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布施离苦得解脱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见桅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布施离苦得解脱
  文/普亲精舍住持 见桅法师
  在世上,人的生活有贫富贵贱,长相有美丑之别,才智或聪慧、或驽钝,有人身心健全、有人盲聋喑哑病痛缠身,有人身处安和乐利的社会、有人则活在战乱贫困的国家……这些不同的遭遇,都是因为每个人过去的所作所为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因,导致现在不同的果报。此即佛法所说:“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布施不难 但看有心无心
  布施就是以慈悲善念做种种好事、善事及清净的事,与众生结好缘、善缘与清净缘,因而能感召善果、清净果,离苦得乐。
  “无因无缘果不生”,成就布施的功德需具三要素:布施的人、布施的物、布施的对象。要成为能施的人,首先就要有布施的观念,了解布施可长养慈悲心、平等心,增长福慧,消减烦恼,进而得解脱,便能提起布施的心念。
  对于所施之物,有些人或许认为自己没什么东西可施,其实只要有利他的心,布施因缘很容易成就。如:对人以善意的微笑,予人温暖、安适的心情,这也是布施;在公共场所内随手将纸屑捡起,让大众拥有整洁的环境,也是布施;若能以清净心护持道场,以佛法利益有情,这样的布施更是殊胜难得,因为闻法者“一入耳根,永为道种”,可以种下成佛的因,成就解脱的果。
  至于布施的对象,则不分贫富贵贱亲疏,六道众生皆可以是布施的对象。所以布施不难,端看自己能否体会布施的道理,有无布施的愿心。
  愿心不同 果报不同
  同样行布施,因为所发的心愿不一样,感召的果报也不同。佛典中记载了一则故事,有一次,阿难尊者向一婆罗门化缘牛乳,婆罗门请阿难尊者自行到牛栏挤取。尊者走进牛栏,对母牛说:“我想跟你化缘一些乳汁回去供养世尊。”母牛很欢喜地布施,并请尊者留一些奶水给自己的小牛喝。在一旁的小牛听了以后,对尊者说:“我今天不喝奶,请将所有的奶全部供养世尊。”阿难取了牛奶后,问它们有没有什么心愿。母牛说:“希望来生为人修行,证阿罗汉果得解脱。”小牛说:“希望以后能像世尊一样觉悟、成佛,广度众生。”回精舍后,阿难将此事报告世尊。世尊授记:未来,母牛将修证阿罗汉果,而小牛将成就佛果,佛号“乳光如来”。可见,因心(动机)与愿力很重要。
  有人以为布施只是修福,没有修慧。其实,这要从一个人对佛法的体悟及布施的因心来看,例如有人在道场发心扫地,若他的因心是:反正在家里闲著也是闲著,不如到道场发发心、扫扫地,可以修点福报,又有一群同参道友聊聊天──这样的因心就福多慧少;若了解佛法可以让人离苦得乐,发愿到道场扫地,希望能布施大众一个干净庄严的环境,让人一进道场就觉得很舒适,很欢喜来听经闻法,这样的发心就比前者更为提升;若更进一步,明白心性的道理,不仅发心布施清净的环境给大众,也了解“心境本空”、“人在哪里,心在哪里”,以清明自在的心来扫地,知道收摄心念,扫过了,不论他人是否赞叹,心仍不动,还是清明自在,这便是福慧双修,即如古德所说“扫地扫地扫心地”;反之,边发心边打妄想,则“心地不扫空扫地”。
  布施的三种层次
  黄檗禅师于〈传心法要〉中述曰:“舍有三等:内外身心一切俱舍,犹如虚空无所取著,然后随方应物,能所皆忘,是为大舍;若一边行道布德,一边旋舍,无希望心,是为中舍;若广修众善,有所希望,闻法知空,遂乃不著,是为小舍。大舍如火烛在前,更无迷悟;中舍如火烛在傍,或明或暗;小舍如火烛在后,不见坑阱。”此理将布施之义阐释得极为透彻。
  经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众生因为执著及常抱持有所得心,故而心有挂碍、烦恼及妄想,以致本具的清净心无法现前。因此,虽说“善有善报”,但若对善法有所执著,得到的果报也只是人天小果,终有享尽之日。所以布施应以三轮体空的道理来观照,了知布施者与所施之物及所施对象皆是缘起性空,行布施而心无执著,放下有所得心,才是真舍,是真布施。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