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修持上的空灵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5日
来源:不详   作者:乌金多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修持上的空灵
  乌金多吉
  修持上的空灵,是指修持者在深度禅定时体悟到如秋季之明朗晴空、明明朗朗、清清楚楚的自心明体的境界。这种境界的特点:
  1、具有法身之光明,能够认识一切事物原始的存在方法,从而知道了宇宙万物的本原。就是说,知道事物的本来面貌,就掌握了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掌握了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就是得到了智慧,是认识宇宙本原的大智慧。
  2、这种自性本身的光明,十分清净、十分纯净、超越言思、离生住灭相、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光明安详.
  3、体悟者会感到空灵不空,而是更充实、更自在、更完美、更接近人生的真谛。
  “空灵”的境界之因是人人都有的,慧根是平等的。但由于我们生活在纷纷攘攘的社会环境中,各式各样的诱惑,通过人的感觉五官反映到“心”上,使心经常受欲的牵制,使心成为“欲心”,不能平静。因此自性光明不能显现。要显现就要通过适当的方法,勤奋修持。历代的探索自身真质者,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修禅、悟道,追求“空灵”的境界和生命的辉煌。
  但由于种种原因,或因机缘不同,或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老师给予恰到好处的点化,或自己找不到恰当的方法,或由于不能勤于精进,半途而废等,因此修禅悟道者成千上万,而达到“空灵”境界的成就者都廖廖无几。因而在人们的心中,产生了误区,认为“空灵”的境界是可望不可求的,现代人更是难以想象的,看不见、摸不着。或者带有浓厚的离奇色彩,甚至认为是虚无有的迷信。
  确实,达到修持上的“空灵”的美好境界,世人是难以做到的。不少出世和入世的修持者都不同程度地体悟到空灵的境界,关键是把握一个“心”字。净化心灵,其途径是实证体悟,而不是推理想象的。因此,如果要明白和体悟空灵的境界,或以明世理,首要的,也是最关键的,应找一位见地正确、实证达到一定层次的称职的老师来引导和教诲。通过明理,正修和巧修、以身力行、勤奋精进,是不难达到修持上的“空灵”境界。
  明理、正修、精进都是重要的,然而最关键的是要找一位称职的良师。因为一切法均从老师处得。在修持的道路上,老师相当于渡河的船师,相当于陌生路上的向导,相当于危险地带的护送者。
  因此称职的教师必须具备其基本条件:
  (一)明白“空灵”之理,走过“空灵”修持之路,达到证悟“空灵”之境。否则难以起到“船师”和向导的作用。
  (二)具有悲心济众、无有畏惧、忍耐谦和、善於言辩的技巧和美德,才能排除修持道路上迂到的各种障碍,切实起到“护送者”的作用。
  (三)智慧过人、慈悲、深切、贪执悭吝之心极微,信心精进之心甚坚,是学生的师表。
  符合上述条件的老师是难出、难见、难遇的,要费力用心去找。一经确定,要爱敬并承事,使闻理、思维、修持三个方面努力。“空灵”的真境是可以体悟的。
  生活上的空灵
  生活上的空灵,是指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胸襟开阔,坦坦荡荡,心平气和的崇高精神境界。
  这种境界的特点:
  一是具有独特的得失观。对个人名利淡如水,对社会的进步事业重如山。处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集体和个体、他人和自己利益时,总是以舍为先,无私奉献。
  二是,有独特的苦乐观、易难观。在顺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得到某种赞誉时,“闻喜风不动”,“心无增减”。在遇到困难艰苦的逆境时,“逢苦不忧”,“知难而进”。
  三是,有身心健康,性情乐观的生理状态。生活中的“空灵”境界之因是人人都有的。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一部分人的“空灵”境界,好像主要是先天带来的,加之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不管在任何环境、任何情况、任何阶段总是会做人、做好人,处处以好人的面貌出现,他的行动总是利于他人,利于社会。他们的价值观,不取决于他获得了多少,而取决于他为别人,为人类做了些什么。
  因此,总是表现为“忘我”式,使常人难以理解的“傻子”式行为。另一部分人的“空灵”境界主要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还有一种人的“空灵”境界是经过修持后才具有的,修持中当然也受到如何做人,做好人的教育,但同时通过一定方法的修持,改变其人的“心态”。这里的心,不是指肉体之心,而是指思想活动的意识,是心理作用的心。
  要有“空灵”的境界,关键是要使心空,心空才能心平气和。出生不久的婴儿的心是空的,不是什么都不要而是吃饱了、喝足了、睡够了,就不牵挂在自己的心上,即“无所住”。随着年龄的增长,发育的完善、感觉器官功能的成熟,在世俗社会中,各种各样的诱惑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反映到“心”上,被喜怒哀乐占满自己的心田,使心无法平静。
  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修持,可去除心的贪欲。例如你认真地进行“观空”修持,包括观身空、观脉空、观身内空、观身外空等观空术,再对自己过去贪欲带来喜怒哀乐进行真实的反思。那么,一定能回归到心平气和、浑沌纯朴、胸襟坦荡的精神空灵境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