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自庆与法喜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妙寂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自庆与法喜
  ※ 作者: 释妙寂 - 慈光禅研所学生
  近三个月来,透过(高峰禅要)的听讲,及每天实际的法门运用,对参话头这一法门,可说已有梗概的了解,至少对下手功夫及理路能有所掌握。除此之外,尚有一更大的收获,即是对生死及修行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厘清与信心。所以此刻心中,实是深深自庆与法喜的。
  自庆何事?佛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信心难生,而今人身已得,佛法与闻,且身体安健,暂无业障现前,福德因缘具足,可说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这东风,正是所谓的“信心”。如今这“信心”,已从这门课中慢慢建立,岂不快哉!
  高峰禅师示众参禅三要:大信根、大愤志、大疑情。其中又以大信根为首;因为唯有立坚固信,才能发大愤志,俾能起大疑情;在大疑情之下,才有开悟的契机。而今就信心而言,信什么呢?一信生死轮回是苦;二信自心是佛,自心作佛,我亦堪能成佛;三信参话头一法,即是了生脱死之直径;四信佛说一大藏经,字字句句唯诠一心法;五信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才能畅佛本怀。当然,对这五点的信心有浅深不同,且离坚固信尚有一大段距离,但它确实对自已在法门选择和面对生死问题时,产生一股安心的力量。
  省思自已学佛的过程,总不能痛以生死、无常为念;只是在经教上寻得些相似般若,在三宝门下修了些福报,在日用中学著去观照烦恼,然后拜忏消业障,虽然也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却数数废忘。如此,即是修学佛法的内涵与目的吗?所以,常思惟我为何要学佛?为何要出家?答案很简单,亦只有一个,即是自已要了生死,也令众生都能了生死。但这以生死大事为念之心,实不易保任,就我而言,其原因有二:一是对无常及苦的感受不强;一是心没有安住于法门修行上。关于第一点,透过正思惟及袓师语录的薰习,已慢慢的有较深切的体认;而第二点,因已选定了参话头法门,心亦渐渐收摄于法门上。所以这两点的突破,是这三个月来的一大收获,而其背后的力量,正是源于对佛法及参话头法门的信心。
  再说大愤志。虽然已具信心,但信不坚固;且自已实在是烦恼重,心志劣的凡夫,总是缺乏一份毅然放舍一切的志气。所以在(高峰禅要)中,我最喜欢其中劝人努力拼命用功的警策之语,每薰习一次,就起一次“舜何人也?予何人也?(大丈夫)亦若是!”的心情。尤其是十五页下栏的:“若论此事的用工,正如狱中当死罪人,忽过狱子醉酒睡著,敲枷打锁,连夜奔逃,于路虽多毒龙猛虎,一往直前了无所畏。何故?只为一个切字。”这段话,我觉得最能贴切的描摹出我们处在五浊恶世的众生,为欲求决了生死的大事、逃脱生死牢狱的景况,就如喻中罪人一样,不管再艰难都得奋往直前,因为除此之外,别无生路;稍一迟疑、懈怠,便是死路一条。我们今生能得人身、修学佛法,不恰似狱中当死罪人,忽遇狱子醉酒睡著一般吗?狱子醉酒是千难万难的,就像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一样,若不善加珍重把握,更待何生度此身呢?只是自已有几分这种逃命的心情?惭愧!
  参禅三要的第三点是大疑情。所谓疑以信为体,悟以疑为用,便已说明疑情在参话头法门中的地位与重要。以我自已的体会,只要前面两点-大信心和大愤志能建立得好,疑情便容易发起;疑的感觉发起了,心就有一份寂静和惺惺的力量,这种寂静(止)和惺惺(观)的力量,就是开悟的敲门砖。所以袓师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就是在开示我们疑情的有无大小,即是开悟与否的关键。只是疑情不是可强迫令起的,它需要信-信生死事大、志-十二时中奋勉精进。所以疑情起不来,须从根本建立信心、发大愤志著手,若能痛念生死无常,念兹在兹收摄身心,相信疑情便不发自发了,又怎会像现在老被妄想,昏沉扰动?
  今生得遇参话头法门,实在是希有难得,这就是今生了生脱死的舟筏,绝不可稍稍悖离。但自已亦知道信心尚未坚固,勇猛志尚未发起,功夫运作亦未纯熟,而这正是今后二十年三十年,乃至一生所要努力的方向。在此自勉自已能以长远心、坚毅志,为自已的菩提道业开辟出一条康庄大道。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佛法与自在
下一篇:理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