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略论空有之诤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略论空有之诤
  凡一学术之成,其始必含浑简要,其末必复杂繁衍。古今中外,莫不皆然。其故有二:一、研究者多,问题之范围,不得不因事实之引证而渐渐扩充。二、攻难者多,不得不改变立论之方式,以曲达人情。环境所驱,虽欲抱残守阙而不可得,是之为应机。历时既久,历地既广,于是有拉杂附会者窜人其间,儒家之有谶纬,道家之有符篆,达摩之有胎息等等皆是也,则不可以应机之说掩饰之。应机者,真解实践于宇宙间之真理而超然自得,迫于环境之要求而为之解惑定宗,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莫不使之满足而共趋于一真法界者也。如对人论佛学,有可以深谈玄旨者,有仅可以略言大概者。为仅可以略言大概者谈玄旨,茫然不知所措;为可以深谈玄旨者略言大概,憾然若有所不慊。故必分别论之。而后各当其情,此涉世稍深者之所共喻。然又应知大概云云,其义固无背于深谈之玄旨,不过演绎其词而浅出之耳。酌于海者,不辨其所酌之为海水而别求焉,终无海水可得。是故《阿含》对小乘人说而实非小乘法,《般若》、《华严》对大乘人说亦非大乘法,法一而已,何有大小之殊。状其溥博高明而强名之曰大,则以《阿含》为唯被小机者,非法之小,被自小耳。此义紧要,明达者幸深思之,次即本此以论空有。
  《四阿含》中之言结生相续,器世构造,常徒所知,盖即所谓人生论及宇宙论也。至其所以言结生相续,器世构造者,则亦无非欲藉以说明宇宙间之真理而已。此真理者,泊尔至微,渊兮无待,为三时之所本,体万物而不遗。《增一阿含经》云:“色无常,无常者苦,苦是无我,无我即空,空者非有非不有,亦复无我,受想行识亦尔,此时智者所觉。”《善聚品》:“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造无作。”《听法品》:“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此法界恒住如故,而不朽败有丧灭之声,生老病死,若生若逝,皆归于本。”《等见晶》又《杂阿含经》卷三十四云:“如来法律,离诸枝条柯叶,唯空干坚固独立,如城唯一门,周匝绕城求第二门都不可得,都无猫狸出入之处,况第二门。”皆此义也。佛涅磐后,部执竞兴,四百年间由上座大众二部分为二十部,且其所争,类皆琐琐于人生论宇宙论之范围中,少有涉及本体论者,去《阿含》之说空理者犹甚远,阿难愤而人灭,为校正僧徒之误读生灭法为水潦涸,而被斥为老朽衰劣,可见尔时学佛者之根器已甚陋劣,是故习于细碎之纷争而莫能自振。其间有迦旃延尼子者出,造《发智论》,谓一切法皆实有自性,颇与《阿含》之理乖。胁比丘等五百论师宗之,共集《大毗婆沙论》三百卷为之解释,则已至第六百年顷,可见其影响之大”(1)。即于此时,有号称空宗始祖之龙树出。
  龙树两大论,“一,《大无畏论》,宗经,有十万偈,《中论》从彼略出大纲。二,《大智度论》,释经,亦十万偈,罗什所译,唯是初品备释广义,二品以下,但取了文,以视全篇,十唯得一”(2),而其体例宗旨,则皆可见。青目《释中论》初两颂中有云:“问曰,何故造此论?答曰,佛灭度后后五百岁,像法中人根器转钝,深著诸法,求十二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决定相,不知佛意,但著文字;闻大乘法中说毕竟空,不知何因缘故空,即生见疑:若都毕竟空,云何分别有罪福报应等,如是则无世谛第一义谛?取是空相而起贪著,于毕竟空中生种种过。龙树菩萨为是等故,造此《中论》。”又《大智度论》卷二十六云:“迦旃延尼子何以言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不共意,止名为十八不共法?答:以是故名迦旃延尼子,若释子则不作是说。”又卷三十九云:“问:若凡夫人不能人灭尽定,云何菩萨从初禅起人灭尽定?答:《毗婆沙》中小乘如是说,非佛三藏。”此外破斥之词甚多,几皆为迦旃延尼子《毗婆沙》而发。龙树谈空,盖亦迫于环境之要求而不得不然者耳。
  其所谈空,虽曰依据《大般若经》等,而实渊源于《阿含》,细考上文,或亦可见。是故其间只有量的不同,而无质的殊异。依量的不同,说广大者为大乘菩萨法,狭小者为小乘声闻法,或亦可通,实则言说上之方便,未许作骂会者(3)”。空非毁灭之谓,谈空为显诸法实性。诸法有,山河大地,人禽草木皆是也。宛尔似有,称之曰相,相既成形,必有其所以为组成之定理及方式。佛告人以器世间之组织,有香海、须弥、地狱、天界等等;情世间之组织,有结生相续、四生六道等等,而唯识之所变,皆就相说,亦称俗谛。识所变者,无有实物,才生即灭,究竟空寂; 而成境之识,对境立名.境若空寂,识何所取?是故浩然大均,而一归于无住无得。至此已离牛灭变幻,更无虚妄颠倒,称之门实性,亦柄;白性清净心,亦称涅磐,亦称真谛,前谓泊尔至微,乃至体万物而不遗者此也。是则说有(4),所以成空,谈空即已摄有,空有相须。理善成立,未有乖空而能说有,遗有而能谈空者。龙树亦既已全部禀承《阿含》结生相续器世构造之说,而略为阐发扩充之矣,尚何空有乖净之足云。至寸;龙树承禀《阿含》所说之有,而不似无著,世亲组织成有系统之《唯识论》者,则是尔时机感之故,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龙树之后,印度佛教思想始由纷歧浅率而渐进于醇正深密,观于提婆、坚意、青日、罗睺跋陀罗等大乘师所著之书,以及经部师诃梨跋摩之《成实论》可知;而执有者,则犹牢不町破,是故此时期中未见沉空之迹(5)。或者乃谓:“无著、世亲诞生龙树、提婆之后,力矫沉空,独标有义。”(6)又谓:“空王为龙树菩萨,无著亦精研龙树学,但立义颇与之反,矫空之弊,不能不谈有故。”(7)臆测单证.语非极成,余已于《评熊十力所著书》文中痛驳之(8)。无著、世亲组成有系统之《唯识沦》,盖非为矫正空病而发。
  按《顺正理论》卷二云:“彼上座(经部师)言,造有为者,渭思能造,本无有为。如织者言,我持此缕织作裳服。此亦应尔。
  如是所说理必不然。彼意谓思如能织者,本无有为.谓如裳服,裳服所依,缕无所喻。对法诸师(9)”诸假有法本无今有,可为此喻,若执实体亦是本无,彼定不应宁如是喻。”此中所谓实体者,把色声香味三世等说,执为本有。益违佛旨 足故《俱舍论》卷:二寸“叙有部师论师三世实有已,出经部师破云:“应显成雨众外道(数沦)所党邪论,彼作是说,有必常有,无必常无,无必不生,有必不灭。”据此可知当时执有之徒,盖已渐变婆沙之说,而益趋于顽固,即所谓新萨婆多。顽固者不可以理谕,经部之说, 乃为其破斥之目标(10),且又议及龙树,《俱舍论》卷十四解近住律仪具八支中。
  叙余师说已,即难破之。法宝疏云:“有余师说者,叙异说也。泰法师云:是龙树说,论主出其违经过。”勘神泰法师疏,立说皆有所本,龙树云云,定非捏造;尔时世亲犹是一切有部师。破龙树义,当不必为之掩饰。且必有所授受(11)。即此一班,可以推测当时佛教思想之趋势已。
  于此有真解实践之士,不忍真理之蒙混于无知而进谋显扬圣教,审情度势,宁能不先从破斥有执下手?破斥之时。倘复应用龙树之方法,则既为其所轻视矣。宁能发生效力?执有者之顽固不化,非真大愚不灵也。眩于现象外(12)之森罗并列,而不知其构造之原理,逐块寻声,不得不出于自用耳。则当破斥之时,必须详细说明现象界构造之原理,而后可以塞其迷惑比附之源。此源既塞,更无可以为其籍口者矣,“枝条剥落尽。惟有一真实”,即欲拒小之于空门之外而不可得,龙树之后,小乘犹有著作,无著、世亲之后无闻焉,非此故耶?是则无著世亲之说有,初未异于龙树提婆之谈空,环境不同,各有详略,未容纷争长短于其间者也。
  虽然,此犹未可以为定论,更举实证。《成唯识论》破法执中,破斥萨婆多部之说,不遗余力,破斥余部者略。证一。破斥之后,必申正义,如破命根实有已,即谓:“依亲生此识种子,由业所引功能差别,住时决定,假立命根。”使被破者了然于现见之命根之所以立,不致更生迷惑,证二。世亲《辨中边论》卷一云:“唯识生时,现似种种虚妄境,故名有所得。以所得境无实性,故能得实性亦不成。由能得识无所得故,所取能取二有所得。平等俱成无所得性。由是方便得人所取能取无相。”此中明文说识究竟无相,符顺《般若》等经。故窥基法师云:“初观名等假有实无,以依他觉除遣所执;后观依他(即能取识)空无所有,圆成觉除遣依他。世亲释论(摄大乘论释)多与本论(无著摄大乘论本)同。”(13)则无著世亲之说,适足以补龙树提婆之所未详。证三。略举三证,足示方隅,余论尚繁,且待后述。
  至于清辨、护法之争,千余年来,迄未能息,恐亦终无息时。然不能于《成唯识论》中求之。《成唯识论》糅合十家之说而成,作述记者好缀琐议,难尽玄旨。其中《述记》所叙护法、清辩之争,未可尽信。故今先从护法之《广百论释论》及清辩之《掌珍论》、《般若灯论》三书,明定两家宗旨,然后再论后来之传说与批评。则本末得失,一目了然矣。
  护法宗旨(有宗)清辩宗旨(空宗) 备 注
  《广百论释论》卷十云:“广世俗谛者,谓从缘生世出世间色心等法。亲证离说,展转可言。亲证为说。此世俗谛,亦有亦生,假令所,成,犹诸幻事,从分别起,如梦所为,有相可言,名世俗谛。”又卷八云:“揽缘成果,顺世俗言,胜义理中,无如是事。故诸圣者,了达皆无。所以者何?能诠所诠,皆自心变。诸心所变,情有理无,圣者于中如实知见,谓知见彼法,皆是愚夫虚妄识心分别所作,假而非实,俗有真无,随顺世间,权说为有。”又卷五云:“一切善恶苦乐因果,并世俗有,胜义中无。我依广言不可得,不拨世俗,非是邪见。略说诸法俗有真无成立远离二边中道实义。”
  《掌珍论》卷上云:“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真义自体,说名真性,即胜义谛。就胜义谛,立有义谛。就胜义谛,立有为空,非就世俗。众缘合成有所造作,故名有为。若因缘力所生眼等,一切世间共许实有,是诸愚夫觉慧所行,世俗似有,自性显现,以胜义谛觉慧寻求,犹如幻士,都无实性,是故说言由彼故空,彼实是无,为欲遮堕常边过故。如为弃舍堕常边过,说彼为无,亦为弃舍堕断边过,说此为有,谓因缘力所生眼等,此俗谛摄,自性是有,不同空花全无有物,但就真性立之为空,是故说言依此故空,此实是有。若就此义说依他起自性是有,则为善说,如是自性,我亦许有。”两家宗旨,绝对相同,清辩于中破瑜伽论师执遍计所执自性空,依他起性有,护法亦云:“有余师曰:分别所执法体是无,因缘所生法体是有。为证此义引经言.遍计所执无,依他性有。此,中一类言不可引此证有依他。(此下多文互争空有)如是等类,随见不同,分隔圣言,各执一边,自是非他,深可怖畏。应舍执著空有两边,领悟大乘不二中道。“所破之词又复相同。不可引此证有依他者,沉空之执,发世俗谛亦无相状可见者也”
  又卷三云;“真如涅磐,虽可显了,然依世俗,非据胜义,非胜义中有常无常,了不了等分别戏论。”又卷六云:“又此空言,是遮非表,非唯空有,亦复空空,遍遣执心,令契诸法,非有非空,究意真实。”又卷下云; 
  “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花。就有真性故,立无为空,非谓世俗。非有为故,说名无为,即是虚空,择灭非择灭及其如性。所立宗言,无为无实,此言正遣执实有性,亦复傍遣执实无性。”两家宗旨,亦绝对相同。
  又卷六云:“随顺空理,无倒勤修众善,庄严成无上果,于此应生决定信解,唯空是实,余并非真,但是如来方便显示。又佛所言唯有二种,谓空不空。若于不空有所疑者,可依空理比度,应知诸法皆空。无示无对,皆同一相,所谓无相。诸法性相,非言所行,言不能诠,故名无示。非心心法所行境故,非缘有对之所能对,故名无对。非超二种所行相外别有余相,故名无相又真空理,离有无等一切法相,故名无相。无相无二,故说为一。即以如是无相为相,故名为相,非别有相。”
  又卷下云:“若于此中随有一种为无为相,有何无间复现行时,即应如理观彼性空。遣除彼空,令不显现,悟入诸法离自性故,其性本空,由从空故,相不成实,则是可无。由无相故,能以无相一相之行,观一切法,悟入无二。”两家宗旨,亦绝对相同。
  夫分别真俗二谛,最为佛法要着,二家之说,绝对相同,则何抵迕之有。基师云:“清辩说一切俗谛,随情可说名有,依真智境,一切皆无。空无之理,不生不灭,性非虚妄,如虚空故,说名真如。故一切法于真谛中皆真如也(按即一相之谓),然说真如但随俗谛,胜义非有。弥勒、无著及护法等说,法与法性,虽不相离,然不得言依他诸法即其如性,常与无常等有差别故,若言胜义诸法即如,一切皆应成颠倒故,故不得说唯有其如。”(14)测师云:“清辩变遣一切有无为,曰真妄俱遣宗,护法存二谛三性义,曰真妄俱存宗。”(15) 不知何所据而云然?愚恐玄奘口传,颇多西方末学之执。小知闲闲,不别真膺,即以为古德(护、清二公)之说耳。后人疏忽,不读《广百论释论》、《掌珍论》二书,即读亦不勘辩其同异,徒摘前人谬说,互攻短长皆与护法清辩不相干,千余年来,莫之能定,亦可怪矣。法藏云:“清辨破违空之有,令荡尽归空,方显即空之有,因果不失。护法等破灭有之空。令因果确立,方显即有之空,真性不隐。此一大士,各破一边,共显中道,乃相成非相破也。”其言甚善。
  《般若灯论》之说,大同安慧《中观释论》,及青目《中论释》,不必再论。书未有云:“造此释中论长行讫,而发愿言:愿以一念善,随喜回向等,与一切众生,命终见弥勒。”奘门传说,有谓清辩升兜率天,见弥勒作俗人装而不拜者,对此则无可“矫乱”矣。奘门传说之不足信,清辨之非沉空,护法之非执有,殆无可疑。空有相须,始终一贯,惟憎嫉真理者始能分割之。至于小问题上之纷歧出入,未始不有,则由于各人知识环境(内及外)之差别,不足为异。依此而就其文词上之轻重详略,善巧不善巧以分空有,吾亦许之,要无关于大旨。
  或曰:清辩比量,犯因明过,何可许之?答曰:因明者,诡辩之工具也。显示玄旨,因明无功焉。自佛世尊以至于龙树无著,经论之中,皆未应用因明(非无因明应用),俱无损于玄旨,因明何用哉。因明本身,颇难成立;奘师真唯识量,除顺憬所出之不定过外,犹有他过。基师述记中所立比量,大半有过,因明何用哉。清辨应用因明,成立有为无为一切皆空之宗,亦不过俯顺时尚,聊资破斥而已,即有千百万过,何所损乎?为此难者,亦可为不知言矣。
  注释
  (1)其实婆沙之说有,犹未若外道之定执为坚实恒常,即亦有其高明处,兹不具论。
  (2)欧阳竞无:《藏要》本《大智度论叙》。
  (3)大乘斥小乘为焦种败芽,是之为骂,然指行解偏执之人说.非谓佛所说法。
  (4)即说器世间情世间之组织及唯识变,
  (5)《三论玄丈》云:有人言《成实论》明于灭谛。与大乘均致。罗什闻而叹曰,秦人之无深识何乃至于此乎?或者将据此以比附《成实论》于沉空,不知沉空者过分之谓也。罗什薄《成实》够不上说空,故叹秦会无识,细考三论家之破成实师可知。
  (6)熊十力:《佛家名相通释》第一页
  (7)《佛家名相通释》第二页
  (8)载《论学月刊》第五至第八期
  (9)此指一切有部师。即萨婆多师,迦旃延尼子乃至大毗婆沙论之说也
  (10)《顺正理论》破经部说,多是意气,
  (11)其实尔时世亲之思想,犹在徘徊不定之期,细读俱舍可知,明别
  (12)即器世间情世间。
  (13)《成唯识论抖简》卷三。
  (14)《成唯识论科简》卷三。
  (15)圆测:《解深密经疏》卷一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竟无居土学说质疑
下一篇:六波罗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