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秉烛焚香话铁炉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苦 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秉烛焚香话铁炉
  作者:苦 心
  记得有一幅对联是这样写的:“朔周朝占宝气以来道法渊源久与灵山施妙化;从汉明梦金人而后殿堂林立长令率土仰高风”,短短几十个字阐明了佛法西来的史实以及在东土发展的盛况。

  历尽沧桑,现状可喜
  铁炉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县捞刀河镇汉回村(现属长沙市开福区管辖),距离长沙市约十五华里,康熙四十年(1701),百隆普振禅师创建。本世纪五十年代初,该寺佛殿前的天井中长者两棵茶树,传说是南宋高宗建炎四年至绍光五年(1130—1335)钟相、杨么起义时期,岳飞出兵洞庭湖一带,路过此地时亲手种植的。冬春时节,千万朵重瓣的茶花缀于枝头,艳丽多姿,堪称一大景观。时至1959年,寺庙被拆,只剩两间杂屋,比丘尼复度、正顺师徒苦守于此,勤织巧刺,凭劳动力与政府的少量补助维持着清淡的生活。六十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冲击着神州大地,在破“四旧”声中,佛教也经受了一场浩劫,僧尼被逐,佛像被砸。一时间,慧日潜消。生长在铁炉寺的两棵古茶树为本寺兴衰作了几百年见证之后,似乎不忍再目睹惨状,在一个雷鸣闪电的暴风雨夜中沉重地倒下了。从此,古寺消沉,寺宇零落。历史的车轮艰难的滑过了1976年。浩劫过后,百废待兴。已经奄奄一息的佛教命脉,正是靠着时刻记住一代高僧太虚大师所说“佛法弘扬本在僧”的名言的佛子们接续下来。铁炉寺的比丘尼虽然没有玄奘大师万里孤征,西行求法的壮举,也没有八指头陀即席赋诗、智慧如海的才华,然而正是这些平平凡凡的比丘尼,以她们那坚强的意志和刻苦修持的平淡行为,为佛教争取了一片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一年,仅存两间杂屋的铁炉寺以其名蓝古刹的召唤力,引来了比丘尼了证、迪光、觉明、培光等尼师共住,之后又有明悟、晓忏、培德、晓悟等前来挂单。她们一面刀耕火种,聚居苦修;一面节衣缩食,发展信徒,开始做起了重兴铁炉寺的梦。此后16年的时间,她们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没有放弃这一初衷。1993年,是值得牢记的一年,虽然发起重修铁炉寺的了证、正顺两位尼师以及她们的几位同参道友,还未来得及等到这一天便舍报西归了,但诸多佛子在那位具有绍隆三宝、续佛慧命、大志大行的公推寺院负责人晓忏法师的带领下,寺宇重兴的梦终于圆成了。如今,古刹雄伟壮观,一座堆塑各种画面的山门,色彩鲜明,古朴自然,沿门一条水泥大道直通那座新建的重檐歇山式的大雄宝殿前,依序而建的有伽蓝殿、韦驮殿、清规堂、祖堂、客堂、念佛、斋堂、香积厨、办公室、车库等建筑物。整个寺院布局独特,富有新意,错落有致,高雅古朴,为长沙县境内现有佛寺之冠。所有建筑物共五十余间。寺周密林千顷,松涛回旋,林海环绕着寺宇,寺院隐藏于深林中。身临此境,给人以超尘脱俗之感。更有红墙隐约,依山绕寺,起伏跌宕,宛如一条长龙卫护着古刹的门户。堂内佛像严饰,气象万千;诸天云集,栩栩如生;还有香烟渺渺,风铃阵阵,犹如尘世之中的一方净土,滚滚红尘中的一座梵宫。这里,曾使许多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升华;也曾使无数不安的心得到慰籍,沉溺的意志得到复苏。它以其独有真善美的宗教魅力,如同一颗高洁而不染尘俗的明珠,普照着芸芸众生脆弱的心灵,给尘世中劳累、疲惫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净心场所。作为长沙县开放的最大佛教道场,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善男信女。这里有修身养性、拜佛念经的尼僧;有笃信佛法、虔诚护教的居士;有朝拜名山、助兴祖庭的台胞;有叶落归根、千里还乡的港客;有辞亲割爱、寻求解脱的青年佛子。她们或住寺弘法,或来寺小住,频施净资,屡赠法宝。功不唐捐,德泽后人。铁炉寺的劫后重兴,离不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及各级领导高瞻远瞩大力支持的外因,更离不开僧俗弟子爱国护教的内缘,特别是那几位既有卓识又具雄心,敢于不惜生命艰苦创业的老一辈比丘尼,更加令人肃然起敬!让我们沿着她们的足迹,来回顾一下那段难忘的岁月吧。

  苦心经营,功不可没
  十年浩劫,除了给佛子们留下伤痕累累的心灵之外,便只有残墙破壁的寺宇与肢离首碎的佛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佛教与其它各个领域一样,逐步走上了恢复与发展的道路,但其步伐却依然沉重而缓慢。铁炉寺负责人了证、正顺二位老比丘尼自1977年始便开始了恢复古刹、培养人才的事业,由于当时政策落实刚刚开始,各方面的条件也不具备,致使最初三次发起重建寺院,均遇阻力,1979年后才在当地政府与长沙市佛教协会的大力帮助下,批准重建。虽然如此,恢复寺院时,建筑物只能建成四合院式的农舍,而不允许造成古典风格的殿堂,加上当时经济来源不足,比丘尼们只能把做道场佛事的收入和信徒的布施积累起来,用土木结构重建了大雄宝殿、念佛堂、寮房和杂屋,并把新塑的泥质佛像装金供奉起来。这样一个简单的宗教活动场所便对外开放了,尼僧们从此有了定居修学的场所,信徒们也找到了礼佛进香的地方。令人不能忘怀的是,在修建过程中,她们咬紧牙关,用自己虚弱的身体承担起沉重的、一般只有男子才能承受的体力活,白天忍受日晒雨淋的侵袭搬砖运瓦,夜间则忱木守料。她们用自已的行动奏出了一首首勤劳奋斗的凯歌,体现了佛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头陀精神。当时年纪轻一点的要算四十余岁的晓忏比丘尼,她几乎承担了购买材料,安排工匠生活等全部体力较重的劳动。有趣的是,不识一字的比丘尼晓悟,在寺多年功课也学不会,却能流利地、一字不误地背诵佛前大回向文,这一收获就来自于夜间守料时,从师兄晓忏那儿一字一句学来的,其它比丘尼也为道场的恢复尽心尽力,她们的苦志坚心,天地可以为凭,星星可以作证,这可以说是第一阶段。时至1982年,聚集了诸多比丘尼心血的铁炉寺,因为有些是在原本破旧的基础上修建的,加之连夜大雨的侵袭,以至九间房子倒塌,几位出力较多的比丘尼,难以控制内心的伤感,为此损失而失声痛哭,九间土砖房子的倒塌,对名山大寺或都市佛寺来说,或许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然而在这交通不便,信徒稀少的乡间,既没有政府补助又无大施主光顾,要恢复几间倒塌的房子真是太难了,何况寺中多是古稀之龄的老人,无论人力、物力都显得那么薄弱,那么孤立无援,唯有滚滚泪水方能冲淡一点悲伤心灵的压力。她们的不幸遭遇,不久便传到聚居在长沙市内,三湘名刹开福寺的同门道友耳中,她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的还告知一些信徒,共襄善举,特别是从长沙出去的二位香港比丘尼果性、慈愍闻讯后,纷纷解囊相助。这样,倒塌的房子终于重建成起来了此时的铁炉寺,虽无古寺的庄严与萧穆,却有民舍的朴实与自然,一片泥土的芳香。她们在砍柴种菜,挑水做饭的生活中,不忘念经礼佛,教化信徒。过着农禅并重的生活。简陋的屋舍与清淡的生活,也足可供比丘尼们修学办道,收徒接众了。光阴似箭,又是几年过去了,铁炉寺的比丘尼无论在管理寺庙、以寺养寺,还是在福慧双修、团结信徒方面都做出了较大成绩。时至1987年,寺院因道风可喜,前来烧香拜佛的远近信徒越来越多,影响逐步扩大,寺中住房则显得狭窄了。每逢佛教节日,信徒们冬则多人挤在一张床上,夏则铺设竹床、门板作简易栖所尽管如此,信士信还是高兴地涌入寺中。该寺监院晓忏尼师见到这种情况可以说是既喜亦忧!于是一方面接受信徒们的布施,一方面积累佛事收入在寺的西面盖起了一栋二层小楼共17间房子,终于缓解了住房紧张的局面,这是第二阶段。随着宗教政策的不断深入民心,铁炉寺也在原地上逐步扩建,民屋式的佛殿显然不能适应时代需要,且容人太少,非改建不可。该寺经向地方政府与上级佛协申请后提到支持,决定建一座明清宫殿式的大雄宝殿。并饰以麻石雕花栏杆,外廊有28根水泥制的仿石柱耸立在廊基之上,殿前一对石狮活灵活现,新建的大殿,四周环境绿化又经过园林技术人员的精心设计,显得更加庄严萧穆,雄伟壮观。大殿落成之成,并用木头重塑了释迦佛及阿难、迦叶二弟子、千手观音、文殊 ,贤诸菩萨、二十四诸天供奉于新殿内,又在原寺之东修建新式楼房一栋,接着又把原有旧殿及住房全部改成两层楼的殿堂。1993年,在当地政府及国土局的帮助下,按政策征收了寺内部分民用菜地,确定寺庙界限,并筑起山门、围墙。至此整个寺院焕然一新,正如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干部、北京书法艺术研究协会副会长宗家顺先生为该寺所写的对联一样“发慈悲心物我无间,是清净地仑奂一新”,这是第三阶段。值得称道的是,铁炉寺地处乡间,从恢复到重建,耗资达二百多万元,从未向政府要过一分钱。这完全是她们苦心经营、团结信徒,友好接待港台同胞的结果。其中以台湾法智法师,唯一法师,香港果性大士、慈愍大士资助最丰。

  培育僧才,为国为教


  有了修行场所,寺内比丘尼大多已届古稀之龄,培养青年接班人就成了铁炉寺老一辈出家人特别热心的一件大事。1983年,两位发心出家的女青年来寺披剃、因喜其志向清纯,发心诚恳、遂留寺考察分别取法号自然、唯静,教以诵经礼拜,敲打法器以及佛门威仪,并悉心培养她们任劳任怨谦恭忍让,敬老尊贤等美德。经过几个月的训练,这两位十几岁的青年进步很快,充实了常住做佛事及杂活的力量,成了老比丘尼的好帮手。1985年,先后又有四位女青年发心来寺出家。至1993年,又成就了六位中青年人出家的心愿。尼师们深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道理,不把她们留在寺中,而是大力支持她们出外参学,报考宗教院校,以提高政治、文化、宗教各方面的素质,为佛教培养了一批真正能够住持佛教、弘扬佛法的青年接班人。如今,十年过去了,自然考入四川尼众佛学院攻读六年,现已毕业,唯静毕业于闽南佛学院,还有三人毕业于南岳佛学院讲习所,一人上五台山普寿寺学律,还培养了一名青年比丘尼当汽车司机。这些青年佛子由于一出家便受到严格的教育,又受前辈们农禅并重,学修并举的影响,故信仰上坚固虔诚,工作中任劳任怨,学习上勤奋钻研,修持上勇猛精进,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成为铁炉寺,也可以说是佛教界的一批好接班人 。十六年过去了,铁炉寺的确今非昔比。它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受到了党和政府的表彰,同时也赢得了广大信徒的由哀赞叹,她们艰苦奋斗的足迹可以用“卓有成就”四字来概括,然而现任长沙县佛教协会会长兼铁炉寺住持的晓忏法师却语重心长地说:“回首往事悠然如梦;展望未来,尚须努力。铁炉寺能有今天兴旺发达的局面,首先归功于党和政府的领导与支持,寺众与善信的共同努力。我们虽取得一点成绩,但不能有丝毫自满情绪,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僧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协助党和政府进一步贯彻落实宗教政策,团结信教群众,把精力投身到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去,以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精神为指南,加强自身建设,严谨道风,还要继续培养人才,为湖南佛教的振兴作贡献。今后的任务还有重建普同塔,协助当地修好汉回村的公路,把爱国爱教、为民奉献的精神落实到行动上去。”铁炉寺,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几经兴衰,如今古刹重光,必将为服务社会、利益民众作出更大的贡献。正如当代比丘尼大德隆莲老法师为其撰写的对联一样:“断无明斩钉截铁,度众生大冶洪炉。”我们祝愿这个道场逐步建成一个弘传律学、规范僧行的十方比丘尼丛林,法演中华,名传海外。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