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四念处法门 (二)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林武瑞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四念处法门 (二)

  ╱林武瑞 主讲 李慧娟 整理

  四念处的特色

  接下来要讲的是修行四念处法门的特别点在哪里:

  (1)缓慢行──在训练过程中,要把自己肢体的动作放慢。比如我们在走路时走得很缓慢,或者我现在要拿这个杯子,手慢慢的伸出,慢慢的拿。在内心观察“我要拿、我要拿、我要拿”。当手碰到这个茶杯以后,当时的感觉怎么样,这是在强调它的训练过程。

  有的人会问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呢?因为我们知道众生的身心变化,长久以来的习性就是太快了。快速的动作,将其放慢下来,我们的心对于整个行动过程中的身心现象因果关系,比较可以看得清楚。比如说当一个动作很快的出去时,对于整个身体力道的感觉,可能没有办法很清楚地体会到。缓慢行动的作用,就是要把身心的过程看清楚。换言之,烦恼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可以看得到,因为对整个身心过程看得清楚,我们才能了解它。 在缓慢之中,能够作较仔细的观察,而把我们身心的动作慢下来。因为长久以来,我们都习惯一有什么样的刺激,很快就反应出去,而缓慢的行动留给我们一个思考的空间,让我们不要有很强的造作力,行蕴一下就出去,而一出去都是业力的展现,并不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我们知道无意识状态的行为,就是无明。一个动作怎样出去,你都不清楚,那就是无明。把动作放慢的话,自己本身就感到动作放慢,这时便能发现整个过程中,你都是非常觉醒、非常清楚,所以缓慢动作的目的就在这里。

  (2)活在当下──就是把注意力一直摆在当下,因为我们的心很散漫,常在过去跟现在之间漂浮。在过去跟现在之间漂浮的时候,我们就对于当下的情境,没有办法如实地去掌握,即对于我们烦恼的现象观察不清楚。好像我们录影机拍摄东西,中间有模糊不清的地方,当倒回来看的时候,我们就忘记了,找不出那个原因。

  活在当下就是说对于我们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立刻去觉察到。我们知道烦恼起来的时候,是越早觉察到越好,对不对?越早察觉到越早解决。好像生病一样,生病的时候,越早察觉到微细的征兆,马上找医生看,可能越早痊愈。所以强调要活在当下,就是我们对于问题能及早发现,及早认识,也能及早解决。因为距问题发生的时间越短暂,就是我们印象越深刻的时候,越久便越不深刻。“活在当下”即把我们心的焦距调整在当下。若我们的心在漂浮的时候,就是对目前的事情认识不清,对于我们将来作因果分析有很大的阻碍。

  (3)如实受──众生是五蕴的和合,即色、受、想、行、识的和合。修四念处法门,是在强调我们只要有身心的现象,就不可能没有感受。当有了感受的时候,长久以来的习惯,就是对当下的感受有好恶跟取舍。

  比如别人赞赏我们,我们就高兴,一高兴就攀缘那个情境。别人讲了一句不好听的话,我们就起嗔恨心排斥。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如实的时候,那当下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办法用没有立场的立场完全去接纳它。

  因为从以前到现在,我们的反应都太快,就像一个棒球丢过来的时候,我们把球棒“啪”一下,马上就打出去。我们对那种不快乐的感受,就像那根球棒一下子就打出去。如此一来,就是对我们当下的感受,没有办法如实地去了解,所以它是训练我们好好地丢认识当下的经历,及身心的感受。

  这种如实受,也就是要把我们五蕴的运作步调缓慢下来,让我们不要那么快就发出行为。所以受是一个关键,就是说我们能够在受这边多停留一些时间,接下来所发出身口的行为会比较理智。理性一些,这样我们身口的展现就是一种“道”的展现,而不是一种“业”的展现。

  有修行跟没有修行的差别,就是这个受。在凡夫它叫无明受,受了以后,他会起贪嗔等等。而修行者是在这个受的点上稍作停留,是什么感受,我们就好好地去感受它。

  (4)如实观──我们能如实受之后,才能如实观。

  什么叫做观?平常我们看树,感觉每一棵树都一样。但事实上没有两棵树是完全一样的,甚至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我们远远看这棵树,每月叶子都一样,而“观”就是看清楚它的不一样。“观”是没有立场的看,好像是气象学家作气象的观察,他一定看得很客观,才作描述。

  我们看自己身心的现象也应如此,比如我们起一个坏的念头,如果按照过去所受的道德教训,我们就会产生自责或者罪恶感。好的念头或坏的念头起来,当下就会起好恶之心,马上就去评断它。若能在事情出现时,先让它如实的展现。“如实受”跟“如实观”有助于对我们身心烦恼现象的了解跟取材。

  佛教讲究的是这样的修为,对于自己烦恼的产生原因,你一定要能够找出来。就像科学家做实验,在做之前必需先取材,如果取材不正确的话,所做出来的分析和结果一定是不正确的。如果所看的不清楚,所听的被扭曲,六根对外境所取材的本身,已经被扭曲掉的时候,我们如何做好正确的分析跟判断呢?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四念处法门一直强调“如实受”和“如实观”是为了提供正确的资料,以作为下一步因果分析的基本条件。

  (5)层层剖析──这在其他的修行法门里面较少提到,也没有讲得那么严谨。其他法门有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直观涅槃”,而四念处的修行方法,对于造成我们烦恼的原因,具备一种追根究底的精神。比如说我当下心情不好,就找出什么原因使我心情不好。如最初的原因就是某人讲了一句话造成我心情不好;然后再针对第二个原因来找,为什么他讲话的内容使我心情不好。就这样一层一层往内分析,然后才能够把真正的原因找出来。

  (6)团体互动──四念处法门在修持过程中比较强调“团体的互动”,透过讨论回馈的方式彼互相切磋。因为我们在还没有的悟见法以前,很可能有些分析和判断容易落入无明的状态,而自己仍不清楚,然而透过跟别人互相讨论当中,我们可以得到检证。因为只要是合乎真理或是真正体验的东西,它是可以经得起别人的询问和检验的。如果你提出自己的体验以后,在别人询问之下,发觉漏洞百出,那很自然的会对自己的体验或看法,作某方面的修正。(待续)

  (1993.3.《新雨月刊》第65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独参(上)
下一篇:自依止,法依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