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四念住“十六次第”之南北传经义对照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四念住“十六次第”之南北传经义对照

十六个次第

第一段:於身观身
1.念於入出息,长入息念时,如长入息繫念善学;长出息念时,如长出息繫念善学。
2.念於入出息,短入息念时,如短入息繫念善学;短出息念时,如短出息繫念善学〈1)〉。
註:1)SA.803及SA.810差异為SA.803中有「繫念善学」。
3.觉知一切身行入息念时〈1)〉,於一切身行入息繫念善学;觉知一切身行出息念时,於一切身行出息繫念善学。〈2)〉
4.觉知一切身行止息〈3)〉入息念时,於一切身行止息入息繫念善学;觉知一切身行止息出息念时,於一切身行止息出息繫念善学〈4)〉。圣弟子尔时身身观念住,异於身者,彼亦如是随身比思惟。〈5)〉
註:1)一切身行入息念,SN54.1作:「我觉偏身入息」,此即《南、北传杂阿含经选读》之:「感受著整个身体,我将吸气」。在 SN54.13中是:「学『止身行入思〈 SN54.16作「行入息」〉』,学『止身行出息』」。
2)一切身行出入息,依据 DN.22,对应為安住於身,观照内外身。3)SA.803作行息;SA.810作休息;SA.813作止息。《选读》作:「身行寧静」,如此表达则很传神且清楚。
4)SA.803作繫念善学;SA.810作念学;SA.813作息学。
5)一切身行止息,依据 DN.22,对应為安住於身,随观生法;安住於身,随观灭法;安住於身,随观生灭法。於是「有身」之念现起,唯有正念与觉照,无所依而住,不再贪著世间之任何事物。此称之:「丘安住於身,循身观察。」

第二段:於受观受
5.觉知喜入息念时,於觉知喜入息繫念善学;觉知喜出息念时,於觉知喜出息繫念善学。
6.觉知乐入息念时,於觉知乐入息繫念善学;觉知乐出息念时,於觉知乐出息繫念善学。
7.觉知心行入息念时,於觉知心行〈1)〉入息繫念善学;觉知心行出息念时,於觉知心行出息繫念善学。〈2)〉
8.觉知心行止息〈3)〉入息念时,於觉知心行止息入息繫念善学;觉知心行止息出息念时,於觉知心行止息出息繫念善学。圣弟子尔时受受观念住,若復异受者,彼亦随受比思惟。〈4)〉
註:1)SA.803作身行;SA.810、SN54.13/16作心行;SA.813作意行。
2)心行,依据 DN.22,此段应是表示经验乐受时,知我在经验乐受;经验苦受时,知我在经验苦受;经验不苦不乐受时,知我在经验不苦不乐受。此為安住於受,观照内外受的次第。
3)SA.810作「心行息觉知」《南、北传杂阿含经选读》作:「感受著心行」,元版则作:「觉心行」。【巴利文:citta〈心〉sankhara〈行,心智的协同因素〉ppatisamvedi〈对....一起觉知〉,而「心行息出息」,《选读》作:「使心行寧静著」,而元版翻成:「止心行」是最不清楚的。
4)心行止息,依据 DN.22,此段应是表示安住於受,随观感受,与第七次第不同。「安住於受,随观感受」是如佛说:「安住於受,随观生法;安住於受,随观灭法;安住於受,随观生灭法。於是『有受』之念现起,唯有正念与觉照,无所依而住,不再贪著世间之任何事物。」

第三段:於心观心〈1)〉
9.觉知心入息念时,於觉知心入息繫念善学;觉知心出息念时,於觉知心出息繫念善学。
10. 觉知心悦入息念时,於觉知心悦入息繫念善学;觉知心悦出息念时,於觉知心悦出息繫念善学。〈2)〉
11. 觉知心定入息念时,於觉知心定入息繫念善学;觉知心定出息念时,於觉知心定出息繫念善学。
12. 觉知心解脱入息念时,於觉知心解脱入息繫念善学;觉知心解脱出息念时,於觉知心解脱出息繫念善学。圣弟子尔时心心观念住,若有异心者,彼亦随心比思惟。〈3)〉〈4)〉
註:1)於心观心南北名词说无明显差异。
2)SA.813作欣悦心。
3)在 DN.22中,此处要能观察十六种世间的心:「了知有贪欲的心為有贪欲的心,了知没有贪欲的心為没有贪欲的心;了知有瞋恨的心為有瞋恨的心,了知没有瞋恨的心為没有瞋恨的心;了知有愚痴的心為有愚痴的心,了知没有愚痴的心為没有愚痴的心;了知收缩的心為收缩的心,了知散乱的心為散乱的心;了知广大的心為广大的心,了知不广大的心為不广大的心;了知有上的心為有上的心,了知无上的心為无上的心;了知专一的心為专一的心,了知不专一的心為不专一的心;了知解脱的心為解脱的心,了知未解脱的心為未解脱的心。」而 DA.98略有不同:「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无慾心知无慾心如真。有恚无恚.有痴无痴.有秽污无秽污.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有不解脱心知不解脱心如真。有解脱心知解脱心如真。」
4)十六种世间的心是观照之所缘,在 DN.22中,能观照到此心的种种后,尚有三个步骤必须修持:
Ⅰ. 安住於心,观照内心;安住於心,观照外心;安住於心,观照内外心。【DA.98:观内心如心。观外心如心】
Ⅱ. 安住於心,随观生法;安住於心,随观灭法;安住於心,随观生灭法。【DA.98:立念在心】
Ⅲ. 唯有正念与觉照,无所依而住,不再贪著世间之任何事物。【DA.98:有知有见。有明有达】

第四段:於法观法〈1)〉
13. 观察无常入息念时,於观察无常入息繫念善学;观察无常出息念时,於观察无常出息繫念善学。〈2)〉
14. 观察离贪〈断〉入息念时,於观察离贪〈断〉入息繫念善学;观察离贪〈断〉出息念时,於观察离贪〈断〉出息繫念善学。〈3)〉
15. 观察灭尽〈无慾〉入息念时,於观察灭尽〈无慾〉入息繫念善学;观察灭尽〈无慾〉出息念时,於观察灭尽〈无慾〉出息繫念善学。〈4)〉
16. 观察捨弃〈灭〉入息念时,於观察捨弃〈灭〉入息繫念善学;观察捨弃〈灭〉出息念时,於观察捨弃〈灭〉出息繫念善学。圣弟子尔时法法观念住,异於法者,亦随法比思惟。〈5)〉〈6)〉
註:1)北传的次第為「观察无常;观察断;观察无慾;观察灭出入息」;南传的次第為「观察无常;观察离贪;观察灭尽;观察捨弃」。
2)在 DN.22中,此处要能观察到五盖、五取蕴及十二处之生灭及三事合和触之变化。
3)在 DN.22中,此处是要能:「了知我内心有贪欲、有瞋恨、有昏沉睡眠、有掉举追悔及有疑惑;内心无贪欲、无瞋恨、无昏沉睡眠、无有掉举追悔及无疑惑时,了知我内心无贪欲、无瞋恨、无昏沉睡眠、无有掉举追悔及无疑惑。」
4)在 DN.22中,此处是要能:「了知未生之贪欲、瞋恨、昏沉睡眠、掉举追悔及疑惑生起,了知已生之贪欲、瞋恨、昏沉睡眠、掉举追悔及疑惑灭尽。」
5)在 DN.22中,此处是要能:「了知已灭尽之贪、瞋恨、昏沉睡眠、掉举追悔及疑惑,於未来不再生起。」
6)在註2)~5)皆须配合完整之道品与圣諦。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