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佛光教科书:《宗教概说》(1)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光教科书:《宗教概说》
  第一课 一神、多神与无神的探讨
  宗教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力量的不可知,以及对未来的无知、惧怕。当自然界的变化破坏人们平静的生活时,追求一个高于此力量人格化的“神”,成为必然的趋势。这个“神”依民族、习性、地区的不同,有不同的解释与呈现;自然环境变化遽烈的地方,崇拜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在丛山峻岭中,就崇拜动物、植物;一般民族对祖先则有纪念、祈福的感恩仪式。不论崇拜的对象为何,他们的共同点是相信所崇拜者具有神秘超人的力量,藉由祷告、祭祀,可以免遭祸害。
  世界上大部份的宗教都是以神为信仰对象,然而信仰却不一定立足于崇拜神只之上,因此,就有所谓有神信仰与无神信仰之分,而“有神信仰”依对象的不同,又概分为多神及一神。
  有神信仰者相信宇宙间有神的存在,神不但具有人格化的特质,能力更远超乎人类。多神信仰是古老的宗教模式,将大自然一切不可知者皆附归于神灵,按其职司而有区别,个人依其需要,膜拜不同的神:有以自然分类的自然神;以民间求助的政治神、财政神;或有将对英雄、祖先的崇拜亦归于神类,如各地的原始宗教以及希腊、罗马、印度、埃及等,都是多神信仰的代表。
  一神信仰源于多神信仰,凝聚众神的圣德及能力于一神,坚信该独特而唯一的“真神”创造了宇宙万物,并主宰宇宙的运行,而真神的存在却非宇宙的一部份,人们可以透过祈祷来得到援助。犹太教、耶稣教及回教都是同属一神论的信仰。
  相对于有神信仰而言,无神论者拒绝承认一切客观存在的神性,或否认有一主宰的至上神存在。这些唯物论、不可知论及进化论等,由科学方法推论神不存在的论述,则是针对一切不信耶稣基督者而言。
  一神论是专制独裁,人是信仰者,神是被信仰者;人是崇拜者,神是被崇拜者。神,具有神性——“全知、全能”的特质,人类透过自己的想像力,不只是创造了唯一的真神,也衍生多神的庞大体系,成为人类的决定者与保护者。一神就像民智未开的封建时代,帝王为权力集中,掌握人们祸福的主宰与仰慕敬畏的对象,由于教育的普及,智识的提升,社会的开放,专制封建已告瓦解,走向院会组织的民主、民选的思潮。
  从一神到多神,如上帝到圣母、圣子,三位一体之说;从多神统一为一神,如自然、地域、天神等,各种护法诸神,最后统摄于三十三天的帝释天做为代表。一神或多神,都是存在虚无飘缈之间,握有人类命运大权和无上的能力,这些神,都是附会于人类无知的恐惧及满足现实欲求所产生的,缺乏历史的根据,和具足圆满的道德人格。佛教并未否认神鬼的存在,如《地藏经》第七所说的有“千万亿那由他阎浮提鬼神”;其他经典里,列举闻法的天龙八部等众,都说明神只鬼灵拥有觉悟的佛性。佛教承认神只的世界,但佛教以业力自受,有因有果,人不应该由神所控制,自己才是真正决定祸福的主宰。一神论与多神论者,虽难免失之迷信,但天地鬼神的赏罚观念,无形中也成为人们趋善去恶的规范。反之,一些高唱无神论者,认为从事违法的行为是不会有什么善恶因果的报应,因而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不安。因此崇拜神只的“迷信”胜过不知三世因果的“不信”;最好选择以人为本的正信宗教,教主是真人实事,道德清净圆满;教义有戒条律仪,能令人信受奉行,同时也有禅定的次第,能降伏内外之魔,更有智慧的启迪,能令人走向解脱的道路。
  佛教承认宇宙间有精神和神性的存在。六道众生中,“天道”即是所谓的神道。依佛教的宇宙观,这些神也是众生之一,不具有绝对的权力与主宰能力。六道众生要经过艰苦的修行而超脱轮回,达到罗汉或菩萨的境界,不再受生死的束缚,进一步成就佛果。因此,在佛教的平等观中,人人有机会成佛,所谓佛是已觉悟的人,人是未觉悟的佛,与一神教的一神至上截然不同。此外,佛教的缘起法清楚说明宇宙的成住坏空、人的生老病死,悉数归因于个人的业力、因果,完全否定神的权威之说。
  佛教不主张一神、多神或无神论点,佛教的前提是以“人”为本,非以“神”为主。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不同点之一,在于佛陀的教法以修心和见性为上,主张“心”“性”才是自己的主人,与其消极地祭祀祈福来寄托心灵,不如积极开拓心灵世界、明心见性更为究竟,这也是佛教能超越一神、多神及无神论的真义所在。
  [注释]
  信仰是对某种学说的认同,进一步视其为真理;或是深信某一特定人、神的权威、道德,使大众对其主张的教说深信不疑。例如:社会主义马列思想的信仰。马克思学说由“人本”思想出发,是继承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一八○四——一八七二)的人本主义哲学。他认为宗教神学是“人民的鸦片”,神道与人道是相对立,神道会取消人的自由。马克思在所著《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世界历史是经由人民的劳动而产生。随后他与恩格思合着的书中,再次强调“实践”的重要。一八四七年两人合着《共产党宣言》,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融为一体,这些思想对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人类历史发生重大的影响。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国家即是信仰该思想而建立。
  有神信仰除一神、多神之外,另有泛神信仰,或称泛神论,性质偏重于哲学思考理论。泛神论认为世间存在的是精神,神与宇宙万物合而为一,因此否认一个唯一且独特的至上真神的存在。或以为宇宙现象由特定原理法则所支配运行,而将此原理法则神格化,因此,泛神论有时候又被归纳到无神信仰。
  罗马有智慧神、战争神、音乐神、爱神、武神、农神、家神、地神,以及代表男性美的神。其他如山神、海神、树神等自然界的神,各主其所领的自然环境,具有保护或破坏的力量。通常众神中彼此有一定的层级关系,随其威力、神通的不同,功能也大异其趣。
  犹太人、基督徒和回教徒在传统上,相信一神论是上帝召示亚当的观念,但在亚当偷食禁果“堕落”之后,人类才倾向多神论。这个观念受到十九世纪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的质疑,部份学者认为宗教信仰观念是逐步演变的;从先民社会的万物有灵论,进至古代和东方文明的多神论,再累积至今日的西方一神论。
  一神教所信奉的神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是唯一且独特的,是创造并主宰世界的绝对力量,却与宇宙万物在性质上完全不同。此教同时也承认其他精神体的存在,如:天使、恶魔,只是这些精神体是由所信奉的神所创造,非崇拜的对象,亦不得称为神。这种说法是为了解决人类存在的问题,归根究底推论“第一因”,进化论已经不能提供满意的解答,唯有将天主认作第一因才能解释这个世界的形成。另外的说法,一神信仰是指在众神之中特别崇拜一位神只,认为其他都是次要的。如:印度教的至高神为湿婆( Shiva ),其他神只不能与其媲美。
  无神论主张宇宙的形成及人类的进步,源自理性及科学的发展,其中以唯物论是此派的典型代表,例如:古罗马时期的卢克莱修( Titus Lucretius Carus,西元前九九——前五五)是当时有名的原子唯物论哲学家和无神论者,他所著的《物性论》被认为是古代无神论的百科全书。他认为所有的物质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归于灭绝,万物都能分解成最初的“元素”,这些元素由于互相碰撞而运动,产生新的物质。这个理论说明了宇宙世界的形成、开展和消灭,同时也证明宇宙的无限性。
  此论与怀疑论的主张相近。主张人类以有限的智力,无法对创造无限宇宙的神有合理且正确的认识,而对于神的存在采取怀疑的态度。
  最早主张无神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 ),之后又有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伊壁鸠鲁(Epikouos)等著名的哲学家,其中伊壁鸠鲁被认为西西方“无神论之父”,他认为一切自然现象的发生与神无关。
  即认为上帝是世界和宇宙的超自然力量,他代表至尊至高的唯一真神,也是宇宙的最高主宰,他具有三个位格,即圣父,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及主宰者;圣子,即上帝的独子耶苏基督,受上帝之遣,来到人间,为世人赎罪,并受生、复生、生天;圣灵,即上帝的圣灵,于世界末日时,将再临人间,审判人类。
  本经所叙述的地狱景况与地藏菩萨的性格,甚能融合民间的通俗信仰,故广为普及,
  尤以明清之时为然。佛教不否认宇宙中有许多神只存在,他们由于前世善行较多,投生天道为天人(一般
  称为神),因此在享乐方面比人类更多、更殊胜,寿命也更长久,同时拥有人类所缺乏的某种超能力,一旦寿命尽了,仍然依其积聚的善、恶业,轮回投生其他各道。
  [习题]
  一、宗教的起源为何?
  二、何谓一神信仰、多神信仰?试举例说明。
  三、试述您对无神论者的看法。
  四、试述佛教对神的看法。


  第二课 印度外道种种
  外道,指的是佛教以外的道,总称为外道;佛陀所说的教法,则为内道,盖心外求法是为外道,心内求法是为内道。佛教自古以来,统称异教徒为外道,此一名称并非轻侮之意,因为佛陀在各经论中,都说佛法在自己心中,不向外求;中国禅门也说:“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可见佛法即自己的真心自性,若在此以外谈法论议,都是心外求法,故被视为“外道”。
  在佛陀千百万弟子中,大多数是从外道转投佛陀座下,如优楼频螺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等,都是外道;乃至佛陀在即将涅槃时,最后皈依三宝的须跋陀罗也是外道。其实,揆诸佛教历史,初信外道的人,更易进入佛教之门,而且一旦理解悟入佛教的真谛之后,就坚信不移。即使佛陀在证悟佛道之前所精通的科学“五明”及哲学“四吠陀”,也都是外道之学。
  佛陀时代的社会,由于婆罗门的堕落,自由思想的勃兴,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思想偏激的沙门教团,后来佛陀创立教团后,即称他们为“外道”。关于外道的种类,诸经论所举甚多,有九十六种、九十五种外道的说法,但一般都以“六师外道”为代表。
  六师外道,即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舍梨子、删闍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干陀若提子等六师。六师各有十五名弟子,总计为九十六人。亦即外道六师各有十六种所学法,一法自学,其余十五种各教十五弟子,师徒合论,共九十六种。所谓九十五外道,是指五大外道,即数论派、胜论派、离系派、兽主派、遍出派,各有十八部的末派,本末总计为九十五种。
  据《北本涅槃经》载,印度有六种苦行外道,专以苦行而希求未来的乐果。即:一、自饿外道,断食而忍受饥饿;二、投渊外道,潜入寒冷深渊,忍受冻苦;三、赴火外道,身常炙热,甘受热恼;四、自坐外道,不分寒暑,裸形坐于露地;五、寂默外道,以尸林冢间为住处,寂默不语;六、牛狗外道,持牛戒、狗戒,学习牛犬囓草噉污而祈求生天。
  又诸经论中,把各种外道大别为两类:第一类是外外道,即泛指佛教以外的各种教法学派;第二类是内外道,即指附于佛法或佛教内的妄执一见者,或不如法修行者。所以,一般人常将外道和邪见归为同一类者。
  在《翻梵语》一书中,则举出散见于各经论中的外道名称,共有一百三十余种之多。例如:《阿毗昙毗婆沙》中的“苏尼哆弟子”,译作血,即拜血的外道;《杂阿毗昙》中的须那刹多罗等,译作好星,即拜星的外道;《婆须密经》中的难陀婆嗟,译作欢喜犊,即学习犊牛的外道;《杂阿含经》中的“萨区”,译作地,即拜地的外道;豆婆遮,译作恶语,即以恶语来求解脱的外道。此外,如“阿兰迦”,译作鸟名;《阿毗昙毗婆沙论》中的“郁陀迦子”、《百论》中的“郁陀罗伽”,译作獭,即学獭的外道;《杂阿含经》、《外道诱质多长者经》中的“阿耆毗”译作火;《佛所行赞》中的“阿耆尼毗舍”,阿耆尼译作火,毗舍译作入,即拜火的外道。
  试想拜火、拜天、学鸟、学兽,却不从净化心灵做起,如何能解脱烦恼呢?所以,外道所学,执着颠倒妄想,只是浪费时光。所谓“回头是岸”、“回迷返悟”、“回邪归正”、“回小向大”、“回妄至真”,希望外道早日弃暗投明,回向自我清净,自我改进,自我觉悟。
  道者,路也。外道就像走入羊肠小道,迂回曲折,时有迷途之险;唯有佛教,无常、无我、涅槃寂静的圆满法义,才是真正的“内学”,信仰业力因果,不再把祸福寄托给神明主宰,能以“我是佛”,自我尊重,自我要求,当下即是无有浊恶的庄严佛国净土。
  [注释]
  迦叶,意为光波,因其身光炎涌,故称。毗婆尸佛时,三人共立刹柱,以是因缘感报,遂为兄弟。三人原系事火外道,各有徒众五百、三百、二百,佛陀成道后不久,即秉佛陀的教化,归入正法。
  为佛陀入灭前,最后受教诫得道的弟子。得道之时,年已百二十岁,聪明多智,闻佛说八圣道,即于其夜出家受戒,净修梵行。入夜未久,即成阿罗汉,并于佛陀之前先取灭度。
  指五种学艺,为古印度的学术分类法。语言学的声明;工艺学的工巧明;医药学的医方明;论理学的因明;宗教学的内明。
  吠陀,乃古印度婆罗门教根本圣典的总称。为与祭祀有密切关联的宗教文献。有四种即:有关赞歌的梨俱吠陀;有关歌咏及旋律的沙摩吠陀;有关祭祀的夜柔吠陀;有招福、咒咀、禳灾等咒词的阿闼婆吠陀。
  佛陀时代中印度(恒河中流一带)势力较大的六种外道。是当时反对婆罗门思想的自由思想家,即:删闍耶毗罗胝子,怀疑论者。不承认认知有普遍的正确性,而主张不可知论,且认为道不须修,经八万劫自然而得。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唯物论、快乐论者,否认因果论,乃路伽耶派的先驱。末伽梨拘舍梨,宿命论的自然论者,主张苦乐不由因缘,是自然产生,系阿耆毗伽派的主导者。富兰那迦叶,无道德论者,否认善、恶的业报。迦罗鸠驮迦旃延,无因论的感觉论者,认为地、水、火、风、空、苦乐、灵魂为独立的要素。尼干陀若提子,耆那教的创始人。主张苦乐、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应偿之,并非今世行道所能断者。
  专指崇拜湿婆为兽主的宗派。主张主宰神(湿婆)为动力因,兽之个人我及自然世界为其结果。于此大悟下,勤修瑜伽,履行各种义务,遵守规定,依之解脱现世生存的苦,即此派的根本宗旨。
  [习题]
  一、何以有外道之称?
  二、请略述印度六师外道。
  三、佛陀诸弟子中,有那些由外道转投入佛门?其因缘为何?
  四、对外道种种修行方法,佛教的看法为何?


  第三课 如何选择宗教信仰
  人,都有一颗头脑,叫我们凡事要想清楚;人,都有一双眼睛,叫我们凡事要看清楚;人,都有两只耳朵,叫我们凡事要听清楚。关于信仰,我们也是一样要听清楚、看清楚、想清楚。
  信仰是发乎自然,出乎本性的精神力;信仰永恒不变的真理,名为信心。信心是听法之因,由闻法功德则能出生死大海,如《正法念经》云:“听法功德,出生死中,最为第一。”正确的信仰可以获得无比的利益,在佛经中列举有诸多譬喻,例如:信仰如手、信仰如杖、信仰如根、信仰如力、信仰如财。
  此外,信仰亦如交友、选择终身伴侣,俗话常说“交友不慎”、“遇人不淑”,一个人交错了朋友,毁了一生的前途;一个女人嫁错了丈夫,失去了终身的幸福。我们对于对象的选择,怎么能不小心谨慎?更何况信仰的对象、宗教,更应该仔细抉择,确认正信的宗教!
  所谓正信的宗教,必须:
  信仰具有历史考据的。
  信仰世界公众承认的。
  信仰能力威势具备的。
  信仰人格道德完美的。
  这是说,我们所信仰的对象,必须是历史上经得起考据证明的,必须是经过举世所共同承认确实存在的,必须是具有高尚品德与圣洁人格的,必须是能够自度度人、自觉觉人的大善知识,如此才能引导我们走向正道,才是值得我们信仰、皈依的对象。例如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历史上明确记载着他的父母、家族、出生地、诞生的日期,乃至他出家、修行、成道。他所成立的教团是举世公认的四大宗教之一——佛教;他的道德是圆满清净的,他具足智德、断德、恩德,是功行圆满的觉者;他所宣说的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等教义,及因果、业力、缘起等,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可以引导我们转迷成悟,离苦得乐。
  所谓信仰“真理”,真理必须具有下列的条件:
  要合乎普遍性的。
  要合乎平等性的。
  要合乎必然性的。
  要合乎永恒性的。
  例如,佛经讲人生有“四不可得”:常少不可得、无病不可得、长寿不可得、不死不可得。这是放诸四海皆准的道理,不但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是如此;男人这样、女人也一样;古时候的人难免,现在、未来的人也莫不如是。所以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永恒如此的真理。尤其佛教主张“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印证真理的“三法印”。佛教本身就是合乎真理的宗教,因此翻阅古今历史,如梁武帝弃道向佛;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高登牧师舍耶皈佛;宋朝名相吕蒙正说:“不信三宝者,愿不生我家。愿子孙世世食禄于朝,外护佛法。”哲学家尼采虽为牧师之子,却赞扬佛教比耶教崇高、真实;叔本华以佛教徒自命,肯定佛教是世界上最尊贵的宗教;韩愈从谏迎佛骨到皈命佛教;欧阳修从毁谤佛法到行佛劝善;乃至佛教五大论师:马鸣、龙树、提婆、无着、世亲等,无一不是从外道而改宗佛教,此皆说明,佛教是真正值得信仰的宗教。
  信仰佛教以后,如何做一个佛教徒,才能真正获得信仰的利益?
  要肯定信仰。
  要受持五戒。
  要不悖因果。
  要无惧生死。
  也就是要建立四不坏信,要受持五戒十善,要明白因缘果报,要了悟生死一如。
  其实,不管信仰任何宗教,最重要的是要开发自性,所谓“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因此,首先要从健全自己开始,也就是自己要有宗教的情操。例如:
  要有爱人救世的性格。
  要有奉献正义的精神。
  要有探求真理的愿心。
  要有取证佛道的勇气。
  信仰了宗教以后,还必须做到:
  不可再贪取世俗的非法的要求。
  不可假藉宗教作为欺世的手段。
  不可以邪知执着谋私利为中心。
  不可有忘恩背义违背人情世故。
  尤其,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佛教并不一味的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们建立在理智上、慧解上,甚至可以建立在疑情上,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佛教的缘起、中道、因果等教义,可以究竟解答人生的迷惑。当我们的迷惑解除了,信仰就会更坚固,信仰坚固不移,才能真正得到信仰的利益,这样的宗教信仰也才是我们所要选择的,是值得我们信仰的宗教。
  [注释]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降诞于印度。父亲净饭大王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母亲摩耶夫人。太子出生后七天, 其母往生,由姨母摩诃波闍波提夫人扶养长大。成年后,离开王宫,出家修行。经过六年的雪山苦行后,夜 睹明星,廓然大悟,成为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
  佛教与耶稣教、天主教、回教,是世界公认的四大宗教。
  是指佛陀观察一切诸法的智慧。
  是指佛陀具足灭尽一切烦恼惑业之德。
  是指佛陀由于救度众生的愿力,而予众生以恩惠之德。
  南朝兰陵(江苏武进)人,姓萧名衍,字叔达。在位期间,整修文教,国势因之大盛。武帝笃信佛教,有“菩萨皇帝”之称。天监三年,宣布舍道皈佛,十六年,废天下道观,令道士还俗。十八年,从锺山草堂寺慧约法师受菩萨戒。首都建康有大寺七百余所,僧尼讲众常聚万人。大通元年,同泰寺落成,设无遮大会、平等大会、盂兰盆会,将平等慈悲的精神普及万民;复设水陆法会,恩及所有水陆众生。帝一生精研佛教教理,固持戒律,四次舍身同泰寺,自讲《涅槃》、《般若》、《三慧》等经。
  为中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第三世王。西元前三世纪左右出世,统一印度,为保护佛教最有力的统治者。王即位后八年,见杀戮的悲惨,心生悲悯,对于佛教的信念遂更坚固。因此放弃用兵力以求统一之途径,并且在“依法所得的胜利乃是最上的胜利”(大磨崖法敕第十三章所刻)的信念下,致力于佛教的宣扬。故其后半生有达磨(正法)阿育王之称。王于其国内建八万四千僧伽蓝,造八万四千佛塔。
  原名Gordon Gibb,中文译名高登吉,其夫人曼德琳.惠勒(Madelon Wheeler),两人皆为宣扬耶稣教义的耶稣教牧师,为了追求更圆融的真理,一九九五年一月全家于美国西来寺皈依佛教。
  宋朝河南人。微时,尝受一僧周济,于太平兴国中进士。自淳化至咸平年间为相,施政宽厚而遇事敢言,时称贤相。太宗时,奏请修营寺宇并供僧。
  德国哲学家。师事叔本华(一七八九——一八六○),以权力意志为人间至高原理,并以进化论为根据,创超人说。
  德国哲学家。其学说以生活意志为宇宙的本体。着有《意志与表象之世界》一书。
  字退之。唐代古文家。邓州南阳(河南南阳)人,先世居昌黎。赞扬儒家,反对佛教、道教,富文名,苏轼尝称其文起八代之衰。宪宗时,官至刑部侍郎。后以谏迎佛骨事贬为潮州刺史,尝问道于大颠和尚。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吉州庐陵(江西吉安)人。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諡号“文忠”。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着有《本论》三篇,极力排斥佛教。然至晚年,反而成为佛教信徒。
  是指对佛陀圣教不起疑心,对佛法真理欢喜接受,对出家僧团护持认真,对佛教戒律奉行不违。
  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妄语、不贪欲、不瞋心、不愚痴。
  [习题]
  一、正信的宗教应具备那些条件?
  二、真理的条件是什么?
  三、信仰佛教以后,如何做一个佛教徒?
  四、试述信仰宗教的“四要”与“四不”。
  五、信仰佛教与其他宗教有何不同?


  第四课 佛教的五乘宗教观
  佛教从佛陀三转法轮,度五比丘,创立僧团,宣说三法印、四圣谛的真理,直到佛陀入灭后,印度各教派林立,而有十八部派的兴起。部派佛教的后期,由于龙树菩萨思想的启发,始为初期大乘思想的萌芽。直至佛教传入中土,中国佛教在隋唐时代进入了宗派的成熟时期,教理学说相互融会的恢宏局面。为了判别佛陀一代教法的内容,各宗的祖师有“判教”之举,如天台宗智者大师的“天台五时”、华严宗法藏大师的“五教十宗”、法相宗窥基大师的“三时教”等,综观佛教的历史,从印度的十八部派兴起到中国隋十三宗派的开展,都显示佛教具有包容与融和的特质。
  佛教的教义,虽有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五种修学的层次,但犹如大海,为诸川所汇归,也如法华的“火宅三车”之喻,三车皆是会归一乘。佛教的三乘教及五乘教皆是融会贯通,即令修学的是出世的三乘圣法,虽不求人天福报,也须具足人天的功德,就像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人,也得从小学读起。佛教主张的“五乘宗教观”,是将各个宗教融会于五乘中,给予一个合理的定位,如儒家讲三纲五常,提倡人际的礼节和人伦的和谐,这近于佛教的“人乘”思想,以持守五戒,圆满人品道德;又道教的清静无为、耶稣教及天主教强调宽恕博爱与坚守十诫、回教崇敬唯一的真神阿拉,亦通于天乘,修十善业,以追求天堂的快乐为目的。
  人天乘以外,还有菩萨乘,统摄人、天及声闻、缘觉等乘,与前者最大的分别,菩萨为“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缘起大悲心,回入于大乘”,发起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悲愿。修学菩萨的入门处,依龙树菩萨所说:“菩萨以种种门入佛道,或从悲门,或从智慧、精进门入佛道。”菩萨有许多方便的入门处,但菩萨难行能行。何谓菩萨的“难行”之处呢?据《华严经疏》卷六说,修菩萨行有四难:背己利世难,菩萨为利益众生,没有一念为己之心;行相唯苦难,为利益众生,不乐求世间的种种欲乐;处经诸有难,为利益众生故,于诸苦无不经历;时劫无量难,乐求无上佛果,兼修利他之行,故所经的时劫不可限量。
  菩萨与二乘行者的功德优劣,就在于菩萨不以二乘的有余涅槃为满足,能“惭有所不知,耻有所不净”,发起“回小向大”的勇猛愿行,不畏众生难度,不惧佛道长远,心如金刚,住于菩萨本愿。
  菩萨对于人、天及声闻、缘觉的修学,并不偏废,所谓“外现声闻身,内秘菩萨行”,如《大宝积经》卷十三“密迹金刚力士会”举出,菩萨为化导众生,必先入于禅思、智慧、总持、辩才等四事的法门。又据《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七︿瑜伽处分品﹀举出,修菩萨行,应修习下列四法,即:善修六度;方便善巧;饶益于他;回向菩提。菩萨乘具足“五乘”的殊胜功德,能够满足人间的种种欲乐,享有天界久远的福报及二乘行人依住禅悦的生活。
  在《除盖障菩萨所问经》中,也以水喻及火喻来说明菩萨的殊胜。菩萨如水,能流润赴下、植善法种、信乐欢喜、坏烦恼根、自体无杂清净、息烦恼热、止欲渴爱、深广无涯、高下充满、息诸尘坌。菩萨如火,能烧烦恼薪、成熟佛法、干烦恼淤泥、如大火聚、作光明照、能使天魔外道惊怖、能作安慰、利与众共、人所供养、人不轻慢。
  上述菩萨的入门与殊胜之处,使得菩萨行特别受到重视。在《增一阿含经》卷十九说:“诸有众生之类,菩萨最为上首,具足六度,了诸法本。”二乘行者,厌喧求静,一心自了,但菩萨久习悲心,能发愿受生恶趣,为除一切有情苦故。在经典中,从众多菩萨的名称,可见菩萨利众的种种方便。如以光明接引众生的日、月光菩萨;以姿态摄化众生的歌舞菩萨;以梵音说法的妙音菩萨;以医术救人的药王菩萨;以恭敬供养众生的常不轻菩萨;以哭声度众的常啼菩萨;以戒香度众的香积菩萨;以临终关怀的引路菩萨;以力气助人的香象菩萨;以静默开示的不说菩萨;及除一切忧冥、除一切疑怪、除一切热恼等菩萨。此外,当生能发大心,广行三学、六度者,亦被时人称为肉身菩萨,如:印度的马鸣、龙树的世亲、无着、炖煌等菩萨,及中国的六祖惠能、憨山、石头希迁与民国的慈航、清严等。皆因发起利乐有情的悲愿,而当生成就菩萨行。
  佛教的“五乘宗教观”,为菩萨乘;即能涵容其他宗教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并圆满菩萨道的教义,从持守五戒,而有现世的欲乐;具足十善业报,能得到天堂的福德,继而能悟解四谛法、十二支缘起,入圣贤位,且以此善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效法菩萨的发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大悲为根,菩提为果,如实了知人间虽好,但却逃不了生命的“四不可得”,天堂拥有无尽欢乐,却免不了“五衰相现”,轮回六道,流转生死。唯有菩萨乘才能普渡一切众生,抵达涅槃的彼岸。
  [注释]
  指佛陀三转四谛法轮。
  佛陀初转法轮所度化的五位比丘。五人之中,憍陈如与阿说示为佛陀母系的亲属,余三人为佛陀父系的亲属。今印度加尔各答博物馆仍收藏刻有佛陀初转法轮教化五比丘的石板。
  佛灭后百年,古印度东部跋耆族比丘提出十条戒律的新主张(十事),教团因而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史称为根本分裂;此后,两部复分裂成二十部(北传分派说)或十八派(南传分派说,即除西山住部、北山住部二部),称为枝末分裂。为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又称龙猛、龙胜。广造大乘经典的注释书,树立大乘教学的体系,使大乘般若性空学说传布全印度。晚年住于南印度的黑峰山,弟子有提婆等。
  天台智者大师将如来的一代圣教分判为五时,称为天台五时。据《天台四教仪》载,如来于成道最初,为大菩萨说《华严经》;次于鹿苑,为接引二乘而说四《阿含》等经;次说方等大经,如《楞伽经》等,令诸二乘回小向大;次说《般若经》,遣除二乘执情;后说《法华》、《涅槃》二经,以开示众生,咸得作佛,故称为五时。
  为唐代法藏(六四三——七一二)所著。将佛陀创教以来的不同流派与教义分为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十宗(我法俱有宗、法有我无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绝宗、圆明俱德宗)。
  将佛陀教法分为三时期。系窥基根据《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的三时说而立。又作有、空、中三时。
  中国佛教宗派的产生,约于隋唐时代,有十三宗之说,即:毗昙、成实、律、三论、涅槃、地论、摄论、净土、禅、天台、华严、法相、密宗等。
  三车指羊、鹿、牛车。《法华经.譬喻品》有火宅三车的譬喻。
  指道、船、车,即运载之义。为教化众生而将的运载至理想世界之五种法门,称为五乘。通常指:人乘,人以三皈五戒为乘,运出三途四趣而生于人道;天乘,以上品十善及四禅八定为乘,运载众生越于四洲而达天界;声闻乘,即以四谛法门为乘,运载众生越于三界,至有余涅槃而成阿罗汉;缘觉乘,即以十二因缘法门为乘,
  运载众生越于三界,至无余涅槃而成辟支佛;菩萨乘,即以悲智六度法门为乘,运载众生总超三界三乘之境,至无上菩提大般涅槃的彼岸。
  所谓“纲常”,是指封建时代做为国家最高的道德原则,即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
  十诫是:钦崇一天主,在万有之上;毋呼天主圣名,以发虚誓;守安息圣日;孝敬父母;毋杀人;毋行邪淫;毋偷盗;毋妄证;毋占他人妻;毋贪他人财物。
  原始佛教认为,虽断除一切烦恼而证得涅槃,然因前世惑业所造成的果报身尚存,亦即生死之因已断,尚有生死之果待尽者,称为有余涅槃。
  日光菩萨,又作日曜菩萨、日光遍照菩萨。月光菩萨,又称月净菩萨、月光遍照菩萨。与日光菩萨同为药师如来的胁侍。据《药师如来本愿经》载,此菩萨与日光菩萨共为无量无数菩萨众的上首,次第补佛处。
  以智慧为内供养,慈悲为外供养;以慈悲为舞,智慧为乐;即以一切众生的贪欲为乐,故为诸种方便譬喻的法门。
  又称妙德、妙吉祥。以其大慈悲力之故,开演妙法音,令一切得闻。
  为施与良药,救治众生身、心两种病苦的菩萨。
  又作常被轻慢菩萨。略称不轻菩萨。《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中所说的菩萨,系过去威音王佛灭后,像法时出世的菩萨比丘,即佛陀的前身。此菩萨每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叹。
  又作普慈菩萨、常悲菩萨。此菩萨得称为常啼者,有诸种说法:或谓菩萨因见恶世之人身受苦恼而悲哀哭泣;或以菩萨生于无佛之世,然为利益众生,追求佛道,于空闲林中忧愁啼哭七日七夜,天龙鬼神遂号之为常啼;或以幼时喜啼而得名。此菩萨常以勇猛心,修般若波罗蜜之行。
  《维摩诘所说经.香积佛品》中,提及上方世界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
  引导临终者去路的菩萨。其名号未见诸经典,系唐末宋初,与净土教的流行共同兴起的民间信仰。
  香,遍满无碍之义;象,行足大力之义。二字合成,即诸行果满,令一切众生得闻。指维摩居士。依《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维摩对文殊师利之问,默然不语,而显菩萨的真不二法门,故称之为不说菩萨。
  又作除一切忧恼菩萨、除忧暗菩萨。略称除忧冥菩萨。此尊以除一切众生的忧恼冥暗为本誓。
  又作除疑盖菩萨。大众若有疑怪之事不能决了,此菩萨即往其所,为不请之友,常断除一切众生的疑网;因常能断除一切众生疑惑,故称之。
  又作折诸热恼菩萨。略称除热恼菩萨。为密教现图曼荼罗除盖障院东的第八位。此尊以破除众生的一切热恼为本誓。
  指生身菩萨。即以父母所生之身而至菩萨深位者。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载,清净人潜心修习三摩地,得以父母所生的肉身,毋须天眼而自然观见十方世界。
  为佛教史上著名的大论师、诗人。
  又作天亲,为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为众讲毗婆沙,并作《阿毗达磨俱舍论》。师初抨击大乘佛教,谓大乘非佛所说。后以无着的方便开示,始悟大乘之理,转而信奉、弘扬大乘要义。其论着与注释的典籍甚多,奠定大乘佛教瑜伽派的基础。
  为古代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又称无障碍。师初于小乘萨婆多部(说一切有部)出家,因思惟空义,不能得入,乃以神通往兜率天,从弥勒菩萨受大乘空观,归来如说思惟,遂达大乘空观。由是大乘瑜伽之法门传至四方,师致力于法相大乘的宣扬。
  月支人。八岁出家,师事外国沙门竺高座,遂改姓竺,世称竺法护。又称敦煌三藏、月支菩萨。
  唐代僧。我国禅宗第六祖。号六祖大师、大鉴禅师。师肉身不坏,迄今仍存,归停曹溪。
  明代僧。安徽全椒人。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倡导念佛与看话头(禅宗的古则公案)双修。熹宗天启三年十月示寂,世寿七十八。世称憨山大师。与袾宏、真可、智旭,并称明代四大高僧。
  唐代禅僧。又称无际大师。曾礼六祖惠能、青原行思为师。得青原行思的印可。天宝(七四二——七五五)初年,居衡山南寺,结菴坐禅于寺东石台上,大扬宗风,世称石头和尚。时江西以马祖为主,湖南以石头为主,四方学徒多辐凑于二师之门。福建建宁人。年十七,礼拜自忠和尚为师。一九四八年至台湾中坜主持妙果法师所办的台湾佛学院,僧俗兼收,开台湾佛教的新纪元。旋为安置大陆来台的僧青年,乃于汐止成立弥勒内院。一九五四年五月示寂,世寿六十,僧腊四十二。遗体跏趺盘坐于缸内,并安置在静修院后山。三年后开缸,肉身不坏,教界传为美谈,并建慈航堂,以纪念其德业。
  清严(一九二四——一九七○年),历任中国佛教会理、监事等职。并曾任新店海藏寺主持。示寂后,以肉身不坏为教界所知。
  谓世间有四种不可能达成之事,即:常少不可得、无病不可得、长寿不可得、不死不可得。
  天人于寿命将尽时,身体所现之五种衰亡相。即:头上之花(或冠)萎靡;腋下出汗;衣裳污秽;身失威光,或常瞬目,且身上产生臭气;不乐于本座。
  [习题]
  一、何谓五乘?
  二、试述五乘宗教的关系。
  三、试以表解说明五乘关系。
  四、菩萨的入门有那些?
  五、请略述菩萨的殊胜。


  第五课 民间宗教介绍
  在宗教的发展史上,民间宗教常为封建国家所不认同的宗教组织,甚至被误认为邪教、秘密教,但是民间宗教流行于民间,成为庶民百姓苦难时的精神寄托,这是民间宗教长久存在的社会功能。民间宗教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接受古老社会的原始信仰及神话传说、开天辟地等,人与自然环境奋斗,人与动物相互残杀,由于对生存未知的恐惧心理,逐渐形成自然崇拜、动物崇拜、英雄崇拜、鬼魂崇拜的人、神、灵三界相通的宗教思想。
  民间宗教的形成,基本上与道教、政治、人性要求等,密不可分。道教始于东汉年间,由张角自立太平道,张陵自立五斗米道,以符水治病,获得饥寒交迫的百姓的信奉。此乃民间宗教的雏型。另外,历代的民间宗教的衍化,从南宋的茅子元创设白莲宗,崇奉阿弥陀佛;六朝以来的弥勒下生龙华普渡的弥勒佛信仰,着重发愿往生和极乐安养。白莲宗以往生净土为宗旨,广招信徒,并且规定以普、觉、妙、道四个字做为信徒定名的顺序,为了更深入社会,扩大影响的力量,茅子元以丰富的著述,扩大他的影响力。计有《莲宗晨朝忏仪》、《净土十门告诫》、《弥陀节要》、《西行集》、《圆融四土三观选佛图》等,只是年代久远,篇章大多散佚,未能完整的保留下来。白莲宗为明清社会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民间宗教,一般并以白莲教做为民间宗教的总称。
  明神宗时,白莲教活动更为频繁,组织也更为庞大。总教主称为佛院主或白莲教主,传说能知过去、未来,并具有开天门、破地狱的特异能力。总教主之下有许多教主,男教主称佛爹,女教主称佛娘。教徒入教要呈送入教费用,而且心要诚,不然会被打入地狱。万历年间,民间宗教除了白莲教,还有其他新的教派,计有涅槃教、红封教、老子教、罗祖教、悟明教、无为教、黄天教、龙天教、金禅教、还源教、大乘教、圆顿教等七十余种民间宗教,其中最着名的是闻香教。由于民间教派林立,名目日愈繁多,形成任意造经典,随时更改教名,荒诞不经之言搧惑人心愈趋严重,各种异端邪说成为迷惑世人之用。因此,万历四十三年礼部上书请禁“邪教”,严禁其传教活动及削弱其组织势力。民间宗教不被国家所包容的原因,主要的是民间宗教的基本群众为社会劳动的阶层,长年深受政治和经济的压迫,他们幻想依靠神灵的庇护,能够得到精神的解脱。广大的群众组织起来,很容易形成一股力量,也由于聚会的时间为“夜聚晓散”,活动多呈秘密状态,因此更为主政者所忌惮。
  民间宗教在清代时受到更多的取缔与更严厉的限制,但是民众以反清复明为名义,打着白莲教的旗帜,活动更加活跃,支派日愈庞杂。各教派传教的方法,或乔装成医生、卜卦、贸易等身份,传法授徒。一般教徒入教须有介绍人一至三人不等,并要经过入教的仪式,有授戒、传诀、唱誓愿文、上表挂号、对合同等内容。其中各教派皆有传授的口诀,内容不一,但比较普遍的是“真空”八字咒语,为“真空家乡,无生老母”,教徒一般的修行活动为念经、烧香、拜忏、上供、坐功、纳钱等。
  明清时期民间宗教均有妇女参加,在各个教派里,地位是平等的,皆以兄弟姊妹相称。如:明末的龙门教教祖为米奶奶,且历代掌教者都是妇女,教徒也以女性居多;又如清代的大乘教教祖吕菩萨亦为女性。在明清时,白莲教的女首领,唐赛儿、王聪儿率军起义,宁死不降,受到后人的景仰。总而言之,民间宗教的信仰,实包含着丰富的人文色彩与人们内心对幸福的渴望。它源于基层社会民众的需求,也同时反映了平民百姓的心灵世界,糅和了佛教的净土思想、道教的符咒仙术、儒家的人伦纲常、阴阳五行的宿命观念,乃至祖先鬼灵崇拜,以及许多地方性巫术与泛灵信仰。
  民间宗教的信仰,没有统一的组织、教义、仪式,经常和一般现实生活的希求相互混合,可涵盖祖先崇拜、神明崇拜、岁时祭礼、地方礼俗、符咒法术等,民间宗教从东汉的太平道、五斗米教发源,演变至今的民间教派,如斋教、鸾堂、一贯道、天帝教、轩辕教等。民间宗教还融和了许多地方性的信仰,如广东人崇奉三山国王、泉州人则信奉广泽尊王、漳州人以开漳圣王为偶像。又原本只是渔民信奉的妈祖,日后逐渐演变成人民的守护神。民间宗教在台湾,内容益发显得多样与活泼,每年各地庞大的迎神赛会,如基隆的农历七月的中元普渡、东港的烧王船、农历三月的“妈祖生”等,都是流行于民间的重要节庆。
  民间宗教信仰根植于传统的敬拜天地万物的信仰文化,用礼义仁爱来维系人伦纲常,以善恶报应的思想建构祥和族群。原是善美的民间信仰,但是由于现代人过于追求物质的满足,迷信神通能够改变一切祸福命运,其中有不肖的灵媒假神明附身之名,藉机歛财骗色,更玷污了神圣的宗教信仰。民间宗教的繁杂形态,与法术、灵异、神鬼、法事本不可分,但透过民间宗教的种种仪式,其中不仅蕴含历史、文化、艺术的宝藏,更处处展现先民生活礼俗的遗迹。民间宗教膜拜神明的信仰,以“举头三尺有神明”的因果报应自我规范,对维持井然有序的社会有一定的助益,因此,也不应将民间宗教界定在愚夫愚妇的迷信范畴里,而对它有所鄙视。宜重新为民间宗教估定价值,揭开民间宗教繁杂仪规里的神秘面纱,让人们从敬畏天地神明,转而净化自己的身心,提升自己的道德。希冀民间信仰能从礼拜神明,深信善恶有报的真理;从处处依附改运的法术,省悟“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不变准则;从恭敬天地鬼灵,而能心存慈悲,积集福德,不把祸福的因素完全归于山川鬼神。让民间宗教摆脱江湖术士的符咒、占卜等世俗化的色彩,恢复民间宗教简朴的本来面目,也还给属于宗教的庄严与神圣。
  [注释]
  神话包括两方面,一是原始神话,为原始先民与自然奋斗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幻想故事;二是各个历史时期中产生的人神结合的故事。神话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自然神话、祖先神话、图腾神话等,透过这些神话,反映出人们初步对自然的理解、对生命起源的探讨、对祖先功勋的歌颂、对宗教信仰的认知。
  上古时期盛行多神教,崇拜的自然神很多,大致有三类:一即天体崇拜,主要对象为日月,其中以日神为首。在周代有祭日的仪式,汉字中的皇、昊、晔等有关上帝的尊称也从日,可见上古时期对日神的崇拜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二为自然力的崇拜,主要有风、雨、雷等,都具有至高无上的灵性,能主宰人类的命运。三为自然物的崇拜,居于沿海者多敬海神,住于河谷者多崇拜河神,处于山林间者多信树神、山神。基本上,人们都将与自己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自然做为崇拜的对象。此外,星神、云神、湖神、潮神、井神、木神、火神、土神、石神、蚕神等,也是人们崇奉的对象。
  渔猎时期,动物是人类生活的来源,其肉可食,其皮可遮体御寒,人们从需求动物到征服动物,逐渐演变祈求崇拜动物。
  上古时期塑造了许多征服自然的英雄,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射箭英雄后羿,治水英雄鲧和禹。此外,渔猎之神伏羲、火神祝融、农神后稷和神农、蚕神嫘祖等。原始时期崇拜的英雄,以与生活有关的为主。此外,其他各行各业也都有一定的崇拜对象,如军人以关云长为战神、医师奉孙思邈为药神、制笔业以蒙恬为笔神、茶行将陆羽当成茶神等等,都有一定的祭祀和礼仪。
  古人认为:“人死曰鬼。”灵魂不灭,是产生鬼魂崇拜的基础。鬼魂的崇拜,主要有几种形式:一者、在丧葬方面,有招魂、殡尸、奠祭、礼葬、守灵等。二者、在祭祀方面,藉由祭祀的举行,祈求祖先的灵魂庇佑,国泰民安、五谷丰收、六畜兴旺等。三者、在傩除方面,于岁终时,驱除疫鬼,以迎新纳吉。人们以丧葬、祭祀祈求福佑,并用除邪驱傩的方式求取平安。
  最早的民间宗教,早期的道教支派之一。东汉灵帝熹平年间(一七二|一七八),河北钜鹿人张角创立。太平道信奉黄帝与老子,认为黄帝时的天下是太平世界,以《太平经》为经典。东汉末年,连年灾荒,万民流离失所。中平元年(一八四),张角认为时机已到,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起义口号。参与的农民头裹黄巾为标志,称“黄巾军”,起义军迅速发展到黄河流域,经官方军队镇压,黄巾军奋战十个月,终告失败。但各地起义军仍然持续战斗二十余年,太平道仍在民间流传。
  道教的支派之一。张陵于四川鹄鸣山,以符书招收信徒,信教者须出五斗米,故名为五斗米教。
  白莲宗创始人茅子元,南宋人。年少时投本郡延祥寺出家,据传在禅定中悟道,便于淀山湖建白莲忏堂,自称白莲宗,广招徒弟,俨然是活佛再世。白莲宗教徒声称能代人祈福禳灾,也可代神降福免罪。南宋时社会动荡不安,政府唯恐白莲宗趁机聚众闹事,于是以妖妄惑众的罪名,下令取缔白莲宗,并将茅子元流放江州(今江西九江)。茅子元到江州后,仍秘密传教,使白莲宗的势力日益扩大。南宋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太上皇高宗解除了对白莲宗的禁令。茅子元去世后,其门徒继续传教,庵堂先后建立起来,迄元朝,受到政府的赞同,将淀山湖白莲堂发展为寺,称普光王寺,成为白莲宗的祖堂。元至大元年(一三○八)五月,中书省向皇帝上奏,白莲宗佯修善事,实为煽众闹事。不久,即下令禁止白莲教。但此禁令仅维持短短三年。直至清代,民间各教派林立,皆以白莲宗总其名。
  闻香教的创教者为王森,明神宗人。据传王森得到狐狸的异香,人闻此香,心即迷惑,妄有所见。王森在山东等地倡兴白莲教,自称闻香教主。几年间发展迅速,遍及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等地。王森于万历四十年(一六一二)被捕下狱,四十五年死于狱中。
  授戒,计有五戒、七戒、十戒等,与佛教五戒极为相似,即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酒。
  唱誓愿文,指的是入教的宣誓词。民间宗教在明清时期属秘密性质,教徒在入教时须上香发誓,以表入教的决心及不泄露教内的任何机密。各教派的誓愿文也不尽相同,如明代崇祯初年,山东金乡县白莲教教首王伦益在吸收教徒时,令教徒诵念“西络西天之体,留下四十八愿。众生无愿不成,无愿不尽,愿愿相随。若有毁道,双眼落地。”
  上表挂号,即为教徒入教后,将其姓名、年龄、性别等资料写于纸上,继而将纸点燃火化,以示向最高神只无生老母或无极圣祖报告。
  在入教时,教首将其姓名等资料写在纸上,一式两份,教首一份,教徒一份,做为日后升天的许可证。
  念的经典为宝卷。内容大量抄袭了佛、道、儒三家的经典和思想。三家的崇拜人物,如弥勒、观音、如来、李老君、张天师、孔子等,都是宝卷中赞颂的偶像人物。从体例来看,宝卷以韵文为主,间以散文组织成篇,且大多有开经偈和香赞,吸收了许多佛教经典的形式。初时,各教派都编撰了本教派的经卷,但是到了清代中叶,随着民间宗教的日益混合,各教派的经卷也逐渐通融了。对民间宗教影响最大的经卷有罗教的五部六册:《苦功悟道卷》、《叹世无为卷》、《破邪显证钥匙卷》(分上下两册)、《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巍巍不动泰山深根结果宝卷》;清茶门教的《皇极金丹九蓬正信皈真还乡宝卷》;红阳教的《混元红阳临凡飘高经》;圆顿教的《古佛天真考证龙华宝经》;黄天教的《普静如来钥匙通天宝卷》、《普明如来无为了义宝卷》等。
  民间宗教十分崇敬太阳,认为它是光明的化身。教徒每日早晚二次面向太阳朝拜,两手抱胸,闭眼静坐,并诵念口诀,以此功成,可免除灾劫。
  教徒纳钱的数目不等,分为三等:最低每年三分三厘,中等一钱二分,最高达六钱七分。各教派向教徒歛钱的名目各异,如根基钱、扎根钱、福果钱、种福钱、香火钱、进身孝敬钱、老母钱等。教徒纳钱的目的,是为了求取弥勒佛下凡来,能得到数十倍的赏赐。有的在起义之前声言,功成之后,将以纳钱的数目做为分配土地和官职的依据。
  又称米老母。明末龙天道(又称龙天教、龙门教)的创始人,被信徒奉为现世佛与救世主,乃明清时期民间宗教中影响较大的一支。
  明嘉庆年间无为教的创始人之女佛广,在蓟州盘山修炼,自创教门即称大乘教。大乘教乃吸收佛教的大乘佛教“普渡众生”的教义,且袭用佛教的教名。
  明初永乐年间山东农民起义,唐赛儿即为白莲教的女首领。永乐十八年(一四二○),她以益都为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反抗封建专制的统治。受到重役饥饿的农民,以红白旗为号,纷纷响应。民军在唐赛儿的率领下,奋战一个多月,终因寡不敌众,被捕入狱,不久即逃脱,不知去向。
  清嘉庆初年川陕鄂白莲教起义襄阳军的领袖。湖北襄阳人,生于乾隆四十年(一七七五)。嘉庆元年二月,与姚之富聚万人起义,被嘉庆帝称为“贼中首领”,嘉庆三年,于郧西境内的三岔河附近,被清兵包围,但誓不为俘,最后跳崖牺牲。
  是属于自然崇拜所衍生的神只。三山,指的是广东省潮州府揭阳县独山、明山、巾山的山神。传说一千三百多年前,三神便降落中山,自称兄弟,声明奉上帝之命来镇守独山、明山和巾山。台湾几乎每一个客家人的村庄,都建有专祀三山国王的庙宇,但由于晚近闽南、客家社会人文的交融,三山国王也逐渐受到客家人以外的族群信奉。
  又称郭圣王、圣王公、保安尊王等。出身于泉州,特别受到泉州人的敬祀。据传圣王名叫郭忠福,原是唐代名将郭子仪的后代。民间流传他坐于树上几个月纹风不动,身体仍有余温,当地人奉为神明。后曾托梦医治好雍正皇帝的痘疮,所以闽台地区将之视为“痘神”来祈福。此外,对于祈雨也相当灵验,故被尊称为“广泽尊王”。
  河南光州人,名陈元光,自幼精通经史兵法,唐末僖宗时考中进士,奉派为元帅,率军平定了漳州七县。之后,并大力建设地方,教化百姓,使漳州日益繁荣。因其开发福建漳州地区的功勋显著,而被奉为神明。开漳圣王的别称很多,有威惠王、圣王公、陈圣王、威烈侯、陈圣公、陈府将军等。
  又称天上圣母,在民间信仰中为最受人们崇奉的主神之一,被外国人称为“中国女海神”。仅台湾地区的妈祖庙、天后宫即多达五、六百座,其中以北港朝天宫的香火最为鼎盛,每年进香的信徒人数高达百万人次。妈祖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她原名林默娘,福建莆田湄州屿人。从小即茹素,信仰佛教。据传能预知祸福,具有治病的能力。经常乘船渡海解救渔民,被村民称为神女、龙女。后来在一次救难中罹难身亡,村人为她修建祠堂祭拜。民间信仰中有所谓的“三月疯妈祖”,即农历三月是妈祖的生日,各地的妈祖庙都会举行盛大的祭典。
  民间以七月为鬼月,各地都有祭拜的活动,但以基隆的中元祭最为盛大,有街头游行和放水灯等节庆活动。基隆的中元普渡始于清咸丰四年,每年的农历七月由地方的诸姓轮流担任“主普”,并在中正公园设立“主普坛”,举行祭典。
  东港所奉祀的是温州王爷,烧王船每三年举行一次,约在农历九月,确定日期须当年再请示王爷。王船祭醮期约一星期,除了有大型的庙会活动以外,最后一天的烧王船祭典是整个王爷祭的高潮。王船在绕境游行结束后,抵达海边,吉时一到,主持仪式的道士作法点燃王船。民众相信藉由烧王船的仪式,能带走人世间的灾难与病痛。
  [习题]
  一、试述民间宗教兴起的原因。
  二、民间宗教有那些?
  三、试述民间宗教“白莲教”不为国家包容的原因。
  四、试述您对民间宗教的看法。


  第六课 一贯道概说
  一贯道,为我国民间宗教之一,又称天道。起源于明朝中叶,盛行于明末清代。最早的教派可能是罗教,之后分化各种不同教派,一贯道是很晚才兴起的一支。其渊源可溯至清末王觉一。他借用《佛说皇极金丹九莲证性皈真宝卷》及《开示经》中的偈语,建立“东震堂”,接续先天道统。以无生老为信仰主神,标榜弥勒佛三阳信仰,并以儒家为中心,主张三教合一;在形式上,夹杂着中国古老的谶纬图说;在组织上,无出家之说,而由俗家信众求道后称为道亲。
  一贯道于一九四六年自天津、上海、宁波等地传入台湾。直至一九八七年始获核准成立“中华民国一贯道总会”为合法的宗教团体。谨此简介如下:
  一贯道的历史沿革是将其祖师道统分成:东方前十八代、西方二十八代与东方后十八代三种。在祖师传承方面,与先天道的九祖到十四祖都一样,从十五祖起才分道扬镳,各自发展。真正将教门改称一贯道的是十六祖刘清虚,而由十八祖张天然重订新规,始形成今日的一贯道。一贯道的宗旨,在于敬天地,礼神明,爱国忠事,孝父母,重师尊,改恶向善,冀世界为大同。一贯道的经典有“无字真经”“有字真经”二类。
  一贯道职级分有:师尊、道长、前人、点传师、讲师、坛主、道亲等。
  一贯道的仪式承袭先天大道的传统,再加以简化成“作揖”、“献香”、“叩首”、“默唸愿忏文”四大项。具显著的儒教化,其科仪仿自祭孔及祭天地的仪式,是由天然师尊于一九三九年,依据道中流传下来的三代古礼制定《暂订佛规》建立的。其仪式内涵有三:叩首礼佛、念弥勒经、反省忏悔。道亲们参加聚会仪式时,是着中国传统的礼服长袍、大褂。有关供品是水果、饼干、糖果、素菜等,不燃鞭炮,不烧纸金。常用的礼规有:飞鸾请坛礼、日常烧香礼节(各组家庭佛坛烧香程序稍不同︶;参辞接送驾礼;献供请坛谢恩礼;大典、年节及各代祖师圣诞礼等,大都遵中国古礼,采烧香跪拜磕头的方式,道亲间则以“作揖”来相互问安。关于求道的仪规是求道者须由引师、保师的引介保证,并须缴纳少许功德费,其次在神佛前焚烧表文,内容包括求道人及引保师姓名、求道年、月、日及佛堂住址,并须虔诚发出诚心抱守、实心忏悔等十条大愿,如果不真诚依愿而行,愿遭天遣雷诛,其后再由点传师传授三宝,才算正式入道。
  一贯道的修持,是在追寻个人身心内外的纯净,也寻求教团组织的纯净。个人注意长幼尊卑,注意行为礼节,形成了一套仪式规范。
  一贯道的基本教义主张人类要“归根认”,就是要藉各种修道方式回到“老”的身边。说明“三期末劫”将来临,故要“三曹普渡”,以期收圆渡回“九六原灵”。此外,其上帝观:是采有一神和多神、磨炼说。世界观:是将仙圣、人类等众生所处的世界,概分为理天、气天、象天。人性观:分有本然之性、气质性二种。道德观:“内圣外王”指提倡中华文化道德八纲目——“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再者“外在行功”指广度众生为第一要务,第二为立佛堂,再者印善书、宣扬道义等行济人利物之事。报应观:肯定各宗教的“因果报应”、“业力轮回”说,但另提倡上天已命弥勒祖师设“龙华大会”,将按功定果安排始终不退心志的道亲在无极灵界的品位。天命观:广义面指在宇宙万类生灵(动、植、飞、潜、矿、气物等︶体内,均包含上天赋予的天机性灵;狭义面指有形界有“奉天命来降生的帝王”,譬如:黄帝、尧、舜、禹;宗教界也有所谓“奉天命降世渡化众生的明师”,譬如:释迦牟尼佛、孔子、老子、穆罕默德、耶稣等。神秘观:一贯道自创有“守玄关”、“抱合同”、“念真经”三宝并用之说,并强调能藉此顿见先天道心,明心见性,后再行涵养的功夫,就能与先天性海结合,“反本归元”。合作观:主张道亲于发展道务时,举凡理天仙佛、气天神只等,皆会暗中护持推动。
  目前,一贯道在台湾的发展与分布状况,自一九五三年在台湾各地发展至今,触角已伸展到世界各国。在文教方面:注重于家庭佛堂的开班讲道,曾设立“国学班”,举办青少年、青年国学研习营、儿童读经班等,以提供社会大众研读经典。选用经典包括:四书、《孝经》、《道德经》、《庄子》、《清静经》、《心经》、《金刚经》等。此外,常于法会或聚会上讲解“生活礼仪”课程,以提升道亲素质;成立文教基金会、研究所、道学院及出版各种期刊、杂志,以定期的精神食粮灌溉道苗,目前正积极筹设崇华大学。在慈善方面:致力于施药、施棺、济贫、救难、兴学、抚孤、养老等,倡导俭朴的生活,持斋茹素是其最大的特征。
  总之,一贯道的历史迄今虽只近百年,但现已成为中国民间宗教,值得重视。
  [注释]
  一贯之义,取孔子忠恕一贯思想的甚深妙义,其重要内涵为“抱元守一”、“执中贯一”之义;一贯道者,放诸四海而皆准、历万古而弥新的真理也。一贯道者,藉明师一指,点开信徒玄关一窍,开启信徒内在道心,使众善之源活跃开来的宗教。
  一贯道所传皆系天理真道,故又名天道。
  出现于明正德年间,嘉靖、万历时迅速发展。创教人罗清,又作罗静、罗怀等。英宗七年生于山东。曾拜临济宗宝月和尚、无净禅师为师,后创罗教。其教义采取佛教的空论,道家的无为思想,以无极净土为宇宙本源。以世界终末近,归真家乡、真父母为号召,吸收人入教。
  一贯道一十五祖。清朝道光九年生,山东青州人,号北海老人。二十七岁拜投姚鹤天祖师门下。着有《理数合解》等多种书籍。光绪十年归空。
  据资料显示,明末清初时,河南人李廷玉曾创“先天道”。之后,到了清康熙年间,江西饶州府人黄德辉又创“先天大道”。先天道的斋堂设置和礼拜仪式非常类似今日一贯道所采行的摆设和礼拜仪式。因此,可以说一贯道是源自先天道。
  此神格概念源出于宋朝理学所说的“无极”,认为是创造地之母,是主宰万灵之神。有无极老母、育化圣母、维皇上帝、明明上帝、老母娘等不同名号。
  即青阳、红阳、白阳三个时代。青阳期是指此次地球轮回上天降下大道的第一期,道运一千五百年;红阳期是指此次地球轮回上天降下大道的第二期,道运三千年;白阳期是指午会、未会之交,上天降下第三期的大道,时当民国初年以后的一万零八百年间。
  这是旧时一贯道提倡的思想,谓儒、释、道三教的教义在基本上皆建立在宇宙唯一的真理上,各执道的一端,其根源都是相同的,其道理可以相通,此谓三教合一。现在一贯道则是提倡儒、释、道、耶、回五教合一的思想。
  历代传道的统绪。
  指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夏禹→商汤→文王→武王→周公→老子→孔子→颜回→曾子→子思→孟子。
  指释迦牟尼佛→摩诃迦叶→阿难→商那和修→优波多→提多迦→弥遮迦→婆须蜜→佛陀难提→伏驮蜜多→胁尊者→富那夜奢→马鸣→迦毗摩罗→龙树→迦那提婆→罗罗多→僧伽难提→伽耶舍多→鸠摩罗多→闍夜多→婆修盘头→摩拏罗→鹤勒那→师子→婆舍斯多→不如密多→般若多罗。
  指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白马→罗蔚群→黄德辉→吴紫祥→何了苦→袁退安→徐杨→姚鹤天→王觉一→刘清虚→路中一→张天然等东方后十八代祖师。以上共计六十四代祖师,正合《易经》八八六十四卦圆满的数目,是为一贯道道统的传承。
  山东青州人,曾在山东北南岸传道。将东震堂改称一贯道,时在光绪十二年。
  山东济宁人。一九一二年求道,一九三○年接掌道务道统,一九四七年归空。
  是一贯道重要的内经,是“五字真经”之口诀。
  指有文字记载的经典。主要有《黄九祖时礼本》、《归真还乡宝卷》、袁十二祖的《万年归宗》、水法祖的《归原宝筏》、《十六条规》、金秘祖的《太和堂书帖》、《荐恩八则》、十五祖王觉一的《中庸解》、《历年易经》、十七祖路中一的《初学须知》、《弥勒救苦真经》、十八祖张天然的《性理题释》、《暂订佛规》及参考五教经典等。
  即天然师尊。一贯道深信他是济公活佛化身转世,因此,师尊一词也兼指济公活佛。
  谓师尊天命的继承者,是一贯道传入台湾以来最崇高的宗长。
  是一贯各支线的总领导人,除辅助点传师办理道务外,对外系代表该组织的代表人。
  凡领有天命,能代替师尊向求道者点玄关、传口诀、授合同的前贤。
  道中负责向道亲讲解“圣训”的人;由前人指派口才流利、学问渊深、善于说理的道亲担任。
  住家设立家庭佛堂的道亲为坛主。
  一贯道弟子互称道亲,乃道上的亲人也。
  书名,天然师尊在一九三九年奉母命制订的道门中行礼规范。
  佛坛中在正式恭请飞鸾时,必须先经过向坛上佛像奉上供果的献供礼及敬诵请坛经礼请仙佛临坛的请坛仪式两个步骤,方举行神妙的飞鸾仪式。
  凡道中佛坛坛主或执事,应于每天早上卯时、中午午时、晚上酉时烧香向仙佛神位分别礼拜一次。烧香前,必先洗手净面,穿上礼服,然后虔心跪在拜垫上,双手举香,至与眉齐,以左手按规定烧香。而日常烧香坛场则分有公共佛堂、家庭佛堂两种。
  一贯道道亲每到一处佛坛,必先向坛上仙佛行参驾礼;离去时须向坛上仙佛行辞驾礼,此为参驾、辞驾礼。举凡点传师以上的前贤莅临佛堂时,道亲也要行接驾、送驾之礼。每次在仙佛降坛飞鸾时须行接驾礼迎接仙佛降临,过后须行送驾礼欢送仙佛返天,是为接驾、送驾礼。
  献供礼是指在佛坛中向仙佛献上供品以表虔敬的礼仪。请坛,即恭请理天仙佛临坛飞鸾,或接受庆祝、助道弘法等。请坛礼,是指请坛时所举行的仪式。
  大典,指春、夏、秋、冬四季大典。年节,即大年初一和年中各重要节庆,及各代祖师圣诞礼,如纪念天然师尊于中秋节归空的礼仪。
  引进信徒去求道的人,是为引师。
  在信徒求道时,保证信徒求的是天理真道,而非旁门左道,称为保师。
  是指道亲于初皈依时向上天立下十宏愿:得道以后,诚心保守、实心忏悔;如有虚心假意、退缩不前、欺师灭祖、藐视前人、不遵佛规、泄漏天机、匿道不现、不量力而为者,愿受天谴雷诛。
  一贯道门中,办理皈依时,向上天宣誓之誓言中句子。
  玄关、口诀、合同,谓之三宝。是一贯道中一再强调的得救之道。也是道亲遇到天灾劫难的救命之宝。在求道时,由点传师传授,这个三宝象征着真理天道,得了三宝,就算得了真理天道,得到三宝后,不许随便出口,遇有灾厄时,只要运用三宝,求天上的老拯救,可以逢凶化吉。此三宝“上不可告父母,下不传妻儿”。
  道亲所负的使命:上渡天上罗汉星斗,中渡人间善男信女,下渡阴间幽冥鬼魂。
  广义来说,指每一位道亲圆本性,证得理天道果;狭义而言,则专指普渡圆收九六原灵。
  又称九六原子。起先无极老自理天降生九十六亿先天佛子,在娑婆世间,出生为万物之灵,后来这些原灵迷恋世间情欲名利,沉沦于四生六道轮回中,在生死海中随波逐流,不得返回无极理天,因此老降下大道,要将他们渡回无极理天。九六之义,一言阳九阴六,干男坤女灵光之谓。
  一贯道所谓之“老”,字即万灵之母,诸神之源是也。所有人类、仙佛圣贤皆由老及上帝所分化生成,所谓“九六原灵”都是老的爱子,其实九六原灵皆是老的分灵。因此,一贯道既崇拜上帝,也同样尊敬一切佛仙神圣。人与仙圣的差别:人类乃尚未觉悟的仙圣,仙圣即已觉悟的人类也。
  即是上帝在将祂自己转化为气、象二天物质宇宙生态时,其亿兆以上的分灵都必须在红尘海中嚐到生、老、病、死等苦头的侵袭,使祂的分灵接受痛苦的刺激、磨炼,藉以锻炼祂的分灵,考验祂自己,让祂的分灵能在生、老、病、死苦恼袭击下,激发其内心灵明,使其努力探讨解脱三界生死海之道,脱离红尘四生六道轮回的世网。
  一贯道教义,认为所有仙圣、众生所居的世界分为三:理天是指充满真理的世界,为最高级的无极境地,是最高级仙佛圣灵所居的世界;气天是指不高不低级的中等世界,亦即一般神仙所居住的世界,世界上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士逝世后,其灵光大多升到气天灵界气天的仙官、仙民;象天是指低级的世界,即人类所居住的万紫千红现象界,此世界众生遍尝生、老、病、死诸苦,所谓红尘苦海是也。
  是说吾人与理天性海感应的力量,同时透过三宝对秘咒呼请仙佛临阵解危,二来在平常用于修持方面,则可提升道亲性灵,增强灵智。
  [习题]
  一、简述一贯道的起源。
  二、什么是一贯道的主神信仰、形式及其组织?
  三、一贯道的祖师道统分为那三种?
  四、一贯道的经典有那两类?
  五、一贯道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六、一贯道的特征为何?


  第七课 道教概说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从道教的发展过程来看,道教与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国早期文献中,“道教”一词原为春秋战国以至秦汉时期各道各家以其所据之“道理”所行“教化”的通名,非特指某一宗教。直到南北朝,佛教兴盛后,为与佛教对举,才因当时诸道皆自称某某道,后来遂被笼统的归隶于“道教”的总教名下。因此道教实则其中包含了各种道法以及据其道而成的各个教,他们或出于儒家、道家、墨家之传,或本于阴阳、炼丹求仙、符咒治病、斋戒祈福、养气炼神等之法,因此道教的各个系统,其来源、教主、教义、内涵殊异不等,并非如佛教、耶稣教、回教的一源众流,以一个教主而下衍诸派的方式相传,而是诸道并存,或各行其道的多元分立的庞杂组织系统。
  关于道教的发展,最早具有组织制度的是兴起于东汉时代的太平道、五斗米道、天师道等,他们透过忏过、符水治病、拜斗、上章,或宣扬治国之道来传教,在当时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乱世之中,迅速吸收了广大的农民信众。另有讲及炼丹,如魏伯阳总集前人炼丹及养生术撰著《周易参同契》,影响亦颇深远。东晋葛洪则以儒家伦理为前提,搜罗种种修炼成仙的方法理论撰著《抱朴子》一书,建立了一套成仙的理论体系,使得神仙信仰在社会上日益普遍。
  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及南朝刘宋庐山道士陆修静,相继清整教团,广制道戒、斋醮仪范,使道教体制更趋健全。所谓“斋醮”即供斋醮神,为一种祭祷神灵的科仪,是道教重要的宗教活动之一。“斋”原是祭祷前的洁身净心,“醮”是供奉素果珍品。道教举行此科仪的目的在调净身心,使与神灵相通,并做为道士自身传经受戒、日常的修行功课,或为他人受符籙证盟、祈福禳灾、超度亡灵等。陆修静在全面总结道教斋仪的基础上,将众斋法分为九斋十二法,斋醮科仪便逐步定型,而且在历经唐、宋诸帝的亲受法籙,或敕令建醮的支持下,遂为各派所共习,即使在明清道教转衰后,符籙斋醮仍流行于民间。
  陆修静另一项贡献是整理急遽增多的道派所据的典籍,他以“三洞四辅十二类”的架构来分类编辑。所谓“三洞”是:洞真、洞玄、洞神三部。洞真部收《上清经》,洞玄部收《灵宝经》、洞神部收《三皇经》,每一部又各分为十二类。四辅是:太玄、太平、太清、正一等四部,各部所收录的经典内容各有不同,用来辅助三洞。三洞四辅正代表着当时的七大教派。
  此后唐、宋、金、元、明历朝所编纂的《道藏》均依循此架构逐渐增广而成。但今日所存,唯明朝正统年间所编《正统道藏》一部而已,共五四八五卷,其中又以《阴符经》、《道德经》、《南华经》、《黄庭经》、《文始经》被称为道教的五大经,最受重视。
  六朝时期,另有上清派(茅山宗)道士陶弘景撰编《真灵位业图》一书,总集所有道教尊神,建造了从天到地七个层次的一套整齐有序的神仙谱系,使神仙信仰更具体系化。后来发展的道教神仙系谱范围更广,这也是道教有如此多的节日,如三清、三元、五腊、玉皇大帝及诸道派祖师圣诞等原因。
  道教的发展,到了唐代愈加隆盛,主要因丹鼎派的长寿成仙、符籙斋醮派的受于天命、延长国祚,深得王公与士族的需求。又李氏皇族追认老子李耳为先祖,一时之间,老子庙、宫观纷纷建立。高祖、太宗曾先后下诏将道教置于佛教之上。高宗时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令诸州各建道观一所,并于科举考试中加入《老子》一科。玄宗则更亲受法籙,令“道士女冠宜隶宗正寺”,视道士为皇族宗室。并令全国每户必备《老子》一册,道教在玄宗的推动之下,进入全盛时期。
  唐末五代之后,道教内部主张儒、释、道三教兼融的思想隆盛,各道派几乎都受到影响;丹鼎一派也由外服金丹为主的炼养法而一转为内养精、气、神的内丹修法,如吕洞宾、锺离权、张紫阳等,为此等思想及内丹派的代表人物。另外,符籙斋醮一派仍受到皇室的青睐,宋哲宗时,正一(龙虎山)、上清(三茅山)、灵宝(阁皂山)三大道派被封为“经籙三山”。辽金时代,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新道派纷起,如在南方的符籙道派有神霄、清徽、净明等三个新道派应运而生,他们共同的特色是强调内丹、符籙的融和。尔后符籙各派逐渐合流,归并入“正一道派”(天师道)中。在华北则兴起全真教、真大道教、太一教等三个新道派,其中全真教因丘处机见重于元太祖成吉思汗,势大而信众最多,后与正一教并称为道教二大主流。尔后在《老子化胡经》所引起的道经被毁风波后才大幅衰落。
  道教流布既久且广,枝末流派不胜枚举,教义并无统一性,唯在殊异中稍能求其一同者,即“贵生”的主旨,无论是符籙、占验、丹鼎、积善、斋醮的各个教义皆由此主旨所发展。明清之后,道教已甚衰微,至今的道教似乎更沦为杀牲祭拜的符录斋醮、临丧招魂、除妖作法、风水勘舆等江湖方士等型态,与早期道教所主张净心养性的本质,几乎背道而驰。唯因其“贵生”的主旨,深刻的牵动中国人民的心思,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丰富庞大的遗产,早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曾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政治方针、医药科技、社会生活,乃至风俗民情起过重大的影响。今日,在大陆、香港、台湾,两岸三地,乃至日本、欧美已有学者进行学术的研究;希冀透过学术的研讨,能令道教神职人员重视精神内涵的修炼,认识真正发源于本土的道教,不再一味的以符水咒术等做为传教工具。
  [注释]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将自己所讲的道理称之为“道”,如讲述治理国家方法的就称“治国之道”,墨家所说之道称“墨道”,讲方术成仙的叫“方仙道”。甚至佛教初传时,亦被视为诸道之一。如《牟子理惑论》云:“道有九十六种,至于尊大,莫尚于佛道。”而以“道”去“教化”众人,就称“道教”。又如《牟子理惑论》云:“孔子以五经为道教,可拱而诵,履而行。”《墨子》云:“先王之道教。”因此在中国早期,“道教”一词仅是个达名通称而已。
  “道教”这个总教名,最初也是由于佛教方面为区分其它道法而有此称谓的,如《法苑珠林》卷六九<破邪>云“道教敬佛第五”,即称诸道为道教,反倒是诸道之人很少如此自称,甚至遇上要总称众多诸道的场合,仍常使用“道家”一词,因为它们不常以“教”来看待自己。如道士葛洪的《抱朴子.黄白》云:“道家所至密至要者,莫过于长生之方。”又《御览》道部八<道士门>云:“文明以道家诸经莫不敷释,撰《灵宝经义疏题目》。”此处的“道家”与先秦九流十家的老庄思想的“道家”是不同的。大抵相对于“佛教”一词,诸道可并称为“道教”;相对于“佛家”一词则谓“道家”。
  此处的“道家”是指先秦九流十家中老庄思想的一派。“道”原是通名,泛指道理、理论,本不专指某家某氏,后来只有老庄一派被称为“道家”,原因是庄子认为“道”本一原,后来分裂,各人各以其才性所需与所近,采撷“道”的某一端而成自己道。故形成百家争鸣的现象,而唯有老聃和他(庄子)自己所讲的道才是完整的、原初的,因此后人才专称此一家为“道家”。
  佛教的教主是释迦牟尼佛、耶稣教是上帝、回教是阿拉,此三教都是以一位教主而下衍分流相传的。而道教却有“三清”:玉清境的元始天尊、上清境的灵宝天尊(太上大道君),和太清境的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三位教主。此三位尊神原是编列神仙系谱时,最主要的三个教派上清、灵宝和正一派的主神(教主),道教既要将各各道派统归一大教,只好运用巧思想出“一气化三清”的架构来容纳这三个教派的教主。其实诸道繁多,各道教主原不只这些,因此仅能取其当时势力最大的教派来代表。反之,亦有一些道派根本不需要教主,如拜斗,只要以日月星辰为崇拜对象即可。
  是东汉灵帝熹平年间(一七二|一七八),河北钜鹿人张角依据《太平经》所创。主要是宣扬治国之道,以阴阳五行的观念反覆强调“太平之气”即将来到,并以符水咒术及跪拜忏过等为人治病的方式来传教。中平元年(一八四),为推翻腐败暴虐的权贵地主,张角提出“苍天(汉王朝)已死,黄天(张角自称)当立”的口号,发动农民起事,以着黄巾为标帜,史称“黄巾之乱”,后被镇压而失败,但在民间仍秘密流传,尔后融于天师道。又后世称道士为“黄冠”亦由此而出。
  是东汉巴郡巫人张修所创,和太平道一样,主要是以疗病来传教,其治病方式亦大同小异。另五斗米道信奉天、地、水“三官”神,因此祷告请罪时要写“三官手书”,写明病人姓名及愿意服罪之意,一式三份,分别放于山上、埋于土中、投入水底,表示向三官报告。病愈者以五斗米作为酬谢,故称五斗米教。或说“五斗”为北斗及东、西、南、中四斗,“米”为姆的假借,斗姆为北斗众星之姆,神通广大,以此道拜五斗星,故名五斗米教。
  是张陵于巴蜀地区所创,为第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以《老子想尔注》为根本经典,以诚信不欺、减轻刑罚、禁酒、春秋禁杀,设立义社义米等传教。反对设坛祭祀、存想身中神、内丹培养盛胎、练形成仙、附身及男女合气房中术等,认为此等皆为邪伪道法,而自称“真道”、“正一道”(真正唯一)。
  是一强调用汉代流行的《周易》所讲顺阴阳之变、乾坤之卦象,来修炼内养身体的内丹、与外炼服食的外丹,以求长生不死的道教书籍。是较早论述炉火炼丹的著作,对道教修炼术影响很大,但重点仍在内丹。唐宋之后有不少道教人士为之作注,故推崇它是“丹经之祖”、“万古丹经王”。
  分内、外两篇。《外篇》讲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内篇》则主要论述长生成仙的思想及方法,也强调凡人透过修炼皆能成仙,不同于《太平经》以为成仙是有仙命,非人人可成仙。因此,此书的成仙理论使得神仙信仰更盛。其所载成仙之法包括行气、导引、吐纳、辟谷(不吃五谷杂粮)、房中术等的内丹修炼,及外服金丹(烧炼硫化汞而成一氧化汞)的外丹炼养法。其中尤重外丹的服食,因此服食金丹者很多,汞中毒身亡者也不少。
  “符”是一种笔画屈曲,似字非字的图形,“籙”是记天曹官属佐吏之名的法牒,牒中有相关的符图咒语符错其间。道教称符籙是从天神处得来,能治病、镇邪、驱鬼、召神,是举行斋醮等法事中不可少的东西。道教依不同的法事、对象、制定各种不同的法籙及授籙制度。如初入道者,需举行授籙仪式,将籙授与入道者佩戴,其后随入道年限、道行深浅更换不同等级的籙。又道士与一班信众所受之籙亦不同,要成为道士之前需学习各级道教经书课程,称“经法”,通过测验合格后发给证明,并授与相应级别的道士称号。而经戒、法籙的传授要举行一定的斋醮仪式。
  九斋,是指洞玄灵宝斋共九斋,即九法;十二法是九法加上洞真上清斋二法和涂炭斋一法。九斋九法为:一法,金籙斋,救度国王。二法,黄籙斋,拔九祖罪根。三法,明真斋,拔亿万曾祖九幽之灵。四法,三元斋,自谢涉学犯戒之罪。五法,八节斋,谢七玄及己身宿世今生之罪。六法,自然斋,消灾祈福。七法,洞神三皇之斋,以精简为上。八法,太一之斋,以恭肃为首。九法,指教之斋,以清素为贵。
  洞,有通达之意,表示此诸道经是通向真仙、玄妙、天神之道。道教以经皆为神授。
  三洞为洞真、洞玄、洞神,为道经中最重要的三个部类:
  洞真部:为玉清宫的教主天宝君(元始天尊)所说,收上清派《上清经》经类,主要有《黄庭经》、《大洞真经》。此派以存想为主,兼行符咒,陶宏景茅山道派即属此派,唐朝时仍为道教一大宗派。
  洞玄部:为上清宫的教主灵宝君(灵宝天尊)所说,收灵宝派《灵宝经》经类,主要有《度人经》。此派重科仪斋戒。
  洞神部:为太清宫的教主神宝君所说,收三皇文派《三皇经》系类,主要有《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等,主要为神祷召劾之术。
  四辅为太玄、太清、太平、正一,是对三洞的解释和补充:
  太玄辅洞真部,收录有关老子《道德经》等类经籍。
  太清辅洞神部,收录炼丹、服食、行气、房中等神仙家之书。
  太平辅洞玄部,以《太平经》为主,收录太平道的经籍。
  正一则贯通三洞之辅,以《正一经》为主,即天师道的经籍。
  三洞真经又各分十二类:
  本文类:道经的原本真文。
  神符类:以符籙咒语为主的道书。
  玉诀类:对道经的注解和疏义。
  灵图类:以神灵图像为主的道书。
  谱录类:记录真人等应化事迹和功德名位的道书和神仙的谱系。
  戒律类:清规、科律等戒律的经书及功过格。
  威仪类:礼仪、斋醮、祀神等科仪制度的著作。
  方法类:修行、招魂、设坛、制鬼之法。
  众术类:炼丹及变化之术。
  记传类:众仙、碑铭等道史及神仙传记。
  赞颂类:以赞词、颂偈为主的道书。
  表奏类:祭祀、斋醮时所用的奏疏、章表。
  唐朝《开元道藏》为唐玄宗开元年间所编,为最早使用“道藏”名称者。宋朝编有《大宋天宫宝藏》、《政和万寿道藏》,辽金有《大金玄都宝藏》、元朝有《玄都宝藏》,以上《道藏》皆已亡佚焚毁,今所存唯《正统道藏》。尔后再续编《万历续道藏》,亦遭火焚,唯存不全的影本。
  道教尊神包括最高位的三清尊神:玉清境的元始天尊、上清境的灵宝天尊和太清境的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三位教主;及居次位的四御尊神,日月星斗。俗神则为流行于民间而为道教所崇拜的神只,包括自然界的雷公、风伯;民间的英雄、文化神,如关公、文昌帝君;守护家庭、城镇的门神、灶神、城隍、土地等。又一般羽化成仙的诸神,如彭祖、容成公、黄帝、西王母、东王公、三茅真君、八仙(李铁拐、锺离权、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等。这些都是道教所崇拜的神仙。
  《真灵位业图》中,陶弘景将道教一切神灵分成七级,每级又分有中位(主位)主神及居于辅佐地位的左右之神。七级中,居中位的主神依次为: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金阙帝君、太上老君、九官尚书、定籙真君(中茅君)、酆都大帝(北阴大帝),第六级已到了地仙,第七级则是阴曹地府了。其左右辅神则将传说中诸般神仙、历史上有功人物如孔子等,罗列有四百三十多位,这是引用儒家封建等级思想的结果。陶弘景从宗教立场论证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目的在使道教能更成功的为统治阶级服务,这是道教史上第一次建构的神仙系统,对道教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三清节,即三清尊神的圣诞:冬至当日为元始天尊圣诞、夏至为灵宝天尊圣诞、二月十五日为道德天尊圣诞。三元节即天、地、水三官的圣诞:正月十五上元天官节、七月十五中元地官节、十月十五下元水官节。逢此三节,道教会举行隆重的斋醮仪式,尤其是中元节最为盛大。五腊节:正月初一为天腊、五月初五为地腊、七月初七为道德腊、十月初一为民岁腊、十二月初八为王侯腊。俗称“天公”的玉皇大帝圣诞是正月初九日。另有三月十五日张天师圣诞、十月初三日三茅真君圣诞等。
  丹鼎派即炼养内丹、外丹以求长生成仙的一派。内丹是以自己的身体为鼎炉,以吐纳、导引、存想等来炼养精气神;外丹则以铜铁等容器为鼎炉烧炼丹药来服食。
  斋醮是祭祷天神以消灾祈福,符籙是天神之言。皇帝受籙,一来表示其崇信道教,又表示其帝位神授的天命神圣性,非常契合他们的政治心理,因此广为流行。唐玄宗即曾亲自登坛受籙。天师道一直是此符籙派的代表者。直到北宋时,龙虎、阁皂、茅山分别传天师、灵宝、上清三道派的经籙,至今符籙之术仍盛行。
  道教道士等所住,或行宗教活动的地方,今称为宫、观,是有其演变历程。早期如太平道、天师道等,称“靖室”、“治”;南北朝时则称为“馆”,如宋明帝曾为陆修静建“崇虚馆”。后有一派以登楼观星望气而成仙的楼观派兴起,唐高祖曾下令大修楼观,于是又称为“观”;至唐玄宗时诏令在东西两京和全国各州修建“玄元皇帝庙”(老子庙),后又改名为“太上玄元皇帝宫”,故自唐以后,道士居住修道的地方就统称为宫、观。一般以较大者称“宫”。
  女冠为女道士的称谓。宗正寺是专管皇族事务的机构,这等于把道士都看作皇族。
  道教内丹的理论,是把人比作一个小天地,大天地是生成万物的大鼎炉,人体的小天地是小鼎炉,精、气是药,以神烧炼,掌握运行之道,则精、气、神便能在体内结成“金丹”,三者合而为一,重返本源,即能达到天人合一,常住永生。
  锺离权是五代人,传说在南山石璧间得《灵宝经》而悟道。吕洞宾,号纯阳子,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传说曾依锺离权学“延命之术、金液大丹之功”而得道法,世以为神仙。在《锺、吕传道集》一书中,论述了内丹修炼的所有问题,确为由外丹转为内丹的关键人物,吕洞宾也被尊为丹鼎内丹道的祖师。张紫阳是北宋人,原是进士出身,传说遇上真人传授金丹药物火侯之诀。着有《悟真篇》,主要是讲述炼养金丹,其理论方法源于锺、吕,兼有自己创新的看法。他强调修炼金丹(内丹)是长生成仙的唯一途径,并主张修命之要在炼金丹,修性则求本源真觉之性,如此则能与天地合一,与宇宙同体。此说是融和三教思想所成。张紫阳是北宋“内丹热”时代的一位内丹集大成者,此后成为金丹派南宗的祖师,五传之后,承其清修的一支汇归全真,称为全真南宗。
  正一道,是道教符籙派别中历史最久长的一个道派。据说天师道第四代张盛从巴蜀迁到江西龙虎山,后来就在此成立了正一道的中心。北宋真宗时期受到朝廷的重视;元朝时,忽必烈让正一道主领江南道教,封正一天师为“真人”。后来正一道中出现了新道派,如太一道,但仍以龙虎山为据点的一脉最盛。上清派,尊奉东晋魏华存为开山祖,是道教自南北朝至唐朝期间最盛的一派,此由《道藏》三洞四辅的七大教派中居首位,及《上清经》是道士修习课程中的最高品级可见。此派自陶弘景在茅山建华阳馆,茅山宗便成为上清派的中心。出了王远知、吴筠、司马承祯等著名人物,如唐玄宗及李白等人即从司马承祯受法籙,北宋中期后渐衰落。上清派原以重视身心修炼及经典理论为传统,后为迎合国家帝王祈福禳灾的任务,也发展符籙、经法、斋醮等科仪,终于成为“经籙三山”之一。灵宝派,以符籙斋醮见长,此与正一道相似。此派在南北朝时势力很大,葛洪即此派中的佼佼者。此派亦积极劝善度人,信徒比上清派更多。宋朝时期,此派以阁皂山为中心,元以后,并入正一道。
  神霄派,是以传习神霄雷法得名,创始人是北宋末江西道士王文卿。徽宗时,林灵素以徽宗为神霄玉清真王而被推崇兴盛。据说神霄雷法是一种能够召雷唤雨的符籙法术,并主张内炼心神成丹,外用符咒为术,将内丹与符籙融和。自称得到上清、灵宝、楼观、正一四派的真传。但与上清派关系较为密切,视魏华存为祖师。清徽派,创始于唐末广西祖舒。至南宋晚期,影响渐盛,此派擅长清徽雷法,因其理论与神消派相近,区别只在于所用符籙不同,所以也有被视为同一派。净明道,与灵宝派渊源很深,南宋时道士周真公利用江南地区对晋代许逊的信仰,称许逊等六位为真仙降临,传净明灵宝秘法而兴起此派。该派也强调符录与内丹结合,但特别重视忠孝伦理,而成为此派的特色。
  全真教,因金朝创始人王重阳在山东自题所居之处为全真堂,凡入道者皆称全真道士而得名。先后招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大弟子,称“北七真”,其中以丘处机见重于元太祖,全真教达到全盛。该派吸取儒、释部份思想,主张三教合一,以《孝经》、《道德经》、《心经》为主要经典,是为不娶妻、不茹荤、刻苦持戒的出家道派。元朝统一,北方全真教南渡,原来的金丹南宗(张紫阳)也汇入全真教,使得全真教传遍南北。今大陆白云观仍是全真教道场,世称道教祖庭。唯早期不尚符籙斋醮的作法,明清以后已渐随俗而作。真大道教,初创于金朝刘德仁,称大道教,至元朝才改为此名。该派以《道德经》为主旨,思想受儒、释二教影响,并立九条戒规,亦为一出家道派。太一教,创于金朝,因创始人萧抱珍传“太一三元法籙”术而得名。以符籙法术传世,为出家道派,在金、元时受到皇帝的礼遇,后并入正一道。
  《老子化胡经》是西晋惠帝末年,道士王浮所作。王浮常与帛远论争道、佛二教,而道教常遭论破,王浮为此深感屈辱,故作本经,欲将道教提升于佛教之上。其书内容谓:老子赴西域,又至印度,转生为释迦而教化胡人。此经一出,首先有北周<笑道论>论难之,继有唐代的<破邪论>、<辩正论>、<集古今佛道论衡>等先后批判之。全真教在发展过程中,曾侵占佛寺,也宣传“老子化胡”之说,因而引起佛、道之间的冲突,经过两次佛道的辩论,《老子化胡经》被判为伪经,道教终于失败,伪造道经被焚无数,佛寺被勒令归还佛教,全真教因此衰落。
  海外对于道教的研究开始于十九世纪,大部份由来华的传教士所做。研究者大多站在西方宗教的立场,对道教采取鄙视与否定的态度,直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和日本学者开始进行研究,逐渐蔚为风气,在各地成立研究中心。曾先后于一九六八年九月在德国、一九七二年在日本、一九七九年九月在瑞士等地举行国际道教研究会议,研讨道教的宗派教义思想及道教与民间宗教、政治、医术、占卜等关系。此外,一九八一年、一九八五年、一九八六年亦曾分别于巴黎、香港、美国等地,举办道教与日本文化,及道教的仪轨与音乐关系等论文发表会。
  [习题]
  一、简述道教的起源。
  二、简述太平道、五斗米道、天师道、全真教的发展。
  三、简述《周易参同契》、《抱朴子》、《真灵位业图》三书的内容与特色。
  四、何谓符籙、斋醮?其功用为何?
  五、试述道藏的内容架构。
  六、今日唯存的一部道藏为何?道教的五大经为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