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审美是一种自我同一性体验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李满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审美是一种自我同一性体验
  ——兼论道禅美学感悟和马克思美学感悟的联系与区别
  李满
  [南昌]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74-77页
  --------------------------------------------------------------------------------
  【英文标题】 Appreciation of Beauty Is A Kind of Experienceof the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Self and Absolute Idea Established by ManLI Man(Chinese Department,Jiang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chang 330029,China)
  【作者简介】李满(1953-),男,安徽太平人,江西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江西美学研究会副会长,从事美学研究。
  【内容提要】在终极意义上,审美是一种自我同一性体验。古代中国的道家和禅宗美学是如此,现代西方的马克思美学也是如此。但是,道禅美学自我设定的绝对理念是宇宙本体论的道或佛,而马克思美学自我设定的绝对理念是人类本体论的人的本质属性和本质力量。然而,二者相通的是:在审美感悟中,个体都是通过与绝对理念的浑然合一以超越有限性和相对性而达到精神上绝对无限和自由的。
  【英文摘要】 Abstract In the ultimate sense, appreciation of beauty is a kind of experience of transcending limitation,is the ancient Chinese aesthetics of Dao and Buddhism as well as Western aesthetics of Marxism.They have sometheng in common that in the appreciation of beauty, individuals transcend limitation and reach the absolute spiritual freedom through combining themselves with the absolute idea. And the only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s that the absolute ideaestablished by the aesthetics of Dao or Buddhism is Dao or Buddhism and the absolute idea established by Marxistaesthetics man' s essential quality and ability.Key Words appreciation of beauty;experience of the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Self and Absolute Idea Established by Man;aesthetics of Dao and Buddhism;Marxist aesthetics
  【关 键 词】审美/自我同一性体验/道禅美学/马克思美学
  【参考文献】
  [1]马恩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一
  审美从根本上而言是一种关乎人类内部精神世界的自我相关性活动;而不像科学(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是一种关乎外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也不像经济生产活动,是一种关乎事物对于人类的实用价值或物质功利价值的活动。美学犹如宗教哲学。审美的终极意义相当于宗教,给人的是一种精神寄托和灵魂的归依。审美犹如宗教,根本上是一种自我同一性体验。
  所谓自我同一性体验,即一、自我预设一个理念,(多半不是某个人的有意识的行为使然,以往常常是来自先知们神秘的天启)宗教的佛、道哲学的绝对实体和美学的绝对理念都属这一类理念。二、对这一理念信而不疑,且达到痴迷信仰的程度,以至于在所有存在物上发现那一绝对理念的神性的辉映。三、在个人瞬间的直觉体悟中,达到感性个体与绝对理念的完全印合,从而使体验者获得有限自我与无限实体、相对存在与绝对存在、短暂在者与永恒在者的泯然交融;体验者都由此获得个体生命性灵的超越和解脱,亦即原本有限的个体在此一瞬间悟境中从一切世俗物质拘限、道德律令拘限和生命短暂有限中得到彻底的解脱,绝对的自由和个体生命性灵得到圆满的实现。
  自我预设的绝对理念必须具有如下属性和功能:它是绝对的存在,至高无上,至大无外,自本自根,自由自主,无始无终,永动不居,自我生发,自我展开,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据,是宇宙万物产生的本源,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属性,也是宇宙万物最终的归依。它是自我澄明,自我敞亮,自我肯定,自我证明,自我实现的。其本身是绝对的肯定,因而也就是绝对的否定。也就是说,它本身必须是无性无相,无形无状。换句话说,它本身以“无”为性,是绝对的无。否则它便不可能自本自根而绝对自由,也不可能成为宇宙万物的根据和本源。正因为它本身无性无相,无形无状,便必是以万物之性相形状为性相形状;而它的自我显现便必是借万物之性相形状而得以显现。也就是说,万物之性相形状显现的便是绝对理念的本质属性和本质力量。也就是说,它的自我澄明,自我敞亮,自我肯定,自我证明,自我实现全都是借宇宙万物而得以成为现实的。
  二
  道家哲学自我预设的绝对理念名为“道”。佛教自我预设的绝对理念名为“佛”。马克思的美学自我预设的绝对理念名为“人的本质属性和本质力量”。
  在老庄哲学的自我预设中,道是绝对自由无限的存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整个宇宙万物由道衍生出来,而且最终复归于道。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37章)。其意思是说:道是绝对的无,道的运行绝对没有自身的目的和意志,但它却因而完全实现了自身的目的和意志,因而又是绝对的有。这可能吗?不仅可能,而且必然。如果道有所为,便必有所不为。如果这样,道就不可能是万物之本源、本质和归宿了。道没有自身的目的和意志,等于说宇宙万物的目的和意志就是它的目的和意志。因此,正是由于道的无目的、无意志(无为),成就了宇宙万物的目的和意志(有为)。而宇宙万物都“有为”了,道也就做到了“无不为”;了。也就是说:道因“无为”而成就了“无不为”。换句话说,宇宙万物的目的和意志,体现了道的目的和意志;宇宙万物的存在,体现了道的存在;宇宙万物的运动,体现了道的运动;宇宙万物的自我实现,体现了道的自我实现。因而,道无为而无不为。或者说,道以“无”为体,以“有”为用;以“绝无”成就了“万有”。
  老庄预设“道”这样一个绝对理念,与其说是为了解释宇宙自然的存在、生成与发展,不如说是为了他们所崇奉的人格和人生境界理论建立一个宇宙本体论根基。在老庄那里,宇宙本体论是人性伦理学的根据。人的心灵和行为应该以道为榜样,应该合于道。否则便丧失了人性之本。所以老子说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之后,接着就说“圣人无为而无不为”。人的精神的至高目的是达到绝对自由无限的存在。而达到这一至高目的的唯一可能就是实现人与道的完全同一,或曰“天人合一,道德玄同”。人与道完全同一了,人也就拥有了道的绝对自由无限。而要达到与道完全同一的境界,人就必须与天同运,与道同化。道是如何运作的呢?老子在《道德经》25章中说:“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所谓“自然”,不是今人所谓自然界的意思。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道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当然不可能有一个高于道的自然让道去效法。“道法自然”的意思是道效法自己本真的样子,也就是说,道顺其天然本真之性而动。而人要与天同运,与道同化,就也要顺自身天然本真之性而动。无论什么存在物,只要是顺乎自身天然本真之性而动,就是与天同运,与道同化。否则就叫做逆天而动,背道而驰。我们可以直接地说:天然本真之性即道,道即天然本真之性。道不是某物或某些物的天然本真之性,而是一切自然物共有的天然本真之性。老庄将万物自有的天然本真之性概括抽象而称之为“道”,使之成为超然于万物之上又存乎万物之中的绝对理念。可以直接地说,道就是宇宙万物的自然本真性。就人而言,这自然性也就是人与生俱来的原初本真状态,也就是人的天然本真之性。顺乎天然本真之性而动,就叫做自然“无为”,即放弃后天人为的主观目的、意志、情感和欲望。而“无为”就能达到“无不为”;即实现人至高的目的、意志、情感和欲望,也就是实现天人合一,道德玄同,从而成为绝对自由无限的存在。否则,人只能是有所为必有所不为,成为有限的、被决定的、无自主自由性的存在物。
  三
  与老庄的“道”对应,禅宗自我预设的绝对理念是“佛”或“佛性”。六祖慧能说:“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景德传灯录》)卷五《慧能传》)慧能这个“总在空中”的“空”不是空无所有,而是有如老庄的“道”,是一种恒常自在、自由无限、无所不在、无时不在、衍生万物的绝对实体。禅宗也称其为“佛”、“佛性”或“性”。因为宇宙万物都由佛性所衍生,因而无不蕴有佛性在其中。人类的心灵中最纯净、最深层的地方,禅宗称“真心”。这真心人人皆有,它即是佛性在人身上的体现。然而,芸芸众生的真心都被俗欲俗念所蒙蔽了。一旦拂去尘俗,真心豁然,佛性显现,梵我就合一了(用老庄的话来说,就是天人合一,道德玄同);也就是说,人内在的佛性与宇宙万物中无所不在的佛性就合而为一了。这就是所谓通过“明心见性”,达到所谓“佛即我心,我心即佛”。
  与道家学说一样,禅宗预设“佛”那样一个绝对理念,与其说是为了解释宇宙自然的存在、生成与发展,不如说是为了他们所崇奉的人生和价格境界理论建立一个宇宙本体论根基。在禅宗那里,宇宙本体论也是其人性伦理学的根据。人的心灵和行为应该以“佛”为榜样,应该合于佛性。否则便丧失了人性之本。所谓“佛即我心,我心即佛”的境界,实际上意味着:我自己体悟出的佛性豁然呈现眼前=佛性在我的体悟中涌然而出,存我心间=佛性由我悟所生,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佛性即我本来心性、我与生俱来的天然本真之性!因为,只有我的天然本真之性状才能与自然万物的天然本真之性状达于同一。因为,只有我心中的佛性(本来心性)才能与我的浑然一片的身心灵肉完全印合。因为它们本为一体,是同一性相。
  我们可以直接地说:天然本真之性即佛,佛即天然本真之性。佛不是某物或某些物的天然本真之性,而是一切自然物共有的天然本真之性。禅宗将万物自有的天然本真之性概括抽象而称之为“佛性”,使之成为超然于万物之上又存乎万物之中的绝对理念。可以直接地说,佛性就是宇宙万物的自然本真性。就人而言,这自然性也就是人与生俱来的原初本真状态,也就是人的天然本真之性。
  道家的“道”和禅宗的“佛”,其本质都是绝对的无。从纯粹思辩理性的角度看,只有“绝对的无”才能成其为绝对无限自由的存在。因为,只有“绝对的无”才是无依无傍无始无终的,也才是绝对自由无限的。而绝对的无=绝对的有。由绝对的有,再自我分化衍生出万有。“道”或“佛”由此才成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根据。
  虽然语言表述有所不同,但禅宗哲学的意旨与老庄却基本一致。即人应该回复天然本真之心性,然后顺乎自身的天然本真之心性而为(自然无为),由此才能达到梵我合一、佛即我心的境界,从而成为绝对自由无限的存在。即由“无为”而实现“无不为”,由“无我”达到“无不我”。
  老子的“无为”是指做人做事都不抱(或曰完全放弃)主观目的、主体意志、主观情感和欲求。“无不为”则意味着达到了人的最高目的,实现了人的最高意志,满足了人的最高情感欲求,或者说实现了人的绝对自主和自由。完全放弃主观目的、主体意志、主观情感和欲求,就是庄子“无不忘”的意思;完全实现了主观目的、意志、情感、欲求,达到了绝对的自主和自由,就是庄子“无不有”的意思。因此“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就是“无不忘而无不有”(《庄子?刻意》),或者说就是“无我而无不我”的意思。
  无我,即绝对的自我否定;无不我,即绝对的自我肯定。绝对的自我否定=绝对的自我肯定。所谓绝对,就是全、一,就是无所不包、至大无外。绝对的否定是一个至大无外的圆。绝对的肯定也是一个至大无外的圆。不可能存在两个至大无外的圆。因此,这两个圆必然是完全重合的圆。也就是说,绝对的否定=绝对的肯定。所以黑格尔有所谓“纯有=无”的说法。意思是绝对的有=绝对的无,或者说,绝对的肯定=绝对的否定。同理,绝对的自我否定=绝对的自我肯定。
  道或佛是自然无为的,又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是由绝对的自我否定而实现绝对的自我肯定的。如果人能够达到无为无我的境界,也就实现了无不为、无不我,并由绝对的自我否定而实现了绝对的自我肯定。
  “无我而无不我”,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用禅宗的话来说就是“无边刹境,自他不隔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在老庄、禅宗看来,道体浑然充斥于整个宇宙之中,道体周遍于自然万物之中,道体圆融流转于一切创化运动之中。悟道即是人之天然本真之心性在面对自然景象之时,豁然顿悟,达到人之心性、自然景象、无限道体三者合一、浑然融和的境界。
  四
  马克思美学思想自我预设的绝对理念是“人的本质属性和本质力量”。马克思当然不会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一个“自本自根,神鬼神帝,生天生地”的道或佛。但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中也有一个超越万物之上又存乎万物之中并作为万物存在、生成和发展的根据的东西。这个东西他称之为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也即自然万物的必然规律。自然万物都被这必然规律所支配、制约和主宰,唯有人类能认识、把握和驾驭必然规律,使之为人所用。因为人类具有不同于万物的本质属性和本质力量,这就是自由自主性和自由创造的能力。正如恩格斯所说:“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反杜林论》)也就是说,对自然必然规律的认识、把握和驾驭,就体现了人的自由性和自由创造能力,体现了人的本质属性和本质力量。由此可以说,在有人存在于其中的世界中,人的本质属性和本质力量即是至高无上的绝对理念。因为它是唯一能够认识、把握和驾驭作为万物存在之根据的宇宙普遍规律的力量。
  将马克思所谓人的本质属性和本质力量视为绝对理念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理由是:它是一切自在的存在物之价值意义存在的根据、生成的本源、内在的本质、变化的根源和发展的驱动力。一切事物相对于人才有价值意义可言。这种价值意义包括物质实用价值、伦理道德价值、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自在的存在物即非人的、对象的存在物;作为人的对象(实用对象、认识对象、审美对象)的存在物即为人的存在物。只有后者才有价值意义可言。而这种价值意义的存在、生成和发展,完全取决于人的本质属性和本质力量。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属性和本质力量延伸到什么范围,世界就在什么范围上成为人的对象;人的本质属性和本质力量深入到什么深度,世界就在什么深度上成为人的对象;人的本质属性和本质力量对世界的认识、把握和驾驭发展到什么程度,万物就从什么程度上成为人的对象。而这些作为人的对象的存在物的价值意义也就在什么范围、深度和程度上对人显现出来。换句话说,万物显现出来的价值意义并非别的什么东西,而正是人的本质属性和本质力量,正是人的自由性和自由创造的力量。
  当然,任何自我预设的绝对理念都是纯粹理论的设定,绝对理想的设定。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属性和本质力量的设定亦是如此。就人类的现实历史而言,人类过去乃至今天,远未达到对宇宙普遍规律的根本认识、把握和驾驭。人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不由自主地受着必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或许,人类永远无法达到对宇宙普遍规律的根本认识、把握和驾驭。也就是说,人类所具有的自由和自由创造能力始终是极为有限的。但作为古典哲学体系所必需的绝对理念,马克思只能对人的本质属性和本质力量做纯粹理论或绝对理想的设定:人与万物之不同在于人具有把握和驾驭宇宙普遍规律的自由性和自由创造力量;至少从人类发展的无限可能性而言,人类最终会具有这种绝对的自由性和自由创造力量。
  五
  作为有限的相对的存在,人永远无法泯灭对绝对无限和绝对自由的狂热的追求和向往。老庄哲学自我预设一个宇宙本体性的“道”,禅宗哲学自我预设一个宇宙本体性的“佛”,然后通过有限个体与道同一(天人合一)、与佛合一(梵我合一)的体验来超越个体存在的有限性和相对性,并达到自我存在的绝对自由和无限。而马克思则自我预设一个人类本体性的绝对理念,然后通过有限个体在审美体悟中与之浑然合一,来超越个体存在的有限性和相对性,并达到自我存在的绝对自由和无限。当然,二者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有根基于个体主观精神和根基于客观社会实践的根本区别。
  以一首日本小诗为情境,我们进入具体的审美活动,来看看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晨光啊,
  牵牛花把小桶牵住了。
  我去借水!
  想象一下,你就是那个担水的农夫。早上,你睡眼惺忪地挑着水桶住井台上走去。庸常凡俗的一天又开始了。你难免有些慷懒乏味甚至麻木。因为那种日子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毫无新鲜意趣嘛。
  你踏着惯性的步子走着走着,井台已在望中了。突然你眼睛一亮,心头一颤:你看见晨光熹微中一枝牵牛花的嫩茎飘然越过竹篱与井台的空间,缠在井绳上了。她稚嫩的细茎在晨风中轻颤,露珠沾在细叶上晶莹欲滴,朝阳将嫩枝嫩叶透射得澄澈透明,你几乎看得见生命的汁液在其中流淌悸动。那是怎样一种盎然的生机啊!那是怎样一种鲜活的生意啊!那是怎样一种生命灵性的萌动啊!
  如果你是一个虔诚的老庄信徒,你会发出一声赞叹:“啊,真是妙不可言!”那言而未出的意思是:天哪,是你让生命如此美丽!是你让万物日日自新!世界是你的造物,万象是你的神迹!宇宙万物都有你的神性啊,无所不在的天道!赞美万物就是赞美天道,发出赞叹时,我与天道同在。在那瞬间的体悟中,我的生命悸动与牵牛花的生命悸动交融混一,我的生命性灵与天道浑然一体。那便是超凡入圣的瞬间:有限即无限,相对即绝对,自在即自由,瞬间即永恒,凡人即神灵!用庄子的话来说,这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至美境界。
  那番景象呈现禅僧眼前时,他会发出一声赞叹:“阿弥陀佛!”那言而未出的意思是:无处不在的佛啊,是你让生命如此美丽!是你让万物日日自新!世界是你的造物,万象是你的神迹!宇宙万物都有你的神性啊,我佛慈悲!在那瞬间的体悟中,我的生命悸动与牵牛花的生命悸动交融混一,我的生命性灵与宇宙万物中无所不在的佛性浑然一体。那便是超凡入圣的瞬间:有限即无限,相对即绝对,自在即自由,瞬间即永恒,我心即佛,佛即我心!用禅宗的话来说,这就是“无边刹境,自他不隔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的至美境界。
  如果是一位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信奉者,面对那番景象会如何呢?他会惊呼一声:“哦,生命是如此美丽!”但是,不要误以为他赞美的只是作为自在的存在物的美,因为美并不为任何自在的存在所具有,美只为人的存在所具有。在审美中,一切认知都是关乎自我的认知,一切发现都是关乎自我的发现。在人的那一声惊呼中,自在的存在瞬间转换为人的存在。在人的审美的那一声惊呼中,对象转化为自我的象征:我从对象上发现了对我而言的价值意义,也即我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意义,也即自我的价值意义。也就是说,在眼前这一自然生命景观上,我发现和肯定的是我的本质属性和本质力量,我的自由性和自由创造的力量。
  同时不要误以为在眼前这一景象上,被发现和肯定的只是某一个体的特殊的本质属性和本质力量。被发现和肯定的同时是人类的自由性和自由创造的力量。诚如马克思所言:“假如我们作为人而生产,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生产过程中,就会双重地既肯定自己,也肯定别人。在这样的情况下:1.我在我的生产过程中物化了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的特点,因此,我既在活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又在对作品的直观中由于认识到我的个性是物质的、可以直观地感知的因而是毫无疑问的权力而感受到个人的乐趣。2.在你享受和使用我的作品时,我直接享受到的是:既意识到我的劳动满足了人的需要,从而物化了人的本质,又创造了与另一个人的本质的需要相符合的物品。3.对你来说,我是你与类之间的中介人,你自己意识到和感觉到我是你自己本质的补充,是你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我认识到我自己被你的思想和你的爱所证实。4.在我个人的生命表现中,我直接创造了你的生命表现,因而在我个人的活动中,我直接证实和实现了我的真正的本质,即我的人的本质,我的社会的本质。我的作品就会同时是反映我们的本质属性的镜子。”引文中的“生产”或“活动”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那位日本诗人的审美创造活动。引文中的“作品”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那首小诗。也就是说,那位日本诗人面对自然生命景观发现和体验到的不仅是自己个人的生命表现,而且是人类的本质属性和本质力量。正是通过有限个体在审美体悟中与作为绝对理念的人的本质属性和本质力量的浑然合一,个体才超越自身存在的有限性和相对性,并达到自我存在的绝对自由和无限。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