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大相国寺法语(1)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大相国寺法语

  教理教义
  何谓法身、报身、化身?
  临济祖师说:“一念清净心光即法身佛,一念无分別心光即报身佛,一念无差別心光即化身佛。法、报、化三身,本性全具,不用向外別求。”所谓一念清净心光,就是当我们不生一念时什么念头都沒有而了了分明非同木石的灵知。要有一个念头存在,就不清净。同样,有一个佛念,有一个念咒的心,都非清净。須当能念之心与所念之咒一时脫落,能所双亡时,方是一念清净心光,这就是法身。我们修法老是说明心见性,就是见这个本性。

  何为六根?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

  何为六尘?
  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是污染的意思。又名六境, 即六根所对的外境 。

  何为六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对六尘便生见闻嗅味觉思的了別作 用。

  什么是一合相?
  一个由众多极微分子合成的有形物质。如世界是由无数的微尘集合而成,世界称为一合相,人体是由四大五蕴合成,人身也是一合相。一合相的意思包含很多,例如与人同事共处,和合无碍,也是一合相的一种。

  “阿罗汉”如何解释?
  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阿罗汉是小乘之极果,是果位名称。
  阿罗汉为梵语,译成三种义理:
  一、杀贼:杀烦恼贼之意。
  二、应供:当受人天供养之意。
  三、不生:永入涅槃不在再受生死果报之意。
  大智度论云:“阿罗名贼,汉名破,一切烦恼破,是名阿罗汉。复次,阿罗汉一切漏尽,故应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复次,阿名不,罗汉名生,后世更不生,是名阿罗汉。”

  四种慈悲
  一、爱缘慈悲:我喜欢你,对你慈悲;不喜欢你,对你就不慈悲。这种慈悲,凡夫皆有。
  二、众生缘慈悲:能够推己及人,想到我喜欢的,别人也喜欢;我不喜欢的,别人也不喜欢。为自己想,同时也能为别人想。儒家称这种人为君子、仁人。
  三、法缘慈悲:对于佛法有相当程度的通达明了,觉悟自己与一切有情众生的关系,知道修行证果必须要“自行化他”。化他,实在是自度,自他不二。懂得此理,所生出的慈悲心,就是“法缘慈悲”。
  四、无缘慈悲:无缘是没有任何条件,因为情与无情同一体,还谈什么条件!经过长时间的薰修佛法,不知不觉将之变成自己思想、见解的依据。“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与我是一体”,有这个念头是法缘慈悲;如果自自然然契入,连念头都没有,就是无缘慈悲。

  何谓中阴身?中阴身寿命维持多久?
  当人命终之后,神识尚未投胎转世之际,所维持的生命旅程,每过一星期记忆即减半,过二星期记忆减1/4,过三星期记忆减1/8,到第七个星期之后,整个记忆几乎忘光,茫茫渺渺,但善恶的业因亦然存在,因缘一旦成熟,就随着善恶的业识投胎转世,死亡到投胎转世这段时间,称为中阴身。中阴身前后有四十九天的寿命。

  什么是“恒顺众生”?“恒顺众生”意义何在?
  谓常于一切众生,承事供养,如奉师长,如敬父母;凡有病苦,为作良医,乃至贫穷,令得饶富;如是平等随顺利乐。故云恒顺众生。恒是以时间而论,长久不变之义,以空间而谈,不分国土,遍及无量三千,无有距离;顺是随顺度化,悲悯柔和之义。
  发起恒顺众生之愿,非菩萨人不能克成,最起码亦得证成无生法忍,方得恒顺众生,不致有退堕之念。众生是愚痴的,是刚强难调难伏的,是随顺五欲六尘的,是邪见不智的,是好辩的,是逞强的,是保护自己观念的,是我执与法执的,若非菩萨得证无生法忍,无法做得到,菩萨今生度不了众生,还有来生,甚至还有尽未来际可得度之,因为菩萨没有隔阴之迷,内心无惑,了知众生与他之关系,如是可耗下无尽的未来,以达到恒顺众生,并度化之功。
  众生未开悟,心地烦恼丛生,自利自度尚不能,焉能利他度他!今日不知明日事,尚存三惑之结,尽未来皆是生死业,若要恒顺众生而行化,这是梦人说梦话,水里月一般的空言,不得实际。众生仅能依佛菩萨三业而学之,由因至果,由渐而顿由浅而深,由近而远,菩萨可恒顺众生,众生亦可恒顺众生,只是恒顺众生人人皆可行,但境界却有深浅,因果不同,近远有别,持续有长短,渐顿有异。

  “心是众善之门,也是众恶之门”,是何道理?
  心乃人人本具,我们流浪轮回六道也是心,我们各个证成菩提,入大涅槃也是心。心不与正法相应,不与空相应,则得染污五欲六尘,起贪、嗔、痴,造无量业,因业受苦,如是周旋反覆不休,始终沉沦三界,故知心是一切恶法之源,离心无恶法,恶法不离心,心与恶法不异,这是以流转生死而言,心是众恶之门。
  心与正法相应,与空相应,则得清净无染之心,与菩提涅槃相应,出三界,脱六道,无量自性功德具足无缺,三明、六通圆满,故知心是众善之源,离心无善法,善法不离心,心与善法不异,这是以涅槃还灭而言,心是众善之门。
  四祖道信大师云:“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

  “心即万法,万法即心”,是何意义?
  佛法以心为宗,离心佛法不可得,何以故?万法是心之用,离心万法从何起!
  万法是总称,指心所引起的一切作用,包括清净心与染污心二门。譬如觉悟不离心,迷惑不离心;菩提不离心,烦恼不离心;解脱不离心,轮回不离心;涅槃不离心,生死不离心;贪心不离心,喜舍不离心;我慢不离心,无我不离心。依此类推,心所引起的无量作用,称为万法,万法不离心,离心万法不可得,是故称之为,心即万法,万法即心。

  “老子干掉你,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论调是否正确?
  这是江湖浪子的口头禅,也是他们的肺腑之言,这两句话听起来很爽快,很合乎人们的口味,意思就是说,我杀掉你,若我也被杀,投胎人道,二十年后又是男子汉一条。但是实际上却隐藏着无限的错谬,这在佛门中叫做常见,何谓常见呢?就是人死亡后来生再当人,不会投生他道,仅限生于人道而已!永远不变的当人,这种论调叫做常见。
  反问一句话:杀人造业,还可当人,那么猪谁来当呢?杀人造业,地狱饿鬼谁来当呢?若没有恶果,六道轮回从何而起!六道之所以由来,乃无知的众生广造恶业,所呈现的果报也就是说,六道轮回的真相,就是随自作自受的感召,造何种业因,就感应六道的那一道而去,谁也没有特权可赦免!

  观世音菩萨到底是男或是女呢?
  观世音菩萨过去无量劫前已成就佛道,为悲愍沉沦之众生,因此,倒驾慈航来人间,普度群生。
  所谓: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到达佛的境界,已证成究竟平等性,由性起大用,性非男非女,可男可女,性无相,却能示现种种相,佛神通广大,能于十法界示现自在。
  观世音菩萨示现度众生,有时候可示现大丈夫之相,有时候示现庄严女人相,以种种权巧方便而引度有情,乃菩萨悲心之所流露。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真义为何?
  六祖慧能大师是站在究竟清净本性立场而言,菩提与明镜比喻为本性,本性当体即空不可得,那来的菩提之树与明镜之台?
  修学佛法者,站在究竟果地而言,菩提本性不可得,如幻如化,无实无虚,既然不可得,任何一物从何处惹尘埃!
  大般若经云:‘一切法性皆毕竟空,无能宣说,毕竟空故。’

  三净肉是什么意思?
  这是对于一般学佛弟子,一时无法马上吃素的人,个人的立场有种种不便,给予他们一种权宜方便之法,令他们逐渐对佛法的道理有所了解,而后再改除吃三净肉的观念,因而理念吃素食之道。
  何谓三净肉?
  第一不自杀:不是自己亲自动手所杀,若杀所得之肉不可食,若食则犯规,得罪无量。
  第二不教他杀:自己想吃肉,知道自己不能亲自杀,而教别人杀来给我吃,这也是犯规,得无量罪。
  第三不闻杀:没有自己亲自杀,也没有教他人杀来给我吃,但听到隔壁有杀鸡,鸡叫之声,此肉亦不得食,食肉则犯规,得无量罪。
  还有一种叫做为我杀,何谓为我杀?譬如我到朋友家,朋友很好客,特意买活鸡或自家所养的鸡来杀,这鸡本来不该死,因为我来的原因,这鸡为我而杀,为我而死,这叫做为我杀,此肉亦不得食,食肉则犯规,得无量罪。
  吃三净肉的意思就是这种情况而定,除了这三净肉之外,去买现成的肉或吃便餐之肉,即不构成规范之内。

  涅槃境界有何层次之说?
  声闻、缘觉、菩萨、佛圣人所证悟的涅槃境界,高低深浅是有层次的,依佛法所提的涅槃有四种:
  一者、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真如理,随缘变造一切诸法,虽有烦恼垢染,而本性清净,具足无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众生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无有分别,故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二者、有余依涅槃:烦恼之障虽灭,尚余欲界五阴之身而为所依,故名有余依涅槃。
  三者、无余依涅槃:烦恼既尽,所余五阴之身亦灭,故名无余依涅槃。
  四者、无住处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穷未来际,利乐有情,故名无住处涅槃。

  佛门中时常提到佛陀有十大弟子,有那十位大弟子呢?
  佛陀的大弟子何止十位而已,有数不尽算不完的大弟子,只是历代弘法者常引用这十位弟子而言,并非佛陀只限十位大弟子,孔子的大弟子就有七十多位了,何况堂堂大圣佛陀呢?
  经典有如是记载:佛一席之法会,听法证道者无量无边,证成果位者,可堪称大弟子,行化一方,多得不胜枚举。这十位大弟子也只不过是无量无边中之十位而已!十位大弟子表征各人所长,十位大弟子合并起来,才是一味的佛法!现在分别将这十位大弟子叙述如下:
  舍利佛—智慧第一
  目犍连—神通第一
  富楼那—说法第一
  须菩提—解空第一
  迦旃延—论议第一
  大迦叶—头陀第一
  阿那律—天眼第一
  优波离—持戒第一
  阿难陀—多闻第一
  罗侯罗—密行第一。

  真有极乐世界吗?
  是的,极乐世界,一般人往往以感觉器官能直觉的就肯定,以感觉器官不能直觉的就否认,这种观念是很冒险的,有时候心存这种观念,在一生中,会因此时常失去一些感觉器官之外的真相与真理。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信圣人之言的果报。
  学佛就是学觉悟,不是学迷信,不知道实际情况而信,这叫做迷信;因正确认识一切实际真相而信,这叫做正信。佛是觉悟的人,佛将觉悟的人生观与宇宙观,一一公开无私,阐扬让我们明白一切真相,好让我们不至于迷惑人生与宇宙的窠臼里。
  极乐世界就是非感觉器官所能接触的境界,非物质界所能衡量的,要证成果位者才能亲证亲历的,佛是大觉悟者,佛陀慈悲将物质界之外的世界告诉我们。
  阿弥陀经云:‘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隬陀,今现在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观音、文殊、普贤、地藏等诸大菩萨有何意义?
  观世音菩萨表征大悲心,文殊菩萨表征大智慧,普贤菩萨表征大行,地藏菩萨表征大愿,这是以狭义立场而言,每尊菩萨都代表自己本有的风范与特征;在广义的立场而言,每尊菩萨也都具足大悲、大智、大行、大愿;并不是观音只有大悲,而无大智、大行、大愿,也不是文殊只有大智,而没有大悲、大行、大愿,更不能说地藏只有大愿,而无大悲、大智、大行,有关这点,是为佛门弟子与一般社会人士所误解的。更进一步而言,四大菩萨有的大悲、大智、大行、大愿之总集合,才是圆满的一尊佛。
  有些弘法者,阐扬文殊菩萨,却贬抑观音、普贤、地藏菩萨,或有人阐扬地藏,却贬抑文殊、观音、普贤菩萨,或阐扬普贤菩萨,却贬抑观音、文殊、地藏菩萨,如此一来,都是不正确的一端,佛法是完整的,佛法是圆满的,佛法是一味的,佛法是贯串无碍的,不可以偏概全,断失佛法大义,诸佛会叫冤枉,菩萨会说还我大意,历代祖师会大力澄清,不可不慎!

  何谓‘三量’?
  三量是佛法为了证实一切真相的方法。
  1.现量:不用意识思索,能够直觉亲证到的境界,譬如六根触六尘,能正智契真如。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又如手触火,当下能肯定了知是也。
  2.比量:如远见烟就知道彼处有火,听到隔壁有说话的声音,就知道里面有人。
  3.圣言量:又称为圣教量,因有圣人的文教才知道的,称之圣言量。

  朋友与亲戚有病苦,当我欲前往探望病人之际,相命的人与老一辈的人,告诉我说,会犯煞!犯冲,会带来不如意,使我一直不敢任意看护病人,是否真会犯煞!犯冲呢?
  佛法讲因缘果报,无因则无果,果由因而来,我们没有造恶因,去看护病人,绝无后遗症可言,更谈不上什么犯冲犯煞之恶言!
  江湖郎中与相命者喜欢制造一切玄谈,让你不易想通,模棱两可的话,来控制一般无知之辈,使无知者屈服在江湖郎中的玄谈中,这一系列的玄谈法术,佛门称之为邪命。
  佛陀大慈大悲常鼓励佛弟子,要关心病人,要照顾有病苦恼者,乃至探望安慰病人,普令病患者早日身体健康,恢复正常。
  菩萨戒云:“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象征着何种意义?
  千手表征神通广大,自在自得,无障无碍的意思;千眼表征智慧无限,观照世间,自在无碍的意思。
  观世音菩萨示现千手千眼是有因缘的,观世音菩萨无量劫之前,曾经亲近受之于千光王静住如来,时观世音菩萨始住初地,一闻大悲咒,立超第八地,心生欢喜,于是发誓弘扬大悲咒,令大悲咒安乐众生,即时应愿,身生千手千眼。这就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由来之典故。

  请问佛法的道理,是否与宿命论之说相同?
  不是。宿命论强调人生的行为、境遇,都依预定的命运发生,非人力所能变更。也就是说,人生一切祸福吉凶,是非善恶,是肯定注定不变,叫做宿命论。
  这种说法是邪见,不合乎真相之说,佛法是觉悟之法,洞彻诸法实相。佛门相信,命是由善恶所累积而成的,行为造作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个不同时空。过去所造的一切善恶行为,固然会产生果报,但果报之产生有轻重与深浅之异,而且果报的产生并不是仅落实在今生而已!而是果报有现在报、来生报、后生报、落实在三个不同时空中。
  佛法告诉我们说:透过坚强的愿力可抵制业力,那么祸福吉凶,是非善恶之行为即可消弭,这是不定业。透过愿力亦无法抵制业力,这叫做定业。
  总而言之,佛法业力果报之说,是站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不同时空而论定,把人生的行为乃至境遇,说得理念透澈,圆满无碍。而宿命论之说,仅谈过去与现在之说,往往太主观意识,以偏概全,未达究竟,差距甚为悬殊。

  何谓“超度”?
  一般人却把超度两字,仅拿来当做超度亡灵之说,这种言说不很正确,超度的实际意义是超越生死,共度涅槃彼岸,是名超度也。超度的对象有三点立场,何等为三?
  一、现生中能令迷妄者,邪见者,导归正见,由思想上的矫正,破迷启悟,是名超度,是思想上的超度。
  二、现生中能依正见而起修,因修而证悟,得入涅槃,因而解脱生死,远离六道轮回,是名现生超度。
  三、死亡后,眷属以虔诚之心,邀请出家师父为亡者开示、念佛、诵经,做佛事等等,普令亡灵得以往生净土,是名善后超度。

  在家弟子有优婆塞、优婆夷之称,是何意义?
  优婆塞与优婆夷是梵语,译为近事男或近事女之义。
  何谓近事男?就是亲近奉事三宝之男众。是在家曾三归五戒,及亲近奉事三宝男子的通称。何谓近事女?就事亲近奉事三宝之女众。是在家曾三归五戒,及亲近奉事三宝女子的通称。

  何谓“福慧”庄严?
  指福德与智慧之圆满,佛已达到福慧圆满者。菩萨发心成就无上佛道,自初发心,勤修六度万行,具足所有之福德,能显现法身,谓之福德庄严,修习正智见,净尽无明,能显现法身,谓之智慧庄严。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五度为福德庄严。第六般若为智慧庄严。菩萨一切之万行,皆摄在此二者也。
  涅槃经云:“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种庄严者,则知佛性。”

  何谓“三障诸烦恼”?
  烦恼障、业障、报障,是名三障。
  烦恼障者:如贪欲、嗔恚、愚痴等之惑。
  业障者:如五逆十恶等轻重业。
  报障者:如地狱、饿鬼、畜牲等之苦报是也。
  众生因有这三个障碍,因此, 引生无边之烦恼,烦恼迷惑本性,所以不能开悟佛道。

  何谓“念佛三昧”?
  何谓三昧呢?三昧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由梵语 译音而得,译为正定,即离诸邪念,把心安住于一处,而内心不散乱的意思。 念佛三昧,就是把佛号念得一心不乱,能念所念双泯,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心佛一如,是名念佛三昧。

  佛教何谓五衣、七衣、九衣,各代表何义?
  “三衣”是出家人的三种袈裟,这三件袈裟,用途各别,五条衣是工作服,七条衣是诵经服,九至二十五条衣是大礼服,详细叙述如下:
  一.五条衣:五条衣梵语安陀会,此云中宿衣,亦云下衣,亦云杂作衣,凡寺中执劳服役,路途出入往返,当着此衣,五衣的制法,共分五条,每条一长一短,故名五条衣。
  二.七条衣:七条衣梵语郁多罗僧,此云上着衣,亦云入众衣。此衣分七条,二长一短,故名七条衣,披在五条衣之上,故名上着衣。凡入众、礼拜、诵经、聚会等,皆着此衣,故又名入众衣。凡礼佛、修忏、坐禅、赴斋、听经、布萨、自恣,当着此衣。
  三.九条衣:九条衣梵语僧伽黎,此云合,亦云重,亦云杂碎衣。名合名重者,以割截重作合成故。此衣条数最多,故名杂碎衣,三衣之中,此衣最大,故又称大衣。凡入王宫升座说法,聚落乞食,当着此衣。又此衣九品:下品有三,谓九条、十一条、十三条(二长一短)。中品有三,谓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三长一短)。上品有三,谓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四长一短)。

  佛教“般若”含义是什么,分为几种?
  般若是梵语,译为智慧。谓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是名智慧。般若可分为三种,可等为三?
  一.实相般若:实相即众生本具真如,离一切虚妄相,为般若之实性,这是所证理体。
  二.观照般若:指观察照见实相理体之般若,这是能证实智。
  三.方便般若:亦称文字般若,指分别诸法之一切言教,这是化用权智。

  何谓业、宿业、业报和业力?
  众生由无始以来,一念不觉所产生的善恶思想行为,统称之为业。
  而众生在过去各种不同的时空里,所产生的一切思想行为,叫做宿业。所谓:‘如是因生如是果’由于宿业的力量(业力),使现生有各种不同的感受,这就叫做业报。
  就人来说,有的做科学家,有的当驾驶,究其原因,因为他们的才智不同(宿世业力),则其所学是故有别,于是所从事的工作,所得到的待遇,自然也就有了很大的差别。以此例推,宇宙万有,都是由于宿业的因缘,而造成种种差别的现象。但宿业原本于心,所以华严经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妄想心)造”,就是这个道理。
  时常听到有人说:“我从来没有做过一件坏事,尽管怎么努力,在事业上总是不如意,可是某某人可说是无恶不作,反而生活美满,事事如意。”这是他在宿世善业力强,所以如此,但以现生的恶业报来说,天网恢恢,岂有不报之理!至于你为善,当应得善报,怎奈宿世恶业力强,是故如此,假若不是现今为善,恐怕又不是这个样子了。只要能继续为善,就是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现生的善因成熟了,自然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趋入菩提

  学佛以來,我一直深受種種人事上的刺激打击,与精神上的种种挫折磨难,不知是我沒有修行,还是业障特別重?
  越是修行的人,那些无始來的罪业越是会现形,幻成种种境界来折磨你,使你受苦,成身体的疾病,精神上的打击磨难,这些磨难会刺激你,使你体悟到娑婆人生的苦,而志求出离,你必须跳越过这些障碍,越过人身的种种劫难,才能得到清净安乐,成就净业。世俗人得富貴的,是过去生中布施的功德来的,今生享受福报,若沒有无常的磨难,重重的挫折来刺激,便会沉迷下去,不知醒悟,不知再以福布施,种来世人天的因,等福寿消尽,便会堕落,反而是福中藏祸。钱是无生命的东西,人则是万物之灵,所以,我们要利用钱,不要被钱所利用。有钱要会布施,脑中才会清爽息念,才会消业障。否则,整天为钱烦恼,一直造做业障,这就是被钱利用了。

  怎样才能都摄六根?
  六根当中意根是最难摄的,一静下來,妄想就来了。因为动惯了,不静下来还不知道,有時候心乱,还不知道,静下来后就容易看見。这是什么缘故?因为水清净了,泥沙沉下来就看見了,水不清净,就看不見泥沙,所以坐下来就看見了。妄念顛倒,很难掌握住不起妄念,所以要用心念耳聞的办法来抓攝六根,把妄想打断、身心脱落,本来的佛性就显现了。所以,加法修持非常重要,不如法修持就不能見性。大家修心中心法,修了很多时了,应该有所成就。为什么呢?因为本来就是佛,只要肯放下,就能“恢复本来,就能见道。修了很多时,为什么还不行呢?就是因为不如法 。
  第一种不如法的人就是坐坐停停,停停坐坐,今天坐坐,明天说身体不好、事情很忙,就把功夫耽搁下来,这样修就不行。比如烧饭,饭没烧好就拿下来,冷一冷然后再烧,再拿下来,这饭就糊了。我们学法修行,犹如逆水行舟,若不用劲撑船,船就被水沖下来,所以断断续续修行不好。
  第二种是没有心念耳闻,耳朵没有在听,而是一面念咒,一面打妄想:“这个事怎么办?哪个是怎么解决?”这就是不如法,妄心就斩不断,斩不断怎么打得开本来呢?怎么见得到本性呢?
  第三种重要原因是下坐时不观照,忘记掉了。在坐上修法勤勤恳恳,下坐后随妄念转,跟着境界跑,等于一嚗十寒,功夫很难做上。尤其是現在这个动荡的时期,比如大家都做股票,心思都到股票上去了,“唉呀,我买的股票赚钱了吧,涨价了吧,跌价了吧,赔本了吧。”颠颠倒倒地妄想,不观照。用功需时时观照,念头一起就看見,不要跟着跑,要了了觉知这能说、能见、能闻的是我的本性,不为境转才行。这些缺点不改进不能见道。

  如何看待修行路上的顺、逆境?
  修行就是在修我们这忍耐性,修这种种逆境,凡事要能忍才是修行。舒适順意的境界有什么可修?就是要在橫逆的环境去磨、去修,万般事总要順別人的意思,事事忍辱,最后终会有好处,如果再分个我是他非,烦恼就惹上来了。事事逞能干,样样占上风的,最后都会失败。不要以为自己是大学生,样样比人行,不接受他人的话,那么这一生是不可能再有进步的,知识分子总是在思想上转不出来,被自己的思想所缚,而起我慢心。那些越是能干,越是有才华的人,越是要卑下谦虚,要以大慈悲来待人处事,才不会失败。


  往生西方净土要具备什么条件?
  须要具备信、愿、行之资粮,恳切持名念佛,以一心不乱为宗。
  一、信——坚信释迦牟尼佛宣说净土的存在,阿弥陀佛愿力不虚发,命终三圣绝对接引无疑。
  二、愿——既然坚信释迦宣说之净土,乃至弥陀之愿不虚发,三圣必接引之后,当下要发大宏愿,愿力要悲切,内心发愿归向西方净土,我欲往生净土,也奉劝一切众生求生净土,我欲解脱生死轮回,也奉劝一切众生解脱生死轮回。
  三、行——就是行门,有信心与发愿之后,就必须提起修行的行动广修六度,自利利他,坚定一生,持名念佛,以一心不乱为宗,若能依此而进修,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蕅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念佛往生所必需的条件?
  若人一心系念佛,则念佛可扫妄念、垢尘。一心念去,至业障消尽,则智慧眼开,心无挂碍,自心则比西方境,以此无垢心境,命终后即感莲花化生,佛菩萨众会一处,经中的西方境,昭然在前,一点都不虛假,佛绝无妄语。但若众生,不信念佛有个西方境可去,却偏执于眼前的妄念、业感,种种事相,以为实有,如此不务实修,嘴里却说要往西方,也只是个妄念而已。生西的另一个要件是,必须了尽业尘,没有一切俗缘的牵缠,則生西有望。佛说净土三经,示西方实境,畅演往生的捷径,亦不过是普设群机,教化众生,令生欣慕坚固的心,一心持佛名而生西,达到渡众生的方便法门。

  学佛之人是不是一定要日中一食呢?
  你三餐吃飽,身体强健,体力充足,好好给我打钟、打鼓,做常住的工作,为大众做些功德,才是正事。日食一餐,也要看自己的体能是否可以,慢慢试练,自然而然成习惯。勉強而行,身体无法支撑,疾病就跟著来。日食一餐,还是执著一个我相,执著我在怎样,那只是为自己,没有在为他人,我们修苦行的,是在利益众人,不必仿效這一套。 修行不是在忍饥渴,一天吃一餐,不但体内虚火上升,身体回亏损,且忍久了,还会沦为饿鬼道的一份子,来这里的美国法师,他们并不是没有吃,你看他们,中午不是都吃得很多吗?三餐的份量并一餐吃,胃肠不是过饥,就是过涨,反把肠胃撑大,不如正正常常的,三餐只为疗饥,只要不吃得过多,恰恰好,不去贪著它就可,現在刚死去的傳能師,本来身体很好,就是勉強忍饥,打一個星期的饿七,才把身体弄坏,且难在调复。行日中一食,或过午不食,那是顺着身体的自然情况,在饱足清净的情况下,自然不需多食,而舍下一些多余的饮食,並不是勉強去行的。像你们现在,还是一身无明习气在妄动,所吃的,恐怕都还不够体内的消耗,还谈什么日中一食?不变成恶鬼就好了。

  在家人居家应如何修行?
  在家居士想要修学佛法,就要舍下一切,一心念佛,求帶业往生,不要在墮娑婆,才是最稳当的。現在人学佛,自度尚未成,自身还是一团泥沼,就想度自己的亲眷,結果,度人未成,反被人度去,学佛人自度无暇,还去牵绊挂碍亲眷,这样子,世俗念头不易转过来,相要修成了生死,就很为难了。这个人生就像在演电视剧一样,各人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剧情发展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看戏的人也随着剧情忽喜忽乐、忽悲忽忧的,而这好恶忧乐,也不过是我们自己眼根对尘境,在分别取舍。我们看娑婆世界也是一样,順境、逆境、善的、恶的,心境隨之起伏,而不幸的是,我们习气深重,眼根对境,见恶易隨,见善难徒,看到恶的,契合自己恶性习气,就心生欢喜,恣心纵意,随顺而去;而听到佛菩萨们的作为,像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等,卻心生为难,认为那只是佛菩萨们的境界,自己是凡夫,如何效得來,心生退却,对佛菩萨只有空赞叹。結果,好的没学到,坏的卻越染越深,这就是本身沒有誓愿力的缘故。我们修行,就是靠我们的誓愿力在成佛的,自古以来的佛菩萨,像文殊、普贤、观音等,无不是靠著他们本身的誓愿力,修苦行而成就的。了解佛菩萨的意义,且要受戒,戒律很重要,這是我们了生死的根本。持戒,忍辱是第一道,要修苦行,粗衣淡饭,为常住、为众服务,做功德,才能开出我们的智慧,才能亲身体会佛菩萨的意思(境界)。

  老年人如何修学佛法?
  老年人要走一心念佛,求带业往生西方这条道路是最快的。老人家了,不要在想要学这个、搞那个,那是难有结果的,还什么都不管它,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往生西方最要紧!匆忙是我们这个身体在匆忙,念佛是用这个心在念佛,不相妨碍。

  如何修持念佛法门?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念,不要嘴念心不念。念佛是最重要的,在家学佛要念佛,出家学佛,也要念佛,再学一些种菜,拣柴、劈柴,煮饭、扫地等等,向从小学生学起。学佛就要向观音、普贤、地藏等菩萨的誓愿力,做一些人家不要做的事,吃一些人家不愿吃的苦,这样,才有道可修,那些成佛、做菩萨的,往往都是那些让人家认为笨笨的人在成就的。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做好人,不要做坏人。我们来这世间就是須要生活,衣食住这是免不了的,但是,我们赚的钱,吃能吃得饱,穿足夠穿的暖,基本上过的去便可以,不要贪,剩余的钱,拿去布施、做功德,这就是做好人。如果恣意的挥霍、享受,隨心所欲,不知节制,不会做功德,这就变成坏人。

  学佛以后,是否能万事如意?
  这个问题,要依学者用心而定,如能学以致用,确能依教行持,则可随缘如意,等到诸漏既尽,生死已了,不仅是万事如意,更能一切如意!
  不管是世出世间法,都没有不劳而获的。要求得世间的荣华富贵,必须立志上达,自立自强,才能达到目的。而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罪障,了脱生死,更需要彻底放弃世间名利的追求,和精神上、物质上的享受。若遇顺(如意)逆(不如意)诸境,而能忍受,更能做到“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果能如是用功去行,终身不辍,定能一切如意,成佛有期。
  若是放不下五欲的享受,又想冒充好人,做个名誉佛教徒,这种“掩耳盗铃”的办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因果是大公无私,无枉无纵的裁判者,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丝毫不爽。所以说如意与否,完全操之在我,而不在事,请你先做到如万事的意,然后万事必能如你的意。

  宗教的目的都是劝人为善,只要为善,何必信教?
  这是一般人的共同观念,原因是不明白宗教的道理和目的所造成的。你不信教,我没有理由反对,但有权不同意你这种看法。
  虽然其他宗教也劝人行善,但在方法上却有很大的差别,佛教劝人行善,同时又“防患于未然”的劝人止恶,否则就像无底的水桶,永远是灌不满的。因此佛法首先劝人不要杀生和食肉,以养仁德。可是其他的宗教却赞成肉食,说什么天生万物以养人,不食就违反了上帝的意志。如果认为这话是对的,那么厕所里的蛆虫也是万物之一,也应该吃才对。而肉食既能养人,那吃肉的人就不该生病和死亡。现在有少数无知之徒,认为素食的人傻,他不知道因果的厉害,等到将来受报的时候,就悔之莫及了!
  宗教对人生是很有帮助的,我认为教要信,但是不要迷信,千万要把占小便宜的心理丢开,客观的看看各种宗教的书籍,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虽不中,亦不远矣”。

  学佛是为了成佛,但成佛又为了什么?
  一个学医的人,他的志愿必定是行医,如果不打算行医,就不会学这一行。那么学佛,必定要发愿度众生,依教修行,将来才能成佛,既已成佛,当然要度众生,所以说成佛的目的是为了度众生,如果不愿度众生,也就成不了佛!
  假使说,我就是为了怕苦才学佛,既然成了佛还要度生,那还不是和以前一样苦吗?不一样,绝对不一样!好比医院里的病人,健愈后立志学医,然后又回到医院里去工作,虽然和病人所处的环境完全相同,但是所感受的却完全不同,原因是一个有病,一个没有病。了解这个道理,就知道诸佛度生,是不感觉痛苦的。
  你怕度生,你永远是众生,能度众生,绝对不是众生!

  在战场上造了杀业,是否有罪?
  佛教戒杀,对一般在家人来说,是戒妄杀。军人负有保国卫民之责,在战场所射杀伤亡之人畜,是为了吊民伐罪,除暴安良,而不是寻仇报复,谋财害命,所以没有罪。
  好比医生,为了保护病人生命的安全而切除手足,是不犯罪的,只要诊断没有错误,就是因手术而导致死亡,也不犯罪。军人在战场上的行为,和医生为人治病的道理是一样的,故说不犯。话虽如此,但希望能做到无枉无纵才好。因为在战场出现的敌人,也有胁从的,不见得全是坏人,对于俘虏的处理,必须谨慎,在可能范围,予以适当的教化,使其改过自新,而化敌为友。这是两全其美的办法,好自为之。
  从前梁襄王问孟子:“怎样能使国家安定?”孟子说:“定于一。”又问:“谁能统一?”孟子说:“不喜欢杀人的能统一。”由此可见杀人并不是谋求统一的好办法。我们要战胜敌人,最有效的武器,还是修明的政治。固然政治要以武力作后盾,假若‘君明臣直,父慈子孝’,而且“养生送死无遗憾!”国家自然富强了,“焉用杀!”

  如何尊敬佛像:
  1、不可批评佛像之庄严与否,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
  2、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如在经堂、佛殿应当礼拜,如因时间、空间不便,可合掌或问讯。
  3、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妥当进程,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损坏或不洁,应尽量修复,如重新裱褙等,并使其洁净。
  (2)如无法修复,纸制者应以恭敬之心火化,并将余灰持往净处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后,洒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践踏到。
  4、如看见佛像或经书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礼佛三拜之含义:
  合掌手势:双手平举当胸,五指合并向上。
  (1)折伏骄慢心
  (2)见贤思齐
  (3)忏除业障:所谓“礼佛一拜灭罪河沙”灭罪当先整肃威仪,内外威仪具足,自能感应诸佛、菩萨之护持加被。

  如何礼佛(拜佛):
  1、礼佛不必立于中间,唯须虔敬礼拜即可。当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只要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是故只要出于至诚心、恭敬心,什么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礼佛以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大众已集合时,但随众站立,合掌问讯即可,不可个人礼拜,以免影响大众的秩序,且不合威仪。
  3、拜佛时必须内心恭敬三宝,如第一拜念赞佛偈(天上天下无如佛)....,第二拜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第三拜念僧宝不思议....,或第一拜念南无尽虚空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三拜皆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礼佛主要在诚敬,故行观想或念诵,则视个人修持而异,并无定规。
  4、拜佛时,不可移动双脚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时要将臀部置于脚上,不可翘起,如此才合乎礼仪。动作不缓不急、记忆体虔谨、外现恭敬,则能感应道交。礼佛时,应默念偈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缚日罗省”或云:“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灭三祗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
  5、凡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迳行而过。
  6、若有出家众正在礼佛,不得与师并行,当位于师之后。
  7、礼佛时,不可看似恭敬,实则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名誉,诈现威仪。
  8、大殿正中央的拜垫是住持礼佛用的。

  如何请经、持经:
  1、请经时,经要夹于食指与中指之间,食指与大拇指同置书面,另三指置书下。
  2、凡持经像,皆当双手捧之平胸,不可将经书只手携行、随意放置或置于腋下。
  3、不可将经书卷之若筒。

  如何诵经:
  1、读佛经律时应焚香端坐,如对圣容,不可靠背交足,有失恭敬。欲读经,必先静坐片刻,默念偈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诵经时,除双脚不可交叉外,也不可边诵经边吃东西。
  2、读经必字字理会义解,与心相应,不可草草涉躐。
  3、读书当覆以经盖,以免灰尘积落。经上有灰尘当以净布拭之,不可用口吹尘。经典上不可放置世俗典籍及杂物,当敬法如敬佛。
  4、个人诵经以不妨碍他人为宜,团体则应随众诵念。
  5、读经中止,当以纸条记之,不可折叠经页。
  6、专供读诵之经本,不可写字。万不得已,以铅笔为记,熟诵之后必须擦净。讲课之经本则不妨于消隐处笔记。
  7、诵经时,有人造访或问话时,可以合掌答礼,或以纸条记之,将经典合起,起身迎客,千万莫未将经典合起,即对着经典谈论世俗话,或大笑不已,这是亵渎法宝的行为。若咳嗽需以袖掩口。也切莫因未诵完而心生烦恼,当知:
  诵经的目的,是为了开智慧。
  念佛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信心愿力。
  吃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慈悲心。
  8、读经时忽生杂念,则应将经本合上,待杂念消去后再读。
  9、买经书时,不可一半在桌内,一半在桌外,当端正之。对经书、架裟、衣钵、锡杖、念珠、佛尘及一切法器,皆当恭敬处置之。
  10、经书损坏应当修补工,如实在无法修补工时,可以焚烧之,将余灰洒于清净之处,勿使人践踏到。

  为什么要尊敬僧宝?
  1、发心离俗:出家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修习菩提而为世间之福田。
  2、毁坏形好:出家人剃除须发,毁坏相好,除去世俗尘衣而着如来之法服,具佛威仪而为世间之佛田。
  3、永割亲爱:出家之人割舍父母亲情之爱,而一心积勤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世间之福田。
  4、委弃躯命:出家人委弃生命而无所顾惜,惟一心求证佛道,兼能为世间之福田。
  5、志求大乘: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以度脱一切有情,为世间之福田。
  6、由以上僧之五净德,应当敬僧如敬佛。

  如何敬僧才算如法?
  1、路途中、静坐中、诵经中、禅行中、剃头时、以及洗澡、上厕所、乘车船、睡卧等时,勿礼拜大德。除诵经、生病、剃发、工作之时,不得见出家众经过而不起立示礼。
  2、遇大德入寺院中,当集合大众,敲二鼓一钟,直到大德进入大殿站好为止,由班首称:“顶礼某大德”、或“向某大德接驾”,若大德要离开时,亦敲二鼓一钟,直至上车为止,此乃迎来送往应有的礼节。若仅是个人欲行礼,则可进入佛殿后,向佛行礼,口称:“顶礼某某大德”。
  3、大德吩咐之事情,当奉命唯谨,尽力办好。不可请师父帮我拿东西、带东西,例如:有人知道师父要出国,即请师父帮忙带化妆品、免税烟、酒等物,这皆是不合理的现象,出家人若有出国的机会,也不要替人拿东西,因为有的行李中,可能藏有药物、走私货,这点要谨慎。
  4、顶礼大德时,虔诚一拜即可,时间不宜过长。遇见师夫应以合掌问讯以示礼仪,若大德谦逊不受顶礼时,合掌问讯即可,莫执着己意。如果向大德说顶礼三拜,而大德未说“一拜即可”时,依然要拜三拜。顶礼大德要在佛殿时才行礼,不要在大路旁、水沟边或火车站等不宜之处,遇师即顶礼,如此惊世骇俗之举动,有失庄严、端正。合掌问讯时要双手,如果手中持物,以鞠躬示礼即可,不可只用一只手作揖,这是不合乎礼仪的。
  5、手中持经时,碰到法师时,将经举起与眉齐,向法师说:“阿弥陀佛”,或说:“师父好”即可。
  6、不得直唤出家众名讳。师父有呼唤时,应合掌答:“阿弥陀佛!!”
  7、不得盗听出家众诵戒经。
  8、不得说出家众过失。不得出家众结为父母、兄弟、姊妹。
  9、不得与出家众同堂,若非得已,即使同堂亦不得同榻。

  穿着海青应注意之事项
  (1)上下楼撩衣之法。(上楼撩前片、下楼撩后片,以免衣托地或被踩到。)
  (2)穿海青时,双手不可下垂,应放掌或合掌。
  (3)跪拜时如何撩衣?(双手同撩前片)
  (4)长跪时如何起身?(先将左脚向前弯曲,双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左脚收回)
  (5)静坐时,将盖布巾置于海青内。
  (6)闭静后,双脚不可直伸,以示恭敬。

  上香的方法:
  1、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
  2、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3、点香时不可用口吹火熄。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不用一直点头。

  学佛最终目的是什么?
  成佛。成就无上佛道就是学佛最终目的,六道轮回不是我们久居之处,毕竟,六道充满苦痛、无常、空幻、无我、六道非永恒的。声闻、缘觉二乘行者,仅是独善其身,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急迫求离生死,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生死,自度自利,并非学佛者的愿望。

  大慈大悲的彿陀,何不以法力度尽众生?业重的众生不能得度,又何必说怨亲平等?
  孟子说:“梓匠轮舆(木工),能与人规矩(方法、要领),而不能使人巧(熟练)。”那么佛是以自觉成佛的方法,告诉一切众生,使其依法修行,必能远离烦恼,圆成佛道。这是一种“不见其事,但见其功”的心法,唯有实践力行,才能获得具体表现。
  就我国的医圣华陀来说,也只能为人治病,却不能为人代病与服药,不吃药而病未除,怎能怨华陀医术不精?我们都知道孔夫子有三千多位弟子,但贤人只有七十二,怎能因为那两千多不是贤人,就说孔夫子没有学问,那是不合理的。病人要想恢复健康,必须与医生合作,众生要能自度(依教修行),然后才能得到佛度。但众生贪恋火宅,不求出离,这样并不是佛的法力不足,而是众生的业力太重!如果不分善恶而统统度尽,那是违背因果的不平之等,佛不为也。
  所谓“怨亲平等”,是佛对一切众生的教化平等,和“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教化的范围和对象,却普及十方一切众生。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都要教化,这才是平等的真义。现在介绍刘采春的一首罗贡曲:“借问东园柳,枯来得几年,自无枝叶分,莫怨太阳偏。”若能玩之再三,我想就不会怨天尤人了。
  偈云:
  佛乃大医王,能治诸苦病。
  但与药不服,幸莫怨医庸!

  患急性盲肠炎,求佛未必有效,求医则救,岂不是佛力不及医力?
  凡病皆由业力而生,所谓“冰冻三尺,决非一日之寒。”病的轻重,也是这样。人欲无病,应发心学佛,只要能依教行持,形端则影直,何病之有?
  但急性盲肠炎,并非人人皆患,而患时求佛,须视其诚心的程度而定。若是求医,必须及时,否则,亦莫可奈何。倘能平时求佛,则生活正常,疾病自少;急时求医,藉药力解决疾苦。佛法好比卫生学,医术如清道夫,假使人人注意卫生,又何须“你丢我捡”?我认为佛法是究竟的,医术是现实的,二者孰是,其理明矣。
  然世之学佛者兼医,有之,医者兼佛,亦有之。佛者兼医,旨在方便,医者兼佛,志在超凡。究何所学,请自决之。

  念佛何以能消灾获福?
  每个众生的苦乐祸福,都是由众生的自心(思想)分别事物的利害关系所产生各种善恶行为所构造成的,因此就有各种不同与行为相对的感受。要想离苦得乐,转祸为福,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我们的思想。
  佛教改变思想的方法很多,念佛也是其中的一种,只要能诚心诚意的慢慢念,使思想的注意力集中在佛号上,渐渐的就不会想到别的事物上去了,所谓“心正而后身修”,不造恶因,自然不受恶报,这不就是消灾吗?人生没有灾难是福,处此恶世,而能用功办道,将来往生西方,永离生死,更是福中之福!
  也许你觉得以上所说的还不太合理想,现在再用日常所见的事理来补充说明一下。譬如说,一位不良少年(喻妄想)经常在外面惹是非,他的家长无法管教,就把他送去当学徒(喻念佛),有一天他的邻居失窃,警员先生(因果)来调查他的生活动态,经厂方证明,他天天都在工作(念佛)从来没有外出,因此这件事就与他无关(消灾),后来他因工作努力,被选为劳工模范,并且得到一笔优厚的奖金(获福)。明白了这个道理,我想你对这问题就不会再怀疑了。


  智慧眼藏
  正确看待“正报”和“依报”
  人生一世,“正报”寿命的长短,“依报”家产资财、功名、贫富贵贱的差别,一丝一毫都是前世所修定。今生所受用的不是从外而来,都是自作自受,所以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世人以若是所做事是完美的依靠自己的智慧技术,可以获得功名富贵,不知功名富贵并不是才智可以获得的,这是他前世修了善因,今世与才智结合才产生的。因此,得到了就欢喜,那是愚迷的。

  平常心
  人,以及一群人组成的公司等组织,在这个世界上面临界的根本威胁,不是自身能力或机遇上的不足,而是因无法抵御各种刺激(特别是诱惑)而导致的情绪失控,以至于他(它)不顾自然之道,采取了非理性的行动。
  平常心,看似随意,其实却是洞察了世间玄机后的豁然开朗。为什么我们在心境上,会反复振荡于浮躁、得意、狂喜、傲慢、迷茫、不安、沮丧、焦虑、恐惧甚至绝望之间?恐怕是因为当我们还是一张白纸时,被灌输了过于狭隘的价值观,树立了争功近利的成就导向。
  怀雄心壮志,当然能做事;但怀平常心,有时能把事做得更多更好,因为他心无滞碍,自然能发挥出全部潜力。综观古今中外,真正的高手,都是那些能以平常心之缰牢牢地驾驭雄心壮志这匹烈马的人。所谓“像一个凡人那样活着,像一个诗人那样体验,像一个哲人那样思考。”
  如果一个人,真的能放下急功近利的浮躁,顺应变自然之道,以关心服务他人为己任,认认真真地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抱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而不是片面地急于从别人那里索取利益和关注,他还会在快速多变的竞争环境中,动辄患得患失,以致如秋雨中瑟缩的叶子般,宠辱“皆”惊,阵脚纷乱吗?


  所以如何养心?
  一、以和平愿力来养心:我们的心里,要有和平的观念,要有悲心愿力。因为我们的心就像工厂,你有和平、愿力,自能用和平的心,用愿力的心去造福别人。
  二、以般若福慧来养心:如果我们的心里没有般若智能,没有福德善念,就像一个工厂没有资源,没有原料,就不能生产好的产品。假如我们的心中充满“般若的泉水”、“智能的泉水”,就能涓涓不断地流出智能和福报。
  三、以菩提禅净来养心:人有时候有妄想,有烦恼,有是非,有差别,所以要有菩提正觉,要用禅定来养心,要用念佛的清净心来养心。就如一缸浑浊的水,把明矾放进去就清净了。对于我们妄念杂染的心,要用正念去清净,用菩提去清净,用念佛去清净,我们的心自然就清净了。
  四、以空无包容来养心:有时候我们的心量狭小,不能容物,假如心胸像虚空宇宙,就能包容世界万有。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我们要能容纳异己的存在,这样心胸才会宽广。


  修 行
  修道, 就是要“倒过来”。什么意思呢?即是“好事给他人,坏事予自己”。舍弃小我,完成大我。
  对魔不要有敌对的心理,当做助道德善知识。
  我们从无量劫以来,生死世世所造的业不同,所以妄想也不同。业重妄想多,业轻妄想少,成为正比例。
  修行人是为了生死,为度众生而修道,不是为求感应而修道。
  修道人,时时要回光返照,不用向外驰求,在外边是找不到的,在自性里,应有尽有,一概俱全。
  我们初发心修行,最障碍我们用功的,就是男贪女,女贪男的淫欲心,这是最根本的问题。
  修道人切记!不要和任何人有污染的因缘,这样会纠缠不清,令你堕落。
  我们现在得到人身,若不籍著人身来修行,还等著什么?等著把人身丢了,再来修行,那时来不及的。
  学佛法要拿出真心,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往真的去做。
  在道场理要节省一切物质,所谓“爱惜常住物,如护眼中珠”。
  不爱不憎为中道。修道,修什么道?就是修这个中道,对谁都是平等相待,慈悲为怀,但要谨慎行事,不可落在情爱樊笼中。
  今天修道,明天成佛,一橇就想挖成井,没有这种道理,修行是“铁杆磨绣针,功到自然成”。
  学咒要先正心诚意,若心不正,学什么咒都是邪的,心正了,学咒才有感应。
  无名有两个帮凶,两个伙计,究竟是什么呢?就是食与色。一个食欲, 一个色欲,这两个帮着无明做种种坏事。
  “要学好,冤孽找;要成佛,先受魔。”若不想学好,则冤孽不会来找;愈想学好,冤孽愈来找,欲把债务算清。
  佛、魔都是一念之间。佛有慈悲心。魔有胜负心。
  若真懂修行的人,起居动作都是修行 。
  修行不可各处卖修行。卖广告。一卖修行,就会著魔。
  我们修道人,无论在什么场合,应该韬光晦迹,不可光芒外露。
  我们的心,都是“他”在,而不“自”在;他在就是人虽在,可是心不在。
  讲经就是修慧,打坐就是修定,不乱讲话就是修戒。
  “烦恼即菩提”,若会用,烦恼就是菩提;若不会用,菩提变成烦恼。
  修行就是要“养拙”“拙”就是很笨的意思。修行要越笨越好,笨得什么也不知,一点妄想也无。
  无明,即是不明白。无明的根本,就是爱欲 。
  修道的目的主要为了生脱死,不是为求感应而修道。
  修道人,好象眼睛那样的清净,不能容粒沙子 。
  赌钱可造罪业,布施能积功德,坐禅能去愚生智。
  我们修行,群居守口,独坐防心。跟大众一起时,不要太多话,自己一人时,要提防私心妄想,久而久之,就能专一见心。
  吃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
  真正修道人,“举动行为管自己,行住坐卧不离家”。不要做镜子,专照人家不照自己。
  有所执著,就是人心,无所执著,就是道心。
  欲要人不死,先做活死人。现在把自己当作死了一样,也就是不贪,不嗔,不痴。
  学佛得人一定要发愿,愿力能鞭策自己向正道迈进,不会误入歧途。发愿不实行,好象开妄华的树没有用处。
  舌有说话的功德,业有说是、说非的罪过。若是不说法,而是说非,或 说邪言邪语,那就是一万二千的罪过。
  修道人无论对内对外,不论长幼尊卑,都常存慈悲 喜舍得心,自然能生 感应。
  修道就是修个诚实,所谓“心诚则灵”。
  我们人生在世,要即时行善,有用一口气,有一点力量就要行善积德, 不要仅籍著前生所积下来的善根,享尽今生的福报。
  要是贪心重,贪得无厌,将来就会堕地狱:你要嗔心重,一天到晚发脾气,就会变饿鬼;要是痴心重,胡作非为,就会变畜生。
  众生罪大毛病便是痴爱,日夜在痴爱中,时刻不能方下。如果把好色之心放在学佛上,时刻不忘学佛,那就很快能成佛。
  真正开悟的人,不会说自己已经开悟。因圣人应世,绝不会亲自泄露真情,所以凡是称自己是佛是菩萨的人,都是邪魔。
  一个很有德行的人,不在地位与年龄。他语默动静,自然流露出令人敬畏的品格。这种畏,不是惧怕;惧怕就令人远离他,而他之令人畏者,是 尊敬之心,不是恐惧之心。
  人人都有三个烦恼贼,它们的名字加贪嗔痴。我们不要杀灭它,把它转 变过来成为菩提种。


  佛光普照
  佛光普照,佛的智慧光明,普照一切众生心。把众生的心照亮了,把贪瞋痴消灭除尽,把黑暗照成光明,息灭八万四千种习气毛病。我们学佛法,就是要灭除贪瞋痴,不要执著,我怎没看见佛光呢?研究佛法,开了智慧,这岂不是佛光吗?若越研究越糊涂,不懂真正佛法的道理,是因为没有灭除习气毛病,不能说佛光不普照。自己不开智慧,贪瞋痴还是老样子,一点也没有改。佛光普照也非所照。不是有照,也不是无照,照而不照,无照而照。这就是说,自己的智慧光明现出来,就是佛光普照;自己的智慧光明不现出来,就是佛光不普照。
  佛光譬如电力公司,我们所住的房子,将电线、电灯的开关等等都已装妥,已经接通电力了。但如果不去按开关,这电灯始终不会明亮,这屋内永远是黑暗的。为什麽?因为电不通,不起作用。要按开关,立刻灯光明亮,照破黑暗。我们众生的心,就是开关,把心的开关打开,佛光就亮了。若心的开关不开,就是有佛光,也照不到。这个譬喻虽浅,但有相同之理。各位!快把心的开关打开,接受佛的智慧光来引证,这样就得到佛光普照。


  “念佛是谁?”能把一切妄念都斩断了、一切欲念都斩断了,就是斩尽十大魔军,这个“谁”字,就是金刚王宝剑,什麽都斩乾净,什麽都没有了。并不是执著那一个地方。“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有所执著,就是人心。无有执著,就是道心。打坐不参这个“谁”字,妄想就生出来,这样不会开悟。参话头就是以毒攻毒,用妄想来控制妄想,也就是用一个妄想去调伏多个妄想,到了山穷水尽无路可走时,转身处便是开悟时


  福慧双修
  释迦牟尼佛在往昔时,曾经“三只修福慧,百劫种相好。”所以才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而无等伦。我们修道人,必须修福慧。如何修法?多做功德事,凡是对众生有利益的事,尽力而为之,这是修福。读诵经典、研究佛理,所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这是修慧。浅言之,多立功德,就有福报。听经说法,就有智慧。这是自然的道理。
  福慧是由栽培而来,若不栽培,始终没有福慧。修道人,不要以为福小而不为之,更不能以为恶小而为之。若能天天惜福、修福、种福,将来定有大福报。否则,福从何来?慧由何生?想福想慧,如同痴人说梦,妄想中之妄想,永远不能成事实。所谓“椽木求鱼”,这是痴人的思想,无有是处!


  严持戒律学忍辱

  戒律就是修行人的生命。如果犯戒,等於生命断了一样的悲哀。世尊在将入涅槃时,曾告诉阿难尊者说:“以戒为师”。由此可证,戒律之重要性。
  严是严明,也就是庄严明察的意思。修行人不能随便乱讲话。在必要时,说话要有分寸,合乎法度,不可信口胡言。换言之,行住坐卧,都有一定的次序,不是说我想怎样就怎样,那就是不持戒律。
  持是把持,也就是用手拿住的意思。谨慎而小心的拿著,时时刻刻注意,而不懈怠,要聚精会神来把持戒律。
  戒是防非,也就是禁止作恶的意思,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是犯罪前的规劝,律是犯罪後的惩罚。例如蛇行是曲,入管自直,这是戒律的功用。
  律是法律。无论做什麽事,要合乎规律。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不能随便行动,妨碍他人自由,侵犯他人利益。
  一言以蔽之,严持戒律就是没有脾气。忍辱功夫修到家了,顺逆境界来临时,皆经得起考验,而无动於衷,心平气和、处之泰然。到了这种程度,便不会不守规矩。凡是不守规矩的人,他的忍辱功夫不够,压制不住无明火,往往把所修的功德,烧得一乾二净。


  珍惜身体的能源

  我们人有六种知觉性:眼能见、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触、意能思想。因为人是万物之灵,故具有此六种官能,其他的动物组织就没有那么复杂。
  我们吃饭、穿衣、睡觉,就像汽车要加汽油。汽车走多了路便要加油,我们人将能源消耗多了,亦要补充。故人要吃饭,就是帮助身体的新陈代谢。食物在人体内发生一股热力、一股能源,能帮助我们一切的活动。但实际上,食物的精华很少,故要不断的补充。譬如,早上吃了到午间又饿;午间吃了到晚上又要再吃。睡时也不停地消耗能源,故睡醒了又要吃早餐。
  我们是如何消耗这个能源的?我们的眼见色,那是在消耗能源;耳听声,也在消耗能源;鼻闻香,也在消耗能源;乃至舌尝味、身觉触、意念在思想,都在消耗能源哩!故我们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是在消耗能源。若你不是消费太多,适可而止,身体就会保持健康。但若是消耗太多,身体便会发生故障。譬如吃得太多,太营养丰富,或者吃了有毒的东西,这都会令身体发生毛病。所以我们无论行住坐卧,一举一动,都要非常小心,不要无缘无故的浪费能源以致伤害自己的身体及精神。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朋友!现在是你们的黄金时代,也是你们生命中的春天。春天时万物欣欣向荣,朝气蓬勃。但我们要顺其自然去生长,合乎生理的程序,切不要乱吃乱喝,或乱讲话,或者饮酒食毒药,乃至乱看、乱听、乱嚐、乱嗅、乱触、乱想,这样就会损害你的身体及灵性。
  你会运用这六种官能,身体就健康。不会用,身体就会随时罢工,与你分家。分家了,便没得吃、没得穿、没有房子睡了。因此,大家要好好爱护珍惜这个身体,不要醉生梦死,走到极危险的歧路上。在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不要随随便便把自己的身体弄坏,要好好地珍惜它,否则便无颜见父母了。父母生我、育我,我们不好好珍惜身体,那是对父母最不孝的行为。


  吃斋、不吃斋

  佛当初住世,是主张人吃斋的,但并没有勉强人吃斋。为什么?因为有些人很喜欢好味,若坚持他必定要吃斋,他就不敢出家了。因此当时佛有些馋徒弟喜欢吃肉,他也没有说什麽。出家人是循方乞食,不馋的人会说:“人家供养什么,我就吃什么。”馋的人就有选择之余地。
  究竟吃肉和不吃肉,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吃肉欲念多、妄想多,不容易得定。不吃肉则少欲知足,没有那么多的妄想,因为气血清而不混浊的缘故。肉里头含有一种浊气,因为它是由一种很污浊的东西生出来的,所以人吃了不容易持戒、不容易开智慧、不容易证得三昧,想持戒却妄想纷飞,总是不守规矩,得不到定力,行住坐卧都不安。既然不能得定,就没有真正的智慧,有真正的智慧则任何问题都不会发生。吃肉是往愚痴的路上走,不吃肉则往智慧的路上走。不同之处在此。
  谁要有真正的智慧,就得少欲知足,不要吃那么多肉,把自己的肉和猪的肉合成有限公司,将来不变成猪才怪哩!吃那么多的牛肉,和牛合成一个有限公司,里边牛因牛缘都存在,那么将来做牛是有可能的。乃至於吃狗肉变狗!吃老鼠肉变老鼠,你吃什么肉,身体就由那些肉的因缘而生存,久而久之,就变成那种东西了。就因为你体内的那股气都变成猪气、牛气了。血也变成那个血;气也变成那个气了,所以肉也变成那个肉了。有智者应深思之!□


  何谓仁

  仁者爱人,就是仁爱的人。这个仁,在人来讲,就是仁慈的表现,有推己及人的思想。所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愿意身受之事,不要加在旁人的身上。如果把自己不愿意的事情,加在旁人身上,那就是不仁。
  这个仁者,能吃亏、能忍辱。所谓“初而勉强,久而自然。”一开始时觉得蹩蹩扭扭的不舒服,可是时间久了,就成为自然,丝毫不觉得勉强。
  这个仁,在事来讲,要有忍耐心,把事情做得恰到好处。所谓“事欲求精,须用苦功,功夫既到,触类旁通。”无论做甚麽事情,一定要做到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地步。怎样能做到?这就必须下一番苦功夫。甚麽是苦功夫?就是一个“忍”字。忍字好像心上插了一把刀,要忍痛、要忍苦,一切都要忍。忍饥忍渴,忍风忍雨、忍寒忍暑,忍!忍!忍!忍一切不能忍的事。对於一切事,勉为其难。要下苦功,功到自然成。那时,能闻一知十,开了智慧之窍门,对於事理豁然贯通,一目了然,无所障碍。
  这个仁,又可当种籽来讲,譬如种五谷,一定要选择肥大的种籽,禾苗才会强壮,到了秋天才有丰富的收获,这种知识,一般农人皆晓得。如果不选种,不耕耘、不灌溉、不施肥,到秋天就得不到收获。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生在学校读书,也是一样的情形。在学校用功读书,把书的道理研究明白,当然就成为有用的人才。但读书不求甚解,敷衍了事混光阴。毕业後,无一技之长、无谋生之能,则成为家庭的包袱,社会的寄生虫,受人歧视。
  种籽可分为有情种籽及无情种子。有情的种籽,能生出胎、卵、湿、化四种动物。无情的种籽,能生草木植物类和金石矿物类。有情众生,有情有性;无情众生,无情有性。所谓“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有情和无情的性是相通的,原是一个的。而无情是暂时无情,它要是能返本还原,也会变为有情。但是不容易,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得到返本还原的机会,这机会好像三千大千世界中一粒微尘那麽小。又它虽然转为有情众生,也都是低级的动物,如孑孓虫蚁一类的众生而已。我们虽然是有情,乃是暂时的,不是永远的。如果不好好做人,就会性化灵残,化为无情的植物。所以在大树中,皆有鬼神住在那里。为甚麽?因为大树和鬼神息息相通。人和鬼也是息息相通的,没有隔阂。修道人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要堕落到植物中。植物虽有性,但不易变有情。
  人人可返本还原,可以成佛,只要早发菩提心,用功修行。但若堕落到无情中,成为植物,再想修行,就很难了,到那时悔恨迟矣!

  何谓做人的六大基本条件呢?
  第一不争:不和任何人去争。我取自己应该得的,不应该得的不要。绝对不发脾气。
  第二不贪:无论什么物质,够用就可以了,什么也不贪。我的东西,你需要就送给你,没有吝啬的表现。
  第三不求:不向外边去求东西。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不求就有高尚的人格。凡是有人格的人,都是少欲知足。不贪财、色、名、食、睡的人,心中多么安乐,内心没有恐惧。第四不自私:无论什么东西,属於大家的,公共使用,不必藏於己。能布施,就没有自私心。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没有自私心的表现。而万佛圣城所成立之大中小学及安老院,即是本著这种思想去做。
  第五不自利:就是舍己为人。有利益之事,让给他人去做。反之,没有利益的事,留著自己去做。绝不贪图名闻利养,沽名钓誉之事,这是自私自利的思想。
  第六不妄语:口有四恶—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犯了一恶,将来便堕拔舌地狱。妄语是五戒之一。学佛法的人,一定要最守五戒。什麽是妄语?就是不说假话。所谓“见言不见,不见言见;闻言不闻,不闻言闻;不觉言觉,觉言不觉;知言不知,不知言知。”这就是妄语。
  世界上的人,为什麽发颠发狂?就因为有争心、贪心、求心、自私心、自利心、妄语心,所以终日颠颠倒倒,不得自在,这是很毂重的问题,不可当作戏论,要赶紧改善社会的风气,否则,後果不堪设想。


  慈悲喜舍是修道的基础

  修道人,一定要培养四无量心。有了四无量心,才能教化众生,令众生离苦得乐。修道人若无四无量心,就与道相违背,就是修了八万大劫,离佛道尚有十万八千里。
  四无量心是修道人应具有的基本条件。何谓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无量就是没有限量。不半途而废,不中道自画,得少为足,认为够了。其实慈悲喜舍没有够的时候,越多越好。应把它推而广之,扩而充之,达到止於至善的境界。
  慈能予乐。我们是否给了众生快乐?若是没有,那就是没有尽到慈心。应该朝向「无缘大慈」的目标迈进,不但同情人类的遭遇,而且也要同情动物的遭遇。如有不幸的事情发生,即时伸出援手,帮助他们脱离苦海,这是佛教徒应该做的事。不要存著隔岸观火的心理来观赏,那样就失去佛教的救世精神。佛教是慈悲为怀,方便为门的宗教。
  悲能拔苦。我们能不能拔出众生的痛苦?若是不能,那就是没有尽到悲心。应当有“同体大悲”的思想。也就是人溺如己溺,人饥如己饥的精神,佛教以悲为宗旨,悲就是怜愍的心。与儒家所说的“悲天悯人”不谋而合。由此可知天下圣人的思想,同出一辙,没有离开恻隐之心。佛教主张慈悲,儒家提倡忠恕。心心相同,这是宗教的骨髓,否则,乃是异说外道。
  喜是喜心。我们是不是欢喜学佛法?有没有发忧愁起烦恼?或者闹情绪?如果有的话,赶快纠正,不可任性发展,若有半点习气存在,在七情六欲上用功夫,那就是错误观念。要知道这种观念错不得。否则,後果不堪设想。
  舍是舍心。我们有没有舍心?如果有,是大还是小?是一时还是永远?舍甚麽?就是发心给予众生快乐,拔众生的痛苦,扶人困危,会生起无限欢喜,但不可执著。做完之後,统统把它忘掉,不可留记心头。如果执著不忘,那不是菩萨的愿行。要有施恩不求报的胸襟,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


  忍是无价宝

  身为佛教徒,一定要忍。忍什麽么?忍人所不能忍。有人说:“我实在忍不了。”忍不了,那就不能“了”。了什么?就是了业障,若是业没消,情未空,那就有生死。所谓“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到了业尽情空的时候,便了生死,真正解脱。
  修道人,就要修忍的功夫。忍饥忍渴,忍风忍雨,忍热忍寒,甚至还要忍骂忍打,这些境界都是考验。我常说:“一切是考验,看尔怎么办?对境若不识,须再从头练。”无论怎样的逆境来临,都要用“逆来顺受”的心理来接受,不要被境界所转,向他们竖白旗,低首称臣。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忍是无价宝。“忍片刻,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有一天,经过河岸,见一只野干(狼一类),想吃乌龟,可是乌龟将头足缩回壳内,多时不动,没有忍耐心的野干,弃牠而去,有忍耐心的乌龟,保存性命。佛对阿难尊者说:“修行人亦应如是。”古德说:“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如有人骂你,当作听流行曲来欣赏。如有人打你,当作走路不小心,撞到门柱上。如是观想,自然化干戈为玉帛。否则,无名火三丈高,大发雷霆,大战一场,结果两败俱伤,不但伤了感情,又失去人格,受人批评没有涵养的功夫。所谓“受尽天下百般气,养就胸中一段春。”可以作为座右铭,这是金玉良言。


  有贪心无成就

  修道人,好像眼睛那样的清净,不能容纳一粒沙子。如果眼中有沙子,一定不舒服,总想法子把它拿掉。否则,身心不安宁。修道也是这样的情形。这粒沙子是什么?就是“贪心”。有了贪心,事事起变化。本来是清净,有了贪心的念头,便起了化学作用,将清净的水变成秽水,不能利人,反而害己。
  修道人,有一分诚心,便有一分成就和感应;若有十分诚心,便有十分成就和感应。有了成就,有了感应的时候,就不要执著,不需要放在心头上,应无所住,把它忘掉。我们修道的主要目的为了生脱死,不是为求感应而修道。切记!不可有所企图而修道,为求成就,为求感应,那是大错特错。这一点,大家要弄清楚。你专一其心来修道,功夫到了炉火纯青的时候,自然会有成就和感应。有企图的修行,永远得不到成就和感应现前,所谓“有心是妄想,无心是感应。”感应是可望而不可求的。
  修道人,要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理,无论做甚麽事情,尽力而为之,不管後果如何?反正光明磊落,出发点为公不为私,不存私心用事,成败不去计较,给公家做事,亦复如是。不要前怕狼,後怕虎,有事发生,谁也不敢担当一面,互相推卸实任,小事如此,大事可想而知。
  不要有痴人妄想的念头,没有念书,即想得博士学位;没有种田,要收五谷;没有买马票,就想中头奖,那有这样的便宜事。在春天要播种、耕耘、灌溉、施肥,秋天才能有所收获。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自然的道理。
  各位注意!不要有贪求之心,贪成就、贪感应,那是梦中之梦,渺茫之至!不要骗自己。如果认不清目标,舍本逐末,把大好时光空过,一无所得,悔之晚矣!


  消灭外三恶及内三毒

  何谓外三恶呢?就是杀、盗、淫。社会为何不安宁?就因这三恶在作怪。每天报上所载的新闻,多半与这三恶有关系。所谓“万恶淫为首”,十之八九为淫而起杀意。这种歪风,实在可怕。如果不犯杀、盗、淫,在无形之中,就已帮助社会安宁,维持世界和平。
  何谓内三毒呢?就是贪瞋痴。贪而无厌,永不知足。贪到手则喜,贪不到手则瞋。瞋心一起,无明就兴风作浪,鼓吹斗争,这时,理智丧失,愚痴现前,不考虑後果,采取行动,做出颠倒事。轻者违背人情,重者伤害天理。
  如何能消灭内三毒呢?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留下良方,就是戒定慧。修道人,一定要持戒,由戒方生出定力,由定力生出慧力,它们有连带的关系。能守戒,不犯贪欲的思想,能有定,不犯瞋恚的心理,能生智,不犯愚痴的行动。
  身上的三恶,是从外边身性来的。意中的三毒,是从内边心性生的。因为有了贪瞋痴之後,就犯了杀盗淫。若能将贪瞋痴变成戒定慧,那么,就没有杀盗淫了。
  三毒染污了自性,令自性不得清净。真心被遮住,妄心来当家,作主人翁,指挥一切。令我们颠颠倒倒,迷迷糊糊,没有清楚的时候。这种人生,等于行尸走肉,有何乐趣可言!
  我们要把自性洗清净。如何洗法?就用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语六大宗旨来洗扫,一定洗得乾乾净净,没有一点污垢存在。不争,世界自然无战争。不贪名,不贪利,人人和睦相处。不求,人格自然高尚,处处受人恭敬。不自私,事事为人著想,忘掉自己,不和人计较,没有四相的分别。不自利,利益均得,没有独占的思想,甚至以吃亏为原则,令他人得快乐。不妄语,无论何事,以信相待,说真实话,就不会发生不必要的麻烦。
  我们以此六大宗旨,行之於身,持之於心,间接帮助政府,直接帮助自己。认清自己的责任,自己的义务,多么重要。要做个圆满优秀的分子,不做扰乱人群的莠民。若能这样,不愧为佛教徒。希望大家在这方面用功夫,若专往远处跑,想求什么玄妙的法,那是舍本逐末,永远求不到真法。
  最後,希望大家将外三恶内三毒,抛到九霄云外去,永远不和它们打交道。它们是见利忘义的小人,如果不慎,就会掉进它们的陷阱,它们欢迎你和它们合作,和它们同流合污。切记!不可中它们的圈套,要提高警觉,要有背尘合觉的智慧。如果认识不清,就背觉合尘了,那就和六尘开股份公司了。


  学习弥勒菩萨的精神

  我们要学习弥勒菩萨的忍耐功夫。他说:“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它自乾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你们说妙不妙?所以他笑口常开,大腹便便。所谓“心广体胖”,没有烦恼。
  弥勒菩萨的名字,叫做阿逸多。弥勒译为“慈氏”,阿逸多译为“无能胜”。什麽叫做“无能胜”?有人说:“我知道了,这位菩萨所吃的食物,比任何人都多,不然的话,他的肚子怎会有那样大呢?谁也比不了他的肚子大,所以叫无能胜。”又有人说:“这位菩萨的力气大,一手能推倒大山,谁也比不了,所以叫无能胜。”这都不是的。那么,是什么无能胜?他修六度的法门,修到彼岸,没有人可以胜过他,所以叫无能胜。
  这位菩萨背著大布袋,到处向人化缘,化什么缘?化烦恼缘希筐世人都没有烦恼,离苦得乐。所谓“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肚大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他和布袋不分离,故称为布袋和尚。所谓“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我们要学习他的思想和行为。


  供养要用平等心

  我们供养众生,心就不诚;供养佛心就诚,这种思想是错误的。今举例子来说明,你们以食物供养师父,表示恭敬;若是给一般人,就没有那样诚心了,这就是分别心在作祟。不要这样想:“我供养这个人功德大,供养那个人功德小。”如果这样想,大的功德则变为小,小的功德变为更小了。
  佛深恐将来佛弟子没有人供养,所以才说:“供养佛和供养众生,同样有功德。”佛有大慈大悲的心,为欲留著给佛弟子有饭吃,才教人不要有分别心,要平等布施,一视同仁。
  各位注意!你们抢著供养师父,把徒弟饿死了,那是多么残忍的事呀!因之,你们供养的食物我都不吃。我今天吃得太多,头昏脑胀了,你们说有没有功德呢!


  自私心是成就者的绊脚石

  我们修行人勇猛之心易起,永久之志难立,也就是说一时的发心,谁都可以办得到;天天能照著自己的志愿和宗旨去做,这就不容易。因为人不能恒常不变,明明知道修行是好事,可是时间一久,就懈怠下来,把道心忘了,让自私心当权。修道人能把自私心除去,什么问题也没有了,什么麻烦也没有了。若无自私心,也就不会争、不会贪、或有所求,也不会有一个大我,也不会想自利,更不会打妄语。为什么有这么多毛病?就因为有自私心作怪。什么是修道人的敌人?其实真正的敌人不是魔王,而是自私心,你的自私心即是你的恶知识,它令你把道心忘了,自私心一起,则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是自私,所以做事也不成功,把事情弄坏了。就是成功,也是虚妄,因它不是从真实的功德和智慧所得到的。
  人为什麽无真正智慧?也就因为自私,故始终也没有得到真正的智慧。时间一久,修行人道心退了,把初发心忘了。所以就拖泥带水,不乾净利落,就是修道人的一个大障碍。此大障碍是从什麽地方生出来?就是从自私心生出来的。你能觉悟到这几句话,把懒惰虫撵跑,那就会有大收获。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