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追悼倓虚长老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追悼倓虚长老
  《楞严经》说︰“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由此则知,宇宙人生,森罗万象,无一不在千变万化中,或聚或散,或生或死,老人既示身为人,当然亦不能脱出此一大例。是故众生因缘若熟,公亦无身而现身,化缘若尽,无灭而示灭,此乃随机而假设耳。若以实际言之,公之法身,本来常住,生既无生,焉有灭乎?我知公生有来历,不同凡俗,故以佛法而悼公!
  公原籍河北省宁河县。世寿八十有九,戒腊四十有六。于一生中,创立丛林,兴办佛教学校,不辞跋涉,以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而且公具有无碍辩才,能应机施教,每有机教相扣之时,总是滔滔不绝,时以诲人不倦之精神,造就后贤,因此其信徒弟子,非独遍布国内,国外亦流布万千,是以公之德望,非但受国内人士之敬仰,亦为国际人士所推崇。
  我因障深慧浅,早年未能亲近闻法,诚为半生遗憾。西元一九四九年,公弘法抵港,创办华南学佛院,第二期招生,我被招收入学,此时公高龄虽近耄耋,但精神仍旧矍铄,音如洪钟,双目明朗,犹似壮年,从未见公戴过眼镜,纵遇字小如蚁,无不阅读如仪,真乃得天独厚,公每讲法华,依文发挥之时,满堂弟子兴奋,忘却时间几许,正如《法华经》所谓︰“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是时众中,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是故听者,无不赞扬,心悦诚服。公之说法,深入人心,四众闻之,莫不欣仰。
  公对于诸经,无不弘扬,然专以法华为主旨。《法华经》乃是诸佛如来秘密之藏,其义神妙,不可测量,于诸经中,最为第一。此经能使一切众生,获正法眼藏。所谓︰“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是为本经之宗旨,故此公之一生多以法华传授于人。公常言道︰“法华乃是成佛之法,汝等虽然终日为俗事忙,无暇读诵全部,然亦要每日读一品,即此一品之功,将来必有成佛之分。”因此其信徒弟子,无不受命以法华为常课。公未示灭前五年,复提倡法华胜会,恳求港九佛教信徒,以诵《法华经》之功德,祈祷世界和平,于每年八月间,聚会数百人,隆重举行回向仪式,公并以奖品鼓励四众读诵《法华经》者,此一举动,诚为近世所少见。
  公可能因建寺度人积有伟功,虽经多次患病,气息欲绝,仍有感而复生。每于痼疾垂危,中西医生,皆言不治,断定日时,将离人间,于是信徒弟子,无不痛哭流涕,买棺备殓,计划后事,距料未过几日,症已转好,渐而能进饮食,再过数日,法体健康,复逾未病之前,知者皆言,此为罕事,及询问医生,亦皆莫名其妙。
  公病愈以后,一日弟子去问安道︰“你老平日,一点痛苦难忍,例如病时吃药,尚经弟子几番劝导与善诱,始勉强放进口内,药入口时,且斜咀皱眉,若似吃黄连,咽下之后,又说简直是要我的老命,令旁边弟子不禁大笑一场。而你老病至严重时,受此痛苦,又当如何?”公答道︰“我老实讲吧,我将要断气时,非但无有痛苦,却觉安乐,若在虚空,腾云驾雾,飘然出尘,逍遥自在。”由此言知,公平时实有真功夫,到临终时,自有把握。古人所谓︰“老僧自有安闲法,八苦交煎亦无妨。”公可谓此中人矣。
  公之法体于癸卯年农历六月初,即一九六三年八月初,复告违和,因有弟子多人侍候,故我亦只探过一次,屡询同学,皆言公之疾,不甚重要,唯老病而已,我亦以为仍似往日,危而复安,因而不甚为虑,未料于癸卯年农历六月二十二日中午,智梵法师,倏来电话,要我速去,谓老法师,或今或明,恐要生西,当时我与多位同学,聆到噩耗,眼泪夺眶而出,赶至弘法精舍,不遑叙话,登楼入室,见公吉祥而卧,一拜坐旁,专心助念,须臾公表示欲坐,左右弟子依命,扶公坐起,结跏跌坐,双手结弥陀印,两目下垂,法音已闭,复逾半小时,独存气息,微有转动,再逾半小时,喘息转速,至六时许,呼息趋缓,复历十分,气息断绝。自病垂危,至呼息断绝,始终如入定式,却无一点痛苦表示,断气后二十二小时,踞床端坐,宛如在生,四众见状,无不赞叹!由此知公临终,决无一点痛苦,乃安祥而去,若人由旧舍迁新,非但无苦,反而安乐,因公平时,观察此一念心,小而无内,大而无外,何有此身存在,纵有幻身,亦若水泡,若存若亡,刹那生灭,以是公早将色身,抛于九霄以外,何有所,至临终时,万缘放下,撒手西归矣!
  公道高德重,示寂翌日,港九千余信众瞻礼遗容,至荼毗时,千人参拜,隆重举行念佛仪式。火葬以后,获舍利五千余颗,记者闻之,以为奇迹,各处报章,大字报导,非但港九人士悉知,即国际人士亦莫不赞叹。由此知公在世显度没世密化,无论现生与示寂,莫不以教化众生为动机。话虽如此,但公从此示寂,永离人间,从今以后,世间众生,失一宝筏,佛教亦永失一栋梁,谁能不为之惋惜!
  公一生为法为人,言行相顾,各处弘法,利益人天,现今可度众生已度,化缘已满,即刻起程,舍去肉体,常住法身。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吾人为其弟子,应当继承遗志,向前迈进,方不辜负公之多年教诲。
  未受公之教诲者,亦时要警惕,人生无常,时过如流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古德所谓︰“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临到我。”须知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应及早修持,脱此苦报身。亦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是以学佛道者,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置于眉毛尖上,生死乃有出离之时期矣。
  最后我以一腔至诚,馨香祈祷,愿公不弃众苦有情,乘愿再来,入于娑婆,教化众生,俾众生沾润恩德,同出苦海,而证无上菩提。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盂兰盆节的由来
下一篇:八宗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