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南北二传弥勒信仰之比观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天佑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南北二传弥勒信仰之比观
  天佑法师
  如今所说之佛法,据其内核,总分为两个系统。释迦牟尼佛陀所说的:关于解脱道的阐述。是以四圣谛、三法印、八正道为核心的实用经验教法。佛陀的本怀很明确,是为了让人们出离三界,这是彻底解脱缠缚的有效途径。只有不受后有(出离三界),才能终究得到解脱。不过,这种方法不适合普及,只是对于出家人而言,才有特别的条件(环境因素、生活习惯),尤其是头陀行者,他们能有较多的可能,得到突破和成就。这就可以理解,在佛陀时代,佛陀对在家人的教法,仅仅局限在布施、皈依、五戒,而并没有讲禅修技巧。因为禅修者的生活,与世俗的生活,会有冲突。
  这是从实践角度而言。又从理论角度谓,佛陀对于哲学思辨的问题,采取回避,拒绝的态度。这在印度社会的宗教习俗而言,是独有的。在佛陀灭后,由于僧团中,杰出的上座大阿罗汉弟子纷纷入灭,又由于盛名在外,则难免有良莠不齐的出家人混迹在内。佛教在其后的传承过程中,逐渐发展了哲学教义。
  再说中国佛法,是一个“大杂烩”。基本上,佛法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所有思潮都能在汉传佛法系统中找到传流。最初的佛法,关心的是个人的修证问题。自部派后便渐渐开始蜕变。对于许多哲学问题的回避,让后人产生分歧。部派时期最初还主要在讨论人生现象。后来,逐渐要涉及到对整个宇宙的认识。其中,执有的势力范围大、流传时间也久。后来,龙树的学说出现,反对执有,也反对执空,创立了中道。龙树提出,内根能取,外境所取,两者都是自性空。更进一步,提出了二谛,胜义世俗,真空妙有,两者要统一认识,而不要堕执任何一个极端。到了无著的时代,讲缘起,扩展到了对一切现象的宇宙观上。由此,特别提出了阿赖耶之缘起——分别自性缘起。至此,原来的二谛理论,显然不够。于是,又提出“三性说”。遍计是无,依他假有,圆成“实有”,这也称为“中道观”。似乎比龙树的说法,更进了一步。当然,这个时代,还有“如来藏”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至此,就整个哲学体系而言,发展到极完备。
  大乘佛法的独立,不再以出离三界的解脱为根本目的。转而开始思考第二种解脱的方法。于是在近千年的传流、发展过程中,大乘硕果,逐渐成熟。提出三身思想,以毗卢遮那法身为究竟。则“佛法”教义,发生完全的变化。从目的、技巧、结果来看,则与佛陀教导的佛法,完全趋于二途。大乘佛法提出三身思想,则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证两方面,都达到颠峰。虽然结果与原始教法的解脱不同,不过终究是成功的。站在佛法的角度言,大乘的佛果,既灭了苦,又不同于出离(从解脱意义而言,究竟灭苦成功,不过不同于涅槃;从出离意义而言,亦很难界定,这只能说是“非离亦非不离”)。
  大乘佛法思想,在“融合性”方面,是极为出色的。从教理方面,融合了释迦牟尼佛陀所说的教法;与许多佛法之外的思想;从理论而言,则融合了漏无漏、世出世的一切相对;又其社会的融合性方面,则突出表现为群众的参与性,这些因素,皆导致其成为主流的“佛法”思想。上座部佛法,难免与社会脱离。因为众生对于僧团而言,参与性太少。大乘佛法,则顺应了这种社会需求。自从与原始佛法脱离,大乘佛法,在源源不断、高涨饱满的热情推动下,最终发展成熟。
  宗大师提出了菩提道次第思想,标志者教证二科结合成功,大乘佛法最终圆满。其显义内核,表菩萨心行之阶梯,从菩提心发起开始,直到胜义菩提心(如来藏、佛果)的成就,成为“道次第”。看似三个次第,不过全部为了上士修法服务。
  密义内核方面,则下、中、上三士,分别对应化、法、报三身。比如中士道方面,看似亦在介绍三法印、四圣谛。不过,这是借假修真的技巧。这并不是在取证圣果,而只是借此成就圆满法身。
  下士道,对应修得化身圆满,成就随类显现,而行度化之用。中士道,对应修得法身圆满,亦即对于空性(如来藏)的体证。上士道,则对应成就圆满报身,也就是所说的毗卢遮那。至此为止,则教、证二科,算是紧密结合起来,成为大乘佛法的总纲。此道次第,诚为大乘佛法的一座丰碑。后人,称龙树与宗大师为第二佛陀,实不为过。
  上述提到根本乘教乃朴实的经验方法论,到了后期,则渐渐融入世界认识论的内容。所以,前、后对于佛陀的认识,便也同样产生了根本差异,这是同教理的发展,紧密联系的。
  在原始佛法体系中,“佛陀”泛指一切觉悟者。乃印度一切宗教共用的名词。在佛教中,则诸上座大阿罗汉,亦见有此称。大乘佛法,则立法报化三身;其法身乃诸佛所共证。释迦、弥勒,成道度生,皆为化佛也。所谓大乘诸佛,当为化、报、法三身之总集。是故三身,不是独立各别的,不一不异,不可割裂。大乘佛法自发展出三身理论始,才真正开始脱离原始乘教,得以自主发展。并且,自称为大,则能在其体系中,消化、融合小乘的理论。将小乘全摄于自身的体系之内,这是大乘佛法的特色。大、小二乘,从精神、理论、技巧,乃至修证次第而言,根本就是两个体系,并且都极独立和完备。
  根据《深密》所说。佛法经过三个阶段发展,这还是有道理的。不过,由于思辩的作用,绝大多数受持者,使得佛法从经验方法论,渐渐蜕变成一种哲学,这还是很可惜的。因为真正的佛法,无非戒、定、慧三学。空讲理论,使得印度的佛教,经院气息越来越浓重,最后,和群众基础完全脱离,这将必然会导致被时代所淘汰。
  佛教之道,总有教、证二途。两者相依相存,不可偏废。所以,见地要高、要确、要如理如法。以此指导行持,配合修行的顺利进行、渐次深化。而行道呢,则避免求玄求虚,当要切实打好基础。见地要高,功夫要实,这是比较符合今人根性的建议。
  接下来便要谈谈大小二传佛法之净土观。最初接触净土思想,确实存着许多顾虑。因为从根本乘教的角度而言,没有直接关于净土法门的教法。所唯一有的,也只是关于布施得生天道;又所谓禅定可得色界乃至无色界的教言。所以,必须要把教义融通。不然,很难让人起信愿生。
  又,大乘佛法中,关于佛身、佛土两方面教义的开发,使得问题又出来不少。这是理论的缺陷,由于吾辈众生,皆不具现量体证事实的能力。所以只能根据道理,猜测按立。而且,往往是先立论,后找根据,这样,容易犯一个极大的错误——曲解经意。这里就需要首先澄清几个观念。如今的人们大抵是信奉极乐世界之阿弥陀佛的。我们不妨就从极乐世界谈起。
  首先,决定极乐世界唯是指报土而言(经典有云,纯一大乘、二乘不生)。所以,相较于我们这个世界而言,则阿弥陀佛与毗卢遮那佛,同为报佛。又,极乐世界乃大乘佛法之所专属。莲花中的状态,乃指初发心者;而待得“花开”,喻得法眼净。专修方便,乃为信愿行结合,净念相继,借临终时机,得到突破,成就不退。或者说成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具足报之实相、化之方便。而菩提心则最为必要。总结而言,极乐思想乃大乘佛法之产物。乃大乘佛法有机整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
  于是引发关于弥勒是化是报的问题,这是典型的大乘佛法理论。依三身说,则弥勒、释迦,皆为化佛。由“真佛”本愿,而能化出诸佛,应机度生。于是,兜率净土就是兜率天,同时由于弥勒并诸善众,积累福德资粮,感得此土化净无染。这是可以和根本乘教融通的,因为根本乘教不考虑三身的问题,此特殊化区的存在,成为福慧二足的象征。因为既能暂时避开恶道之苦,又能种植智慧波罗蜜种,为了日后的解脱,造植近因。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兜率净土乃真正的五乘共宗。可为一切众生作皈依处。并且,兜率无有外院。即便有“外众”之说,那外众天也无法摄于兜率,只能看作是欲界其他诸天。
  这里需要澄清一点,人们往往把三界看作为一个罐子中的三个层次。于是,人们在理解“出离三界”的时候,会想到是离开罐子,去到罐子以外的某个地方(突破迷界,彻见诸法实相,再不为三界所迷。则为特殊的“出离”)。这是不合教理的糊涂说法。佛陀把一切状态,划为欲、色、无色三类。所以,三界不是指“三个地域”,而应该是三种状态的概念。这一点,需要首先吃透。既然兜率化作净土,若行者相应,发心愿往,并且精勤积累福慧资粮,即得上生。若不能依教奉行,又没有一定的大善根、缘,那就恐难得生。则落于其他诸天,却不会在染土与净土的“夹缝”处,这是不合教理的。
  历史上,多有关于兜率与极乐孰胜孰劣的比较。这是没有意义的。若要比较,则当以弥陀与毗卢比较;而化佛则与弥勒比较,这才有真实意义——然而诸佛无异,所以,这亦是徒劳,所以,大可以熄灭种种无意义的戏论,踏实行道,这才是真正往生的近因。
  怀持任何一种哲学观点,都将导致不同的观点立场和述说立意。比如,弥勒是化是报?兜率有无边地?兜率西方孰胜? 等等这些问题,虽多有争议,然而终究没能落定。由于论说方,都局限在自己的所学、所思、所解之范围内。于是,论辨的结果,仅仅能纠正某一个观念,然后再继续树立另一个观念而已。至于新的观念,是否如理如实?这就很难保证了。所以,要择明师,让导师不断纠正自己,这是必要的。如果没有导师,则人们只能依经求证,这便又落入新的文字理解的局限。导致循环无尽,这是今人学佛的通病。
  实践出真知。对于佛法的修习者而言,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把经典的真正意趣信受奉行;对于佛法的传播者而言,则其任务,要将与大众息息相关的内容介绍出来,并在毫不损伤原意的前提下使其可操作化;要从绝大多数、渴求真理者的立场上出发;要让大家能够力所能及、循序渐进得实践行持。
  此文对于尊贵的弥勒菩萨及殊胜的兜率净土作一简单陈述;并且对于弥勒行法的推荐,作为佛法实践的引导。一切真理,都该去实证,切莫成为戏论之源。衷心希望广大善友,于诸善法,信受奉行,得大法益。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