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科学>>正文内容

从科学的角度对自性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黎泽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从科学的角度对自性的思考

  黎泽泉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0407)

  内容摘要:自性是精神的基态、精神的零点。佛学的“种子”、“藏识”,可能就是人类在漫长的自然进化中所获得的全部成果,都积淀、内化和浓缩到现实机体的遗传因子中,通过它而得到巩固和保存,又通过遗传方式传给后代,由此建构了人类种系历史延续和发展的链条,人类精神基态就是有赖于此链条。如何开发此精神基态?人体内有没有不接收内、外界信号或信息的生理条件呢?如果有,这可能就是精神基态的生理基础,这可能就是神秘的“自性”。当出现这种寂静并非昏沉,而是高度的清醒状态时,神经细胞固有的振动,最小自振动,则能自我察觉,于是出现所谓见性。

  关键词:自性;藏识;种子;精神;精神基态;遗传因子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02)03-24-26

  自性,在《坛经》中反复提及,查敦煌本《坛经》,
  曾出现40次。而六祖在论述中强调“万法尽在自
  性,’;又说:“佛是自性作’,。可见,自性在禅学中之重
  要地位。
  首先什么叫“性”。古人说是人之天赋也。“天命
  谓之性’,。〔门“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2〕“性,生而然者也’,。〔3〕“程子曰:生之谓性,性即
  气,气即性。生之谓也。人生气享,理有善恶,然不是
  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4〕佛家谓性,即圆
  明之真心,即自性清净心是也。禅宗往往以性心与
  心性颠倒通用。
  引述了诸家的话之后,还是觉得文雅了些,不
  好领悟。其实什么叫性?不改之义也,引伸为本源、
  本体的意思。精神的基态、精神零点,就有本源的意
  思。《坛经》没有说什么是自性,只说了自性的特征。
  其特征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
  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
  J陛能生万法。”〔5〕
  人类在漫长的自然进化史中所获得的全部成
  果,都积淀、内化和浓缩到现实机体的遗传因子之
  中,通过它们而得到巩固和保存,又通过遗传方式
  传给后代,由此建构了人类种系历史延续和发展的
  链条。此链条都是人类种系所共有的和最本质的东
  西,是人类在长期进化中经过“天择”和“人择”而筛
  选、保留和积淀下来的精髓。《坛经》说:“自性含万
  法,名为藏识。’,故佛学常说的“种子’,、“藏识’,应该
  就是此链条的东西,就是人类精神基态有赖于此
  也。
  近代认识论告诉人们,思想、意识、精神是进化
  的产物,是从物质的反映性开始,经过一步一步的
  漫长进化过程,发展出现人类,从无意识又演化出
  意识。人的行为,是由意识和无意识支配的。意识和
  无意识统帅人的行为的综合表现,概以精神称之。
  (本文所讲意识,均是现代哲学和认识论的概念)
  意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即是接收外界信号
  与信息的反映,意识是无意识的对立面,无意识只
  是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外界的反映,意识是自觉地接
  受外界反映。人体内有没有不接收内、外界信号或
  信息的生理条件呢?如果有,这可能就是精神基态
  的生理基础,这可能就是神秘的“自性’,。
  巴甫洛夫创立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是从整体
  行为水平提出了兴奋与抑制的概念,虽然与当今神
  经生理学从细胞水平来讨论兴奋与抑制的概念有
  区别,但其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反映论)提供了
  有力的自然科学依据。
  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都是大脑皮层细胞受到
  刺激的反应。此外,在正常生理活动中,尚有大脑皮
  层细胞安静状态。此安静状态是没有任何刺激作用
  时的表现,或当兴奋刺激作用停止后出现的静止状
  态。
  皮层细胞的抑制完全不同于皮层细胞的安静
  状态。皮层抑制是皮层细胞对刺激的抑制,是特定
  条件下发生与发展起来的。皮层细胞的安静状态是
  当没有任何刺激作用时,或当兴奋性刺激作用停止
  后的静止状态。这种状态和皮层抑制状态表面上相
  似(安静无反应),但是当新异动因作用时,在皮层
  抑制的背景上出现特殊的条件反射一一抑制的解
  除,而在皮层安静状态下则只发生一般的探究性反
  射。皮层抑制在时间上可持续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
  一一后抑制,在空间上可占领一个或大或小的皮层
  区域一一抑制的扩散。在后抑制作用的基础上可发
  生抑制的总和,使抑制状态加强加深。由于抑制的
  扩散可产生对其它条件反射的继发性抑制。皮层抑
  制还可以和皮层兴奋过程直接发生冲突,造成高级
  神经活动的长期紊乱一一神经症。这一切都证明,
  皮层抑制不是没有活动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活动,
  不是静止,而是积极的过程。这些观点是以巴甫洛
  夫学说为依据的。
  在正常的生理活动中,兴奋和抑制两个极端中
  间有一个宽阔的领域,而这个领域在我们生活中常
  常遇到而却常被忽略。如果把兴奋过程看作正数,
  而抑制过程看作负数,而安静状态看作既不是正,
  也不是负,而是处于中间的零点,是皮层细胞处于
  零态之中。
  物理、化学、生物学中的振动、跃迁等现象若用
  数学定量描述,都从零点有关的微分或变分出发,
  而空间坐标系的原点都与零点相关。近代生物控制
  论的微振动理论指出:生物系统的任何部分,比如
  细胞等都有自己固有的振动。皮层细胞也不会例
  外,当其不接收、不传递外界信息时,就处于最小自
  振动,其静息电位为负70毫伏,这相当于物理学中
  的惯性振动。
  如果皮层细胞处于固有最小振动占优势,原来
  处于活跃、兴奋状态的意识活动,一定会发生非常
  态的生理变化,其所反映也必然与常态的生理反映
  绝不一样。
  据现代生理学揭示,当动物某些细胞或组织受
  到外在的刺激因素(如机械的、化学的、温热的、或
  适当的电刺激)作用时,可以应答性地出现一些特
  定的反应或暂时性的机能改变。这些活细胞或组织
  对外刺激反应的能力,就是其兴奋性的表现。几乎
  所有动物的活细胞或组织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对外
  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只是反应的灵敏度和反应的
  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其中以神经和肌肉以及某些腺
  细胞表现出较高的兴奋性。
  近代用电生理技术实验表明,细胞水平的生物
  电现象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这就是它们在安静时
  具有静息电位和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当两个电
  极都处于细胞膜外时,只要细胞未受到刺激或损
  伤,细胞外部表面各点都是等电位的。若让微电极
  缓慢地向前推进,刺穿细胞膜进入膜内,在电极尖
  端刚刚刺穿膜而进入膜内的瞬间,则会突然出现电
  位差,此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或膜电
  位。假若给细胞以适合的闭强度刺激,则出现动作
  电位,即引起细胞进入兴奋状态。
  神经纤维的兴奋性有赖于刺激,刺激可以是机
  械的、物理的或化学的,刺激是使兴奋的神经纤维
  发生内外环境的变化。神经纤维的兴奋在正常条件
  下具有“全或无’,的性质。
  根据现代生理学所提示,某种能量形式的刺激
  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时,只需要极小的强度(即感觉
  闭值)就能引起相应的感觉。来自感受器的传入冲
  动是调节机体各种功能的反射活动的起始因素,亦
  即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众多的传入纤维,获得来自各
  种感受器的传入信号,作为形成各种主观感觉和应
  答机体反应的依据。感觉器官是由感受器(有些是
  感受细胞,有些是神经末梢)连同非神经性附属结
  构构成。各种感受器各有自己最敏感、最容易接受
  的刺激形式。尽管作用于各种感受器的刺激形式多
  种多样,但各种传入神经向中枢传输的信号,只能
  是神经纤维自身产生的动作电位,它们具有“全或
  无’,的性质,在一定的中枢部位引起主观感觉。
  细胞水平的生物电的动作电位现象,与我们主
  观感觉的产生有关。这种主观感觉,用佛学的语言
  就是“尘”、“境”、“相’,等。
  另外,据已知的资料,这些感受器,在它们把刺
  激作用转变成相应的动作电位之前,都要先引起某
  种过渡性的电变化,这是静息膜电位的小幅度波
  动,它的大小在一定的范围内和刺激的强度成比例,因而不具有“全或无”的性质。用佛学的语言可能就是“无相”、“无染”、“离境”等。

  脑子里“有物”和“无物”都是脑子里的高级神经中枢的反映,都是意识的表现。其间的区别可能是脑子里的高级神经中枢的兴奋程度不同而已。

  脑子里“有物”和“无物”都是一种感觉,也是一种意识的表现。感觉是刺激机体引起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形式,是刺激机体感官引起的一种行为的体验。常人的知识通过常态感觉的门户来到人间。我们是通过感觉了解内部和外部世界,而种种感觉的基础是相应感觉系统的活动,而各种类型的刺激兴奋不同的感受器,产生感觉信号,经感觉通路中各种神经回路的复杂加工处理,最终引起感知。

  我们的感觉信息最后如何整合成对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感知,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被控制的。除了有关神经回路基础外,可能还关系到大量神经元的组装功能。有关大量组装功能的认识目前知之尚少。

  从感觉到思维到意识这一系列的生理过程,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本文讨论的主题,不过,来自感受的传入冲动是调节机体各种功能的反射活动的起始因素,亦即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众多的传入纤维,获得来自各种反射感受的传入信号,是作为形成各种主观感觉和应答性机体反应的依据。

  在“六尘”的刺激下,通过“六门”,引起“六识”,这是常人精神态下的主观感觉,这是“有物”的主观感觉。若让“六门”的兴奋性淡化,“六尘”的刺激兴奋不起来,不会引发“六识”这种常精神态下的主观感觉。前面说过人体内有没有不接收外界信号或信息的生理条件呢?现在可以回答,是有的。这就是精神基态的生理基础,这可能就是神秘的“自性”。如此,则创下新的条件,因为神经是活的,有生命的,只是静息状态,此时引发另一种主观反应,进入非常态,自我调整意识返回基态,此时皮层细胞只作固有的惯性脉冲,不受外界的影响,因而高度的清醒。其时,神经细胞的固有振动,最小自振动,则能自我察觉。根据六祖的经验之谈,是“无一物”、“常清净”,这可能就是前人所说的“见性”。若是“藏识”获得兴奋,那是遗传信息兴奋,进入这种新的主观感觉,这时是空无一物,是圆融,但有“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的感觉。

  对自己头脑的自我开发,不同法门可能开发不同的感觉系统,比如意守丹田可能首先开发的是脊髓感觉,以念佛为主的可能是加强语言中枢的兴奋性。静坐过程引起经络感觉的出现,是以躯体感觉为主的。而六祖顿悟无生法门,是淡化以“六识”为条件,降低“六识”的兴奋性,扩大了意识阈,从而获得与自古以来的遗传信息沟通,因而顿悟引发智慧的开发。

  参考文献:〔1〕《礼记·中庸》〔2〕《荀子·性恶》〔3〕《论衡·初禀》〔4〕《性理大全·气质之性》〔5〕《坛经·行由品》

  《五台山研究》2002年第3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