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论弥勒行者礼忏法的衍变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明夷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论弥勒行者礼忏法的衍变 

  明夷法师

  中国佛教历史上,弥勒行者的礼忏法门,始自东晋道安师徒。这时期的礼忏形式、内容和规模,我们可以从中窥探一二。在《高僧传卷第五》里,我们只是看见许多弥勒信仰者修习者的修忏事迹的记载而已。
  《高僧传卷第五·道安》:释道安,姓卫氏,常山扶柳人也。家世英儒,早失覆荫,为外兄孔氏所养。年七岁读书,再览能诵,乡邻嗟异。至年十二出家,神智聪敏。后为受具戒,恣其游学。至邺,入中寺,遇佛图澄。澄见而嗟叹,与语终日。众见形貌不称,咸共轻怪。澄曰:“此人远识,非尔俦也”。因事澄为师,澄讲,安每覆述。众未之惬,咸言:“须待后次,当难杀昆仑子”。即安后更覆讲,疑难锋起,安挫锐解纷行,有余力。时人语曰:“漆道人,惊四邻”。于时学者,多守闻见,安乃叹曰:“宗匠虽邈,玄旨可寻。应穷究幽远探微奥,令无生之理宣扬季末,使流遁之徒归向有本”。于是游方问道,备访经律。所制僧尼轨范、佛法宪章,条为三例:一曰行香定座上讲经上讲之法;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天下寺舍遂则而从之。安每与弟子法遇等,于弥勒前立誓,愿生兜率。后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忽有异僧形甚庸陋,来寺寄宿。寺房既迮,处之讲堂。时维那直殿,夜见此僧从窗隙出入,遽以白安。安惊起,礼讯,问其来意。答云:“相为而来”。安曰:“自惟罪深,讵可度脱”。彼答云:“甚可度耳。然须臾浴圣僧,情愿必果”,具示浴法。安请问来生所往处,彼乃以手,虚拨天之西北,即见云开。备睹兜率妙胜之报。尔夕,大众数十人,悉皆同见。安后营浴具,见有非常小儿伴侣数十,来入寺戏,须臾就浴,果是圣应也。至其年二月八日,忽告众曰:“吾当去矣”。是日斋毕,无疾而卒,葬城内五级寺中。是岁晋太元十年也,年七十二。
  竺僧辅以礼忏为始祖。《高僧传卷第五·竺僧辅》:竺僧辅,邺人也。少持戒行,执志贞苦。学通诸论,兼善经法。道振伊、洛,一都宗事。值西晋饥乱,辅与释道安等,隐于荷泽。研精辩析,洞尽幽微。后憩荆州上明寺,单蔬自节,礼忏翘勤。誓生兜率,仰瞻慈氏。时琅玡王为荆州刺史,藉辅贞,素请为戒师,一门宗奉。后未亡二日,忽云:“明日当去”。至于临终,妙香满室梵响相系,道俗奔波,来者万数。是日后分,无疾而化,春秋六十。因葬寺中,僧为起塔。
  法遇以自责为嚆失。《高僧传卷第五·法遇》: 释法遇,不知何人。弱年好学,笃志坟素,而任性夸诞。谓傍若无人。后与安公相值,忽然信伏,遂投簪许道,事安为师。既沐玄化,悟解非常。折挫本心,谦虚成德。义阳太守院保,闻风钦慕。遥结善友,修书通好,施遗相接。后襄阳被寇,遇乃避地东下,止江陵长沙寺,讲说众经,受业者四百余人。时一僧饮酒,废夕烧香。遇止罚,而不遣。安公遥闻之,以竹筒盛一荆子,手自缄封,题以寄遇。遇开封见杖。即曰:“此由饮酒僧也。我训领不勤,远贻忧赐”。即命维那鸣槌集众,以杖、筒置香橙上。行香毕,遇乃起,出众前,向筒致敬。于是伏地,命维那行杖三下内杖筒中,垂泪自责。时境内道俗,莫不叹息。因之励业者甚众。既而与慧远书曰:“吾人微闇短,不能率众。和上虽隔在异域,犹远垂忧念。吾罪深矣”。后卒于江陵,春秋六十矣。    昙徽以礼拜高僧而开先河。在《高僧传卷第五·昙徽》记载:释昙徽,河内人。年十二,投道安出家。安尚其神彩,且令读书。二三年中,学兼经史。十六,方许剃发。于是专务佛理,镜测幽凝。未及立年,便能讲说。虽志业高素,而以恭推见重。后随安在襄阳,符丕寇境,乃东下荆州,止上明寺。每法轮一转,则黑白奔波。常顾解有所从,乃图写安形,存念礼拜。于是江陵士女,咸西向致敬印手菩萨。或问:“法师道化,何如和上?”徽曰:“和上内行深浅,未易可测。外缘所被,多诸应验。在吾一渧,宁比江海耶?”以晋太元二十年卒。临亡之日,体无余患。上堂同众中食,因而告别。食竟还房,右胁而化。春秋七十三矣。著《立本论》九篇、《六识旨归》十二首,并行于世。   
  昙戒以礼佛为业。《高僧传卷第五·昙戒》:释昙戒,一名慧精,姓卓,南阳人。晋外兵部棘阳令潜之弟也。居贫务学,游心坟典。后闻于法道讲《放光经》,乃借衣一听,遂深悟佛理,废俗从道,伏事安公为师。博通三藏,诵经五十余万言,常日礼五百拜佛。晋临川王甚知重。后(隆安中)笃疾,常诵弥勒佛名不辍口。弟子智生侍疾,问:“何不愿生安养?”诫曰:“吾与和上等八人,同愿生兜率。和上及道愿等,皆已往生。吾未得去,是故有愿耳”。言毕,即有光照于身,容貌更悦。遂奄尔迁化,春秋七十。仍葬安公墓右。
  之后在西元412年,即东晋义熙八年,昙无谶至姑臧。北凉张掖沙门道进诣昙无谶求授戒法,谶令忏悔。西元414年东晋义熙十年,昙无谶始译《菩萨戒本经》。时道进经三年忏悔,自誓授戒得验梦佛亲为授戒。昙无谶为道进重说戒法,是为弥勒戒作法之始。西元427年刘宋元嘉四年,法盛等二十九人游历至忧长国,见牛头檀旃弥勒像常放光明, 四众伎乐四时笑乐,远人皆从像悔过。法盛遂与诸云道俗五百人,于像前发愿:“愿求舍身,必见弥勒。此愿可谐,香烟右旋。”须臾,众烟合成一盖,右顽三匝,渐渐消尽。同年,罽宾达摩于树上得《菩萨戒本经》,入定升兜率见弥勒,知菩萨嘱其传法汉地。往尼揵诃罗国受戒法后,转授于酒泉沙门惠榄(慧览)。之后,惠榄(慧览)遂传此弥勒戒法于于阗、沙洲、酒泉、凉州、西蜀、建康乃至岭南罗浮山等地,大盛于时。
  与之同时和以后,有刘宋宝云,于隆安年中入西域,抵陀历国见,金薄弥勒成佛像,遂于像下,毕诚启忏五十日,得神光照(事见《名僧传抄》卷二十六);北齐相州合水寺昭玄大统法上在西元477年北周灭北齐大肆废佛、勒令僧尼还俗后,仍然私隐常服,诵《维摩诘经》、《胜鬘经》,顶礼慈氏如来,深自忏悔(事见《续高僧传》卷第八);唐濮州报成寺造寺祖师慧云亦曾代众在弥勒佛像前行忏悔之法,得灵像显瑞,众皆归依(事见《宋高僧传》卷二十六);清广州优婆夷邹氏,亦常于弥勒像前礼忏,祈愿上生兜率(事见《兜率龟镜集》卷下)。
  在《续高僧传·卷八法上传》里可以看到法上的事迹。   
  释法上,姓刘氏,朝歌人也。五岁入学,七日通章。六岁随叔寺中观戏,情无豉舞,但礼佛读经,而声气爽拔。众人奔绕,倾渴观听。年登八岁,略览经诰,薄尽其理。九岁得《涅槃经》披而诵之,即生厌世。至于十二,投禅师道药,而出家焉。因游相土,寻还汲乡。又往东都,栖遑务道。神气高爽,照晓词论。所在推之,咸谓:“圣沙弥”也。   
  后潜林虑,上胡山寺诵《维摩》、《法花》。才浃二旬,两部俱度。因诵求解,还入洛阳。博洞清玄,名闻伊滏。年暨学岁,创讲《法花》。酬抗疑难,无不叹伏。善机问好征核,决通非据昌言胜负,而形色非美。故时人谚曰:“黑沙弥若来,高座逢灾”也。后值时俭衣食俱乏,专意《涅槃》无心饥冻。故一粒之米,加之以菜。一衣为服,兼之以草。练形将尽,而精神日进。乃投(慧)光师,而受具焉。性戒夙成,不劳师导。勤勤谛理,无失寸阴。 忽闻父病,寻往觐之。既至即殂,一宿同止,明旦赴洛,度母及姊将入邺都。时属大荒投奇无指。听法心猛,委而南旋。夏听少林,秋还漳岸。母子相见,不觉潜然。既慧业有闻,众皆陈请。乃讲《十地》、《地持》、《楞伽》、《涅槃》等部。轮次相续,并著文疏。又偏洞算数,明了机调。纲纪法化,难继其尘。故时人语曰:“京师极望,道场法上”。斯言允矣。
  年阶四十,游化怀、卫。为魏大将军高澄,奏入在邺。微言一鼓,众侣云屯。但上戒山峻峙,慧海澄深。德可轨人,威能肃物。故魏、齐二代,历为统师。昭玄一曹,纯掌僧录。令史员置五十许人,所部僧、尼,二百余万。而上纲领,将四十年。道俗欢愉,朝庭胥悦。所以四方诸寺,咸禀成风。崇护之基,罕有继辨。既道光遐烛,乃下诏为戒师。文宣常布发于地,令上践焉。
  天保二年,又下诏曰:“仰惟慈明,缉宁四海。欲报之德,正觉是凭。诸鸷鸟伤生之类,宜放于山林”。即以此地为太皇太后经营宝塔。废鹰师曹,为报德寺。斯即碎荡邪雾载清佛海。当时昌盛,自古推焉。上总担荷,并得缉谐。内外阐扬,皂白咸允。非斯柱石,孰此栋梁哉?且而景行既宣,逸向遐被。致有高句丽国大丞相王高德,乃深怀正法,崇重大乘。欲播此释风,被于海曲。然莫测法教始末缘由;西徂东壤年世、帝代。故具《录事》条。遣僧向邺,启所未闻事。  
  《叙略》云:“释迦文佛入涅槃来,至今几年?又于天竺几年,方到汉地?初到何帝?年号是何?又齐陈佛法,谁先传告?从尔至今,历几年帝?远请具注。并问《十地》、《智论》等人法所传。  上《答略》云:“佛以姬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生,十九出家, 三十成道,当穆王二十四年癸未之岁。穆王闻西方有化人出,便即西入,而竟不还,以此为验。四十九年在世,灭度已来,至今齐代武平七年丙申,凡经一千四百六十五年。后汉明帝永平十年,经法初来。魏晋相传,至今流布”。   
  上《广答缘绪》:文极指订。今略举梗概。以示所传。末敕住相州定国寺。而容德显著感供繁多。所得世利造一山寺。本名合水。即邺之西山。今所谓修定寺是也。山之极顶造弥勒堂。众所庄严备殚华丽。四事供养百五十僧。及齐破法湮僧不及山寺。上私隐俗服习业如常。愿若终后觐睹慈尊。如有残年愿见隆法。更一顶礼慈氏如来。而业行精专幽明感遂。属隋运将动佛日潜离。深果宿心喜遍心府。羸瘦微笃。设舆坐之。袈裟覆头。弟子扛举往升山寺。合掌三礼右绕三周。便还山舍诵维摩胜鬘。卷讫而卒于合水故戾。春秋八十有六。即周大象二年七月十八日也。   
  上形量过人,苕然众表。百千众中,孤起颈现。衣服率素,纳补为宗。五条只支,由来以布。法衣瓶□以外,更无余财。生不履乘,步以毕命。门人成匠,任情所学。不私己业,偏用训人。言常含笑,罪不加杖。自上未任已前,仪服通混。一知纲统,制样别行。使夫道俗两异,上有功焉。制寺立净,亦始于此。故释门东敞,能扇清风,莫与先矣。   
  初天保之中,帝置十统。有司闻奏事须甄异,文宣乃手注状云:“上法师可为大统。余为通统”。故帝之待遇,事之如佛。凡所吐言,无不承用。又遵重戒禁,愿常宣说,尽报行之。每至布萨晨、旦,致厚供,设礼请僧。及年高声变,恐烦于众。岁暮之夕,犹遵此法。其奉信也如此。  
  撰《增一数法》四十卷。并略诸《经》、《论》所有名教。始从一法十百千万有若数林,寔传持之要术也。又著《佛性论》二卷、《大乘义章》六卷。文理冲洽详略有闻。又撰《众经录》一卷,包举品类耳,并行于世。有弟子法存者,本是李老。监齐天保屏除,归于释种,明解时事分略有据,上乃擢为合水寺都维那。当有齐之盛,每年三驾,皆往山寺有所觐礼。六军既至,供出僧厨。存随事指撝,前后给济,三宫并足。后终于隋初。灵裕法师资学有承,为之本传。
  慧云望像代众,为其悔过。在《宋高僧传·卷二十六慧云传》里可以看到慧云的事迹。  
  释慧云,姓姚氏,湖湘人也。性识精明,气貌□朗。高宗麟德元年,正十岁矣。邈然有出尘之志,二亲多厌沮之。其心匪席不可卷也,父哀其所愿。   
  从往南岳初祖禅师,禀承慈训。而能黠慧,好味经教,沉默如也。至于弱冠,于岳寺受具足法。自专护戒,且善《毗尼》。寻罢讲科,专营福事。发言响答,化俗风从。立事绝私, 士庶钦揖。乃出重湖,而游荆、郢。江南振锡,浙汭携囊。务在劝人,令舍悭病。随处盖造、葺修寺宇,二十余所,皆功成不宰。
  天后久视元年,江北行化,因缘未会。长安元年,来观梁苑。夜宿繁台企望,随河北岸有异气属天,质明入城寻睹,乃歙州司马宅西北园中池沼。云徒步临岸,见澜漪中有天宫影,参差楼阁,合沓珠璎。门牖彩绘,而九重仪像,逶迤而千状,直谓兜率之宫院矣。云睹兹异事,喜贯心膺:“吾闻《智严经》说:‘琉璃地上现宫殿之影,此不思议之境界也’。今决拟建梵宫,答其征瑞”。乃挂锡于安业寺。   
  神龙二年丙午,往濮州属县报成寺,发愿为国,摹写弥勒像。举高一丈八尺,募人出赤金。于时施者委输逡巡,若丘阜矣。遂振□籥程巧工,一铸克成,相好奇特。殆景龙四年庚戌六月,属温王让位奉睿宗叔父也。   
  景云元年,云于寺东廊南隅,造别殿安圣容。始云治材方议版筑,檀越众议纷纭,未成建树。至二年辛亥,于福慧寺经坊北,贸新安典午郑景宅。方事兴工,掘得古碑。则北齐天保六年乙亥岁置建国寺,乃高欢嗣子文宣帝也。睹之者皆惊叹。同舍利弗悲蚁垤焉。采访使君称异再三。遂沿此记,改福慧为建国寺。迎取安业圣容及殿材至寺。   
  太极元年五月十三日,改元延和。是岁刑部尚书王志愔为采访使,至浚郊宣敕。应凡寺院无名额者并令毁撤,所有铜铁佛像,收入近寺。云移所铸像及造殿宇门廊,犹亏彩缋。遇新敕乃辍工。云于弥勒像前,泣泪焚香,重礼重告曰:“若与此有缘,当现奇瑞,策悟群心”。少顷像首上放金色光,照曜天地。满城士庶,皆叹希有。是时生谤毁者随丧两目;又有舌肿一尺许者。远近传闻,争来瞻礼。舍施如山,乃全胜概。像坐垂趺,人观稽颡。涉恶报者,云望像为其悔过。斯须失明者重视,舌卷者能言,皆愿为寺之奴持钟扫地也。    采访使王志愔、贺兰务,同录祥瑞,奏闻睿宗,潜符梦想。有敕,改建国之榜,为“相国”,盖取诸帝由相王龙飞故也。仍敕佛授记寺大德明干,同共检校功德,勿令州府烦扰。中书舍人贾曾、侍郎崔沼、给事中庐逸、中书侍郎平章事岑羲,皆捐俸禄,共构因缘。或启发心之元;或施外护之力。先天中,行传神于潞邸。   
  玄宗即位,至八月十五日,上皇御书寺额。奉诏令大德真谛,并弟子二人,品官一人,赍敕赐幡华及寺额至,迎受悬挂。云道化梁园,身荣福树。百龄有限,四相交迁。终于寺之别院。葬今京之东郊寺庄,塔亭存焉。时号“造寺祖师”。
  云去世后,天宝四载,造大阁号“排云”。肃宗至德年中,造东塔号“普满”者,至代宗大历十年毕工。或云造塔,僧能分身行化,难测品阶。文殊、维摩,是王府友吴道子装塑。又开元十四年,玄宗东封回敕车政道往于阗国,摹写天王样就寺壁画焉。僧智俨募众画西库北壁,三乘入道位次,皆称奇绝。今之殿宇,皆大顺年火灾之后盖造。宋太祖重修,翰林待诏高益,笔迹壁画。时推笔墨之妙矣。
  在《宋高僧传·卷七希圆传》中,有希圆等人也是修忏的行者。释希圆,姓张氏,姑苏人也。宗亲豪富,而独舍家。从登戒法,便游讲肆,不滞一方,勤修三学。良深岁稔,尤至博通。时推俊迈,因命讲训。光启中,属徐约军乱。孙儒略地吴苑俶扰。圆由通玄寺,附商船避地于会稽宝林山寺,形虽ㄠ么性且强干。与时寡合,多事宴默。或问之,则曰:“吾逍遥乎无形之场,同师子游戏耳”。景福中于山寺,演畅经论。同声相应求法者至。乃著《玄中钞》数卷,皆当义妙辞也。
  恒勤人急修上生之业。且曰:“非知之难,行之为难。汝曹勉旃”。圆六时礼忏,未尝少缺。居小房即琅玡山顶是山也。传云:“从琅玡台飞来此处”。先是屠坊,故皆镇于其下。山之家有井,井有鳗鯠焉。水有应缩应大江之潮候,甚多灵怪。一云:“此处禹锁浙江蛟蜃之属,其名曰蛆。蛆有双耳,其色苍黄。或缘竹木,必风雨至矣”。今或出石窍、入僧居沟渠中,见人不惊。握则跳梁,如怒状,唯偏入圆房。圆手执宛转屑就,乃为之受归戒。令勿作风雹之妖,暨圆终,而多暴风雨也。
  圆之修习愿见弥勒。一日讲次,屹然坐终于法座。时众闻异香,天乐铮鏦。或绝、或连,七日后已,此真上生之证欤。则乾宁二年四月也。还山之日,僧众置祭于寺门。无何有人茜袍象笏,拜跪怆然。□恍之间,杳无踪迹,众莫能测焉。荼毗,收舍利七百余粒。被四明人赍往新罗国矣。   
  距今约四百年前,浙江天台山慈云禅寺传教观沙门幻为如惺禅师,于明万历丙午,依据《妙法莲华经》、《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撰成《得遇龙华修证忏仪》四卷,分十二门,劝人修习弥勒净土,近生兜率,远赴龙华,亲近慈氏,获证无生。
  与之同时,缁素修习此业者,亦日呈兴盛之势。万历丁未春,吴门进士营志道为惺师《龙华忏仪》作序,万历庚戌佛成道日,楞严寺如鉴亦为《龙华忏仪 》撰跋,并付梓刊行流传。
  此为弥勒忏法之始。而与如惺同一时代之江苏昆山居士、莲池大师弟子王志坚,亦撰写《弥勒忏法》一卷,且修习兜率天宫观。此后四百年,鲜有后继者。当今丛林,已不闻有修习此业者,道俗皆不知有此二著矣。  
  盖如惺《龙华忏仪》以天台教观而撰,且以比丘二十五人共修,主要系依经作观,修习者鲜,今已不传。王志坚《弥勒忏法》更是鲜有人知矣。  
  故余于修习慈宗业时,在一九九七年冬至日初发心在浙江兰溪白露山慧教禅寺撰写新编《熏修慈悲弥勒宝忏仪规》二卷,今于湖南芷江罗山兜率寺最后定稿,以利欲修此业者耳。忏分上、下两卷,分以兜率、龙华二净土对应,此忏可分开修习,亦可合修也。

  附:忏悔仪式

  菩萨五法忏悔文   失译人名今附梁录 

  十方三世佛。五眼照世间。三大无不知。明见罪福相。
  弟子某甲等。从无数劫来。不遇善知识。造作一切罪。
  破戒犯四重。六重及八重。谤法断善根。具足一阐提。
  幸遇诸如来。经法贤圣众。能除众罪者。弟子头面礼。
  愿诸恶云消。令发无上慧。 忏悔竟五体作礼

  十方诸佛,始登道场。观树经行,未转法轮。
  无明老死,长衰可悲。 愿设法药,救诸疾苦。
  法雨流布,枯槁众生。得道明了。

  十方现在佛。已度有缘者。众生多懈怠。方便现泥洹。
  弟子诚心礼。请佛令久住。一切诸菩萨。已发无上意。
  愿勤加精进。于无佛世界。现成等正觉。普度诸群生。
  慈哀无过佛。是故至心请。请佛已竟头面作礼   

  历世怀妒嫉。我慢及恚痴。
  见人得利,如箭射心。闻人得乐,如钉入眼。
  坐此诸罪障。堕落三恶道。常不遇诸佛。今日一心悟。
  发大随喜心。十方三世佛。及彼弟子众。其数无有量。
  从初发一念。乃至坐道场。四等大布施。清净持禁戒。
  定慧及解脱。无量诸知见。弟子悉随喜。慧心朗然明。
  愚痴暗障灭。一念发随喜。功德满十方。智慧如诸佛。
  随喜已竟五体作礼   

  往返生死中。从生故至死。从贵故还贱。惟未得泥洹。
  法身常清净。波若妙解脱。今当求此利。所可有福业。
  一切皆和合。回以施众生。共成无上道。广大如虚空。
  无相如真智。究竟尽法界。金刚空慧盻,常现在前盻。
  无行神通,有感必应。回向已竟头面作礼   

  诚心发大愿。行道如誓愿。慧心如猛风。定力如金刚。
  于此回向后。念念转慈悲。舍离爱著想。欢喜度一切。
  舍去身命时。佛放光明灭,除一切难障。化生兜率天。
  面睹慈氏尊。修相尽具足。六根普聪彻。闻佛说妙法。
  即悟无生忍。皆住不退地。乘大神通力,周游十方国。
  供养一切佛。无量妙音声。赞叹佛功德。二十五有中。
  无时不现身。如日照世界。光明朗十方。一切幽闇处。
  皆为作灯明。虽得佛道、转法轮、现泥洹。众生不尽,成佛不舍。普贤文殊愿。发愿已竟洗心作礼  

  佛历二五四七年仲夏于长沙河西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