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将此深心奉尘刹 ——赵朴初居士佛教生涯一瞥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将此深心奉尘刹 ——赵朴初居士佛教生涯一瞥
  中国佛教协会前任会长赵朴初居士逝世转眼就是五年了!
  1996年1月,他曾大病一场,几乎离去却又回来了。历经生死,他口占了一首诗:
  一息尚存日,何敢怠微躬,
  众生恩不尽,世世报无穷。
  这是他真心的流露,也是他一生的写照。他的一生就是这样精进不息。
  他常常问别人:“你信佛吗?”有人立即给予肯定的答复,也有人红着脸支吾起来。答复肯定的人不一定真明白“信”字的内涵,支吾难言的往往是既不明白信佛是怎么回事,又不愿随便敷衍的老实人。赵朴初居士对这个“信”字是认真而明确的。他说:“信,首先是对佛的信任,然后认真去理解,理解后便要去行,最后从行中得到证悟”。信、解、行、证循环往复,这样的信仰不仅是理念的,更是作为的。是行动,是有因果的。他一生的作为证实了他的悟性与智慧。
  他很喜欢为人书写《华严经》中“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确实,慈悲心是他的根本。他自幼便对佛教慈悲的情怀充满敬仰。不满十岁时随母亲去家乡的廨院寺,住持以庙中火神殿为题出一上联:“火神殿火神菩萨掌管人间灾祸”,他当即以庙中观音阁为题应一下联:“观音阁观音大士保佑黎民平安”。在他心中观音的慈悲是早已扎根的。
  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他便是在这样的精神下学佛的。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孙起孟是他的同乡,又是东吴大学的老同学,曾说:“他的佛学水平很高,在我们全班甚至全校都是突出的”。
  20岁那年他因病休学,住进了上海“觉园”。“觉园”内有一个佛教净业社,是一个由佛教界上层人士组织的念佛团体。在这里,赵朴老对于念佛与“无我”的关系及念佛增强对佛的信念这一方面深有体会。同时,对于与此相关的仪轨乃至唱念也都非常熟悉。
  当年的“觉园”又是一个佛教界高僧大德会聚的佛教活动中心,1929年成立的中国佛教会历届大会都在这里召开。
  赵朴老在这里担任文牍员、秘书、文书等职务,除认真办理佛教事务外,与许多高僧大德都有交往。九世班禅在“觉园”成立蒙藏学院,斯里兰卡的纳罗达法师在此讲南传佛教,使他在教理方面感受到了三大语系的教导。而这里佛教图书馆收藏的《大藏经》及诸多佛教经、律、论也使他更深入地理解佛教的真谛。
  他按信、解、行、证的要求读藏经,常常记下一些很关键的教义。当他读到“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时,他想:尘刹是多于微尘数之无量世界,将自己的心献给这样的世界需要多么宽广的胸怀呀!但这只是一个真诚的佛教徒的报恩理念,无量世界是具体的,这一教义引导他致力于人间佛教。
  他本着“报国土恩”的教义,投身救亡活动。他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和佛教信众一起成立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组织中国佛教徒发表致日本佛教徒书,要求他们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他参与发起丙子息灾法会;他将进步青年送到新四军去参加抗日……
  在教育难童中他强调:“佛教的教育,要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用功,在言语文字之外着手”。不偏重于学知识而更强调做人,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净业教养院培养出了一批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抗战胜利后他又投身于反对内战、坚持和平的活动。
  他的言行和许多高僧大德心心相印,圆瑛、太虚等佛门领袖都十分信任他。1947年他在《太虚法师挽诗》中反映了这种情况:
  旬前招我何为者,付我新编意倍醰。
  遗嘱分明今始悟,先几隐绝话头参*。
  神州风雨沉千劫,旷世光华掩一龛。
  火宅群儿应不舍,再来佇见雨优昙。
  原注: 师逝世前十日,以电话招余至玉佛寺相见,欣然若无事,以所著《人生佛教》一书见赠,勉余今后努力护法,不期遂成永别。闻人言:师数日前告人,将往无锡、常州。初未知其暗示无常也。
  他认为护法的含意应该是:认真修学佛法,依教奉行,表现出佛教徒所应具备的精神风范,使社会对佛教产生好的观念,有利于佛法住世并发扬光大。能坚持这点才是好的护法。数十年实践证明,赵朴老是一个好护法。
  五十多年后,茗山法师去医院看赵朴老,二人谈起了当年这段往事,茗山法师说:“这是太虚法师把弘扬人间佛教的责任托付给你了”。 回忆起这段往事他深有所感,认为这似乎是预言一般。
  他对自己的观点并不执著,而是很愿意听取不同看法,很愿意与大家探讨。他曾给我写过一张便条:“人间佛教——这个提法,有人不以为然,但至今没有看到那些抱不同意见的文章,能不能找来看?我曾请上海佛教朋友找给我看,他们不肯,大概是怕我生气,因为是点了我的名来批评的。其实,我不会生气。我倒想有人写一篇或几篇文章阐明‘人间佛教’的宗旨的,我愿意专为此付稿酬,不论《法音》或《佛教文化》采用与否”。
  赵朴初居士本着慈悲为众生之念,始终坚持慈善救济事业。1950年华东军政委员会和上海市军管会决定由赵朴老将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救济物资接收过来作救济之用。这是一笔极为庞大的物资,“三反”运动开始后,他在运动中经受了上海、华东和中央的三级审查。他平静地在屋里看经、读书、思考,他心中始终牢记庞大的物质属于需要它的众生,一定要认真合理地分配这些物资到需要者的手里。对发心上报三宝恩、下报众生恩的他来说,“贪”字在心里没有容留之处。他坚信实事求是的因果观,给自己和部属定下三条原则:在面临不公正对待或遇到逆境时,“不乱说自己,不乱说别人,不自杀”。审查结果,没有任何问题。这次考验反映了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观,也显现了他的修养。
  他的表现深受政府赞许,周恩来总理代表政务院让他进京,筹备中国佛教协会的成立工作,这是政府体现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一项重大措施。早在华东时,周总理就请他与丁光训、罗竹风诸先生一起,对新中国宗教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作过许多分析研究,为此后提出宗教的“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起到了相应的作用。
  中国佛教协会的成立把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各宗派的佛教徒组织起来,成立全中国统一的爱国佛教团体,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事。赵朴老是发起人之一,也是积极的组织者。中国佛协会第一届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并在会上做工作报告,他说:
  “新时代所给予我们的使命是重大的,报三宝恩、报国土恩、报众生恩的因缘没有比今天再具足的了。诸位都是抱着续佛慧命的信心和热忱,不远千里万里而来参加会议的。现在请让我举一件公案。有一天释迦牟尼问弟子们,怎样才能够使一滴水永远不干?弟子们回答不出。佛说‘放到大海里去’。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力量是一滴水,只要我们肯把它放在人民利益的大海里去,这一滴水是永远不会干的”。
  这是他始终坚持的信念。不论担任什么职务,他都明白个人与众生是滴水与大海的关系。他尊重有道行的高僧大德、有修养的学者,也不轻视一般信众,一律和蔼地对待他们。我曾亲眼看到有人向他顶礼,他赶忙俯身还礼的情景。以后年老了,弯不下身子,也必定伸出双手去阻止并搀扶对方。
  赵朴老十分明白中国佛教协会的使命,那就是要使这个全国统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组织成为一个三大语系佛教相互支持、弘法利生、和合圆融的团体。
  佛教有巴利、汉、藏三大语系。他对三大语系的经典、僧众、道场、文化、艺术都很关心,常常提出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引起我们的重视。虽然这里只能记下一星半点,但亦可见一斑。
  有关汉传佛教经典,他对金陵刻经处提出过许多要求,并时刻关怀着经典的出版发行与佛教学术研究的成果。
  对于南传佛教经典,早年他就组织过五比丘赴锡兰留学,专门选了不少南传经典编入《普慧藏》。进入到近九十高龄,他还关心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沟通。他要我们请一位在北大学习的斯里兰卡学僧来教巴利文三皈五戒颂词,即:南无如来应供正遍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五戒……。
  他说:“我想这是必要的,因为会有人来求受皈戒的。而且是一般佛教徒课诵所必需的”。
  他还说:“可否请五位留斯比丘(集体或个人)写一篇关于斯里兰卡佛教大学的静坐修习文章(净因师曾有一篇报告谈到静坐修习的事)?我希望写得详细一些”。
  “‘诸恶莫作……’的诵念,是每天什么时候念?我个人认为我国通行的早晚课须改,特别是早课”。
  他想请人“直接从巴利文《吉祥经》译成汉文(最好用文言),请你们考虑,可否请留斯五位硕士比丘师担任这一任务?”他也关心南传佛教建筑,要“同时请他们(五比丘)寄一张康堤佛牙塔(即锡兰佛牙塔)的照片给我,我打算请人画一幅油画”。
  对于藏传佛教,赵朴老也是同样关心。他提出:“研究所有没有人懂藏文?要有人懂藏文,研究藏传佛教”。
  他支持汉地僧人、学者学习藏传佛教,对不利于团结的做法要予以抵制。他说:“藏传佛教宗喀巴一派,号称格鲁派,传至汉地后,有法尊、能海、观空等法师皆有译著,有贡献于佛教文化。现在北京的胡继欧、杨德能,都属这一派。在四川的隆莲法师、清定法师也属这一派。现在有一股风,以反对密宗名义加以排斥,这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宗派团结的。我想请研究所对格鲁派的历史情况和汉族佛教学者学习继承这一派的情况简略地作一书面介绍”。
  佛教最强调应机,因此佛教总能和社会上真、善、美的人与事相应。建国初期宪法颁布了,佛教徒要学习宪法,他写了《让宪法进庙门》:
  佛陀教信徒们行善止恶
  要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要求每个人过正当的生活
  禁止对别人威吓、奴役和掠夺
  消灭剥削和贫困
  这是我们的宪法的庄严使命
  这才能真正实现“众生平等”
  这才能真正实现“国土严净”
  1961年7月25日至28日,“世界宗教徒和平会议”在京都召开,议题是“全面裁军、禁止原子弹氢弹、非核武装”,以赵朴老为团长的中国宗教界代表团出席。
  这次会议通过的《京都宣言》经过了一番斗争。赵朴老站出来讲话提出:
  “和平势力对待战争势力,应该像佛对待魔一样。当魔王派遣魔军向佛进攻的时候,佛放出五个雄猛的狮子,魔军立刻溃退下去。佛教主张无畏无怖,使人类免于恐怖,首先自己要有大无畏精神。应当学佛的榜样,对战争势力放出狮子来”。
  赵朴老的讲话,使起草委员会的成员大受鼓舞,一时他们都成了“狮子”,《京都宣言》一气呵成!
  为加深爱国爱教的理念,他要我们“将历史上佛教人士自释迦佛,下及林则徐简明地列叙其事迹,对今天提倡的‘爱国爱教’作事实的说明与指导。宋代大慧杲禅师很爱国,曾说三世诸佛都是血性男子做的。诸如此类,都可以闲谈的方式写出来”。
  这一切说明他弘扬佛法始终坚持应机这一点,并且取得很好的效果。
  “文革”风暴袭来了,从整天为祖国、为众生、为佛教、为文化的忙碌中要到单位被监督劳动,他并没有沮丧、悲观,“今朝遍手黑,明日彻心红”、“乐在其中”(《搓煤球》)的对联表达了他的豁达。
  经历过无数风雨的赵朴老知道善缘、恶缘是始终存在于世间的,劫难对人生、社会来说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如何面对。
  对于他一生坚持奉行的“人间佛教”,即使在“闭门思过”中仍然坚持。此后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出版的《俗语佛源》便是在这一时期种下的因。
  只要有一点机会他便会积极投入弘扬佛法、挽救佛教机构的工作。1973年,南京金陵刻经处创始人杨仁山的孙女杨步伟、孙婿赵元任夫妇,从美国来拜访周总理,谈金陵刻经处的事情。总理说,赶快把赵朴老请来。赵朴老向周总理介绍了有关情况。他知道那时极“左”思潮盛行,便特意说:当年鲁迅先生曾经出资在那里刻印《百喻经》。周恩来一听,心下释然,马上将恢复金陵刻经处的任务交给佛教协会赵朴初办理。
  在周总理的支持下,赵朴老顶着“左”的干扰,为恢复金陵刻经处九下南京,四处奔忙。浩劫之中,金陵刻经处又一次起死回生。
  1975年10月是文化大革命后中国方面第一次邀请日本佛教巡礼团访华,赵朴老全程陪同。巡礼团一行参访了北京、西安、南京、扬州、上海、杭州和天台山。当年巡礼团成员之一的日本比睿山延历寺小林彰隆长老回忆说——每天倾听先生的言谈,先生在致辞中慷慨陈辞:“中国有十亿人口,其中一定会出现复兴中国佛教的人才。我对中国佛教的未来毫不悲观”。
  他写过一首《拟寒山》,提到“作善有善报,作恶有恶报,莫羡忉利天,转眼泥犁掉。”这是他对佛教因果观坚定的信念。现实果然,“文革”结束了,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
  “文革”结束后,为了中国佛教的复苏,落实宗教政策首先要恢复宗教场所,为此他不遗余力四处奔忙,一个又一个寺院建起了。
  他深知佛教建设重在僧才,认真抓了培养工作,一批年轻的僧才涌现了,今天他们已担负起承前启后、续佛慧命的担子。
  他曾对人说自己有两大心愿:一是希望人们更多地认识佛教,不要因一些现象而产生误解;二是希望佛教文化能广为弘扬。信仰、文化本是一体的,当人们看到历史上佛教留下的文化遗产那么生动丰富,会更深地理解佛教的内涵。
  为此他广泛接触教内外的善知识,他的言行给这些高僧大德、专家学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他最后的岁月里,对于宗教、信仰、文化、众生心灵的真善美等问题,认识上已臻于化境。此时他挥臂一呼,提出了五方五佛的定位与信仰体系:
  “在神州大地东、南、西、北五个方位已有五尊大佛,从理论上说已是五智具足,从自然法则上说已是五大协和,从修因证果的关系上说,在因行上有四大名山四大菩萨的信仰,在果德上有五方五佛的崇奉。佛教界在佛像供奉方面要注意把事相设施上的差别性和理论体系上的完整性结合贯通起来,保持像四大名山四大菩萨、五方五佛这种信仰的体系,让这种信仰体系在广大信徒的心目中形成一种稳定的依托,有助于信仰情感的落实,有助于整个教团在信仰上形成一种凝聚力。”
  一息尚存日,何敢怠微躬。
  众生恩不尽,世世报无穷。
  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
  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这两首诗偈体现了他对“三法印”的深刻理解。缘起性空,性空不碍缘起,空有是互依的。
  “将此深心奉尘刹”,这便是他的一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