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光教科书:《佛教问题探讨》(3)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第十六课 素食
  一、素食的意义为何?
  世间上的生物,都要靠饮食来维持生命,就是树木花草、山河大地也需要阳光、空气、水土作为营养,才能存在。
  有的生物是肉食,有的是素食。狮虎熊豹属于肉食,牛羊马象属于草食,人介于肉食、草食之间。中国古代就有慈悲护生的思想,儒家所谓:“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佛教为了愍护众生,倡导不断大悲种,包含了素食的精神意义。但佛教的流传,以人为本,因应各地风俗,对饮食并没有强烈的要求。
  今日素食渐渐成为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在印度,铁路餐厅皆以素食为主;在美国,有的乡镇不准荤食进入。这些国家不是以宗教的立场,而是站在人道、健康的观点倡导素食。
  总而言之,素食有下列六点意义:
  培养慈悲。
  有益健康。
  比较卫生。
  维护生态。
  增加耐力。
  促进和平。
  二、佛教徒一定要吃素吗?
  佛教徒不一定要素食。譬如西藏、日本、泰国等佛教国家,囿于当地的风俗习惯及地理环境,有很多人并非素食者。然而素食合乎儒家的仁爱和佛教的慈悲,所以非佛教徒的神父、牧师也有素食的。中国佛教倡导素食是为了实践慈悲的精神,信仰之后,能吃斋茹素是最好的,倘因家庭或工作上无法吃素,可以选择初一、十五日,或六斋日吃素,或平日只食肉边菜、三净肉亦可。
  三、素食者可以吃蛋吗?
  吃蛋是否杀生,素食者可否吃蛋?此有二种说法:一说现代的饲鸡产的蛋,并未受精,不能孵小鸡,因此可以吃;一说佛教戒律中有一条讥嫌戒,是为避人讥嫌。若吃鸡蛋时,逢人便要解释,为避讥嫌,因此干脆不吃。其实吃与不吃并不是很严重,只不过说明一个人持戒严不严谨、清净不清净而已。西藏佛教的喇嘛吃牛肉、羊肉,南传、日本的僧人也吃鱼肉,对某些人而言,吃未受精的鸡蛋并不是严重的问题。因此,对于认为可以吃的人,我们不必批评他人犯戒;主张不可以吃的人,也毋须刻意自我标榜,或渲染赞美。
  四、寺院道场为什么不食用五辛?
  五辛是味浊之食,寺院道场里所以不吃五辛的原因,乃五辛气味浑浊,且易令人生起亢奋、不净之想。佛教讲清心寡欲,尤其道场是香花素果、清净庄严之地,为免扰乱大众修行,所以不吃五辛。
  五、吃植物是杀生吗?
  杀害动物是断其命根,动物显现出来的是心理反应的恐惧,是一种情识活动;摘食植物之后,可以再播撒种子,延续生命,植物所表现的是物理现象,二者不同。
  六、不如法的素食观念有那些?
  素食的意义,在培养慈悲与柔和的性格,因此正确的素食观念,是素食者必须具备的。一般常见不如法的素食观念有:不愿与荤食者同桌共餐,不肯食用别人所给予的蛋糕、饼干,排斥使用煮过荤食的锅盘,造成他人的难堪、不便。甚至有人批评素菜制成鸡鸭鱼虾的形状,殊不知这是为接引初机者吃素,渐离肉食,不造杀业的方便之门。
  七、为什么有的素菜要做成鸡鸭鱼虾的形状?
  素菜做成鸡鸭鱼虾的形状,对于有心素食者而言是一种方便,一方面是为了藉此逐渐适应素食的习惯,另一方面,在祭祀祖先的时候,素鸡、素鸭等可以代替荤食,满足一般家庭祭品必求丰盛的心态。然而对于修行人而言,素食的精神主要在于培养慈悲心,因此,为了避免遭人讥嫌,制作的形象及味道不宜太像,以免失去素食的意义。
  八、日本、藏传诸佛教国家为什么不素食?
  佛世时的出家弟子因应当时的风俗习惯、气候变化,过的是托钵的饮食生活,他们没有任何饮食方面的禁忌,也不拣选托钵的对象。今日日本、西藏、泰国等南传诸佛教国家仍恪守佛世时的古风,信徒供养什么,就吃什么。这是日本、藏传、南传诸佛教国家所以主张不吃素食的原因。
  九、长期素食会对健康造成影响吗?
  古代的高僧大德长期吃素,不但耐力充足、毅力坚强,而且还十分高寿。
  现在许多外国人也吃素,一切生活正常,并不影响工作。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界早已极力提倡减少肉食,因为肉食容易造成血管内积聚太多的脂肪与胆固醇,导致血管硬化和阻塞的病症,而素食则有益清除体内的毒素。因此,吃素不仅不会营养不良,反而有益健康。
  至于有些吃素的人显得瘦弱、体力不支的样子,主要是对素食的观念不正确,或因烹调不当,或因饮食不均,或因生活作息不当所致,并非长期素食所引起。
  [注释]
  据《十诵律》卷三十七载,有三种肉,病者可食,称为净肉。不为我杀,且眼不见其杀者;不为我杀,且耳不闻被杀之声音;不疑杀,无为我而杀之嫌者。
  根据《大藏法数》,五辛指葱、薤、蒜、韭、胡荽等五种味道强烈的蔬菜,为佛弟子所禁食。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载,此五种之辛,熟食者发淫,生啖者增恚,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
  禁食五辛之戒律虽为修行者所应严格持守,然若因重病而非食五辛不得痊愈者,佛陀亦特别开许。据《诸经要集》卷二十所引《僧只律》、《十诵律》、《五分律》等的记载,因病食蒜的比丘,应在七日中别居于一僻静的小房内,不得卧僧床褥,复不得至大众方便处、讲堂处、佛塔、僧堂等处,亦不得就佛礼拜,仅能在下风处遥礼,于七日满后,需澡浴熏衣,方得入众。
  据《法集经》卷一载,佛陀乞食有三意:不贪珍味,美恶均等;为破我慢,于富贵贫贱等家皆无拣择;慈悲平等,大作利益。故佛世时,托钵乞食是次第而行,信徒布施什么食物就吃什么,不禁忌荤素的。


  第十七课 民俗
  一、佛教徒可以算命看相吗?
  《易经》、卦象本为我国固有哲学,影响中国人的人生观、宇宙观至深至远,但少数江湖术士利用一般人心理的弱点,以算命、看相、卜卦来探知人的过去,断言人的未来。其中虽也运用了中国的八卦哲理,但此类在佛教而言仍是世间法,凡世间法,皆属无常,是会变化的,故命运非定数,而是因缘法。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一般人之所以喜欢算命看相,主要是由于心理迷惘,希望借助外界的帮忙,指引一个方向,类似今日的心理谘商、商谈所,只可供作参考,但不做标准。因为命运是自己造作业因而产生的果报,人的举心动念,都在创造自己的命运,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到处结好缘,自有好命运。因此不必依赖算命、看相来决定自己的前途与未来,自己的身心行为就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二、人的命运可以改变吗?
  人类因思想观念的不同,就有千差万别的人生际遇。有的人往往因为一个念头而改变了一生。所以,要改变命运,首先需要建立正确的观念││正见。人生没有正见做前导,好比失去方向的舟航,迷失在茫茫的大海上,不知何处是归航。因为判断失去了准则,无论是一种习惯、一种迷信,或是爱欲情念、权力野心,都很容易让人走向负面的人生。建立了正确的知见,常常可以因为一件事、一句话、一个人而奋发向善向上,因而走向人生的光明面。
  所谓“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种种的忏悔、善行而加以改造。相反的,再好的命运,也会因为恶念、恶行而变坏。
  改变命运的方法,具体的说:观念可以改变命运,信仰、持戒、结缘等各种善行义举,都可以招感好运的到来。所以佛教希望人人能够把握难得人身,积极的去开创美好的命运。
  三、佛教赞成看风水、选日子吗?
  一般家庭每逢婚丧喜庆总要找人看风水、地理,算时辰,因此容易让神权控制自己的意志,左右自己的命运前途。佛教认为世间上任何一件事都有它的理,所谓天有天理,地有地理,人有人理,物有物理,情有情理,心有心理,地理风水当然也有它的道理存在,但不是真理。所以佛教不但反对对时辰地理的执着,而且主张不要迷信,要从神权控制中跳脱出来。
  从佛教的业力、因果等真理来说,人的吉凶祸福,都是由于过去世的善恶业因而感得今生的果报,并不是受到风水地理所左右的结果。例如在同一条路、同一个方向的房子,有人富贵,也有人贫贱,可见这并不是方向的关系,而是因为经营方法的不同;又如将窗户打开,就有风和阳光进来,这也合乎风水,并非只有方向、位置才叫风水。所以,佛教徒一生应当奉行“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的至理名言,只要大家适合、方便,就是最好的吉日良辰;只要自觉心安,便是最佳的地理风水。所以佛教徒不要盲目的相信地理风水之说,而应该相信“一切福田都离不开心地”。
  四、女众生理期间可以诵经、入寺院礼佛吗?
  一般民间习俗认为女性在生理期间不可诵经或礼拜上香,乃至到寺院去。这是因为一般人认为鬼神的瞋心仍重,虽然在某些方面比人类的能力好,但与人类同为有漏的六道众生,心中仍有所执,所以便有种种忌讳。佛教是个理性、民主,有科学精神的宗教,月事既然为女性的正常生理现象,只要处理得当,虔诚的在佛堂礼佛、诵经精进,并无不可。
  五、佛教准许烧金银纸吗?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认为人死必到阴间为鬼,亲友惟恐其在黄泉道上无资可用,所以有烧金银纸的习俗。但是佛教认为:人死之后,随着生前累世所造的业力而转生于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之间,所以人死不一定是鬼,即使为鬼,其所能享用的资具也要依他的福德而定。若是无福德者,再多的冥纸对他也没用;若是有福德者,即使没有冥纸,也能得到所需。尤其,有的人更为亡者烧房子、车子,如果亡者在阴间没有土地,要他把房子盖在那里?如果亡者是因车祸往生,是否要他再度车祸丧生一次?所以这些举动看起来并没有考虑得很周详。
  不过,中国人是重视孝道的民族,为了慎终追远,烧一点冥纸略表寸心,无所谓可与不可,就像西洋人用献花的方式表达对亡者的思念、敬意及关怀,只要适度,不过分铺张浪费,原无可厚非;但是,最好的作法是为先人建纪念堂、纪念像、纪念塔,或是设置奖学金、修桥铺路、助印经书、布施救济、供养三宝等,都是对先人的纪念方式,比焚烧金银纸钱更具意义。
  六、家中有人往生,需要把佛像遮盖起来吗?
  不必!因为此时亡者正需要佛菩萨的接引。因此,不但家中原已供奉的佛像不必遮盖,甚至可以在亡者临命终时,在他的视线内安放佛像,使病人观像而生善念,得以往生善道。
  平时居家供奉佛像,只要选择整齐清洁、明亮安静的地方即可,不必讲求富丽堂皇,也不必看地理方位或选择吉日良时,更不必怕触犯任何忌讳,例如有一些人身上配戴佛像或念珠就不敢进入浴室、厕所,认为有亵渎佛像的神圣,其实“心净则国土净”,净秽不在于形象上的分别,有时心中的贪瞋愚痴比厕所更为汙秽。心地清净,心中有佛最重要。
  七、在中国习俗中,客死他乡者,遗体不能返回家中吗?
  中国人一向重视落叶归根,那是因为农业社会里,人们多半一生守在自己的乡里、家园。但是在现代工商业社会里,许多人都是出外谋生,因此客死他乡的人越来越多。一个人死在外乡已经很可怜了,应该让他回家,让他获得温暖,才能安心去投生善道。
  八、民间信仰中有杀猪宰羊来祭拜亡者和诸路鬼神,是否真的需要如此?
  《地藏菩萨本愿经》说:“临终之日,慎勿杀害及造恶缘,拜祭鬼神,求诸魍魉。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因此,一个人往生后,如果家人又为他杀猪宰羊来祭拜,等于又为他造杀生之业,对亡者来说,只有害而无益。尤其,人的生离死别已经很哀伤了,为何还要把这种痛苦加诸在猪羊等动物身上呢?
  九、什么是“扶乩”?
  “扶乩”又称“扶鸾”,是民间一种神秘的宗教活动。由两人扶架,以法术请神降临,藉由木架在沙盘上摆动,显示神的旨意,来治病或解答民众的疑问。依佛教而言,神属于六道之一的天道,或是鬼道,属于有福报的鬼神,藉由附着在人或物上传达讯息,决定人的命运祸福,缺乏正知正见的人,就容易被神的喜怒哀乐所掌控。
  十、什么是“收惊”?
  有些人受到惊吓,精神处在不稳定的状态,认为是魂魄离身,或被鬼魅入侵,便会去找术士作法引魂回身,驱邪避煞。
  其实受到惊吓时,应该找出原因,彻底解决,找术士作法有时候反而会加重心里的恐慌,或延误就医的时间。
  十一、民间为什么有喝符水的习俗?
  民间利用符咒驱鬼治病,用硃笔写符于纸,烧成灰后和水吞服,或用施咒过的水服用,这是早期的道教用符水治病传教所沿袭下来的习俗。一般来说,发现疾病应就医检查,应病予药,才是究竟。
  十二、烧王船有何特殊意义?
  今日台湾沿海乡镇有烧王船的习俗,据传是由于中国沿海一带把瘟疫的流行归因于瘟王的作怪,因此制造王船,举办烧王船的祭典活动,象征藉由迎送瘟王,可以免除一切疾病和灾难。
  十三、成年礼的含意为何?
  成年礼表示一个人从孩童、少年进入成年时,所得到社会认定与自我成熟的一种生命成长的礼仪。此礼由来已久,今日一般以年满十八岁的青年男女为对象,举行此项礼仪的目的,主要是希望藉由庄严隆重的祝祷仪式,令参礼者体会到成年人应有的担当与义务,进而肩负起对自己、家庭、社会的责任。


  第十八课 应世
  一、佛教徒可以从事政治吗?
  可以的。观世音菩萨以三十二应化身游诸国土,度脱众生,其中即有国王、宰官、大将军身,以其政治背景,为众生创造富足安乐、无有怖畏的人间净土。佛陀为国王们讲说转轮圣王的理想政治,历代国师以佛法的智慧辅佐帝王治理国家,在在证明佛教徒可以参政,但不必直接干治的中道思想。佛教徒如果能本着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精神,从事政治的事业,更能扩大心胸,为众谋利。
  政治,乃众人之事。佛陀也说过自己是“众中之数”,佛教徒参与政治,本着爱国爱家及关怀一切众生的悲心,怀抱淑世济人的圣贤之心,从事政治的事业,又有何不可呢?
  二、佛教对战争的看法?
  佛教基本上是崇尚和平的宗教,不主张战争,虽然过去的僧团,例如古代的日本、韩国都有僧兵的设立,但这是为了保护圣教不受人欺负、迫害。自古以来,佛教并不像其他宗教那么好战,尤其在中外历史上,虽然号称为王道的战争,是为了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不过多数都是为了侵占别人的国家、土地而引起的霸道战争,这是佛教所不赞成的。
  佛教认为,凡事不一定要藉由武器解决,也不一定要在沙场上才能一决胜负,仁政可以代替战争,例如现在的经济成长、自由民主、文化交流等,都是胜利的表征。此外,佛教倡导和平,主张以慈悲来促进和平、以去除我执来促进和平、以宽容来促进和平、以同体共生来促进和平。佛教不主张战争,果真要战争,也应与自己的八万四千烦恼魔军而战,才能成为真正的胜利者。
  三、佛教徒可以参加战争吗?
  可以。因为国家有征兵制度,佛教徒不能违背法令;再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国家有了灾难,虽是僧伽,也不能置身事外,因为出家并非出国。当初佛陀也曾有过保卫祖国的行动,并且提出“亲族之荫胜于余荫”之说。现代佛教徒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只要不是因为瞋心或个己利益,是为了尽忠报国,为了救生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上阵杀敌,是佛教所允许的。何况战争也不一定上战场杀戮,佛教徒可以从事后方的救护工作。
  再说,不保护自己的国家,对国家社会没有帮助,将会被国家社会所遗弃。因此,不杀生虽是佛教徒共守的戒律,但是如果本着大慈大悲、救人救世的胸怀去护生、护国,即使有战争行为,只要愿负因果的责任,就大乘的戒律精神而言,是值得推崇赞美的。
  四、佛教对同性恋的看法?
  同性恋非常理可说明,一般传统有一套道德标准,但是现代世界潮流对道德标准重新估定,所以同性恋形成另类的问题。凡感情的问题,以佛教而言,只要产生了执着,不论同性、异性,都是身心痛苦的来源。
  五、佛教对民权的看法?
  人类从民智未开,对自然界神秘力量崇拜的神权时代,演进到对帝王绝对服从的君权时代。现今发展到民主社会的民权时代,大家不只提倡自由,也重视民权,强调人的生命有无比尊严,举凡生存权、参政权、平等权、自由权、财产权、文化权等,均应受到保障。
  佛教更进一步提倡“生权”,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生存的权利,不容许轻易受到伤害。所以关怀众生,救度众生,为天下众生服务,是佛教徒维护生权的表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根本教义,就是佛教尊重众生,重视生权的最佳诠释。
  六、佛教对女权的看法?
  女性应有平等权:佛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与佛尚且平等,男女何以不能平等?世界上,男人一半,女人一半,文明社会中,有修养的男众应该尊重女权,倡导男女平等。
  女性应有参与权:女众的智慧、能力并不亚于男众,故应参与政治、社会等各种公众事务,积极扩大参与服务的机会与层面。
  女性应有自主权:应发展女性温和、慈悲、细心、勤劳等特质,犹如观世音菩萨,以慈悲、庄严来美化世间。
  女性应有尊严权:拒绝社会中存在伤害女性尊严的行业,如娼妓等色情行业。
  七、佛教对安乐死的看法?
  佛教认为,对于每一个生命都应该本着爱心、慈悲心,让他健康的存在;但是一旦成为植物人,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时,痛苦不堪,对照顾他的人而言,更是沈重的负担。因此,能不能执行安乐死,重要的关键在于是否以慈悲心为出发点;也就是说,只有最爱他的人,以爱为出发点,基于慈悲来做决定,合情合法,才能解决问题。
  八、佛教对堕胎的看法?
  胎中婴儿也是一个生命,堕胎也算杀生,这在理论上来说一点也不错。但是有的妇女在怀孕期间已知怀了畸形儿,如果不允许堕胎,让母亲一生的青春岁月都奉献给一个畸形儿,这是不公平的。或者妇女被强暴而怀孕,要她抚养仇人的孩子一生,每天生活在痛苦的回忆里,也是有违情理。因此,可不可以堕胎,母亲自己有权利决定,纵使有因果,也由母亲自行负担。
  九、佛教对试管婴儿的看法?
  试管婴儿、借腹生子,都属不正常的社会现象。由于医学、科学的发展所衍生而出的新现象,对现代社会道德、家庭伦理产生一定的冲击和挑战。纵使社会不断的演进,制度不断的革新,在相关的制度、价值观尚未建立之际,冒然尝试,会带来许多后遗症,恐非当事人本身所能想像。
  十、佛教对复制动物的看法?
  宇宙万有都是从因缘而生,缘起缘灭,世间上任何一法都不能离开因缘果报的定律,尽管现代科技发达,日新月异,还是无法发明生命。因此不论尖端科技以无性生殖方式复制动物,或是人工受精、试管婴儿、借腹生子等,以佛法的观点来看,他们的基因也都是由业力所润生。生命不能复制,心识不能复制,真如佛性更无法复制,生命的基因正如佛教所说的业力,仍然是维系生命的主因。
  十一、佛教徒可以从事动物实验吗?
  为了医学研究而用小动物做实验,合乎道德否?站在佛教的观点来看,这是不道德的;然而如果为了造福人类,纵使有杀生的行为,没有杀生的心意,行为虽非清净,但是却保有心中的慈悲,这是佛教徒应该有的态度。
  十二、佛教对死刑的看法?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依据,日本早期有位楠正成将军,在受冤被判死刑后,留下“非、理、法、权、天”五个字,说明无理不能胜过有理,有理不能胜过法律,法律不能胜过权力,因为有权力的人可以改变法律,但是“权”却无法胜过“天”,“天”就是因果法则。
  社会上有一些人主张废除死刑,以佛教的因果法则来看,废除死刑不合乎因果,造恶因却不受果报,是不公平也不合乎真理。因此,站在佛教的立场,可以希望减少死刑,尽量不用死刑,但不主张废除死刑。
  另外,法官判人死刑,如果不掺杂个人的恩怨、利害,完全基于维护社会的秩序、公理、正义,不得不如此做,虽然判决死刑杀人,佛教认为并不违反道德。而执行死刑的人,是执行国家的法律,与罪犯无冤无仇,无杀心,行为属无记性,因此没有罪过。
  十三、佛教对于自杀有什么看法?
  佛教的杀、盗、淫、妄、酒等戒律,有自作、教作、见作随喜的犯行。自杀在佛法看来,仍然是杀生,因为就佛法的因缘法来看,个人的躯体生命并非个人所有,乃由父母结合而生养,继而从社会接受种种所需以茁壮、成长。故知生命的完成,是社会众缘所成就的,取之于社会大众,就要知恩反哺。所以每个人都有责任使自己活得更幸福,更有意义,没有权利毁灭任何生命。若用暴力强制截断自他的生命,都是违反佛教的不杀生戒,自己仍须背负行为的苦果。
  自杀是弱者的行为,是对生命意义无知的表现。世间有许多解决问题的管道,例如生活遇到不如意,可找善知识谘谈,疏导压力。又如佛法中的“忍”是智慧,由“生忍”、“法忍”,一直到“无生法忍”的渐次具足,可以从培养暂时的隐忍,而逐渐达到究竟的解脱烦恼,自然能够放下世间的人情冷暖、是非荣辱,活得踏实、自在。
  十四、自杀以后的真相如何?
  自杀也是杀生,因为犯了杀业,所以应受杀生业的报应。
  有的人在世的时候觉得“生不如死”,自杀结束生命,但是自杀后其实是“死更不如生”。根据研究指出,自杀者所感受的痛苦,非语言所能形容。例如投河窒息而死者,江水急进,肺气外逼,内外交攻,苦痛不堪。自缢而死者,气管闭塞,血流逆行,身如刀割,继而浑身麻痹,痛苦万状。服食农药、盐酸等药品中毒而死者,五脏坏烂,极痛难忍。服食安眠药而死者,头眩气促,五脏翻搅,有时暂时停止呼吸,心脏也停止跳动,与死无异,可是经过一段时间,悠悠醒来,却早已入殓,欲出无门,于是辗转棺木之中,恐惧痛苦而死。曾有研究报告指出,开棺检视服食鸦片而亡者,伏着居多,侧者亦常有,唯平仰者甚少,此乃埋葬之后,鸦片毒退,棺中辗转挣扎而死之故。
  自杀而死,虽然方法不同,但自始至终,痛苦了了分明,而且必受恶业果报。因此,自杀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死,不是痛苦的结束,生命是随着个人的善恶业报而一再相续不断的。佛教讲善终,能够善终,才能往生善道,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注释]
  忍受人间的种种苦难迫害。亦即为了生存在人间所应具足面对生活的勇气。
  忍受身心的病痛劳苦,以及外在的风雨寒热等苦称之。因此,这是以佛法力量来转境所产生的智慧。
  随缘随处能洞察一切事物本不生灭的自在境界。因此,拥有无生法忍,则在在处处无不是桃源净土、自由自在的世界。


  第十九课 神异
  一、佛教对神通灵异的看法?
  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是神通灵异的显现。例如:肚子饿了,一碗饭菜,顿除饥渴;身体冷了,一件毛衣,驱走寒冷,都是神通灵异的显现。神通灵异不在别处,现前当下即是。又如一朵花,散发芬芳香味,淡化人间的浊气;一座桥,沟通往来行旅,给予大家的便利;一棵树,庇荫万千行人,散布清凉的气息;一盏灯,照亮暗夜道路,指引人们的前途。也都是另一种神通。
  佛教对神通灵异的看法,不好奇,不贪求,明白神通敌不过业力的轮转,比不上清净的道德和不执不取的生命智慧。
  二、佛教的神通,其内容如何?
  神通是一种无碍自在、不可思议的能力,不仅佛、菩萨具足神通,连魔鬼神只也有神通。佛教认为神通有六种,统称为六神通:
  天眼通,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
  天耳通,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的语言,及世间种种的音声。
  神足通,即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的能力。
  他心通,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的事。
  宿命通,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的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
  漏尽通,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尽神通之力。
  此外,依《宗镜录》载,神通又分为道通、神通、依通、报通、妖通等五种,或从证悟中道而得,或由修禅定而得,或由咒术、业报而得,善恶优劣,层次不一,其中唯有究竟圆满的漏尽通及道通才是吾人取证的对象。
  其实神通并不限于呼风唤雨的幻术,吾人日常生活中,只要留心,随处可见神通。比方,饥时饭饱,渴时水止;万里路程只要搭乘飞机,数小时便能抵达,可说是神足通;肉眼难见的微生物,透过显微镜便能清楚看见,就是天眼通;精通各国语言的人,与人交谈无有障碍,这就是天耳通。一切经验的累积及智慧的判断都是相似的神通。
  三、神通对我们的利害得失,应如何了解?
  神通可以是弘教的方便,但不是万能的利器。优陀夷是一位有神通的阿罗汉,连毒龙也能降伏。一天,他喝醉了酒,睡在路旁,人事不知,佛陀见了说:“现在,他连一只青蛙也降伏不了。”
  善用神通可以辅助教化,解厄抒困,譬如观世音菩萨应声化现,常常是苦难中的希望;隐峰禅师掷锡飞空,阻止两军厮杀,成为灾难的救星。为了迅速弘法,神通可以收一时之效,但假藉神通欺世盗名则害人害己。
  反之,神通如果使用不当,容易成为危害他人的巫蛊邪术。因此,求证和运用神通,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要依于慈悲;二、要住于净戒;三、要安于忍耐;四、要用于平常。
  四、神通可以改变业力吗?
  依佛陀的教法,神通不是究竟的解脱之道,佛法讲因果法则,业力才是世间最大的力量,它是由身心造作,发乎于外的行为,是无法运用神通违背业果。佛陀时代,释迦种族因为侮辱琉璃太子,而遭到灭族的恶运,即使是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欲拯救释迦种族,最后被拯救的人仍然化为血水,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就是神通不敌业力的明证。
  业力虽不受神通所抵消,并不表示定业完全不可转,如果有足够的时间,真心发露忏悔,向上向善,必能重业轻报,如同盐水注入大量的清水,便可冲淡咸味一般。
  五、修行者一定要有感应吗?
  修行的目的在于达到身心自在解脱,在修行过程中所经历的感应,譬如看见佛菩萨现身、放光,或自身种种变化等,虽然有时候是诸佛菩萨的化现,有时也可能是自然现象的变化,或其他原因,却无关于解脱。
  其实生活中每天都有感应,如:叩钟必有回响,敲鼓即得音声,天上皎月水中映现,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异相感应无非是有为诸法的变现,如同空华水月,正信佛弟子应以平常心视之,感应只是启发信心,不应耽着留恋,妄执为所缘。
  六、天灾人祸是由神所主宰的吗?
  古时候,人类对自然现象不明白,以为下雨是龙神主宰,颳风是风神来临,闪电是雷神发怒,祝融禳灾则是火神撩拨。这些神话附会之说,到了科技发达的今日,都得到了明确的常识。尤其以佛教观点而言,人心主宰行为业力,由业力形成因果轮回,而宇宙世间原本就是由许多不同的业力所牵引而成,因共业而感得天灾人祸,遂知祸福吉凶全由自己主宰,非神明可以控制。
  七、佛教对婴灵的看法?
  佛教认为当吾人对生命有不当处理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忏悔。因为解铃还须系铃人,如何自我承担,自我化解所造之业?除了在佛前诵经,为不幸的生命祈福,为自己忏悔以外,更要积极作福行善、进德修业、贡献社会,以此功德回施一切同遭此苦者,必然感召好的果报,不必寄望别人为我们消灾免难。
  [注释]
  即见惑与思惑。见惑是属于知识的错误见解,思惑是情意上的贪染执着。
  《宗镜录》卷十五载,通力为五种通:道通,悟中道之理后,以无心应物,而变现万有的通力;神通,依禅定静心,观察思惟而知宿命等的通力;依通,依药、护符或咒等而得的通力;报通,依业之果报而得的通力;妖通,妖怪所具的通力。
  唐代元和年间(八○六——八二○),隐峰禅师欲登五台山,途中遇官军与贼兵交战,师为除彼等之苦患,乃掷锡空中,飞身而过,两军将兵见之,战意顿息。
  波斯匿王受迦毗罗卫国释种的欺骗,迎娶摩诃男家中婢女所生的女儿末利为第一夫人,生子琉璃。琉璃太子年至八岁,奉父命至迦毗罗城摩诃男之舍学射术,当时城中诸释种新起一座讲堂,欲请如来及比丘僧于中供养。是时,琉璃太子率五百童子至彼讲堂,升于师子座,诸释种见之,怒斥为“婢子”而逐出门外,太子深恨之,誓灭释种。父王死后,自即王位,进兵迦毗罗城,杀释种九千九百九十万人,血流成河。王又捕五百端正释女侮弄之,释女等峻拒之,王瞋恚,尽取其手足着深坑中。
  琉璃太子誓灭释迦族,目犍连尊者不忍其族灭,便运用神通,把释迦族五百人放至钵中,腾空飞走,迨掀钵一看,钵中的人皆化为血水,才了解佛陀所言:神通究竟敌不过灭族的业力。


  第二十课 破邪
  一、出家是消极,于世无益吗?
  有云:“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出家”指出离“烦恼之家”。此绍隆佛种,承担弘法利生的事业,非大志大愿者,难以过淡泊无争的生活。
  在《杂阿含经》里,有一则佛陀与老农夫的对话,佛陀认为出家人是以“信心为种子,苦行是时雨,智慧为犁轭”,以一切众生的心地为田,努力教化利众,亦如农夫的耕耘。所以佛陀又说:“如是耕田者,逮得甘露果;如是耕田者,不还受诸有。”因此,出家弘法是积极地从事众生心田的深耕,对于社会人心的净化,大有助益。
  佛光山是个菩萨道场,主张佛光人要先入世后出世,先度生后度死,先生活后生死,先缩小后扩大,以常住大众及佛教事业为优先,举凡教育、文化、慈善、医疗等各种利生的事业,都积极参与。“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这是现代僧伽所努力扮演的角色。
  二、大家都出家,会导致亡国灭种吗?
  目前世界人口约有五十几亿之多,佛教徒约占全世界人口比例的十分之一,领先于其他宗教。但真正发菩提心出家,努力于弘法利众者,千百人不得其一。所以“大家都出家”,不容易成为事实。
  另外,在缘起的世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法界万象都由因缘和合而生,宇宙万物——花草树木、山川河流、日月星辰,乃至鸟兽虫鱼、人类等有情众生,自有其生灭循环之道。并无全世界只有花,或全世界只有草,乃至全世界只有男人,或全世界只有女人的现象。因此,“大家都是出家人”的事实,也不容易出现。比方说:全部都去当兵,全部是教师,全部是商人,全部是工人,全部是男人,全部是女人,世间是各有因缘,不会是全部的。
  再者,人人都出家,表示人人都具有出世善根,了知五欲生活的过患,乐求于佛道,开发菩提自性,人人成就圆满的佛果,乃是旷劫难遭难遇之事,值得普天同庆,并无亡国灭种之事需要忧虑,果真人人都能出家,不止不会灭种,而是人人深植菩提道种,佛国不就现前了吗?
  三、出家是不孝顺父母吗?
  “孝”可分为三种层次:下等的孝,对于父母亲的衣食住行等日常所需,供养无缺;其次,进一步使父母亲身心愉悦,无所挂碍和忧虑,且能光宗耀祖;最上等的是接引父母亲学佛,使亲人得度,可谓至孝。
  克尽孝道,要注意到下列三点:
  孝必须是长期的,而不是一时的。
  孝必须有实质的,而不是表面的。
  孝必须能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
  在中国,“孝”比较容易,“顺”比较困难。因为中国许多为人父母者,承袭久远以来“养儿防老”的观念,将儿女视为财产的一部份。乃至儿女的学习方向、就读科系、嫁娶对象等,都须顺从父母的选择。时代在变动,父母与儿女间,应有新的,较开放、开明的互动关系,这也是进步的一个要点。
  佛教是个提倡孝道的宗教,佛陀曾经亲自为父王担棺,又至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三个月。目犍连曾至地狱救拔母亲倒悬之苦,舍利弗示寂前,特地回到家乡,为母亲说法。中国历代高僧也有许多感人的孝亲事迹:隋朝敬脱法师一头担荷母亲,一头挑负经典,云游各地,随缘度众;唐朝陈蒲鞋,以织鞋所得,躬奉老母;齐朝道纪法师“母必亲供”;后周道丕法师“诚感父骨”。中国佛寺也有奉养父母之例。
  出家者,为度一切众生,对于生命来处的父母亲,自然更加感念恩德。所以佛光山将七月定为孝道月,提倡为人子女的孝亲之道。又《梵网经》云:“孝名为戒,亦名制止。”除了对父母亲尽孝之外,能够持戒不犯他人,更是将孝道扩大于一切有情众生。
  四、为僧之道,必须在深山隐遁修行吗?
  自从佛陀在伽耶山菩提树下证悟之后,不久便在恒河流域展开教化工作,足迹遍及十六大国,例如竹林精舍便建在王舍城中,只树给孤独园也距离憍萨罗国都城不远。“佛教”之意,亦指以佛法教化众生。凡有众生之处,都需要佛光的普照与法雨的滋润,无论深山或是都会,都需要大善知识的弘法布教。
  佛教传承至今日,独善其身者,欢喜走向山林;菩萨发心者,乐于走向群众。人间佛教的“菩萨僧伽”,积极参与净化人心、道德重整的工作。许多都市道场成为现代人精神依止的处所;寺院的定期共修,纾解了上班族来自工作的压力。迁居海外的华侨也因海外道场的建立,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与依靠。
  为僧之道,隐遁深山或走向人群,端看个人的选择。好比山岳有山岳的巍峨嶔崎,海洋有海洋的浩瀚宽阔,钟鼎山林,根性各异,所谓“大隐隐于市”,热闹场中作道场,也许更接近众生。
  五、因果报应是真的吗?
  因果是宇宙之间颠扑不破的定律,以植物而言,不同的种子,生长出不同的花果树木。变种花木也要有另一层的“因”与不同的“缘”,才能得到不同的“果”。
  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报应在宇宙之间无可逃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因果报应在生命的轮回中,是重要的引力,并非相信的人才有,纵然否定因果者,也难逃因缘果报的律则。
  浅近而言,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事物行为也有其因果关系,例如:渴了,喝多了高糖分饮料,必然致病;饮了茶水,则达到润喉、解渴、健康的效果。饿了,吃太多烤炸加工食物,得到致病的果;吃些清淡自然食品,则可获得健康的果报。时时以瞋心怨责他人,则得到人缘不佳的果报。相反的,时时善言鼓励人,善心帮助人,则善缘亦随之而来。因果报应随时随处可知可见。
  六、如何分辨邪教?
  古云:“有道而正焉。”我们所信仰的对象应该是:
  信仰实在存有的(历史上经得起考据证明的。)
  信仰道德崇高的。
  信仰能力强大的。
  信仰戒行清净的。
  信仰正法圆满的。
  信仰智慧无上的。
  《成唯识论》云:“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以上说明信仰对象的条件。
  怎样知道是邪教?举凡教主、教义不明者,教理非究竟者,或违反自然法则、标奇立异、惑动人心者,或盗用他教教义、歛财骗色、妨碍正常风俗习惯者,或假藉宗教名义、行欺骗之实者,或颠倒是非、错乱因果、鼓励邪行者,或利用神权,恐吓恶誓者,皆为邪教。其他如未证言证、自封名号、妖言惑众,鼓励集体自杀等不明因果律者,也是邪教。
  佛教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来验证宗教教义的邪正;近代人心受物欲横流所惑,提倡“五戒、七诫、八正道”等,可以对治世间的病态。
  七、放生、救济都是好事吗?
  佛教徒不仅尊重人权,同时也尊重生权,因而倡导放生。但是演变到后来,却有许多不如法的做法。例如:为了三皈依,放生的鱼鸟在小竹笼或小玻璃缸中等待了好几个时辰,“生”未放得,早已“死”去许多。又有人从国外买食人鱼放生到日月潭,鱼的“生”虽放了,日月潭却成了令人闻而却步之地。更有甚者,有人为了庆生,事先请鸟贩抓足鸟数,以便届时有鸟可放生,或者把鳖放到放生池里吃鱼。也有些善心人士抓毒蛇到佛寺“放生”,如果毒蛇咬了人,放生谈不到功德,却要背负间接害人的因果。又有许多家庭豢养鸟兽,未具野外谋生能力,一放了之,却留下被“放生”的生灵受苦,又当如何?
  至于救济,不如济急。因为财施有限、有量,能救人一时贫穷,不能救人一世愚痴;法施无限、无量,开启内心财富能源,这才是究竟的救济。长期救济贫穷,不教导、鼓励谋生之道,也会造成人心堕落的后果。或有经济犯罪者,倒闭了他人钱财,令人生计无着,或引起家庭纠纷,事后只以少数钱财布施救济,希望由此消灾免难,这些都是不明因果者。所谓“因地不正,果招迂曲”,即指此而言。
  放生,随缘行之;更重要的是能护生,尤其心中要有与人为善、放人一条生路的观念,随时给予帮助,随缘方便度化,这才是最好的放生之道。
  [注释]
  道纪法师游化乡里,他自己用一副担子:一头担经书塔像,一头担负老母,每日亲自侍奉母亲,并且弘法度化居民。因此乡人皆仰其道德,乐于受教。
  后周霍山发生战乱,道丕禅师负母逃上华山,父亲却在霍山之战不幸身亡,曝尸荒野。其母希望能寻回尸骨安葬。丕师拜别慈母,至霍山,聚集所有白骨,日夜对白骨诵经,并且虔诚祝愿道:“古人精诚所感,滴血认骨,我今志为孝子,岂无灵验吗?如果骨堆中有转动者,即是我父之遗骸。”祝祷毕,一心注想,目不暂舍。经过数日,果然有架骷髅从骨堆中跃出,完成其寻父遗骸的心愿。
  一九九四年三月三日,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发起净化人心七诫运动,即:诫烟毒、诫色情、诫暴力、诫偷盗、诫赌博、诫酗酒、诫恶口等。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