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西藏宗教艺术(5)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罗怙罗尊者的生平
  罗怙罗为释迦牟尼未出家做王于时所生。其时,王子与其妻嫔妃住在王宫,妻子叫扎增玛,是释迦氏族的拉那帕君巾(守护宅院者)之女,释迦王子二十九岁之时,在九月十五日吉日的晚上,王子决定离开王宫过无家无业的苦行僧生活。当他作出这项决定时,过知道会有人指责他抛弃了妻子扎增玛和其他一些可爱的嫔妃,还会有人把他看成缺乏正视生活的勇气和丈气的气概的人。所有这些想法将会导致恶业。释迦王子还认识到,如果他生一个儿子,由于罗怙罗前世祈祷所积善业,孩子将周身发出佛法之光。于是,释迦王子将妻子扎增玛拥入怀中,与之共寝,恰在此时,罗怙罗前世为神的寿数已尽,便进入扎增玛的子宫而使之怀孕。以后,释迦王子从尘世的羁绊中解脱了出来,离开王宫、成为一名无家无室的流浪苦行僧,在尼连禅河畔苦修。
  当扎增玛知道释迦王子丢弃了她和其他的妻妾而成为苦行僧的消息时,极度的悲伤使得她跳进火堆中寻求自焚。但多亏她腹内孩子的神力才丝毫没有被火烧伤。
  在释迦王子悉达多出家为僧的六年时间内,扎增玛一直艰难地度日。但尽管生活很艰苦,扎增玛却照顾好自己腹中的孩子不受伤害。同时,悉达多的父亲净饭王恐怕有关悉达多的消息会刺激人媳,影响她的身体,给她增加忧伤,于是就颁发了一道命令,有扎增玛在场时,不准任何人提起悉达多的名字。当悉达多最终结束了苦行生活,精神一新地回来时,扎增玛非常高兴,一扫悉达多出家以后的愁容,吃了一顿丰盛的饭菜,精神状态也随之改观。与此同时,她腹内的孩子又休眠很长时间后,也开始逐渐长大。
  四月十五吉日,恰好月食,年纪三十六岁的悉达多王子证得成佛。也就在同一天,扎增玛在迦毗罗地方生下一个男婴,取名罗怙罗。名字中的罗怙是指一种能引起日月食的魔。罗怙罗在母亲腹中整整怀了六年。  
  为了庆祝孙子出生,净饭王举行了盛大的宴会。但是,净饭王和其他的人都猜想这孩子的父亲不是悉达多而是其他的人,因为悉达多王子离开王宫已经六年了。扎增玛听到这些议论,心中十分悲伤。她走到过去与悉达多王子娱乐的水池边,拿起王子以前练举重的石柱,把刚出生的婴儿放在上面。为了使众人相信这个孩子是悉达多所生,扎增玛作了祈祷,祈祷众人能确信这孩子是悉达多之子。她祈祷说,如果孩子确系悉达多之子,那么这块石柱放入水中就会漂浮在水面上;如果孩子不是悉达多之子,那么这块石柱和石柱上的孩子都将沉入水底。
  一番祈祷之后,扎增玛把上面放有孩子的石柱放进水池中。只见石柱非但没有沉入水中,反而随水漂流到水池的对岸。扎增玛又说,如果孩子是悉达多之子,那么,石柱上的孩子还会漂到她这过来,而且确信带着孩子的石柱漂到这边来时,在她身边还要停下来。所有在场的人目睹了这一奇迹都十分地高兴和惊叹。然后,人们把罗怙罗从水池中抱出,放到她母亲的怀里。
  此后,扎增玛的孩子得到了精心地照顾。待孩子六岁那年,净饭王请求悉达多(释迦牟尼佛)到迪毗罗来看看他们母子,释迦牟尼来了之后,罗怙罗第一次看到了他的父亲。释迦牟尼佛只在家跟父亲呆了一天,吃了一顿午饭。在另一天,释迹牟尼佛又去看他的妻妾,之所以这样做,因为他知道罗怙罗已经六岁,是到皈依佛法的时候了,此外,还要去澄清外人对扎增玛的谣言。那些妻妾们想利用释迦牟尼来看她们的机会让他返回宫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她们给罗怙罗一块糖果,让罗怙罗送给他的父亲,目的是以此来诱使释迦牟尼回心转意。释迦牟尼知道了她们的计谋,将自己显现为五百个相同的身形。尽管如此,罗怙罗还是从众多的化身中找出了父亲的真身,把糖果送给他。释迦牟尼收下了儿子送来的糖果、又回送给儿子吃了下去。
  释迦牟尼佛临行前进行了一次祈祷答谢众人。当他要走时,罗怙罗要随父亲而去,家里的人没有阻止他。
  一天,释迦牟尼佛在大弟子夏仁布导引罗怙罗进入佛籍,夏仁布遵释迦牟尼之命,导引罗怙罗进入了佛门。
  另有一次,当释迦牟尼去参观王宫时,扎增玛想出了一个让佛陀留在王宫的计谋,她和悉达多王子的其他妻妾如护魔女、香麝女及其六万随从施展出各种妖媚之态引诱释迦牟尼。她们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身上洒了香水,用各种方法施展魅力。但是,佛陀施用奇法平息了她们的欲念,这样做的结果使得除了扎增玛一人还继续深深地迷恋着释迦牟尼以外,其余的妻妾则遵循佛法,进入了五道的见道。
  经此一事,扎增玛还不死心,她又想用给佛陀奉献美食的办法让释迦牟尼回心转意。于是,扎增玛亲身准备了很多的美味食品。但释迦牟尼届时已彻底地解脱,不为美食所动,使得扎增玛让释迦牟尼还俗为王子的计谋又一次落空了。
  自此,扎增玛彻底放弃了让丈夫回心转意的念头。在极度的失望下,她从一间屋子的屋顶上跳了下来以求一死,但神通广大的释迦牟尼却救了她。此后,佛陀觉得是到妻子扎增玛皈依的时候了,就针对她的具体情况为她讲说佛法。这样,扎增玛理解了“四圣谛”从而获得了预流果。既而,扎增玛心生无限的信仰而被导入佛中。在此后的日子里,她又获得了阿罗汉果位。释迦牟尼说她是“极度克制获得解脱的女徒第一人”,扎增玛的儿子罗怙罗学习了小乘和大乘的教法,也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问佛陀,罗怙罗为什么在他母亲的肚子里怀了六年。释迦牟尼解释说这是罗怙罗前世的业力所致。罗怙罗前世为希比国王时,曾把一位圣者监禁了六天。
  一次,罗怙罗回忆起自己前世的情景,对聚集在玛法木圣湖畔的地弟子说:
  “很早以前,在我做米提里国王的时候,一位大德圣者向我走来,对我说他因盗窃而获罪,祈求我给予适当的处罚,我没有答应他的要求。但是圣者一再地祈求处罚,他说他对所作的事非常后悔,如果不予惩罚,他的心灵就不会得到平衡。于是,我就把尊者放在一个丛林里监禁了六天。这件事虽不是因我狂怒而囚禁尊者,但还是造下了恶业。作为报应,我在八大热地狱中的一地狱度过了六十年。也因此恶业,使我在母亲腹中怀了六年。”
  如此说法之后,罗怙罗尊者强调,没有任何人能脱逃前世业力的报应。在阿难陀之前,罗怙罗尊者作了三年释迦牟尼佛的个人侍卫。
  当释迦牟尼即将圆寂之时,他来到双名丛林,即上茅城(拘尸那城)或称盖吉城。罗怙罗尊者不忍心眼看着释迦牟尼圆寂,于是他就出门往东北方来到聂巴卡巴佛面前,显得异常悲痛。聂巴卡巴佛对他说,不要悲伤,应该到释迦牟尼佛身边去。又说: 
  “所有的佛都要圆寂,这是很自然的事。在释迦牟尼即将圆寂之时,你确实应该呆在你父亲身边。否则,你以后会后悔终生。”
  罗怙罗口答说:
  “在我不忍心听到他圆寂消息的情况下,如何能眼看着他圆寂呢?”
  于是,罗怙罗又来到台本佛面前,悲哭号陶。台本佛对他说:
  “不要悲伤,过去佛、现世佛和未来佛都要圆寂,释迦牟尼佛和其他的佛都已经进入没有悲苦的极乐世界,你也要努力修习以求得成佛。你,释迦牟尼之子,应该到他那儿去。释迦牟尼也很想见到你。”
  台本佛如此劝说之后,罗怙罗口答说:
  “我不忍心听到别人说释迦牟尼佛圆寂。从明天起,我们就看不见曾为我等僧侣说法、光照世界的释迦牟尼佛了。”
  台本佛又对罗怙罗说:
  “记住我的话!去到释迦牟尼面前去,不要使释迦牟尼佛做难!”
  罗怙罗没有听台本佛的劝告。但在一霎那间他却被外力送到了临死的释迦牟尼佛面前。罗怙罗极度的悲伤,放声大哭起来。
  释迦牟尼佛说:
  “罗怙罗,你不要哭,不要悲伤!到这边来!要知道,所有的聚合之物最终都要离散,各自东西,我与你是父子,假如你证得成佛,那么,你将不会再托生为他人之子。要记住多做有益于众生有情的善事,不要做任何危害众生有情的恶行。”   罗怙罗又祈求佛陀再多活些时间,佛陀说:
  “记住!万物皆不是永恒的,瞬息万变,连佛也是如此。认识了恶中真谛,就不必忧郁和悲伤,从世间万物中解脱,不必依恋。斩断世间杂念,从中寻求解脱之路。这就是我送给你的临终遗言。”
  此后,释迦牟尼佛又指示罗怙罗以及其他十五位尊者就留在此世间护卫他的教法,并以各种方式佑护、救度所有众生有情。十六尊者都答应了。
  罗怙罗和阿难陀比其他的尊者更加悲伤,因为释迦牟尼给予了他们更多地恩惠。   佛陀对近前比丘陀泥律陀、羌姆普康保、须菩提、不空王、纯陀、文殊、大肚罗汉迦旃延、忄乔梵波提、难陀、仲西杰、从弟阿难及其他一万从众说。
  “把你们的右手伸给我!”
  众比丘把手都伸了出来,释迦牟尼佛用左手握住一万比丘的手,用右手扶着罗怙罗和阿难陀,对众比丘和尊者说:
  “我要将阿难陀和罗怙罗委托给你们。”
  正在此时,空中忽然传来一阵悲声。原来是那些看到罗怙罗无限悲哀的五百比丘因极度悲伤而死去了。此刻,住在各自圣地的五百佛也以右手向释迦牟尼表示敬意。释迦牟尼佛拉起阿难陀和罗怙罗以及其他尊者的手,将他们托付与五百佛。并对五百佛说:“罗怙罗,我的儿子;阿难陀,我的侍者。我把他俩托付给你们照看。”
  五百位佛对罗怙罗和阿难陀说:
  “你们不仅完成了帮助众生的使命,还要以自身的言行帮助众生从烦恼中解脱。”
  阿难陀和罗怙罗弯膝跪了下来,祈求五百佛用其法力使释迦牟尼佛留在世间。
  五百佛劝慰他们说:
  “如此的悲痛是可以想象的,但是你们不要悲伤。如果你们二人到我等众佛的圣地丛林,我们将伸手给你们指明路径;然而,如果你们继续留在这儿,那么,我们将出现在你们面前,为你们说法。不要悲伤!”
  如此说了之后,五百佛又表示了他们对佛陀的致意。
  罗怙罗尊者的居地
  罗怙罗尊者的居地唐古特青蓝洲据说是在南瞻洲的北面。护光佛在世期间,有一座成千上万户人家的城市成了废墟。城中央一座用五种宝石建成的宫殿,也逐渐沉入水中。后来,当释迦牟尼佛在世期间,又从废墟遗址上重新出现了一座繁荣的城市,并由魔王统治。罗怙罗尊者为这些荒蛮之人说法,使得众人对尊者心生信仰,于是就把重新修复的用五种宝石所建的宫殿送给尊者作为尊者的居地。尊者接受了他们的礼物,帮助他们积累了善业。
  根据释迦牟尼佛的意旨,罗怙罗尊者没有离开人世间,他和一千一百位阿罗汉住在青蓝洲护法,传播佛陀的教法。
  第三十六章  注荼半托迦尊者——十六尊者之十一
  在灵鹫山上,
  住着尊者注荼半托迦,
  他身边有一千六百阿罗汉围绕,
  尊者手作掸定手印。
  向尊者致敬!
  注荼半托逸尊者双手作禅定手印。这个手印的含义是说所有信奉佛法的人都应该从瞬息万变的世界上各种华丽的外在物中解脱。佛徒应该遵奉修习佛法,仅此一念毫不动摇,最终获得从轮回之苦中解脱的成就。
  注茶半托迦尊者还有很多的神通和恩德,其中一部分如下述。据说众生无论处于任何的境况,只要尊者出场,他都可以获得尊者的佑护而安然无恙。例如众生处在色欲之火、敌恨之火和愚痴之火中;处在希望伤害他人的思想意念中;处在背运的时候;处在深受烦恼和痛苦折磨的时候;处在思想波动烦乱的时候;处在以异道抵触佛法的时候;以及产生误见的时候。注荼半托迦尊者还能帮助众生控制自己的感官,比如可以将痛源移开,可以摆脱意外的伤害。
  注荼半托迦尊者的生平
  注荼半托迦出生在古印度室罗伐悉底城一个婆罗门家庭。这家的妻子生有很多的孩子,但只有一个孩子活了下来。当婆罗门的妻子又一次怀孕时,她决定再次听从一个老妇人给她的劝告。在上一次,婆罗门妻子生孩子的时候,她听从了老妇人的指导,孩子才活下来了。那孩子就是后来的半托迦尊者。这次生产时,婆罗门的妻子仍按老妇人说的,给刚出生的孩子包上白布,嘴里放上融化的奶油;由一位少女将孩子抱到行人稠密的十字路口,经过僧人和婆罗门面前时要跪拜在地。又对抱孩子的少女说,如果在太阳落山的时候,这婴儿还活着,就把他带回家来;如果孩子死了,就把他丢弃。
  没想到那位抱孩子的少女非常懒,她没有走到行人稠密的十字路口,而是来到了一条小路,那条路上既看不见僧人也看不见婆罗门。就在此时,时时刻刻都在广济众生,为救济众生而创造机缘的释迦牟尼佛专程来到这条路上。少女看见了僧人,就按主人以前吩咐的活给佛陀行了礼。释迦牟尼佛祝福这个孩子说:
  “愿这个孩子长寿!愿这个孩子完成父母修法的意愿。”
  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这个孩子仍然活着,于是,少女就把他抱回家去。后来给孩子命名为注荼半托迦。
  孩子长大后,却显得非常迟钝。当有人给他教“悉达摩”的发音时,就是学不会。给他教“悉达”时,他忘了“摩”;教“摩”时,忘了前边的“悉边”。他的老师对注荼半托迦的父母说,他宁愿去教很多其他的婆罗门人家的孩子,也不愿把时间花在这一个学生身上。  
  此后,注荼半托迦的父母把两个孩子送到一位吠陀教师那里。在那儿,老师又教他念“奥玛普”几个字母,他也学不会,教师非常恼火,对他的父母说:
  “你的那一个儿子半托迦,学什么都非常快。但这个孩子学什么都学不进去,你还是另请高明吧!”
  因为注荼半托迦智力迟钝,又因为他是少女抱到小路上活下来的,所以注茶半托迦又称“拉群巴”(小路)。
  有一天,两个孩子的父亲病危在床,他对儿子半托迦说,不要为他的死难过,要好好照顾弟弟。说完后就去世了。
  后来,哥哥半托迦断绝尘缘成了僧人,弟弟的生计就艰难起来。
  一天,圣者半托迦和其他的人结伴到室罗伐悉底城去朝拜释迦牟尼佛。一大群人赶去看望半托迦一行。注荼半托迦心想:“如果这些人前去的话,我也随他们去吧。”于是也就进入人群中,恰好被哥哥半托迦看见,半托迦问注茶半托迦道:
  “你现在以什么为生呢?”
  注荼半托迦回答:
  “无以为生,生活异常艰难。”
  半托迦又问:
  “你想出家为僧吗?”
  “像我这样的愚笨之人,还能出家为僧?”注荼半托迦惊奇地问。
  因兄弟如此发问,半托迦就设法找亲弟弟注荼半托迦是否具有出家为僧的善缘的可能性。最后,他觉得弟弟表示要奉习佛法的良好愿望是否能行得通还要取决于他这个做哥哥的,于是对注荼半托迦说:
  “习学佛法不分高低种姓、贵贱和智力高下,最重要的是遵循佛陀的教义,并付诸实践。如果你真心诚意地想成为僧人,那么你就能做到。”
  注荼半托迦回答说:
  “那太好了,我真是想出家为僧。”于是,应注荼半托迦的请求,半托迦导引弟弟入了佛门,又教给他如何尊奉佛门戒律。到了一定的年龄,注荼半托迹成了一名比丘。
  此后,半托迦教给注荼半托迦如下一段经文:
  不做身之恶业、语之恶业和意之恶业;
  通晓万物皆幻变之理、寻求解脱;
  时刻警觉,不使意念失控;
  不要沾染导致你苦难的因缘。
  可是过去了三个月,虽然半托迦努力帮助他记忆,但如同强按牛头不吃草,注荼半托迦还是没有学会这段经文。
  夏日静修后的一天,半托迦带着他的弟子中最愚笨的一位,也就是弟弟注荼半托迦,来到六群比丘处,带到一个叫邬难陀的僧人面前。邬难陀让他回到启蒙导师那儿去,并让他背诵经文。听了邬难陀的话,注茶半托迦走到哥哥半托迦这边,将哥哥作为导师。半托迦认为,以他自己作导师是出于注荼半托迹的主意。转念一想,他知道提出这种要求是注荼半托迦受人指使的。他心里思谋是否应该用善言相劝的方法或者用斥骂的方法来教育注荼半托迦,最后找出最有效的方法是加以斥骂和责难。这样,半托迦拧着弟弟的脖子,把他拖到汛陀林的外边,说;
  “你是如此的愚笨,这样怎么可能成为个僧人,走吧!”
  注荼半托迦伤心地想道:
  “现在我既不是一个僧人,也不是一个婆罗门了!”于是坐在那儿哭了起来。
  其时,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知道该是他出面的时候了。于是,佛陀走到注荼半托迦跟前说:
  “注荼半托迹,你为什么哭呢?”
  “我的修法导师责骂了我。”注荼半托迦回答。
  释迦牟尼佛对他说:
  “得到圣贤的责骂比得到凡人的赞扬要好得多。”如此解说之后,佛陀告诉注荼半托逸,要他去找自己的主侍从阿难陀,让阿难陀教化他。
  可是,事实也证明阿难陀同样难以完成这个任务。他对释迦牟尼佛说:
  “上师,我侍奉您,遵循您的教法,并为众人导示佛法之路,但我教化不了注荼半托逸。”
  此后,佛陀自己向注荼半托迦说法,教给他两条戒语:
  “从尘世解脱,从污浊不纯之中解脱!”但注荼半托迹甚至连这两条戒语都记不住。
  释迦牟尼知道,注荼半托迦之所以如此愚笨,是因为前世所作恶业的报应,所以应该首先除掉这些业果,习学佛法才能奏效。释迦牟尼佛问注荼半托迦道:
  “注茶半托迦,你能洗一下众比丘穿脏的鞋吗?”
  注茶半托迦回答:
  “我能洗。”
  佛陀对他说:
  “那么你去洗一下比丘的拖鞋和布鞋。”然后,佛陀吩咐众比丘把自己的鞋交给注荼半托迦去洗,并且告诉他们在注荼半托迦洗鞋时,每位比丘教他背诵那两条戒语。众比丘依佛陀所说而行事。
  后来,当注荼半托迦熟练地记住两条戒语时,释迦牟尼佛说:
  “现在,你不必去洗鞋了,去打扫寺院殿堂,一边打扫一边默念这两条戒语。”
  打扫寺庙的活儿是没有尽头的,但注荼半托逸干得非常勤快,毫无怨言。依靠佛陀的恩泽,有一天,他上世所作的恶业被今世的善业抵销了。他一再重复着“从尘世中解脱,从污浊不纯之中解脱”,开始能念诵这条戒语了。他开始考虑佛陀讲的是内在的不洁还是外在的不洁,并且能回忆起以前哥哥教给他的一段经文。透悟了这些经文的深意之后,注荼托迦获得了圣道。最后又获得了阿罗汉位。
  愚钝之人注荼托迦成为僧人的事迹广为传播,家喻户晓。一些外道徒指责说:“乔达摩(外道徒称释迦尼)的教法据说是十分的深奥。可是,像注荼托逸之类的愚人也能在他手下成为僧人。那么,他的教法有何深奥难解之处?”
  释迦牟尼佛为了反驳外道徒的诽谤,也为了证明注荼托迦的才能,告诉阿难陀指定注荼托逸为两名比丘尼的学法导师。阿难陀即按释迦尼所言指定注荼托迦为比丘尼的导师。注荼半托迦自己也知道佛陀为什么任命的原因,就接受了任命。当两名比丘尼来到祗陀林询问谁是他们的学法导师时,口答说“半托迦”。她们问是不是说半托迦尊者,回答让两位比丘尼大吃一惊:“导师是注荼半托迦。”她们非常生气,俩人谈论说。
  “他们对待我们这样无礼,就因为我们是女子!像注荼半托迦这样的人,三个月也学不会一段经文,怎么来指导我们?况且我们已经掌握了佛陀的教法。不过且慢,我们先去看看他如何动作。”
  于是,两位比丘尼来到注荼半托迦面前,在他脚前行跪拜礼,并致问候。然后,她们要求导师为她们说法,举行每半月一次的反省仪式。注荼毕托迦给了她们完满的答复。两位比丘尼回到夏静修室后,多少有些惊奇:“注荼半托迦起码已经知道如何回答问题了。”
  其他的比丘尼很想知道谁是自己的导师,就问先来的两位比丘尼。当她们听说是注荼半托迦之后,大吃一惊,说:
  “怎么能以如此态度来蔑视我们比丘尼呢!要明白,到时候我们可不能有这样一个没有学识的人作导师!”
  十二比丘尼中一些调皮的比丘尼,匆匆忙忙地为她们的导师造了一座很高的法座,但法座四周没有设置任何可供攀登的阶梯;另外一些比丘尼则对室罗伐悉底城里的人说:
  “明天,我们的大导师将为我们说法。”
  她们还四处游说,如果人们错过了这次听导师说法的机会,他们将长期在轮回之中挣扎。这样就招引了很多的人。这些人中有一部分是出于好奇,还有一部分是为了聆听佛法。
  第二天清晨,注荼半托迦先出门化缘,然后做默祷和静修,做完之后和他的随从一道前住比丘尼的夏季静修地。当站在静修地的一些人认出注荼半托迹后,窃笑着说:
  “瞧,这就是比丘尼的导师注荼半托迦,三个月记不住一段经文的傻蛋!这些秃比丘尼骗了我们,这位傻僧也没有能力讲法,我们走吧!”
  但另有一些人心想:“让我们稍等一会,”他们就站在那里。
  当注荼半托迦看到高耸的法座时,心下思忖;这是为了表示对我的尊敬而建的高法座还是恶作剧呢?最后他明白这是恶作剧。因此,他以法力延长了他的手,如同象的长鼻子一样,把法座往下一压(其中一部分人看见了这一动作,一部分人没看见),稳稳当当坐了上去。
  注荼半托迦坐在法座上禅定半刻,然后从法座上起身,从人们的眼前消失了。他从四个方向显示了四种奇妙的法力,使座下众徒惊讶不已。注荼半托迦回到法座上之后,对比丘尼说:
  “众姐妹,我想用七天六夜的时间给大家讲解我花了三个月才记住的那段经文的奥意。”
  注荼半托迦给比丘尼详细他讲解了那段经文的深意。讲到一半的时候,所有的听众都获得了各不相同的成就,有少部分比丘尼内心涌起为了帮助众生、大济众生而求得成佛的愿望。
  激发起众比丘尼对佛法的种种热情与信仰之后,注荼半托迦回到了祗陀林。有一些比丘认为注荼半托迦也许把跟随的弟子都丢掉了。注荼半托逸将自己给比丘尼讲法的过程和种种奇妙之事给比丘们细细讲述了一遍,大家才疑忌全消。
  释迦牟尼佛把注荼半托迹说成是“改变他人观念的比丘中最杰出的一位”。
  另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和他的随从离开祗陀林到位于王舍城的竹林园丛林去。有一位名叫耆婆的医生邀请佛及弟子前去进午宴,但是不邀请注荼半托迦。第二天,当佛陀及其弟子坐下共进午宴时,释迦牟尼佛吩咐阿难陀给注荼半托迦留下一个位置。此后,佛陀就一直坐在那儿,滴水不进,也不招呼众人开饭。耆婆询问其故,释迦牟尼佛说:
  “注荼半托迦不在这儿,聚餐是不完美的。”
  耆婆回答说:“我没有邀请他来赴宴!”
  释迦牟尼佛回答说:
  “你既然邀请了我等所有僧人,注荼半托迦是我的弟子,为什么不请?快派人去请他!”
  耆婆虽然心里老大不情愿,但又不能拒绝,心里想:“我派人去请他,但不能给他很高的礼遇。”于是,他派人一名使者去叫注荼半托迦。
  当耆婆的使者到竹林园丛林时,注荼半托迦化作一千二百五十个变化身,丛林间到处都是注荼半托迦的化身,这些化身的面貌与出席午宴的僧众十分相似。使者喊了几声注荼半托迦的名字,那一千二百五十个化身一齐答应。由于认不出自己要邀请的是哪个人,耆婆的使者只好返回了。此后,释迦牟尼佛对派去的使者说,这回你要真诚地去邀请注荼半托迦。使者第二次去了之后,果然邀请到了注荼半托迦,并一道前来赴宴。
  耆婆正如他早已设想好的方案那样,给注荼半托迦送上食品时,没有表示敬意。注荼半托迦又一次施展法力,将自己的手臂如同象鼻一样伸长,抓起释迦牟尼佛用的饭钵,吃掉了里面的食物。耆婆医生看到了这一切大为惊异,连忙祈请注荼半托迦尊得饶恕自己的不敬。
  经过这一系列的事件,注荼半托迦,这位伟大的通晓佛陀教法的尊者终于名声大振。
  通过注荼半托迦的一生业绩,可以使后世僧人明白,虽然起初智力迟钝,只要心生信仰和忠诚,通过不懈地努力,最终也能获得阿罗汉果位。注荼半托迦为比丘尼说法,以及后来出乎普通众生的想象所展示出的神变法力等等,目的是为了给那些仍在无明暗境之中寻求解脱的人导示方向。
  通过注荼半托迦的例子,人们可以逐步认识到业力因缘是如何的徽妙、深奥。业力的报应是确定无疑的,一个人必须积累善业,否则就要受到上世恶业的报应。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心智水平,就可以掀掉蒙在心灵上愚鲁迟钝的纱幕。这完全要靠目己的努力,别人、甚至就是释迦牟尼佛也不能帮助你做这件事。同时,通过导师的指引,也能获得学识。一个人不能只满足于对佛陀教义的初步认识而不求精进。只有在导师的指导下,才有可能尽情地摆脱烦恼。此外,如果一个人要走上持续不断的解脱之路,获得成佛的成就,所需要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积累善业,清除上世的恶业污迹。
  后世的僧人从注荼半托迹的业绩中,还可以明白,如果一个人的行动坚定不移地遵循佛陀的教法,当然这些行动并不仅仅限于扫扫庙宇,他将会获得善业,荡涤烦恼,从而有助于他从轮回之中解脱,注荼半托迦尊者展示了很多的善业成就,并且用适合每个人的方法使众多的人皈依佛法。
  注荼半托迦尊者的居地
  注荼半托迦尊者的居地灵鹫山是一处圣迹,释迦牟尼佛曾在此讲授《般若波罗蜜多经》。在每月特定的吉日,灵鹫便飞抵此山敬献供品,进行祈祷。
  遵照释迦牟尼的意旨,注荼半托迦和一千六百名阿罗汉留在灵鹫山,护持传播佛陀的教法。
  第三十七章 宾度罗跋罗堕尊者——十六尊者之十二
  在东方胜身洲,
  住着尊者宾度罗跋罗堕,
  他身边伴随着一千位阿罗汉,
  尊者手持经书和法钵。
  向尊者致敬!
  宾度罗跋罗堕尊者手中所持的经书和法钵,据说是处于恶趣的众生献与尊者的礼物。当时,尊者为了帮助没有机缘聆听和实践佛陀教法的恶趣众生,为他们说法。说法之后,恶趣众生向尊者奉献了这两件礼物。处于恶趣的众生看到或者触摸到经书或法钵都将得到多方的援助。举例来说,由于邪念而坠入恶趣的人,看到或触摸尊者的两件标志,将会减缓所受痛苦。聋哑人、盲人、精神失常的人,或者持误见的人,经书和法钵将帮助们恢复感官、神智的正常、并可信奉佛法、弃除误见。他们还可获智慧和两种荣辱感:荣辱感一是来自害怕公众责难的心理,一是来自自我内心的反省和唯恐受到自身遣责的心理。以上是宾度罗跋罗堕应尊者授与众生的恩惠中的一部分。
  信徒看见尊者待法钵的手作禅定手印时,将获得如下的帮助:他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不同学科的渊博的知识。
  法钵就像一件大如意宝或者是宝瓶,所有看见它的人都能从法钵处满足他们的各种愿望。法钵可以帮助人们获得“七圣宝”帮助神和人获得幸福。
  对宾度罗跋罗堕静心祈祷、诚心供奉,还可获得如下的恩惠:弃除疾病、痛苦;免除国王的惩罚;防止盗贼的袭扰;增加体力和脑力;减兔贫穷的苦恼。
  宾度罗跋罗堕尊者的生平
  宾度罗跋罗堕尊者出生在王舍城国师的家中。当时宾度罗跋罗堕的父亲虽然不是国王,但实际统治了一块地方。
  后来,当宾度罗跋罗堕长大之后遇到了释迦牟尼佛,心生信仰。他发现自己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决意从这种无聊的生活中解脱。宾度罗跋罗堕由释迦牟尼佛亲自剃度成为僧人,此后又获得了阿罗汉位。
  释迦牟尼佛把宾度罗跋罗堕比作是“大狮子吼”,意思是说宾度罗跋罗堕是他所教授的弟子中最有权势的,也是最自负不凡的。
  由于宾度罗跋罗堕严格遵守十二苦行修习,特别是他每日只依靠外出化缘所得为生,因而被称为“宾度罗跋罗堕”(“宾度罗”是家族名;“跋罗堕”即藏语“索略来”,意思是“收取施舍之人”)。
  为了感谢释迦牟尼佛,宾度罗跋罗堕对佛陀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并以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大济众生、救助众生的事业中去,他设法要知道谁将是他第一个剃度出家的人。最后他发现忄乔闪毗地方的大部分人都准备皈依佛法。于是,当释迦牟尼佛来到室伐悉底进行第二十八次夏季静修时,宾度罗跋罗堕也离开王舍城到忄乔闪毗,住在属于一个名叫当列日和塘巾的大户人家的丛林中,不久,忄乔闪毗的人都听说放弃了国师的家产,成为苦行偕的尊者宾度罗跋罗堕来到此地。由于宾度罗跋罗堕名气很大,有很多人前呼后拥地前来看他。当这群人走到宾度罗跋罗堕的面前时,都跪倒在地,祈求圣者为他们说法。
  宾度罗跋罗堕尊者根据个人的心智水平为他们说法,并使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人皈依了佛法。他的弟子在听了他讲法之后,都获得了不同的成就,并在忄乔闪毗地方的一部分听众心中播下了善业的种子。此外,尊者的弟子也经常聚集在一起听尊者说法。
  有一天,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帕萨的国王邬陀夷要和他的朝廷众臣出外打猎,正好与尊者讲法的时间一致。邬陀夷国王问众人上哪里去了,回答说他们到国师的儿子、宾度罗跋罗堕尊者那里去了。并说尊者放弃了尘世的享受,不愿继承官位;放弃家产出家成为僧人,走上了善业的道路。还告诉国王,尊者就住在忄乔闪毗的当列日丛林。
  国王想起他以前曾经听说过这个人,不由对他产生了兴趣,也想去看望一下尊者,以表示自己的敬意,于是前往宾度罗跋罗堕尊者处。
  当国王到当日丛林时,宾度罗跋罗堕尊者正坐在那里。他既没有出来迎接国王,也没有在国王到他身边时从法座上起身问好,这使得邬陀夷国王很不高兴。在向尊者施常礼表示敬意之后,国王就离去了。当他走到丛林之外,又和他的大臣去打猎,并向他们叙述了这次会见的经过。众臣竭力劝慰国王,说尊者没有冒犯国王的意的。这种劝慰使得国王更加生气。
  国王从猎场返回的路上,决定再拜访一次这位尊者。他事先决定如果这位尊者再对他无礼,就砍掉他的头。
  当宾度罗跋罗堕尊者听说国王要第二次拜访的消息时,心中很是惊异,是什么原因促使国王第二次拜访呢?经过考虑尊者觉察到了国王的意图。所以,当国王来到时,尊者停止禅静,向前走了六步欢迎国王。尊者进行上述活动时,国王身上发出的耀眼光芒突然消失;国王面前的大地裂开了一道大缝。国王见状惊恐万分,开始顿悟尊者所具有的超高法力。他向尊者忏侮了自己原先的罪恶企图,跪倒在尊者脚下,祈求尊者饶恕。
  宾度罗跋罗堕尊者对国王说:
  “我可以饶恕你的邪恶意念,但你必须学会克制和忍耐。”
  邬陀夷国王害怕因自己的恶业危及生命和国家的昌盛,询问尊者有无危险。尊者回答说:
  “不必害怕!但是为了偿还我起身前行六步迎接你所造成的恶业,你的王国国力将会衰退六个月,待六个月之后才能恢复元气。假如你去除了对我的狂做和罪衍,你就不会被大地的裂缝吞噬,你身上放出的光芒将会重新出现。”
  自此,邬陀夷国王心中充满了无限的信仰,他身上失去的光芒也重新出现了,国王面前的地缝也合拢了。这一事件很快地传播开去,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知道这件事的人都在心中生起对佛法的信仰,力求从轮回之苦中解脱。
  此后的一天,邬陀夷国王又去打猎。他被一只猎物所吸引,一直追踪而去,把随行而来的大臣和仆人都甩掉了。慌乱之中突然发现自己孤身一人,四周被野兽包围,他又不知道该往何处逃生,于是心慌意乱。国王的臣仆没有找到国王,只好返回宫中去了。
  国王在荒僻野地困了六个月之后,当地的牧人们才知道这个人就是国王,他们问国王从什么地方来,怎么来到了这个地方。国王向他们讲述了事情的经过。牧人们说:“真是幸运!我们送你回王宫去。”于是,众牧人导引着国王向忄乔闪毗方向走去。
  途中,他们碰到国王的首席大臣(日贝穆增之子)和众臣正在寻找国王。众臣找到了丢失已久的国王非常高兴。国玉向他们详尽他讲述了在六个月期间发生的种种事情。首席大臣说这正是宾度罗跋罗堕尊者预言的应验。在返回王宫之前,邬陀夷国王首先去向尊者表示敬意。在尊者居处,国王向尊者及其弟子表示了七天的敬意,并为每人敬献了一套衣衫作为礼物、并祈求他们祈祷,为自己导示方向。
  后来,当释迦牟尼佛来到宾度罗跋罗堕尊者的居处当列日丛林时,国王邬陀夷作施主,为释迦牟尼佛及其所有的从众供奉衣物、食品,安排住宿,并且悉心照顾,一直供奉了一个冬天。他还给佛陀奉献了一件珍贵的丝衣,为他的每个门徒供奉了两套衣衫。
  为了聆听佛法,为了表示对尊者的敬意,邬陀夷国王经常去拜访宾度罗跋罗堕尊者。
  宾度罗跋罗堕尊者的一生及其业绩向后世之人表明:一个人无论是出生在高贵的种姓之家、富豪之门,或者说是出生在父辈高官厚禄的家庭、这些都是无用的,因为转瞬即失的奢华毫无意义。因此,一个人应该彻底抛弃尘世的享受,出家为憎,学习佛法。即:聆听佛法,理解佛法,实践修习佛法;一个人应该去除头脑中的杂念,集中精力,持之以恒地禅静于佛法;僧人不应该和尘世间住户有过多的交往;僧人受亲眷朋友的赞誉没有多大意义,而且会经常滋生病态的感情;僧人应该遵守十二苦行,以每天化缘所得为生。
  宾度罗跋罗堕尊者的居地
  尊者的居地是东方胜身洲(佛教宇宙观所说四大洲之一,位于东方)。胜身洲有一座山叫拉聂日山,山中经常有仙人出入(仙人生处),山的中央有一座奇妙的岩窟,叫生静洞。据说那里曾经住过当地一位富有的国王。国王死了之后,他手臂上的肌肉被运到此洞中,因而得此山名。“拉聂日”的意思是“手臂肉山”。这座山后来成为众仙人的居地,据说山上的岩窟因一菩萨在其中祈祷而得名。无论任何人在洞中静修,都能完全入定,因而把此洞称为“生静洞”。
  另一份文献说宾度罗跋罗堕尊者的居地是在西方牛货洲。这也许是说尊者曾在那里住过一段时间。
  根据释迦牟尼临终之前的遗言,宾度罗跋罗堕尊者没有离开人世间,他和一千名阿罗汉一起护持传播佛陀的教法。当地一位富有的国王。国王死了之后,他手臂上的肌肉被运到此洞中,因而得此山名。“拉聂日”的意思是“手臂肉山”。这座山后来成为众仙人的居地,据说山上的岩窟因一菩萨在其中祈祷而得名。无论任何人在洞中静修,都能完全入定,因而把此洞称为“生静洞”。
  另一份文献说宾度罗跋罗堕尊者的居地是在西方牛货洲。这也许是说尊者曾在那里住过一段时间。
  根据释迦牟尼临终之前的遗言,宾度罗跋罗堕尊者没有离开人世间,他和一千名阿罗汉一起护持传播佛陀的教法。
  第三十八章 半托迦尊者——十六尊者之十三
  在三十三天,
  住着尊者半托迦,
  九百名阿罗汉伴随着他,
  尊者左手持经书,右手做说法手印。
  向尊者致敬!
  半托迦尊者的标志,左手所持经书和右手说法手印意思是实现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唤起慈悲心,向众生传播佛法。
  据说看到触摸到或者知道经书内容的信徒都能够获得基于各种学科知识之上的自信力;还可以获得透悟佛法的知识。这种知识可以照亮愚痴造成的黑暗;还可以帮助信徒消除因偏离佛法所做的恶业;还能为信徒提供修习佛法的机会;提供信奉和实践大乘教法的机缘。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信徒还可以从尊者左手所持的经书获取其他的恩泽。
  对于那些看见、触摸到或者观想尊者右手说法手印的信徒,可以增长智慧;有缘听佛讲述三皈依之奥义;赋于正见,荡涤所有误见,有看见佛的机缘;在学法过程中有上师指引。信徒还可以获得如下的卓识:他们可以永远意识到瞬息万变的外物实质上是空无的、无益的,由此而生厌离之心。同时心中涌起下世早绝尘缘出家为僧的愿望,而且这个愿望可以毫无阻碍地兑现。所有希望将自己的一生献于佛法的学习、实践和观修“三宝”的人,只要崇拜半托迦尊者,向尊者祈祷,就会实现他们的愿望。
  半托迦尊者的生平
  半托迦尊者出生于古印度室罗伐悉底城一婆罗门家庭。婆罗门夫妇先前的孩子刚一出生都死去了。当婆罗门的妻子再次怀孕的时候,一想到腹中的婴儿大概和她以前生的几个孩子一样要面临厄运,她心中就充满了痛楚。一位老妇人看到她悲伤的样子就问她为什么啼哭,婆罗门妻子向者妇人叙述了她悲痛的缘由。老妇人听了以后告诉她说,当孩子即将出生时,派人去叫她,说她有办法救这个孩子的性命。
  当婆罗门妻子要生孩子的时候,她马上派人去请那位老妇人。来了以后,老妇为了驱除引起孩子病患的邪祟,把孩子用白布包好,在嘴里放上酥油,让一位年轻的女仆抱着他到一处人马繁杂的十字路口去。并告诉女仆,路上碰见僧人要表示敬意,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如果这个孩子还活着,就把他抱回家来;如果孩子死了,就把他丢弃掉。
  于是,这个女仆把婴儿抱到一处人马繁杂的十字路口。向过往的僧人和婆罗门表示了敬意,他们依次为这个孩子祝福,祝愿他日后长寿,了却他父母的心愿。然后,女仆又把婴孩抱到靠近释迦牟尼所居丛林旁的一条路上。恰在此时,佛陀走了过来,女仆便向他表示了敬意,佛陀释迦尼也为孩子祝福:“祝愿这个孩子长寿,但愿他实现父母的意愿!”
  在太阳落山的时候,婴儿还活着,女仆就把他抱回家去。孩子的父母见孩子平安无事,心里非常高兴。
  孩子长大以后,接受了传统的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成为一名教授上百名婆罗门弟子的教师和学者。
  此后的一天,半托迦正在靠近祗陀林的一棵树下教授婆罗门弟子,释迦牟尼佛的两个弟子舍利子和目犍连正好从库萨拉返回室罗伐悉底。当地的很多人都前去看望他们。半托迦问那些人干什么去,回答说要去拜访佛陀的“二胜”弟子。半托迦说: 
  “这两个人放弃了他们高贵的种姓,成了乔达摩(释迦牟尼别名)的弟子,去拜访他们,有这个必要吗?”
  他的弟子中有一位已皈依了佛法。他对半托迦说:
  “先生,您不能那么说。‘二胜’是两位大圣者,如果您得到他们的教法指导,一定会即刻心生信仰。”
  半托迦想了想学生所说的话,觉得还是有必要去探个虚实,就决定在课后找个时间去一趟。正好他的弟子都出外寻找合适的木材作祭祀式中的供品,给了池一个机会,半托迦就起身去拜访舍利子和目犍连。当他走近丛林门口时,看见门口走过来一位比丘。半托迦比丘为他讲述佛陀释迦尼的教法。比丘答应了,为他讲授业力之法,因时间紧迫,半托迦对比丘说:
  “现在没有时间再谈了,我还有事要做,况且我也不能打扰您,所以不得不和您告别,抽时间还会来的。”
  在另一次课余间歇时间,半托逸又来到丛林,碰到了上次为他讲授十二缘起支和如何从轮回之苦中解脱的那位比丘。半托迦心生信仰、向比丘表达了希望出家为僧的愿望。又补充说,像他这样有名望的人,到时候最好秘密地出家为僧。于是,比丘将他带到一个隐秘的处所,进行了出家仪式。  
  在半托迦成为比丘以后,他必须选择比丘完成的两门课程之一。一是学习佛法,一是在断除尘念之后修习佛法。半托迦同时去完成这两种课程。白天,他学习佛陀的教法,获得了基于智慧的自信力;夜晚,他实践教法,及时地获得了阿罗汉位。半托迦说:
  “我已经获得了圣者位,现在我必须到释迦牟尼佛那里去,向他表示敬意。”
  此后,半托迦和他的弟子前往室罗伐悉底,向佛陀表示了忠诚和信仰。
  为了报答释迦牟尼佛,半托迦尊者用最适合个人的方式使很多人皈依了佛法,使自己的弟子也皈依了佛法,并将他们剃度出家。
  半托迦尊者的居地
  半托迦尊者在三十三天的居地据说是三十三天神送给他的礼物。当时,半托迦遵照佛陀释迦牟尼的指示,为了在三十三天传播佛法,来到须弥山顶为众神说法。为了感谢半托迦,天神送给他一块居地作为礼物。这个居处称作“花蕊”,其渊源要追到天与非天交战的时代,天与非天作战的结果是天取得了胜利。众天神认为他们之所以取胜是因为众贤圣之人相助。为了表示感谢,众神就将最美的居处献给贤圣大德。他们在三十三天达那都城的北面一个有许多美妙去处的隐秘之地变出一座美丽的岩宫,即“花蕊宫”,把它作为礼物献给了诸贤圣。
  另据文献记载,半托迦尊者的居地是持双山(梵音译逾健达罗山,为六金山第一重山,是出现日月的山顶,有一双岩石如车轭,故名。亦称持轭山)。这可能是尊者曾在持双山居住过一段时间。
  根据释迦牟尼的意旨,半托迦尊者没有离开人世间。他和九百名阿罗汉一起住在三十三天,护持和传播佛陀的教法。
  第三十九章 那迦希尊者——斗六尊者之十四
  在翁羊山上,
  居住着尊者那迦希,
  他身边有一千二百名阿罗汉围绕,
  尊者手持法钵和禅杖。
  向尊者致敬!
  那迦希尊者的两种标志:法钵和禅杖,据说是尊者为居住在四天王天里的众神和其他善相护法神、龙传法时所得。尊者传法之后,所有的神、龙都心生信仰,为尊者奉献了很多的供品。此外,他们还给尊者奉献了很多随人意愿而任意取用  财宝的如意宝瓶。尊者收下了这些宝瓶,进行加持后将众多宝瓶变成一只法钵作为标志。无论任何人,只要看到、触摸到或者观想宝瓶,都可以获得去除心智和躯体两方面缺陷的恩泽。
  禅杖是恪守戒律的僧人所用的器具。禅杖的声响(即禅杖上的锡环的撞击声)可以把人们从愚痴中唤醒,谁听到这根禅杖的声音将医治心智方面的顽疾,从各种苦难中解脱,从愚痴引起的痛苦中解脱,并可产生对“三宝”的执着信仰。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人们还可以从尊者处获取其他的恩泽和成就。
  那迦希尊者的生平
  那迦希尊者出生在北印度色玛地方一王室家庭。他长大以后,必将承袭王位。但是这位王子明白国王这个位置必然与战争、税收、制订法律等一系列的世间暴力及琐事相联。于是,王子放弃了继承王位的权力,来到释迦牟尼佛面前偿还他过去所做的恶业,请求佛陀导引他出家为僧。释迦牟尼佛很兴地答应了那迦希提出的要求,剃度他出家为僧。这样,王子就成了僧人。有一些文献记载了释迦牟尼佛五十五岁时剃度那迦希的情形。
  那迦希成为僧人之后,深入全面地学习“三藏”,及时地获得了阿罗汉位。释迦牟尼佛称赞他为“断绝尘缘的弟子中最好的一位”。为了报答释迦牟尼佛,尊者希望以他的能力所及做一些使佛陀最为快慰的事,也就是传播佛陀的教法,帮助他人。于是,尊者来到四天王天,即六欲天第一重天。那迦希来到此层天后,向天神讲授了佛法,众天神聆听了佛法,从而信奉佛法、皈依了“三宝”。
  那迦希尊者的业绩为后世树立了这样一个典范:他向我们展示了财宝、荣华和权力以及作为王子的荣耀都是微不足道的;相反,它们蕴含了极大的危险。这犹如在毒蛇鼓涨的蛇头阴影下小憩,或者用舌头去舔抹在剑刃上的蜂蜜、充满了危险。
  尊者告诫我们,一个人过去无论犯了多大的罪孽,只要皈依“三宝”,忏悔过失并力求补过,就可以驱除罪愆、净化灵魂。   
  通过上述的方法和其他善业功德,尊者引导众多弟子走上了至善之路。
  那迦希尊者的居地
  尊者的居地翁羊山据说是王舍城的主山。翁羊山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在这里住过的一位圣贤。当时,这位圣贤得到梵天神的帮助,找到了一处静修地。静修地是一座山,山上有一块宽阔的、非常平坦的山坡地,故称“翁羊”(藏语音译,意思是“宽广的平面”)。另有一份文献说那迦希尊者的居地是在白顶山,这到底是翁羊山的异名,还是另一座山名,不得其详。
  根据释迦牟尼佛的意旨,那迦希没有离开人世间。他和一千二百名阿罗汉一起住在翁羊山,护持和传播佛陀的教法。
  第四十章 苏频陀尊者——十六尊者之十五
  在比呼拉山,
  住着尊者苏频陀,
  他身边伴随着一千四百名阿罗汉,
  尊者双手持经书。
  向尊者致敬!
  苏频陀尊者的标志是拿在手里的经书。经书的意思是遵照释迦牟尼佛的旨意传播他的教法,以各种方法矢志不移地帮助别人,对别人要有慈悲之心,帮助别人的一个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给他们讲说佛法,当讲述“三藏”时,经书所代表的就是苏频陀尊者对此的权威阐述。
  据说每个看见或者触摸到经书的人都将获得尊者的佑助,帮助他获得艺术和各门学科方面的知识;给予他克服人间苦难的见识和勇气;并能使之成为一名教法的向导;成为具有高深智慧的天才;成为佛的心腹弟子。除此之外.还可以从苏频陀尊者处获得其它的恩惠。
  苏频陀尊者的生平
  古印度洛玛中地方有一户叫甲盖吉阿恰巾的人家邀请释迦牟尼佛前去讲法。佛陀讲法之后使很多人皈依了佛门。洛玛中地方还有一富户,他和一位与自己种姓相同的女子结婚,与她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在佛陀赴请后不久,富户的妻子怀孕了,足月后生下一个儿子。可是刚生下的婴儿全身疮疤,从疮疤口上流出很多的脓血,散发出一种恶臭。见此情景,夫妇俩非常害怕。富户利用自己的身份和钱财,请了很多的医生和术上、想方设法为儿子治病,并请人精心护理病儿。为了治病,富户不惜破费钱财,但这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的。因为婴儿的病根是他上世所造的恶业。
  这个孩子的身体总是用布包严,以便不让外人看到他身上的疮疤,因而起名叫“苏频陀”(意思是“隐形”)。
  有一天,苏频陀的一些朋友来访,这些朋友和苏频陀年纪相仿,经常到室罗伐悉底城。他们对苏频陀的父亲说,室罗伐悉底地方有很多的名医和珍贵的药材,如果把苏频陀送到那里,就有可能治好他的病。苏频陀的父亲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派了一些年轻人带上充足的吃用盘缠和仆从与苏频陀一道前往室罗伐悉底。到了室罗伐悉底之后,虽然有种种的便利条件,做了尽可能做的努力,还是未能治好苏频陀的病。因为这病是前世恶业的报应。
  此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苏频陀来到了抵陀林,在那儿看见至善至美的完人释迦牟尼佛。他心中很是惊奇,就给佛陀行鞠躬礼表示敬意。释迦牟尼佛立即知道了苏频陀身心两方面的痛苦,就针对他的情况为苏频陀讲法。讲法之后,苏频陀即刻透悟了五蕴(色、受、想、行、识)的短暂,出家成了僧人。以后他及时地获得了阿罗汉果位。苏频陀的朋友们也聆听了佛法,获得了透晓一切知识的成就。弃绝尘缘,出家成了僧人。
  一次,佛陀的比丘弟子询问佛陀有关苏频陀尊者的事情,询问遭受了如此绵延不断的痛苦,而且浑身恶臭,无法见人的苏频陀,为何获得了如上的智慧,出家成了僧人,并无可置疑地获得了阿罗汉果位。众比丘弟子想知道是上世的什么业力使苏频获得了如此的恩惠。
  释迦牟尼佛解说道:
  “无论苏频陀在上世积累了什么样的业力,在今世都一定要得到报应,没有任何人能够逃脱他自己种下的业果的报应。无生命的四大元素(土、水、火、风)不能使这些业果成熟,只有那些具有形体和心智,形成‘五蕴’的众生有情才能使业果瓜熟蒂落。让我们来看苏频陀过去某一世的情形,便会对业力之法有更深的理解。
  当苏频陀某一世在波罗奈斯当商人时,与另一位商人互有仇恨。苏频陀给当地国王送了很多的礼物,赢得了国王的宠幸。他在国王面前说那位商人犯有罪行,请求国王允许他对其予以严惩,国王答应了他的要求。于是,苏频陀派人去叫那位商人,当对方赶来,却遭到了一顿鞭笞,商人被鞭笞的伤口流出了鲜血,苏频陀还指使人把毒药粉未揉到对方流血的伤口处,让他遭受更大的痛苦。商人全身溃烂,流出了脓水。商人的朋友知道了这个悲惨的消息,都赶来安慰他,照顾看护他。
  那位被打的商人后来弃绝尘缘,出家成了一名僧人。他没有上师的指引,独自修习,成了一名独觉佛。
  此后,这位独觉佛考虑到以前鞭笞他的商人苏频陀因为恶行将导致恶业,决定到他那里去,希望对方能够悔改过错,忏悔补过。为了帮助苏频陀,独觉佛决定出现在他面前,于是,独觉佛在空中飞行并展示了诸多的奇迹。苏频陀商人和普通众生一样,见此情景内心充满了敬畏之情,从而心生信仰。他跪倒在独觉佛面前,忏悔了他过去对独觉佛的冒犯所造成的恶业,祈请得到佛的宽恕。然后,苏频陀商人向独觉佛贡献了食品、饮料、衣物等等作为供品,并且进行了诚心悔罪的祈祷。上世那位有恶业的苏频陀商人就是今世的苏频陀尊者。因为他用鞭子打别人造下了恶业,所以苏频陀自商人之后的五百次转生中都无一例外地毙于鞭笞之下。即使到了这一世,因为所造的恶业,还是遭受了皮肉之苦。
  后来,当护光佛在世期间,苏频陀和他的朋友们皈依了佛门。由于他格守戒律,所以在今世获得了阿果汉果位。
  注意!业力的报应之法是牢固而无情的。”释逸牟尼佛最后这样说。
  从苏频陀尊者的经历我们可以知道业力报应法则的无情;还可以发现无论从永久或短暂两方面来看,佛陀的教法都是完美无缺的。
  苏频陀尊者的居地
  苏频陀尊者据说是住在比呼拉一个叫住生狮洞的岩窟内。另一份文献说尊者的居地是日沃帕吉阿丹山。这可能是比呼拉山的另一种叫法;或者是尊者曾在那里住过一段时间。
  根据释迦牟尼的旨意,苏频陀尊者没有离开人世间,和一千四百名阿罗汉伴从一起住在比呼拉山,护持和传播佛陀的教法。
  第四十一章 阿秘特尊者——十六尊者之十六
  在冈底斯雪山之上。
  住着尊者阿秘特,
  他身边伴随着一千名阿罗汉,
  尊者双手持菩提佛塔。
  向尊者致敬!
  阿秘特尊者的标志菩提佛塔,据说是尊者到须弥山北面的罗刹居地去时由释迦牟尼佛赠给他的。佛陀给尊者菩提佛塔的目的是帮助阿秘特进入罗刹境时攘除罗刹的魔力,制服罗刹。尊者到罗刹境后,为众罗刹说法,使得众罗刹及其子女从轮回之苦中解脱。
  据说任何看见、触摸到或者观想菩提佛塔的人都会满足自己的意愿。信徒可以获得“三学”成就;可以获得吉运、善德和幸福;清除由于罪孽所积的恶业。除以上所说的之外,还可以从阿秘特尊者处获得其它的恩惠。
  阿秘特尊者的生平
  阿秘特尊者出生在古印度王舍城一,富裕而具有很高声望,属于帕萨家族的婆罗门家庭。他的父亲叫比黎达苏旺,娶同一一种姓的女子为妻。一日,妻子生下了一个男孩。这孩子非常的漂亮,见到孩子的人没有不夸赞孩子漂亮的,因而取名叫苏秘特(意思是“无比的”)。孩子出生时举行了盛大的谢神仪式,为穷众发放了布施,每个参加仪式的人都得到了一份。
  孩子长大以后,性情谦和,招人喜爱、对众生有着无比的慈悲心,并成了一位通晓吠陀经典和各科知识的学者。
  有一天,阿秘特碰到了释迦牟尼佛,出于敬仰,他请求佛陀导引他进入佛门。释迦牟尼随即剃度他出家,使阿秘特成了一名僧人,阿秘特悉心钻研,修习“三藏”,及时获得了阿罗汉位。
  具有无比慈悲心的阿秘特尊者用超乎我们想象的诸多奇技和多种适宜的方法使他的弟子皈依佛法。释迦牟尼佛赞扬他说:
  “阿秘特是我的弟子中慈悲心最大的”
  此后的一天,阿秘特看见自己的外甥学习外道经典,就对他姐夫说:
  “我的外甥学的是什么经典?”
  姐夫回答:
  “一些外道经文。”
  河秘特尊者说:
  “从暂前的角度来看,外道的经典难以掌握;若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这些经典没有永久的价值。他甚至不能使众生摆脱轮回。相反,佛陀的经典对初学者也是至善完美的,对他们来说进一步地研习佛法就为获得成佛的成就奠定了基础。你为什么不让孩子学习佛陀的教法?”  
  姐夫回答道:
  “可是有谁能教他们学习佛法呢?”
  听了姐夫的这番话,阿秘特尊者建议说由他来教外甥学法。此后。姐夫便给孩子穿上很好的衣服、戴上装饰。每天派仆人送孩子到竹林园丛林去听阿秘特尊者说法。
  恰在此时,一些强盗发现一个装饰华丽的孩子每天往来于竹林园,就决定进行抢劫。他们认为:
  “如果我们劫持了这个孩子及其仆从,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的父母会认为孩子和阿秘特在一起,而阿秘特又会认为孩子是在家中没来。我们就可在中间坐收渔利。”
  于是,这些强盗隐藏在竹林园和王舍城之间的路上等待那个孩子到来。当阿秘特的外甥一行过来后,这帮强盗就劫持了他,但是孩子的仆人却逃脱了,他对孩子的父亲说。
  “主人,您的儿子让强盗给劫持了。赶快把他救回来吧!”
  于是,孩子的父亲来到当地的国王影坚王面前,告诉了他儿子被劫持的事,祈求国王想办法救孩子出来。国王叫来自己的儿子阿阇世,要他立即出发,要么找回被劫持的孩子;要么将强盗逮捕归案。但是,王子阿阇世因为嫉忌孩子的父亲,就故意拖延时间,不马上出发。
  与此同时,阿秘特尊者的信徒、众善神告知阿秘特,说他的外甥被绑架要赶紧去救他。阿秘待听到消息后,决定采取行动。他想,从目前来看,由于父亲和儿子的分离,他们会感到极度的痛苦。从长远来看,这次事件还会给那些信仰外道的人提供一个讥笑佛徒的口实。信徒由此心生恐惧,在谁还敢到竹林园来?
  “我必须以神变法力救出他!”阿秘特尊者这样想。
  于是,尊者以神变法力将自己隐藏在盗贼即将劫持孩子外逃使用的一只小船内,并施用法力使小船纹丝不动。这些盗贼不知是什么原因驶小船不动,后来在小船边上看见了尊者。他们问尊者为什么跟他们为难,向他们挑战。尊者回答说:
  “我是因为你们的恶行才向你们挑战的。如果不是我今天施用法力救出这个孩子,那么你们的罪恶企图就会得逞、你们难道没有意识到自己所犯的罪恶吗?”
  这样说了之后,盗贼马上放了劫持的孩子,祈求尊者放他们回去,尊者答应了。随后,为了让孩子的父母放心,尊者派人把孩子送回家去。   
  在孩子回家的路上,碰到了正要领兵出发营救他们的王子阿阇世。阿阇世问孩子要到哪里去,回答说他是被强盗劫持的孩子,已被阿秘特尊者救出,现在正要往竹林园方向去。听了这番话,阿阇世心中充满了对尊者的钦佩,对尊者的神变法力无比折服。他说:
  “我们和这样一位佑助众生的尊者同住在一块土地上,是如何的幸运啊!”
  大家兴高采烈,结伴回到了家中。
  另有一次,当影坚王看见尊者在修缮自己居住的庙宇,就问他。
  “尊者,你怎么亲自动手修缮庙宇?”
  阿秘特尊者回答:
  “假如我等出家的僧人不干自己的事情,有谁替我们干呢?”
  国王说要为他派一些仆人来干,尊者拒绝了。他说:
  “我自己早以弃绝了仆从的侍奉,怎么再一次使用下人呢?”
  此后,国王要为僧众配备一些仆从,阿秘特尊者要他得到释迦牟尼佛的首肯后,才可以这样做。佛陀答应了影坚王的请求,于是阿秘特就留下了国王派来的仆从。
  这样。侍奉国王的仆从和侍奉僧众的仆从就逐渐公开了。人们将此事告知佛陀,释迦牟尼允许僧众的仆从在王舍城和竹林园之间以听力可及的距离为度,建造僧人居处。国王的大臣将此事告示于全体国民。于是,这些僧仆都在特定的地点建造居处,并住在那儿。
  一天夜里,有一队强盗要去抢窃僧仆的居室。阿秘特尊者的信徒,善相护法神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尊者。
  尊者想:
  “如果这些僧仆被抢劫,不仅使他们遭受失去财产的痛苦,那些外道徒也会幸灾乐祸;佛徒看到这个情景,也不会信奉佛法。”
  如此考虑之后,尊者决定阻止盗贼抢窃,他用神变法力变出了一道很厚的围墙,围住了僧仆的住处。当那些强盗试图把盗来的东西拿出去时,就是找不到出去的通路。可是,强盗们发现,如果把偷的东西放下,那么,挡在他们面前的墙就消失了,人也可以走脱。他们带着赃物六次外逃,结果都失败了。最后,强盗们认为这道墙壁一定是佑护僧仆的圣贤大德以其巨大的法力设置的。大家一商议,决定还是丢下赃物只身逃走。
  僧仆们知道失盗之事的经过后,发现他们丢失的物品都堆放在一处。大家非常高兴,各自领回了失物。后来,他们得知是由于阿秘特尊者的佑助才没有使财物被窃的原委,心中充满了对尊者的感激之情。从此,尊者的名声也传遍了印度六大邦的每一个角落。如上所述,尊者施用超乎常人想象的神变法力帮助了众僧仆。
  阿秘特尊者的一生向我们表明:对于佛陀的教法来说,一个人的出生和种姓等级是无关紧要的,最重要的是实践佛陀的教法。阿秘特尊者强调,慈悲心、同情心是进入佛法大门的钥匙。因此,尊者告诫他的弟子要尽力帮助所有众生。
  阿秘特尊者的居地
  阿秘特尊者的居地冈底斯山,据说是在仁沃岗中的香跋拉山附近,位于印度的北部,为“二十四境”之一。人们传说尊者就住在此山一个叫做“大宝生处”的山洞里。
  根据释迦牟尼佛的意旨,阿秘特尊者没有离开人世间,他和一千名阿罗汉一起住在冈底斯山,护持和传播佛陀的教法。
  第四十二章 居士羯摩札拉
  居士褐摩札拉,
  长长的头发盘在头上如花冠。
  背负经书一册,
  坐在无量光佛面前,
  居士手持佛子和宝瓶。
  向羯摩札拉致敬! 
  居士羯摩札拉是一位在家俗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十六尊者的侍仆。据说他拥有超凡的奇妙法力,无限的谋略,自然而威严的神情和高深的智慧,羯摩札拉严格修习佛法,拥有渊博的知识。释迦牟尼佛曾预示阿难陀,居士羯摩札拉将从北印度的具详王宫而来安慰一些信仰佛法的人,其中有信徒也有施主,他们害怕在释迦牟尼佛死了之后,佛法将会衰微,他们的上师也将不和他们在一起。针对如上情况,羯摩札拉说:
  “佛陀的教法仍会和我们在一起,你们不必生疑和害怕。相反,你们要努力掌握尚未理解的佛法,要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所及获取更高的成就。”说了这番安抚和鼓励的话后,羯摩札拉将他们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并且传播了佛法。
  在释迦牟尼佛在世期间,观世音是佛陀的一位主要弟子,后来成了菩萨。观世音给予众僧以极大的帮助,而且为了帮助更多的佛徒,观世音变幻出很多的身形,以致于人们数不清他的观身数量。
  人们认为观世音曾变作吐著时期的诸法王的身形在藏地传播佛法。后来,由于藏传佛教内部开始腐败、观世音菩萨又变为仲顿巴(胜生),在阿底峡进入卫藏之后,成了阿底峡尊者的弟子。由于阿底峡尊者宣讲佛法,对藏传佛教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使之成为如同不含杂质的纯金一样的正传佛法。
  在宗教绘画中,位于居士羯摩札拉前方的是无量光佛。羯摩札拉每天要听取无量光佛的指示。
  人们相信十六尊者在未来佛即弥勒佛(强巴佛)到来之前要一直住在人间护持传播佛陀的教法,居士羯摩札拉的任务是侍奉十六尊者。在宗教艺术造像中,常常把他描绘成背负经书的虔诚信徒。张开的华盖表示对经典的敬意。
  羯摩札拉的右边画的是一只虎。虎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十六尊者应唐肃宗的邀请访问大唐的时候。在十六尊者仿问期间,尊者进行夏季静修,还经常去哈拉辛山,由于这座山上有很多伤人的猛兽,居士羯摩札拉施用法力,从自己的右膝处生出一只猛虎保卫尊者免受其他野兽的攻击。因而在造像中就把虎画在居上羯摩札拉的右侧。
  羯摩札拉手里的拂子是表示居士侍奉十六尊者,例如用拂子给尊者扇凉。宝瓶是为尊者准备的净水瓶,包括居士为尊者净脚和以如净水之心侍奉尊者。
  居上羯札拉手中的室瓶和拂子内在的含义是象征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他的同情怜悯心给那些处在热地狱之中的人带来了凉爽,正如净水洗去人们心灵的污垢一般,宝瓶所盛之物表示观世音菩萨慈悲心如净水般纯洁,有无比的效力。
  第四十三章 汉地和尚
  据唐肃宗派人送给十六尊者邀请他们访问大唐的信件记载,和尚就是送信的使者。汉语“和尚”一词的意思是僧人。在邀请信的结尾,唐肃宗祈请十六尊者到大唐来,并预祝他们一路平安。信中还说送信的和尚会确保尊者的路途安全。
  有关这位和尚详细的情况我不太了解,查阅涉及十六尊者的各种文献都没有发现更多的材料,也没有听到有关的传说。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信中提到了和尚信使,可以认定他就是唐肃宗派去的信使。
  作为宗教艺术造像中的十六尊者群像,包括释迦牟尼、四大天王、居士羯摩札拉和和尚。艺术造像中有关和尚的内容包括和尚带领十六尊者进入大唐汉境的情景。但有一点需要注意,信徒对十六尊者所作的崇拜和祈祷,不是针对和尚而发的。作为一名不具备超常法力与法物的普通僧人,要受到人们的崇拜和祈供是不可想象的。
  这位和尚的形相与被西方人所知的笑面佛——汉地宗教艺术中所绘形体丰满、面带微笑的佛——的形相完全一致。
  在西藏宗教艺术造像中,汉地僧人的形相也极为常见,人们称之为“和尚”。实际上这个名称有二层意思,即僧使和笑面佛,或者说和尚和笑面佛这两个名称是指同一个人。具体情形还有待于考订。
  第四十四章 四大天王
  护国天王和增长天王,
  广目天王与多闻天王,
  每位天王都是一方的导师,
  护持东西南北四大方。
  向四大天王致敬!
  根据通行的说法,四大天王的标志如下所述: 
  护国天王具有“听毒”,也就是说当声音传到他的耳朵里时,发声的声源便会受到伤害。护国天王为了不听任何的声音,避免伤害众生,经常地弹奏抱在自己手中的琵琶;为了同样的目的,护国天王还用头盔把耳朵盖严实。护国天王演奏琵琶,还因为他是天界乐师乾达婆之主,要努力演奏美妙的音乐。
  增长天王具有“触毒”。为了防止接触他的人受到伤害,增长天王手持利剑。增长天王是南方,即阎王所居之方的守护神,增长天王用此剑保护走上善道的众生不再堕人阎王之手。
  广目天王具有“看毒”。为了防止眼睛看到别人引起伤害,广目天王总是注视着双手抱着的佛塔。广目天王最早还化身大鹏,是众龙的镇主,直到今日,众龙还伴绕天王,右臂上缠一条大蟒。
  多闻天王具有“口雾之毒”,所以这位天王总是紧闭嘴巴。他是护北方天王,是那些护持佛法的巨富夜叉的统领,可以满足人们心智和物质财富两方面的要求。多闻天王右手持能满足一切愿望的“胜幢”(胜利旗帜);左手持能喷出珍宝的猫鼬(银鼠)。
  宗教艺术造像中的四大天王都身着王室盛装,穿勇士铠甲,呈站立姿势,表示他们将随时去佑护佛陀的教法。每位天王的周围都有一圈火焰,代表可以捣毁内外之敌的智慧与机敏。但有时候,四大天王也呈王者坐姿,即呈坐相。
  四大天王经常和十六尊者归入一个组内,这是因为十六尊者是佛陀教法的主要依持宏扬者,而四大天王是佛陀教法的主要保护者,因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四大天王画在寺院殿堂通道两边的墙上。
  当四大天王皈依佛陀的教法之后,他们就承担了护持四方佛法的任务。有关四大天王如何接近佛法,如何成为佛陀虔诚的弟子的过程,还有如下一段故事。
  在太博湖畔,住着两位仙人,一位名叫盖尼普,一位名叫日沃。两位仙人都是具有五类先知的圣人,每位仙人各有五百弟子。释迦牟尼佛认为已到使二仙皈依的时候了。他知道,如果他去给住在太博湖边的四大无王说法,那么,住在湖畔的二仙也必然对佛陀产生信仰之心。当释迦牟尼佛正准备如此行动的时候,四大天王得益于佛陀的恩惠,知道了佛陀的意图。所以,他们每个人都立即派遣了大量的仆从,多闻天王又派了他所辖的夜叉五娱相助为佛陀及弟子准备讲经道场。夜叉五娱等在道场上洒了净水,铺满了鲜花花瓣,然后又跟随仙人盖尼普及日沃,保护二仙免受人鬼的伤害。
  仙人盖尼普没有注意到这些人的行动,但他看到自己和同伴日沃被人跟随和监视,盖尼普问跟在身后的仆人发生了什么事,回答说那些人正在准备上师说法的坛场,这位仙人误把“上师”当成是自己的称呼,就问:
  “是为我准备的吗?”
  回答说:“不是。是为释迦牟尼佛准备的。”
  “为什么这帮人跟着我呢?仙人问。
  “那是保护您免受伤害。”仆人回答。
  仙人又问:
  “你们就照顾我一个人,怎么不去照看释迦牟尼佛?”
  众仆回答说他们不必去照看佛陀,因为佛陀可以去除所有的灾难。同时,佛陀自己也一再强调,应该去照顾其他的众生。听了他们的话,盖尼普仙人得出这样的结论:既然这些仆人、助手如此尊敬他们提到的这位释迦牟尼,那么这一定是位拥有巨大法力的人。
  当一切准备就绪之后,释迦牟尼来到太博湖畔,坐在早已为他准备好的座位上。
  此后,东方护国天王及其从众乾达婆乐师首先来听法,他们抛撒了很多芬芳的鲜花,向佛陀表示敬意。然后坐在东方一侧,脸对着释迦牟尼佛。
  随后,南方增长天王和他的随从,众多的鸠盘茶(大海中一种似人的夜叉鬼怪,头上生有各种动物的头。肘部、膝盖、耳轮都长有发状肉丝)来到湖畔听法。他们敬奉了很多珠宝作为供品,向佛陀表示了敬意。然后坐在南方一侧,面向佛陀。
  接下来是西方广目天王。他和他的伴从,成千上万的龙一起来到湖畔听佛陀说法。他们敬奉了珍珠作为供品,向佛陀表示了敬意。然后坐在西方,面向佛陀。
  最后是北方多闻天王和随从夜叉到猢畔听法。他们供奉了金银作为供品,向佛陀表示了敬意。然后坐在北方,面朝佛陀。
  四大天王及其随从到齐之后,他们对佛陀释迦牟尼进行了崇拜仪礼,并表示了对佛陀虔诚的信仰。佛陀则根据他们个人的心智水平,讲授了适宜的佛法。佛陀讲法时,将经文变成众天王自己的语言讲给他们,使得四大天王全部领悟了佛陀讲述的意旨所在,全部皈依了释迎牟尼佛,接受了佛陀的教义。
  当时,一些和佛陀在一起的比丘看到他们的上师释迦牟尼佛给四大天王讲授佛法;又看见释迦牟尼佛的话到了四大天王那里就如同四大天王自己说出来的一样:也看见众天王完全领悟了佛陀讲授的内容。他们问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四大天王总是为佛陀带来快乐,为什么四大天王中护国天王和增长天王出生在“中域”,而广目天王和多闻天王却出生在“外域”?
  释迦牟尼佛向众比丘解释了其中的缘由:
  佛说:“在护光佛在世期间,有两条龙,一条叫‘卫’,另一条叫‘卫钦’。这两条龙经常受到两只叫做‘妙音’(也叫佐丹)和‘小音’(也叫米帝央)的大鹏鸟的威胁,两条龙害怕受到大鹏鸟的攻击,只好住在海底深处。
  后来,二条龙心生信仰,皈依了护光佛,接受了护光佛所传的佛法。所以,二龙有了抵御大鹏鸟攻击的法力,就不再受到威胁和伤害了。这样,二龙就浮出水面,过着无忧无虑的悠闲日子,可是,当二只大鹏鸟看见二条龙时,企图再次伤害,但种种攻击皆无损于二龙。大鹏鸟非常惊奇,就问二条龙说:
  ‘先前,你等二龙非常害怕我们,经常躲在海底,可现在我们怎么也伤害不了你们,你们照样过得悠闲自在,这是怎么回事?’
  二龙向大鹏鸟叙说了他们信仰护光佛并皈依于他,由于持守戒律,遵奉教法,因而获得了不被外力伤害的法力。大鹏鸟问这位佛是个什么样的人,二龙向他们讲述了护光佛的为人,并大加赞扬,使得两只大鹏鸟也心生信仰,试图皈依护光佛,遵奉佛法,
  从那以后,两条龙和两只大鹏鸟成了密不可分的好朋友。由于遵循戒律,严格奉行佛法,到了他们临死的那一天都皈依了‘三室’。在将死之时,二龙二鸟祈祷说:
  ‘护光佛曾对婆罗门凯鸟上师预言,此后将有二世佛释迦牟尼佛出世,我们在今世遵循护光佛的教法,皈依护光佛,听从护光佛的导引。但愿我们所积的这些善业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快乐之源,但愿我们总是实现佛陀的意愿,成为四方的天神。’
  他们的愿望都实现了,两条龙就是现在的护国天王和增长天王;两只大鹏鸟就是今天的广目天王和多闻天王。”
  在释迦牟尼佛为四大天王讲授佛法之后,又为众比丘讲述了四大天王的由来。仙人盖尼普正好坐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听见了佛陀所说的一切,心中生起了无限的信仰。他走上前去,向佛陀表示了敬意。并为了更好地聆听佛法,坐在佛陀的面前。释迦牟尼佛根据仙人的心智水平,为他讲授了适宜的佛法。由于听取了佛陀的这次讲法,仙人便获得了不还果。此后,盖尼普仙人奉劝他的同伴日沃仙人信仰释迦牟尼。不久,日沃仙人也皈依了释迦牟尼佛,成为一名僧人,后来获得了阿罗汉位。盖尼普也成了僧人,两位仙人的所有弟子也皈依了佛法。
  四大天王根据他们上世的祈祷,托生于释迦牟尼佛在世的年间护持佛陀的教法。他们对释迎牟尼说: 
  “我等四大天王,信奉实践您的教法,并且自始自终将您的教法传播给别人,让他们皈依到坐下听您说法的行列中来。”
  四大天王进一步他说:
  “我等四大天王,二十八夜叉之主还有成千上万的夜叉都生有神眼,用此神眼我们看见警戒护持四大方。因为这个缘故,我等四大天王又称为‘世界卫士’。”
  四大天王尊敬和爱戴佛陀的教法,在每月的初八、十四和十五,他们在四大方漫游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从空中观看僧人和佛法的信徒是不是在力求精进,无论他们在什么地方都躲不过四大天王的眼睛。四大天王还察看僧人是否遵奉戒律;并去拜访一些佛法造诣深厚、严守戒律的比丘;守护那些严格修习佛法,保护佛法、传播佛法的僧众。此外,四大天王还保护所有的众生,不论他是国王还是平民,只要他们遵奉佛法、趋于善趣,哪怕只是遵循和修习一句佛经,都将受到四大天王的佑护。
  在佛陀讲法的过程中,佛陀曾谈到他给四大天王讲法的尺度和他们接受佛法的方式,特别是讲授密乘教义的过程中,当佛陀阐释密乘文殊根本坛城时,向四大天王传授了进入此坛城的仪式,而且解释了修炼坛城的方法。同时,释迦牟尼佛导引四大天王进入不空罥索形庄严坛城,金刚手上明坛城以及其他坛城。在修习密乘的过程中,四大天王承担了护持大乘密宗的任条。
  为了在今世间展示和完成十二业行,当释迦牟尼佛还在母腹之中时,四大天王就每天晚上来到佛母住处,环绕着佛母,对腹中的佛陀表示深深的敬意。无论佛母走到哪里,四大天王都从各个方面密切注视着她,释迦牟尼出生之后,作为王子悉达多(义成)住在王宫内。四大天王经常崇拜王子,对他表示敬意。此后,当释迦牟尼王子出家,成为苦行僧时,四大天王扶持释迦牟尼前行,使之行路如飞。在释迦牟尼证得成佛时,每位天王给他奉献了一只用宝石做成的化缘法钵作为礼物。佛陀收下了四大天王的礼品,用法力把它们变成一只法钵。除了上面谈到的以外,四大天王还在很多方面侍奉释迦牟尼。
  四大天王的居地
  四大无王的居地各如下述:
  守护东方的护国天王,乾达婆乐师之王,住在域科松城;
  守护南方的增长天王,鸠盘荼之王,居住在帕巴杰城;
  守护西方的广目天王,众龙之王,居住在那错苏城;
  守护北方的多闻天王,夜叉之王,居住在杨柳宫城。
  四大天王所居各城位于七金山(即围绕须弥山的七轮围山)的第一重山,称作持双山,其高度与须弥山的第四阶梯相同。
  多闻天王
  我们再对守护北方的多闻天王,即四大天王中最著名的一位的情况做进一步的叙述。这位天王又叫“歇息者”,也称“恶身”。
  从前,有一位名叫岗布的圣者有一个儿子。因其学识渊博,人们叫他南芒托保,意思是“多闻广识”。南芒托保娶了一位名叫“载玛”(美女)的夜叉女。婚后生下一子,名“多闻子”,意思是“南芒托保(多闻)之子”。多闻子娶了安止龙王的女儿梅朵(花)为妻。龙女梅朵带的嫁妆有一件如意宝,还有一只用各种金银珍宝制成的戒指,因此多闻子夫妇拥有无比的财富。多闻子后来成为章劳巾宫中夜叉之主,成为守护北方的天王。他同时还是金刚手恰那多吉的保护神。
  多闻天王在过去的某一世中,即无量护佛在世期间名叫丹巴达瓦,他向无量护佛敬奉了一件用六种宝石制成的华盖。丹巴达瓦皈依佛法之时,承担了传播无量护佛教法的任务。丹巴达瓦祈祷他能尽快地证得成佛,后来这个愿望实现了,成了多宝菩萨。这位菩萨旨在帮助所有的穷人和落难众生,为此他经常化身为巨富夜叉,成了北方的守护神。
  当四大天王担负了护持和传播佛法的责任后,多闻天王及其随从对释迦牟尼说: 
  “薄伽梵,那些修习我们制定的教法的人必须为金刚手恰那多吉和夜叉制作‘三白’——奶酪、奶汁和酥油——供品。他们必须戒除酒类,不得制作有酒的供品,只能用允许宰杀的畜肉作供品。如果修法之人求助于我们,而我们不能给予他们早已许诺的帮助,那么、我们将会使佛陀您生气,我们也将不能佑护、宏扬佛法!我们必须发誓帮助遵奉我们教法的人,实现我们的诺言。”  
  于是,多闻天王及其弟子立下了重誓。
  以同样的方式,多闻天王又承担了佑护“三藏”的律藏和“三学”的“戒学”的任务。因而多闻天王也保护遵奉戒律,修习律藏的僧人。
  多闻天王还是中士的保护神,这些中士指由阿底峡尊者和宗喀巴所制定的三士道次第中进入中士道的修习者。阿底峡和宗喀巴为了适应普通众生的心智水平,将佛陀所有的教法加以简化,分为二士道:下士道(仅为利己,害怕堕入恶趣而希求人天善趣而修习佛法);中士道(厌弃世间的轮回圆满,但以个人求得涅槃为目的修习);上士道(为使虚空一切众生有情皆证得成佛而修习)。
  三士道的划分最初由阿底峡提出,此后,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又作了进一步的划分。因为中士道的中士主要修习戒律,所以,护持戒律的多闻天王就成了他们的守护神。
  最后,我们解释一下多闻天王别名的来源。
  歇息者:一次,当天(神)和非天(阿修罗)开战,多闻天王为了保护天,将自己变成巨人,穿上金制的铠甲。非天从未看到过这么巨大的敌手,就临阵败逃了。由于多闻天王的介入,才给天带来了安宁。从而多闻天王又被称为“歇息者”,意思是“给予安宁者”。
  聂松保:另有一次,当众非天之主项鬘及其随从来向天神挑战,多闻天王骑了一头巨大的狮子,保护天神居地的安全,因而他也被称作“聂松保”,意思是“圣地守护者”。这个名称还同时说明了多闻天王为什么总是骑着狮子的原因。
  丑身:还有一次,当非天之主热阔及其从众向天神挑战时,多闻天王把自己变成一条巨大的、凶恶恐怖的毒蛇。毒蛇的毒汁使得所有的非天虚弱不堪。在溃逃之际,众非天说:“是什么怪物战胜了我们!”因而将这个怪物叫为丑身,意思是“具邪恶形体者”。可是,根据另一份文献记载, “丑身”一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多闻天王降服非天的时候,为了降服非天,他在身上涂满了令人恐怖的猫眼色。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