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宽忍法师著:佛教手册(6)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宽忍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第十五节 佛教的仪式和节日
一、仪 式
三皈依 佛教徒在入教时必须先于师前受“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意思是对佛法僧的归顺依附。《大乘义章》卷十:“归依不同,随境说三,所谓归佛归法归僧。依佛为师,故曰归佛;凭法为药,故称归法;依僧为友,故名归僧。”
受 戒 佛教徒通过一定仪式,接受佛教戒律称为受戒。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见第186页)等之别,因而受戒的仪式也各不相同。
三羯摩 译为“业”、“办事”、“作法”等。佛教规定受具足戒时,三师(传戒师、教授师,羯摩师)之一的羯摩师向僧众告知某某提出出家要求,然后连问三次(三羯摩),如无异议,则准予受戒为僧。
灌 顶 本为印度古代国王即位的一种仪式,国师以“四大海之水”灌于国王头顶,表示祝福。佛教密宗仿效此法,于僧人嗣阿阇梨位时,设坛举行灌顶仪式。
布 萨 有三种意义:出家僧尼每半月集会一次,专诵戒律,称为“说戒”,谓能长养善法,在家信徒,于每月的六斋日实行“八戒”,亦谓能增长善法,信徒向别人忏悔所犯罪过,叫做“断增长”,意思为断恶长善。
安 居 东南亚称为“雨安居”,中国称为“夏安居”。简称“坐夏”,开始称为“结夏”,结束时称为“解夏”。在印度雨期的三个月(约四月半至七月半)里,禁止僧尼外出,免伤草木虫蚁,应在寺内坐禅修学,接受供养。这段时期称为“安居期”。(此在前章已有详述)
朝 参 早晨进堂听住持说法,于早饭后进行。《禅门清规》;“闽院大众,朝参夕聚。”
晚 参 傍晚集会听住持说法或念诵。《祖庭事苑》卷七:“日晡念诵,谓之晚参。”
禁 语 一切众生之生死轮回,皆由身口意三业所致,若消除“三业”,可促成解脱。禁语就是为了减少“口”业。僧尼行禁语时,自备一小木牌,上写“禁语”二字,遇人和自己说话,即出示木牌。
问 讯 以两手相屈,曲腰至膝,操手下去,合掌上来,两手齐眉,叫做“问讯”。合掌作揖,口问安否,亦称“问讯”。
礼 拜 致敬的意思。在古印度有九种形式:1.发言慰问;2.俯首示敬;3.举手高揖;4.合掌平拱;5.屈膝;6.长跪;7.手膝踞地;8.五轮俱屈;9.五体投地(亦名“顶礼”)。
绕 佛 围着佛像右绕(即顺时针方向行走)一圈、三圈或百千圈,表示对佛的尊敬。原为古印度礼节之一,后被佛教采用。
供 养 一般以香花、灯烛、饮食、衣服等供佛、菩萨及亡灵,也指斋僧尼。通常以饮食等实物供佛、供僧为“财供养”,以讲经说法或赠送经卷,称“法供养”。
结 缘 一般指与佛法结缘,为将来得度创造条件。结,谓结构,立机之始,缘即助缘,能成其终,则为未来修得断、智、悲三德之先萌。
布 施 六波罗蜜之一,名“檀波罗蜜多”。指施与他人以财物、体力和智慧等,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积累功德以致解脱的一种修行方法。瑜伽行派等分布施为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

二、朝暮课诵
课诵是佛寺定时持诵经咒、礼拜三宝和梵呗等法事,因祈功德于念诵仪轨之中,所以也叫功课。赵宋以后,尤其在明代丛林中普遍形成了朝暮课诵(又名二时功课)制,与经忏法事等相并列成为别具一格的寺院风尚。
我国的念诵仪制始于东晋道安,宋明以来寺院遂渐普遍奉行朝暮课诵,其内容,包括晚课“蒙山施食”在内的大部分,全是宋人分别集撰而成,奉行的范围遍及各宗寺院和在家徒众,成为丛林必修定课。
二时课文,全属大乘藏教所摄。如《楞严》、《大悲》等咒、《阿弥陀经》、《忏悔文》、《蒙山施食》以及称念佛号等。因此,礼诵课文要做到:身体端肃,口出清音,意随文观。二课全文分为三个部分;1、早课自《楞严咒》始,晚课从《弥陀经》起,都为课诵正文;2、在称念佛号和三菩萨后,早晚各有回向文和三皈依为普结回向;3、每逢朔望还有二时祝赞等为祝祷护法神。二时课诵程序,汉地各寺大体相同,兹不赘述。

三、水陆法会
水陆的名称最早见于慈云寺遵式(964~1032)的《金园集》卷中“施食正名”项内。《金园集》是遵式的五世法孙慧观,于遵式灭后120年,在绍兴二十一年(1151)集合了遵式的遗文而制成的。这是由宗晓的《四明尊者教行录》序才得知编纂因缘的。其中有修盂兰盆法九门、放生慈济法门、施食正名、施食法、施食文、施食观想、炽盛光道场念诵仪中诫劝檀越文、致祭修斋疏文、致祭修斋决疑颂、野庙志等。这是在赵宋初期流行的礼忏斋会。
四明知礼有《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遵式也有《金光明忏法补助仪》、《金光明最胜忏仪》、《天台智者大师斋忌礼忏文》、《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炽盛光念诵仪》等忏仪。其中的《炽盛光念诵仪》原是以不空译的《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为基础所记述的炽盛光佛顶法的坛场念诵法。为了免除诸眷属一切庶民的灾难,设清净道场,诵念陀罗尼800遍或1000遍,若一日乃至七日依法修饰坛场,至心受持读诵,则一切灾难悉皆消灭而不为害。
1. 念诵仪轨七科
第一、 坛场供养 正面设释迦像,由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土像胁侍。四方供护世四天王像。坛中佛前供忿怒明王像。供养之物,都是香花果品。
第二、示方法 根据经说,以至心受持读诵炽盛光大威德陀罗尼,则一切灾难,悉皆消灭。且能成就八万种吉祥。
第三、拣众清净 请出家以来精通律范、兼修定慧之清净僧人入道场。入道场后,对着衣、沐浴、饮食等严肃用心。不可对于信施之多少而有所喜怒,不可不按时无节制饮食汤果,食时不可杂言。
第四、诵咒法 按仪轨规定,众僧于诵咒之时,必须在礼佛之前后,念诵一百零八遍不可缺少。不许于中间与人应对谈话。待满数之后,方许交谈。在坛内若一日乃至七日之间,除去礼佛和饮食之外,要不间断地诵念咒语。
第五、三业供养礼请陈意 这种方法分为三业供养、奉请三宝、赞叹三宝、作法持咒、礼佛、忏悔、行道旋绕七种。在奉请三宝项内,召请的诸佛有释迦牟尼佛、过去娑罗王佛、过去七佛、弥勒、贤劫千佛。诸菩萨天神有忿怒明王、曼殊室利、普贤、观音、势至等及诸天善神。
第六、释 疑 孤山智圆在请观音记中,说不可用梵音诵陀罗尼,他说,“华梵两音的功德无殊”。在僧传中十科以翻译为首,即是这种原因。
第七、诫劝檀越 这一段文字在《金园集》卷下曾举有记载。是特别加意告诫施主及斋僧的。因为沙门乃是世间的眼目。施主如真心设置法筵,先须庄严坛场,洁斋沐浴,清净身心,具备名香异花,珍果美食,殷勤接待众僧。必须小心谨慎恭敬十方三世诸佛。
1、法会期间长幼同心,戒除酒肉五辛。施主每日随僧礼佛忏悔。
2、斋僧时,僧宜上座,施主陪侍,不可放纵谈笑。
3,佛前的供养应较僧众加倍。
4、应将自己珍惜之物品供佛及僧,不可隐匿或以恶劣之物供养。
5、不论道场情况缓急如何,皆不可使役僧众。
以上是施主应当用心遵守的五件事情。
这是“炽盛光道场念诵仪轨”的大概情形。在遵式的《施食正名》中说:“《施食》一经凡两译共三名:一曰救面然,二曰救援焰口,三直云施食饿鬼。”
水陆法会与施饿鬼并无两样,只是因施食的对象而得名。今我国东南诸寺所设水陆坛场,皆取“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之意,称“南水陆“。在各种施饿鬼之中,这是比较易行的南水陆仪轨。到了明代,袾宏则参照志磐仪轨,重订水陆仪文,加入他自己的解释纂集而成北水陆仪轨。
2.胜会童义及事项
袾宏重订的水陆仪轨,全名是“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修斋仪轨”。法界是指诸佛与众生本性平等,通称为法界。其间有圣凡十种的区别,水陆则是指众生受报之处——水陆空三界。其中水陆二处尤为苦重,所以称为水陆大会。普度是对六道众生悉皆度化,使之解脱。施食名为大斋。法施又名胜会。如此救渡者与被救渡者集会如一堂。食与法都在一起,普摄受苦众生。现就其作法事项及胜会意义略介如下:
胜会大约实施一周(七天)。关白法事向天上、空中、陆地,地狱诸圣凡发出符牒,然后奉请三宝十位贤圣上堂。

1、十方常住一切诸佛眷属(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
2、十方常住一切尊法并诸眷属(华严、梵网、净名、金光明,观无量寿经等及其他。)
3、十方常住诸菩萨僧并诸眷属。
4、十方常住诸缘觉僧并诸眷属。
5、十方常住诸声闻僧并诸眷属。
6、十方法界传持教法禅律诸宗诸祖师并诸眷属。
7、十方法界助宣佛化持明造论五神通仙并眷属。
8、十方法界十大明王密迹金刚诸大天王扩法并诸眷属。
9、十方法界护佛舍利坛塔伽蓝斋戒护国镇宅诸大神王并诸眷属。
最后第十位是奉请贡献法会流通之人:
10、一心奉请发扬水陆流通至教制仪立法十大土并诸眷属。
发扬施食流通至教阿难陀尊者圣师。
最初示梦劝兴水陆梁朝神僧圣师。
劝发制水陆仪梁朝志公尊者圣师。
制水陆斋仪国主救世菩萨梁武皇帝。
最初建会秉法宣文梁朝佑公律师。
中兴水陆斋法唐朝法海英公禅师。
总持感验称名楼至宋朝佛印禅师。
详定旧仪申明斋法长芦赜禅师。
修崇斋法绘像制赞太师苏文忠公。
祖述旧仪制文行世东川节推杨公。
以上十位圣贤中,除佛印之外,其他诸人已曾列举过。佛印与苏轼交往甚密,曾住金山寺修水陆会,被称为楼至如来的化身(即佛印了元1032~1098)。以下是初夜奉请下堂圣凡十位的神灵:
1、 十方法界四禅四空六欲天日月星天天曹圣众并诸眷属。
2、 十方法界五岳四渎地载游空福德诸神系祀灵庙并诸眷属。
3、 十方法界帝王后妃文武官僚儒宗贤哲仙道隐逸并诸眷属。
4、 十方法界农民工商医卜杂流贵贱男女十类人伦并诸眷属。
5、 十方法界四类受生五趣所摄山间海底阿修罗并诸眷属。
6、 十方法界焰口鬼王三品九类诸饿鬼众横死孤魂并诸眷属。
7、 十方法界阎摩罗王十王王妹十八小王诸师主吏并诸眷属。
8、 十方法界八热八寒诸大地狱诸孤独狱一切受苦囚徒并诸眷属。
9、 十方法界正住铁围山间边住遍五趣中鳞甲羽毛十类傍生并诸眷属。
10、十方法界诸趣往来七七日内七返受生中阴趣众并诸眷属。
如此招请法界六道一切众生之后,修奉浴施食之法,继续则行三归,三竞、忏悔、发愿、得戒(《梵网经·心地晶》十重戒)敬礼三宝,涅槃三德(法身、般若、解脱)。依《焰口经》行施饿鬼法,施甘露真言,宣诵四如来名号,四空四禅六欲诸天以及下堂十位名号,城隍列庙,寺观、官衙诸土主,施主家先祖代代姓名及最后供养受荐人的神仪,最后是一切水陆会的施食供养,至此则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始告功德圆满。在施食供养之后,为六道众生亡灵进行念佛三昧同心称佛名号,愿生净土。念佛有持名、观像,观想及实相四种,此即是实相念佛,称名念佛。这是水陆仪文中所没有的,只有云栖袜宏信奉净土宗才有最后的念佛,以为水陆胜会的归结。此后尚有向七趣十类回施修无量功德斋,发四十八愿施十方法界。
依水陆修无量功德斋,向法界一切群灵回施发四十八愿,以期迅速得到超度。四十八愿包含人间生活一切情形,各人安其本分,努力正业。恶业之人,迅速悔改,因无实之罪而落入不幸者,亦应以慈悲心勿起报复之念,绝对彻底加以普渡,欲求延寿、无病、求子、养老等念愿,向人性欲求的本愿上扩充。
明代对水陆法会的弊害,袾宏已有深切的认识,他努力促使仪文严肃,停减设斋,并以为圣化纸(纸人、纸马、纸钱等)的焚化,有时反而烧死了虫蚁,是违反普渡意义的,所以主张春夏秋三季不设水陆会。
水陆法会,第一是对先亡者祖先幽灵所作的追善菩提:第二是将此功德回施到施主自身,希望自己及家属得以延寿增福,第三是救济六道众生普超三界。
四、忏法种种
忏法是悔除所犯罪过以便积极修行的:—种宗教仪式。我国佛教中的忏法,起源于晋代,渐盛于南北朝,至隋唐大为流行。近代通行的忏法有“梁皇宝忏”、“慈悲水忏”、“大悲忏”、“药师忏”、“净土忏”、“地藏忏”等。
1.梁皇忏
此忏法创始于梁武帝,故称“梁皇宝忏”。《梁皇忏》十卷,通行金陵刻经处本作梁宝志、宝唱等撰,现行本是经过元代审订改正流行的。相传此忏创始于梁武帝时,采摭诸经妙语,改集十卷悔文,总列四十品章。前为六根三业,皈依断疑,忏悔解冤,后及六道四恩,礼佛报德,回向发愿。其中正以露缠结罪,洗涤过去之恶因,复凭发苦提心,培植当来之种智。后世灭罪消灾、济度亡灵者,常延僧虔修此忏,是我国流传最久的一部忏法。
2.慈悲水忏
“慈悲水忏”简称“水忏”,唐知玄著,三卷。(知玄,四川人,咸通四年(863)署为悟达国师。)书中详述忏法缘起:初,知玄在长安时遇一异僧,患恶疾,人皆避而厌恶之,而知玄侍奉左右,了无倦容。后来知玄:将住四川,异僧感其风义,临别告以向后有为难至急之时,可往彭州茶陇山(亦名九陇山)相寻。中和三年(883),知玄左股长“人面疮”,求医无效。忽忆往日异僧之言,遂往茶陇山相寻,果手山中见之,因告以所苦。异僧命以岩泉洗:涤患处,不日疮愈。知为晁错、袁盎冤对也。于是知玄依宗密:《圆觉经修证仪》录成《慈悲水忏》三卷,流行于世。正文述.归命诸佛菩萨,忏悔罪业,宣传善恶因果报应,发愿信佛修行等。
3.大悲忏
大悲忏是根据“大悲咒”而作的一种忏法,以三七日为期,诵念《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一卷,略称《大悲忏》)。宋代知礼始集仪轨,由于观音信仰的普遍,渐次流行于民间。清初南京宝华山见月(读体)法师删文重纂。这个忏法仪式简略庄严,为今日全国流行最广的一种忏法。
4.药师三昧忏
《药师三昧行法》一卷,略称“药师忏”,是根据《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而作的一种忏法。清初仁庵义禅师自扬州赉归杭州显宁寺,经天溪大觉寺受登刊定。以定名、劝修、方法,释疑四项,释此忏法,遂盛行于江南。凡消灾延寿之法事,多礼此忏。
5.净土忏
《往生净土忏愿仪》一卷,略称“净土忏”,宋遵式撰,是采大本《无量寿经》及称赞净土诸大乘经而立的一种忏法,以七日为期。自从净土信仰遍及民间以后,此忏法通行很广,至今盛行不衰。
6.地藏忏
《慈悲地藏忏法》三卷,略称“地藏忏”,失撰者名。智旭撰《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加以补充。是根据《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和《占察善恶业报经》、《地藏菩萨本愿经》而制此仪法的。其仪式与药师忏、净土忏大致相同,是较晚出的忏法之一。凡报亲恩祈父母冥福之法事,多礼此忏。
7.焰 口
焰口,是根据《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而举行的一种佛事仪式。经中说:佛在迦毗罗城为诸比丘并诸菩萨说法。尔时阿难独居闲静处习定。至夜三更,有一饿鬼,名日焰口。于阿难前说:“却后三日,汝命将尽,生饿鬼中。”阿难十分惶怖,急至佛所,陈说此事,并乞示教。时佛为说无量威德自在光明殊胜妙力陀罗尼,谓诵之即能免受饿鬼苦,福寿增长。修此法时,于一切时,取一净器,盛以净水,置少饭面及诸饼食等,右手按器,诵陀罗尼七遍,然称多宝、妙色身、广博身、离怖畏四如来名号,取于食器,泻净地上,以作布施。若施婆罗门仙,即此陀罗尼二七遍,投于净水中。若诵三七遍,奉献三宝,则成上味奉献供养。
此法事据唐不空所译《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仪轨经》中的行法次第是:1、破地狱真言,2;召饿鬼真言,3、召罪真言,4、摧罪真言,5、定业真言,6、忏悔真言,7、施甘露真言,8、开咽喉真言,9,七如来名,10、发菩提心真言,11、三昧耶戒真言,12、施食真言,13、乳海真言,14、普供养真言,15、奉送真言。自此以后,施饿鬼食便成为修密法者每日必行的仪式。
元代由于藏族喇嘛进入汉地,密教也随之兴盛,藏经中有《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一卷,其中修法与不空所译《焰口仪轨经》大致相同,在其前面增有三归、大轮明王咒、转法轮菩萨咒、三十五佛、普贤行愿偈、运心供养、三宝施食、入观音定,然后方破地狱。在其后面增尊胜真言、六趣偈、发愿回向偈、吉祥偈、金刚菩萨百字明、十类孤魂文、三归依赞。从此瑜伽施食之法亦广泛流传。
现在佛寺流行的是天机禅师修订的《修习瑜伽集要施食坛仪》,简称为·天机焰口”和宝华山德基据袜宏本(《瑜伽集要施食仪轨》)略加删辑,名为《瑜伽焰口施食集要》,世称“华山焰口两种”。一般在黄昏时举行,供以饮食以度饿鬼,亦为对死者追荐的佛事之一。
8.孟兰盆会
盂兰盆会是汉语系佛教地区,每年七月十五日举行的超度历代宗亲的佛教仪式。这是根据《佛说盂兰盆经》所说的:目连以天眼通见他的亡母生饿鬼遭受苦,而又不得救拔,因而驰往佛陀处告诉佛陀。佛陀为他说救济之法,就是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时,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在厄难中者,集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供养十力自恣僧。七世父母得离饿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乐。这就是盂兰盆会的缘起。
至于依据《盂兰盆经》而举行仪式,创始于梁武帝萧衍。他在大同四年(538)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此后上行下效,成为风俗,历代帝王以及群众无不举行,以报祖恩。盂兰盆法事仪轨在《兰盆会纂》中有: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等诸种仪节,又附有兰盆会约21条。但是各寺院遵行者不多,在群众中仍多以荐亡度鬼为盂兰盆会的主要行事。
五、佛教节日
1.传大召
是藏传佛教一种仪式,意为“大祈愿”法会。法会从藏历正月初三至二十四日,拉萨三大寺僧众及卫藏,安多和康区各地信众(多至数万人)齐集大昭寺进行各种宗教活动。正月十五日夜拉萨八角街陈列酥油灯、酥油花,歌舞庆祝,称为灯节。法会上举行辩经,考选藏传佛教最高学位——格西。法会最后以送鬼仪式结束。
2.传小召
藏历每年二月下旬,为期十天,进行有关宗教活动。法会期间三大寺僧侣在大昭寺参加辩经,选拔二等格西,由于规模小于传大召法会,故名。
3.无遮会
意思是贤圣道俗上下贵贱无遮 平等行财施和法施的法会。7世纪戒日王邀请玄奘参加在曲女城举行的无遮大会,印度每五年举行一次,倾竭府库惠施群有。大会进行75天,分别向佛教、婆罗门教、耆那教等教徒以及乞丐布施。中国的无遮大会始于大通元年(529),梁武帝于重云殿为百姓设救苦斋,以身为祷。复幸同泰寺,设四部(四众)无遮大会,披法衣行清净大会,素床瓦器乘小车,亲升法座为众开涅磐经题,皇帝设道俗大斋五万人。
4.诸佛菩萨圣诞(阴历)
正月 初一日:弥勒佛圣诞
初六日:定光佛圣诞
二月 初八日:释迦牟尼佛出家
十五日:释迦牟尼佛涅槃
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圣诞
廿一日:普贤菩萨圣诞
三月 十六日:准提菩萨圣诞
四月 初四日:文殊菩萨圣诞
初八日:释迦牟尼佛圣诞
十五日:佛吉祥日——释迦牟尼佛诞生、成道,涅槃三期同一庆(即南传佛教国家的卫塞节)
五月 十三日:伽蓝菩萨圣诞
六月 初三日: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圣诞
十九日:观世音菩萨成道——此日放生、念佛,功德殊胜
七月 十三日:大势至菩萨圣诞
廿四日:龙树菩萨圣诞
三十日:地藏菩萨圣诞
八月 廿二日:燃灯佛圣诞
九月 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日
三十日:药师琉璃光如来圣诞
十月 初五日:达摩祖师圣诞
冬月 十七日:阿弥陀佛对诞
腊月 初八日:释迦如来成道日
廿九日:华严菩萨圣诞


第七章 佛教胜迹
第一节 佛教四大圣地
一、佛陀诞生处——一蓝毗尼
蓝毗尼是梵名,意译为花果等胜妙事具足、乐胜圆光、解脱处、可爱、花香、断、灭、盐。位于东印度之林苑,地处古印度拘利与迦毗罗卫之间,乃善觉王为其夫人蓝毗尼建造的花园。亦即佛陀诞生处。据经典记载,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娶拘利国天臂城主之女摩耶为夫人,摩耶夫人年45岁有孕,于蓝毗尼园中无忧树下,自右胁产悉达多太子。该园曾荒废一时,直至阿育王石柱被发现后,始知其为佛陀的故迹,乃悉心加以保护管理。蓝毗尼位于今尼?白尔境内,近年,尼?白尔政府已予修复。今园址(东西约30公尺,南北20公尺)内有方形的浴池、塔基数座及赤砖的堂宇。堂宇称为鲁穆米迭祠堂,其内部正面壁上有摩耶夫人石雕像,为笈多王朝时代或其后的作品。
二、佛陀成道处——菩提伽耶
菩提伽耶,又称菩提道场、佛陀伽耶、摩诃菩提、菩提场。为佛陀成正觉之地。位于印度比哈尔南部伽耶市近郊7公里处的布达葛雅,面临恒河支流尼连禅河,其地原为古印度摩竭陀国伽耶城南方的优楼频螺聚落。据经典记载,佛陀经历六年苦行之后,行至此地,于毕钵罗树下的金刚座上结跏趺坐,证悟十二因缘、四谛法等,而得正觉。所以毕钵罗树又称菩提树,即“觉树”之意。
伽耶城于中世纪为婆罗门教徒所拥有,为与婆罗门教徒之伽耶城区别,特将佛成道的圣地称为佛陀伽耶,而与佛陀之生处(蓝毗尼园)、初转法轮处(鹿野苑)、涅槃处(拘尸那城娑罗双树林)并称为佛陀四大圣迹。佛陀入灭后,历代纷纷在此地起塔供养,建造精舍伽蓝,虽屡遭毁坏,然迄今尚存多处遗迹:
1.大塔,又称大觉塔、大觉寺、大菩提寺,摩诃菩提僧伽耶,位于菩提树北之精舍。其始建年代有二说,或谓2世纪,或谓4世纪 5世纪初,法显入天竺巡礼此地时已有此塔,附近另有三座伽蓝,当时的住僧以持律严峻著称。 6世纪中叶,唯识大论师护法离开那烂陀寺后,一度栖隐于此,撰述《唯识三十颂》释文。玄奘西游印度时,对此塔及塔附近的其它遗迹皆详加记载。唐贞观十九年(645)黄水县令王玄策曾至此,并于塔西立碑。现存的大塔系12,13世纪间缅甸国王所修造,高52公尺,外观九层,内部实仅两层,四面刻有佛像佛龛,雕镂精致庄严。13世纪时,因避回教徒的摧残,佛教徒遂将大塔掩埋,形成一土丘,湮没数百年,直至1881年始由考古学家康林罕重新掘出,举世震惊,每年朝圣的佛教徒不计其数,然今主权仍归印度教徒所有。
2.菩提树,位于大塔外侧接基台处,高达12公尺,为传法之故,阿育王之女僧伽蜜多曾以此树分枝移植锡兰(今斯里兰卡)。后来本树遭异教徒摧毁,遂又从锡兰移枝回菩提道场,即今之菩提树。
3.金刚座,位于菩提树下,佛陀在此座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其处现置一石刻高座,长2.3公尺,宽1.2公尺,高0.9公尺,其上安置佛陀石像。唐代时,我国高僧玄照、道希、智光、悟空等十余人先后至此礼拜金刚座,其中,玄照曾驻锡四年,研学俱舍、律仪等,智光亦留止两年,研学俱舍、因明等。五代及两宋之际,忠义、归宝、蕴述等亦陆续至此,于附近建碑、塔等。
4.石栏,围绕于大塔之处,据传为阿育王所造,阿育王为佛陀入灭后200年左右君临摩揭陀国之王,初时崇信外道,不信佛法,故恶意砍伐佛陀成道处的菩提树;但枝干虽被砍伐殆尽,未久仍新芽繁茂,阿育王乃悔悟而令匠人筑十余尺高的石栏环绕严护。有人说从石柱的刻文推之,此石栏应造于阿育王之后。又7世纪初的设赏迦王毁嫉佛法,破坏大塔,砍伐菩提树,焚毁其根,数月之后,阿育王的后裔补刺拏伐摩王兴复之,为防后人再度滥伐,乃筑8米高的石垣以保护。
此外,菩提伽耶另有许愿场、佛陀经行处、观树处、成道后沐浴处(尼连禅河)等圣迹。
三、佛陀初转法轮处——鹿野苑
鹿野苑,为释尊成道后初转法轮之地,即今之沙尔那斯,位于今印度瓦拉那西市以北约6公里处。关于地名的由来,诸说纷异,《出曜经》卷14以此地乃诸神仙及得道五通的学者游止之所,非凡夫所居,故称之为“仙人住处”;又谓昔有婆罗奈国王游猎至此,网鹿千头,经鹿王哀求以日送一鹿供王食用,王始放群鹿,故地名“鹿野苑”; 《大毗婆沙论》卷183博采众说,以佛过去世为最胜仙人,尝于此地初转法轮,故称“仙人论处”,以佛未出世或出世时,恒有诸神仙住此不绝,故称“仙人住处”;以昔有五百仙人飞行空中,至此处见王的婇女,发欲心而失神通,遂坠于此,故称“仙人堕处”。此外,《大唐西域记》卷?以鹿王为代有孕之母鹿舍身就死,因而感动梵达多国王,使王释放群鹿,并布施树林,而称之为“施鹿林”。
鹿野苑自阿育王起,即备受景仰崇拜。8世纪初,玄奘西游时,此地层轩重阁,连垣周堵,垣中有高约?。米的精舍,其西南有阿育王所建高23米的石柱,石含玉润,鉴照映彻,僧徒千余众,为最隆盛的时代。至l 3世纪顷,先后遭回教徒与印度教徒的蹂躏,尽成废墟,今仅存周壁镂刻右旋(万字符)字之二层圆塔一座。及以铁栏围护的半截阿育王石柱等,供人凭吊。
现今鹿野苑中,寺院林立,有中华佛寺(华裔李俊成创建),缅甸佛寺、摩诃菩提协会、印度教古物保存所、耆那教教堂,与佛教古物馆等。其中,佛教古物馆藏有千年佛像及各类法器、石柱,均系佛教珍贵的遗物。
四、佛陀磐处——拘尸那
拘尸那全称拘尸那揭罗,中印度都城名,乃佛陀入灭之地。此城位于佛世16大国中的末罗国,系末罗种族的领土。据《法显传》载,自佛生处的迦毗罗卫城东行五由延,入蓝英国,自此东行七由延而至灰炭塔,更东行十二由延至拘夷那竭城。城北希连河边的双树间,即佛陀涅磐处。又据《大唐西域记》卷6载,此城周围十余里,城郭颓毁,邑里萧条,居人稀旷。城东北有无忧王(阿育王)所建的佛塔,西岸建有精舍,内有如来涅槃像。
拘尸那揭罗附近尚有准陀的故宅,如来修菩萨行时的救火处,救鹿处,贤善得道处、金刚力士躃地放杵处,以及诸天停金棺七日供养处、佛母哭佛处、佛陀荼毗处、八王分佛舍利处等遗址。此外,据新罗慧超《往五天竺国传》载,常有禅师洒扫佛塔,每年八月八日僧尼道俗皆诣该处,大设供养,为印度八大灵处之一。我国法显、玄奘西游时,皆曾至其地巡礼圣迹。其后,回教徒入侵及印度教复兴,佛教遂渐趋式微。
关于拘尸那揭罗的现今位置,有多种不同的说法:1英国考古学者康林罕、印度学学者威尔森等,以萨汉喀特古址为灰炭塔的遗址,距此东北约50公里的迦斯阿,即拘尸那揭罗故地。2英国印度学学者史密斯、学者穆卡基等,于蓝毗尼园发现后,重行推定佛涅槃处,以尼泊尔塔莱地方的森林为拘尸那揭罗旧址。
然于迦斯阿的西南方发现一堂宇,称为涅槃堂,堂中供奉巨大的涅槃像,其上的铭文刻于5世纪时。又于涅槃堂附近发现古泥印、铜板等,泥印上刻有“大涅槃寺”等字。故一般主张迦斯阿为拘尸那揭罗故地。

第二节 佛教四大名山
四大名山又称四大道场。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合称我国佛教四大名山。
一、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五台县,周围约300公里,以五峰高耸,顶巅皆平坦如台而得名。又以五峰巍然,拔乎群山,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别号清凉山。为古来文殊菩萨道场,广受海内的信仰。《华严经·菩萨住处品》及《宝藏陀罗尼经》谓文殊菩萨住处为五顶,名清凉山,此为文殊信仰的由来。五台为,东台望海峰,又称无恤台、常山顶,西台挂月峰,又称瞢蘴山,上有泉群山,南台锦绣峰,又称系船山,北台叶斗峰,又称夏屋山、覆宿埵;中台即翠岩峰。自北魏文帝游中台,创建大孚图灵鹫寺后即佛寺林立,极盛时,五峰内外佛刹多达300余寺,迄今约存100余寺。其中大佛光寺与显通寺的无梁殿、铜殿著称于世。罗睺寺、清凉寺、金阁寺、北山寺、望海寺,大文殊寺亦颇为著名。与此山有关系的名僧很多,如:不空建金阁寺、玉华寺等,成为密教中心。法照建竹林寺,修习念佛三昧, 日僧圆仁承其教法,传至比叡山,是为引声念佛之始。澄观曾于大华严寺著《华严经疏》。日本的入唐僧,入宋僧至此参访的也很多。又如高丽的慈藏,厨宾的佛陀波利等皆曾登山参访。
元代成宗皇太后尝建大万圣祐国寺,并重修五台诸寺。八思巴亦曾驻锡于此。明万历年间,重修大塔院寺,建护国释迦文佛舍利塔,塔台上筑有球形的塔身,上安十三级相轮,塔高90米周围80余米,为西藏式喇嘛塔,是山中最为壮观之地。清康熙以后,历代皇帝行幸不绝,捐资营修,满蒙的佛教徒亦常至此礼塔,活佛亦屡次巡驻。今住僧中分青衣、黄衣两派。青衣僧住大显通寺、大塔院、金阁、灵境等十刹,黄衣僧为喇嘛僧,住菩萨顶,金刚窟、罗喉寺等十大刹。自古以来蒙古王公每岁朝山,布施甚厚。
二、普贤菩萨道场——峨眉山
峨眉山位于四川峨眉县西南约7公里处。为普贤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又作峨眉山、峨眉山。佛教称为光明山,道教称为虚灵洞天。山脉由岷山伸展而出,岗峦叠起,气势如虹,蜿蜒180余公里,周圆五六百公里。全山突起三主峰,称为大峨、中峨、小峨,一脉相连,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公尺。自山麓至山顶50余公里有70余寺院、40余山洞、百余石龛。其中圣寿万年寺为普贤菩萨示现的中心道场,其起源乃因晋时蒲翁见普贤菩萨显现,遂于此山建白水普贤寺,后历经各朝代重修。明万历年间,改称万年寺。寺中铜铁佛像,造型优美,铸造精良,为珍贵的佛教文物。此外另有伏虎寺,报国寺,清音阁、黑龙江栈道、仙峰寺,金顶、光相寺等,皆极著称。
三、观世音菩萨道场——普陀山
普陀山位于浙江定海县舟山群岛,又称补陀山、补陀洛迦IU、梅岑山、小白花山。为观世音菩萨的圣地。唐以前传有梅福、葛洪寄隐修道,故称梅岑山。唐大中年间(847~860)有一印度僧至此自焚十指,而亲睹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遂传此地为观世音菩萨显圣之地。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日僧慧锷从五台山持观音像归国时,船行至该地,辗转不前,乃就地建宝陀寺供养,而仿印度观音住地的补陀洛迦(梵potalaka)取名。南宋以降,历朝布施财物颇多,宝刹林立,僧徒日众,遂成大道场。古来祈求安全航海之例繁多,朝拜亦甚盛行。
南宋绍兴元年(1131)将普陀山佛教各宗统一归于禅宗。嘉定七年(1214)又规定该山以供奉观音为主。历朝相继建立寺院,一度有寺院、庵堂、茅蓬218所,僧尼2000余人。其中著名者有三大寺、72小寺。佛寺始立于五代后梁贞明年问(915一920),全山纵横18公里左右。三大寺为普济寺(前寺)、法雨寺(后寺)、慧济寺。每年春夏之交,由各地前来普陀进香避暑的善男信女络绎于途,成为江南诸省香火最盛的佛寺。(关于此三大寺历史沿革及建筑格局,详见下章)
四、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安徽青阳县西南,占地一百余平方公里,原名九子山。山有99峰,以天台、莲华、天柱、十王等九峰最雄伟。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公尺。九华山原名九子山,系因九子峰而得名。此峰顶有九小峰,状如婴儿,回环向背,团聚而戏,故名九子。唐代李白至此,以九峰耸立如莲华,更名为九华山。九华山峰峦奇丽,高出云表,李白题诗云:“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绣出九芙蓉。”唐代刘禹锡赞其“奇峰一见惊魂魄”,宋代王安石誉之为“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山中多溪流、瀑布,怪石、古洞、苍松、翠竹,山光水色独特别致,遍布名胜古迹。其山川之秀,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
此山最早开发于东晋隆安五年(401),杯度在此创建化城寺。据《宋高僧传》卷20《池州九华山化城寺地藏传》记载,地藏为新罗国王金氏之一族人,名金乔觉,喜欢九华山的幽翠,得山神之助,栖止于山。至德(756~757)初年,诸葛节来此,见地藏修苦行,遂构建禅宇。建中(780~783)初年,张公严闻地藏高风,移旧额,并上章奏请建寺。贞元十九年(803)地藏示寂于此,此金氏地藏被认为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并广被尊崇。自是九华山乃被认为是地藏菩萨应化度生的道场、地藏信仰的中心,同时大规模建筑寺宇,历经宋、元、明、清而日益兴隆。鼎盛时期,佛寺达300余座,僧众4000余人,香烟缭绕,经年不绝,故有“佛国仙城”之誉。现尚存化城寺、祗园寺、肉身宝殿、慧居寺等78座古刹,佛像1500余尊。


第三节 五山十刹
五山与十刹的合称。又作五岳十刹。即我国与日本禅林官寺制度中最高与次高的寺院。
一、中国五山十刹
五山:五代顷,吴越王钱镠改江南的教寺为禅寺,及南宋迁都江南之后,乃大兴禅寺。宁宗时,由史弥远的奏请,始制定禅院的等级,设置五山十刹。即:1余杭径山寺、2杭州灵隐寺、3净慈寺、4宁波天童寺、5阿育王寺为禅院五山。
十刹:1杭州中天竺寺、2湖州道场寺、3温州江心寺,4金华双林寺、5宁波雪窦寺、6台州国清寺、7福州雪峰寺、8建康(今南京)灵谷寺、9苏州万寿寺、10虎丘寺等为禅院十刹。
一说五山起于大慧宗杲以后,系当时灵隐寺的僧众集会于直指堂所议定的,非由朝廷所制定。其时,五山享有特殊权威,至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诏建大龙翔集庆寺于金陵,独冠五山,五山的势力渐趋衰微。以后教院亦设置五山十刹,而与禅院的五山十刹并称。
二、日本五山十刹
又称扶桑五山十刹。日本仿我国之制,于镰仓末期设置五山,至室町时代机构始告整备。十刹的制定较五山为迟,建武元年(1334)成立位次,但未全十刹之数。历应四年(1341)八月足利直义设定五山十刹,其后屡有变迁。至德三年(1386)定南禅寺在五山之上,并于京都、镰仓各别设立五山十刹,遂形成京都与镰仓对立的形势。
京都的五山:1天龙寺,2相国寺,3建仁寺,4东福寺,5万寿寺。
十刹:l等持寺,2临川寺,3真如寺,4相国寺,5宝幢寺,6普门院,7广觉寺,8妙光寺,9大德寺,10龙翔寺。
镰仓的五山:1建长寺,2圆觉寺,3寿福寺,4净智寺,5净妙寺。
十刹;1禅兴寺,2瑞泉寺,3东胜寺,4万寿寺,5东渐寺,6万福寺,7太庆寺,8兴圣寺,9法泉寺,10长乐寺。(详细情况可参阅《扶桑五山记》、《镰仓五山记》及《日本禅宗史要》,兹不备述)。

第八章 汉族地区佛教国家重点
寺院简介
(本章收入的寺院主要是国务院1983年公布的中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
确定和开放一批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作为宗教活动场所,是落实党的宗教政策的一项重要措施。它对团结广大宗教职业人员和信教群众,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和国际友好往来,具有深远的意义。
这些寺院既是宗教活动场所,又大多座落在风景名胜区或是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便于广大佛教信众及宗教工作者对这些寺院历史沿革、文物价值等的进一步的了解,特辟专章作一简要介绍。

第一节 北京佛寺
广济寺
位于北京西四阜成门内。初创于宋末,僧且住的皈依弟子刘望云于故宅建立西刘村寺,元代改称报恩洪济寺。太祖十六年(1221)万松行秀入主本寺,十九年,行秀应耶律楚材之请,于寺中著《从容录》,弟子林泉从伦继住于此。后遭兵火,寺宇尽毁。
明景泰年间(1450~1456)喜云普慧于故址得佛像、石龟,石柱等,遂于天顺年问(1457~1464)复建,赐额“弘慈广济”。万历十一年(1583)恒明信美与张守忠,张元善重修。清顺治十三年(1656)世祖幸此,建立戒坛,后改为律院,以弘律法。民国时期1932年元月复遭火灾,焚烧殆尽,寺中所藏明本大藏经亦焚

毁。1935年住持现明得吴佩孚等人的资助重修,始恢复旧观。
寺宇占地35亩,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殿、圆通殿(又称观音殿)、藏经阁(又称舍利阁)等。西路院内有三层白玉石筑成的戒坛,乃清顺治皇帝幸此时所建。即今之“三学堂”。
寺内西路四合院,现为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三学堂后小跨院为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和《法音》编辑部。

法源寺
位于北京宣武门外法源寺后街,又称愍忠寺。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征辽东高丽失利,翌年大败于安市城,将兵士遗骨集葬于营州柳城,而于幽州建寺以吊其灵。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建成,赐名悯忠寺。明正统二年(1437)寺僧相瑢修葺,改名崇福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改名法源寺,自是传扬律宗。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大悲坛、藏经阁、悯忠台、大遍觉堂及东西廊庑等。寺中珍藏辽金砷碣甚多。法源寺在历史上是一座名刹,也是北京市内现存最—占的寺宇,宋钦宗被掳,曾拘留于本寺内。金大定—十三年(1173)曾以本寺作策试女真进土的考场。
新中国成立以来,本寺渐成为北京市佛教文化重镇,如1956年创办的中国佛学院,致力于僧才教育,培养了大批的弘法人才,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于1980年在此寺成立,同年12月为纪念弘一大师诞生100周年,举办“弘一大师书画金石音乐展”;1980年5月,曾举办“奉迎鉴真大师夹纻坐像从日本回国巡展”等。
佛牙舍利塔
位于北京西山八大处第二处灵光寺院内,原名招仙塔。为辽道宗咸雍七年(1071)丞相耶律仁先之母郑氏为安置佛牙舍利建造。1900年被八国联军炮火所毁,仅剩塔基。后在塔基中发现11世纪供奉于此的释迦佛牙舍利,1958年中国佛教协会于旧塔基西北重建新塔,1953年落成。塔高50.9米,八角十三层,第二层有纯金塔一座,内供释迦佛灵牙一枚。
灵光寺,建于唐大历年间(766~778),初名龙泉寺,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重修,改称今名。本寺殿宇宏敞,傍有水池,池上有亭榭,颇为幽致。其旁有归来庵,寺后原有韬光庵,毁于火灾。近年,寺内天王殿已修复,各殿堂亦正在修建中。

广化寺
广化寺位于北京德胜门以东鸦儿胡同。据“敕赐广化寺记”碑载,此寺建于元代,天顺元年(1328)有“灵济道号大舟”“到庆宁寺住,至天顺五年在此寺住,发愿禁足二十年不出山门,一心念佛回向……十年后成此大刹。”
寺占地面积13858.7平方米,殿宇329间,分中、东、西三大院落。正院是全寺的主体建筑,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楼和转角楼(现为藏经阁)。天王殿的两侧是钟鼓楼。大殿前,伽蓝殿和祖师殿相对,大殿后,首座寮与维那寮相望,院中苍楸古柏,幽雅恬静。东院由戒坛、斋堂、学戒堂、引礼寮等组成多重四合院。西院由大悲坛、祖堂、法堂、方丈院、退居寮等组成。院内树木披绿,花草飘香。院落之间,回廊相连,形成“院中有院”的建筑群,远离市廛喧嚣,真是一片清凉的庄严道场。
解放前,寺僧住众常达50余人,住持玉山和尚专注修持,实行禅净双修。1938年,在当时寓居该寺的溥心畲居士的捐助下,对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万佛阁(也称后楼)以及东西配殿、配楼等进行修缮,为充实资金来源,复邀请当时知名书画家作书作画,并假座中山公园水榭展销义卖,以资工程圆满结束.1939年,广化寺创办广化佛学院,聘请周叔迦、魏善忱、修明,海岑、溥儒等佛教学者任教以作育僧材。尔后,玉山方丈联系缁素大德创办广化小学,学生一律免费入学,对家庭困难的学生还提供书籍及学习用具,直至1952年北京市教育局接办为止。
1952年9月,虚云老和尚及其弟子一行七人自武汉来京驻锡广化寺,当时在京著名佛教人士李济深、叶恭绰、陈铭枢、巨赞法师等及四众弟子纷纷前来参礼这位当代禅师。虚老的临时驻锡,使这座古老的清净道场,赋予了一股新生的活力。
落实宗教政策后,北京市佛教协会对广化寺自山门殿至藏经阁的四进殿堂以及东西配殿、配楼,全部油漆彩绘一新。从市文物部门请来一尊毗卢遮那大铜佛像,供奉在大雄宝殿中。天王殿内的二金刚、四大天王像已重新塑造,大藏经也已重新整理。这座北京名刹,正以它清净庄严的庙貌,接纳十方佛子的归来。

通教寺
寺位于北京东直门内之深巷中。始建于明,重修于清,是一座殿宇几楹、僧房数间的尼众道场。大雄殿为近年修葺,殿中奉弥陀像,大殿两侧为尼众宿舍,左前方为五观堂,右前方为念佛堂。寺内甬道通幽,碑刻庄重,果树成荫,花木扶疏,是一座清静幽雅的佛地。北京尼众佛学院设于寺内,现已届满一期。住众近50人,晨钟暮鼓,过着清净无染的“六和”生活。

雍和宫
北京雍和宫是全国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原清帝雍正即位前的府第。雍正三年(1725)改名为“雍和宫”。乾隆九年(1744)以前,雍和宫一直为清帝供奉祖先的影堂,大部殿宇为喇嘛诵经之所,尔后改为藏传佛教寺院。
雍和宫位于东城区雍和宫大街东侧,建筑占地广大,规模宏伟,由影壁、牌坊、碑亭和天王殿、正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五进主殿和三座牌坊组成,另有东西配殿、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药师殿。整个建筑布局完整,具有汉、满、蒙、藏民族的特色。
雍和宫素以雄伟壮观的万达拉佛、洞穴重叠的五百罗汉、金丝楠木的木雕佛龛以及各殿堂供奉的显密众多的佛像,皆造型优美,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而名闻遐迩。
万福阁内安奉的万达拉佛(弥勒像)是用整棵白檀香木雕刻而成的,佛像身高26米(有8米埋入地下),宽8米,是北京最高大的佛像。万佛阁全为木结构,造型独特,按辽金时代的风格建成。东西两侧各有飞虹天桥,西通延绥阁,东连永康阁,以悬空阁道相通,将三阁联成一体,成为一组宏丽轩昂的建筑群。
法轮殿内的五百罗汉山制作于乾隆年间。殿顶的五座镏金宝塔,是仿西藏风格而建,有浓厚的藏族建筑特色,是汉藏文化艺术的结晶。殿正面供奉着宗喀巴大师的铜像,后面就是高、宽都在3米以上的五百罗汉山。其“山”洞穴重叠,用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铸成的五百罗汉装点在“山”中,色彩鲜艳,造型优美,形态各异,呼之欲出。
万福阁的配殿——照明楼,原是乾隆帝母后(孝圣皇太后)自用的佛堂。楼内金丝楠木佛龛上供有铜质旃檀佛像,莲座和火焰背光全部用金丝楠木雕刻而成,内外两重,图文细腻逼真,形似娟秀楼阁,是我国罕见的雕刻珍品。
雍和宫的建筑布局,前半部疏朗开阔,后半部密集而起伏有致,殿阁错落,宇脊纵横。宫内的石碑都由满、蒙、藏、汉四种文字镌刻。正殿碑亭中所立石碑,高约2米,为乾隆帝所立。碑文记载有藏传佛教简史和“金奔巴”(金瓶掣签)创立达赖、班禅继承人选的制度,给人们以不少历史知识。

西黄寺
位于北京朝阳区安定门外西北黄寺路,与东黄寺并峙,建于清代顺治九年(1652),为西藏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驻锡之所。因寺顶全以黄色琉璃瓦覆盖而得名。外型异于寻常寺院,系一座藏语系佛教寺庙。乾隆四十五年(1780)六世班禅来京因病圆寂,两年后送其舍利金龛回藏,为缅怀六世班禅,于寺后楼建衣冠石塔,称清净化域之塔。整个塔型为印度伽耶式,即大塔四角建小塔,五塔同建于金刚塔座上,而中央的主塔结构为我国西藏喇嘛塔形状,四角为八角五层经幢小塔,雕刻精美,风格独特,而人物、花纹装饰又都是我国汉民族的传统风格。寺中有密宗诸尊像,为他处少见。蒙古人至北京,大都居留此寺,时人称为外馆。近年来,十世班禅生前在此寺创办高级藏语佛学院,今已届满二期,为藏传佛教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弘法人才。

第二节 天津佛寺
大悲院
清康熙年间(1662~1772)建造。为天津市佛教协会所在地,佛教徒主要宗教活动场所。
寺在天津河北区天纬路,是天津地区保存完好、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由旧庙和新庙两部分组成。旧庙为清康熙八年(1669)重建,新庙为1946年创建,由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配殿、耳房和回廊构成。殿内原供有玄奘法师灵骨,1956年已转赠印度那烂陀寺。1976年地震,部分房屋坍塌,1980年修茸一新。院内佛坛高筑,松柏参天,庄严静溢。

第三节 河北佛寺
正定临济塔院
临济塔院位于河北正定县城东南隅的临济寺内。临滹陀河侧,因之遂得临济之名。建于北朝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540),唐大中八年(854),我国佛教临济宗开祖义玄禅师驻锡此寺,大振禅风,四方学侣云集,为我国及日本佛教临济宗重要祖庭。唐咸通八年(867),义玄禅师圆寂后,其弟子建塔藏其衣钵,称之为临济禅师塔,又名澄灵塔。临济寺原在正定城东南1公里临济村,也随之迁入城内。寺早毁,塔在金大定年间重修,明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添置梵钟。塔身九层,密檐砖砌,立于二重基坛之上,高33米。1980年,日本日中友好临黄协会为缅怀祖德,先后捐资维修祖塔,恢复昔日庄严。临济寺大雄宝殿亦已恢复旧观,1986午5月19日,中日佛教界联合举行了佛像开光暨大殿落成典礼。其余殿堂已正在修复中。

承德普宁寺
(见P289)
承德普乐寺
(见P290)
承德普陀宗乘之庙
(见P290)
承德须弥福寿之庙
(见P290)

第四节 山西佛寺
太原崇善寺
太原市著名古刹。山西省佛教协会所在地。
寺在山西太原市东南隅,建于唐,初名白马寺,后改延寿寺、宗善寺,明代改崇善寺。明洪武十四年(1381)扩建,占地约14万平方米,殿阁楼台、亭堂廊阁数近千间。同治三年(1864)大部建筑毁于火。现寺布局,包括山门、钟楼、东西两厢和大悲殿,亦自成格局。殿内供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及千钵文殊和普贤三尊巨像,像高8.5米。殿宇和塑像都为明初遗物。寺内还保存有宋、元、明版藏经,大多有确切的年代记载,为中国佛教史上的珍贵资料。山门前铁铸的唐狮子像与钟鼓楼等,亦是重要古迹。
大同佛寺
大同为北魏及辽金的首都,文物古迹早于全国,即以佛寺而言,其建筑之宏伟,结构之美观,幅度之宽广,气宇之轩昂,在佛教古迹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上华严寺
华严寺是辽金时期我国华严宗重要寺庙之一。时华严宗盛行,道宗亦曾撰《华严经·随品赞》十卷,且因寺内曾奉安辽代诸帝石像、铜像,当时还具有辽皇室祖庙性质。辽保大二年(1122)寺内部分建筑毁于兵火,后重修,明中叶以后分上、下二寺。上华严寺位于大同城内的清远街,下华严寺则在城内的市坡街,上华严寺为砖石所造,下华严寺纯为木构。二寺各具特色,皆堪称建筑史上的瑰宝。
位于清远街的上华严寺,占地约二三十亩,建筑宏伟,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美不胜收。寺始建于辽代重熙七年(1038),重修于辽清宁八年(1062),寺分三进,正面是大雄宝殿,;殿高约17米,横阔50米,纵深五间,殿周均绘有许多不同的佛教故事古画,事态神奇,盎然有趣。殿内佛菩萨像甚多,神态各异,雕塑极为精美。
殿前高台约4米余,纵横数十丈,巨柏苍松,围植四周,枝叶茂密,古荫盎然。台旁丽阁处处,平添一种浓郁美感。辽帝辽后铜像,祀于其内,辽服垂足,威威肃立,望之俨然。还有铜像五六尊,石像两双,侍奉帝后两侧,常服巾帻,宫粉之气,别有一番趣味。辽人古迹,极具艺术价值,亦为治史者重辟一条轨迹。
寺中除陈设辽代所塑佛像外,对南北朝叫代的遗物,亦有多处珍存,如壁画、彩色天花版及栏杆等,更只历史价值。
上华严寺大门,为朱丹油漆,光亮照人, 寺内大香炉,终年香火缭绕,寺内钟鼓二楼,岿然耸立,共庄严雄伟气势,堪与五台山文殊寺比美。

下华严寺
下华严寺位于市坡街,以辽建薄伽教藏殿为中心,保存有辽代塑像、石经幢,楼阁式藏经柜及天宫楼阁。下寺砖雕二门以东,又有天王殿、南北配殿和山门,别为一院。此寺主要殿宇皆面向东方,这与契丹族崇鬼拜日、以东为上的民俗信仰和居住习惯有关。
薄伽教藏殿为存放藏经的殿堂,故名。辽重熙七年(1038)建,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整个建筑结构严谨,比例适当,犹存唐代建筑遗风,是我国辽代殿堂建筑的优秀遗构。宽阔的佛坛上布列辽代塑像31尊,技法娴熟,如出一手。四壁列重楼式壁藏,为国内仅见之辽代小木作,堪称艺术珍品。壁藏为双层楼阁式,故名重楼式壁藏,俗称藏经柜。共38间,分上下两层,内存明清藏经1700余函,计18000多册,完好无损。
殿为木构,在我国寺庙建筑史上,可谓一大创举。此殿为我国六大木殿之一,其它五座木殿,均因年久失修,或毁于风雨侵蚀,或毁丁水灾火灾,唯此木殿为今之硕果仅存者,人民视为瑰宝,佛教徒视为圣堂,香火鼎盛,善男信女终年朝拜,络绎不绝。

交城玄中寺
玄中寺,又名玄忠寺、石壁寺,全称大龙山石壁永宁玄中禅寺。位于山西交城西北15公里处石壁山之南。北魏延兴二年(472),净土宗高僧昙鸾兴建,至承明元年(476)始告完成,是昙鸾大师住持的净土宗道场。后来由其弟子道绰继承法席。寺在唐贞观年间重修,改名石壁永宁禅寺。贞观十五年(641)善导在此开创净土法门。后来日本亲鸾上人接昙鸾一脉的净土教义,创立日本净土真宗,并视玄中寺为祖庭。唐贞观十三年(797)比丘慎微在此建戒坛,敕赐“甘露无碍义坛”,与长安的灵感坛、洛阳的会善坛合称三戒坛。寺内主要殿堂有万佛殿、东西配殿,善法殿在清同治、光绪年间毁于火,千佛阁残存。1953年重建大雄宝殿、七佛殿、七佛阁等,翻修了天王殿和钟鼓楼。整个寺院为五进殿阁。大殿西侧最近新建祖堂,供奉昙鸾、道绰、善导三大师
像。寺东山巅有八角白色秋蓉塔,附近新修日本营原惠庆长老舍
利塔。

北岳恒山悬空寺
悬空寺位于大同东南的恒山,始建于北魏末期(约6世纪),由了然和尚所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全寺有殿宇楼阁40间,楼阁之间,有栈道可通。了然和尚利用深入10米的山岩,凿洞穴插悬梁为基,建筑成一座高达三层的主寺。两翼伸张,是仅利用伸出空间的横木作阵和几枝圆径不及4时的木支柱,在空间搭架起另外几座楼高三层的悬空神殿。从主殿沿着悬空的殿宇登楼俯视,令人心为主虚怯。
悬空寺占地不广,却是我国有名的唯一的悬空寺院,其设计的巧妙,建筑的安排和空间的利用,处处都表现了占代劳动人民的伟大艺术和智慧。了然和尚利用了巍峨的恒山,作为悬空寺的天然屏障,更采取了石岩的深入的地方作为遮风挡雨的有利形势。这两种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保障了这座悬空的寺院不受风雨侵袭。因此,这座中国唯一的悬空寺,能屹立于恒山之麓,1400年来没有变动,更证明了然和尚对建筑学上有过人的聪明和智慧。
寺内有各种铜铸、铁铸、石刻佛像80余尊,其中三圣殿的泥塑阿弥陀佛像、文殊师利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像具有唐代风格。明代的护法韦驮像,姿态威武,衣褶精细,是铜、铁铸像的佼佼者。还有栈道上的石刻释迦佛像,气魄雄伟,比例匀称,是北魏石刻的佳作。寺内三教殿,中奉释迦,左为孔子,右为老子,集三教始祖于一殿,在寺观中也不常见。“三教同源”之说,首创于梁武帝,唐太宗亦比较注意三教之间的均衡,致力于调和三教。这座“三教殿”可作为当时历史的见证。
悬空寺像悬在空中的一轮明月,在漫长的岁月中,虽经历了阴晴圆缺,犹保持昔日的雄姿。以它地势之险要,面对恒山,背倚翠屏,风景优美,别具一格,令人领略艺术的享受。


五台山 显通寺
在五台山台怀镇北侧,为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规模较大,历史最古。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58~75),初名大孚图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十二院,因寺侧有—花园,赐名花园寺,武则天时重建,其庄严宏敞,倍于旧时,改名大华严寺,明太祖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清代重修,形成今日规模。寺宇面积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400余间,中轴线殿堂七座,其中铜殿三间,铸造精巧,铜塔两座,高8米。门前钟楼内悬万斤铜钟,击声可及全山。砖构无量殿,宽七间深四间,内供无量寿佛。还有大雄宝殿,明版藏经、华严经字塔等。

塔院寺
在五台山台怀镇南侧,为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原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时始独立为寺,寺有阿育王所置的佛舍利塔及文殊发塔,因而改用今名。寺前有木牌坊三间,为明万历年间(1573~1620)所建。寺内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在前,藏经阁在后,东列禅院,舍利白塔位居其中,藏式,总高约50米(一说86米)。各殿塑像,保存完好,藏经阁内木制转轮藏20层,各层满放藏经,供四众礼拜和诵阅。台怀诸寺,群山环峙,塔院寺位居在前,高大的白塔引人神往,人们把它看作五台山的标志。

菩萨顶
在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是五台五大禅处之一。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菩萨顶传为文殊菩萨住处,故又名真容院,亦称文殊寺。创建于北魏,历代重修,明永乐以后,菩萨顶为五台山臧传佛寺(黄教)之首。清康熙、乾隆几次朝拜五台山,在菩萨顶住宿,书匾题名、撰写碑文,后即兴工重建。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形制手法及雕刻艺术,都仿宫制营造。寺居山头,地势较高,门前筑石阶108级,石级上有牌坊三间,山门内有天王殿、钟鼓楼、菩萨顶、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

殊像寺
在五台山台怀镇杨林街西南里许。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因寺内供文殊像而得名。始建于唐,元祐年间(1086~1093)重建,后毁于火,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再建。山门、天王殿为前列,廊庑配殿为两翼,禅堂、方丈室居后,正中建文殊阁五楹及钟鼓二楼。僧舍厩厨俱备。阁内塑像完成于明弘治九年(1496),明万历时曾局部修衬。文殊阁宽五间,深四间,阁内佛坛宽大,文殊驾驭于狮背约高9米。龛背面塑药师、释迦、弥陀三世佛,两侧为悬塑五百罗汉。全部佛像皆为明代所塑。佛像居于龛背面倒座之上,颇为特殊。

罗睺寺
位于五台山台怀镇东隅。为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唐时初创,明弘治五年重修碑记。万历年间李彦妃施资重建,占地15000平方米。相传文殊菩萨尝在此说法,后曾取名为“落佛寺”。清乾隆年间由青庙改为黄庙,常住藏、蒙喇嘛。康熙、乾隆、雍正多次朝礼五台,均予修饰。现存藏式文殊塔、山门、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藏经阁、配殿和禅院以及各殿塑像等,齐备无损,是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大型寺庙之一。后殿中央,有一木制圆形佛坛,上雕水涛和十八罗汉过江图案,当中荷蒂上有木制大型莲瓣,“四方佛”分坐其上,另设中轴、转盘,绳索牵伸,莲瓣时开时合,“四方佛”时隐时现,名曰“花开献佛”,因而也出现了十八罗汉过江的景象,为五台山十大景观之一的一大奇观。

金阁寺
在五台山南台西北岭畔,距台怀镇15公里,为五台山著名佛寺之一。据《广清凉传》卷上载,五台山中,今之北台即古代的中台,中台即南台。故或谓本寺位于五台山的中台。唐开元二十四年(736)由道义草创,不久代宗命泽州僧道环起工事。时大兴善寺不空亦资助此举,作为密教弘布的道场。唐大历五年 (770),代宗李豫诏高僧赴五台山修功德,建寺铸铜为瓦,涂金瓦上,饰佛阁为金阁,因名金阁寺。
今寺内大部分建筑物,如大殿、讲堂等,是清朝后所建造。寺内有代宗李豫像,虽经后人重装,仍不失唐风。寺内建筑布局,仍以观音阁为主体,山门前石狮雄健,庭院内高阁林立。阁身二层,宽七间,深六间,四周围廊,阁内观音铜像,高达17米,后人覆盖泥皮一层,铜像隐入泥内。观音像两侧,二十四诸天环侍,犹如仪仗。阁背面有毗卢殿、弥勒殿、观音殿、地藏殿、药王殿等,塑像满布,有近千尊之多。最后为大雄宝殿,供三世佛和十八罗汉,保存完好。

广宗寺
在五台山台怀镇北侧营坊村山腰。明正德(1506~1521)初年始建,清代曾予补修。山门内供弥勒像,左右钟鼓二楼高耸,院内配殿厢房整洁,大佛段位居正中,殿为铜瓦盖顶,俗称铜瓦殿,后为藏经阁和禅院。铜瓦殿正面三间,内供三世佛及十八罗汉像。

碧山寺(广济茅蓬)
又名普济寺,俗称广济茅蓬,在五台山台怀镇东北2公里北台山麓。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丛林。寺区林荫蔽日,水流潺潺。寺始建于北魏,高僧法聪禅师曾驻锡说法于此。明成化年间(1465~1487)重建,清代又予重修。建筑以牌坊、山门为前哨,方丈、禅堂、客舍、香积厨等待套院为两翼。中线分为前后两进,前院有天王殿、钟鼓楼、毗卢殿(又名雷音殿)、戒坛及东西配殿、厢房,后院地势凸起,设垂花门,藏经阁,左右为经堂香舍。前院多为单层殿堂,后院全为重檐楼阁。各殿塑像全为清代重装。寺内有明成化、正德、嘉靖年间碑刻,记事甚详。

十方堂
又名广仁寺。在五台山台怀镇北隅罗睺寺东侧,是蒙藏僧侣
朝拜五台山挂锡之所。清代建造。建筑布局;山门、天王殿、钟鼓楼、中殿、后大殿、配殿、厢房等皆完备。中殿本名三宝殿,内供宗喀巴、药师、释迦三佛,四周壁龛,供佛像千余尊,故亦称千佛殿。后殿供弥勒佛及宗喀巴像,两侧依壁作经橱,存清版藏文佛经108卷,完好无损。

黛螺顶
在五台山台怀镇东向山巅,距台怀垂直高度约400米,地势高耸,风景秀丽。寺区古柏参天,山花烂漫。寺建布局:山门、中殿各三间,左右配殿、正殿各五楹。殿内供菩萨像五尊,神态各异,象征着五个台顶不同形象的五尊文殊。寺内石刻,有清乾隆十五年(1750)御制黛螺顶碑记。

观音洞
在五台山台怀镇以南3公里栖贤谷口岩畔。蒙藏僧侣朝山,多来此参拜。山岩石洞小塑观音像,故名。寺区流水潺潺,绿柳成荫。寺始于明,清代重修。寺居山麓,三院横列,中院为佛殿,偏院为禅堂僧舍。登山40米处,筑有香积佛殿,为达赖登台静修处。上岩百余米处,劈山凿石,建有观音殿三间,内祀观音、文殊。殿后石洞,滴水成泉,清洌可饮,洞内亦奉观音。

洪洞广胜寺
位于洪洞县霍山南麓的广胜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重点保护单位之一。它那山青水秀的优美风光,吸引着国内外的游人和香客前来观光、膜拜。
这座历史悠久的古代佛寺,建筑在群峰争秀的占柏丛中。寺分上、下两寺和水神庙三处,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初名俱卢舍那寺,唐代改称今名。大历四年(769)重修,元大德七年(1303)地震毁坏。寺由山门、飞虹塔、弥陀殿,大雄宝殿、毗卢殿、观音殿、地藏殿及厢房、廊庑组成。现存建筑,是元代大德九年(1035)以后陆续兴修和重建的。
“一塔玲珑驾碧空”的飞虹塔,呈八角形,十三层,塔身用黄绿蓝三彩琉璃装饰,一二三层最为精致,檐下有斗栱,倚柱、佛菩萨像、盆刚、花卉、盘龙、鸟兽等各种构件和图案,捏制精巧,彩绘鲜丽,至今色泽如新。塔中空,有踏道攀登而上,设计十分巧妙,是我国现存琉璃塔中的代表作。康熙三十四年(1695)临汾盆地遭八级地震,此塔却安然无恙。
原藏于广胜寺的金代《大藏经》,世称《赵城金藏》,现存5000余卷,是研究我国佛教文化发展的极其珍贵的史料,这部誉为举世孤本的经籍巨著,现珍藏于北京图书馆。但是,今人大多只知广胜寺藏经之可贵,却忽略了广胜寺建筑之珍奇。仅以寺内的毗卢殿为例:殿为廊殿式,殿内两山施大爬梁,结构奇特,是元代建筑艺术富有成就的实例。的确,广胜寺的奇特的建筑结构,对研究我国古代的建筑学和力学成就,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至于广胜寺的文物,更是美不胜数。千百年来,寺的建筑、藏经、壁画和飞虹塔被誉为“四奇”而驰名于世。

第五节 辽宁佛寺
沈阳般若寺
位于南关沈河区永德里。寺原为古庙,建于清康熙年间,曾出一古林禅师,很有名气,其语录载于《奉天志》。由于古林禅师后辈缺乏行持,在社会上站不住脚,把庙卖给小北门外永安寺老和尚,老和尚圆寂后,其后人名莲居者将庙卖给一尼僧,尼僧死后,停灵于大殿,因无人住持,寺遂荒废。
1921发起重修般若寺,最初由王朗川居士经办,敦请倓虚法师住持。1924年,先后修起前殿、山门、大殿、两边配房各五间和大殿后面藏经楼上下五大间,僧房院宇,焕然一新。王朗川居士在寺内开办佛学研究会和佛经流通处。1929年,倓虚法师在寺办佛学院,1931年“九一八”事变停办。新中国成立后,寺陆续重修,1957年10月17日辽宁省佛教协会成立,会址至今仍设于寺内。


沈阳慈恩寺
寺始建于清代天聪二年(1628),为东北著名寺庙。


第六节 吉林佛寺
长春般若寺
位于长春市清明街,现为吉林省佛教协会所在地.1922年马靖东居士发起创修,寺基首由蒋洁珊居士捐赠30余亩,并捐私人住宅一所。大殿建成后,询寺名于倓虚法师,适倓虚法师正讲《金刚经》,遂以“般若寺”名以作纪念。寺经倓虚法师暨马靖东等护法居士的几年努力,各殿堂始告完工,临开光前,值日本人在长春修马路,被全部拆掉,遂迁来现址重建。1932年,澍培法师到长春,遂代倓虚法师经理建寺工程。般若寺的重建,澍培法师精心擘划,出力良多。1936年寺内务殿堂相继完工,当年举行开光典礼,倓虚法师担任首任住持,1936年开光后举行首次传戒,新戒1300多人,极东北佛教界一时之盛。

长春地藏寺
寺为1926年尼僧祖圆创建,是长春市主要尼众道场。

吉林观音古刹
始建于清代乾隆三十五年(1770),为吉林市佛教四众宗教活动中心,在东北及香港等地佛教界中,有一定影响。


第七节 黑龙江佛寺
哈尔滨极乐寺
寺在哈尔滨市南岗东大直街5号。1924年禅宗临济下四十四传弟子倓虚所建。分主院、东跨院、西跨院三部分,占地26000平方米。主要建筑1800平方米。有钟鼓二楼,殿分四重,一为弥勒殿,中奉弥勒,东西有四大天王,二为大雄宝殿,供释迦佛像;三为三圣殿,中奉弥陀,左右为观音势至二菩萨像,四为藏经楼。两侧尚有配殿。
创修缘起,1922年1月,倓虚法师劝请叶恭绰捐资开始筹建。由于发起创修人陈飞青居士笃信净土,遂定名极乐寺。翌年动工,先修起来三层殿及配殿各七间。嗣因资金匮乏,1924年,在朱子桥将军的大力护持下,由天台宗四十四代传人倓虚法师以“供养十方大众”的宏愿,力总其成。陆续修建了山门、大寮等,并在三门两旁修起十间瓦房。后来倓虚法师利用此房办起了极乐寺佛教学校。旋在大殿后面盖起五间客房,以供建寺有功的护法居士来寺静养及用功办道。复由陈飞青居士捐资在后殿正东面盖起了五间地藏殿,1924年9月18日举行落成开光典礼。1925年在寺旁设一公墓,以葬露地残骸。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举行庙会,但禁止赶庙会的人杀生、贩卖荤酒,后来演为庙会惯例。公墓和庙会,因而也成为极乐寺的经济来源之一。1984年9月17日,黑龙江省佛教协会成立,会址即设于寺内。


第八节 上海佛寺
玉佛禅寺
此寺为上海著名的寺院,以供奉玉石雕刻的大佛而驰名。此玉佛为清光绪八年(1882)由普陀山僧人慧根自缅甸迎回,原奉祀于江湾寺,后寺毁于兵火,1918年,临济宗可成于今新址建寺,称为玉佛禅寺,落成后,即移玉佛供于此寺。
玉佛禅寺位于上海安远路,现为上海市佛教协会所在地。寺内重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天王殿、玉佛楼、卧佛楼等。方丈室楼上为玉佛楼,内供玉佛坐像,像高1.9米,楼上并藏有清刻大藏经7000余卷。西部院内的卧佛堂,供有释迦涅槃像。大雄殿内,三尊巨大的佛像,均安置在1米高的须弥座上。

圆明讲堂
上海圆明讲堂创立于1934年秋,是圆暎法师的道场,由其皈依弟子顾莲成伉俪发心建造供养师尊,现为全国重点开放寺庙之一
1942年圆暎在此举办圆明楞严专宗学院、上海圆明佛学院、圆明法施会。“文革”期间遭到破坏,1983年秋复修。堂内珍藏圆暎生前著作、墨迹、相片、遗教等资料200余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