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赵州录(1)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总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佛教和道教鼎足而立,是三个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在相互排斥的同时又相互吸收,共同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佛教本是从印度传来的外来宗教。然而它在中国这块辽阔丰饶的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土上传播,经过漫长岁月,已经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习俗密切结合,演变成中国的民族的主要的宗教。隋唐时期具有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的创立,标志着佛教中国化历程的基本结束,此后进入中国佛教的持续发展时期。在这些佛教宗派中,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宗派。在它们的蕴含深刻哲学思辨内容的教义理论中,有说色空、色心和体用相即的宇宙存在论,有论善恶、净染的心性论,有讲出世不离世间的修行解脱论,有用以沟通色空、色心和体用的“不二”的方法论……这些在中国历史文化,特别在哲学思想领域都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研究中国历代文化,研究中国哲学思想都离不开对佛教的考察和研究。这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禅宗虽奉北魏时期来华的印度僧菩提达摩为初祖,但从历史真实情况考察,实际创立者应是被后世禅宗奉为四祖、五祖的道信(580——651)和弘忍(601——674)。在弘忍去世之后,他的门下形成以神秀(?——706)及其弟子普寂(651——739)为代表的北宗,以慧能(638——713)及其弟子神会(684——758)、行思(?——740)、怀让(677——744)为代表的南宗。在“安史之乱”(755——763)后,北宗逐渐衰微以至湮灭无闻,而南宗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日益昌盛,并在唐末五代形成禅门五宗——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进入宋代,临济宗又分成杨岐、黄龙二派。两宋是禅宗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它一跃而成为中国佛教宗派中的主流派,在当时的社会各个阶层和文化思想领域都有很大的影响。此后,中国儒、释、道三教日益会通融合,佛教内部各宗也互相融通,禅宗与净土念佛信仰的结合最为密切,以至形成“念佛禅”。
  禅宗虽标榜“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它的文字著述最多,形式也多种多样。其中以禅法语录最多,记录慧能的语录有《六祖坛经》,记当神会语录的有《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等,此后怀让、马祖、怀海、希运以及禅门五宗的创始人义玄、灵佑、慧寂、良价和本寂、文偃、文益,以及后世各宗著名禅师几乎都有语录行世。语录有别集,有合集。在语录集子中既有禅师在开堂、上堂、小参、普说等各种场合的说法记录,也有师徒间的答问,有对前人公案的评说——拈古,有评述这些公案的偈颂——颂古,有代前人回答质询的代语,有在前人答语之外另作答语的别语,还有书信、法语、序跋、碑铭、题赞、札记、遗表,等等。在语录中,有贴近当时民众的通俗白话,有含意清丽玄远的诗偈。在语录外,有卷帙浩繁的史传,包括以语录为主的灯史,以记事为主的传记,按编年记述的通史。此外,还有论议、杂著、清规等。这些数量庞大的禅宗文献,无疑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随着社会科学界对宗教研究的深入展开,在对佛教文献的研究和整理、出版方面也取得很大的成绩,为从事佛教研究的人员和社会上广大读者提供了不少经过校订注释的有价值的佛教参考资料。然而在大量佛教文献面前,为研究者和读者使用方便,有必要按类别选择其中最重要的文献进行研究和整理,分阶段地作校勘、标点和注释出版。
  现在奉献在诸位面前的《中国禅宗典籍丛刊》是一套中国禅宗系列的文献选编。其中收录了中国禅宗部分重要史书、语录和清规等文献,皆请学者依据较好的版本作了校勘、分段和标点,并且一律改用现在通用的简化字体。虽然所收文献的数量不是很大,但在目前公开出版的禅宗著述较少的情况下,这一套丛书的出版一定会给从事佛教禅宗研究和中国哲学、文史研究的学者和广大读者以不少方便。我们深知此项工作并非轻而易举,希望边工作边改进,谨望读者今后经常给我们提出建议,不吝赐教,以便把这一工作做得更好。
  《中国禅宗典籍丛刊》编者
  序言
  生于山东、成于南方、最后于河北大弘禅法的赵州从谂和尚(778——897),一世行脚竟几八十载,终究形成了他不立一家家谱、独往独来的奇崛风格,卓然屹立于五家之外。应该说,赵州和尚的作派更得禅宗的本味吧。也正缘此,其影响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等汉传佛教圈内巨大而深远,绵延千余年,迄今未绝。
  1997年初,我在澳门幸运地遇见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杨曾文先生,先生豪迈的大家风范,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杨先生当时约我点校赵州语录,年轻气盛的我,未加思索便答应下来。后经一着手,才晓知原来是一只烫山芋,可已来不及后悔了,只好勉力而为之。现在硬着头皮将这个还远未成熟的东西交上作为答卷,内中惶恐万状,惟祈杨先生及读者诸君的斧正训迪。
  自然,这本小书并没有网括尽我所的搜罗的全部资料,事实上,还有一大袋原始卡片等待排比归纳。我原也打算在《赵州从谂研究》一部分中再增添《真or伪:语言学角度的考察》、《赵州和尚的禅风》、《赵州弟子事迹考辨》、《地位和影响》诸小节。可一是时间已不允许,二是顾虑及本书主要是赵州化语的辑录,倘作全面的探索,不免显得本末颠倒,还是留待日后另为专书的好。所以,本书的论文就只涉及语录的源流和从谂的生平了。
  又,本书属于国家计委、国家教育部“211工程”建设项目。
  2001年4月6日
  于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中国·成都)
  赵州和尚语录卷上
  参学门人文远记录
  按:此依《明版嘉兴大藏经》第一三七种《赵州和尚语录》(册24,页357——372)为底本校录。原文于“参学门人文远记录”后,尚有“□辂(当为“□辂”。转动之义。《广韵·铎韵》:“□,□辂。”《集韵·铎韵》:“□,□辂,转也。”而“轹”乃意指碾玉,“□轹”不辞,脸与“道人”相舛)道人大参重校”、“云门弟子明声重刻”字样。
  主要对校本:1、明《永乐南藏》本《古尊宿语录》(简称“永乐本”);2、明《径山藏》(《嘉兴藏》)本《古尊宿语录》(简称“径山本”)。另外,《祖堂集》、《景德传灯录》等五代或宋代僧人的撰述面世年代较早,颇具参考价值,故将有关内容分别列于相应的各则之下。
  校录中,凡异体字、俗字,一例改为通行体或正体,并不出校;古今字和通假字,于校记中指明其今字或本字。底本上的讹、脱、衍、倒,径在本文中改正,不加增删符号,而于校记中说明。异文亦在校记中指出。
  各则语录的起讫,一般依据底本;各则前表示顺序的阿拉伯数字,为校录者所加。
  1、师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①。”师云:“还可趣向不?”泉云:“拟即乖。”师云:“不拟,争知是道?”泉云:“道不属话,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能是非也!”师于言下顿悟玄旨,心如朗月。
  校记
  此则永乐本无。
  ①“平常心”后,径山本有一“道”字。
  按,《祖堂集》卷第十八《赵州和尚》:“师问:‘如何是道?’南泉云:‘平常心是道。’师云:‘还可趣向否?’南泉云:‘拟则乖。’师云:‘不拟时,如何知是道?’南泉云:‘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也真达不拟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是非!’师于是顿领玄机,心如朗月。”
  《景德传灯录》卷第十《赵州东院从谂禅师》:“异日问南泉:‘如何是道?’南泉云:‘平常心是道。’师云:‘还可趣向否?’南泉云:‘拟向即乖。’师云:‘不拟时,如何知是道?’南泉云:‘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也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耶!’师言下悟理……”
  《联灯会要》卷第六《池州南泉普愿禅师法嗣·赵州观音从谂禅师》亦载,然有异文,颇助于理解:“师问南泉:‘如何是道?’南泉云:‘平常心是道。’师云:‘还假趣向也无?’泉云:‘拟向即乖。’师云:‘不拟,争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拟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耶?’师于言下顿领深旨。”
  《五灯会元》卷第四《南泉愿禅师法嗣·赵州从谂禅师》撷取言辞乃糅合《景德录》和《联灯会要》而成。
  初刊于宋宝佑二年(1254)的《五家正宗赞》卷第一《赵州真际禅师》所载,亦是《景德录》和《联灯会要》的综合。
  2、南泉上堂。①师问:“明头合?暗头合?”泉便归方丈。师便下堂。云:“这老和尚!被我一问,直得无言可对。”首座云:“莫道和尚无语,自是上座不会。”师便打,又云:“这棒合是堂头老汉吃。”
  校记
  ①“南泉上堂”前,永乐本有“赵州谂禅师参”数字。
  按,《联灯会要》卷第六《赵州观音从谂禅师》:“师问南泉:‘明头合?暗头合?’泉便归方丈。师归堂,云:‘老和尚被我一问,直得无言可对,无理可伸。’首座云:‘莫道和尚无语,自是上座不会。’师打首座一掌,云:‘这一掌,合是堂头老汉吃。’五祖戒云:‘正贼走了,逻踪人吃棒。’又云:‘南泉当断不断,返招其乱。’”
  《五灯会元》卷第四《南泉愿禅师法嗣·赵州从谂禅师》,显然是综合《联灯会要》和《古尊宿语录》的有关记载而成:“南泉上堂。师出问:‘明头合?暗头合?’泉便下座,归方丈。师曰:‘这老和尚!被我一问,直得无言可对,’首座曰:‘莫道和尚无语好!自是上座不会。’师便打一掌,曰:‘此掌合是堂头老汉吃。’”
  3、师问南泉:“知有底人,向什么处去?”泉云:“山前檀越家作一头水牯牛去。”师云:“谢和尚指示。”泉云:“昨夜三更月到窗。”
  校记
  永乐本无。
  按,《祖堂集》卷第十六《南泉和尚》:“赵州问:‘知有底人,向什摩处休歇去?’师云:‘向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去。’赵州云:‘谢和尚指示。’”
  《景德传灯录》卷第十《赵州本传》:“异日问南泉:‘知有底人,向什么处休歇?’南泉云:‘山下作牛去。’师云:‘谢指示。’南泉云:‘昨夜三更月到窗。’”
  《联灯会要》卷第四《池州南泉普愿禅师》则云:“赵州问:‘和尚百年后,向甚么处去?’师云:‘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去。’州云:‘谢师指示。’师云:‘昨夜三更月到窗。’”
  《古尊宿语录》卷第十二《池州南泉普愿禅师语要》亦曰:“赵州问:‘和尚百年后,向甚么处去?’师云:‘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去。’州云:‘谢师指示。’师云:‘昨夜三更月到窗。’”
  《五灯会元》卷第四《赵州从谂禅师》亦著录。
  4、师在南泉作炉头。大众普请择菜,师在堂内叫:“救火!救火!”大众一时到僧堂前,师乃关却僧堂门。大众无对。泉乃抛锁匙从窗内入堂中,师便开门。
  校记
  永乐本无。
  按,《景德传灯录》卷第十《赵州本传》:“师作火头。一日,闭却门,烧满屋烟,叫云:‘救火!救火!’时大众俱到,师云:‘道得即开门。’众皆无对。南泉将锁于窗间过与师,师便开门。”
  《联灯会要》卷第六《赵州观音从谂禅师》,言辞又有不同:“师在南泉作炉头。一日,闭却僧堂门,烧满屋烟,叫云:‘救火!救火!’大众俱来,师云:‘道得即开门。’众无对。泉将锁匙窗间度与师,师便开门。”
  5、师在南泉井楼上打水次,见南泉过,便抱住①悬却脚,云:“相救!相救!”南泉上胡梯,云:“一!二!三!四!五!”师少时间却去礼谢,云:“适来谢和尚相救。”
  校记
  ①“柱”,永乐本作“拄”。
  按,《祖堂集》卷第十六《南泉和尚》,辞稍异:“赵州在楼上打水,师从下过。赵州以手攀栏县(“悬”之古体)脚,云:‘乞师相救!’师踏道上,云:‘一!二!三!四!五!赵州云:‘谢师指示。’”
  《联灯会要》卷第六《赵州观音从谂禅师》:“师在井楼上打水,见南泉从下过,师抱楼柱悬双脚,云:‘相救!相救!’泉以手敲扶梯,‘一!二!三!四!五!’师遂下杰,具威仪,上方丈作礼,云:‘适来谢和尚相救。’”
  6、南泉东西两堂争猫儿。泉来堂内,提起猫儿,云:“道得即不斩,道不得即斩却。”大众下悟,皆不契泉意,当时即斩却猫儿了①。至晚间,师从外师来,问讯次,泉乃②举前话了③。云:“作作么生救得猫儿?”师遂将一只鞋戴在头上,出去。泉云:“子若在,救得猫儿。”
  校记
  ①“了”,底本作“子”。据对校本改。
  ②“乃”,永乐本无。
  ③“话了”,底本作“语子”。据对校本改。
  按,《景德传灯录》卷第八《池州南泉普愿禅师》:“池州南泉普愿禅师者……师因东西两堂各争猫儿,师遇之,白众曰:‘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师便斩之。赵州自外归,师举前语示之,赵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师曰:‘汝适来若在,即救得猫儿也。’”
  《联灯会要》卷第四《池州南泉普愿禅师》,语又有异:“师因两堂争猫儿,师遂提起猫儿,云:‘大众!道是即不斩,道不得即斩。’众无语。少顷,赵州从外来,师举似州,州脱履安头上出去。师云:‘子若在,即救得猫儿。’”
  又,宋代绍昙《五家正宗赞》卷一《南泉愿禅师》等,亦有著录,谓争猫儿者为两堂首座。
  7、师问南泉:“异即不问。如何是类?”泉以两手托地,师便踏①倒,却归涅槃堂内,叫:“悔!悔!”泉闻,乃令人去问:“悔个什么?”师云:“悔不剩与两踏②。”
  校记
  ①“踏”,地校本并作“踏”。通。
  ②“踏”,对校本并皆为“踏”。
  按,《联灯会要》卷第六《赵州观音从谂禅师》:“南泉垂语云:‘今时人,须向异类中行始得。’顺便问:‘异即不问。如何是类?’泉以两手托地,师近前一踏踏倒,却向涅槃堂叫云:‘悔!悔!’泉令侍者问:‘汝悔个甚么?’师云:‘悔不更与两踏。’”
  《五灯会元》卷第四赵州本传亦载,语句略同于《联灯会要》。然有异文,如“托地”,作“拓地。”
  8、南泉从浴室里过,见浴头烧火,问云:“作什么?”云:“烧浴。”泉云:“记取来唤水牯牛浴。”浴头应诺。至晚间,浴头应诺。至晚间,浴头入方丈,泉问:“作什么?”云:“请水牯牛去浴。”泉云:“将得绳索来不?”浴头无对。师来问讯泉,泉举似师。师云:“某甲有语。”泉便云:“还将得绳索来么?”师便近前辈,蓦鼻便拽。泉云:“是即是,太粗生。”
  校记
  按,《联灯会要》卷第六《赵州观音从谂禅师》:“南泉见浴头烧浴,乃云:‘记取来请水牯牛。’浴头应喏。至晚,上方丈云:‘请水牯牛浴。’泉云:‘还将得绳索来么?’头无对。泉举似师,师云:‘某甲有语。’泉蹑前问,师近前蓦鼻便揭拽。泉云:‘是则是,太粗生。’”
  9、师问南泉:“离四句、绝百非处,请师道。”泉便归方丈。师云:“这老和尚!每常口爬爬①地,及其问著,一言不措。”侍者云:“莫道和尚无语好。”师便打一掌。南泉便掩却方丈门,便把灰围却,问僧云:“道得即开门。”多有人下语,并不契泉意。师云:“苍天!苍天!”泉便开门。
  校记
  ①“爬爬”,永乐本、径山本作“吧吧”。
  按,《景德传灯录》卷第八《池州南泉普愿禅师》:“师一日掩方丈门,将因围却门外,云:‘若有人道得,即开。’或有人祗对,多未惬师意。赵州云:‘苍天!’师便开门。”
  《联灯会要》卷第六《赵州观音从谂禅师》,言又有异:“师问南泉:‘离四句,绝百非,请师道。’泉下座,归方丈。师云:‘这老汉!寻常口吧吧地,今日被我一问,直得无言可对,无理可伸。’侍者云:‘莫道和尚无语好。’师打侍者一掴,云:‘这一掴,合是王老师吃。’”
  同书卷第四《池州南泉普愿禅师》又载后半段,语曰:“师一日闭却方丈门,将灰围却门外,云:‘有人道得,即开门。’众祗对,多不契。赵州云:‘苍天!苍天!’师便开门。”
  10、师问南泉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还有过也无?”泉云:“有。”师云:“过在什么处?请师道。”泉遂举,师便出去。
  11、师①上堂。谓众曰:“此事的没量,大人出这里不得。老僧到沩山,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沩山云:‘与我将床子来!’若是宗师,须以本分事接人始得。”时有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庭前柏树子。”学云:“和尚莫将境示人。”师云:“我不将境示人。”云:“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庭前柏树子。”
  校记
  ①“师”,永乐本无。
  按,《祖堂集》卷第十八《赵州和尚》将此则析为两条:“师问沩山:‘如何是祖师意?’沩山唤侍者:‘将床子来!’”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亭前柏树子。’僧云:‘和尚莫将境示人。’师云:‘我不将境示人。’僧云:‘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亭前柏树子。’”
  《联灯会要》卷第六《赵州观音从谂禅师》。略同于《祖堂集》:“示众云:‘此事的没量,大人出这里不得。老僧到沩山,见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山云:“与我过床子来。”若是宗师,须以本分事接人始得。’时有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庭前柏树子。’僧云:‘和尚莫将境示人。’师云:‘我不将境示人。’僧云:‘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州云:‘庭前柏树子。’五祖戒云:‘和尚何以将别人物作自己受用。’”其异文虽不多,却颇有助焉。
  《五灯会元》卷第四赵州本传,只记与僧问答“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以后数句。
  12、师又云:“老僧九十年前见马祖大师下八十余员善知识,个个俱是作家。不似如今知识,枝蔓上生枝蔓。大都①是去圣遥远,一代不如一代。只如南泉寻常道‘须向异类中行’,且作么生会?如今黄口小儿,向十字街头说葛藤,博饭噇,觅礼拜;聚三五百众,云:‘我是善知识,你是学人。’”
  校记
  ①“大都”,度本倒乙。据对校本改。
  13、僧问:“如何是清净伽蓝?”师云:“丫角女子。”“如何是伽蓝中人?”师云:“丫角女子有孕。”
  14、问:“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师云:“镇州出大萝卜头。”
  校记
  按,《联灯会要》卷第六《赵州观音从谂禅师》亦著录,惟少一“问”字尔。
  《五灯会元》卷第四《赵州从谂禅师》,同于底本。
  15、问:“和尚生缘什么处?”师以手指云:“西边更向西。”
  16、问:“法无别法。如何是法?”师云:“外空,内空,内外空。”
  17、问:“如何是佛真法身?”师云:“更嫌什么!”
  18、问:“如何是心地法门?”师云:“古今榜样。”
  19、问:“如何是宾中主?”师云:“山僧不问妇。”“如何是①主中宾?”师云:“老僧无丈人。”
  校记
  ①“是”,永乐本无。
  按,《五灯会元》卷第四赵州本传,“老僧无丈人”作“山僧无丈人”。
  20、问:“如何是一切法常住?”师云:“老僧不讳祖。”其僧再问,师云:“今日不答话。”
  21、师①上堂。云:“兄弟!莫久立。有事商量;无事,向衣钵下坐穷理好。老僧行脚时,除二时斋粥是杂用心力外,余外更无别有心处也。若不如此出家,大远在。”
  校记
  ①“师”,永乐本无。
  按,《联灯会要》卷第六《赵州观音从谂禅师》:“示众云:’兄弟!莫久立。有事商量;无事,向衣钵下穷理好。老僧行脚时,除二时粥饭是杂用心,余外更无别用心处。若不如此,出家大好在。’”
  《五灯会元》卷第四赵州本传亦载:“乃曰:‘兄弟!莫久立。有事商量;无事,向衣钵下坐穷理好。老僧行脚时,除外更无别用心处。若不如是,大远在。’”
  22、问:“万物中何物最坚?”师云:“相骂饶汝①接嘴,相唾饶汝沁水。”
  校记
  ①“汝”,永乐本无“你”。
  23、问:“晓夜不停时,如何?”师云:“僧中无与么两税百姓。”
  24、问:“如何是一句?”师①云:“若守著②一句,老却你。”师又云:“若一生不离丛林,不语十年五载,无人唤你作哑汉;已后,佛也不奈你何。你若不信,截取老僧头去。”
  校记
  ①“师”,永乐本无。
  ②“著”,永乐本作“着”。
  按,《联灯会要》卷第六《赵州观音从谂禅师》:“示众云:‘你若一生不离丛林,不语十年五载,无人唤你作哑汉。已后,佛也不奈你何。’”
  《五灯会元》卷第四赵州本传:“师谓众曰:‘你若一生不离丛林,不语五年十载,无人唤你作痖(“痖”,同“哑”)汉。已后,佛也不奈你何。你若不信,截取老僧头去。’”
  25、师上堂。云:“兄弟!你正在第三冤里。所以道:但改旧时行履处,莫改旧时人。共你各自家出家,比来无事,更问禅问道,三十、二十人聚头来问,恰似欠伊禅道相似。你唤作善知识,我是同受栲老僧,不是戏好。恐带累他古人,所以东道西说。”
  26、问:“十二时中,如何用心?”师云:“你被十二时使,老僧使得十二时。你问那个时?”
  校记 
  按,《联灯会要》卷第六《赵州观音从谂禅师》:“问:‘十二时中,如何用心?’师云:‘汝被十二是使,老僧使得十二时。’”
  《五灯会元》卷第四赵州本传:“有问:‘十二时中,如何用心?’师曰:‘汝被十二时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时。’”
  27、问:“如何是赵州主人公?”师咄云:“这箍桶汉!”学人应喏。师云:“如法箍桶著①。”
  校记
  ①“著”,永乐本、径山本皆作“着”。
  28、问:“如何是学人本分事?”师云:“树摇鸟散,鱼惊水浑。”
  29、问:“如何是少神底人?”师云:“老僧不如你。”学云:“不占胜”。师①云:“你因什么少神?”
  校记
  ①“师”,底本无。据两种校本补。
  30、问:“‘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是时人窠窟?”师云:“曾有问我,直得五年分疏不得。”
  校记,《五灯会元》卷第四赵州本传:“别僧问:‘“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是时人窠窟否?’师云:‘曾有人问我,老僧直得五年分疏不下。’”
  31、有官人问:“丹霞烧木佛,院主为什么眉须堕落?”师云:“官人宅中变通生作熟,是什么人?”云:“所使。”师云:“却是他好手。”
  32、问①:“毗目仙人执善财手见微尘佛时,如何?”师遂执僧手,云:“你见个什么?”
  校记
  ①“问”前,径山本有一“僧”字。
  33、有尼问:“如何是沙门行?”师云:“莫生儿。”尼云:“和尚勿交涉。”师云:“我若共你打你打交涉,堪作什么!”
  34、问:“如何是赵州主人公?”师云:“田库奴。”
  35、问:“如何是王索仙陀婆?”师云:“你道老僧要个什么!”
  36、:“如何是①玄中玄?”师云:“说什么玄中玄!七中七?八中八?”
  校记
  “是”,底本无。据对校本补。
  37、问:“如何是仙陀婆?”师云:“静处萨婆诃。”
  38、问:“如何是法非法?”师云:“东西南北。”学云:“如何会去?”师云:“上下四维。”
  39、问:“如何是玄中玄?”师云:“这僧若在,合年七十四五。”
  校记
  按,《祖堂集》卷第十八《赵州和尚》:“问:‘如何是玄中又玄?’师云:‘那个师僧若在,今年七十四也。’”
  40、问:“王索仙陀婆时,如何?”师蓦起,打躬叉手。
  41、问:“如何是道?”师云:“不敢。不敢。”
  42、问:“如何是法?”师云:“敕敕摄摄。”
  43、问:“赵州去镇府多少?”师云:“三百。”学云:“镇府来赵州多少?”师云:“不隔。”
  44、问:“如何是①玄中玄?”师云:“玄来多少时也?”学云:“玄来久矣。”师云:“赖遇老僧,洎合玄杀这屡生。”
  校记
  此则,永乐本无。
  ①“是”,底本无。据径山补。
  按,《景德传灯录》卷第十赵州本传:“僧问:‘如何是玄中玄?’师云:‘汝玄来多少时耶?’僧云:‘玄之久矣。’师云:‘阇梨若不遇老僧,几被玄杀。’”
  《联灯会要》卷第六《赵州观音从谂禅师》:“僧问:‘如何是玄中玄?’师云:‘汝玄来多少时了也?’云:‘玄来久矣。’师云:‘汝若不遇老僧,几被玄杀。’”
  《五灯会元》卷第四《赵州从谂禅师》,言辞近于《景德录》。
  45、问:“如何是学人自己?”师云:“还见庭前柏树子么?”
  46、师①上堂。云:“若是久参底人,莫非真实,莫非亘古亘今。若是新入众底人②,也须究理始得,莫趁者边三百五百一千傍边。二众丛林称道:‘好个住持!’洎乎问著③佛法,恰似妙④砂作饭相似,无可施为,无可下口;却言:‘他非我是。’面赫赤地。良由世间出世法语。真实欲明者意,莫辜负老僧。”
  校记
  ①“师”,永乐本无。
  ②“人”,永乐本无。
  ③“问著”,永光本作“道著”。
  ④“炒”,永光本作“炊”。
  47、问:“在尘为诸圣说法,总属彼搭。未审和尚如何示人?”师云:“什么处见老僧?”学云:“请和尚说。”师云:“一堂师僧,总不会这僧语话。”别有一僧问:“请和尚说。”师云:“你说,我听。”
  48、问:“真化无迹。无师、弟子时,如何?”师云:“唯叫你来问?”学云:“更不是别人。”师便打之。
  49、问:“此事如何辨?”师云:“我怪你。”学云:“如何辨得?”师云:“我怪你不辨。”学云:“还保任否?”师云:“保任不保任,自看。”
  50、问:“如何是无知解底人?”师云:“说什么事!”
  51、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下禅床。学云:“莫便是否?”师云:“老僧未有语在。”
  校记
  永乐本无。
  按,《景德传灯录》卷第十赵州本传:“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下禅床立。僧云:‘莫即这个便是否?’师云:‘老僧未有语夺。’”
  《五灯会元》卷第四《赵州从谂禅师》,大致同于《景德录》。然“即”作“只”。
  52、问:“佛法久远,如何用心?”师云:“你见前汉、后汉把揽天下,临终时,半钱也无分。”
  53、问:“时人以珍宝为贵,沙门以何为贵?”师云:“急合取口。”学云:“合口还是也无?”师云:“口若不合,争能辨得?”
  54、问:“如何是赵州一句?”师云:“半句也无。”学云:“岂无和尚在?”师云:“老僧不是一句。”
  校记
  永乐本无。
  按,《景德传灯录》卷第十赵州本传:“僧问:‘如何是赵州一句?’师云:‘老僧半句也无。’僧云:‘岂无和尚在?’师云:‘老僧不是一句。’”
  《联灯会要》卷第六《赵州观音从谂禅师》:“问:‘如何是赵州一句?’师云:‘老僧半句也无。’”  《五灯会元》卷第四赵州本传,亦有类似于《景德录》的言辞。
  55、问:“如何得不被诸境惑?”师垂一足,僧便出鞋。师收起足,僧无语。
  56、有俗官问:“佛在日,一切人生皈依①;佛灭度后,一工切众生归依②什么处?”师云:“未有众生。”学云:“现关次。”师云:“更觅什么佛!”
  校记
  ①“皈依”,永乐本误作“皈依”。
  ②“归依”,径山本作“皈依”。永光本误作“皈依”。
  57、问:“还有不报四恩三有者也①无?”师云:“有。”学云:“如何是?”师云:“这杀父汉!算你只少此一问。”
  校记
  ①“也”,永乐本无。
  58、问:“如何是和尚意?”师云:“无施设处。”
  59、师①上堂。云:“兄弟!但改往修来。若不改,大有著②你处在。老僧在此间三十余年,未曾有一个禅师到此间。设有来,一宿一食急走过,且趁软暖处去也。”
  校记
  ①“师”,永乐本无。
  ②“著”。永乐本作“着”。
  60、问:“忽遇禅师到来,向伊道什么?”师云:“千钓之弩,不为鼷鼠而发机。”师云:“兄弟!若从南方来者,即与下载:若从北方来,即与①装载。所以道②,近上人问道,即失道;近下人问道者,即得道。兄弟!正人说邪法,邪法亦随正;邪人说正法,正法亦随邪。诸方难见易识,我者里易见难识。”
  校记
  ①“与”,永乐本作“为”。
  ②“道”,永乐本无。
  按,《祖堂集》卷第十八赵州本传。,颇有助于理解此问答:“师云:‘自住已(通“以”)来,未曾著一个本色禅师。’时有人问:‘忽遇时,如何?’师云:‘千钧之弩,不为奚鼠而发机。’”
  《联灯会要》卷第六《赵州观音从谂禅师》:“示众云:‘兄弟!若从南方来者,即与下载;若从北方来者,即与上载。所以道,近上人问道,即失道;近下人问道,即得道。兄弟!正人说邪法,邪法悉皆正;邪人说正法,正法悉皆邪。诸方难见易识,我这里易见难识。’”
  《五灯会元》卷第四赵州本传,则将赵州所说的第二段话分成两截,彼此间隔得很远,可能是认为说法的时间不同:“上堂。‘兄弟!若从南方来者,即与下截;若从北方来者,即与上载。所以道,近上人问道,即失道;近下人问道,即得道。’……”
  “上堂。‘正人说邪法,邪法悉皆正;邪人说正法,正法悉皆邪。诸方难见易识,我这里易见难识。’”
  61、问:“善恶惑①不得底人,还独脱也无?”师②云:“不独脱。”学云:“为什么不独脱?”师③云:“正在善恶里。”
  校记
  ①“惑”底本作“或”。据对校本改。
  ②“师”,永乐本无。
  ③“师”,永乐本无。
  62、尼问:“离却上来说处,请和尚指示。”师咄云:“煨破铁瓶。”尼将铁瓶添水来:“请和尚答话。”师笑之。
  63、问:“世界变为黑穴,未审此个落在何路?”师云:“不占。”学云:“不占是什么人?”师云:“田库奴。”
  64、问:“无言无意,始称得句。即是无言,唤什么作句?”师云:“高而不危,满而不溢。”学云:“即今和尚是满?是溢?”师云:“争奈你问我。”
  65、问“如何是录者?”师云:“净地上屙一堆屎。”学云:“请和尚的旨。”师云:“莫恼乱老僧。”
  66、问:“法身无为,不堕诸数,还许道也无?”师云:“作么生道?”学云:“与么,即不道也。”师笑之。
  67、问:“如何是佛?如何是众生?”师云:“众生即是佛,佛即是众生。”学云:“未审两个,哪个是众生?”师云:“问!问!”
  68、问:“大道无根,如何接唱?”师云:“你便接唱。”云①:“无根②又作么生?”师云:“既是无要,什么处系缚你?”
  校记
  ①“云”,径山本无。
  ②“师云:你便接唱云无根”数了,永乐本以双行小字而羼入正文之间。
  69、问:“正修行底人,莫被鬼神测得也无?”师云:“测得。”云:“过在什么处?”师云:“过在觅处。”云:“与么,即不修行也?”师云:“修行。”
  70、问:“孤月当空,光从何生?”师云:“月从何生。”
  71、问:“承和尚有言:‘道不属修,俱①莫染污。’如何是不染污?”师云:“检校②内外。”云:“还自检校也无?”师云:“检校。”云:“自己有什么过,自检校?”师云:“你有什么事?”
  校记
  ①“俱”,永乐本作“但”。
  ②此处及以下数个“检校”,永乐本皆作“捡校”。
  72、师上堂。云:“此事如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老僧把一枝草作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作一枝草用。佛即是烦恼,烦恼即是佛。”问:“佛与谁人为烦恼?”师云:“与一切人为烦恼。”云:“如何免得?”师云:“用免作么!”
  校记
  永乐本无。
  按,《景德传灯录》卷第十赵州本传:“上堂。示众云:‘如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老僧把一枝草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为一枝草用。佛是烦恼,烦恼是佛。’时有僧问:‘未审佛是谁家烦恼?’师云:‘与一切人烦恼。’僧云:‘如何免得?’师云:‘用免作么?’”
  《联灯会要》卷第六《赵州观音从谂禅师》:“示众云:‘此事如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老僧将一枝草作丈六金身,将丈六金身作一枝草。佛即是烦恼,烦恼即是佛。’”
  《五灯会元》卷第四《赵州从谂禅师》,近于《景德录》。
  73、师①示众云:“老僧此间②,即以本分事接人。若教老僧随伊根机接人,自有三乘十二分教接他了也。若是不会,是谁过欤?已后遇著作家汉,也道老僧不辜他。但有人问,以本分事接人。”
  校记
  ①“师”,永乐本无。
  ②“间”,底本作“问”。据作校本改。
  74、问:“从上至今,即心是佛。不即心,还许学人商量也无?”师云:“即心且置。商量个什么?”
  75、问:“古镜不磨,还照也无?”师云:“前生是因,今生是果。”
  76、问:“三刀未落时,如何?”师云:“森森地。”云:“落后如何?”师①云:“迥迥地。”
  校记
  ①“师”,永乐本无。
  77、问:“如何是出三界底人?”师云:“庞罩不得。”
  78、问:“牛头未见四祖,百鸟衔花供养。见后,为什么百鸟不衔供养?”师云:“应世,不应世。”
  79、问:“白云自在时,如何?”师云:“色似春风处处闲。”
  80、问:“如何是露地白牛?”师云:“月下不角色。”云:“食啖何物?”师云:“古今嚼不著。”云:“请师答话。”师云:“老僧合①与么?”
  校记
  ①“合”,底本、永乐本皆作“答”。据径山本改。
  81、问:师示众云:“拟心即差。”僧便问:“不拟心时,如何?”师打三①下,云:“莫是老僧辜负阇梨②么?”
  校记
  ①“三”,底本作“二”。据对校本改。
  ②“梨”,径山本作“黎”。
  82、问:“凡有问答,落在意根。不落意根,师如何对?”师云:“问。”学云:“便请师道。”师云:“莫向这①里是非。”
  校记
  ①“这”,对校本作“者”。
  83、问:“龙女亲献佛,未审将什么献?”师以两手作献势。
  84、问:师①示众云:“此间佛法,道难即易,道易即难。别处难见易识,老僧者里即易见难识。若能会得,天下横行。”“忽有人问‘什么处来’,若向伊道‘从赵州来’,又谤赵州;若道‘不从赵州来’,又进埋没自己。诸人且作么生对他?”僧问:“触目是谤和尚,如何得不谤法去?”师云:“若道不谤,早是谤了也。”
  校记
  ①“师”,永乐本无 。
  85、问:“如何是正修正路?”师云:“解修行即得。若不解修行,即参差落他因果里。”又云:“我教你道,若有问时,但向伊道:‘赵州来。’忽问:‘赵州说什么法?’但向伊道:‘寒即言寒流,热即言热。’若更问道:‘不问者个事。’但云:‘问什么事?’若再问:‘赵州说什么法?’便向伊道:‘和尚来时不教①传语。上座若要知赵州事,但自去问取。’”
  校记
  ①“教”,对校本作“交”。
  按,《祖堂集》卷第十八《赵州和尚》:“问:‘学人去南方,忽然雪峰问“赵州意”,作摩生祗对?’师云:‘遇冬则寒,遇夏则热。’进曰:‘究竟赵州意旨如何?’师云:‘亲从赵州来,不是传语人。’其僧到雪峰,果如所问,其僧一一如上举对。雪峰曰:‘君子千里同风。’”
  《景德传灯录》卷第十赵州本传:“有僧辞,师问:‘什么处去?’僧云:‘雪峰去。’师云:‘雪峰忽若问汝云“和尚有何言句”,汝作么生祗对?’僧云:‘某甲道不得,请和尚道。’师云:‘冬即言寒,夏即道热。’又云:‘雪峰更问汝“毕竟事作么生”。’其僧又云:‘道不得。’师云:‘但道:“亲从赵州来,不是传语人。”’其僧到雪峰,一依前语举似雪峰,雪峰云:‘也须是赵州始得。’玄沙闻云:‘大小赵州,败阙也不知。’云居锡云:‘什么处是赵州败阙?若检得出,是上座眼。’”
  《联灯会要》卷第六《赵州观音从谂禅师》:“有僧辞往雪峰,师云:‘雪峰忽问汝:“和尚有何言句?”作么生祗对?’云:‘某甲道不得,请和尚道。’师云:‘冬即言寒,夏即言热。’又云:‘忽更问汝:“毕竟事作么生?”汝又如何?’僧又云:‘道不得。’师云:‘但道:“某甲亲从赵州来,不是传语汉。”’其僧到雪峰,峰问:‘甚处来?’云:‘赵州。’峰云:‘有何言句?’僧举前话,峰云:‘须是我赵州始得。’玄沙云:‘大小赵州,败阙也不知。’”
  《五灯会元》卷第四《赵州从谂禅师》,文几同于《景德录》。惟“一依前语举似雪峰”,作“一依前语祗对”。
  86、问:“不顾前后时,如何?”师云:“不顾前后且置。你问阿谁?”
  87、师①示众云:“迦叶传与阿难。且道达磨传与什么人?”
  校记
  ①“师”,永乐本无。
  88、问:“且如二祖得髓,又作么生?”师云:“莫谤二祖。”师又云:“达磨也有语:‘在外者得皮,在里者得骨。’且道更在里者,得什么?”
  89、问:“如何是得髓底道理?”师云:“但识取皮。老僧者里,髓也不立。”云:“如何是髓?”师云:“么与,皮也摸未着①。”
  校记
  ①“着”,对校本作“著”。通
  90、问:“与么堂堂,岂不是和尚正位?”师云:“还知有不肯者么?”学云:“与么,即别有位?”师云:“谁是别者?”学云:“谁是不别者?”师云:“一任叫!”
  91、问:“上上人一拨便转。下下人来时,如何?”师云:“汝是上上?下下?”云:“请和尚答话。”师云:“话未有主在。”云:“某甲七里来,莫作心行。”师云:“据你者一问,心得莫不得么?”此僧一宿便去。
  92、问:“不绍傍来者,如何?”师云:“谁?”学云:“惠延。”师云:“问什么?”学云:“不绍停来者。”师以手抚之。
  93、问:“如何是衲衣下事?”师云:“莫自瞒。”
  94、问:“真如凡圣,皆是梦言。如何是真言?”师云:“更不道者两个。”学云:“两个且置。如何是真言?”师云:“唵□啉□。”
  95、问:“如何是赵州?”师云:“东门,西门,南门,北门。”
  校记
  按,宋临济宗杨歧派克勤约成书于政和年间(1111——1118)的《碧岩录》,卷一《第九则〈赵州四门〉》所引,则多出数语:“这僧问:‘如何是赵州?’赵州是本分作家,便向道:‘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僧云:‘某甲不问这个赵州。’州云:‘你问那个赵州?’”
  《联灯会要》卷第六《赵州观音从谂禅师》:“僧问:‘如何是赵州?’师云:‘东门,西门,南门,北门。’雪窦颂云:‘句里呈机劈面来,烁迦罗眼绝纤埃。东西南北相对,无限轮锤击不开。’”
  又,《五灯会元》卷第四赵州本传亦收录,约同于《联灯会要》,只是无雪窦颂。
  96、问:“如何是定?”师云:“不定。”学云:“为什么不定?”师云:“活物!活物!”
  97、问:“不随诸有时,如何?”师①云:“合与么。”学云:“莫便是学人本分事?”师云:“随也,随也。”
  校记
  ①“师”,永乐本无。
  98、问:“古人三十年一张弓、两下箭,只射得半个圣人。今日请师全射。”师便起去。
  99、师示众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言语,是拣择?是明白①?老僧却②不在明白里,是你向什么处见祖师③?”问:“和尚既不在明白里,又护惜个④什么处?”师云:“我亦不知。”学云:“和尚既自⑤不知,为什么道不在明白里?”师云:“问事即得。”礼拜了退⑥。  
  校记
  ①“是明白”,据对校本补。
  ②“是明白老僧却”六字,永乐本为双行小字。
  ③“向什么处见祖师”,对校本作“还护惜也无”。
  ④“又”、“个”,据对校本补。“又护惜个”四字,永乐本为双行小字。
  ⑤“自”,对校本无。
  ⑥“了”,据对校本补。“了退”二字,永乐本为双行小字。
  按,《联灯会要》卷第六《赵州观音从谂禅师》:“示众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诸人还护惜也无?’僧云:‘和尚既不在明白里,护惜个甚么?’师云:‘我亦不知。’云:‘和尚既不知,为甚么道不在明白里?’师云:‘问事即得。’礼拜了退。”
  100、师①示众云:“法本不生,今则无灭。更不要道,才语是生,不语是灭②。诸人,且作么生是不生不灭底道理?”问:“早③是不生不灭么?”师云:“者汉只认得个死语。”
  校记
  ①“师”,永乐本无。
  ②“灭”底本作“默”。据对校本改。
  ③“早”底本、径山本、《古尊宿语要》作“草”。据永乐本改。  
  101、问:“‘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言语,是拣择。和尚如何示人?”师云:“何不尽引古人语,?”学云:“某甲只道得到者①里。”师云:“只这‘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校记
  ①“者”,对校本作“这”。
  按,《联灯会要》卷第六《赵州观音从谂禅师》:“僧问:‘“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和尚如何为人?’师云:‘何不引尽引语?’云:‘某甲只念得到这里。’师云:‘只这“至道无难,唯嫌拣反正。”’”
  《五灯会元》卷第四赵州本传:“问:‘“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和尚如何为人?’师曰:‘何不引尽此语?’僧曰:‘某甲只念得到这里。’师曰:‘“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102、上堂。示众①云:“看经也在生死里,不看经也在生死里。诸人且作么生出得去?”僧便问:“只如俱不留时,如何?”师云:“实即得,若不实,争能出得生死?”
  校记
  ①“示众”,对校本无。
  103、问:“利剑锋头快时,如何?”师云:“老僧是利剑,快在什么处?”
  104、问:“大难到来,如何回避?”师云:“恰好。”
  105、上堂。良久。“大众总来也未?”对云:“总来也。”师云:“更待一人来,即说话。”僧云:“候无人来,即说似和尚。”师云:“大难得人。”
  106、师①示众云:“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你诸人作么生?”僧乃问:“只如不生不灭时,如何?”师云:“我许你者一问。”
  校记
  ①“师”,永乐本无。
  107、师因参次,云:“明又未明,道昏欲晓。你在阿那头?”僧云:“不在两头。”师云:“与么,即中间也?”云:“若在中间,即在两头。”师云:“这僧多少时在老僧这①里?作与么语话,不出得三句里。然直饶出得,也在三句里。你作么生?”僧云:“某甲使是三句。”师云:“何不早与么道!”
  校记
  ①“这”,永乐本作“者”。
  108、问:“如何是通方?”师云:“离却金刚禅。”
  109、师①示众云:“衲僧家直须坐断报化佛头,始得。”问:“坐断报化佛头,是什么人?”师云:“非你境界。”
  校记
  ①“师”,永乐本无。
  110、师①示众云:“大道只在目前,要且难睹。”僧乃问:“目前有何形段,令学人睹?”师云:“任你江南、江北。”学云:“和尚岂无方便为人?”师云:“适来问什么?”
  ①“师”,永乐本无。
  111、问:“入法界来,还知有也无?”师云:“谁入法界?”学云:“与么,即入法界不知去也?”师云:“不是寒灰死木,花锦成现百种。”有学云:“莫是入法界处用也无?”师云:“有什么交涉?”
  112、问:“若是实际理地,什么处得来?”师云:“更请阇梨①宣一②遍。”
  校记
  ①“梨”,径山本作“黎”。
  ②“一”,底本此处空格。从对校本补。
  113、问:“万境俱起,还有惑不得者也无?”师云:“有。”学云:“如何是惑不是者?”师①云:“你还信有佛法否?”学云:“信有佛法,古人道了。如何是惑不得者?”师②云:“为什么③不问老僧?”学云:“问了也。”师云:“惑也。”
  校记
  ①“师”,永乐本无。
  ②“师”,永乐本无。
  ③“什么”,永乐本作“甚么”。
  114、问:“未审古人与今人还相近也无?”师云:“相近即相近,不同一体。”学云:“为什么不同?”师云:“法身不说法。”学云:“法身不说法,和尚为人也无?”师云:“我向惠里答话。”学云:“争道法身不说法?”师云:“我向惠里救你,阿爷他终不出头。”
  115、问:“学人道不相见时,还回互①也无?”师云:“测得回互②。”学云:“测他不得,回互③人什么?”师云:“不与么,是你自己。”学云:“和尚还受测也无?”师云:“人即④转近,道即转远也。”学云:“和尚为什么自隐去?”师云:“我今见⑤共你语话。”学云:“争道不转?”师云:“合与么著。”
  校记
  ①底本作“牙”,“互”的俗体乐之讹变。永乐本为俗体,径山本作“互”。
  ②底本作“牙”,“互”的俗体乐之讹变。永乐本正为俗体。 
  ③“互”,径山本同。永乐本为俗体。
  ④“即”,底本无。据对校本改。
  ⑤“见”,径山本作“现”。
  116、师①示众云:“教化得底人是今生事,教化不得底人是第三生冤。若不教化,恐堕却一切众生;教化,亦是冤。是你还教化也无?”僧云:“教化。”师云:“一切众生,还见你也无?”学云:“不见。”师云:“为什么不见?”学云:“无相。”师云:“即今还见老僧否?”学云:“和尚不是众生。”师云:“自知罪过,即得。”
  校记
  ①“师”,永乐本无。
  117、师①示众云:“龙女心亲献,尽是自然事。”问:“即是自然,献时为什么?”师云:“若不献,争知自然?”
  118、师示众云:“八百个作佛汉,觅一个道人难得。”
  119:问:“只如无佛无人处,还有修行也无?”师云:“除却者两个,有百千万亿。”学云:“道人来时,在什么处?”师云:“你与么,即不修行也。”其僧礼拜。师云:“大有处著你在。”
  120、问:“白云不落时,如何?”师①云:“老僧不会上象。”学云:“岂无宾主?”师云:“老僧是主,阇梨②是宾。白云在什么处?”
  校记
  ①“师”,永乐本无。
  ②“梨”,径山本作“黎”。
  121、问:“大巧若拙时,如何?”师云:“丧却栋梁材。”
  122、师①示众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问:“和尚还为人也无?”师云:“为人。”学云:“如何为人?”师云:“‘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学云:“既是玄,作么生是旨?”师云:“我不把本。”学云:“者个是玄,如何是旨?”师云:“答你是指。”
  校记
  请参看第381则。
  ①“师”,永乐本无。
  按,《祖堂集》卷第十八赵州本传:“师有时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僧问:‘师还为人不?’师云:‘佛也!佛也!’”
  《联灯会要》卷第六《赵州观音从谂禅师》:“师垂语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又云:‘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僧问:‘如何是玄旨?’师云:‘壁上挂钱财。’”
  123、师①示众云:“各自有禅,各自有道。忽有人问你:‘作么生是禅、是道?’作么生祗对他?”僧仍问:“既各有禅、道,从上至今语话,为什么?”师云:“为你游魂。”学云:“未审如何为人?”师乃退身不语。
  校记
  ①“师”,永乐本无。
  124、师示众①云:“不得闲过,念佛念法。”僧乃问:“如何是学人自己念?”师云:“念者是谁?”学云:“无伴。”师叱:“者驴!”
  校记
  ①“师”,永乐本无。“示众”,永乐本作“示僧”。
  125、上堂。示众云:“若是第一句,与祖佛为师;第二句,与人天为师;第三句,自救无疗①。”有僧问:“如何是第一句?”师云:“与祖佛为师。”师又云:“大好从头起。”学人再问,师云:“又却人天去也。”
  校记
  ①“无疗”,径山本作“不了”。
  126、师示众云:“是他不是不将来,老僧不是不祗对。”僧云:“和尚将什么祗对?”师长吁一声。云:“和尚将者个①祗对,莫辜负学人也无?”师云:“你适来肯我,我即辜负你。若不肯我,我即不辜负你。”
  校记
  ①“者个”,永乐本作“这个”。
  127、师①示众云:“老僧今夜答话去也。解问者出来。”有僧②才出礼拜。师云:“比来抛砖引玉,只得个墼子。”
  校记
  ①“师”,永乐本无。
  ②“僧”,底本作“曾”。据对校本改。
  按,《景德传灯录》第十赵州本传:“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去也,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便出礼拜,师云:‘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保寿云:‘射虎不真,徒劳没羽。’长庆问觉上座云:‘那僧才出礼拜,为甚么便收伊为墼子?’觉云:‘适来那边亦有人恁么问。’庆云:‘向伊道什么?’云:‘也向伊恁么道。’玄觉云:‘什么处却成墼子去?丛林中道,才出来,便成墼子。只如每日出入行住坐卧,不可总成墼子也。且道这僧出来,具眼,不具眼?’”
  宋雪窦重显(980——1052)撰《明觉禅师语录》卷三,所举话头亦有:“赵州示众云:‘今夜答话去,有解问者,出来。’时有僧出,州云:‘比来抛砖引玉,引得个墼子。’”
  《联灯会要》卷第六《赵州观音从谂禅师》:“师小参,示众云:‘今夜答话去也,有会问者出来。’时有僧才出礼拜,师云:‘抛砖引玉,引得个墼子。’后法眼问觉铁嘴:‘先师意作么生?’觉云:‘如国家拜将,乃问:“甚人去得?”或云:“某甲去得。”复云:“汝去不得。”’眼云:‘我会也。’雪窦云:‘灵利汉,闻举便知落处。然虽如是,放过觉铁嘴。夫宗师语不虚发,出来必是作家。,因甚么抛砖引墼?诸禅德,要识赵州么?从前汉马无人识,只要重论盖代功。’”  
  《五灯会元》卷第四《赵州从谂禅师》,几同于《景德录》。
  128、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师云:“无。”学云:“上至诸佛,下至蚁子,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无?”师云:“为伊有业识性在。”
  校记
  按,《联灯会要》卷第六《赵州观音从谂禅师》:“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师云:‘无。’五祖演颂云:‘赵州露刃剑,寒霜光焰焰。更拟问如何,分身作两段。’妙喜颂云:‘有问狗佛性,赵州答云无。言下灭胡族,犹为不丈夫。’僧云:‘上至诸佛,下及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甚么却无?’师云:‘为伊有业识在。’真净文颂云:‘言有业识在,谁云意不深?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五灯会元》卷第四赵州本传亦胡著当,语但稍异。如,“蚁子”,作“蝼蚁”。
  《五家正宗赞》卷第一《赵州真际禅师》:“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无。’僧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狗子因甚却无?’师曰:‘为伊有业识在。’”
  元代万松行秀《从容录》卷二《第十八则〈赵州狗子〉》中,引用宋代天童正觉颂古之“本则”,前面多出数句,内容更显丰富:“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有。’僧云:‘既有,为甚么却撞入这个皮袋?’州云:‘为他知而故犯。’又有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曰:‘无’。僧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却无?’州云:‘为伊有业识在。’”
  129、问:“如何是法身?”师云:“应身。”云:“学人不问应身。”师云:“你但管应身。”
  130、问:“朗月当空时,如何?”师①云:“阇梨②名什么?”学云:“某③甲。”师云:“朗月当空在什么处?”
  校记 
  ①“师”,永乐本无。
  ②“梨”,径山本作“黎”。
  ③“某”,底本误作“专”。据对校本改。
  131、问:“正当二八时,如何?”师云:“东东西西。”学云:“如何是东东西西?”师云:“觅不著。”
  132、问:“学人全不会时,如何?”师云:“我更不会。”云:“和尚还知有也无?”师云:“我不是木头,作么不知?”云:“大好不会。”师拍掌笑之。
  133、问:“如何是道人?”师云:“我向道是佛人。”
  134、问:“凡有言句,举手动足,尽落在学人网中。离此外,请师道。”师云:“老僧斋了未吃茶。”
  135、马大夫问:“和尚还修行也无?”师云:“老僧若修行,即祸事。”云:“和尚既不修行,教什么人修行?”师云:“大夫是修行底人。”云:“某甲何名修行?”师云:“若不修行,争得扑在人王位中,喂得来赤冻红地,无有解出期?”大夫乃下泪拜谢。
  136、师①示众云:“阇梨②不是不将来,老僧不是不祗对。”又云:“阇梨③莫擎拳合掌,老僧不将禅床佛子对。”
  校记
  ①“师”,永乐本无。
  ②“梨”,径山本作“黎”。
  ③“梨”,径山本作“黎”。
  127、问:“思忆不及处,如何?”师云:“过者边来。”云:“过者边来,即是及处。如何是思不及处?”师竖起手,云:“你唤作什么?”云:“唤作手,和尚唤作什么?”师云:“百种名字我亦道。”云:“不及和尚百种名字,且唤什么?”师云:“与么,即你思忆不及处。”僧礼拜。师云:“教你思忆得及者。”云:“如何是?”师云:“释迦教、祖师教是你师。”云:“祖与佛古人道了也。如何是思忆不及处?”师再举指,云:“唤作什么?”僧良久。师云:“何不当头道着①,更疑什么。”
  校记
  ①“着”,对校本作“著”。通。
  138、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①云:“老僧耳背,高声问。”僧再问,师云:“你问我家风,我却识你家风。”
  校记
  ①“师”,永乐本无。
  139、问:“万境俱起时,如何?”师云:“万境俱起。”云:“一问一答是起,如何是不起?”师云:“禅床是不起底。”僧才礼拜次,师云:“记得问答?”云:“记得。”师云:“试举看。”僧拟举,师问①。
  校记
  ①“师问”,底本无。据对校本补。
  140、问:“如何是目前佛?”师云①:“殿里底。”云:“者个是相貌佛。如何是佛?”师云:“即心是。”云:“即心犹是限量。如何是佛?”师云:“无心是。”学云:“有心、无心,还许学人拣也无?”师云:“有心、无心,总被你拣了也,更教老僧道什么即得?”
  校记
  ①“师云”二字,永乐本为双行小字。
  141、问:“远远投师,未审家风如何?”师云:“不说似人。”学云:“为什么不说似人?”师云:“是我家风。”学云:“和尚既不说似人,争奈四海来投?”师云①:“你是海②,我不是海。”学云:“未审海内事如何?”师③云:“老僧钓得一个。”
  校记
  ①“师云”,永乐本为双行小字。
  ②“海”,底本作“道”。据对校本改。
  ③“师”,永乐本无。
  按,《祖堂集》卷第十八《赵州和尚》:“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云:‘不向你道。’僧云:‘为什摩不道?’师云:‘是我家风。’”
  142、问:“祖佛近不是底,是什么人?”师云:“不是祖佛。”学云:“争奈近不得何?”师云:“向你道不是祖佛,不是众生,不是物,得么?”学云:“是什么?”师云:“若有名字,即是祖佛、众生也。”学云:“不可只与么去也。”师云:“卒未与你去在。”
  143、问:“如何是平常心?”师云:“狐狼野干是。”
  校记
  按,《祖堂集》卷第四赵州本传:“问:‘如何是平常心?’师云:‘虎狼野干是。’”参第146则校记。
  144、问:“作何方便,即得闻于未闻?”师云:“未闻且置①。你曾闻个什么来?”
  校记
  ①“置”,永乐本作“致”,乃音误也。
  145、问:“承教有言:‘随色摩尼珠。’如何是本色?”师召僧名,僧应喏。师云:“过者边来。”僧便过。又问:“如何是本色?”师云:“且随色走。”
  146、问:“平常心底人,还受教化也无?”师云:“我不历他门户。”学云:“与么,则莫沉却那边人么?”师云:“大好平常心!”
  校记
  按,《祖堂集》卷第四赵州本传,将本则与第143则合为一则:“问:‘如何是平常心?’师云:‘虎狼野干是。’僧云;‘还教化也无?’师云:‘不历你门户。’僧云:‘与摩,莫平沉那个人也无?’师云:‘太好平常心。’”
  147、问:“如何是学人保①任底物?”师云②:“尽未来际拣不出。”
  校记
  ①“人”,底本无。据对校本补。“人保”二字,永乐本为双行小字。
  ②“师云”二字,永乐本为双行小字。
  148、问:“如何是大修行底人?”师云:“寺里纲维是。”
  149、问:“学人才到,总不知门户头事如何?”师云:“上座名什么?”学云:“惠南。”师云:“大好不知。”
  150、问:“学人欲学,又谤于和尚。如何得不谤去?”师云:“你名什么?”学云:“道皎。”师云:“静处去,者米囤子!”
  151、问:“如何是和尚大意?”师云:“无大无小。”学云:“莫便是和尚大意么?”师云:“若有纤毫,万劫不如。”
  152、问:“‘万法本闲,而人自闹’是什么人语?”师云:“出来便死。”
  153、问:“不是佛、不是物、不是众生,这个是断语。如何是不断语?”师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154、问:“如何是毗卢圆相?”师云:“老僧自小出家,不曾眼花。”学云:“和尚还为人也无?”师云:“愿你长见毗卢圆相。”
  校记
  永乐本无
  按,《景德传灯录》卷第十赵州本传:“僧问:‘如何是毗卢圆相?’师云:‘老僧自幼出家,不曾眼花。’僧云:‘岂不为人?’师云:‘愿汝常见毗卢圆相。’”
  《联灯会要》卷第六《赵州观音从谂禅师》:“问:‘如何是毗卢顶相?’师云:‘老僧不曾眼花。’”
  《五灯会元》卷第四《赵州从谂禅师》,近于《景德录》。
  155、问:“佛祖在日,佛祖相传。佛祖灭后,什么人传?”师云:“古今总老僧分上。”学云:“未审传个什么?”师云:“个个总属生死。”云:“不可埋没却祖师也。”师云:“传个什么?”
  156、问:“凡圣俱尽时,如何?”师云:“愿你作大德,老僧是障佛祖汉。”
  157、问:“远离赵州,到来为什么不见?”师云:“老僧罪过。”
  158、问:“朗月当空,未审室中事如何?”师云:“老僧自出家,不曾作活计。”学云:“与么,即和尚不为今时也?”师云:“自疾不能救,焉能救诸疾!”学云:“争奈学人无依何?”师云:“依即踏着①地,不依即一任东西。”
  校记
  ①“踏着”,对校本作“踏著”。同。
  按,《祖堂集》卷第十八赵州本传:“问:‘朗月处空,是人尽委。未审室内事如何?’师云:‘自少出家,不作活计。’学曰:‘与摩,则不为今时去也?’师云:‘老僧自疾不能救,争能救得诸人疾?’学曰:‘与摩,则来者无依。’师云:‘依则榻(“蹋”之误)著地。不依则一任东西。’”
  159、问:“在心心不测时,如何?”师云:“测阿谁?”学云:“测自己。”师云:“无两个。”
  160、问:“不见过表时,如何?”师指净瓶云:“是什么?”学云:“净瓶。”师云:“大好不见边表。”
  161、问:“如何是归根?”师云:“拟即差。”
  162、问:“不离言句,如何得独脱?”师云:“离言句是独脱。”学云:“适来无人教某甲来。”师云:“因什么到此?”学云:“和尚何不拣出?”师云:“我早个拣了也。”
  163、问:“非心不即智,请和尚一句。”师云:“老僧落你后。”
  164、问:“如何是毕竟?”师云:“毕竟。”学云:“那个毕竟是?”师云:“老僧是毕竟,你不解问者话。”学云:“不是不问。”师云:“毕竟在什么处?”
  165、问:“不挂寸丝时,如何?”师云:“不挂什么?”学云:“不挂寸丝。”师①云:“大好不挂寸丝。”
  校记
  ①“师”,永乐本无。
  按,《祖堂集》卷第十八赵州本传:“问:‘寸丝不挂时,如何?’师云:‘不挂什摩?’僧云:‘不挂寸丝。’师云:‘太好不挂。’”
  166、问:“如救头然①底人,如何?”师②云:“便学。”学云:“什么外?”师③云:“莫占他位次。”
  校记
  ①“然”,径山本作“燃”。“然”可为“燃”的古字。而径山本上处之燃,误。
  ②“师”,永乐本无。
  ③“师”,永乐本无。
  167、问:“空劫中,阿谁为主?”师①云:“老僧在里许坐②。”学云:“说甚么③法?”师云:“
  说你问底。”
  校记
  ①“师”,永乐本无。
  ②“坐”,永乐本作“也”。
  ③“甚么”,永乐本作“什么”。
  168、问:“承古有言:‘虚明自照。’如何是自照?”师①云:“不称他照。”学云:“照不著处,如何?”师②云:“你话堕也。”
  校记
  ①“师”,永乐本无。
  ②“师”,永乐本无。
  169、问:“如何是的?”师云①:“一念未起时。”
  校记
  ①“师云”,永乐本为双行小字。
  170、问:“如何是法王?”师云:“州里大王是。”云:“和尚不是?”师云:“你拟造反①去?都来一个王不认?”
  校记
  ①“反”,永乐本作“返”。
  171、问:“如何是佛心?”师云:“你是心,我是佛。奉不奉,自看。”学云:“师即不无,还奉得也无?”师云:“你教化我看!”
  172、问:“三身中,那个是本来身?”师云:“阙一不可。”
  173、问:“未审此土谁为祖师?”师云:“达磨来这边,总是。”学云:“和尚是第几祖?”师云:“我不落位次。”学云:“在什么处?”师①云:“在你耳里。”
  校记
  ①“师”,永乐本无。
  174、问:“不弃本,不逐末,如何是正道?”师①云:“大好出家儿!”学云:“学人从来不曾出家。”师②云:“归依佛?归依法?”学云:“未审有家可出也无?”师③云:“直须出家。”学云:“向什么④处安排他?”师云:“且⑤向家里坐。”
  校记
  ①“师”,永乐本无。
  ②“师”,永乐本无。
  ③“师”,永乐本无。
  ④“什么”,永乐本作“甚么”。
  ⑤“且”,永乐本作“直”。
  175、问:“明眼人见一切,还见色也无?”师云①:“打却著。”学云:“如何打得?”师②云:“莫用力。”学云:“不用力,如何打得?”师云:“若用力,即乖。”
  校记
  ①“师云”,底本无“云”;永乐本无“师”。
  ②“师”,永乐本无。
  176、问:“祖佛大意,合为什么人?”师①云:“只为今时。”学云:“争奈不和何?”师②云:“谁之过?”学云:“如何承当?”师③云:“如今无人承当昨。”学云④:“与么,即无依赖也?”师云:“又不可无却老僧。”
  校记
  ①“师”,永乐本无。
  ②“师”,永乐本无。
  ③“师”,永乐本无。
  ④“学云”,底本无“学”,据对校本补。此二字,永乐本为双行小字。
  177、问:“了事底人,如何?”师①云:“正大修行。”学云:“未审和尚还修行也无?”师②云:“著衣吃饭。”学云:“著衣吃饭寻常事。未审修行也无?”师③云:“你且道我每日作什么?”
  校记
  ①“师”,永乐本无。
  ②“师”,永乐本无。
  ③“师”,永乐本无。
  178、崔郎中问:“大善知识,还入地狱也无?”师云:“老僧末上入。”崔云:“既是大善知识,为什么入地狱?”师云:“老僧若不入,争得见郎中?”
  校记
  永乐本无。
  按,《景德传灯录》卷第十赵州本传:“问:‘和尚不入地狱否?’师云:‘老僧末上入。’曰:‘大善知识,为什么入地狱?’师云:‘若不入,阿谁教化汝?’”
  《联灯会要》卷第六《赵州观音从谂禅师》:“有官人问:‘和尚还入地狱也无?’师云:‘老僧末上入。’云:‘既是大善知识,为甚么却入地狱?’师云:‘我若不入,教阿谁教化你?’”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