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世出世间孝漫谈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曲槐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印光大师在《佛教以孝为本论》中云:“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故儒之《孝经》云:“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纬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可见世出世间皆以孝为本。推及而论儒之五常百行,佛之六度万戒,皆是孝之发挥也。无奈世人误解佛教。以为出家者不忠孝仁义。不为国报效为不忠,遗父母不顾为不孝,弃儿女不养为不仁,抛妻子不管为不义。殊不知佛之忠孝仁义特别广大,至善至圆。出家者以出世之善,教化众生破除我执为息诤之本,岂不是为国尽忠?世间言孝,小孝为口体之养,大孝慰亲入道。此道则指三刚五常八德等事。而佛法言孝,则劝父母归信三宝,了生脱死,证菩提涅槃大道,实为出世究竟之大孝。并且世法言孝,仅对现前父母尽孝,佛法则“一子出家,九族超升”,度累劫父母同生善道,离苦得乐。世间之孝,万分莫及。若又能引妻室儿女归信三宝,止恶修善,同证觉道。岂能与世间之仁义抚养相比乎?当知大圣设教,曲随物机,杨叶止啼,以世间孝作出世孝之弄引阶渐而已。故世间之孝重迹而略本,出世之孝略于迹而专致于本。重迹则显而易见,致本则晦而难明。难贵世人每见出家释子辞亲割爱,披缁空门。便随己臆见,肆意谤毁。谓出家者不孝父母,与荡子逆徒无异。为了祛众疑惑,以免因谤而堕落之咎。故不揣愚陋而撰此文,以饷读者,并求诸正眼知识慈悲指正。
一、孝字简释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的观念很早就产生了。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就有了孝的概念.人们特别重视孝行之道,特别是受到传统儒家的重视。历代以来受到了大力的宏扬。不光是儒家大力宏扬孝道思想,就是佛家亦极力发挥倡导孝行之道。
“孝”字,古作“”。上面为一老人,下面为一小孩。顾名思义,孝就是晚辈侍奉长辈的意思。《康殷》中解说“象‘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在《说文解字》里把“孝”定义为,“善事父母者,以子承老也”。清段玉裁注:“《礼仪》‘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所有这些解释虽出发点有所不同,各有其侧重点。但其基本意思完全一样。都认为“孝”就是尊敬长辈,侍奉养亲的意思。在《礼记。礼运》中亦解释到:“何为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这说明孝是一种社会道德原则,是处理家庭中长辈与晚辈之间关系的准则。古人认为孝是儒之五常百善的根本,是一切道德的入门。人们只有通过孝行之道,方能达到“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的理想目标。故儒之《孝经》云:“夫孝者,德之本也,教所由也”。同样,佛之经典中亦处处皆发挥阐明孝之意旨。如在《梵网菩萨戒本》中明文规定,“孝名为戒,亦名制止”。这即是说孝为六度万行之首,百善众戒之宗。佛所说一切法门无非是为阐明发挥孝之意旨,一切行门无非是倡导躬行孝行之道。众生只有通过行孝,方能转迷成悟,转凡成圣,成等正觉。由是观之,世出世间之孝虽有发挥渐深究竟终极之不同,但其修证工夫大端无有二致。
二、有关阐发世出世间孝的主要经典著作
世间孝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出世大孝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方便。由是儒释圣人皆大力宏扬之。世间之孝在四书五经中皆有发挥阐明。并且在儒家十三经中,有一部《孝经》是专门阐明世间孝道的经典。此部经典字数最少,内容最浅,而影响最大。其巨大的影响不是在学术价值上,而是在社会价值上。自从此经问世以来,上自帝王宰相,下至庶民百姓,争相传习,备加尊崇。其影响远至东南亚许多国家。关于此经的作者以及成书年代,历来都有所争议。但一般学者认为此经是由孔子口述,门人曾子及其再传弟子结集而成。今天所流行的单行本《孝经》,是经西汉刘向整理过的。
佛教虽讲究出世之大孝,但亦不废世间之孝。因出世大孝是建立在世间孝的基础上的,离开世间孝便无出世孝可言。如六祖慧能大师所说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故大乘经典咸谈孝道思想。如《观经》云:“欲生彼国,须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其余经典中亦皆有宣说。并且佛门中亦有专门宣说孝道思想的经典。如: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的《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的《佛说盂兰盆经》,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的《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唐宾国三藏般若译的《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等。此外还有《大方便佛报恩经》、《孝子经》等,皆是专门宣扬佛教孝道思想的经典。不胜枚举。
三、行孝的代表
世出世间圣人无不重视孝道思想,并且以孝行之道自行化他。只不过儒家孝道重视现世父母,而佛教孝道讲三世,不但要度现世父母脱离恶道,而且要度累劫父母皆能离苦得乐,同生净域。大孝释迦尊,累切报亲恩。尽世间之大孝者,当推虞舜、武周等。虞舜因行孝道,最终感动了叟父和继母,而使天下归仁。武周因行孝道,继承文王的遗愿,诛纣灭商,最终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大业。此两位可谓是尽世间之大孝、至孝的代表了。还有民间广为传诵的《二十四孝》,记载了各种行孝的典范。如王祥为母卧冰求鲤,丁郎刻木追念先母,仲由负薪,孟宗哭竹,董永埋儿等感人的行孝事迹。虽然行孝的方法各有所不同,但其行孝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佩学习。
佛教里亦有许多行孝的典范。尽出世之大孝者,首推释迦、地藏,足以作佛教孝行的代表。释迦牟尼佛无量劫前为父母故,发心出家修行,行菩萨道。乃至成等正觉,亦示生人间,回王宫为父王宣讲净土法门,令其求生净域。临入灭时,又上升忉利天宫为先母讲说《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令其超升天界。地藏菩萨昔为婆罗门女时,为救亡母脱离恶道,发心出家修道,并发广大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目连尊者成证阿罗汉果后,为救先母脱离饿鬼道,禀白佛陀请求解救的办法。佛陀为其讲说《盂兰盆经》,启建盂兰法会,斋供十方僧众,凭借众僧戒德之力,超度先母生天。这都是行出世大孝的代表。佛教虽讲出世大孝,但也并不废世间孝道。如长芦宗赜禅师有养母之芳踪,唐道丕禅师有葬父之异迹,藕益大师有切肝之孝行,虚云和尚有朝山之苦行。可见佛教孝道,不仅是成道后方报亲恩,大多皆因行孝故,而发愿修行。
四、行孝的方法
因孝有世间孝与出世间孝的不同,故世出世间尽孝的方法也就有所不同。今就将世出世间种种孝亲的方法分别概述如下;
世间孝亲之方有三种:
1、能尊亲。不但自己能够成贤成圣,而且还要能够慰亲入道。如大舜因行孝道,最
终感动了父母,而使天下归仁。“孝德闻传于尧,以为天子”。或者能够继志述事。孔子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如武王继承文王的遗愿,终于诛纣灭商,奠定了周朝的大业。若能如此,可谓是作到了世间之大孝,或名达孝,亦名至孝。
2、不辱亲。这是要求子女对父母务必要敬重。这即是孟子所主张的孝亲要养志。“大
孝之至,莫大乎尊亲”。孔子亦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曾子侍养父母,时时启手启足。每次饭食时,不但必有酒肉,而且每当用饭完毕后,请问父母将所剩酒肉作何处理。一般孝亲若能如此则可以。
3、能养亲。即就是人子要赡养父母。这是最基本的孝。孔子要求人们“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而且“事父母,能竭其力”。孔子还提出孝子之事应做到:“病则致其忧”。孟子又从反面提出了“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懒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这只是口体之养,并非是作到了养志。如曾皙养曾子时,虽每饭必有酒肉,但所剩之酒肉不问作何处理?以作下次之供。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