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和乐家庭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颜尊严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和乐家庭
  颜尊严居士
  第一章
  美满姻缘
  《一》前言
  从缘起的法则去看,社会是由人群组合而成的,而人群却来自不同文化、不同肤色与宗教背景的家庭。有良好素质的人群,才会有良好素质的社会。是故,家庭的巩固与美满,是塑造美满,精进社会的主要因素。
  幸福与美满的家庭,是个温暖、安乐的窝。在外奔波劳碌的人,无不希望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庭。然而,美满安乐的家庭是需要以爱心和耐力来建立与维持的。无疑的,在塑造幸福与快乐家庭的过程中,宗教信仰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个有正信宗教信仰的家庭,必定有真诚与关怀,有感恩与喜悦,有自信与慈悲。有了感恩与慈悲,婚姻中的一切才能取得平衡与和谐。
  佛教有广大的在家信众。男众称为「优婆塞」、女众称为「优婆夷」。在佛教的社会里,在家信众比出家众,无疑的占有明显且重要的地位。所以,佛教非常注重幸福家庭的建设。佛教的经典,诸如《大涅槃经》、《华严经》、《善生经》、《玉耶女经》、《无量寿经》提供了不少有关幸福家庭的秘诀。
  事实上,佛教要发扬光大,建设幸福与美满的佛化家庭是首要急务。有了健全的佛化家庭,才有健全的佛教团体与组织。健全佛教团体的增加,有助予化导更多的社会人士归向佛法正道、为社会注入一股股的清流。这样,社会的素质也将逐渐地改善与提升。
  因此,为了个人家庭的幸福与美满,为了社会的净化与提升,学习和建设佛化家庭,是所有正信的在家佛弟子责无旁贷且重大的任务。自古以来,凡是依佛教诲的人,他们的家庭生活都幸福、美满得多。
  《二》婚前的抉择与准备
  谈恋爱,对于现代的男女来说,是婚姻的前奏。爱情的缠绵悱恻,所有青年少女似乎都响往。在恋爱期间,没有一个人不希望自己能够拥有那么一场轰轰烈烈,情意绵绵的爱情筹码。
  然而,婚姻是一生一世的人生大事,婚前能有浪漫或轰轰烈烈的织梦与恋爱时期固然好,但双方更应该注重的是好的结局。若要有好的结局,恋爱期间应当保持一颗醒觉的心去窥探对方的真面目。感情,虽然是可以慢慢地培养。但是,专家们认为,对于那些一看就不顺眼的人,千万不要付出你的感情,纵使他对你苦苦的痴缠。娶了(嫁给)一个本来看不顺眼的人,抛弃(被抛弃)的机会非常高。
  个中的道理是,我们将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一个人,在很大的程度上,维系于第一次见面时对方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假如他显得和蔼可亲、慈悲喜舍,往后的日子,我们必定会以恭敬之心和他相处;假如,他给我们留下狡猾阴险的印象,警惕与怀疑之心将油然生起。
  另外,夫妻之间绝不应该企图以「苦肉计」去改变对方。当初选择他(她),就因为喜欢对方的样子。除非承认自己当初瞎了眼。佛法以为,我们爱一个人,必须无条件地信任他,除非实事证明他不再值得被信任。夫妻之间若互相猜疑,久而久之,恐怕要以种种不良的手段来「报复」,使彼此的关系僵化。
  因此,探讨对方的家庭、文化与宗教背景、性格与嗜好是重要的事情,免得自己在往后的婚姻路上波折迭起。可惜的是,在恋爱期间,鲜少人不因情慾困扰而神魂颠倒。只要有了难以言喻的触电感觉,激情难舍,便无法看清楚自己所应扮演的角色。堕入情网的青年男女,难免要迷失了自己。
  所以,我们发觉青年男女在恋爱期间,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纵使知道对方是个异教徒,甚至有酗酒、欺诈、抽烟等不良习惯,我们都可以包容而不加以拒绝或谴责。大家都抱着兴奋与激动的心情去对待对方,生活似乎显得十分幸福与写意。可惜的是,结婚后,这种兴奋与激动的心理和态度,渐渐地冷淡,双方开始点出对方的弱点,甚至恶意地加以苛评。白头偕老的美梦,瞬息间变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噩梦。
  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和赞西佩的下场,正是时下一般夫妻的最佳写照。展开追求,谈恋爱之际,绝不在乎对方的弱点,也不介意对方之要求。可是,蜜月一过,形势立刻改变,挑剔揶揄、严责苛评便接踵而来。
  以佛法的心理学来看,你的感受与行为,与你的配偶之感受与行为十分相似。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你的配偶,不难想像他会以怎样的态度回敬。古人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所以,想要感情好,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赏赐的心去对待对方。相反的,苛评与指责却是美满婚姻的绊脚石。夫妻之间在纠正对方的弱点与过失时,佛说应「屏相教诫」,必须和颜悦色,在适当的因缘场面给予纠正。
  佛法以为我们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意识的有情众生,应该学习并懂得如何去爱护身边的人。即使认为自己选错了妻、嫁错了郎,也没有必要刻意去侵犯与伤害对方的心。若能以这种慈悲且极积的心理态度去相处,必能大大地改善双方僵持已久的感情。否则,你将永远无法感受到幸福与温暖的气氛。
  《三》纯洁的婚姻
  许多人对婚姻产生恐惧感,不是因为他们全是来自破裂的家庭,更不是因为他们过惯了单身的生活,而是他们不懂什么是纯洁的恋爱与婚姻。
  对一般人来说,当他已决定要结婚的刹那,除了兴奋与欢喜外,一种莫明的徬徨与恐惧感也随着而来。婚姻的道路是漫长的,心中会感到忐忑不安,主要是担心自己没有勇气与能力去负起建立家庭的责任,担心自己或配偶无法厮守坚贞的爱情。
  怎样才能保持纯洁与坚贞的爱情呢?以宣扬爱的真谛为终身事业的里奥。巴斯卡力曾经说过:「爱(情)是一种现象,它是经由学习的、长时间彼此了解和认识、尊重与关怀,公开而不怕人知道,亦是不做害羞和伤害对方的事。」 在无量寿经里,佛陀更说:「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家室、中外亲属,当相爱敬,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相和,无相违戾。」所以,佛法认为夫妻要保持终身的幸福,在沟通上要学习「言色相和」,并且互相宽容与忍让。在佛陀的教导中,我们应以爱语来互相勉励、互相肯定与接纳家庭成员,使亲情的关系得以改善和维持。
  在华严经里,佛陀要我们「常作润泽语、柔软语,闻者喜悦语、善入人心语、风雅.典则语」来勉励家庭成员。不管父母或子女都不应作「麤犷语、苦他语、令他嗔恨语、如火烧心语、能坏自身他身语」。因为,这都是家庭纠纷的主要导火线。夫妻同居生活,若能做到「言色相和」,便会常在和煦春风之中了。
  纯洁的婚姻除了要坦诚的沟通,言色相和外,也应包括感恩,慈悲与宽恕。夫妻之间的感情不只融洽了亲情与爱情,也含有人情、友情与心情。它是否幸福、美满,在很大的程度上维系于夫妻两人是否极积参与、细心经营。若想增进彼此间的情谊,除非双方都愿意了解和照顾彼此的心。单方面的付出是绝无法平衡的,最终将导致付出的一方心灰意冷而放弃。结果,不但无法促进情谊,现有的关系亦难发展与维持下去。
  《四》婚姻的禁忌
  中国人有一句名言:「相处易、相住难。」恋爱中的男女往往相处愉快;结婚后,感情上却出现「缺氧」的现象,这说明了婚姻的道路,很少是平坦的,它隐藏了不少的未知数。所以,婚姻里,要学习的是何其多。
  夫妻相处,免不了会有意见分歧、情绪低落的时候。然而,千万不要忘记,我们所爱的人,不是爱情小说中十全十美的男女主角。当一方的嗔心生起时,纵使有足够的理由应暂且让他。天亲菩萨曾经说过:「骂者有二种:一实、二虚。若(对方所)说(是真)实者,我应生惭(愧之心);若说虚者,无预我事,犹如响声,亦如风过,无损于我,是故应忍。」若能「无相违戾」,以柔软心、平常心去处理,必能感化对方。争执发生时,也意味着双方必需更努力一点去「降伏自己的贪嗔痴」,学习长养柔软心、慈悲心和智慧心。
  想要拥有快乐的婚姻、美满的家庭、夫妻之间必须严守以下四个重要的诫规。破此诫规,如同在为自己的婚姻挖掘坟墓。一者:绝不动辄轻言要离婚。许多夫妻喜欢以「离婚」来作为恐吓和谈判的筹码。可惜的是,这种作法无形中却使婚姻产生「信心危机」。若不懂得善加处理,弄巧反拙肯定要导致离婚政变。
  二者:不得轻慢对方。有此夫妻,其中一人性情刚愎,常倚着自己的美貌才华,娘家财多势厚而贡高我慢。稍有不如意的事发生,便咄咄逼人以显示自己高人一等。其实,在婚姻的世界里,从来没有单方面胜败输赢。要嘛就双方是赢家,不然就是两败俱伤。夫妇之道,应该建筑在情爱上。所以,佛在玉耶女经说:「女人不以面貌端正,便是端正。不顺夫婿,非为端正。心端行正,是为端正。」心端行正 ,才能互敬互爱。
  三者:不得互相数落,苛评与指责。毫无意义的苛评与数落将严重的伤害和粉碎爱人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若要表达不满,应以和婉的方式,外交家的风度去处理。而且,须注意的是,任何批评都应是善意的,有利于改善双方的关系的。不然的话,最好保持缄默。
  四者:千万不可唠叨,尤其是有关过去不快乐的事情。佛说:「人所惭耻,终不宜说。闻他秘事,不向余说。」任何一方若有过失、不愿让别人知道的事情,一定要为他严守秘密,千万不可唠叨重复宣说。因为,唠叨重复宣说不快乐与不如意的事情,有如在伤口上撒盐,它只能带来更多生活的悲剧。
  《五》美满姻缘的秘诀
  真正踏上婚姻路途的人,没有不曾为家庭和谐,婚姻美满而着想。然而,我们发觉不快乐的婚姻椿椿不同、美满的婚姻都有一些相同的因素。
  怎样才能有美满的婚姻,幸福的家庭呢?美满的婚姻有那一些共同点呢?
  佛法以为要有美满的婚姻生活,夫妻之间必须扮好自己应有的角色。在《善生经》里,佛说丈夫应以五事敬妻。一者,相待以礼:要求两个人在凡事上都有一致的看法是不合理的。但是,尊重对方的看法与抉择是必要的,只要是不犯国法与佛法。
  二者、威严不亵:佛说:「节己莫淫她,自妻生知足,是故妻爱己,不为他人侵。」我们都知道,「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所以,不论是在私下或公开场合,夫妻都不应以配偶作为笑柄或说些贬低对方的话。若要感情好,就应该学应随喜赞叹对方的成就与功德。
  三者、衣食随行:婚姻专家们认为,夫妻之间若能注重一些小细节,不但能讨对方的欢心,亦能避免婚姻破裂。这些小细节包括赠送一些对方喜欢看的书,喜欢吃的食物、喜欢听的录音带。得到爱人赠予心爱的东西,心里固然会感到无限的愉快与满足。
  四者、委付家内:在古时候,女人鲜少走出厨房。佛陀认为妇女为家庭服务、负起养儿育女的任务,乃间接地为社会服务。有幸福美满和快乐的家庭成员,才有幸福和快乐的社会人群。因此,丈夫应信任妻子,尽托家事的料理。
  五者、念妻亲亲:这是爱人及物的道理。如果爱妻子,也应尊重和爱护她的亲戚朋友。
  谈到为人妻子之本份,佛说有母妇、妹妇、知识妇三种。
  怎样是母妇?佛说:「爱念夫主,如母爱子。昼夜长养,不失时宜。心常怜念、无有厌患,念夫如子,是为母妇。」为人母者,儿子回来,无不心生欢喜。所以,佛陀在《尸迦罗越经》说,作为「母妇」,夫出不在,不得有淫心于外;夫从外来,常心生欢喜,起身迎之。
  怎样是妹妇呢?佛说:「承事夫婿,尽其敬诚。如兄如弟,同气分形。骨肉至亲,无有二情;尊之重之,如妹事兄,是为妹妇。」在马来社会,妻子称呼丈夫为「哥哥」,服顺自己的丈夫,全心全力支持丈夫领导家庭,丈夫以兄长的身份行使首领权,妻子尊重他,心悦诚服给予合作,「夫唱妇随」的任何难题都能迎刃而解。在《相应部》中,佛陀也说:「诸妻子之中,顺从(丈夫)妻(子)是最殊胜」。
  怎样是知识妇呢?佛说:「奉事夫婿,敬顺恳至,依依恋恋,不能相远。私密之事,常相告示。行无违失。善事相教,使益明慧,相亲相爱,欲令度世、如善智识,是为智识妇。」许多人都说,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好女人。好多时候,妻子积极的鼓励,能使丈夫有更大的信心去面对事业的障碍。如果丈夫是个外道信徒,妻子应以温和的态度、良好的品行,循循善诱去引导他走向佛法的光明来。能发挥「法味同尝」的悲心,劝导丈夫学佛,这才是真正的敬顺与爱他。实事上,身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我们应以温和的语气,仁慈友善的态度、温柔体贴的举止来促进良好的沟通,更应以慈悲和智慧之心去建立一个充满智慧与感恩的温馨佛化家庭。虽然这是件不容易的事,但我们都应付出努力!
  《六》结语
  佛教讲因缘,更要我们懂得惜缘。佛家常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来共枕眠。」人海茫茫中,从相识到相爱,从相爱到结合为夫妻,在同一个屋簷下过着朝朝暮暮的生活,这不是缘份是什么?
  在《增支部》里,佛说:「若夫妇两人,互相信任,宽容和自制,如法生活,互相爱语,他们的幸福会增加,安乐会生起。如果夫妻严守清净戒,怨敌不安意。如此实践的话,实为共住善男子,善女人。」
  即然夫妻是在因缘俱足下聚合,我们就应以同见,同行与同愿的基础上,互相接纳,互相感恩与肯定。为美满的因缘,幸福的家庭铺路。佛法鼓励我们发挥「法味同尝」,以大慈大悲的精神去爱护与勉励身边的人。若能引导终身伴侣成为菩提道上的同修,这将是美满因缘最巩固的基础。
  阿弥陀佛!
  第二章
  夫唱妇随
  《一》前言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中,组织家庭是最古老的制度。
  芸芸众生,人海茫茫中,从相识到相爱,从相爱到结婚,在同一个屋簷下过着朝朝暮暮,恩恩爱爱的生活,依据佛法的解说,这是「缘份」。
  踏进婚姻的因缘,随人而异。有人视婚姻为避难所。一纸誓约,以法律为后盾,一厢情愿地认为几十年的婚姻将保持不变;有人视婚姻为天职,结婚纯粹是为了传宗接代,延续人类文明的慧命,为了祖宗香火的鼎盛,才有另一番惊天动地,至诚感天的缠绵爱情故事。
  尽管每个人因有不同的理由与处境进入婚姻,然而,我们不难发觉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婚姻的道路很少是安然平坦的。它是个人身心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很大变数,没有任何人能教你怎样去爱得轰轰烈烈,更没有人能担保婚姻中不会出现『缺氧』的现象。
  《二》夫妻同心,相敬如宾
  记得有位善知识说过这么一句话:「从来没有一个人,开始学乐器就能把调子校准。独奏时,尚且需要时间来学习调弦,何况是合奏?单独的生活,尚且需要适当的安排与调御,才能处处展现生机,两人的夫妻生活,要想求得千年共枕缘,更需要彼此协调,互相迁就。」
  这一句智慧话,至少传达了两个重要的讯息。一是未结婚前,我们应先学习过有素质的生活。所谓学习生活,就是学习如何安住于当下,如何与周遭的人群相睦共处,使自己活得有尊严、有意义。一般而言,婚前若不能与绝大多数的人和乐共处,在很大的程度上,婚后亦很难与伴侣好好相处共存。婚前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婚后不吵吵闹闹,反而能相敬如宾,白头偕老的例子,少之又少。一般而言,婚前找不到快乐的泉源,婚后亦难找到快乐共存的诀窍。
  二是在婚姻的道路上变数很大,应学习的也不少。其中学习如何用心倾听身旁人的声音,是极为重要的。个中的道理,我们每一个正常的人都会有感情脆弱,情绪低落的时候。在这时刻,我们无不希望有人真正愿意聆听自己的心声与倾诉,支持与鼓励,甚至引导我们迈向新生。夫妻之间若想增进彼此间的友情,爱情与亲情,除非双方都愿意放下我执,用慈悲的心怀去倾听和了解对方的心声。少了这份同理心,不但无法促进友谊与情谊,现有的关系也很容易出现隙缝,让外遇有机可乘。
  中国人有句古老的哲语:「气味相投」。在现实的生活中,朋友之间如果没有共同的兴趣,往往会出现话不投机的尴尬局面。夫妻之间,恩爱的热度减退并不可怕,最令人担忧的,却是相对时无言。平时为了工作忙碌奔波而分开时,互相依恋对方。难得相处在一起,没半天的时间又立刻觉得非常闷,闷得心神皆燥。因此,要有良好的夫妻关系,了解彼此的感情与兴趣,互相学习彼此所好,是非常重要的。
  婚姻专家们甚至建议,男女双方在结婚之前,最好能将自己的宗教信仰,饮食习惯,坦诚相告。有不少男女,笃信宗教信仰,严守戒律,自己吃素诵经,婚后也强烈地要求另一伴也一样。结果为了宗教的禁戒或饮食习惯起争论,使自己在婚姻道路上波折迭起。
  我们不否认,若能了解彼此间的习气,生活中的饮食习惯,在某个程度上固然能巩固婚姻的基础。然而,佛法以为纯洁与美满姻缘,最关键、最重要的,应该是以智慧为前导,并且在慈悲与感恩的基础上,建立自己对家庭中每一个成员负责任的态度。《华严经》上说,居士在家庭中,与妻(夫)子俱,未曾暂舍(菩)提之心。正念惟萨婆若境(智慧)。自渡渡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属,令入菩萨智……以本大悲,处于居家。慈心故,随顺配偶。由此可见,有智慧,有悲心的男女,必有能力建立温暖的家庭。
  无可否认,要求来自不同家庭,不同文化,不同信仰背景的男女朝夕相处,不要有意见分歧,不要有磨擦,看来是件高难度的事情。事实上,婚后琴瑟失调,出现矛盾是很普通的现象。关键在于一旦出现矛盾,双方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处理,以怎样的方法去解决?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我们是否可以用不同的心情去念这本经?
  我们发觉,当情海起风波,感情触礁时,东方与西方社会的处理方法大异其趣。西方社会尤以美国的离婚率高居世界榜首。几乎每十对配偶中,就有七对动辄以仳离收场。追根究底,西方人认为婚姻不应擅矫饰,合得来则集,合不来则离。对他们来说,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追求自己的快乐,两人相厮守在一起,如果关系不好,活得辛苦,不如早点分离。另外,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给于单亲妈妈的抚恤与福利,无形中促进更多的离婚。
  东方社会的文化较重视传统,视婚姻为个人神圣的终身大事,务求有始有终。中华民族,尤擅念旧,认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生活再苦、环境如何迫人都要相依为命,白头偕老。
  有人向伯圆长老请教夫妻恩爱的秘诀。老法师认为,夫妻之间应该常常向配偶说:「我爱你。」如果是真诚的话,说的次数越多,说得雷霆万钧,则表示自己将无时无刻地为幸福家庭而着想。一句「我爱你」是一项承诺。只有那些有责任感的人,说此话时,才不会面红耳赤或出现心虚的现象。
  除此之外,伯圆长老更勉励夫妻认清彼此的共同理想目标,并且同心协力朝此理想目标迈进。至于共同的理想是什么并不重要,只要它是能力范围所及,而且是对己对人都有意义的。著名的婚姻专家……佐德号斯在他多年的研究中发觉,夫唱妇随是婚姻成功的因素。拥有共同的朋友、共同的嗜好、共同的理想,这样的夫妻生活必定如鱼得水、幸福快乐。虽然我们都知道这一点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一般结合为夫妻的男女往往忽略了要设定共同的理想与目标。结果,导致婚姻生活失去了重心。
  「相爱并不是双目互相对视,而应该是同心协力,朝向一个有意义的方向投视。」我记不起这一句智慧话是由那一位圣哲所说的。但它应该是所有追求幸福家庭之夫妇的指南。
  《三》同甘共苦、生活幸福
  我们常听人家说,爱情不能没有面包。没有面包的爱情不能长久。不少的家庭纠纷都是为了柴油米盐而引起。佛法以为良好的经济基础,能够增添家庭的幸福。然而,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佛教徒应以「正命」来养活自己与家人。在正命的原则下,一切生产作业活动,都必须符合国法与佛法。在一些国家,售卖枪械或制造烈酒,是绝对被允许的。但佛法以为这是损人利己的恶业,佛教徒应敬而远之。换句话说,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所经营的行业,必须是对人对己都有好处。
  现今的社会是个优胜劣败的战场。要在社会人群中立足,我们必须扣紧时代的脉搏,学习一技之长、力求上进。唯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在时代的潮流的冲击下被淘汰。所以,在 《杂阿含经》上,佛说在家学佛者,应懂得「方便具足」。什么是方便具足呢?「谓善男子善女子种种功巧业处,以自营生,谓种田商贾或以王事、军政两界;或以书蔬算画,于彼工巧业处,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
  虽说现今社会男女平等,但以一般而言,身为一家之主,男人往往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在外奔波劳碌的男人,无不希望拥有一个温暖的家,无论一个男人多么热爱他的职业,工作后回家,他都会期待妻子和孩子们投以仰慕的眼神、以愉快的心情迎接他的归来。
  所以,在尸迦罗越经里,佛说:「身为妻子,当丈夫从外归来时,应该立即起身,心生欢喜去迎接。」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动作,以为那是葱毛蒜皮,微不足道的芝麻小事。事实上,婚姻专家们惊讶地发觉,忽略了这些小动作,往往是婚姻分裂的前导。也因为这些小动作而挽救了多少面临破裂的婚姻。
  妻子的态度与人生观,是积极还是消极、她是否愿意多为丈夫着想,在男人事业的成败上有一定的影响。许多男人失去冲劲,放弃奋斗的机会,只因为太太脾气暴燥、喜欢唠叨与挑剔。她们恒以为揶揄、挖苦、讽刺与抱怨,能迫使男人更积极、更进步。可惜的是,这种肤浅且幼稚的行为,很容易让男人反感,使他觉得与她交往是一个很大的负担。结果,他唯有寻找藉口不回家。
  相反的,妻子如果能常常温柔地赞美和鼓励丈夫,这样必能使丈夫对家庭和工作产生更大的信心与热忱,并在事业上取得超越的成就。常言:「成功男人的背后往往有个好的女人。」所以,在四摄法里,佛陀勉励夫妻以『爱语』来互相肯定与接纳,使亲情的关系得以改善和维持。一句鼓励的话,往往可以得到意想不到、宏大的效果。一句「亲爱的,我为您的成就而感到光荣」或「亲爱的,我很感激您,真幸福能拥有您,您使我的生命更有意义」 无不让配偶心花怒放。如果我们能常常以爱语代替苛评与抱怨,家里的气氛肯定会更祥和。
  在婚姻道路上,只要能为终生伴侣带来幸福与快乐,我们也必定能从对方那儿得到幸福与快乐。那些最懂得体贴地表示出爱心的女人,自然而然地将从丈夫那里得到最多的注意与关怀。可惜的是,在我们当中,有多少人能事事先为伴侣着想,为伴侣带来幸福与快乐?美满的婚姻生活是需要双方努力、细心去经营。当一方突然发觉自己不断付出,不断地为对方着想,对方不但不懂感恩图报,尚且唠叨与苛评,有诸多的要求,最终恐怕要产生猜疑与不满,直至以分手收场。
  另外,盼望丈夫成功的妻子必须心甘情愿地让丈夫去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只要是符合国法与佛法,纵使是很冒险 (如当兵或从政),妻子也应尊重他的选择,毫不畏惧地给于精神上的支持。
  有不少的男人,一辈子庸庸碌碌在他所厌倦、所不喜欢的工作岗位上。追根究底,原来妻子常阻止他放弃这份工作,担心他在新的工作岗位失败,从此一家大小失去了安定的生活。结果,他不得不失去创业的机会。对目前的工作又没有真正的兴趣,岁月蹉跎,最终是一事无成。
  《四》结语
  在这世间上,没有任何其他工作,比建立与维持美满幸福的家庭来得重要、来得更有意义。夫妻之间的感情,包含了友情、亲情、恩情与悲情。要想求得千年共枕缘,自该相敬如宾、你敬我爱。
  夫妻相爱,除了要同甘共苦,还必须互相勉励与尊重。祥和的家庭气氛、幸福温暖的窝,是需要以智慧来建立、以凈化的爱心(慈悲)来维持。如果是真心地爱着配偶,我们就会心甘情愿,在任何时间与空间,尽自己的能力,去做每一件能使对方幸福与快乐的事情。而我们也必定能从对方那里感受到快乐与幸福的气氛。
  虽说婚姻中有太多的变数,但有责任感且聪明的人,绝不放弃任何一个能巩固婚姻基础的动作。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就因为知道婚姻的道路荆棘丛生,有太多的变数,我们才需要更珍惜、更专注。唯有这样,才能幸福、祥和与美满!
  阿弥陀佛!
  第三章
  养儿育女
  《一》前言
  有人说,男女之间的关系,从相识发展到结婚成家,由生活在同一个屋簷下而生儿育女,一切都是出自于爱,所以,孩子便是父母爱情的结晶。
  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结婚怀孕,生产并哺育喂乳是女人与生俱来的天赋与本能,也是她应为丈夫尽到的责任。父亲在家庭中,往往被视为权威人物与经济支柱。组织家庭、生儿育女,对于一般的父母而言,是值得骄傲与庆幸的,因为他们创造了延续的生命。男女婚姻生活中最神圣的一刻,莫过于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当一个新生命降临人间,他不仅为父母带来喜悦与兴奋,也带来了不少的责任与烦恼。社会兼心理学家佛洛依德曾经说过:「父母之间的关系,生活的态度,对孩子的健全发展影响至深。」一般而言,身教往往比言教的影响更明显。父母的言行举止让孩子们看在眼里 、印烙在心里,直接与间接地影响他们处世待物的态度。
  在一个曾经发生过家庭暴力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心灵将会留下永不褪隐的阴影。当他们带着悲愤与不满的心情来到社会,若没有得到良好的纾解或发泄,难免要引起社会暴力事件。由此可见,延续社会人类的繁殖,固然是神圣且重要的任务,培育下一代,教养孩子正确的处世态度和方法,以塑造出一个祥和的未来社会,更是现代父母所应负起的责任。
  社会瞬息万变,物慾横流,养儿育女并不简单。为了满足孩子的需求,要持家有道并负起社会的责任,对现代的父母而言,看来是个严竣的考验。
  《二》促进夫妻的关系
  男女结合为夫妇,要想过美满的婚姻生活,除了要互信互重、彼此容忍与宽恕外,也应该互相勉励、互相关注对方的情绪与心境的反应。
  大部份父亲想要子女,和母亲心甘情愿怀孕九个月的原因是一样的;传宗接代,并从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得到满足与快乐。可惜的是,鲜少人发觉,当小生命在母亲身体内出现时,这正是促进夫妻良好关系的最佳时期。
  第一次怀孕,对女人来说,肯定是非常兴奋与紧张,辛苦又冒险的事。兴奋是因为自己已尽了一份为人妻子的天职,不久就可以和自己的亲身骨肉一起成长;怀孕时期,心理和生理都会有重大的变化,从来不曾怀孕的她,当然要紧张万分;随着肚子一天天的隆起、体重不断地增加,行动也渐渐地变得笨拙。腰酸背痛、失眠、食慾不振更令她痛苦难堪。
  在苦难中,我们无不希望他人能及时给予扶助与关怀。将心比心,怀孕时期的女人最需要的,莫过于未来父亲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与安慰。专家们认为,在这非常时刻,除非不得已,夫妻应常在一起,不宜分居两地。有智慧、有爱心的丈夫都会提高警惕,关注妻子的一举一动并给予适当的安慰与协助,时时刻刻都表现出对她的关怀。当她的性情突然恶化,无理取闹时,这正是学习「忍辱波罗蜜」与长养「悲愍心」的最佳机缘;当她的行动变得笨拙,连从床上爬起来都辛苦,及时扶她一把,利行「布施波罗蜜」她肯定会得到几许安慰;当她感到紧张与恐惧,为她诵经祈祷不正是「精进波罗蜜」吗?
  虽然,这一些小动作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但在很大的程度上却能有效地促进夫妻之间良好的情谊。夫妻的感情是需要不断地滋养。怀孕期间,有丈夫陪伴的日子,往往会比较安心与温馨。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妇女在怀孕时期得不到丈夫体贴关怀,心里常不愉快。结果,她们常为一些鸡毛蒜皮,芝麻小事而抱怨与大发雷霆,拿自己的孩子来出气。这可谓是家中的悲剧与不幸!夫妻关系搞不好,养儿育女的工作肯定要事倍功半了。
  因此,不少的婚姻专家认为,怀孕的太太进产房时,丈夫最好在场与太太一起分担生孩子的痛苦,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这样,太太一定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比以前更香、更美、更浓。
  生儿育女,不只是为了分享快乐,也应身感同受分担对方的痛苦。毕竟,在这无常的世间,痛苦往往多于快乐。生活在一起,若无法同甘共苦,彼此之间就有了距离,孩子出世后,差距将更明显、更遥远。
  《三》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每一人都有各自的福德因缘,自己独特的人格与生活价值观。有些人乐观进取、慈悲为怀;有些人悲观厌世、孤独焦虑。个人的生活价值观正确与否,对其修身立业、社会的清净福乐都有密切关系。孩子的人生价值观与父母有何关系呢?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呢?
  中国人有句古老的话:「有其父必有其子。」这一句话,在某个程度上很有其真实性。如果我们仔细地检查对比,也许要惊觉子女与父母的价值观念,其共同点往往多于异点。一些研究报告更显示,家长若常常嗟怨头晕身热,喜爱无病呻吟,孩子们也会有样学样来作为逃避责任或逃学的藉口。更离谱的是, 一些孩子骂人的嘴角、语气和用词,跟其父母生气骂人时没两样。显然的,父母的言行举止,生活态度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思维方式,影响至深。身教往往比言教来得重要。
  另外,孩子们也常常「活在父母的看法中」。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常不自觉地说:「我妈妈…」或「我爸爸告诉我…」,这说明了父母的言论足以影响孩子的价值判断。
  佛教把一切赞美与鼓励人们向上、向善、向真的话称为「爱语」。佛教徒父母应以爱语来勉励孩子。父母的鼓励与赞美,能给孩子们很大的信心,勇敢地去面对现实生活的挑战;相反的,父母有害的评论却可以很轻易地粉碎孩子的自信心,使他们走向失败与颓废的人生道路。
  故事:在班上,舞蹈老师向同学们发问:「谁认为自己漂亮又可爱的,请举手。」出乎意料之外,除了一位又矮又胖又黑的小女孩,其他的同学都不敢举手。其实,这小女孩不但长得矮又胖,她也很调皮。哥哥姐姐们都认为她十足像野男孩,将来肯定没人要。但是,她为什么如此自信地认为自己漂亮又可爱呢?
  原来有一回,她和弟弟争吵,弟弟骂她又胖又矮又丑,在旁的哥哥姐姐也点头示意,妈妈更严苛她。夜深了,大家都进入睡梦中,小女孩却翻来覆去无法入眠。恰好,父亲刚从外面应酬回来。她立刻抓住父亲的手并问道:「爸爸,您说我可爱吗?」醉酒中的父亲笑着说:「兄弟姐妹中,只有妳最像我,当然最漂亮、最可爱囉!」接着父亲抱起她眇了眇后又斩铁截钉,以肯定的语气说:「如果有人愿意以一百万买我这可爱的女儿,我也不卖。因为,妳比金钱更重要。」父亲的反应,不自觉地在女儿的心里画出了一幅美丽的自我肖相,制造了「可爱的自我心里图相」。
  为人父母者,无不希望孩子们在学业上出类拔萃。然而,在童年时代,父母的恶言恶语、刻薄的言论,早已毁了孩子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美国前总统已故福特先生在他的自述中说:有一次,他不小心在餐厅打翻了牛奶,父亲便当众数落他笨手笨脚。结果,童年时代的福特常把热咖啡溅在身上、常常摔倒在楼梯旁。所幸的是,在中年时,他自觉地纠正了这错误的观念,走出了父亲错误判断的「阴影」。
  在一些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父母受了传统制度与教条的影响,常有意无意地以「分别心」去对待儿子与女儿。他们低估了女儿的能力,限制她们学习的范围;他们高举了儿子,不让他们拿针穿线缝补衣裳、进厨房洗菜作饭。这种愚痴的作法,导致孩子们失去学习独立的机会。
  佛法以为,在法相上,男女是一律平等。在《首楞严三昧经》里,佛说「发大乘者,不见男女而有别异」。所以,佛教徒父母不应以「分别心」,用不同的态度去对待孩子。况且,男儿与女儿都是自己亲身骨肉,有缘才能来相聚。不管是任何性别,在父母的心目中,孩子们应永远地被接纳,赞赏与祝福才对。让孩子们活得自在、有安全感,对父母来说是责无旁贷的。
  《四》满足孩子的需求
  有一回,朋友说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中学时代,他问生物学老师,为什么女人怀孕长达九个月,其他的胎生动物如猫与狗却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老师回答说:「这是一件可喜的事,若怀孕期缩短一点,那些一时糊涂的人,可能一年内生下两、三个小孩,那么,在第一个小孩还没学会讲话之前,他的父母可能早已破产了。」
  可见,有不少的人犯了严重的错误,他们认为孩子们的最大需求莫过于物质的享受。于是,成家之初,他们便一味想改善家庭经济生活。结果,他们忽略了整个家庭生活、忽略了孩子在心智发展过程中所需的要求。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爱达?李山指出父母长期在外奔波是不健康的现象,因为他们绝无办法满足孩子们在感情上的需要。父母与子女的感情距离越远,子女成年后往往会出现敬畏与嗔恨的不良心理。
  尽管我们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明,父母及早参与子女日常活动所带来的影响程度,但至少有父母陪伴的感觉往往是不一样的。而且,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光是喂饱孩子,提供最好的住宿与衣服,并不能造就一个情感平衡,理智健全的人。
  想要和孩子们建立深厚的感情,最直接的方法便是拥抱他,和他玩游戏、说故事给他听,不管他有没有反应。在许多研究中,专家们发觉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联系,在拥抱时便紧密结合在一起。十五碑佛寺住持达摩难陀长老认为,父母拥抱孩子,并不会使他们「吃不消」。相反的,这将促进彼此间的亲情关系。
  故事:我有个朋友经常到国外做生意。虽然有了两个儿子,但他对小孩并没有特别好感。直到他卅七岁那年,太太生下了一个漂亮的女儿。有一天他心血来潮、兴致勃勃地抱起女儿时,她用小小的拳头紧紧地抓住他的大姆指并流露出纯洁的微笑。刹那间,身为孩子父亲的他感到这是多么值得骄傲。瞬息间,在外打高尔夫球、喝酒应酬,与跟孩子们共渡欢乐时光相比起来,一切都变得不值得了。从此以后,他与孩子间不再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孩子的笑声与噪闹声,不再是一种烦恼,而是生机的显现。
  所以,只要有爱,一切都可以被接纳、被包容。实事上,真正的父母,不论孩子是好是坏,你都应完全地接纳。唯有这样才能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入正途。如果我们成长的生活是快乐的、有安全感的,先要感谢的是亲身父母。当代企业界传奇人物李?艾科卡,把他的成就归功于其父亲。当他在失意坎坷时,父亲常勉励他接受生活上的忧愁;每逢遭遇挫折而失望时,父亲总是说:「如果没有挫折,你就永远不会了解什么是幸福。」身为父母,只要肯以开明的态度去看待子女,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协助孩子、鼓励孩子的机会,这必定可以建立良好的亲情关系。
  大多数的父母都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社交活动范围增广,他们都学会隐瞒实事。往往在无知与好奇心的驱逐之下;他们误交了朋友、误信了邪门外道、踏入歧途。这是一般现代父母所担心的事情。然而,如果孩子与父母之间有良好的亲情关系,在互相沟通时,孩子便会经常披露心事。这时,你就能够觉察子女正养成怎样的人生观了。任何差错出现时,便可及时给予辅导与纠正。
  父母的伟大之处,应该是时时都在孩子的身边并且知道什么时候孩子们需要什么?随时随地给他们关爱与指导。所有负责任的父母在他有生之年,必须尽他所有力量,紧密地去维护家庭与孩子。然而,世间上没有一个父母是希望孩子永远「长不大」、永远要依赖父母。因此,教导孩子们如何独立、如何长养智慧是何其重要。如果家庭成员都是佛教徒,每个星期都来个固定的佛法研读,这将能使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佛法要义,建立不动移的信仰心。与此同时,亦能促进沟通、强化成员之间的亲情与爱情。有了正确的信仰和智慧便有能力判断生活的品质、越过社会上的种种诱惑与陷阱,所以,佛陀在《尸迦罗越经》里说,父母在教导孩子「去恶就善」之余,还应当「教持经戒」。有了佛法的指引,生活便有了方向,孩子在外,父母也不必牵肠挂肚、提心吊胆了。
  《五》结语
  无疑的,生儿育女,对于相爱中的两人是最美妙、最神圣、富有挑战性的抉择。虽然,坊间已有不少专家提供育儿的指南,但社会瞬息万变,孩子的身心成长永远是个很大的变数。因此,教养孩子没有绝对的准则,别人所经历的育儿故事,只能供作参考,没有任何专家能真正教你如何去培育孩子。
  然而,不管面临多大的逆境与考验,有责任、有爱心的父母者不应轻言放弃。孩子的啼哭声说明了他们需要父母的拥抱与疼爱。孩子的欢笑,带来不少的欢乐与生机。不管孩子的举动如何,父母还是得一样的关注他、爱他。有智慧的父母不必怕孩子知道他们是不完美的父母。最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亲情与诚信,让孩子们知道「家」永远是碇泊修缮的一所良港、父母永远是他们的「大护法」与「善知识」。
  慈悲与关怀,应表现于行动上。只要孩子们深信「家」是一个安全的避风港。父母是一个牢固的靠山,那么,即使遭遇任何不测的挫折,也不于徬徨,惊慌、沮丧而作出不理智的傻事。
  如果孩子已感到精疲力竭或登上生命的高峰,他们依然记得要回到父母的身边,孩子的父母便是成功的育儿专家了。
  阿弥陀佛!
  第四章
  从《佛说善生经》看父母与子女的责任
  《一》前言
  家庭是由父母与子女组合而成的。一个家庭是否充满温情与祥和的气氛,在很大的程度上维系于父母与子女能否积极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尽自己的责任。
  中华民族一向来都以父慈、母悲、子孝为一切善之根本。正所谓:「孝者、天性也。」孝顺是人类崇高至善的美德。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可见,佛教也是个注重孝道的宗教。
  佛教里有部著名的经典,取名为《佛说善生经》。这部经典提及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父母子女之人伦关系。依佛法来说,一个有信仰的家庭必定有真诚与快乐。家庭,对于佛法的修习者来说,应该是个修习菩萨道的道场。每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应各从自己的本份努力,以佛法去摄受和教化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使父母或子女从自己的慈爱中走向佛法的光明来。
  正当「家庭观念」日益沦落,华族所持有的传统伦理及文化价值观濒临「破产」的边缘之际,我们更有必要探讨父母与子女之人伦关系,以作为其他道德善法之根本。充满温情的家庭,有赖于父母与子女同心协力去创造、维持与改善。
  《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无可否认,在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方面,父母对孩子扮演了潜移默化的深远角色。古人说:「三岁定八十。」如果父母经常向孩子灌输正确的人生道理,如慈悲、谦虚、容忍、待人处事的美德,孩子长大后必定懂得如何以礼待人。
  相反的,如果父母抱着消极厌世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挥霍无度、不珍惜生命,我们很难想像孩子长大后能够活得充实、坚强。
  故事:有一位父亲在商场上常常被人欺骗 。他想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孩子 , 免 得孩子太相信他人而吃亏。于是 , 他将四岁大的儿子放在六尺高的书架上,然后要求他跳入自己的怀里。起初,孩子很害怕并犹豫不决。父亲见状,高声道:「跳呀,我是你的父亲,当然会接住你。」于是,孩子闭上眼睛往下一跳,可是,父亲却没有接着他。撞得满脸乌青、头破血流的孩子,带着痛苦和满盈盈的泪水,呆望着父亲。父亲说:「这是给你一个教训 永远不要信任他人,包括你的爸爸!」各位,你们说这孩子长大后会怎样?
  据说,这位孩子长大后变得自暴自弃,并患上精神错乱症,因为世间上没有一个他可信任的人。对每个人,他都疑神疑鬼。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在孩童时期就应该灌输正确的人生观。父母绝对不能把人生际遇的失落加诸于孩子身上!
  《善生经》里,佛说父母应以五事敬事其子。其一者制子不听为恶、善巧地去引导儿女止恶向善,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不难发觉有许多父母对孩子疼爱入骨彻髓,但却忽略了建立孩子的正确人生观更为重要。有些父母虽发觉自己的孩子犯错,然而,为了「面子」等问题便极力地为孩子辩护,甚至觉得「家丑」不得外扬。这种作法恐怕会给子女带来不良的效果,使他们变本加厉。
  故事:有一母亲去探望被判死刑的儿子。母子相见,母亲伤心欲绝,孩子却显得格外镇定并向母亲恳求道:「亲爱的妈妈,你以自己的奶水喂我长大,现在可否让我吸最后一口奶?」由于爱子心切,母亲立刻答应。岂知,当孩子吮吸乳房时竟狠狠地咬下她的乳头,破口大骂道:「妈,我有今日的下场全是你的错。当我年幼时,犯下偷窃和欺骗的行为,你不但不给予纠正,还帮我掩饰。你根本不曾真正的爱我!」母亲顿时惊愕,茫然不已。
  我想,如果我们真正地爱孩子,就应该「净化」对孩子的爱心。《善生经》里说父母应该「慈爱」儿女。所谓「慈爱」,便是「净化的爱」、「以智慧为前导的爱」。
  父母可以影响子女的人生观,当然子女长大后也可纠正父母的错误观念,尤其是对脱离一些繁陋的传统束缚,中华民族有优秀的传统,也有腐败的渣滓。受过科学教育和佛法薰陶的儿女,有义务和责任去引导父母远离传统迷信的教条。时代的进步,带来新的知识与价值观,父母向受过高等教育的子女学习,是值得鼓励与赞许的。
  然而,我深切地体会到,要长辈向幼辈学习是件不容易的事,尤其是中华民族。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是由于长辈们的倚老卖老心态表诸于形,阻碍了他们向幼辈学习的勇气。不过,身为子女的如果能先礼敬长辈,并善巧方便地去摄受教化,长辈自然会心悦诚服地去学习、进而提升自己。所以,《善生经》非常强调「奉养」和「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另外,儿女与父母不能互相学习,也可能是因为亲情关系尚未建立。在许多父母的眼中,子女是永远达不到要求与期望的,而儿女却认为父母是难以亲近、严肃的。在这样互相排斥和紧张的关系下,要互相学习的确不太可能。
  《三》建立亲情的关系
  良好的亲情关系,肯定能带给家庭成员心灵上的满足与快乐。家庭可以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不平衡,也可以让儿女有健全的心智成长,这要看家庭成员的亲情关系如何。
  良好的亲情关系应如何建立呢?《善生经》里说:「身为子女,凡所有为应先白父母」。对于许多人来说,母亲是世界上最囉嗦的人。例如:不管你什么时候出门,她总是千吩咐万叮咛:「出门要小心」、「早点回来」等等。这些话听久了,很烦躁。开起车来照样横冲直撞,头破血流时才知道母亲的金玉良言是从生命的体验得来的。
  即然父母所累积的知识与经验能带给我们很多启示,为何我们不将自己的计划,生活中所面对的问题坦诚于父母?我想,子女若能常与父母交谈、商量,不只能得到宝贵的意见,也可避免让父母产生疑惑与不必要的担心。只要父母肯以开明的态度去看待子女,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协助孩子的机会,这必定可以建立良好的亲情关系。
  我认为马来同胞有很多值得学习的风俗习惯。例如:在新年期间,子女一定恭恭敬敬地向父母请安、问好和道歉。子女的过错,也因新年间道歉而「一笔勾消」。还有,马来民族也喜欢全家人到郊外野餐、打球。然而,我们却鲜少看到华人父子一起下棋、野餐。为什么我们不懂得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我们都知道忏悔的重要,可是有多少人曾向父母忏悔?这的确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佛教把一切赞美与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话称为「爱语」。佛教徒应以爱语来互相勉励、互相肯定与接纳家庭成员,使亲情的关系得以改善和维持。不管父母或子女都应当远离绮语、恶口、两舌等不良言行。因为,这都是家庭纠纷的主要导火线。妒嫉心、嗔恨心、傲慢心与猜疑更是建立良好亲情的绊脚石。
  我觉得充满温情和谐的家庭里,应该常听到「谢谢你」,「亲爱的,我很感激你」、「孩子,我爱你」或者「亲爱的,我为你的成就而感到荣耀」类似的话。学佛的人都知道,在佛教里有很多「咒语」,如果能诚心去持诵,必能得到应有的感应。「谢谢你」,「我爱你」便是大家在家里所应持诵的「咒语」。只要大家肯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与谅解,这些「咒语」肯定会促进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大家都活在「爱」的环境里,并感受到自己是被接受与肯定的。在感受家庭温暖之下,我们更能使自己对家庭怀有感恩之心。
  《四》学习感恩
  提起感恩,我想大家都知道父母恩情海样深。莲池大师说:「父母恩重,过于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因此,大师劝世人要孝顺父母、感恩于父母。
  今日的世界已经变了样,有些子女在娇生惯养下,出国留学,毕业后便忘恩负义,一去不回,把抚养自己的亲生父母弃如敝屣。「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心。」受了高等教育的孩子却禽兽不如?追根究底,这些「有知识的人」若不是自卑心在作崇,便是不懂得感恩。
  曾经有一段时期,我房间里挂住一张值得骄傲的照片。那是在毕业典礼时,母亲与我在天后宫一起拍的照片。许多到访的朋友都非常羨慕,因为他们与父母拍照时,两人的距离足以让「大象」走过。而母亲与我却是那么的「亲密」。孩子「不敢」与父母亲一起拍照,除了证明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外,也显现出子女不懂得感恩于父母。《善生经》中说,子女必须对父母恭顺不逆、感恩于父母,试问多少子女已尽了自己的本份?
  我发觉在苦难中磨练成长的孩子,要比那些娇生惯养的孩子更懂得感恩于父母。因此,我认为父母除了与子女分享快乐、「供给无乏」以外,也应让他们有机会分担家务。这样,孩子便能养成节俭、勤力、独立的美德。子女也可体会到父母所供给的物质享受是从节衣节食、劳苦中得来的。受了父母的恩惠,当然要懂得感恩、回报。从感恩而回报,我们便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最大的回报,莫过于引导家人归向佛法正道。
  《五》引导父母或子女归向佛法正道
  曾子说:「孝有二: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善生经》里也指出,父母应「慈爱」子女,子女则应「爱敬」父母。可见,儒家与佛教两大传统文明,其世间法是一致的。这也是东方文化的一大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佛教的孝行,不只注重「孝」、「慈爱」,更希望父母或子女能互相引导,归向佛法正道。《不思议光经》上说:「非饮食及宝,能报父母恩;引导正法,方为供养双亲。」可见,佛教的孝行才是最彻底、最究竟的大孝。
  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许多正信的佛教徒,即使是弘法工作者都不曾发挥「法味同尝」的悲心,让家人领受佛法的利益。自己沾上法益,却忍心让亲爱的眷属漂流于佛教以外,或沈溺于邪知邪见中。
  印顺导师常勉励我们,应本着佛陀的本怀与教诲,时刻检讨自己是否已尽了自己的本份去引导家人走向佛法光明。「使自己成为佛教的报恩者,而不是负债者」。毋宁说这是对全体佛教徒「当头棒喝」、泛起醒觉之心的「强心剂」。
  我深切地相信,如果父母能在子女的童年灌输正信、正见与正行的佛法,家庭里肯定不会出现苛评佛教、笃信外道邪见的子女。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如果子女先接触佛法,在沾上法益后应善巧方便地去引导双亲归向佛法正道。换句话说,不管是父母或子女,大家都有义务与责任去互相勉励并使对方成为自己在菩提道上的伴侣。
  佛教徒应从同见、同行与同愿的基础上,建立佛化家庭并互相修持。佛教要迅速的发展起来,建立佛化家庭是首要急务,也是正信佛教父母与子女的责任。事实上,当我们醒觉到自己对佛教、对亲情的责任后,我们才有可能勇猛精进去研究和修学佛法。这样,才能善巧方便地制造更多的学佛因缘来化导家人信佛、礼佛和学佛。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便没有任何理由去说父母或子女不学佛是由于因缘不具足,或者他们没有善根福报去听闻佛法了。
  《六》结语
  佛教讲因缘,更要我们懂得惜缘。既然父母与子女是在因缘具足下聚合,那么我们就应该有共同的责任去协助家庭成员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在互助互爱、互相接纳与肯定之下为幸福家庭铺路。
  世尊在《善生经》里开示了「善与不善法」,更为我们解说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父母子女之人伦关系。亲情的关系,是需要从真诚的信仰、感恩与奉献中建立起来。
  朋友,你是否拥有一个和乐温暖的家庭?你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是否越来越冷淡、疏远?如果你想拥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家,请先反省自己是否已尽了在家的责任与本分。因为,充满温情的家庭,有赖于家庭成员同心协力去创造、维持与改造。
  阿弥陀佛!
  (讲于第七届佛青下乡服务?沙白安南)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