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近代心理医学界风靡‘森田疗法’,而该疗法的创始人森田博士,他的命运、他的
医学理论都与佛学有着不解之缘,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森田的小传,然后,就‘森田心理
医学’与佛学中的禅宗、唯识宗关于心理方面的知识进行比较与讨论,水平有限,一管
之见,谨供对此有兴趣的朋友参详与指正。

森田青少年罹患心理疾病,履医无效,乃至不能承受学业,最后绝望,产生自杀念
头,即存死心,索性放弃治疗,干脆通身放下,拼命彻夜学习,结果出乎意外,考试优
异,宿疾不治自愈!(如此死心,逼迫情缘,有似禅宗参话头之处)后来森田博士独创一
种以‘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两大宗旨为刚要的心理治疗方法,后经其后继者发展,已
成为一种带有明显东方色彩、国际公认并广为采用的心理疗法,全世界无数人由其‘医
心’疗法受益,经云:‘众生当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为其说法’,化深禅为医理,不
亦菩萨之慈悲与?

森田博士对他的心理疗法中‘顺其自然’的原则以禅宗顿悟之说予以诠说,而我个
人附会,‘为所当为’则暗合禅门悟后除习气之说,虽有颟顸佛法之嫌,然他山之石可
以攻玉,唯希望能对各位朋友有所助益,勿轻忽遢等为盼,下面介绍森田博士心理治疗
理论的两大宗旨。

一、‘顺其自然’的人类情感活动五大规律:

1、顺应情感的自然发生,听任情感的自然发展,情感过程一般构成山型曲线,一升
一降最后终于消灭。
2、如果人的情感活动得到满足,挫折可迅速平静、消失。
3、情感对同一感觉的惯性,逐渐变得迟钝,直到无所感受。
4、情感在某种刺激继续存在以及对此集中注意时,就会逐渐强化。
5、情感通过新的经验,经过多次反复,在逐步加深对他的体验中渐渐培养的。

此段理论,前二条阐述了禅宗‘心无住’的道理,后三条近似于唯识的习气的薰
习、串习的理论。举例来说明:比如某男,见到漂亮女生就紧张脸红或见到领导就恐
惧,他为此情感波动而恼,视之为必须排除的异物,而采取压抑和对抗的态度。把本身
平常的事,看得很严重而产生抗拒之心,结果使自己陷入了神经质症的障碍中。这就符
合了上述规律的第4、第5两条规律,即由集中注意于令其感到厌恶的情感,并不断压抑
这种情感而使之受到强化,经过反复多次而培养起对他人紧张恐惧的习气。禅门说:万
法本闲,唯人自闹。此一小事虽似可笑,然而世间大事亦是此理,人不觉悟,日常都生
活在一片习气当中,如醉如盲,随流业海,西方心理学则称为‘潜意识’的作用,实为
一理,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下面试述一下此五大情感规律与禅宗顿悟心法的关系。禅宗四祖《信心铭》:“至
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爱憎,洞然明白。......违逆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
然念静。”只要不去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对自身的情感反应不存捡择、爱憎、取舍之
心,按照上述的情感第1、第2规律,客观的接受情感,不去压抑和排斥,皮球不拍自然
停,让烦恼自生自灭,消归自性,而此第3规律正是对境练心的依据,‘世路如今已惯,
此心到处悠然’应是此事写照。再以南怀瑾老师的诗为证来统述此理:秋风落叶乱为
堆,扫尽还来千百回。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也可以说,森田博士的五大
情感规律,是对《金刚经》的‘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生心’一
句,在心理医学方面的一个应用。(注:色、声、香、味、触、法是指人的视觉、听
觉,嗅觉、触觉、味觉、意识等感觉现象)这句经文可不简单啊,当年六祖惠能在街上
听到这一句,就悟到了心法。本文只注重对心理方面的介绍,禅宗理论则不作详细的探
讨了。

二、‘为所当为’的治疗或炼心原理。

森田心理医学理论把与人有关的事物分为两大类:可控制的事物和不可控制的事
物。所谓可控制的事物,通常指人的行动及改造客观事物的能力,不可控制的事物,如
人对外界刺激而产生的或喜、或悲、或愁、或怒的情绪反应。森田疗法要求人们遵循
‘顺其自然’的情感规律,不去控制不可以控制之事,但却要‘为所当为’,即在顺应
自然的态度指导下,积极的创造与实现自我。举例说明:比如要对某个暗恋已久的女孩
示爱,考虑成熟后,则不必管自己如何紧张、窘迫,哪怕心提到嗓子眼,最糗也只需闭
眼说出‘我爱你’,呵呵,就万事大吉。此例似乎鄙俗,或有污清者之耳,然话粗理不
粗,但能说明道理为要。或与家人吵架之时,无明万丈火起,人在此时,非要吵出道
理,以平此心,实际上已是违背了两大宗旨,只需不管妄想,控制身体,走出户外散步
一会,则刚才万丈之怒气,自然都归于无何有之乡了,你想把那怒气保留半天,恐怕都
不能了,因为心本无相、无住,念念迁流耳。
明得此理,即可在平常接人待物中磨炼自己的性格,去伪存真,使人格趋于完善。
然而,人的习气惯性力大,决非易事。西方心理学认为,潜意识若海底冰山,有磅礴之
势,表层意识只似露出海面上冰山之一角,而冰山之移动,实全赖海流推移于海底冰山
之力,因此,操纵左右人的思想与性格的实际上是潜意识的深深作用。佛家讲的阿赖耶
识种子薰习、现行而成业力的道理,儒家圣人的‘性相近,习相远’的含义,均与其有
相通之处,只是西学囿于意识思考的能力限制,不如东方有一套完整的对内心世界进行
研究、探索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即定慧之学、止观之法,所以,心理学的研究基本停滞
在意识的层次而停步不前,心理学所讲的潜意识,也只是佛学中阿赖耶识的三能变的作
用显现,佛家独有的染污识与阿赖耶识,还有待于致力于心理学研究的有识之士,将传
统文化的瑰宝发扬广大,为全人类所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