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伟哉高僧 仰哉宗师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冯科伦 沁 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伟哉高僧 仰哉宗师
  ■ 冯科伦 沁 平
  --------------------------------------------------------------------------------
  《世界宗教文化》2005年第3期
  20世纪的中国佛教历史,曲折多舛,蹇足不前,然而就在这多难春秋,却出现了新的一代高僧,这就是巨赞法师。
  江阴城门外贯庄,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一条小河静静地在村前流淌,连绵不尽的农田望不到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过着农耕的生活,潘楚桐就出生在村里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辛勤劳动的父母,整日为生计奔忙,积攒的一些积余,不为别的,就是送自己的孩子念书,指望他将来读好书,走上仕途,出人头地。潘楚桐聪明透顶,读书并不用功,但是勤于思考,语出惊人,受到了全村人的喜爱,大家都说他将来一定很有出息,能够办成大事。18岁那年,不负众望的潘楚桐考上江阴师范学校,在学习之余也看些佛书,与前辈佛教大德作心中的交流,在心中埋下了佛教的种子。念书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取得文凭后的潘楚桐似乎还没有把书读够,于是他又考入上海大夏大学,渴求学到更多的知识。这时中国大地掀起了革命风暴,年青的潘楚桐已经走上了教书育人的工作岗位,成为大家羡慕的无锡国学专科学校教授。他接受了革命思想,盼望祖国富强,投身于革命事业,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江苏江阴澄江起义,但是国民党蒋介石在上海对革命志士的大屠杀,破灭了他的希望,灰心之余,他走进了杭州灵隐寺。1931年潘楚桐在灵隐寺依却非法师出家,取法名传戒,字定慧。同年于江苏句容县宝华山隆昌寺受具足戒。后改名巨赞。
  出家后的巨赞法师,努力研读各种佛教经典,致力于唯识法相、天台教观、华严义理、三论、禅宗的研究,用隽秀的小楷,工整地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读书笔记,几乎对佛教的每个名词的梵文的原文、演变、中译、意译,都作了非常深刻的、系统的注释。他尤精于唯识与禅宗,整理唯识思想体系,介绍禅宗宗风,编写中国佛教史讲义,蜚声教内外,被聘为杭州武林佛学院院长。在1937年到1948年的十余年间,他曾至江、浙、闽、粤、桂、台湾诸省与香港、澳门等地讲经弘教。巨赞法师从不读死书,独立思考、不从人云是他的治学特点。历史上人们一直认为韩愈是一名反佛教的先锋,因为韩愈曾经写过激烈批评佛教的文章,指责佛教误国破家坏身,但是巨赞法师却独辟蹊径,从通过剖析韩愈的诗文,撰文认为韩愈虽批评佛教,但是也有与佛教结缘的一面。此文发表后,曾经引起了大学者陈垣先生的注意,专门打听此人是谁,别人告诉他是一位出家的法师,陈先生听后,连声称赞“不错,不错!”巨赞法师是佛教界难得的通才,他除了对印度佛教、对中国佛教的各个派别、对历史人物,几乎都有文章,都作了研究,堪与中国佛教史上几位大师像玄奘法师等媲美外,还通晓六国语言,对书法、诗词用力颇深、对仗精美,对气功和中国医学也有深入研究。他与当代文人田汉、郭沫若、柳亚子、夏衍、欧阳予倩、聂绀弩、端木蕻良、廖沫沙、关山月等人都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关系,相互交赠诗作,酬唱往来,结下深厚的友谊。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老先生爱才若渴,在长沙几次敦劝巨赞法师还俗去延安。
  巨赞法师是一名爱国爱教的僧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隐居在杭州的巨赞法师再也无法安心佛门的修道生活,国家有难,让他彻夜难寐,炮火连天,使他不得不到处流浪。目睹日本侵略军的暴行,他坐不住了,为了国家,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他在湖南南岳衡山将僧人们组织起来,积极投入抗战的伟大事业中,成立“南岳佛道救难协会”与“佛教青年服务团”,救死扶伤,作出了成绩。“上马杀贼,下马念佛”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周恩来先生对他领导的南岳僧人给予的赞扬。长沙失守,巨赞法师迁徙到广西桂平,在这里他主编的《狮子吼月刊》,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对推动广大佛教徒投身抗日救国活动起了积极作用。巨赞法师始终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为了帮助民主人士成立中央民革,他冒着生命危险,为李济深先生传递密信给陈铭枢、郭椿涛等人。淮海战役刚一结束,他在香港接受中共华南局负责人潘汉年的委托,起草了《新中国佛教改革草案》,送呈党中央。即便是在“十年动乱”、身陷囹圄的逆境中,他也没有动摇热爱祖国和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的信念。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从香港毅然北上,决心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1949年9月作为宗教界民主人士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并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为了筹备中国佛教协会,巨赞法师联合各界人士上书党中央及各民主党派。为了收回广济寺,他又挺身而出,单独上书毛主席,得到毛主席的亲笔复信,广济寺很快就收回。1950年,他提出要跟上形势,走生产化的道路思想,组织僧尼劳动生产,在北京开办大雄麻袋厂,提倡恢复农禅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安抚和稳定了当时宗教界的惶恐不安的情绪。同年他参与创办《现代佛学》,并任主编。1952年,他参与发起成立中国佛教协会。1957年当选为副会长,生前曾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中国佛学院副院长等职。
  1984年4月巨赞法师圆寂。2004年12月22日,百余位高僧大德、国家宗教事务局、江苏省宗教事务局领导以及部分著名学者云集江阴,深切缅怀一代宗师为国家、为佛教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江阴市委副书记黄满忠代表法师家乡人民从心里感谢大家,怀念的泪水化作绵绵细雨,淅淅流淌,衷肠哀思诉说不尽。新修的巨赞纪念堂,青松苍翠,鲜花盛开。巨赞法师塑像耸立正中,香港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亲自撰写的“交情忆磐石,灵智恒清凉”对联,挂在了庄严肃穆的纪念堂中厅。“高风共仰,本属天人依止;涅槃证果,惟期乘愿再来”是87岁高龄的觉光法师撰写的对联,高高悬挂在巨赞法师的巨幅画像旁边。200余幅珍贵的有着较高历史文献价值的图片,忠实地记录了巨赞法师爱国爱教的非凡人生。当年曾经亲近过巨赞法师,现在已经做了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的著名高僧觉光法师说:“我出家70多年了,心中最钦佩的是巨赞法师,念念不忘巨赞法师对佛教、对国家做出了那么大的贡献,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1944年,觉光法师离开广西,巨赞法师强忍内心的凄伤,写下了《赠别觉光法师》的诗:“山门两载赖维持,缘尽恩灵未忍离。此去好研真佛理,男儿贵不负相期……”觉光法师满含深情凝望巨赞法师塑像说:“师傅,我看您来了!”他跪拜在干冷的水泥地上长久不起,令在场者感动不已。中国佛教协会一诚会长全然不顾雨水淋湿衣服,久久凝视着大门上那副当年中国佛学院师生悼巨赞法师的挽联:“为法为人霭霭圆音犹在耳,受国受教煌煌慧业砺先鞭”。83岁的巨赞法师的皈依弟子朱哲先生撰句、著名书画家沈鹏先生所书的“揭竿澄江,救亡南岳,传书虎口,硕德丰功留大地;精研三藏,博通二乘,广宣法音,等身著述足千秋”的长联,概括了巨赞法师的光辉一生。巨赞法师的好友、著名学者黄心川教授说:“我与巨赞法师是在中国佛学院的忘年交,在佛学研究方面曾受过他的指导,终身难忘。在他圆寂后,勉为继续他未完成的事业《大百科全书·佛教》的编辑工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佛教框架的提出,除了学识广博的巨赞法师,别无他人。这是中国第一次在学术界有了一个看法。今天,我们应向巨赞法师学习哪些精神,有哪些东西值得我们永远纪念?我认为第一是他那种追求高攀学术高峰的精神。从佛学知识的广博和深度讲,从20世纪以来还没有人可以超过他。他做了很多很多为后人学习的东西。”
  斯人已逝,巨赞法师热爱祖国的赤诚之心和献身佛教改革的精神,人们将铭记不忘。正如江苏省宗教事务局副局长沈祖荣先生所说:“巨赞法师是佛教界一位奇才。在法师中他是少有的有成就的学者,在学者中他是少有的敢于革新的实践家。他是僧教育家、是抗战勇士、是社会活动家。他是江苏的也是全国的,是佛教的也是全社会的。”
  巨赞法师舍身求法的一生,实际上是他普施众生,将出世法和入世法圆融的一生。这就是对巨赞法师的人生总结。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