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宗教比较>>正文内容

放下心中的一把尺—探讨竞争与比较的心态(二)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李宗烨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放下心中的一把尺—探讨竞争与比较的心态(二)
  二○○六年四月十六日讲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大楼
  ◆ 李宗烨 主讲
  ◆ 编辑小组 整理
  提问:请问老师,如果停止了比较,是不是就会失去上进的动力呢?
  解答:这真是个太好的问题!我们都理所当然觉得应该要向上迈进,“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害怕如果不比较,是不是会怠惰?会原地踏步,没有进步?我们当然可以问自己要进步到那里?是进步到一个更高的目标,一个自己觉得更厉害、更棒的境界?然后以为进步了就有价值,就会喜欢自己,这就是成功了吗?那样的进步,其实是因为讨厌或觉得现在不够好,所以需要再进步,很害怕如果没有鞭策自己的动力,就会退步,变成没有用的人。
  我们不讲上进,讲发展自己、开拓自己好了。这其中包含有两种动力,一种是因为害怕,所以有一个驱迫的力量,要求自己努力往上爬,这是因害怕所产生的鞭策及驱迫的力量,有的人是藉著这个动力发展自己。另一个发展自己的力量是因为兴趣、因为喜欢,若因为兴趣跟喜欢,就没有这把尺。你做这件事的动力不是因为要往上爬,想要证明自己,或者不要输给别人,你做这件事纯粹是因为自己高兴,享受其中的乐趣,在过程里,用一种游戏的心情做这样的事情,是真正的在发展自我,发展自己的兴趣跟生命力。
  我们整个社会扭曲的地方,就是太强调上进,因为它暗示著现在都是糟糕的。一直进步进步的情况下,有些东西可能改善了,可是得忧郁症的人、失眠的人愈来愈多,每个人都不喜欢自己,得癌症的、犯罪的也愈来愈多。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们能不能再重新省思什么是“上进”?是不是因为讨厌、不满意现在的自己所以上进?上进有没有止境?其实我们常常以为只要达到了目标,“我”才会有价值,可是当有一天你回头看,你会发现自己已经达到很多目标了,可是仍然没有喜欢自己,永远都觉得自己现在有问题,未来才是OK的。但是那个未来也只不过是下一个今天而已啊!我们都以为要把什么问题解决了才能够轻松,可是永远都没办法轻松,因为问题永远都解决不完。
  提问:既然达到目标跟价值是不能连结的,那价值应该建立在什么地方?
  解答:建立在没有条件上面。简单的说,做喜欢的事情,你就会有满足感了。我们内心的动力有两种,一种是因为害怕,所以一直想要做。可是害怕还在,害怕不会因为达到目标就停止,反而会更强化;另外一种是因为你高兴、喜欢去做那件事情,你在做的时候就会有满足跟快乐感。前几天新闻报导内湖有一个铁路达人,家里弄了很多铁路的轨道、火车模型,他收集很多的火车票根、行程表、时刻表,有空,就带著太太参观全省每个铁路站。他这样做并不是想证明或要得到什么肯定,只是因为喜欢!他也从过程中满足自己,喜欢自己。因为当做游戏,所以也就没有所谓价值的问题。
  达到目标的人,或者我们以为站在那把尺比较上面的人,会歧视下面没有达到目标的人,所以处在这把尺比较下面的人就会觉得羞愧,觉得自己没有价值。譬如有钱的人歧视收入比较低的人,成绩好的人或者老师,歧视成绩不好的同学,这样的歧视,造成被歧视的人觉得他是没有价值的,我们需要去察觉那个羞愧感,然后放掉它。很多人力争上游,想要努力达到什么目标摆脱那个羞愧感,结果摆脱不掉,反而更痛苦了。
  陈述:羞愧感是别人给的,是社会给的,我们根本没有办法销掉。
  解答:为什么没办法消掉?是因为我们认同这个歧视,觉得自己有问题,才会对我们产生作用,不是吗?你可以像马英九市长一样很勇敢的说:“谢谢指教!你这问题很好。”就是因为我们先怀疑自己,先心虚了,所以别人讲的那一句,我们全盘接受才会受伤。举例来说,如果你对你的头发不在意,怎样乱你都无所谓,别人说你的头发剪得像狗啃的一样,你会不会受伤?不会!也无所谓。可是有的人就会很受伤,为什么?因为可能他把自己的头发跟自我价值连在一起,所以心虚,先觉得自己头发很不好看、不够好,所以人家讲头发怎样他就会中枪落马。这种心虚是从那里来的?当然是社会过去的记忆跟经验。因为小时候没有判断力,如果别人不喜欢我们,就会觉得是不是自己有问题,就会有种羞愧感,造成心虚。就像有些成绩好的小孩的父母会跟自己的小孩说,不要跟那个成绩不好的学生在一起,成绩不好的学生当然就会觉得自己成绩不好不被欢迎,而产生一种羞愧感的记忆。所以羞愧感是社会造就出来的,是造成大家日后更须要认同那一把尺,要力争上游证明自己,悲剧也就从这里开始了。为了要摆脱羞愧感,每个人都要在社会认同的那把尺里面出人头地,认为至少要有个董事长的头衔,这样人家可能会比较尊敬我一点,所以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很痛苦。
  提问:请问要摆脱羞愧感,要力争上游,受到很大的压力,要如何保持心态平衡?
  解答:不要认同那个羞愧感。如果你还有印象是什么事情让你觉得自己不好或是羞愧的,而你愿意将它说出来,或者找一个比较有同理心的人倾听,你会发现,听你讲这些事情的人,会觉得没怎样啊,你也没有那么糟糕、那么差劲。厘清之后,你会发现事情没有那么恐怖,自己其实没有那么糟糕,你就能够释怀了,羞愧感自然瓦解。用长大的眼光去看小时候羞愧的那件事情,可能就会觉得问题不是出在自己身上,不是自己的责任,也不是自己的错,也会释怀那种羞愧的感觉。
  提问:请问承认自己是个有缺点的凡人,是不是有用?
  解答:这个问题也很好,你们的问题都是有智慧的问题。自信有二种,有一种自信我们叫它A,他给别人的印象都是很完美、很不错的,各方面都是一百分,他不允许自己呈现失败或瑕疵给别人看;还有一种自信B,就是承认他的弱点、不足或是瑕疵的地方,也不避讳让别人了解。哪一种人会比较有自信?答案当然是B。因为他能接纳自己的每一个部分,而不需要跟自己打架。这个A会很辛苦,因为只要有一点小小的缺憾跟不完美,他就会跳脚或者想要隐藏,所以要花比较多力气来掩饰自己。
  健康的自信不在于你多完美,或者你在各方面都没有缺点,而在于你不要在心里批判自己。当你不批判自己,就比较不会有压力跟冲突,也比较不会误会别人的话。刚刚讲到小孩子的羞愧感,如果你发现现在奋斗的力量,就是来自于小时候的羞愧感,那你可以检查看看,这一路奋斗下来,羞愧感有减少了吗?或还是一样没有释怀?
  提问:老师,达尔文提出弱肉强食的论点,我想我们的竞争和比较这种概念,和我们生物基因里面的记忆,从远古以前就一直传承,你如果不强就会被干掉,我们现在是以另外一种情形处于社会上,老师您认为这样的竞争和比较是有必要的吗?可能在远古时代,你如果比较弱就会被吃掉,或者被人家干掉,可是现在我们超文明的,我觉得竞争和比较可能还是有需要,请问老师,你的想法怎样?
  解答:我们的问题是我们国中生物都念得太好了,一直根深柢固的相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者淘汰,所以我们都变得非常害怕那句话“不要输在起跑点上面”。有一些竞争是外界客观的事实,但因为我们都找错了跑道,所以才有竞争这个问题。就像那个喜欢收集铁路相关物品的人,有没有人跟他竞争?其实也不用竞争,如果有另外一个收藏者也很好啊,一起收藏,一起交换火车,就不会是竞争的问题了。有一个人住在桃园,喜欢搜集蚂蚁、养蚂蚁,后来成为蚂蚁专家,专卖蚂蚁,每个月都还有好几万块收入。所以问题是每个人都没有真正认识自己,如果能找出自己喜欢的舞台在哪里,找到你喜欢的事情,那竞不竞争就不是问题了。当然有些客观的竞争是存在的,但如果你是做你喜欢的事情,那些竞争或延伸的问题,就应该不是问题了。刚刚讲这个世界是竞争的,嬴了才会有价值,其实我们可以颠覆一下,世界可能也是互相合作、互相依存的,世界也可以是友善的,只要你做你喜欢的事情,老天爷都会帮助你呀!世界是可以友善的,不一定需要竞争,输赢跟价值是可以没有关系的。小孩的表现是小孩子的,不完全是父母的责任,把它分开来。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都说OK,但不要说现在不做就后悔。
  提问:老师,如果遇到很喜欢跟你比较的人怎么办?需不需要提醒或告诉他老师您的这些观念?
  解答:他为什么喜欢跟你比较?是不是想藉著跟你比较把你踩下去,垫高自己?还是让自己觉得很哀怨?你的问题也很好,要试著了解他为什么那么喜欢跟你比较?是否藉此来展现他的优越感?如果是,那要看他是否心虚或自我怀疑?为什么一个人喜欢把别人比下去,不断累积自我的优越感?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对自我有不确定感,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才要到处去把别人比下去来证明自己很厉害,所以你要了解,他是想要藉此化解他的心虚。当然欢迎你跟别人分享课堂上的心得,除非他准备好要听真话的时候再说,不然你就当做功德鼓励他:“你真的不错啊!”“你真的很好!”“我也蛮喜欢你啊!”有的人还没有准备好,要察觉喜欢比较是因为他内心对自己的怀疑,你讲他就会反弹。如果他很诚恳、很坦诚,可能他会愿意接受,对他会有很大的帮助。
  优越感其实跟毒瘾差不多,因为永远都无法满足,会一直需要填补。如果对方喜欢拿你比较,就让他赢,一方面可以培养我们的谦卑,一方面也可以赞叹对方,他也会很高兴,这是我的一点小建议。
  提问:老师您刚才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要管别人的比较,如果照这种说法,你是不是建议我们现在就把可能不快乐的工作辞掉,然后每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比方说我每天就一直吃,因为不用管别人怎样看我的身材,因为很快乐我就吃,然后每天看漫画、看电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质疑:好好!好羡慕!是这样子吗?不是哦,那是怎样?谁说不是,好,你来回答。
  回答:我想老师的意思应该是说,先从肯定自己、喜欢自己做起。或许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外在的环境,你的工作、你的外在环境不须改变,要改变的是自己对自己的想法,你刚刚讲的那种生活方式,好像有点太放纵自己了。
  解答:好。会有这个问题,是因为你现在在做一些勉强自己的事情,我们把它分作“做该做的事情”、“逃避该做的事情”以及“感觉想做的东西”三种情形。大部分人的痛苦就是因为常常在“做”跟“逃避”这两个当中拔河。因为“该做”,做得很勉强、很痛苦,所以就跑到逃避这一头来,这是逃避的行为。譬如现在很多学生,心里唠叨、脑袋想著「该念书了”,可是又不喜欢念,所以很多学生念书之前就开始收东西、剪指甲、擦桌子、吃零食, 然后看看E-mail,为什么做这些疑似行为?因为他心里正在抗拒那个所谓该做的事情,直到考试或期限到了,才勉强自己做。因为用加倍的力气念书,反弹就更大。玩的时候想著该做的事,做该做的事情又想著赶快考完去玩,做这里也不对,做那里也不对。
  我们应该去感觉自己喜欢什么,譬如去感觉数学方程式的对称之美,英文字有很多很有趣的地方,感觉喜欢去读它们,若你的阅读动力是来自于自然的、喜欢的,就会有一种自发性。现代人因为都在勉强自己或者被强迫,所以心里就产生许多的抗拒,以为放纵自己就可以跳脱竞争跟比较心态的跑道。当然该做的事有一部分是符合社会或家人的期望,有些是你愿意做的,有些是令人挣扎矛盾的,我们必须去察觉跟认识。你可以把某些该做的事变成喜欢做的事,有时候不喜欢是因为态度有问题,可能是因为讨厌某个老师,或者讨厌过去的某一个经验,所以才变得对整个该做的事情都变成讨厌。
  认识自己,找出让自己感觉真正喜欢做的事,做让自己有动力的事情,而不是用一种勉强跟驱迫的方式。
  (未完待续)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