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菩提二字的意义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菩提二字的意义
  “菩提”二字,藏文:第一“菩”字翻为净除、净治罪障的意思,或是使过患消失;这个过患的消失,是经由对治力,如不经修行对治,内心污垢就永远存在;可是只要努力学习,寻找对治使内心污垢消失,所以我们内心的污垢是暂时性的,经过这种对治力净除。这些内容我们从何了知呢?四圣谛的苦谛,先要了知痛苦最主要是三苦的行苦,行苦是由因而生的,既然由因生,是同类因而生?或是异类因而生?由此思惟,可以了知苦谛是由因而生,而且是同类因而生。由此因缘说到集谛,集谛可以由对治力消灭;当集谛消灭之后,就是灭谛,了知能证得灭谛,必须要有成办灭谛的道谛,这是自然就很想去学习对治。
  经由四圣谛的内容,我们对于不想要的行苦是由烦恼而生,烦恼就是集谛,是由我执而生,为了破除我执而修学道谛。这四圣谛是净除内心的污垢,主要从心上解释,所以对心理学我们要认识,佛学的基础是讲四圣谛的内容,四圣谛皆以心为基础来诠释。我们的身体内有气、脉等等,也就是科学家所谓的脑细胞等,以心理学说明人的思想状况;当然不可否定有许多的感觉,同身体的气脉、脑部有密切的关系,可是并不代表每一个想法与身体或有形有色的基础上建立。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有些想法是正确,有些想法是错误的,产生正量与非正量的想法;非正量的想法就是错误的概念,为了消灭错误的概念或避免错误的概念,要先了解实际的状况是什么?了解实际的正量,可以消灭错误的概念。消灭错误的概念当中,如果要解析为一定与有形有色的脑细胞,那就太困难了。因此科学家也慢慢能接受有一个无形无色的心识,不一定从脑细胞上。科学家也认为心的不同想法,会造成脑细胞的改变,他们也在继续研究中。
  佛法主要以心识的改变作为教义解析,所以对于心识的认知是很重要的。一般说有与无,就是由正量了知称为有,非正量就是无;一法是随因缘改变的,一法是不随因缘改变,所以分为无常法及常法二种。随因缘改变是有形有色的可接触的色法,以及唯明唯知能体会的心法;也有是依赖某法安立的,如东西南北,以及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是依某一点来安立三世,这种非色非心的不相应行法,是依赖其它而有。佛法是依实际不同状况的性质分类,所以佛法如何配合针对实际状况的认知,去改变内心;并非佛说一套道理,与实际毫不相关,要我们去改变内心,而是当弟子们观察内心想法与实际状况不符合,这样才能真正能把内心改变;所以内心的改变,是对佛法胜解。因此对自己内心不断的观察,也就是寂天菩萨所说正量,经由正量使自己获得改变。
  因此初学者要以智慧观察何者是真实状况,于是产生对正理的信赖,使我们有了感受,而情绪获得改变。只是经由发愿回向,无法使我们的烦恼消失,就是念了几百万遍“愿消三障诸烦恼。”三障仍然存在,贪瞋不会自动消失。因此,应先了知贪瞋从何而来?有无对治力可消灭?贪瞋的过患是什么?经由观察消灭。当然如修不净观,可能有偏离实际的状况,可是由于当时强力的贪心产生,藉此可以达到目的;为了达到目的,本身不是颠倒执着,而为了断除贪心,刻意修此观,为了消灭贪心而修。真正的佛法是针对实际状况改变,内心当然有少数诸如此类的观法,如密续中也有,这是为了暂时特殊的目的。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学习佛法教理,到底是说些什么,让自己对佛法教理有更多的认识。在自己思惟的同时,是否可以配合生活的经验,在见解上有了进一步的认知,渐渐产生对佛法的信心,因此成办了“菩提”的第二个“提”字。藏音“曲”就是了解内涵。了解内涵首先要听闻,经由听闻了知原来如此;听闻之后,反复思惟,能生相信;不只相信,应该反复串习(修持),才能使内心改变。所以要闻思修三字,才能真正达到“提”字的内涵。菩提有不同的层次,分为声闻菩提、独觉菩提、佛菩提。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识小
下一篇:静坐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