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科学>>正文内容

由物理科学观谈佛法的境、行、果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郑振煌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由物理科学观谈佛法的境、行、果
  郑振煌◎讲《清净道论》之随堂笔记
  曾祥秀◎整理 1995/05/06
  ——自性空与缘起有
  ——光波与粒子、质和能、心与气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束缚能与游离能
  “境、行、果”
  我们禅修的目的何在?为什么要讲得那么详细?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在佛法里面一定提到三项精神,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境、行、果,又称之为根、道、果。
  众生的果报都是业果——业力不清净带来的果报,因此会烦恼、痛苦,而修行人知道自己外在苦的情况、烦恼的情况,是因为业力的关系。我们的“无明”造作了业力,所以要了解佛法的根本精神。
  自性空不碍缘起有,缘起有不碍自性空
  佛法之首要,不外乎“性空”,也就是“自性空”的精神,认为一切万物、万法,没有一个实存、坚固、永恒不变的自性,一切都在改变,不管是具体或抽象的,都不断在改变,这就是“自性空”。能够自性空就能够打破“常见”。常见就是众生对自我保护、自我保存的欲望,不肯接受时间在“无常”改变的事实,但佛法提出自性空的理论,那是从观察“境”而得到的,以此来对治常见。
  但自性空不碍“缘起有”,并可对治“断见”。一般众生不是落入断见,就是落入常见,其他宗教、哲学理论也是一样,这都是错误的。佛法就妙在这个地方,从思惟、从观察、从实验、从体证,而得到“自性空不碍缘起有,缘起有不碍自性空”的结论,把常见、断见一齐破除掉,而得到的一种“中道”。
  佛法怎样得到自性空、缘起有的理论呢?是从正确的知识而来,也就是从两“量”而来。有了正确的知识才有智慧、光明,才不会妄作,这就会使人开朗!即使体内有癌细胞,也不把它当做敌人,能够与其和平共存,所以癌细胞不会捣蛋,外境的敌人不会捣蛋,因为“量”,把自己剁碎供养它都可以。佛法就是因为量而得到正确知识。
  “现量”和“比量”
  “量”有两种,即“现量”和“比量”。比量建立在逻辑推演和辩证法上,逻辑推演依理性而成立。何谓逻辑推演?以世俗谛的角度来看,太阳每天都是从东方出来,千百年来都是如此,你看,我看,每一个人看都是如此,结论都相同,所以我们可以比量,可以逻辑推演出每天早上太阳都是从东边出来。
  逻辑有演绎法和归纳法,先归纳之后,就可以演绎。先归纳每一个人的共同经验而得到结论,再进入演绎。另外是辩证法,以正、反、合来辩,辩到最后,得到某个定律。只要有一个角度可以推翻这个定律,它就不能存在。
  现量则有许多种,第一种是“五官”的现量,亦即透过眼、耳、鼻、舌、身,五官体会到或证实的,就是现量。第二种是“意”的现量,是透过思想所得到的存在或不存在,就是意的现量。第三种是“经验”的现量,透过经验得到现量。另外就是“实验”的现量,是以微观的角度做实验;做实验一定要可重复、可再现,并具真实性。在同样的条件下,任何人都可重复做,所产生的效果相同,结果也都相同,这就是“实验”的现量。
  世俗谛 vs 胜义谛
  以比量和现量所得到的知识,才是正确的知识,但这种“正确的知识”在佛法的角度来看,只是“世俗谛”。缘起有就是世俗谛,因为有某些条件和合、偶合、组合,所以会产生某些现象。世俗谛的缘起有会改变,因缘不同就会改变。比如以五官的现量来说,戴上不同颜色的眼镜,同样的事物看起来就不同,这就是“世俗谛”。
  佛法的另一个角度是“胜义谛”,也就是性空。所有的量统统是世俗谛,为什么呢?比如五官的现量,因环境的种种影响、内五根的影响、外五尘的影响,就会影响我们的五官现量,“你有什么条件,就会有什么五官现量的执著。”因此这是属于世俗谛。
  “意”现量亦然,思考随心情不同,所思考的东西和方向就不同。比如十年前和现在,对同一事物的看法绝对不同。学佛前与学佛后,对某一事件的看法也不一样,这就是“意”现量,也是世俗谛。它是有,是缘起有,是假有,变化之中的有,非真实的有,是缘起而有的。
  经验、实验的现量也是缘起有,是假的。在微观的实验室里,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发现,做实验的人和被实验的东西,两者互有关联,稍有微细的改变,就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即使所有的条件一样,做实验的人以其“心”的力量,竟然可以影响实验的结果。因为很微观,稍有些微的不同就呈现出来。
  以宏观的角度看这张桌子,一年前和现在看起来一样,只是有一个变数的稳定性而已。可是我们以微观,也就是很细腻的观察它,就会发现它一直在改变。在实验室里,实验者主动的心,会影响到被实验物的现象,真是很妙。因此,现量和比量所得到的知识,还不是正确知识;但是以世俗谛的角度而言,它是知识,它是正确的知识。唯有在胜义谛的情况之下,才是佛所说的那种智慧。
  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呢?禅定就是修行之一,因为我们想获得一个果报,开智慧的果报,解脱自在的果报,安详快乐无拘无束的果报。
  测不准理论
  物理学有一个定律,所有一切物质具有质和能两方面,只要分析一切的物质,最后会发现,它有质量,也有能量;能量是由质量发展出来的。如果以相对论来讲:E=MC,质量和能量是成正比的,分析到最后,物理学发现,每个东西具有两个向度,第一个向度是粒子的向度,第二个向度变成光波的向度。将每一个物质不断的分析下去,分析到最小的量子,到最微细的时候,一切的物质就只呈现这两个向度,也就是“粒子”和“光波”。粒子就是质量,光波就是能量,但粒子也是光波,一方面具有粒子的特性,另一方面也具有光波的特性。具有粒子的特性就是有个质点;具有光波的特性就是没有那个质点。一切物质分析到最后,同时可以有一个质点,又具有波的性质,而波的性质就没有质点了,也就是说,它有时候呈现粒子质点的形式,有时候这个质点也不存在。因此得出一个理论,所谓不确定理论,或测不准理论,是一个不确定的定律。
  即使以最精密的实验仪器,来测量一个物质最微细的量子,也是绝对测不准。同一个现象,现在测量和片刻后测量都不一样,因为有时候呈现粒子的向度,有时候呈现光波的向度,形成了测不准,一个不确定。物质同时呈现质和能的向度,也就是粒子和波的向度。
  就“心”来讲,也就是在精神层面上,则呈现“心”和“气”两种向度。“气”是一种质量,就是粒子;“心”是能量,就是光波。心是无形无状的,心有它的作用,它表现出来就是气,当气强的时候,心一定是比较坚定;当气很顺的时候,心比较安详、稳定、快乐。心是光波能量的作用,它所表现出来的、能让人测量出来的是“气”。“气”有强、有弱、有顺、有混乱等各种情况。
  所知障--对境不了解
  为什么有些人是痛苦烦恼的,是轮回的,而有些人是快乐的,是光明的,是能了生死、解脱自在的。关键点就在这个地方,会烦恼、痛苦的人是对“境”不了解,所以产生佛法所说的“所知障”,所知障引生烦恼障,以致没有智慧。以所知障来看,若对现象不了解,一定会产生烦恼。了解现象,破了所知障就不会有烦恼,这是自然的规律。佛法的理论,就用“性空不碍缘起,缘起不碍性空”,也就是《心经》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一切物质分析到最后,无非是粒子和光波两个向度,因此,“色不异空,空不异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粒子就是光波,光波就是粒子。光波是空,是能量;粒子是色,是物质。以上是就色身部分来谈。接下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在《金刚经》里,如来对须菩提讲:“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来智慧之高,不是我们一般人能去现量、比量的。微尘就是最小最小的量子或粒子,非微尘是说粒子不存在,呈现的向度就是光波。“是名微尘”,这个才是微尘,因为它是色法,色法就是空,所以才是色法。如果色法不空,就不能称为色法。色法是因缘所生,是缘起,是条件组合而成的。最小的量子,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最大的世界——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微尘是最小的量子,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因为三千大千世界是有条件的,是缘起有,因此它是非世界,因此它是粒子又是光波,是光波又是粒子,是质又是能。
  再者,《心经》接著又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就是说“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识”,因为受想行识都是心、气的作用。以精神层面分析,两者一直在变化,我们一直在用五官现量,用我们的比量或意现量、经验现量、实验现量,我们的心和气一直在变,因为心类似于光波,气类似于质量或粒子,它们是同时存在的两个现量,离开了质就没有能,能存在于质量,有质量必然有能量,心也一样,有心就有气,气存在于心。就像我们提到过的死心现前,那时人变得有气无力,没有气,心也就死了。气脉、呼吸停止,就是真正的死亡。
  佛法提出境、行、果的理论。为什么我们要读那么琐碎的东西呢?为什么要了解四禅八定的内容和结果?就是要对境了解,才能破除所知障,了解了现象,烦恼就没有了,有所知障必然会有烦恼障。
  “境”,是“心”所攀缘、认知、领纳、执著的对象。因此佛法说,所知障是我们对有为法和无为法不了解,总是执著有为法的东西认为是真实有、永恒不变的有,也执著有无为法,认为涅槃、天堂、极乐世界是真实有,那是所知障。在究竟的程度上来说,在世俗谛的角度是有,胜义谛的角度是没有,即使是极乐世界,也是诸善上人,大家的清净心所形成的。一个有烦恼心、心不清净的人,看极乐世界是很脏的,心清净的人,即使在五浊世界也是清净的。执著其为有,是世俗谛的有,只能帮助我们到一个有限的程度,要究竟成佛,一定要证胜义谛的空。
  有为法、无为法都是世俗谛的有,在胜义谛上都是自性空,不是客观的存在。但佛陀在深观后,发现一切都不是客观的存在,都不是自性有,一切都是因缘有、缘起有,因缘改变,有就立刻改变,没有那一个“有”可以真实的有,坚固的有,永恒的有。
  一切的物质分析到最后,都是光波和粒子,有时是光波,有时是粒子,因此测不准,也就是不确定性质,是可以改变的。在微观之下,它一直在变动。
  从现代心理学来看,我们的心有两种能量,一是游离能,一是束缚能。物也一样,有某种限度的稳定性,比如这个桌子,上个月我来和现在我来看都是一样,因为它有某种限度的稳定性,也就是有地大的作用。但是在微观时,即使是固体的东西也在刹那、刹那的改变,那就是游离能。当游离能大于束缚能时,就有很显著的改变;当束缚能大于游离能时,会呈现某种程度的稳定,改变便很微细,使人无法觉察。
  以心的角度来看,这种束缚能的稳定性质,其实是来自我们的业力,因为业力的力量很大,把我们束缚住,束缚住我们心的作用。没有学佛以前,我们的束缚能很大,这是一种宿命观。看过《了凡四训》,我们就了解为什么袁了凡去算命那么准,因为凡夫被束缚能所限制,也就是被业力所限制,所以很少改变。
  游离能就是自由能和解脱能,靠著我们的愿力和修行而增强。业力真是不可思议,束缚住人不得自由,凡夫被绑得死死的。业力让我们一再轮回、痛苦、烦恼。为何命运被算得准准的,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智慧,对内、外境不了解,“色即是空、受即是空,想、行、识也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我们不了解这个道理,被无形的业力束缚住。业力就是气,被气绑住了。
  游离能是我们的智慧、愿力、修行,智慧愈开,愈了解境是什么,就愈使游离能大于束缚能。有修行的愿力和功夫,就可以增强游离的能量,使它大于稳定的能量,我们就得到解脱。游离能大于束缚能一点点,我们就得到一点点解脱,大很多就得到很大的解脱。游离能完全大于束缚能,那就是完全的解脱,完全的觉悟。
  所知障--粉碎
  佛在证得一切种智时,整个所知障便粉碎掉,对境彻底的了解,彻底了解了自性空、缘起有、无常性、苦性、空性、无我性。我们因为造业多,又没有智慧对境了解,所以被束缚住。直到我们透过修行,了解境的无常、苦、空、无我,那时就产生游离能,等它大于束缚能,我们就可以一步步的解脱了。
  科学和哲学只探讨境的部分,因此科学家和哲学家都有很大的心理障碍,他们面对生死问题,没有办法解决,最后都有瓶颈。欧美的科学如此发达,科学家们还是信仰宗教,想要行,以得到果,有效吗?的确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游离能,大过某种程度的束缚能,所以他们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解脱。
  其他宗教的行,也可以得到某种解脱,可是没办法得到究竟解脱,因为他们在境的了解上,有所欠缺,有的落入常见,有的落入断见。常见是认为有个灵魂,要求永久保存,要让我的“有”永远存续下去,所以“我”要回到上帝的怀抱,永远在天堂享受。这些落入常见的人,可以看到缘起有,可是不能得到胜义空。落入断见,见解错误,在行上就会有偏差。唯有证因缘,如实的知见,了解自性空、缘起有,“空不碍有、有不碍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时候就不会落入两端,就能行中道。
  量子有时候会产生质变,呈现光波,所以无法把最微细的量子测出来;因为测不准,所以只有在深观之下才会发现,好像整个肉体都消失了,心、念好像都空掉了,这证明一切万物的无常性、空性、无我性。扩大、演绎之后得到的结果,既然是无我,既然一切都是无常,都是在改变,就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去执著的,不执著,一放下,就轻松了。
  烦恼、痛苦、生死的来源,就是执著一样东西。为什么轮回?就是执著一个有。有分心的执著,我们一辈子所接受的教育都是有,都是叫我们执著,而形成执著一切为有的习气。执著自我为有,幻想大我为有,因此产生无明,所造业力就跟著来,业力束缚人生生世世轮转。
  自由度百分之百--中道
  透过微观、内观、深观,发现最后真的是空,是自性空,自性空又不碍缘起有,虽然是自性空,而缘起的现象确是存在的,只是它不以现在的形式存在,不是真实的存在。是刹那、刹那改变的存在,是暂时性的存在。得到这种真理,智慧则开,游离能完全显发,自由度就百分之百,也就能任运自在,获得解脱。
  自由度最小的是地狱道的众生,次为饿鬼道,再次为畜生道、非人、人、天。往生天堂的,就有很大的自由度,什么享受都有,但还是缘起有,等福尽命绝,“有”会再改变,又开始轮回,因此并不是百分之百的究竟。唯有智慧开展,了解有的缘起性质,有的自性空性质,有的不可执著性质后,就得到开悟,不管何处都解脱自在。
  禅修的目的在证明无常、无我、空性和缘起不二,破除执著空性的断见,和执著缘起的常见,两者融合而得到中道;因此要在有上才能体证空性,离开了有就不可能有空性,离开了空也不可能有“有”,所以,即使是空性,也是缘起状态的空性,这才是毕竟空。一切皆空,是最圆满的空性体会,空性之中有缘起,缘起之中有空性,两者互不妨碍。应用在人生的生老病死、行住坐卧,在世间与人打交道,不碍空性,有完全圆满的自由,又不碍缘起,可以扮演各种角色,这就是佛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的自由度。如此行,得到的就是佛的果位。
  “行”是为了要得到完全的游离能、完全的解脱,我们知识上所得到的,是从五官现量来了解境。行是要真正的去实验,才能证明什么是真的。佛法的自性空、缘起有是真的,当我们能够亲身体验到众生、佛、贩夫走卒修行的结果都是这样,才能得到究竟解脱。为什么要了解禅修的过程?无非是要让我们对境有真实的认知,打破所知障,烦恼障就跟著粉碎了,我们就是快乐、解脱的人。 【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