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我怀念 印公导师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法藏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我怀念 印公导师
释法藏

~ 摘自福严会讯第十期 ~

  千百年来,从经典、史籍里,看到了佛陀及弟子们、无数的论师、大德、高僧,走过现实人间的思想及行谊。在无始生死,生命流转的这一生,千载难逢的因缘里,遇见了慈悲深智的 印公导师,真实亲切地出现眼前。 印公导师渊博的学识及涵养,对佛法的如实知见,深受无数佛弟子的尊敬与赞仰。导师宣扬的纯正佛法与庞大的著述,让许多人彷徨无助的内心,得到安慰、方向与信心。

  在 印公导师示寂,成为历史的刹那,难以言喻的哀思盈满于胸。在 印公导师示寂百日之时,我怀念导师宏观的思想与智慧,慈悲朴实的行谊与风范。我赞叹导师正本清源,将纯正的佛法,法与律的精神与本质,重新呈现人间,对佛法宏扬,佛教发展的事实来说,这是让正法久住,续佛慧命的一大贡献。

“佛法,是理智的德行的宗教,是以身心的笃行为主,而达到深奥与究竟的。……但佛法的本质,决非抽象的概念而已,决不以说明为目的。佛法的‘正解’,也决非离开‘信’‘戒’而可以成就的。‘法’为佛法的根本问题,信解行证,不外乎学佛者倾向于法,体现于法的实践。”(《佛法概论》〈自序〉,页2)

  面对浩瀚如海的经藏,导师对因缘复杂变化的佛教思想及历史,做了客观详尽的阐述与澄清。如不是遇见导师,身处深受中国佛教圆融思想影响的末流,现代佛弟子,是难以独立从经论中,去发现、辨异佛法的演变与真义,佛法的根本与枝末,矛盾与冲突。甚至,看不清与佛陀本怀─无我精神背道而驰的方便与论说。

  导师思想的精严绵密与宏伟精深,对甚深佛法的理解与行践,流露出智慧、仁慈、谦和的风范。无论是佛法宏传、流变、分化、衰落的事实;论师的考证、立论与论说;种种方便法门的开展、过程与流变;各各思想论议根本与差异;佛陀立制教化,法与律的根本精神与特质,导师总是本于佛法,不预成见,以超然客观的立场,根据经典,有实有据的予以论述。如此庞大严肃的论题,导师总能钜细靡遗,还原历史,让各各思想及方便法门,各归其位,再度各自呈现历史发展的起源与变化原因。如此,才能重现佛法律制理智的精神与不共世间的特质,去除佛陀时期佛法所禁止的神奇、夸诞、咒术、迷信、想像等行为,而让佛教早期淳朴平实的佛法,重现人间。也让佛弟子,在根性差异,因缘所显的时空中,能不再就所接触理解的部份佛法,以为全貌。

  我深深的敬佩导师深广如海的智慧,面对甚深法义的性空、唯识、唯心思想,对三种不同立论思想的论述,以中观说明中观思想,以唯识的立场谈唯识,以唯心的角度论唯心。这是长久以来,讲求圆融的中国佛教,所难以呈现。

“关于佛法,我从圣龙树的中观论得一深确的信解:佛法的如实相,无所谓的大小,大乘,小乘只能从行愿中去分别。缘起中道,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见,所以阿含经是三乘共依的圣典。”(《佛法概论》〈自序〉,页1)

  “因缘”,为导师一生的思想及行为,做了最佳的诠释。导师,也为“因缘”做了最佳的阐述与注解。缘起甚深,是佛法的中心思想。缘起、中道、无我、空性,是佛法不共世间的特质。导师的深智,能透彻甚深的缘起空性,面对现前的因缘,总是平常,谦和,朴实以对。千百年来,能对佛法缘起中道的中心思想,立本于性空的立场谈性空,而给与正确的解说,导师可称得上著墨最深的人了。

“我的心,已属于甚深的佛法,时时想到复兴佛法,利济人群。”(《平凡的一生(重订本)》〈自序〉,页1)

“我不是宗派徒裔(也不想作祖师),不是讲经论的论师,也不是为考证而考证、为研究而研究的学者。我只是本著从教典得来的一项信念,‘为佛法而学’,‘为佛教而学’,希望条理出不违佛法本义,又能适应现代人心的正道,为佛法的久住世间而尽一分佛弟子的责任!”(《华雨集》第四册〈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页47)

  菩萨道精神─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见的实践与体现,从导师一生的思想及行谊,随处可见。导师一生忘己为法,为利济群生而深入经藏,理解佛法。澄清了佛法和佛教流传中,正确佛法的特色,以及思想与行为的谬误与症结,让理智而纯正的佛法和律制本质,得以重现而宏传。导师以法,利济群生。难以数计的佛弟子,因为导师的智慧与慈悲,让佛弟子对佛法有了正确的观念和见解,对生命与现实生活的自他关系,能有正确的态度。从过去到现在,导师长久以来流传的著作,对佛教思想的澄清与纯正佛法的宣扬,也将深深地继续影响后人。

  我与服务于重阁出版社的佛弟子们,在流通导师著作近二十年来,遇见川流不息的读者及佛弟子,为理解正确佛法而请购导师著作。在往来的读者中,见到了许多人对导师的智慧充满崇敬、赞仰与感激。去年冬天,一位年近八十的老者,远从外地来请书,长者频频赞叹导师智慧深广,刹那间,虔诚地朝导师法相恭敬顶礼,对如此年长的长者,行动不甚方便。长者说,今生虽未能亲见印顺导师,但在他心中,已视导师为私淑老师。

  近来,遇见了多位气质出众,谦和优秀的青年学子,对导师的所有著作及思想,如数家珍。对导师提倡的人间佛教,与一般人所谈的人间佛教差异,能有清楚正确的分辨与见解。有人赞叹导师深广精辟的思想,有人赞叹导师如海的智慧,有人赞叹导师以简炼的文字表达甚深的义理,也有人赞叹导师文笔的优美,有人为导师慈悲的风范所感动,也有人痛哭感激导师宣说的佛法,解除了现实人生的疑惑与忧苦。

  我怀念 印公导师,于民国83、84、88年间慈悲应允到鹿谷精舍小住,得以有缘聆听导师讲述佛法,让我对法更深的肯定与信心。此刻,在 印公导师示寂百日之时,感念导师的智德圆满,内心满怀无限的怀念与追思。

法藏 2005年9月11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