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二十一世纪佛教僧伽教育的愿景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净心长老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二十一世纪佛教僧伽教育的愿景
讲于2000年世界佛教华僧会僧伽教育研讨会
2000年08年05日
净心长老

前 言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是一句大家都知道的名言,
因为要有僧伽的弘扬,才能使佛法久住世间,让众生得到
安越,所以僧伽在每一时代中,都扮演著无可取代的重要
角色。

现代僧伽应具备的条件

  僧伽是人天的师范,但要扮演好人天师范的角色,必须具备相当的条件。而其条件就是人品与学识
,与不辞辛劳为法牺牲的愿行,也就是要行解相应、学德兼优与发菩萨心行菩萨道。

  但现在的僧伽,除了佛学的造诣渊博、品德修养高深,又有舍己为人的精神之外,还要具备现代化
的科学知识,才有办法应付高科技的资讯时代,而度化具有科技素养的高知识份子。由是可知,要做为
一个现代化的僧伽,实在很不容易。

 

三个系统僧伽教育的现况

  现在的佛教可分为北传、南传、藏传与欧美的佛教。但欧美的佛教,是北传、南传与藏传的传布,
而非独树一格,自成体系,所以全球的佛教,可以大分为北传、南传与藏传三个系统。

  据我所知,在这三个系统佛教之中,藏系佛教的僧伽教育制度比较完善,要接受长期教育,经过严
格考试,才能取得格西的资格,而南传佛教也有其僧伽教育制度。属于北传佛教的日本佛教,虽然宗派
林立,而成为宗派佛教,但各宗派都有完整的僧伽制度,要依其制度学习,并须到大本山接受磨炼,通
过考试之后,才能取得出家众的资格,而要担任住持,就得由其大本山任命许可。

  反观在台湾的中国佛教,目前虽然佛学院研究所林立,但没有建立统一的僧伽教育制度,而法师与
住持的资格,也都没有统一的制度,以致出家受完戒,虽然没有接受佛教教育,不会讲经说法者,也可
称法师,而离开师门,自创道场就成为住持,这是中国佛教的一大隐忧。

 

对于僧伽教育的管见

  现在佛学院的教育,都篇重于佛学的研究,但我认为要成为一位能够领导佛教、住持正法、弘法利
生的僧伽,除了要有品德的修养之外,必须具备下列的教育训练。

佛教仪式的学习
仪式是宗教实践修炼的一部分,要有仪式才能成为宗教,佛教也不例外。佛教的仪式有早晚课诵、
佛菩萨圣诞祝圣仪、圣像开光、安座、剃度、传戒仪轨等多种,而在中国佛教的仪式中有各种的赞
偈,其唱调与法器的敲打,都很隆重庄严,颇能达成度化众生的功效。做为一个弘法的僧伽,必须
熟习敲打唱念的仪式仪轨,才能领众薰修,所以僧伽教育,要注意这一方面的训练。

佛法的传授
做为一个弘法利生的僧伽,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代言人,真理的传布者,既然要弘扬佛陀的圣教,就
得深入三藏教典,对于佛学要有高深的素养,才能承担弘法利生的如来家业,因此,传授佛法,便
成为僧伽教育的重点。

灌输现代科技知识
科技的发达,已经从太空时代,进入于高科技资讯化时代,网际网路已经成为取得资讯最便捷的途
径,网际网路化的弘扬佛法,是现在佛教发展的趋势。而基因科技的发达,已经打破上帝创造的神
话。如此发展下去,将会改变社会的型态与家庭伦理的结构,影响所及,佛教也会受冲击。作为现代的僧伽,若不具备现代科技知识,将会赶不上时代,遑论站在时代的前端来指导人类?因此在佛教教育机构,安排现代科技的课程是有必要的。
 

僧伽教育的类别

  对于僧伽教育,应该分为阶段性的教育与终身教育。

  所谓阶段性的教育,是佛学院或研究所,学年制的教育。这种阶段性的教育,应该再分为养成教育
与专门教育。

  所谓养成教育,是教养成为一个出家人的教育。因为这是通识的基础教育,所以须注重僧格的塑造
、仪礼仪规的训练,与佛教概要的教导,也要训练其各种佛教活动的办事能力,使其具备能写、能讲、
会办事、会敲打唱念,文武兼备的人才。而这种养成教育的责任,要由初级佛学院负责。所谓专门教育
,是经过养成教育之后,进入专门研究佛法的教育。对于专门教育,我殷切的盼望我国的佛教教育机构
,应该要以研究中国大乘各宗派教义为主。

  所谓终身教育,是终身学习的教育。

  在四弘誓愿中有“法门无量誓愿学”之愿,浩瀚的法海,穷一生的时间与精力,都无法研究精通,
何况只短短几年的研究,其所了解者,只是法海的一滴。所以接受阶段性的佛教教育,对于佛学有些基
础之后,仍要终生不断学习。其学习的方法,除自订功课,每天自己研习之外,应该多参访善知识,多
参加短期的讲习会,以充实自己。同时也要多听专家学者的演讲,或者从各种媒体、资讯网路中吸收新
知。要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学而不倦的精神,不断的学习,才能成长学养。而这种终身学习,必须从
自己做起,而不是只要求他人做。

 

结  论

  台湾的佛教,在诸位大德们,几十年来努力弘法,辛苦经营之下,促使佛教蓬勃发展,这本是可喜
的现象。

  但因为发心布施,拥护僧宝者众,僧尼独立生存容易,要创立道场也容易,所以造成出家受戒未几
即离开师门,或独住茅蓬、精舍,或忙于兴建道场,不能久久亲近善知识,学习意愿低落,只顾自己的
安逸,对于佛教没有使命感等后遗症。如何让年青僧尼,安心于常住,多亲近师长,多研习佛法,而成
为具有高度佛教情操,学德兼优,肯为佛教牺牲奉献的僧才,是目前台湾佛教僧伽教育所面临的严肃问
题。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敦煌索氏家族研究
下一篇:佛法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