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法的瑰宝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达米卡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法的瑰宝
达米卡法师编
  目录:
  【请求】【佛法】
  【污点】【布施】
  【德行】【言语】
  【财富】【友谊】
  【学习】【弟子】
  【 心 】【修习】
  【精进】【正念】
  【自己 与他人】
  【 爱 】【快乐】
  【寂静】【洞察】
  【佛陀】【诵赞】

  【请求】
  礼敬您,圣者!
  礼敬您,世尊!
  您是举世无双的,
  愿将所有礼敬献给您!
  礼敬您,证悟伟人
  您是彻底解脱者。
  我陷入极大的苦恼。
  请当我的庇护与归依处。
  在天界与人界,
  我看到这真正的婆罗门,这纯朴者。
  我礼敬您,全见者。
  请为我摒除心中之疑惑。
  啊!至上者,本着慈悲心,
  教导我至高无上的佛法。
  使我明白,不再依赖他物,
  像晴空无云地无拘活着。
  真正了解佛法,
  并依法自行修习的人;智者,真正仁慈者,
  请告诉我,他们是如何生活的。

  【佛法】
  我教导你一则佛法,
  必须亲眼直观,别只听传说。
  谁发现了,且了解它,
  又以正念去行持它,
  将超脱对尘世之执着。
  兴旺在生命中是明显的,
  衰退在生命中也是明显的;
  谁热爱佛法便兴旺,
  谁憎恨佛法便衰退。
  对佛法清楚明了的人,
  不受其它学说影响;
  真正觉悟者,拥有完美知识,
  能平稳地越过崎岖。
  不是用水便能净化一个人,
  虽然许多人曾在此沐浴。
  但是谁心中有真理与佛法,
  并且是个请净者,他便是婆罗门。
  这途径称为「正直」,
  「毫无恐惧」是其目标,
  这马车称为「寂静」,
  其车轮是正精进。
  意识为车座扶手,
  正念为车内椅套,
  佛法为车夫,
  正见则跑在前面。
  不论是妇女,
  抑或男士,
  只要乘搭此马车,
  便趋近涅槃。
  世上所有药物,
  种类繁多,
  无一比得上佛法之药,
  所以,比丘,渴了这药吧!
  喝了佛法之药,
  你不会衰老,并超越生死。
  若培育并观视真理,
  你将能熄灭及超脱一切欲望。

  【污点】
  被欲望所束,生成所缚;
  被妄见所缠,无知所困。
  众生沉沦在轮回,
  死去只不过又再生。
  金银或钱币,
  不能将污点消除。
  感官之欲是仇敌、是杀手、
  是盛怒之标枪、是坚固的枷锁。
  欲望是扰人的、虚幻的,
  是许多痛苦之源。
  是魔王撒下之罗网,
  把众生缠住与染污。
  倘若山皆由金所造,
  再加一倍之金,
  亦不能满足仅仅一个人。
  明了此真谛,并以它为戒。
  愤怒者何其丑!
  他睡不安宁,
  虽然财产大笔,却永远贫困。
  满怀愤怒的他,
  被自己之言行举止所伤。
  杀人者被人杀,
  征服人者被人征服;
  辱骂人者被人辱骂。
  因其一举一动的后果,
  破坏者必遭人坏破。
  没有一件事物,
  比它更妨碍人类的进展,
  使人昼夜迷失徘徊,
  它就是:进妄。
  一些自称隐士与婆罗门者,
  彼此互相争论辩驳,
  坚持一已之见,
  结果只见事情之片面罢了。
  日夜实践,佛陀之教诲的人,
  通过对不纯净的觉知,
  能熄灭贪欲之火。
  以慈爱熄灭瞋恨之火;
  以智慧熄灭愚痴之火。
  至上圣者以智慧,
  摒除愚痴,通达真理。

  【布施】
  不论隐士或婆罗门、
  贫困或有难者,
  鄙俗之人绝不与他们分享其食物和饮料。
  人们形容此人像一场干旱。
  只与一部分人分享其财富,
  而不乐意施舍他人,
  智者形容此人像一场局部阵雨。
  基于对众生的慈悲心,
  他如下雨般地给予赠品。
  乐于四处施舍,
  他常将「布施」二字挂在口中。
  这种人像一阵大雨、
  清凉的雨水,
  慷慨而无差别地,
  滋润了高原与低地的每一角落。
  以自己辛勤努力、
  正当地累积下来的财富,
  他与所有需要救济的众生,
  分享其食物和饮料。
  就像一个装满水之水壶,
  被人颠倒过来,
  水全流出来,
  一点也不保留。
  即使如此,当你看到需要救济者,
  无论是低、中或高阶级的,
  要如那颠倒之水壶一样,
  毫不保留地布施。
  慷慨解囊、友善益言、
  积极行善、一视同仁、
  以怜悯之心把这个世间连系起来,
  就如辖子紧拴着轮子。
  布施食物,你献给了力量;
  布施衣服,你献给了美丽;
  布施灯火,你献给了光明;
  布施舟车,你献给了喜悦;
  施舍住宿,你献给了一切。
  但教导佛法,
  佛陀卓越之教诲,
  则是献给了甘露。

  【德行】
  在此世间,
  人应该谨慎地修习德行。
  一旦德行修习好,
  成功便即将到来。
  不杀生、
  不妄语、
  不偷盗、
  不邪淫、
  不饮酒。
  谁放弃了这五种有害行为,
  并不再沾染他们,
  可称是有德之人。
  德行为一切善与美之基础、先驱、根源。
  所以,人必须净化其德行。
  德行是强大之力量,
  德行是威猛之武器,
  德行是至上之装饰,
  德行是上好之盔甲。
  人不因出身而为低贱,
  出身也不能使人为高尚;
  行为使人成为低贱,
  行为使人成为高尚。
  对不作恶又时刻力求清净者,
  一个如髲端般小的过错,
  有如一片乌云那样大。
  训练自己行善,
  能持久及带来快乐之善。
  培育慷慨之心,
  过着和平生活,
  以及发展无边之爱心。
  善德之福报不会消失,
  信心亦带来莫大好处;
  智慧为人最珍贵的宝石,
  非盗贼所能偷走。
  实践一切德行,
  充满智慧、静心平气、
  向内自观、念念分明、
  他渡过了汹涌之洪水。

  【言语】
  每一个愚者之诞生,
  口中长有斧子,
  当他说错话时,
  斧子就砍他一下。
  一个人应该只说
  既不伤害自己,
  亦不伤害他人之言语,
  这是真正美丽之言语。
  说出温和友善之言语、
  令人欢悦、受人欢迎之言语、
  不含恶意之言语;
  友善地与人交谈。
  两者中最糟糕的是:
  被辱骂后存心报复的人。
  不加以回击的人,
  胜了一场难胜之战。
  愚者以粗言暴语威吓他人,
  自以为胜利,
  然而,能够自制容忍,
  已足以使自己胜利。
  出家人滔滔不绝,
  所讲述的不外是那目标。
  他有心的教导佛法,
  有心的多讲。
  教导好学者时,
  毫不犹豫地授予知识,
  不含糊其辞、
  不保留那教诲。
  当被请教时,
  不犹豫、不动怒,
  这样的比丘,
  有资格弘扬佛法。
  若他不出声,
  别人不会知晓他,
  那他只是混在众愚人中之智者。
  若他开口并教导那超越生死,
  别人便知晓他。
  所以,让他点燃佛法之光。
  让他高举圣者之旗帜。
  佛陀说出了
  使人获得安稳、
  解除痛苦与达至涅槃之言。
  的确,此乃至上之言。

  【财富】
  智者失去财富,
  尚能继续生存;
  富者缺乏智慧,
  生不如死。
  始于少许财富,
  智者巧妙地化少成多,
  有如突起之风,
  能促燃星星之火。
  他若能周详地策划,
  早起并勤奋不倦地工作,
  其财富就会增加,
  如数头雌牛与一雄牛共居一栏。
  德智兼备的人,
  像火焰般地照耀着,
  他有如蜜蜂采蜜,
  获取财富又不损及其它。
  他将财富划分为四,
  因此获得了友谊。
  一份作为自己之用、
  两份作为生意之用、
  第四份留为急时之用。
  做事灵巧能干、
  与人和睦相处、
  妥善处理丈夫的钱财,
  这妻子能取悦于丈夫。
  深具信心与德行、
  谈吐文雅柔和、
  为人不自私自利,
  这妇人净化了通往未来快乐之道。
  信心之财富、德行之财富、
  良心之财富、知耻之财富、
  学习与施舍之财富、
  而第七种则是智慧之财富。
  谁拥有了上述宝物,
  不论是男或是女,
  他们不会贫乏,
  也不会虚渡一生。
  谁肯去实行、争取及苦干,
  必能获得财富。
  忠厚诚实为人带来好声誉,
  布施则为人缔结友谊。

  【友谊】
  与恶友相交,
  选择跟随其恶行,
  未曾结友益友,
  这是痛苦之源。
  只与益友相交,
  与益友相伴,
  学习益友所教导的,
  可获得非他人能给予的智慧。
  若将腐鱼片串于吉祥草上,
  那草则迅速染上臭味;
  与愚人相伴,
  结果也是一样。
  若将乳香包于普通叶子,
  那叶子亦迅速染上香味;
  与智者相伴,
  结果也是一样。
  谨记叶子之例,
  并了解其结果,
  一个人应与智者为伍,
  绝不与愚者为伴。
  同伴是旅人之友,
  母亲为家中之友,
  在他人有难时,伸出援手者,
  是一位好而持久之友;
  自己的良好行为,
  则为将来之真正朋友。
  经常伸出援手之友、
  能同欢共苦之友、
  能给予真正忠告之友、
  能体谅、同情他人之友,
  此乃四种真正之友。
  智者明了后,
  常珍惜并关照这些朋友,
  有如母亲照顾其独子。
  比丘有一位挚诚之友,
  他尊敬并尊重此友,
  且听从此友之忠告。
  保持正念、清楚明了,
  此比丘将摆脱各种限制,
  灭除各种束缚。
  对于朋友已逝世的人,
  对于老师已不存在的人,
  在此世上,再也没有,
  比得上自身之正念的朋友了。

  【学习】
  好学之欲增强学习,
  学习增进智能。
  以智能去认知目标,
  认知了目标带来大喜悦。
  人应跟随有学之士,
  而不能忽略学习,
  因为那是圣洁生活之基础,
  因此,人应该精通佛法。
  博学多闻、认识佛法、真正聪慧,
  佛陀之弟子
  正如印度最纯之金。
  谁能从他身上找到过失?
  即使是天神们也诵赞,
  大梵天自己也诵赞他。
  学识浅陋,
  德性却很好的人,
  他人只赞其德,
  因为其学习还不完整。
  学识渊博,
  德行却差的人,
  他人会指责其行为,
  虽然其学识完备。
  学识渊博,
  德行又崇高的人,
  其学识与德行,
  皆为人所赞扬。
  一位博学之士,
  自恃其学识而轻视学识浅陋者,
  在我看来,他有如全盲者,
  提着一盏灯四处蹓跶。
  珍惜自己真正的幸福,
  关心自己的福利的人,
  应该礼敬佛法,
  常谨记佛陀之言。
  拥有正确引导之心,
  说贴切适当之语,
  身体力行的,
  都是正确与良好之举止。
  学问渊博,
  即使在短暂的生命里,
  也常做有意义之事,
  如此智者将再生到一个快乐之所。

  【弟子】
  若能正确地
  对待母亲与父亲,
  对待佛陀及佛弟子,
  此人便积了极多福德。
  德行高尚之比丘、
  学问渊博之比丘尼、
  信心满怀之善男信女,
  正是他们照耀了僧团,
  他们被誉为「僧团之光」。
  不尊敬
  与他共过圣洁生活的同修,
  这人的远离佛法,
  有如天与地相隔之远。
  尊敬
  与他共过圣洁生活的同修,
  这人在佛法之进展,
  有如一健壮种子在草地上成长。
  一个妇女的本性是不重要的:
  当她的心平静稳定、
  知识逐日增进、
  能真正地洞察佛法。
  当一个人存有这样的想法:
  「我是一个妇人」或「我是一个男人」。
  或其它「我是......」的想法,
  魔王便能与他沟通。
  愚者献上赞美,
  智者给予谴责。
  事实上,智者之谴责,
  远比愚者之赞美好。
  在家与出家众,
  两方相互扶持,
  可达至了悟佛法,
  摒除一切束缚。
  虽然身近平静者,
  但汲汲营求,片刻不歇的人,
  离平静却何其远!
  激动者离知足者何其远!
  僧团里的和谐是一件喜事。
  谁若帮忙营造和谐气氛、
  合群互爱与维持公正,
  他不会从精神的自由中堕落。

  【心】
  世界一切受心支配,
  心使世界遭受祸害。
  单是这个心,
  就能支配一切事物。
  心在众物之上,
  心是众物之领袖,
  众物皆由心造。
  若以纯净之心言谈或行动的人,
  快乐会随他,
  像寸步不离的影子一般。
  心捉住它所要的一切,
  是很难发觉,很奥妙的。
  所以,智者守护其心,
  因被守护之心会带来快乐。
  训练心是非常美妙的。
  心多么的瞬息万变,掠取它所要的一切。
  有个训练有素的心是很好的,
  因为它会带来莫大快乐。
  有如箭匠矫直箭,
  智者平直那
  易变、不稳
  及难以控制之心。
  非母亲、非父亲,
  亦非其它亲属,
  能比得上一个受良好引导之心,
  使人得到更大益处。
  过着不贪婪的生活,
  让你的心充满仁慈,
  保持正念、专注一处、
  及内在平稳、集中。
  五种感官欢乐,
  加上心所产生的为第六种;
  克服对它们的欲求,
  才能解除所有痛苦。
  我的心稳如盘石,
  不执着于感官事物、
  不为动荡的世间所动摇。
  我的心就这样修习好,
  所以,痛苦从哪里来?
  不论走着或站着、
  坐着或躺着,
  比丘应乐于控制一切念头,
  如此比丘有资格修得至上正觉。

  【修习】
  「太冷了、太热了、太迟了」
  以此为借口,而放弃修习的人,
  平白让机会溜走。
  若将冷与热视为
  不过是稻草般之阻碍
  而继续修习的人,
  必定不会缺乏快乐。
  去除懒散与呆滞,
  摒除许多幻想,
  保持健康、不沉迷于玩乐,
  并热爱圣洁之生活。
  削瘦身体、节制食量、
  少欲知足及泰然自若、
  驱走奢望与不再执求,
  如此,无所求者证得涅槃。
  静坐很稳定的人,
  喜欢树林边,
  且于树下静坐,
  直至证得喜悦与泰然知足。
  感官之欲、恶念、怠惰,
  懒散、躁动不安、疑惑等,
  皆不会在
  一个真实和可敬的比丘身上找到。
  不要抑制心对各事物的反应,
  因它尚未进入睡眠状态,
  但当恶念升起时,
  则应加以审察。
  充满着精力与毅力、
  常积极实践所学的、
  但智者不应过于自信,
  直至痛苦已全消失。
  有着珠宝项链般之集中力,
  恶念不会升起,
  心亦不会受干扰。
  所以,让它做为你的装饰。
  一个人若循序渐进地修习,
  佛陀所教的呼吸法,
  逐步发展并达到圆满,
  就能像不被鸟云所遮的明月,
  把世间照亮。

  【精进】
  懒惰有如灰尘,
  尘埃随懒惰而产生。
  以知识与警觉,
  拔掉自身之箭。
  贪爱友伴和睡眠、
  松懈怠惰、
  轻易动怒,
  这是痛苦之源。
  努力地抑制、放弃、发展及努力维持。
  这是正觉者所教导的四种努力。
  起来!坐直!
  你的梦有何益处?
  怎么你病了,被忧伤之箭射中,
  还能继续睡眠?
  使你每日皆有所作为,
  不论是多或少。
  随着每个昼夜的流逝,
  你的生命也跟着等量减少。
  智者当需要加快时会加快,
  需要放慢时会放慢,
  他快乐,因为他正确地掌握了
  做事的轻重缓急。
  弟子们都和睦相处、
  努力及不屈不挠、
  经常坚决地向前进---
  这是给佛陀最佳之敬礼。
  懒散、呆滞、昏沉、
  无聊及饭后思眠---
  以精力驱除这些,
  圣洁之道便得以净化。
  以信心渡过洪水,
  以警觉渡过大海,
  以精力克服痛苦,
  以智慧净化自身。
  这直道已被明显指出,
  向前走,别转回头。
  自己催促自己向前,
  就这样地证得涅槃。

  【正念】
  即使障碍重重,
  修习正念,
  并达至完全平衡的人,
  可争取进入涅槃。
  若你的心念狂乱地奔跑于
  感官之欢乐与生成之事物,
  迅速贯注全神以抑制它,
  就如你把牛拖离黍粒。
  知道对方发怒,
  却保持正念与平静,
  这不但利于自己,
  也利于对方。
  他是自己与他人,
  两者之治疗者。
  只有那些不了解佛法的,
  才以为他是个愚人。
  不论是走着、站着、
  坐着或躺着、
  伸出其脚或再食宿回,
  这比丘都那么泰然自若。
  向上、横越或倒转回头
  不论到世间的任何地方,
  他都仔细地审察,
  组合物的生成与消灭。
  内心和平、安宁、
  精神不被激动、
  修习自己,念念分明。
  如此热诚地过活,
  人人称此比丘为
  「一个意志坚定的人」。
  以正念去了解精神现象,
  不为它所激动。
  因此有了隔离了现象的心,
  人能了解它,且不再执着。
  对正念的基础很熟练,
  乐于发展正觉的条件,
  具备佛法知识与敏锐洞察力,
  这些人活在佛法城中。
  本着不屈不挠的毅力,
  修习正念的基础,
  配之以怒放的自由,
  你将会平静及不受染污。

  【自己与他人】
  被处罚时,人人皆发抖,
  生命是大家所珍贵的。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不杀害亦不让他们被杀。
  行恶,你污损了自己;
  不行恶,你清净了自己。
  清洁与不清洁全在于你自己,
  无人可清洁他人。
  即使是为了他人,
  也不该忽略自己的福利。
  清楚地了解自己之福利。
  常常力求那些对自己真正好的。
  你必须先正确地修好自己,
  然后才尝试指导他人。
  如此做,智者将不遭受批评。
  唯当你能做到你所教导别人的,
  那么你抑制了自己,
  你便能抑制他人。
  的确,抑制自己是艰难的。
  一个人因得意、自满与自负,
  而高举自己、
  轻蔑他人,
  那么就应把此人视为被遗弃者。
  别视察他人之过失;
  别视察他人已做和未做的事情,
  应该视察自己、
  已做与未做的。
  当一人轻蔑有过失的人,
  而且爱慕心很重,
  他的烦恼不断增加,
  难以消灭。
  他人的过失易见,
  自己的却很难见。
  把他人的过失像筛米糠般地播扬出去,
  自己的过失因此被掩饰起来,
  有如狡猾之猎鸟者藏在树枝后。
  你自己一定要监视自己,
  你自己一定要审察自己,
  守护自己,保持正念,
  啊!比丘,你将活在快乐中。

  【爱】
  憎恨招来极大之不幸,
  憎恨激荡和伤害了心。
  多数人不了解,
  这可怕的祸根深藏在体内。
  因此被憎恨所害的人,
  无法认识善的、
  无法看清事物真相。
  当人被憎恨所淹没时,
  只有盲目与沮丧。
  不殴打人或激他人殴打,
  不行劫或诱惑他人行劫,
  博爱众生,
  他对谁都没有憎恨。
  对念念分明者,总是有善的,
  对念念分明者,快乐会增加,
  对念念分明者,万事会转。
  虽说如此,他还未能摆脱憎恨。
  若他昼夜都不欺害,
  都慈爱他人,
  与众生分享其爱,
  他对谁都没有憎恨。
  当一个人拥有爱心,
  对世间众生都很慈悲,
  不论他们是在上、下、左、右、
  无边无际的每一个角落。
  充满着无限、完整
  与全面发展的慈心,
  以往所犯的小过,
  不会在他心中纠缠。
  发展一颗充满爱之心,
  慈悲为怀合乎德行、
  振奋精力、坚定毅力、
  时时坚持求进步。
  就有如一位慈母,
  护卫其亲爱之独子、
  人对各界众生,
  应该经常祝福他们。
  平心静气、心神集中、
  纯净及不污染、
  仁慈对待所有众生,
  这是达至最高境界之道。
  正如水能冷却
  好的与坏的东西,
  及洗掉所有不纯物与尘埃。
  同样的,你应该发展
  对敌友一致的爱心,
  当爱心发展到完美时,
  你会证得正觉。
  「我是如此,别人亦然;
  别人是这样,我亦然。」
  将自己与他人视为同一,
  不伤害他们或让他们被伤害。
  我对无脚的有爱心,
  我对有双脚的亦有爱心,
  对那些四脚及多脚的,
  我也有爱心。
  愿无脚的不伤害我,
  愿有双脚的不伤害我,
  愿那些有四只脚的不伤害我,
  愿那些多只脚的不伤害我。
  一切众生,
  一切生物,
  愿大家都有好运,
  不遭受任何伤害。
  我是大家之友、大家之援手。
  怜悯一切众生,
  我发展了一颗充满爱之心,
  以不欺凌伤害众生为乐。
  我松弛我的心,任喜悦充盈其中,
  使它不动不摇,
  我发展那非恶徒所能培养的神圣的心境。
  所以,修习慈悲观,
  应是为自己与他人。
  大家应该充满爱心,
  这是佛陀之教诲。
  凡让爱心无边际地滋长,
  并将心专注于观察
  再生的结束,
  他所受束缚便减少。

  【快乐】
  在事后才想要做
  早就该做之事的人,
  会丧失快乐,
  并事后快懊悔。
  减少愤怒,你将会快乐;
  减除愤怒,你不会悲伤。
  将各种各样的愤怒,
  连同毒根与甜刺一起减除,
  乃是圣者所赞的。
  减除了愤怒,人不再哭泣忧伤。
  他人称为之快乐的,
  圣者称之为痛苦;
  他人说成是痛苦的,
  圣人认为是快乐。
  瞧这佛法深奥难懂,
  愚者完全困惑不解。
  经常快乐的是智者,
  他内心完全自由,
  不为感官之欲染污,
  他平静、并且不执着。
  感官之欲所得之乐,
  与神仙般之乐,
  还比不上息灭贪欲所得之乐的
  十六份之一。
  割除了所有的牵扯,
  征服了心中的渴望,
  他平静、安祥、快乐,
  因他的心已达到和平。
  比丘从佛陀所教之佛法中
  获得许多喜悦,
  他将达至和平、快乐
  及心念的平静。
  对于知足,曾听闻佛法,
  并了解佛法的人,独居是快乐的。
  没有苦恼、不伤害众生
  则是世间之乐。
  摆脱贪欲、超越所有感官之欲
  是世间之乐。
  但弃除自负的「我是」
  为至上之乐。
  圆满完美的佛陀教导我们
  涅槃为至上之乐------
  没有悲伤、毫无瑕疵、平定安稳、
  所有痛苦皆被消灭之境。

  【寂静】
  发展平静之心,
  当被一些人称赞,另一些人谴责时,
  把心从瞋恨与傲慢中解放出来,
  安祥、平和地走上你的道路。
  从水流中学得这道理:
  在山中之裂缝与裂口,
  小溪宣噪地涌流,
  但大河中之水则静默地流着。
  空的东西才发出声音,
  盈满的常常平静无声。
  愚者有如半满之壶,
  智者则像又深又静之池。
  保持身体寂静、言语寂静、
  心念寂静及毫无污点,
  贤者从寂静中受惠,
  真正地洗掉罪恶。
  和平、沉默与自制、
  静默少言、不傲慢自负------
  这人除去所有罪恶,
  有如风刮尽树的之叶子。
  让有视觉的有如瞎子,
  有听觉的有如聋子;
  让有舌头的有如哑吧,
  强壮的有如虚弱。
  当达到入定阶段,
  一切思维停止,
  完美佛陀的弟子,
  因此拥有神圣之寂静。
  智者在集会中,
  不应滔滔不绝,
  他应表现得大智若愚。
  觉悟之贤者与
  长着似犂柱般之牙的大象,
  这两个了不得的生命都同意:
  他们喜欢在森林独居。
  在众鸟吱吱啾啾的丛林中,
  我的心不被动摇,
  因为我致力于寂静。

  【洞察】
  听五乐齐奏的喜悦,
  还比不上专注一境的心,
  完全洞察事物所得的快感。
  心境和平、眼光敏锐、
  念念分明、深思熟虑、
  完全洞察事物、
  不为感官之欲所诱惑、
  平静、乐于辛勤、
  将不会堕落失败,
  因他们已趋近涅槃。
  他们不悲叹过去,
  他们不渴望将来,
  他们置身于现在,
  所以,他们的气色从容宁静。
  不应穷追过去,
  不应渴望将来,
  过去的已消逝过去,
  而将来的还有待来临。
  凡洞察此时此地所升起之物,
  了解它、不被动摇、
  不被激动的人,
  让他培养那洞察力。
  修习心念,
  使之达到专注于一境稳定,
  观视所有组合物为虚幻及没有自性的。
  身体(色)像一团泡沬,
  感受(受)像水泡,
  辨知(想)像海市蜃楼,
  心念(行)像软髓之树,
  意识(识)像魔术戏法。
  直接彻底认识世界,
  知道整个世界是如此。
  从这世间中得到了解脱,
  对世间的一切,他不执着。
  弃除了所有束缚,
  这圣人取得全面胜利,
  他达到了完全的胜利,
  即没有恐惧之涅槃。

  【佛陀】
  有如莲花从水底
  生出与成长,
  始终不被浊水所污染,
  依然芬芳、美丽。
  同样的,佛陀在这世间出世,
  在这世间成长与居住,
  但不为尘世所污染,
  好比莲花不为浊水所污染。
  澎湃大海、广阔土地、
  高峰或大风,
  都不是适当譬喻,
  以形容本师令人敬畏的自由。
  谁能衡量那无法衡量的?
  谁能了解及断定他?
  试图衡量那无法衡量的,
  显示它是个缺乏智能的心。
  处在森林里,众树根中、
  或空地上,
  只要想起佛陀,
  就不会恐惧或发抖。
  佛陀教导他人,
  乃是基于慈悲心,
  因为如来已不受约束于
  害怕受责或贪图受益之心。
  肯定地,当黑暗之夜消失后,
  太阳就会升起;
  至上佛陀之言语,
  总是同样地肯定与可信。
  万分尊重本师、
  尊重佛法与僧团、
  尊重警觉、仁慈与善念,
  如此比丘不会失败,
  因为他已趋近涅槃。
  现在振奋精力、
  善于修习、念念分明,
  当你听到我的声音,
  修习自己以证入涅槃。
  尽已所能,
  并依我所教导的一切修习,
  警觉与沉思,
  有朝一日将超越死的威胁,

  【诵赞】
  听到您的声音,啊!至高圣者,
  我的心充满了喜悦。
  真的!我的质疑没有落空,
  那婆罗门没有欺骗我。
  您教导我神圣之修习,
  您慈悲为怀,您帮助我。
  您之教导并不白费,
  因我现在是您已受训的弟子。
  我归依佛陀、佛法与僧团。
  为我真正之福利,
  我受持戒律。
  我会修习八正道------
  没有悲伤、不染污、平定安稳,
  佛大圣者凭此直道
  渡过洪水。
  我现在将从市镇到市镇、
  城市到城市
  赞扬佛陀,
  及其卓越之佛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