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止与观:大师们怎么说?(下)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Ven. Visuddhacara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止与观:大师们怎么说?(下)
  Ven. Visuddhacara 编辑 /郑(木百)青 译
  班迪达法师(Sayadaw U Pandita)
  班迪达法师(1921年生),曾经受教于马哈希法师座下,至今已经教导内观达30年之久;他除了在缅甸积极的教导之外,自从1984年起,也在美国指导过好几次2至3个月的密集禅修,他也在欧洲、澳洲和亚洲指导。班迪达法师严谨且正确的指导,备受尊敬,如今已年届七十,仍然诲人不倦。
  罗摩.达斯(Ram Dass),一位美国宗教教师,前哈佛大学教授,他在1985年的美国内观杂志“心的探索”(The Inquiring Mind)里,发表一篇文章,对班迪达法师的教导技巧,给予一个有趣的评价。罗摩.达斯在美国定期指导心灵研习会及密集禅修,也参加班迪达法师在美国及缅甸指导的密集禅修。他的经验,在“心的探索”中透露:“……而后,我所看到的班迪达法师真是一位大师,心的分析师,心的科学家……我真的感到他是一位大师,他已经听心达35年之久。我看到他了解我的内心就像一部电脑把心列印出来。他看到我的心走向哪里──记忆、幻想、计划──整个结构…我看见整个方法(如:内观)是如此的绝妙──如此的绝对地灿烂。我所看见的是它给我首次的机会开始去看一些敏锐的心的状态,而渗透我的整个宇宙,这是我从未认知的存在,因为我从未能到达环绕他们的边缘……我离开时一无所有,但敬畏这方法……我看见我的心的本来面目,比以前我所曾看到更清楚。”
  班迪达法师的教法结合了学术与实修经验。在12岁他就已经当和尚,学习巴利文、三藏经典、论释及注疏,也通过所有经典的考试,上至阿毗范师(Abhivamsa)的水准,这在缅甸佛教界像是博士学位,班迪达法师能够说出有根据的理论和修法。他在马哈希法师指导下经历了密集禅修之后,从1955年起迄今他自己献身于内观教导。
  美国智慧出版社(Wisdom Publications)和锡兰佛教出版社已经发行班迪达法师的一本书《就在今生》(In This Very Life)。
  评论纯内观禅修者的处境,班迪达法师1987年在缅甸马哈希禅修中心对学员的开示中有一次提到:“在佛陀的时代,有些内观禅修者全然不修习奢摩他禅定(译按:《杂阿含》第347经〈须深盗法经〉可印证此说)。这种修法就是所知的纯内观禅修,也是禅修者所知的平淡内观(sukkha vipassana)(平淡的观察──平淡是因为它没有禅定境界),当然,一个已成为不还果或阿罗汉的人,他毫无困难地可以修习并达到禅定境界。这里有一个要注意的警讯,就是禅修者可能会执著奢摩他禅定,而不向从存在中解脱(bhava vimutti)的崇高目标进展,因此教导:决不允许心散乱在外,也不停留在内。”
  班迪达法师也教授慈心观,这是纯奢摩他禅定的一种,以下有段相关的评价:“大约20 多年前在锡兰,我遇见一位在家信徒,我教他慈心观之外,又教出入息念,他修习奢摩他后,深受鼓舞,他责怪我在以前不曾教他这修法,把自己比喻为舍利(Sari,舍利弗长老的母亲),舍利也责备她的儿子没有教她“法”。“为何我们把慈心观夹在内观之间?因为它扮演保护的角色,就像一个加入战场的人躲在护罩后面以免暴露的危险,或是乘船过河来取代游泳。”
  “有时内观禅修者可能对修法厌倦了,且很难达到定力和智慧,有头部发烧的苦恼感。像这种情况下,他可以转到禅那境界,去改变一下或恢复元气。然后再继续内观修习。像这种禅修者被称为‘止观双修行者’(禅修者兼修奢摩他及内观两种)。”
  慈心观有助于内观吗?法师回答:“对一般人慈心观较容易修习,但不会加快内观的进展。”
  另外一个问题,是否他认为纯内观禅法是一种较快达到道果智的方法?法师肯定地回答,他解释道:“那像是参加一场战争,抱著必死的决心,你会迅速得胜。反之,戴护罩(奢摩他)上场,必然要多欢时间,用内观你决不会死或输掉这场战争。”
  禅修大师们对哪一种方法较为迅速,可能有不同的见解,哪种技巧给了最迅速的结果,是奢摩他呢?还是内观呢?笔者希望所有的方法都是最简单且最快速达到涅槃的。
  马哈希法师
  马哈希法师(1904-1982)的纯内观技巧是注意腹部的上升下降,曾经被误解。
  虽然如此,但是它已屹立于时间的考验,获得绝大多数人的信奉支持,不仅在缅甸乃至于世界各地。位于仰光的马哈希禅修中心现在有300处分院,分散遍布全缅甸。和尚们在此整年的学习经典和接受马哈希内观禅法的教导,禅修者──僧俗二众,在过去四十多年来曾经修习此方法获得法益的人,超过好几十万人,也许这是最好的明证,证实基于《念处经》的马哈希的方法是有效的,也是为何它通过时间的考验而存活下来,不仅如此,而且已经繁盛发展了。这方法已经传布到泰国、锡兰、马来西亚、美国、欧洲、澳洲、尼泊尔、南韩和世界各地。约瑟夫.葛斯登、雪蓉.沙柏,和一群的内观教师积极地在美国、欧洲和澳洲教导马哈希的禅修法。在泰国至少有六座大型道场,包括曼谷的摩诃塔寺(Wat Maha That)、在琼布雷(Chonburi)的威卫阿松寺(Wiwek Asom)和恰充梭(Chachoengsao)的松贴微(Sorn-Thawee)禅修中心都教导马哈希禅修法。在锡兰,靠近可伦坡的堪都博达禅修中心(Kandubodha Centre)和密菲雷加拉(Mifirigala)的密菲雷加拉出离园(Mifirigala Nissarana Vanaya)也教马哈希的方法(作者按:尼纳拉玛法师也教奢摩他,如遍处观)。在马来西亚,槟城的马来西亚佛教禅修中心(Malaysian Buddhist Meditation Centre )、Kota Tinggi,Johor(柔佛)的寂乐苑(Santisukharama Meditation Hermitage)和Kulim,Kedah(吉打)的鲁乃修行林(Lunas Hermitage)已经教导许多禅修者,很多人从修习中获得法益,并且持续在修习中;在吉隆坡的伯雷克菲尔精舍(Brickfield Buddhist Vihara)的达摩难陀法师(Ven. Dr. K. Sri Dhammananda)在他的著作《禅修──唯一的道路》(Meditation ─ The Only Way)内有一章《内观禅修者手册》(Manual for Vipassana Meditators)内容是马哈希方法的基础,这一章由缅甸前总理乌奴(U Nu)所写,他是马哈希禅修法的虔诚实践者,即使当他还是任职总理时,乌奴习惯到仰光的马哈希中心去禅修,并很鼓励他的人民去实践内观禅修。马哈希法师曾经解释,注意腹部的上升与下降,以及身、心所升起的其他精神与生理现象是完全依照《大念处经》的指示来的,他指出上升与下降是风大的现象,含有移动、紧张、放松和支撑等特性。这些与其他各种事实,像是佛陀的指示注意身体的任何姿态或意向,不管是内在或外在,已经被马哈希法师指出。马哈希法师也引据经典举例证明佛陀的指示,注意四大元素,和各种身体与精神的过程为了了解他们的不恒常、不满足和非实体的本性。只有这样之后,我们才能放弃黏著而达到涅槃的解脱智。
  当马哈希法师还在世的时候,他曾痛心的强调,他不是教导新的或脱轨的事,而是完全正确的依照《念处经》的精义修习。严谨的说,那不是马哈希的方法或技巧,而事实上是基于《念处经》里,佛陀说明要去注意所有心与身现象的升起与消失。无论是身体感觉、感受、意识、或任何身心状态(法)。事实上,佛陀的《念处经》是这样修习的。而被称做马哈希方法,祗是恰巧方便这么叫罢了。马哈希总是强调他只是一个身份卑微的佛陀弟子,教导佛法是依佛训诫使之流传广阔,以利益和造福许多人,他绝对没有教导任何新的、脱轨的事或是为了他个人的荣耀。事实上,马哈希法师所有的谈话都可在他的书里被检视,他总是反覆诉说佛陀的教导无常、苦、无我,在身心中到处都找不到任何一个能被叫做“我”或“我的”东西。
  任何人读了马哈希法师的书会发现,这些重复的文句永远如此经常出现,以至有人可能想,这位马哈希太唠叨了。如此谦虚且优秀的佛子怎么可能教出脱轨不合佛法精神的事呢?这是荒谬而且离谱的。
  马哈希法师终其一生,献身传布佛法,特别是最重要的内观禅法,他的一生和他的工作足以证明这一点。几乎所有他的著作都是有关内观,他所有的开示与讲经,从未忘记将内观带入主题中,劝勉人们去注意他们的身心状态,是为了从轮回中尽快得到解脱。他有两册用缅文写的如何修习内观的书,页数超过一千页,内容广泛的引用巴利经典、释论和注疏,是古典的作品,尚未被翻译成英文(译按:本书有五分之一被译成英文" Practical Insight Meditation"《实用内观禅修》)。另外,他曾翻译《大念处经》成缅甸文并有很多注释,这些对内观修习者是非常珍贵的,他也翻译了好几册的《清净道论》及其论注成缅文,用缅文写的著作全部超过七十种。
  另外,他的经典著作《内观的进展》(The Progress of Insight)以缅甸文和巴利文写。这本书是心清净的七个阶段的概要和十六种内观智的极致以达成道果智。
  锡兰佛教出版社的向智法师(Ven. Nyanaponika Mahathera,1901-1994)对这作品印象深刻,他曾请求马哈希法师允许把作品从巴利文翻成英文。马哈希法师的巴利文知识如同他对三藏经典、释论、注疏同样地渊博,无疑的使他在1954到1956年在仰光举行的第六届佛教会议被选为质询者(Pucchaka)。第一届会议是在佛陀般涅槃后不久举行的(即佛史上第一次结集),质询的任务由大迦叶担任。向智法师他本身是著名的巴利文学者,对马哈希法师的评语是:“学识渊博”;说马哈希法师写的巴利文是:“一种正统清晰的风格”;对马哈希的论文《内观的进展》,他补充说:“对当代的巴利文学有非凡的贡献”。在帮助马哈希法师推广念处内观禅法,他不仅凭借渊博的经典知识而说,也是他个人的体验。这位法师早年也曾受马哈希法师个别的密集修习指导。明显地,这位法师从这方法亲身体验里发现了它的好处。
  《内观的进展》由佛教出版社于1965年发行,马哈希的另一著作《实用内观禅修─念处禅定的基础及进展》(Practical Insight Meditation),已经再版好几次了。最近两本书都已被翻译成意大利文,由意大利出版商发行。马哈希法师禅法是向禅修大师──明贡法师(Mingun Jetavam Sayadaw)学的。使用腹部的上升与下降当作最初的目标,马哈希法师也教禅修者注意所有六根的升起与消失的现象。其系统的观注方法,清楚且正确的指示,结合严谨、密集的禅修课程来持续日以继夜的正念,可以说明这方法的有效性和它带来的成果。
  在认定马哈希法师孜孜不倦的推广内观和佛法,缅甸政府在1952年授与他“最高大哲士”(Agga Maha Pandita)的头衔。马哈希法师逝世于1982年8月,享年78岁,他受到缅甸人民极大的尊敬,视之为一个有天赋而特别完美的人,一位无疑的圣人(ariyalabhi),一位谦虚的佛陀仆人,尽其一生在服务佛法,优秀的服务,在内观和佛法的历史上留下永远的标记。
  结论
  我们已到了审察多位禅修大师的方法的尾声了。为何我们为了回答两个问题,而讨论了各种方法的细节呢?这正是要给禅修者广大的展望与了解两个主要的修习方法,就是透过奢摩他或是直接内观。我们也给予多位禅修老师的生涯及工作简要的评价,目的是给禅修者赏识这些教师的说法,从经典知识及禅修体验。他们不是任意的演绎佛陀的教导,而是参考完整的巴利圣典、释论及注疏。因此他们的教法也引经据典,由于这样的了解,我们希望禅修者能解惑,并且以热忱和信心去修习他们的禅法。
  我们希望在付予所有的时间和努力,探讨和解释:是否纯内观有效?是否禅定是必要的?之后,这些诤议问题可以休止。用更热忱更坚定的信心追求真正的事业及开始与持续修习工作。毕竟佛陀不希望我们去“数他人的牛”,而是去计数我们自己的,亲自藉由修行去领悟结果。伟大的导师们太了解有各种著手的方法。他们引导我们远离无用的诤论,总是鼓励我们实修,净化我们的心。内观或奢摩他,刹那定、近行定或安止定──他们都是有根据的,也许阿姜查诠释得最好,他说:“这些日子人们执著在文字上,他们称他们的修习叫内观,叫奢摩他,在此是被瞧不起的,或者他们称他们的修习是奢摩他,在修内观之前必需先修奢摩他,所有这些说法都是可笑的,不要在这条思路上庸人自扰,直接去修习,究竟如何你自己会看到。”诚然,我们需要多修少说。当然,也包含本作者。我们已说得够多了,让这事休止吧!有许多重要的工作待办──持戒、慈悲、宽容,和其他的善行要培养;学习去实践,习禅为了让每个人去领悟智慧,佛陀教导的工作要实行;不要耗费我们的能源,让我们和谐的共同奋斗。所以让我在此结束本文。若在这篇小小的论文里有任何的缺点的话,请多包涵!
  并且再一次的祝福所有的禅修者──不管修习奢摩他或纯内观禅法,两者都一样有根据的,容易而快速的进展到目的地“涅槃”──从苦中获得解脱。
  (本文译自:Ven.Visuddhacara:Vipassana & Jhana:What The Masters Say,原载Vipassana Tribune,1996.7.Vol.4及1997.2. Vol.5。作者Ven. Visuddhacara[净行]是一位马来西亚佛教比丘,目前住在槟城,他早期的书包括“Curbing Anger, Spread Love , Drinking Tea Living Life, Loving and Dying”)谨此感谢杨淑真、杨雅淇师姐抄写本文。(《嘉义新雨杂志》第22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净化人心
下一篇:寒山子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