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印朗同学 予人追思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正如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霓影焰花命在息,好施克已义仁慈,
因足缘具愿能竟,卅九英年出坞泥!
师到莲邦好作息,余功未竟有他日;
秋风无意莲花落,念念无时唯予知!


印朗法师,因恶病魔罗入侵搏攫,如“百肢节内,悉下长钉”,尖端医学乏力,百练色身难抗,业缘已尽,终于,点头别尘嚣,远离人寰去。顿刻顷,徒儿贤孙、老修前辈、道友同参、亲朋挚友、乡间里人失色哽声。教界赫然,大地披霜。
早谢娑婆辞世情,光阴似箭劫难留,转眼,朗师舍报,至今已有两年多了。现福建狮峰寺谨择2003年1月为朗师晋塔奉安,并发行《印朗法师纪念文集》以资纪念。大家一定要我也动笔撰文,我想这很自然,也是应该要作的事,正是设言以托哀思。

壹、克已·好学

印朗法师,17岁(1979年)出家于千圣天冠菩萨道场--福建宁德支提山华严寺,尔后,参学于观音菩萨圣地--普陀山普济寺、禅宗祖庭--福建雪峰崇圣禅寺、十方专修净土宝刹--苏州灵岩山寺、禅宗名蓝--丹霞山别传禅寺等名山大刹。
法师,个高体单清癯,性情敦睦好静,话少实行,饮光吐月不露,仙风道骨岸然。每到一寺常住求学,他更是爱国爱教,遵纪守法,严持规章制度,谦虚礼让有加,勤奋好学。他特别能克制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已,赢得了寺里执事的好感。他始终是个显目的好清众,是个突出的好学僧。
他生长在一个佛教家庭,从小目擩耳染佛法,早有出尘之念。1979年,他17岁,善根发露,佛缘成熟。一天,他在福建半屿一处叫到“墓头”的地点,向蓝盈盈的苍穹发誓:出家为僧,弘扬佛法,修证佛果。回家后,他征得父母的同意,便毅然投奔福建支提山华严寺出家去了。
他出家了,离别家乡,离别父母,离别兄弟姐妹,离别乡亲友朋,离别了那片哺育了他的大海,和养育了他的土地,过上了“自力更生”的出家生活,再也没有母亲的呵护了,再也见不到兄弟姐妹了。
地处深山僻陋的华严寺,在那个年代,生活极为穷苦,但是,师父们信仰纯正,生活淡泊,清心无欲,过得真像佛经里所记叙的“六和敬的出家生活”,非常惬意。
初来乍到,他还没能习惯这种“超静”“极严肃”的生活。有一天,他生病了,无医无药,无人知晓,他还坚持早起念经,几天下来,显得憔悴多了。此时,他很想妈妈呀!几次想家,想回家,但是,当他想起“弘扬佛法,修证佛果!”的话语时,顽强地克制了妄想,终于调伏病魔,闯过难关。
华严寺,早晨三点半起床,上完早课,简便用餐后,上山砍柴的上山去,上山种田的种田去,轻松一点的,比如放牛、耙松毛等活,就让给那些13、14岁的小弟辈们。活儿种种,都是劳瘁的。但是,其中更“劳苦”者,当属“挑粪施肥”。
当时,田园菜地的肥料,主要来源于人粪。虽然,现在科学证明,用“人粪肥”,无化学毒害。然而,那个年头,用人工挑粪施肥,是够苦矣!其程序是,人,那是有思想的人,当然也应该俱足“鼻子”和“呼吸”的人,人先钻进臭可令人反呕、心痹的厕所内,用大舀子舀粪到粪桶。粪坑一动,臭气逼咽;然后,将装满粪的粪桶挑到稻田或菜园。远者,需要挑个把钟头的路程,一路上臭气冲天,行人躲闪。若是运气不佳,碰上刮起“对头风”,其景何言哉?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干那活,没有用“口罩”。朗师要求自已,砍柴种田,样样都干,要认真干。尤其,每到面对干“舀粪挑粪”、“洗牛棚”等脏活,更是认真,不落人后。
一天农活下去,是很累的,更何况是这些体内只有“菜根”和“地瓜米”的出家人,更何况是这个身单体弱的17岁小年轻。然而,这小年轻,和他的同住们并不觉得累,觉得苦。干了一天活,用过晚餐,上过晚课,朗师等就找老参老修,听他们讲佛教公案、历史轶闻。听得他目不转睛,目呆口咂,如渴如痴。
80年,“改革”之风吹遍神州,这对出家人来说是个“云游参学”的大好时代。他便乘此机会,到福建闽候雪峰崇圣禅寺参学。
81年,他又结伴到普陀山普济寺求学。有一天,来了一班朝山和尚。在普济寺来说,这是很常见的事。可是这位年仅19岁的小和尚却特别关注。身旁一位法师告诉他:那位长老便是本焕法师。小和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后来,他回到雪峰寺,海灯法师看他诚实,就介绍他亲近本焕法师,当即为他写了一封“投师书”。小和尚带着书信,孤僧只影,千里迢迢南下,亲近善知识,学修佛法。
两人相见,本老觉得两人很有“缘份”,于是为授法名:印朗。当时别传寺,只有破旧房舍一座六间,连本老在内,也只有一个半出家众。因为,其中一个,“文革”期间被迫蓄发,如今还没来得及恢复僧相。现在,三人成众,组成一个“僧团”。他便很自然的成了这里最年轻的生力军。上山砍柴,下山运物,联络跑腿,一切工作,他都认真负责,出色完成。
说起别传寺,上山砍柴,那可是又累又险。没体验过,根本想像不到。丹霞山如A形,别传寺以上数处,则是沿壁凿级为路而上。平常游人空手只身上下,心惊胆慑,不敢张望。砍柴人,身上负柴百余斤,贴壁而下,其辛苦惊险,可以想像。笔者在别传寺任当家时,也干过这种“飞墙走壁”之事,如今想起,仍心有余悸。
1986年12月,本老受请住持广州光孝寺,别传寺仍有两位可以说是非常出色的当家,可是,1987年春,本老还是叫回当时在苏州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读书,还没有毕业的徒儿印朗师回别传寺担任当家,全权负责寺务。于是,他一度佛学院别传寺两头走,直至是年7月佛学院毕业,才常住管理别传寺。
管理别传寺,他更是严格要求自己,凡事以身作则,小心谨慎,惩前毖后,尤其孝敬师长,敬重前辈。寺务蒸蒸日上,深获本老信任。
1991年6月,他受知定老和尚之请,来到夏威夷虚云寺。当时,寺里有四位年龄都在70岁左右的老法师,只有他这一位年轻人。他在给一位老师的信中,这样写道:“我刚刚到这里,不懂英语,加上自已在广东时,别人照顾我,现在我要照顾老法师,无形中有时产生不惯的感觉。”这种“转过来”的事,后来,事实证明,他是非常成功的。他在这里的艰辛苦涩,外人是难以想像。
他,又是个非常好学的僧人。为了求知,为了“长养智慧树,开发菩提门”,他割爱辞亲,跋山涉水,走了一天路程,到支提寺,尔后又辗转国内多所古刹名寺,但是,仍不能满足他日益增长的求知心。最后,他终于迈进了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的大门,实现了他光辉灿烂的求知梦想。从此,我认识了他,他认识了我,因为我们是同届同班同学。
他学习刻苦,如老僧挑沙上丹霞。他学习认真,似禅僧参究,寻牛觅迹,探本溯源。佛学院,有课程表,可他自己还自立“详细作息表”,念佛参禅,学习生活,安排紧凑有序。一天,身为班长的我去巡寮,只见他的卧室门上贴着“禁止串寮”四个字。进入他的卧室(住四位同学),首先映入眼廉的是,摆成“田”字型的四张桌子中间上方,高挂着“禁语”两个大字,真可谓“威风”凛然。
《格言联壁》有这样四句:“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现用来说明他的学习态度,也是十分贴切的。

贰、重义·乐施

我们习惯称他:“义通师!”如今,我才识得他的“本来面目”原来是“义椿师”。说人的名字与性格事业命运有必然联系,是不足以相信的,但是,很凑巧,某些人名却是“人如其名”。当初,他父母为他取名“义椿”,就是企望他将来成为一“棵”有情有义的“椿树”。的确,他以“义”为宗,通达人情,广结善缘,游历人生,开拓佛教利生事业。
“节义傲青云”,他重视节操义行,因“义”而“施”,因“施”显“义”,“义”“施”并彰。这里,所讲的“施”,是指供养与布施。依佛法说法,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朗师“三施” 俱足,且其中最为“夺目”的是“财施”。《吉祥经》上说:“学佛重布施,首度诸眷属,勤参四圣谛,此真胜吉祥。”一切众生,皆是眷属。他依佛教,从第一句开始实行,……
自从认识他,我就发现他“好施”,老僧当家操累,他回校时就带点营养品供养之;山僧“两耳不闻窗外事”,他就请你上五星宾馆参观参观,吃餐上级别的素斋,了解“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增进爱国主义教育;道友不知时日,他给块手表,指示时间,按时用功,勿要放逸;同修远道而来,他给张回程机票,开心回寺,结个善缘等等。欢喜布施,不吝财物。
某寺,殿堂重修,需要资金,向他化缘,他乐以捐献。当他送款去时,对方远路相接,爆竹沿途欢迎。到达寺院,大摆素宴谢行。从此,每到一处,鞭炮声响,设宴礼待,老小忙碌,热闹非常。从此,化缘募捐者,络绎不绝,好言巧语,多少随你,多则自然欢喜,少则难免泄气。只因资财有限,好事多磨生起。
常言道:财如命。所以,经中言,能布施者,就有“波罗密”。不过,供养也好,布施也好,其对象是富是贫,“功德”是有区别。《心地观经》云:“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此谓“三轮清净”布施,功德无量。

叁、因具·缘足

佛法讲“因缘生法”。法指万事万物,因是主因,缘是外缘,因缘和合,事物生起;因缘解散,事物坏灭。现在(2000年),朗师可以说是“因缘具足”了。
他在1991年4月给老师的信中写道:“新的一年来临,梦觉之间,在南国已生活了五年。事业未成,每每把工作时间紧扣得自已如似狱中罪人。”
1992年12月,他给老师的一封信中说:“不觉来美己快两年,生活已基本习惯了。来美的目的和目标摆在我前头,每一时刻都在盼望自圆成就。时间是漫长的,但可以肯定我是有信心去努力达成的。”
1996年3月,他写信给老师,最后说道:“我们在海外的同学都有联系,但要经过一翻隆冬寒雪后,才有春暖满人间。”
以上所说的“事业未成”的“事业”,“来美的目的和目标摆在我前头”的“目的”,以及“春暖满人间”的“春暖”,指的是什么?指的就是他自已常说的“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他的“事业”,已经俱备了因缘条件。
1999年,他捐献一大笔资金,在半屿盖了一幢实用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老人念佛堂”,以唤起人们敬老爱老,和对老人问题的关注。
几年前,他在某地购置一块地。现在,因缘成熟了,准备盖一座“佛教文化中心”什么的,用于方便来往僧众挂锡,开展佛教文化事业。知定法师,也已将虚云寺务大体上交付于他。等等。这里,让我想起,朝四川凌云寺时,所记下的那幅山门联句的上联:“干青云而直上”。朗师其事其业,虽不能说是“干青云而直上”,但可以用 “旭日升起” 作形容。
“威仪”二字,也是他“主因”的一个组成部分。初次见面,他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威仪整肃”。古人云:“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足。”慧能六祖在《坛经》中也说:“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佛教是非常讲究“威仪礼仪”的宗教。所谓“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就是指一个僧人行、住、坐、卧日常生活中的威德与仪则。

肆、结句

印朗法师,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吃苦耐劳,克已好学,克尽职守,内谦外礼,讲义乐施,孝顺父母,尊老助少。如今,师以39岁的英年谢世西去了。壮树摧折道山毁,慧日蚀了尘劳消;壮志未酬无挂碍,此番莲邦真逍遥。最后,结言一句作何生道?引彻悟大师诗语,曰:

要作莲池自在人,
娑婆肯更惹红尘;
心神早送归安养,
此地空余镜里身。


2002年10月5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