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走出困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望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走出困境
  作者: 望烟
  作者按:今年(97)八月份,有幸随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法师前往N地参加了该地区佛教 协会成立若干年庆典活动,顺便考察了一下该地区佛教发展的现状。感慨良。今撮基要,开诸文字,供那些真正关心中国佛教前途和命运的人们参考。
  --------------------------------------------------------------------------------
  不要认为一种信仰体纱被全民普遍接受了,它就永远有发展前途。在流传的过程中,如果它 违背了契理契机的原则--一方面偏离了它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又脱离了社会现实,从而 对世欲人心不能够继续有效地发挥它的化导功能,它将同样不可避免地被历史所淘汰。
  在历史上,佛教曾经是N地区的主要民族精神信仰,有过一段极为辉煌的历史,它在维护国 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一直起着积极作用。到目前为止,佛教仍被视为该地区处理好 民族关系、做好民族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政府格外重视。从道理上讲,宗教政策 落实了,经济水平提高了,外部发展环境宽松了,该地区的佛教事业应当象全国其他地区一 样,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发展才对。可是实际情形却恰恰相反。
  从了解的情况来看,该地区的佛教事业不是在发展而是在萎缩。相比之下,其他外来宗教倒 是一天一天地兴旺起来。在花花绿绿的现代商业文明的喧嚣和涌动中,佛教显得如此衰败, 寺院显得如此凄清,出家人显得如此落魄,其情形完全可以用“奄奄一息,苟延残喘”来形 容。
  判断一个地方的佛教是不是兴旺发达,有许多现象可据,比如,出家人(尤其是年轻出家人) 的多少,寺院数目及其规模,在家信徒人数,法务活动的普及程度以及出家人所得供养的多 少等等。
  在N地,出家人所得到的供养是非常微薄的。这在全国都很罕见。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有四 个出家人给人做法事,念了四天经,最后得到的供养是每人一元两角伍分!大家都知道,了 家人没有自己的财产,一无所有,他们的日常生计以及寺院的法务活动、管理、维修等所需 费用,全靠十方供养来维持。没有了供养,或者说供养太少,出家人的基本生活和寺院里的 日常活动就失去了保闻明。在N地,出家人因为所得到的供养太少,所以生活极为艰苦,有 的甚至没有着落。据统计,全地区年迈的出家人共有三千多人。为了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政府每人每月补助五十块钱。年轻的出家人则享受不到此种待遇。
  由于了家人的生活来源没有保障,这就导致了下面一系列问题的产生。首先是出家人越来越 少,年轻的出家人尤其少。虽然也有不少青年人想发心出家修行,但终因生活没有着落而只 好打消了出家的念头。一些已出家的僧人也因生活没有保障而不得不中途还俗。为了培养僧 才,该地区佛教协会集中了有限的财力,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办起了一个佛教学校,希望 能以此充实日渐流失的僧伽队伍,但效果不理想。据该校校长透露,每届二三十个毕业学僧 中,能继续留在寺院里的,只有极少数,而大部分学僧因为没有生活来源而不得不离开寺院 ,回家自谋生活。据当地宗教部门弘计,该地区有大大小小的寺院三千多所,降了少数几个 有名的寺院因为作为文物旅游景点有一些门票收入从而僧人稍微多两三个以外,绝大部分寺 院只有一两个僧人。许多年老的出家人想收一两个弟子,因为无力维持他们的生活,只发作 罢。
  其次是寺院太穷困,不能及时维修,破败不堪。除极少数具有文物价值的寺院在政府的直接 支持下得到修理之外,其他寺院大都年久失修,破破烂烂的,满目荒凉。有的现已无人居住 ,成了空庙。
  寺院是信众的活动场所,僧宝是信众的指导老师,这两样是佛教事业发展的两大以柱。在N 地,这两样恰恰陷入步履维艰的境地。随之而来的,大家可以想象,佛教在社会大众的心目 中越来越没有地位,信仰佛教的人数越来越少。而信教人数越来越少反过来必然会限制寺院 和僧团的发展。
  于是,在N地,佛教在总体上便呈现出这样一些特征来:信众少,香客少,供养少,出家人 少,年轻的出家人尤其少,整个民族的佛教信仰日趋淡化,佛教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
  历史如此悠久,教义强眼圆融广博的佛教,曾经被科学巨人爱因斯埋称为最能够被科学思维 所接受、最富有智慧的宗教,在佛法曾经兴盛的N地,竟然落到如此衰败的地步,真让我们 广大佛教信众痛心疾首啊!
  为了弄清N地佛教萎缩的原因,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同该地区佛教界主要代表进行了座谈。 这次座谈的内容给我们的触动非常大,同时也让我们大开眼界。从谈话中,我们了解到,导 致N地佛教萎缩的原因有多方面,但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佛教内部。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 面:
  1出家人戒行不清净。N地佛教协会负责人痛心疾首地告诉我们,这里的出家人戒律意识越 来越淡漠,大多数中青年出家人都有妻室。农忙的时候,他们回家干活儿,农闲的时候则回 到寺庙里。当然我们要看到,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它的经济原因。但不管怎样,出家人娶 妻生子,在重视戒律的中固陆,毕竟是一种破戒行为。它在社会上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 致使一些非佛教或反佛教的人士认为,佛教的出家众都是一引起假修行,好吃懒做,不劳而 食,云云,从而极大地损伤了传统佛教的良好形象。随着出家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大幅度 的降低,人们对佛教的信仰和虔诚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这就是为什么N地的在家佛教信徒 越来越少、越来越不愿意去寺院亲近和供养出家人的一个主要原因。
  2出家众与在家众缺乏交流。这里的在家信徒在接受皈依之后,一般很少再去寺院。据了 解,大多数在家信众一年难得去寺院上一两次香。出家人与在家众之间很少有沟通的机会。 导致这种现象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寺院里的出家人在给在家众传授皈依之后,便算尽义务了 ,一般很少再给予人出人意料处行上的指导。寺院也很少为在家居士举行专门的讲法活动, 或率众熏修。出家人一般只顾自己修行,不关心信众,很少同信众接触。这样在家信众对出 家人和寺院的日常活动也就变得日渐冷漠起来。另外,上面提到出家人戒行不清净,这也是 导致在家信众疏远出家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出家人与在家众的相互疏远,导致的直接后果就 是佛教的摄受力受到损伤,佛教的信众市场受到限制。换句话来说,佛教丧失了它赖以生存 和发展的信众基础。
  3佛事活动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缺乏参与意识。佛教要对现实人生施行化导作用,必须 自觉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关怀大众,回报社会,这样才有可能得到社会上的广泛认同。在 N地,出家人的修行活动,几乎与社会现实不发生联系。在他们那里,修行与生活是脱节的 。他们自身既做不到要在责任和义务中落实道业,当然就更想不到要去自觉发动广大在家信 众,组织一些直接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慈善救济活动。在这里,出家人绝大多数只顾呆在 自己破破烂烂的小寺院里修行,既不关心信众,也不去了解社会,参与社会。他们名义上虽 然是修大乘佛法,骨子里却已经完全丧失了大乘菩萨精神。这样,无论是从修行的内在精神 上来看,还是从弘法的形式上来看,N地的佛教都处于一种无根的状态。N地佛教的攻缩,最 根本的原因恐怕就在这里。
  4出家人的弘法意识淡漠。上述2、3两点,表现在弘法观念上,就是自我封闭,因循守旧 ,缺乏积极主动的弘法意识和开拓精神。这里的出家人大多抱着“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的老观念。他们长年累月地呆在寺院里,很少走出寺院之外,主动地跟社会大众相接触。日 常法务,除了早晚课之外,大多不离度亡驱邪之类,直接针对现代人的诸多烦恼、痛苦和困 惑的弘法形式几乎是一片空白。这样一来,佛教的信众市场便越来越小。相比之下,伊斯兰 教和天主教等,他们的弘法观念要积极得多,主动得多,也活泼得多。
  5整个佛教界缺乏一种整体发展观念和自我调控机制。其实,N地佛教协会对该地佛教界存 在的上述诸多问题早已有所觉察,但是因为缺乏一种强有力的调控机制,因而也无能为力, 不能够有效地发挥它的协调、指导和监督作用。多年来,佛教协会仅止于一些上传下达、负 责有关接待等表面性工作,没有能够上升到成为佛教内部实行自我管理的一种自觉自主的宏 观调控机构。这样一来,实际上佛教事业处于一种自发的自生自灭状态。这个问题带有普遍 性,在我国其他地区也同样存在。只不过在这个地区显得更加突出。
  以上简要地介绍了N地佛教衰败的主要原因。顺便说一句,这五个方面的原因并不是孤立存 在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推进,以致形成了目前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一方面是佛 教日益脱离社会,脱离大众,出家人戒行清净,佛教内部缺乏自我调控机制,另一方面是佛 教的信众市场越来越少,佛教的寺院越来越穷,佛教的僧团人数越来越少,佛教的社会地位 越来越低,这样一来,佛教的前途和命运便可想而知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虽然,象N地佛教目前所面临的这种衰败现象,在全国毕竟是极个别 情况,并不代表我国当代佛教的全貌和主流;但是,我们同时应当清醒地意识到,N地佛教 所存在种种缺隐和不足,在我国其他地区,不是不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些缺陷和不 足,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任其发展的话,它会断送佛法慧命、毁掉整个佛教的。因此,我 们很有必要对N地佛教衰败的原因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认真地吸取教训,这对今后我国佛 的健康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在这里,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广大佛教弟子注意:
  一是在总体的指导思想上,要坚提但“人间佛教”。佛教要发展,必须立足于现实,深入生 活,参与社会,关怀人群,切实地做到“利乐有情,庄严国土”。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 ,任何“自绝于现实,自闭于人群”的做法,只会把佛教更快地推向死亡。提倡“人间佛教 ”实际上就是要正确地处理好佛教的现代化与化现代、修行与生活、觉悟与奉献、契理与契 机、自度与度他等等之间的关系问题。关于这一点,净慧法师在1993年《生活禅开题》报告 中作过精辟地论述。他说,“我们学佛、修行的人必须把佛法净化人生(利乐有情)、净化社 会(庄严国土)的精神,完整地落实在生活中,落实在工作中,落实在做人的分分秒秒里,要 使佛法的精神具体化,要使自己的思想言行与自己的信仰原则融为一体,实现法的人格化,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修行不是要逃避社会,逃避社会不是正行,佛教的正行是 “以三学为修学的总纲,以四摄为利他的方便,以六度为修学的正行,以老实做人 为修学 的起点,以轻安明净为修学的体验,”要“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 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生活中透禅机,在信任中证解脱。”与此相应的,弘扬佛法要“ 继承传统(契理),适应时代(契机),立足正法”,以“开发智慧,提升道德,觉悟人生,祥 和社会”为目的。净慧法师的这些论述,对我们了解“人间佛教”,以及佛教的未来发展 ,应当说是很有启发性的。
  二是在实际的具体操作中,要发实地搞好僧建设,努力提高四众素质。僧团是佛教事业的核 心。僧的信仰是不是纯正,戒行是不是清净,对佛教事业的发展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佛陀早 就警告过人们,末法时代佛教的衰落,根本的原因是在佛教内部僧不甭净。所以,加强道风 建设,强化僧人的戒律意识,是当前我国佛教面临的重要任务。赵朴老在1993年中国佛教协 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各级佛教协会和全国佛教界都必须把注意力和工 作重点转移到加强佛教自身建设,提高四众素质上来。加强佛教自身建设,就是要加强信仰 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 设,首先是要求寺院僧尼具足正信,勤修三学,遵守戒规,严肃道风”。可见,戒律、信仰 和道风在振兴佛教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何等的重要。
  在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充分落实的今天,在科学技术日益昌明、商品经济高速发展、各大 宗教平等发展的大的历史背景下,佛教能不能抓住这一个历史机遇,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 是否把以上两点真正地付诸于实践了。在未来,佛教是兴盛还是衰败,主要取决于佛教自身 的建设是不是适应了时代。
  最后,我想补充一点。目前,在我国佛教界存在着一股小小的潜流,那就是有一部分人主张 中国佛教要向日本佛教学习,走日本佛教的道路(大家都知道,因为历史原因,日本出家人 有相当部分娶妻生子,饮酒食肉,不讲戒律,因果观念淡漠,他们把佛教有意无意当作一种 谋生职业,而不是一种终极追求,佛教在日本与其说是一种宗教信仰,不如说是一种文化、 哲学),这种主张符不符合我国佛教根深蒂固的历史传统,符不符合广大在家信众的价值取 向和愿望,能不能给我国佛教带来真正的繁荣,我们只需要去N地实地考察一下就行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