阁中设一高座,紫金焰色,予心知为金刚宝座,其阁庄严妙丽,不可思议,予欢喜欲近,心中思惟:“如何清凉界中,有此杂秽耶?”才作此念,其阁即远。寻复自思曰:“净秽自我心生耳。”其阁即近。顷之,见座前侍列僧众,身最高大,端严无比。忽有一比丘,从座后出,捧经一卷而下,授予曰:“和尚即说此经,特命授汝。”予接之展视,乃金书梵字,不识也。遂怀之,因问和尚为谁?曰:“弥勒。”予喜,随比丘而上,至阁陛,瞑目敛念而立,忽闻磬声,开目视之,见弥勒已登座矣。予即瞻礼,仰视其面,晃耀紫金色,世无可比者。礼毕,自念今者特为我说,则我为当机,遂长跪,取卷展之。闻其说曰:“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至此,则身心忽空,但闻空中音声历历,及觉,恍然言犹在耳也,自此,识智之分,了然心目矣,且知所至,乃兜率天,弥勒佛阁耳。
  (本文取自“憨山大师年谱疏”,真善美出版社印行,第四一页。)◎清新伊大真法师
  新伊大真(1580--1650):与大惠同门。‘新续高僧传’未见其传。可是在他同时代的藕益智旭,对他备极称赞,见于‘灵峰宗论’卷八者,特为大真所写的文章,即有五篇之多,说他年十五从广承为沙弥,习师所演教法,夜以继日,慈恩、台岳宗旨,每多游刃而心益虚。后继广承而主持莲居,力宏绍觉之道,著『唯识合响’,兼授金刚宝戒,而教观并举。他不是专宏唯识的学者,却是唯识学的探究者。旭师又说:“师童真入道,为绍公长子,性相二宗,无不克受其传,服习毗尼,视绍公尤加焉”。可知大真对于天台智者、南岳慧思,唯识、戒律都很重视。他著有一部‘成唯识论遗音合响’,此书是继绍觉广承未完的‘音义’而作,正如大基之作‘海昌疏’。只是海昌疏遭大惠批评而未流传,‘合响’则由大真的弟子苕圣智素,合辑为‘成唯识论音响补遗’,现被收入《卍续藏》,旭给大真的‘合响’,所作评价极高:有绍觉承师,具无师智,闻而知之,述为‘音义’八卷,一篑功亏,忽尔西迈。于是及门高士,各出手眼,如辨音基师之‘疏’,灵源惠师之‘自考录’,亦既各竭精思、殚才力,然皆升堂有余,入室未足,故使学斯宗者,无由诣极。唯新伊真师,绍师嫡胤,执侍最久,闻薰独深,遂能继志述事”绍觉广承门下,人才出众,有成就于唯识学的而著书立说者,即有三家,智旭独推大真方为“嫡胤”、为“长子”,其中原因,乃在于思想的投契吧。
  师曾经修复奉化岳林寺(布袋和尚坐化的道场)。乃“慈宗”第二十七祖。◎清 在犙弘赞律师
  弘赞律师,明末清初曹洞宗僧。广东新会人,俗姓朱,字在犙。生于1611年,早岁从余集生学儒典,博雅能文,弱冠补县学生员。清入主后,乃遁走为僧,研习禅法,参谒鼎湖道邱,而得印可,初在广州之宝象林,后继席肇庆鼎湖。师生平特重实践笃履,虽精于禅,因痛心于丛林浮夸不实之风气,绝口不言禅道,仅弘律仪,倡导戒行,以为职事。于康熙二十四年示寂,世寿七十五。撰有《兜率龟镜集》弘扬弥勒信仰的种种事迹,为“慈宗”第二十八祖。 ◎清 法传法师
  法传源悟(1630—1695),清僧,号法传。叶榆(今大理北)人,俗姓赵。
  年十五,投辩初禅师出家剃度,依鸡足山和雅法主受戒。朝夕参究话头,颇有明晓,得威楚知空老人印证。旋回苍洱,岩居九年。尝遇道学封山,断火食七日,入定度过。知空老人闻而付源流拂子,命说法度生。未几,开法石云寺,大振宗风。 康熙二十八年(1689),卓锡喜洲圣寿古刹。五载间,皈依者甚多。铸弥勒金像,供于云堂中殿。寂后,舍利归荡山入塔。为“慈宗”第二十九祖。   
  (见《荡山志略》卷末《荡山法传悟禅师行实》)◎清 工布查布
  清代乾隆年间翻译家、蒙古族学者、内阁掌译西番蒙古诸文番学总管仪宾工布查布,于乾隆八年(1743)在北京广仁弥勒院依藏文佛典翻译成汉文的《佛说弥勒菩萨发愿王偈》,是他的代表作。同时他还翻译了《造像量度经》、《造像量度经解》、《药师七佛供养仪轨如意王经》等。 工布查布,是乌珠穆沁旗人,自幼为康熙皇帝抚养长大,他精通蒙满藏汉多种文字,自幼喜爱佛典,曾和几位著名的喇嘛高僧学习佛像梵塔的尺寸图像等等。雍正时他任西番学总理,乾隆七年(1742年),洮州禅定寺崇梵静觉国师来京,与他谈起《造象量度经》一事,并鼓励他将此书翻译成汉文。工布查布也深感《造像量度经》历代仅凭口授,他决心把它翻译成汉文。工布查布潜心研究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把它全部翻译出来。这部汉文译本的出现,为艺术工匠从事佛教艺术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也是今天我们研究佛教艺术的重要工具书。◎清 宗信法师
  宗信(1638—1707),黔阳石一里(今湖南洪江市湾溪一带)人,俗姓名黄,家巨富。 让财产与兄弟,登大云山祝发为僧。后参破山海明法孙、灵隐印文法嗣安江广福山胜觉寺密印禅师,得嗣其法,为临济宗第三十四世、破山海明禅师下四世。 尝夜梦神授《弥勒上生经》,并与木鱼。醒来,果得经书、木鱼于床头。遂毕生师事弥勒,诵经、持名、礼忏不辍。发愿上生兜率天,亲近弥勒。 康熙四十六年八月十五日示寂,荼毗时,刚见火起,即有虚空诵经声,云霞上绕,缥缈而去。时寺众共见,以为奇瑞。  
  (见同治十一年《黔阳县志?释道传》) ◎清 法忍本心
  法忍本心(1842~1905)清代僧。河北蔚州人,俗姓郭。 年二十出家,初随师苦行,积时六年,始至北京西域寺受具足戒。后参谒金山江天寺观心显慧,得其心印。历任金山、高旻二寺之首座。 光绪年间,至江苏句容赤山结茅,学人云集,提倡坐禅。人称“赤山法忍”耕作之余,复说《楞严》、《法华》,乃至《楞伽》、《唯识》等经论。被誉为清末宗门四大尊宿之一,即天宁寺之冶开以威仪称第一,宝华山之圣祖以戒行称第一,金山之大定以禅定称第一,师则以智慧称第一。 光绪三十一年示寂前曰:“世间好语佛说尽,何须老衲再说法。我死不生西方去,一念兜率返娑婆”。世寿六十四。著有《楞伽笔记》。乃“慈宗”第三十代传承祖师。 ◎清末民初 太虚大师  清末民初。太虚大师,俗姓吕,浙江省海宁县人,生于清光绪十五(西元一八八九年)正月。师幼失怙,母改嫁,乃随祖母移居大隐庵中,长养于庵院,深受宗教薰陶。十六岁萌出尘之志,投苏州九华寺士达座下出家,法名唯心。旋依师祖奘年老人,为立表,字“太虚”。  大师一生中大力鼓吹佛教的三大革命:一、教理革命。二、教产革命。三、教制革命。“革命和尚”之称,传遍遐迩。民国二年,大师创办“佛教月报”,并主张用阳历四月八日为佛诞日。亦曾主张以雪窦山为弥勒道场,列为五大名山之一。师对各种法门平等弘扬,但凡具缘之处,便拈出慈宗法门以利众生。一九二二年,武昌佛学院初创时,师便规定晚课诵《弥勒上生经》及念弥勒菩萨,回向兜率。大师常以所作之功德,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愿生兜率,亲侍慈尊。俟弥勒菩萨降生娑婆成等正觉,即偕慈尊下生人间,广度有情,也因此以后凡师所开创的道场,皆遵此而行。一九二四年春,师编定“慈宗三要”,并为学僧讲授。一九二九年,师寰游欧美期间,在法国巴黎为信徒诵《上生经》,导唱三皈依,略示《上生经》大意,并以“慈宗三要”嘱为译传流通。一九三二至三三年间,师住持闽南佛学院(即厦门南普陀寺)时,凿阿耨达池,构兜率陀院,设慈宗坛供奉古铜弥勒菩萨像,旦夕禅诵其中,后皈依者浸多,因此集众修习慈宗法门,渐成‘慈宗学会’,编辑“慈宗要藏”。师亦到各处宣讲《上生经》、《下生经》及《弥勒大成佛经》,并留有讲录流通。  师将慈宗奉为自己的定课而勤行不绝,并于三五年底及三七年底修弥勒静七过年。三六年三月十七日,师于上海玉佛寺入寂时,在侧的缁素弟子为助念弥勒圣号,祝上生兜率,再来人间。四月八日荼毗,法尊法师拾取灵骨,得舍利三百余颗,而以心脏不坏,满缀舍利。可见师愿力宏深,功行不虚。后由印顺导师等编辑遗著三十二句册,七百万言之“太虚菩萨藏”,流传后世。乃‘慈宗’立名者、‘慈宗学会’创始人,亦为“慈宗”第三十一祖。(太虚大师全集)◎中国 虚云老和尚   辛卯年师一百一十二岁于春戒期中发生了“云门事变”。   三月初三日,师病重时,即趺坐入定,闭目不视、不言、不食、不饮水,惟侍者法云、宽纯日夜侍之,端坐历九日。十一日早,渐倒下,作吉祥卧,侍者以灯草试鼻官,气已绝矣,诊左右手脉,亦已停矣,惟颜色如常,体尚温。十二日早,微闻呻吟,旋开目,侍者告以时间,师曰:“我觉才数分钟耳。”语侍者法云曰:“速执笔为我记之,勿轻与人说,启疑谤也。”师从容曰:“余顷梦至兜率净土,庄严瑰丽,非世间有,见弥勒菩萨,在座上说法,听者至众,其中十余人,系宿识者,即江西海会寺志善和尚,天台山融镜法师,岐山恒志公,百岁宝悟和尚,宝华山圣心和尚,读体律师,金山观心和尚,及紫柏尊者等。余合掌致敬,彼等指余坐东边头序第三空位。阿难尊者当维那,与余座靠近。听弥勒菩萨讲“唯心识定”未竟,弥勒指谓余曰:“你回去。”余曰:“弟子业障深重,不愿回去了。”弥勒曰:“你业缘未了,必须回去,以后再来。”并示偈曰:  
  识智何分 波水一个 莫昧瓶盆 金无厚薄
  性量三三 麻绳蜗角 疑成弓影 病惟去惑
  凡身梦宅 幻无所著 知幻即离 离引即觉
  大觉圆明 镜鉴森罗 空花凡圣 善恶安乐
  悲愿渡生 梦境斯作 劫业当头 惊惕普觉
  苦海慈航 勿生退却 莲开泥水 端坐佛陀
  以下还有多句,记不清了,尚另有开示,今不说。”
  (本文取自“虚云老和尚年谱”)◎台湾 慈航大师 
  民国。慈航大师籍隶福建省建宁县。俗姓艾,号继荣,父炳元公,清国子监生,母谢氏,系出名门。十一岁母弃世,十七岁父见背,茕然一生,怆怀孤露。遂赴邻邑泰宁,峨嵋峰出家,礼自忠和尚为师。逆来顺受,养成四十年来‘不变随缘现,心空及第归’之伟大精神。是年秋,到九江能仁寺受具足戒,时值中华民国开国,故僧腊与民纪齐年。受戒后,遍礼九华、天台、普陀诸道场,参禅于扬州高旻寺,听教于谛闲大师,学净于度厄长老,求学于太虚大师之闽南佛学院,得法于圆瑛法师。两度闭关,数载阅藏,精通教义,弘法不倦,年三十五,任安庆迎江寺住持。曾创办佛学研究部,僧伽训练班,义务夜校,国民学校,致力教育,深得太虚大师之赞许。年三十六,赴香港、仰光一带讲经,创办仰光中国佛学会,法缘之胜,得未曾有。四十一岁归国,经香港、广东、上海,溯江而上,历无锡、常州、镇江、南京、桐城、九江。卢山、武昌、汉口等处,卓锡所向,缁素景从。四十六岁,参加太虚大师所组织之“中国佛教国际访问团”遍历缅甸、印度、锡兰等国,宣传抗战国策,揭发敌伪阴谋,联络教友感情,凡踪迹所到,如中缅、中印、中锡各文化协会,均以次成立。是时,抗战已进入最艰苦之阶段,日寇向缅甸、印度、锡兰、泰国等地宣传,诬毁我国政府摧毁佛教,作为侵略我国之理由,当时东南亚各佛教国家,多被日人蒙蔽,听信一面之词,我国佛教访问团抵达,日人诡计,立被揭破。四十七岁,驻锡马来亚,往还于星州、马六甲、吉隆坡、怡保各地,巡回讲经;七年之间,创设星州菩提学院,槟城菩提学院,星州菩提学校,槟城菩提学校,星州佛学会,雪州佛学会,怡保佛学会,槟城佛学会,佛教人间月刊社等佛教社团学院,民国三十七年,师年五十四岁,应台湾中坜圆光寺礼聘,由南洋返国,主办台湾佛学院。五十五岁,驻锡汐止静修院,四方学者多来请益,青年僧伽闻风赴止,听法者众。次年有总统顾问赵恒惕等组织护法会,建筑弥勒内愿,每日讲授因明、唯识、楞严、楞伽、摄大乘论诸经典,至此奔波之劳,方告一段落。五十八岁壬辰年九月十九日,在弥勒内院开始作第三度之闭关。六十岁,五月六日圆寂于法华关中。民国四十六年,大师圆寂三周年纪念日,徒众本欲开缸,嗣经永久纪念会,常务委员会议,详加研讨,佥以开缸后肉身无处供奉;且当时窥伺金马,时局不靖,不如安座后山,候机开缸,较为妥当;况遗嘱所谓‘三年后’之意义,与‘正满三年’之意义不同。四十七年,弥勒内院大殿装修完竣,可供肉身暂安之所,四十八年圆寂五周年纪念大会,正式票决开缸。是年五月十九日清晨五时,由永久纪念会主任委员道安、副主任委员律航、玄光、总干事苏芬,会同两院同学五十余人,举行开缸,肉身完整,呈玻璃色,五官分明,须发生长,两手下垂,双腿盘坐,宛然如生,成为台湾保存肉身不坏之第一人。大师生平讲说,著述颇多,经永久纪念会编辑遗著十二册,一百二十余万言,名为“慈航法师全集”,流通于世。总观事略,生平功业,以教育为经,以弘法为纬,经纬分明,相辅相成,而完成一代德不朽;功不朽;言不朽;身不朽之人天师表,为“慈宗”第三十三代祖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