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玄奘之路我们的精神之旅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深圳特区报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玄奘之路我们的精神之旅


2006年05月12日 02:42 深圳特区报


在路上的玄奘


也许是受那部老少咸宜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影响的缘故吧,说起玄奘大家总会想到轻则跌倒、重则晕倒的文弱书生的形象。而现存的有关玄奘西行取经图上的玄奘形象又过于帝王圣人之相。我以为,1300多年前的玄奘,应该是一个面容清瘦,身材魁梧,谦卑睿智的中年汉子,有着宽阔的双肩和结实的双腿,体力超人,意志更是超人。


在长达19年的西行取经的路上,没有悟空、八戒和沙僧的保护,真人版的玄奘经历了怎样的困难,我们今天无法想象。在荒无人迹的沙漠戈壁里,在高耸入云的大雪山上,玄奘孤独地前行。据学者们统计,玄奘翻越的大雪山基本都是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但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却对这些雪山描述甚少。“因为古人没有海拔的概念。”有学者如是说。我却以为,在玄奘的心底,这些雪山根本就不足挂齿。无论有多高多险,他都要翻越过去,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到西天取得真经。


从去年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年的玄奘热,借助“2006中印友好年”之际,将达到高潮。日前,据央视最新消息,企业家王石,主持人王小丫等名人已确定参加“华人精英重走玄奘路”的活动。我想,纵然有先进的交通工具,现代化的GPS导航系统,充足的后方补给,重走玄奘路的精英们仍然会领略到这条路的艰辛与艰苦。挺不下来时,请回看高山与大漠,遥想1300多年前那个孤独的身影—在路上的玄奘吧。


写到这儿,我还要说明一点,尽管文献和史料对玄奘如何准备这次远行的记载并不多,但从他19年的远行最后又毫发无损地回到长安来看,玄奘绝对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旅行家。据文献记载,在决定西行取经之后,玄奘在长安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和印度来的僧人学习梵文,向往来的商人了解沿途国家的最新情况,他甚至还到长安城外去做徒步和爬山,以强壮身体。在西行的途中,如果所到之处是信奉佛教的国家,玄奘会稍作停留,一方面是讲经传法,另一方面,也是更多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同时向丝路上往来的商队了解最新的出行信息。


这又使我想起了上个世纪末闻名一时的人物余纯顺,那位死在罗布泊沙漠里的旅行家。至今,我仍然认为那是一次缺乏科学精神和态度的探险行为。2002年的春天,在大英博物馆的斯坦因研究室,我有幸看到了斯坦因的部分手稿。在他亚洲腹地探险纪录和笔记中,可以看到斯坦因是如何周密细致地准备去探险的,甚至于骆驼的饲料该带多少、遇到突发事件如何处理等细节,斯坦因都给以了精确的估算和准备。在唾弃其掠夺文物的同时,这种科学的态度和精神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当然,对1300多年前的玄奘而言,执著的精神和坚定的意志,是他西行取经成功的最大保障。在热风卷地,漫天黄沙,人马遗骨到处散落的路上,玄奘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向西,向西,再向西,到达他心中的圣地。今天我们重走玄奘之路,我想,更多的应该是一次精神之旅。


玄奘西行路线明确


东归路线尚存争议


在经历了2005年由央视主办的“帕米尔高原玄奘东归古道立碑”、“罗布泊考察”、“伊吾古道体验之旅”等一系列活动后,“玄奘之路”系列活动将在“2006中印友好年”之际进入到高潮阶段。据央视最新消息,企业家王石、主持人王小丫等知名人士已确定参加“华人精英重走玄奘路”的活动。据悉,2006年的玄奘之路活动将以深入印度路线为重点。


玄奘西行路线明确


从目前的考察结果来看,玄奘西行路线非常明确,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途经凉州(今甘肃武威)——安西(玉门关)——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新疆库车)——跋禄迦国(今新疆阿克苏),翻越凌山(今天山穆素尔岭)——来到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翻越中亚史上著名的铁门(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布兹嘎拉山口)——经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进入现在的巴基斯坦白沙瓦城,最后进入了印度。


是否途经楼兰仍无定论


但玄奘东归路线却存在很多争议。贞观十七年(643年)春,玄奘携带657部佛经,取道今巴基斯坦北上,经阿富汗,翻越帕米尔高原,沿塔里木盆地南线回国,两年后回到长安。玄奘在公元644年到达于阗后(今和田),并在于阗、鄯善等地的官员护送下到敦煌,然后回长安这段行程中,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述极为简略,并没有和楼兰古城或罗布泊沾上半点关系的只字片语。对从于阗到敦煌的行程只提到是经过了“大流沙”,是否途经楼兰,学者们一直争论不休。


根据目前的考古和文献的证明,楼兰古城和楼兰道早在4世纪末就已经湮没。在唐代,于阗与敦煌的交通皆由弩支城(若羌西)、石城镇(若羌)、七里屯(米兰古城)、阳关(今敦煌西南70公里南湖古董滩)一线。《新唐书·地理志》中的边州入四夷道中列就有这条道路,敦煌石室所出《唐光启元年书写沙州伊州地志残卷》也记载了这条道路沿线的情况,并记载贞观年间有中亚粟特人大首领康艳典率部众来此定居,由此可见,在玄奘归来之际,商人已经使用了这条道路。但玄奘是否经由这条路回到长安,目前也只是推测而已。


也有学者认为,玄奘有可能是米兰古城那里走另外一条岔路,从红柳沟到唐代玉门关回到长安的。


对于以上种种,只能是推测。对于争论的焦点,即玄奘是否经过楼兰这个问题,学术界至今没有定论。但楼兰在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却毋庸置疑。重走玄奘之路,古代西北与新疆灿烂的历史与文明再次吸引我们的眼球,这也应该是这次活动的目的之一吧。


古代中印物质


文化与科技的交流


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两个古老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


中一直保持着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友好往来。“梵典与华章”可谓是中印两国在文化和思想领域相互交流与学习的最好写照。与此同时,中印两国在物产、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也是源远流长。

从中国传入到印度的物品

丝绸:中国的丝绸在汉代就已经通过西域传到了印

度。在古梵文里有专门表示“中

国衣服,丝的衣服”这样的词汇。这些同丝有关的字都有CINA这个字眼,可见,丝是产生在中国的。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也叙述了一个在瞿撒旦那国(今新疆和田)听来的故事。一个关于丝是如何被偷出去的故事。

在古代中亚和西亚各国,丝绸贵比黄金。瞿撒旦那国听说东边的邻国已经掌握了种桑织丝的技术就派人去学习,但不仅被拒绝,还引起了邻国的警惕。无奈之下,瞿撒旦那国国王采取了求婚的办法,要求迎娶丝绸国度的公主。对方答应了国王的求婚。国王于是派人秘密捎信给公主说“我国素无丝锦桑蚕之种,可以持来,自为裳服”。在出嫁的当天,公主将蚕种和桑籽藏在自己的帽子里,躲过了卫兵的检查。自此,西域掌握了养蚕织丝的技术,并由此传往印度及古代波斯等国家。19世纪末在和田出土的版画《蚕种西渐传说图》(现藏大英博物馆)就是表现的这个故事。

纸:在古代印度,书写材料有木板和竹片,更多地是用贝叶。这是一种桦树皮,经过蒸煮加工后由于韧性很强而被用于书写。玄奘从印度带回来的很多经文就是书写在贝叶上的。中国的纸传到西域之后,在那里的印度人首先使用了纸,并传回印度。

其他物产: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还记录了所到之处的物产情况。《大唐西域记》卷二中记载:“至于枣、栗、蓈、柿,印度无闻。”卷五中则记录了桃和梨子在印度的名称。此外,白铜、磁土、肉桂、黄连等物产,也都是从中国传到印度的。至于举世闻名的茶,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说法,“那就用不着论证了”。

从印度传到中国的物品

糖:用甘蔗榨糖是印度人最早发明的。公元7、8世纪,印度的熬糖技术水平已经很高。在汉代的文献里已经出现过来自西方的“石蜜”的记载了。

到了唐代,唐太宗时期开始遣人去印度学习造糖技术。但结果却不让人满意,“色味愈西域远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的工匠们反复试验,努力创新,终于熬制出洁白如雪,晶莹剔透的白沙糖。中国的制糖技术又前进了一步。很快,作为一种大唐的珍品,白沙糖又被印度人带回印度。所以印地语中“白沙糖”一词叫“CINI”,意思就是“中国”。

物产:作为香料大国的印度,其物产极为丰富。根据中外学者们的考证,除了糖以外,以下物品也是来自印度:琉璃、消石、胡椒、蜜草、甘蔗、沉香、犀角等物。还有我们熟悉的一些花草植物,如郁金香、茉莉花、昙花、天竺桂、菩提树等也是从印度传过来的。

科技:印度的医学和天文历法对中国的影响也极大。隋唐时期的众多文献中,都有关于印度医术的记载,尤其是来自印度的药材。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里就记载了来自印度的药材如诃梨勒、荜拔等天竺药材。唐代从印度传来的医术尤以眼科著名。诗人刘禹锡就有一首诗《赠眼医婆罗门僧》,描述了患白内障的痛苦和印度医术的高明。

唐代早期的历法受印度的影响极大。据文献记载,唐初从事天文历法工作的瞿昙氏家族就是来自印度或西域,这个家族的人翻译了大量来自印度的天文和历法。而玄奘及后来的义净和尚从印度取来的经书中,也有很多是关于天文和历法方面的记载。

玄奘西行路线:

长安——凉州(今甘肃武威)——安西(玉门关)——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新疆库车)——跋禄迦国(今新疆阿克苏),翻越凌山(今天山穆素尔岭)——来到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翻越中亚史上著名的铁门(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布兹嘎拉山口)——经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进入现在的巴基斯坦白沙瓦城,最后进入了印度

玄奘取经图:

脚穿草鞋,腰间小包裹里放着衣服,左手拿着经书,右手持拂尘,背着经书箱,书箱顶上是圆盖伞,伞前挂着一盏小油灯。这是最常见的玄奘西行取经的形象,现存日本的玄奘画像流传最广(图一)。在后来的许多文献中,我们都能看到类似的图像,被称作行脚僧图。在法国的吉美美术馆,笔者就曾看过三幅绢本的行脚僧图。在电影《天地英雄》里,护送舍利的觉慧和尚也是这样的扮相。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