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教研究方法谈(三)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葛兆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研究方法谈(三)
  ■ 葛兆光
  --------------------------------------------------------------------------------
  《世界宗教文化》2004年第4期
  第三种:佛教思想研究。
  佛教思想研究,也需要阅读很多的资料。首先,当然是最基本的佛经,关于早期佛教思想,要读《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等等,包括有关佛本生的经典,可能还要去看一下保存在《南传大藏经》里面的一些资料,一些没有译成汉文的经典,像近年郭良译的《经集》等等,因为后来的佛教思想尽管千变万化,毕竟还是从这些基础上来的,我们常说“底细底细”,不了解底细,怎么能了解后来支蔓出来的东西?其次,要读的是律部的书,像汉地佛教很重要的《四分律》,原来是法藏部的律本,共有60卷,《五分律》有30卷,原来是化地部的,叫《弥沙部和醯五分律》,还有原属说一切有部的《十诵律》61卷,大众部的《摩诃僧律》40卷,也许你看的时候觉得太多而且翻来复去,但是里面的故事还是很有趣的。再次,你还要读很多后出的经典,主要是影响中国特别深的大乘佛教经典,像《华严经》、《法华经》、《楞伽经》、《维摩诘经》等等,也包括很多解释佛经的“论”,这些论有时比佛经要深,说起来他们是解释经典的,但是解释有时候就是发挥和深入,像《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中论》、《百论》等等,思想都很复杂。最后,也包括各种后人的著作,像天台宗、禅宗、净土宗的和尚,都有很多自己写的书和文章,这些都是佛教思想的一个部分。
  研究佛教思想的主要方法,我简单地说,是语言学加上哲学加上心理学。佛教思想并不是哲学,哲学研究那一套方法和观念,是从西方来的,套不到佛教那里,或者说,用西方哲学研究的那一套硬套佛教,有点像中国成语里的圆凿方枘,或者削足适履,刻舟求剑。
  首先,要有语言意识,佛教说,“名”是“想”,是引起联想的,也是记录“识”的,是认识的符号,而宇宙一切法,都靠“名”引起“想”,然后幻化为现象世界,所以语言是很重要的,而语言其实是有背景的。比如,你得懂一点巴利文和梵文,据说,早期佛经是不用梵文记录的,多数是用当地人口头语言记录的,但是后来佛教在上层人士中流传,所以渐渐也用梵文了,而巴利文佛经后来传到缅甸、泰国、老挝等等地区,现在有很多佛教书还是那边留存下来的,你懂一点那些语言,就会对佛教过去的意思多一点理解,特别是佛教里面有很多自己的术语,无论用西方概念和中国概念都对不上,像唯识学里面的八识、三性、三能变、五位百法以及转识成智的五位,像佛经里面常常说的“量”、“现量”、“比量”,你得先抛开自己熟悉了的一套语言表达系统,对这些词语一一体会和了解,才可能进入佛教的思维世界,熊十力曾经做了《佛家名相通释》,可以参考,只是要注意,熊十力常常是自说自话,不一定是谨守佛教原义的。其次,你还要懂一点心理学,佛教分析特别细,是人的意识、感觉和心理,像八识、五阴等等,它把人的心理意识形成和呈现,掰得细细的,一层一层说,常人自己都不可能分别这么细,而佛教却把这些意识活动从语言上分成好多层,一点一点地呈现和推进,这些不是纯粹的哲学符号层面的抽象东西,你不能说它们只是哲学问题,所以心理学的东西也得了解。最后,当然也不能排斥哲学,佛教有很多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哲理分析,比如“一切皆空”、“万法唯识”、“自性”等等,你也可以从哲学角度去认识它,不过不能用简单的唯物、唯心来分析,也不要把一个佛教的思想先就分成认识论、本体论,因为佛教关于宇宙本质“空”、“有”的想法,并不是一个玄虚抽象的讨论,它和人对于心理、物理世界的认知是互为背景和条件的。换句话说,你要了解佛教的思想,要从那个时代人的想法去理解它,那个时代的人没有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的区分,也没有本体和认识的分别。正是因为如此,你要把佛教当时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从语言、心理、哲学、逻辑各个方面综合起来体会和把握。
  现在研究佛教,更受到很多新方法的启发和挑战,比如后结构主义对于语义、立场、中心的瓦解,像罗兰·巴特的思想,就受到佛教的启发,反过来也向佛教研究提出一些新的挑战,你能不能讲清楚,在佛教瓦解固执的“空”观和后结构主义关于理性的批判之间,有什么区别?又比如海德格和雅斯贝斯的存在主义思想,是否也对佛教研究有一些启发,特别是雅斯贝斯,是写过佛教的文章的,那么,佛教关于人生存在的想法,又和他们有什么区别?从叔本华从吠陀学说、佛教学说中受到影响以来,西方现代思想有很多和东方古代思想互相沟通和激荡,产生了很多新的东西,像“回到事物本身”的观念,像“原初之思”的观念和“无”的观念,究竟怎么理解?在这一点上,日本人很有成就,像铃木大拙的禅思想介绍、西田几多郎、久松真一和京都学派对东方思想和西方思想的新解释,都很有成效,这就使得研究佛教思想的人,越来越不能只看古代佛教的书,还得懂很多现代的东西。
  第四种:佛教仪式及其他活动的研究。
  佛教是宗教,这一点大概没有人否认,是宗教总会有活动,有仪式,过去研究的人对仪式不很注意,还是受到人类学的影响之后,才对这些看起来形而下的东西有兴趣。人类学家告诉我们,宗教仪式是一些不断地重复出现,并依靠重复和强调,引起人们模仿和注意的象征,它意味着一种秩序、等级。像宗教仪式,就是在庄严、隆重、虔敬的气氛中,暗示每一个信仰者,要敬畏什么、追求什么、依从什么、躲避什么,而且还暗示了一种宇宙观,像佛教仪式的坛场、音乐、绘画、供品,其实都很有暗示性和象征性,值得很好地研究。
  可是我们研究得还不够,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有点儿“纸上谈兵”,倒是人家外国人研究得比我们强。在研究佛教仪式活动方面,日本有一部《佛教礼仪辞典》,记载了中日两国佛教一些仪式,包括器具、诵经、念咒、程序等等,很有用。又比如日本的镰田茂雄,他编了一本《中国的佛教仪礼》(China's Buddhist Cere?鄄monies),好厚一大册,1986年作为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的纪要,由大藏出版社出版的,这是他1970年以来参加大渊忍尔、直江广治等学者组成的“海外学术调查团”,用了十几年时间对香港、台湾、东南亚调查的结果,这里面包括了调查报告和资料两大部分,光是看他的“调查报告篇”,你就可以了解香港台湾佛教的“朝暮课诵”、“大悲忏法”、“水陆法会”、“瑜伽焰口”、“放水灯”等等各种各样的仪式,是怎么个程序,是什么样的音乐,是什么功能等等,而他的“资料篇”,等于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至今还在使用的文献,包括仪范、经忏、戒律、疏文等等,比如光是“仪范”这一类,就有《佛教朝暮课诵》、《佛门常用仪式轨范》等等八种。所以,研究这一方面问题,既需要依靠律部的一些文献,需要依靠像后来人编的《梁皇忏》一类的书,还需要勤跑,在一些寺庙里,还可以找到一些很奇特的资料,但是,我觉得这一方面的研究更需要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作一些实际的记录,用录音、录像的方法,再找一些老年的佛教中人调查。大体上来说,是社会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加上历史文献的研究,加上现代关于象征、图像、仪式的理论。(待续)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