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无力超升的世界── 当代西方文化动向感言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霍韬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无力超升的世界── 当代西方文化动向感言
  霍韬晦
  西方文明自文艺复兴之后,即呈一进一退的背向相裂之势。表面上看,是人获得解放了,人自由了,人的空间大了,人的知识多了,人的能力可以充分发挥了,人不但能够提升他的生产力,而且可以取得丰厚的回报和生活享受。难怪西方人把这一动向称为“进步”(progress),似乎一切都在人的控制之中,符合理性预期。通过理性思考,人不但控制自然,还懂得为自己安排生活方式,建立制度,订下游戏规则,以为这样就是幸福生活,于是甚么民主、人权、法制、选举……纷纷登场。可惜的是:社会仍然混乱,罪恶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急剧上升;产品虽多,但人的内心已愈来愈麻木,厂家需要不断推出新发明来刺激市场,降价来吸引消费,却不知道人类文明已陷进恶性循环,人已经无力自救。
  为甚么?因为知识、技术进步的另一面,是人精神和思维能力的衰退。也许,作为西方文明的主流,如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历史似乎是由它们推动,创造出巨大财富,但这就是人类创造力的表现了吗?表面看是如此,实际上并不。为甚么?因为在科学、技术的巨大力量与维护这种力量的社会文化之前,个人已无选择。由经验作起点,通过归纳,推论事实如此,再肯定客观世界是如此,这是科学之路;变成知识,然后把我们控制。当这种思维在社会上变成唯一之后,就如法兰克福学派所批评,即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所以科学知识、技术革新,并非没有价值色彩,它们要登上女王位置,统治这个世间。在这种情形下,人的精神就萎缩了,哲学失去了它的根据地,不能再过问价值问题,只好去研究逻辑和思考方法,为科学服务,结果沦为对自己所使用的工具(语言)的检查(如维根斯坦)。哲学宣告死亡。
  时代要拯救哲学,其实是要为人类文化的创造力留下空间。此创造力的源头在人,在人的精神生命,所以当代有远见的哲学者,如胡塞尔,如海德格、如伽达默尔、如哈伯马斯(J. Habermas),无不对当代科学独尊的局面深感忧虑,认为是一种文化危机或精神危机,有必要对科学主义甚至科学理论提出批判。譬如胡赛尔的“生活世界”(Lebenswelf),便是催使我们回到在科学理论产生之前人已有的精神展现,这才是一切理论产生的前提;又如海德格,要求我们重新认识存在,不要如前人那样想办法去定义“存在”。“存在”(Dasein)其实并非为一思维对象,而只能是一种呈现;而且不是单一的或独立的呈现,如康德所设想的有一自在之物在支撑,而是彼此关连的,或者是不断地向我们开放的。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向自己提问,作一亲证。如是,科学如何能认识之?所以必有所错会。承此思路,伽达默尔进一步提出一种新的真理观点,这绝非科学方法,即归纳法所能达致。科学方法要求与事实一致,但人的精神活动不是事实问题,而是自身的呈现问题;如何掌握,也没有客观标准,所以须要诠释,须要交往,须要深入。能够展现这种真理的,依伽达默尔,最好是通过文学艺术,而不是科学;亦只有这样,才能挽救现代人精神的沉沦。最后,哈伯马斯援引伽达默尔的理论,进一步提出互为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的沟通行动理论。依哈氏之见,真理既不在客观事实那里,亦不在已构成的抽象规则之逻辑之中,而是与生活结合的,不离人的参与的,所以必须通过“沟通”(communication)来达成共识(consensus);共识诚然不一定就是真理,但却是通向真理之门,所以需要进一步探讨形成共识的条件,这也就是哈伯马斯所说的普遍语用学(universal pragmatics)。依此,参与的双方可获致有效的沟通,以解决通向真理的道路问题。有关哈氏的理论在此不拟详论,但我们可以指出:他是力图把真理观念从自然世界回归社会,而社会并非外在于个人(观察者)的自存之物,所以科学知识所预设的主客二元的认知格局在此必须舍弃,这样我们反而有可能深入存在,解决具体问题。
  上述所引的几位当代哲学家,他们的努力相当明显:就是要在西方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哲学的主流之下来挽救西方文明,也就是挽救西方哲学。因为哲学的主要精神和功能就是批判,任何一种主义或思潮绝对化之后就会失去反省能力,社会必须容许反对声音,真理亦并非由那一种观点独占,只有不断的互动才能探索。这亦可以说是民主或开放社会的精义:让每一个人来参与,不要意识形态,也不要让文明停滞;要保持生命力。这一点,在哈伯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中尤其得到体现。
  但是,我仍表怀疑:这一个动向,真的能够挽救西方文化的向下沉沦吗?真的能够重新赋予哲学以生命力吗?要治疗一种文化,犹如治疗一个人的生命,首先要明白病源:西方文化的病已非一日,其病在以观察者的身份,以探求知识的角度来看世界,甚至来看他自己,所以永远都停留在观察,而与世界划下鸿沟,以致不断要求检证或否证。这是一种外向性和二元性的思维,其死穴已为休谟所指出,上述几位当代学者的转向,有其必然。问题是西方文化为甚么有这种思维,而且一直延续这种思维?在某一层次来说,伽达默尔是对的,因为他要拨开这种思维而另寻起点,可惜他只能找到中世纪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而不能更深入,错过了对生命本源(非生物义)的认识。至于哈伯马斯,为了强调批判,于是再回到理性立场,这就使得他的真理观点无论走得多远,始终还是要在理性的基础上成立,换言之始终是外向性的思维,而且论证无尽。禅宗所谓以楔出楔,何能解决?何况作社会层次的沟通,问题远比哈伯马斯设想的复杂;并非他所提出的几个甚么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真理性(truth)、真诚性(truthfulness)和适切性(rightness)所能简化。例如参与对话的人的质素问题,在现存民主机制之下已无法解决。讲到底这些都是外向思维、平面思维,这几位当代学者唯一的贡献是呼唤我们的注意力,从自然科学转到人身上吧了。但是,由于他们对人的深处体会不足,亦无方法进入,所以最后只能平放到社会。须知社会是一个网络,互相拉扯,最后还是多数取胜。这是讲势、讲力、不是讲理,更不是讲心、讲性情。所以我认为我们所面对的社会是一个无力超升的世界,尽管当代的西方学者已有觉醒,但觉醒不足,还没有找到超升的动力源头。哈伯马斯的设计,乌托邦式的空想而已。
  * 原刊《法灯》234期,二○○一年十二月一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