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六度的修习及其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六度的修习及其现实意义
  前言:戒定慧三学,是佛门修持者心修的途径。在大乘佛教中复于戒定慧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密。
  波罗密是梵语,义为到彼岸。过渡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以抵彼岸;学佛的人,在生死轮回的此岸,渡过烦恼的中流,到达涅槃寂静的彼岸。六度主是舟筏,行六度,行六度,就可渡过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
  六度包括了菩萨所修的一切行门。菩萨长劫自觉觉他的过程中,修习无量无边的行门,主要以六度为作行持的准绳。《法华经》说:“若有众生类,值诸过去佛,若闻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进禅智等,种种修福慧,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我们学佛法为了成佛,我们要向往昔的善知识学习,他们修六度,种福慧,皆成佛道了,我们也要修习六度来成就自己利益他人。下面略略谈一下有关六度的知识。
  一、释六度义
  (一)布施波罗密
  布施,梵语檀那,华言布施,运心普周曰布,辍己惠人名施。经云:
  “菩萨务令众生心满足故,内外悉舍而断无所著是名檀那波罗密。”
  布施有三行即财施、法施、无畏施。
  1、财施,
  即是以清净心用饮食,衣服,田宅,珍宝等资生之具及生命一切所有内外财施予所需的众生,消除众生贫寒之苦,获得身心安乐,称为财施。
  2、法施
  谓以不求名闻利养的清净心将自己于经论中及善知识处所学世出世法为众宣说,使听者得安乐,以增长善根是为法施。
  3、无畏施
  指对遭遇灾难危苦心生恐怖者,能给予无畏消除恐怖称为无畏施。
  (二)持戒波罗密
  戒,梵语尸罗,此云清凉,或名为戒。《大乘义章》卷一云:
  “言尸罗者,此云清凉,亦名为戒,本业炎火,焚烧行人,戒能防息,故名清凉……以能防禁,故名为戒。”
  戒波罗密有三行,亦称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
  1、摄律仪戒
  律是戒律,仪是仪则。所制戒律以防遏过非,因而立身之仪则,称为律仪。此包括五戒、十戒、具足戒等一切戒律,重在止恶防非,离种种杂染之示故,名摄律仪戒。
  2、摄善法戒
  依字面解,即以一切善法为戒,重在修习善法。即菩萨受了菩萨戒法后,思维六度等善法,在自心中未起之善法令之生起,已生起者令生起,已生起者令不退,并辗转向上增长。
  3、饶益有情戒
  指饶益一切有情为戒者,重在教化众生。指菩萨修学四无量心,实践四摄法门以及行种种利益及众生的事业。
  总之,持戒即在身口意的行为上时刻保持清净离诸垢染,若有不善,立即离舍、忏悔、誓不再犯。《华严经》说:
  “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具足持净戒,一切如来所赞叹。”
  戒律是法王的家规,佛法的寿命。是故菩萨,行菩萨道,当受持菩萨戒法。
  (三)忍辱波罗密
  忍辱,梵语孱提,此云忍辱。《三藏法数》云:
  “他人加恼为辱,即耐怨害忍,安受苦忍和谛察法忍。
  1、而怨害忍
  谓苦遇怨憎毒害,安然忍耐,无反报心。即是能忍受怨家债主嗔骂恼害,于种种逆境能忍不生嗔恼。
  2、安受苦忍
  谓苦遇水火刀杖众生所逼,恬然忍受,即是指忍受世间寒热风雨、饥渴、衰老、病苦、打骂等种种痛苦。能忍耐艰苦的生活,忍受修道中种种资具的缺乏环境之苦痛。
  3、谛察法忍
  谓谛审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安然忍可。即指诸菩萨以般若智慧审察诸法实相,了达诸法无自性的甚深广大教法,能够深信认可,决定无碍。
  总之忍辱即是指知道人我皆空,刹那生灭无有实体可以执著,了解因果业报不能逃避的原理,处于逆境之时,心能平静,泰然处之。如《金刚经》中世尊昔为忍辱仙人时,被歌利王割裂支解,但意不嗔恨,乃能成就大道,此即忍辱波罗密。且忍辱为戒之眷属,学佛之人,为护戒示,纵有打骂等,亦当默受不报,菩萨行者应常修忍辱。
  (四)精进波罗密
  精进,梵语毗梨耶,此云精进,谓
  “练心于法曰精,精心务达名进。谓勤修善法,心无懈怠也。”
  精进分三行,即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精进。
  1、被甲精进
  谓起大誓愿心,修诸善行,即是说发心修学的菩萨,不怕困难,勇往直前,譬如战士冲往前线,与敌作战,自然有恃无恐。
  2、摄善精进
  谓修方便行,进趣无上菩提,指菩萨开始向菩萨道迈向进时,更精进地修诸伽行,以成就波罗密多。
  3、利乐精进
  谓勤化众生,咸修于道,指菩萨为了完成利他事业,使众生离苦得乐而精进无厌地广度众生。
  (五)禅定波罗密
  禅定,梵语禅那,译为静虑、谓念虑皆妄,安心理境,又名智生,谓依定生智也,禅定是由于心力集中而主生智慧的一种定力。禅定亦有三行,即安住静虑,引发静虑,办事情虑。
  1、安住静虑
  谓乱想不起,深入禅定。即是指远离昏沉、掉举等障道法,引得轻安寂静的现前。
  2、引发静虑
  谓智慧现前,生诸功德,指以定为依止,能引发种种神通等殊胜功德。
  3、办事静虑
  亦称成所作事静虑,谓功行圆成,利益众生。指由定引发神通后,以定为依,消除有情的饥渴、寒热、水火、疾病待痛苦,成为利乐一切有情的事情。
  末法时期,吾人意识散乱,六根妄动,如水摇动混浊而不清澈,为欲使心宁静,故须修定。
  (六)智慧波罗密
  智慧、梵语般若,译为智慧,谓照了一切诸法不可行而能通达一切无碍为诸众生种种演说也。智慧亦有三行,即生空无分别慧,法空无分别,俱空无分别慧。
  1、生空无分别慧
  谓平等照了俗谛之法无生灭相。
  2、法空无分别慧
  谓平等照了真谛之法,悟法本空。
  3、俱空无分别慧
  谓全照中道,超前二空,悉皆平等。智慧乃由禅定而得,即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但此智慧并非世人博闻之有漏智,而中圆融无碍的正智,此智能照破一切客尘烦恼,显露真如本性。若能证得智慧,则能得到本来面目,这是修行的最终目的。
  二、修习六度的胜益
  修习六度在菩萨道中非常重要,一切功德的成就及道果的获得,均以修习六度为基础,由于有六度的实践修学,才能成就菩萨的功德和利益。《解深密经》中说:
  “修习六度一一各有四种胜妙威德。正修六度时,能对治悭贪、毁犯、嗔恚、懈怠、散乱、不正见六种过失,正修六度时,能为无上菩提资粮;下修六度,于现法中能自摄受饶益有情;修习六度,能感未来广大无边异熟果。”
  因为布施能对治悭贪,持戒能对治污染不净,忍辱能对治嗔恚怒,精进能对治懈怠,禅定能对治散乱,智慧能对治愚痴颠倒、不正见。六度能如获至宝消除生死流转的烦恼之因,渐进修习,自能便佛性显见,转迷成悟,转凡成圣,终得佛果,故修习六度为成佛的资粮。菩萨具此资粮,不但自己能得解脱,而且能济度众生,故能成就自利利他的事业,由此修习六度的殊胜之因没有穷尽,故感得广大胜妙之果亦无有穷尽。下面分别说明修习六度的殊胜利益。
  1、修习布施之益
  《月灯三昧经》说:
  “修习布施有十种利益,(1)降伏悭吝,谓修菩萨行者,菩萨布施,则鄙悭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复萌动矣。(2)舍心相续,谓修菩萨行者,行于布施,财虽匮乏,而喜舍之心,无有间断也。(3)同其资产,谓修菩萨行者,施心无量,观诸众生,与己无异,所有财产平等受用,无有彼此也。(4)生豪富家,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财物常行惠施,心无吝惜,则当来果报必生豪富之家。(5)生处施心现前,谓修菩萨行者,此生既能行于布施,则感后世随其所生之处,而他人施于之者,皆悭吝之心矣。(6)四众爱乐,谓修习菩萨行者,既能常怀惠施,无所悭嫉则四众之心,常生爱乐,而无嫌恨也。(7)入众不怯谓修习菩萨行者,既无能布施,而为四众之所爱乐,故入大众之中,自无畏怯之心也。(8)胜名流布,谓修习菩萨行者,能无所求,而行布施,则人多称赞,胜妙名闻流布遐迩也。(9)手足柔软,谓修习菩萨行者,好行布施,济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软相好圆满之报也。(10)不离知识,谓修菩萨行者,自初发心行布施以来,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善知识等,获闻法要,未尝远离也。
  2、持戒久益
  持戒是菩提之根本,入道之要门。《月灯三昧经》中说持戒有十种利益:
  (1)满足智愿,谓修菩萨行者,能持净戒,则身心清净,慧性明了,一切智行,一切誓愿无不满足也。(2)如佛所学,谓佛初修道时,以戒为本,而得证果,菩萨修行若能坚持净戒,是亦如佛之所学也。(3)智者不毁,谓修菩萨行者,戒行清净,身口无过,凡有智之人,喜乐赞叹而不毁訾也。(4)不退誓愿,谓修菩萨行者,坚持净戒,求证菩提,誓愿弘深,勇猛精进,而不退转也。(5)安住正行,谓修菩萨行者,坚持净戒,则无杀盗淫等业,而于正行安住而不舍也。(6)弃舍生死,谓修菩萨行者,受持净戒,则无杀盗淫等业,而能出离生死,永脱轮回之苦也。(7)慕乐涅槃,谓修菩萨行者,坚持净戒,绝诸妄想,故能厌恶生死之苦而欣慕涅槃之乐也。(8)得无缠心,谓修菩萨行者,戒德圆明,心体光洁,一切烦恼业缘悉皆解脱,而无缠缚之患也。(9)得胜三昧,谓修菩萨行者,持戒清净,心不散乱,则得三昧成就,定性现前而超诸有漏也。(10)不乏信财,谓修菩萨行者,持守戒律,于诸佛法具正信心,则能出生一切功德法财而不匮乏也。
  3、忍辱之益
  《月灯三昧经》说:行持忍辱有十种利益:
  (1)火不能烧,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违逆之境,了知身心自性本空,悉无所恼,是以嗔恚之火,所不能烧也。(2)刀不能割,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横逆之境,了知自身体性空寂,悉无所畏是以嗔恚利刀不能割也。(3)毒不能中,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常怀慈忍之心,人或有所加害,了知身心本空,不以为意,是以贪嗔毒药所不能中也。(4)水不能漂,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这心,于一切顺情之境,了知诸法本空,悉无所染,是以贪爱之水不能漂(5)为非人护,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心于一切时处,鬼神之类,悉皆护卫也。(6)身相庄严,谓修菩萨行者,常怀慈心。爱念于人,成就善法,是以恶道之站自然闭而不开也。(8)随乐梵 天,谓修菩萨行者,慈行具足,梵行无污,故报尽命终,随其意而恼害,故得身心寂静,昼夜常安也。(10)不离喜乐,谓修菩萨行者,常怀慈忍之心利益众生,令其各获安隐,是以自身心亦不离于喜乐也。
  4、精进之益
  《月灯三昧经》中说精进亦有十种利益:
  (1)他不折伏,谓修菩萨慧解精勤,行业成就,则不为一切邪论妄计之所折伏也。(2)得佛所摄,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为诸佛之所摄受而不会也。(3)为非人护,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于一切时处,鬼神之类,悉加卫护也。(4)闻法不忘,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于所闻之法常忆持而不忘失也。(5)未闻能闻,谓菩萨于诸梵行勇猛精进,乐法之心无有厌足,则昔所未闻今皆得闻也。(6)增长辨才,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法义皆通,辨才增长,随问随答,皆无碍也。(7)得三昧性,谓菩萨于诸精进无怠,则身心寂静,定性现前,不为世间之所变迁也。(8)少病少恼,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虽昼夜不息,而善能调适身心,是以常得轻安,少病少恼也。(9)得食能消,谓菩萨一诸梵行精进无怠,而于饮食不节不瓷,钵罗华,(梵语,译为青连华,)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虽处生死,不为烦恼之所染著,犹如青莲花,见者亦生稀有之心也。
  5、修习禅定之益
  《月灯三昧经》说,修习禅定有十种利益:
  (1)安住仪式,谓菩萨习诸禅定,必须整肃威仪,一遵法式,行之既久,则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无所勉强,是为安住仪式。(2)行慈境界,谓菩萨习诸禅定,常存慈爱之心而无伤杀之念,于诸众生悉安隐是为行慈境界。(3)无烦恼,谓菩萨修诸禅定诸根寂静,则贪嗔痴等一要烦恼自然不生,是为无烦恼。(4)守护诸根,谓菩萨习诸禅定,常当防卫眼等诸根,不为色等诸尘所动,是为守护诸根。(5)无食喜乐,谓菩萨习诸禅定,既得禅悦之味以资道体,虽无衣食之奉,而自然欣豫,是为无食喜乐。(6)远离爱欲,谓菩萨修习禅定,寂默一心,不令散乱,则一切爱欲之境,悉无杂著,是为远离爱欲。(7)修禅定不空,谓菩萨习诸禅定,而获诸禅功德,虽证真空之理,而不堕于断灭之空,是为修禅不空。(8)解脱魔障,谓诸菩萨芯诸禅定,则能远离一切魔网,悉不能缠缚,是为解脱魔障。(9)安住佛境,谓菩萨习诸禅定,开发无量智慧,通达甚深法义,于佛知见自然明了,心心寂灭,住持不动,是为安住佛境。(10)解脱成熟,谓菩萨习诸禅定,一切业惑不能挠乱,行之既久,则无碍解脱,自然圆就,是为解成熟。
  6、修行智慧之益
  《月灯三昧经》说,智慧亦有十种利益:
  (1)一切舍不取施想,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万法俱寂,是故虽行布施而无能施之想,不著所施之物,不见受施之人,是为一切舍不邓施想。(2)持戒不缺而不依戒,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坚持净戒无所毁缺,然以空慧照之,则不见有能持能犯之相,是为持戒不缺而不依戒。(3)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谓菩萨修行般若,安住忍力,度诸众生,然以空慧照之而终不起众生得度之想,是为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之想。(4)行于精进而离身心,谓菩萨修行般若,于诸梵行虽勇猛精进,然以空慧照之,而不见身心有精进之相,是为行于精进而离身心。(5)修禅而无所住,谓菩萨修行苦,虽在禅定,然以空慧照之,而于一切诸禅功德不生味著,是为修禅而不住。(6)魔不能扰,谓菩萨修行般若,若能以空慧照了诸法本性空寂,复知魔佛体无不异,魔难发现,即无所怖,是为魔不能扰。(7)于他言论其心不动,谓菩萨修行般若,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无不通达明了,帮于他人言论悉能辨其邪正是非,不为所惑,是为于他言论其心不动。(8)达生死海底,谓菩修行般若,照了诸法,洞澈生死渊源,不为轮转所溺,是为达生死海底。(9)起增上大悲,谓菩萨修行般若,虽观一切性空,常以广大悲愍之心,誓拔一切众生之苦,令得解脱,是为起增上悲。(10)不乐二乘道,谓菩萨修行般若,而能了知声闻缘觉小乘之法,沉滞空寂,未为究竟,而不欣乐,唯求大乘无上之道,而提解脱,是为不乐二乘道。
  三、六度修习的方法
  1、五相修习
  《解深密经》中说:
  “菩萨于此六种所学事中,应以五相精勤修学。一者最初于菩萨波罗蜜相应徵妙正法教猛得信解;二者次于十法行以闻思修所成妙智能精进修行;三者随护菩提心;四者亲近善知识;五者无间勤修善品。”
  即菩萨在修学过程中,首先庆对菩萨藏微妙正法生起坚定不移的信解。因为信解,才能依法而行。《大智度论》云:
  “佛法贵行,不贵不行,实行之要,始于信法,信为明了,是则行本。”
  即不起正信,则不能实行。可见信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前提和根本。信是菩萨入道的起点,若无信心则难得到佛法的利益,菩萨行者,为了成就一切善法,修习六度首先对菩萨藏法应生起坚定的信角,确定信解后,即应精时勇猛地以闻思修所成的妙慧修习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维、修习等十法行。十法行是菩萨在资粮加行位上必修的课程,以修此十法行才能圆满闻思修三慧。
  除了修十法行外,菩萨更应发菩提心,即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誓愿,菩提心是菩萨行的根本法,是故菩萨修习菩萨道,首先应发起菩提心,有此发心,才能有目的地欣求趣向,修习福慧两种资粮,断除烦恼所知二障,证得菩提涅槃。有菩提心才是真实的大乘菩萨。发菩提心是大乘的入门,若能发此胜心,即可超过二乘,因此发菩萨是不共二乘在大乘根本因,是成佛的种子,所以》华严经》云:
  “若修菩萨一切行愿,先当发起菩提心。”
  菩萨行者不但要发菩提心,且要随时随地护持此心,无论是遇到任何困苦,也誓不退转。《入菩萨行论广解》云:
  “如是如来最胜子,已发坚固菩提心不失,才能脚踏实地地实践波罗蜜行。若能这样,则随其的作,工作学习,谈说戏笑,皆成出世之修行,均成菩提这资粮。否则,若菩提虽发而不真不固,多所忘失,即使念佛、修密、坐禅、修定均成世间之有为法,不能生出世间果报。”
  《华严经》亦云:
  “菩提萨垛诸堕中,退菩提为最重。”
  故护菩提心甚为重要。
  除此,菩萨行者为了使自己不走上岔路而回小向大,必须多亲近善知识。所谓善知识即是知其心,识其形,导我于善义。善知识即指引导帮助学人修学佛法的师友,必须了解学人的思想,认识学人的行为,有针对性地导引学人断除恶性循环法,趋向善道,《华严经》云:
  “善知识是大因缘”
  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亲近善知识是发阿耨多罗三菩提心,成佛作祖的大因缘。善知识能作为菩萨行者的依怙,时常指点教诲,策发菩萨行者奋发向上,菩萨若如法亲近善知识,将常遇善知识,并能速断一切烦恼恶业,功德资粮渐渐增上,成为现前安乐及未来解脱的利益。否则,若不依善知识,则会增长许多邪见过失。可见菩萨行者身上所增加的功德,减少的过失,都是由善知识所赐予的。故善知识对于修学佛法关系重大。《华严经》云:
  “一切佛法,如果皆由善知识而得圆满,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从善知识来,依善知识长,依善知识住,依善知识为因缘……。
  菩萨亲近善知识后,就必须无间修习善品,因只有长劫无间断修习六度万行,修学方能圆满。所谓“水落石出滴石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也。反之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则
  “数数懈废,譬如钻木取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
  行者亦是,若懈废而不精进,则虽想成佛,亦无希望。所以无间修习善品亦是行者修习六度所必具的条件。
  2、六度齐修
  除了五相修习六茺外,得者应注意修习六度必须相资而行,不可缺一。因为六度是菩萨自行化他,利乐有情的大行大愿,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如《大智度论》云:
  ‘欲成佛道,凡有二门,一者福德,二者智慧。行施戒忍是为福德门。知一切诸法实相,摩诃般若波罗蜜是为智慧门。菩萨入福德门,所愿皆得,若不是愿者,以罪垢遮故。入智慧门,则不厌生死,不乐涅槃,二事一故。今欲出生摩诃般若波罗密……要因禅定入门,入禅定门必须大精进,何以故?不戒乱心,不能得见诸法实相,而禅定智慧不是福愿所能求,亦非粗观所能得,须自心精进……方能成办,能得禅定智慧则众生皆办。’
  可见修习六度能具足福慧两种资粮,福慧二者是同步进修的。菩萨修习时,假使持戒而不布施,则不能摄化有情;布施而不能持戒,则难以进修定慧,忍辱而不精进,则道业难成;精进而不忍辱,则魔难难消;禅定而无智慧,则固执不通;智慧而无禅定,则凡情易动,终难成就佛果。所以说菩萨为了圆满福智二德,定要六度齐修,不可偏废。
  3、观三轮体空
  圆瑛法师说:
  “菩萨有权教,实教之分,权教虽然六度齐修,但修事行,未明理性,不足称大。实教称圆觉体,修六度波罗密,所修离相。如布施时,内不著能施之我相,外不著受施之人相,中不著所施物相,三化体空,是大菩萨。”
  修习六度时要观三轮空,才能圆满波罗密行。六度中每一度各有三轮。《大品般若经》说:
  “布施是以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为三轮;持戒是以所护戒、犯戒及无犯戒为三轮;忍辱是以所取相、动心及不动心为三轮;精进是以所趣事、勤、怠为三轮;禅定是以所缘境、有禅品、无禅品为三轮;般若是以所对不、法性、法相为三轮。”
  以三轮体空作观修习六度的菩萨是大菩萨。
  四、不修六度之过
  菩萨修习六度可得无量无边的功德,但如果不修习的话,过失也是极大的,下面逐一说明:
  1、不布施之过
  《优婆塞戒经》中说:
  “若有于财法食生悭,当知是人无量世,得痴贪报。”
  又说:
  “若人行财,贪惜得财,当知即是未来世中贫穷中种子。”
  可见悭吝之过失,若不行布施,则会随顺悭贪,增长爱著,将积累众多恶业,死后必堕恶趣,若生人间,得贫穷下贱报。
  2、不持戒之过
  若人不持戒,则三业不清净,增长烦恼。破戒之人,现世名声不好,未来恶果亦是无穷。《大智度论》卷十三说:
  “犯戒有五衰:一者求财不遂,二者设得衰耗,三者众不喜爱,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死堕地狱。”
  故破戒过失甚多
  3、不忍辱之过
  若人不忍辱,则生嗔恚,能摧毁长久以来所积集的善法功德,烦恼增盛,招引痛苦之果报,破坏后世可爱之果。《入中论》说:
  “由起刹那嗔恚意乐,能摧百劫修习戒波罗密的集诸善。”
  即是此意,再者嗔恚之人,内心不能感受到寂静调柔的意乐,不能安静睡眠,内心狂乱并致亲友远离,人不喜见。如《遗教经》中说:
  “若人不能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这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
  故嗔恚之害无穷,行者应慎之。
  4、不精进之过
  若人不精进,则是懈怠放逸。懈怠之人,则不能修布施乃至般若待诸善法,不能作利他事,还使烦恼增长,诸善法不得成就,如此距菩提道则甚为遥远。《海慧请问经》云:
  “有懈怠者,菩提遥远;诸懈怠者,无有布施乃至无慧;诸懈怠者,无利他行。”
  是故行者应常勤精进,除却懈怠之恶习。
  5、无禅定之过
  若无禅定,心则散乱,如此则不能有坚决的意志和智慧来克服外界的引诱和破坏,遇艰难危险时,则会心慌意乱,不保持镇定,难以成办一切事业,另外心不寂静,则虽修善法,所获无益。《入菩萨行论广解》中说:
  “佛在经中告诉比丘,心若于境驰散,虽持明咒终无益。”
  此即是若心于境驰散,虽修念诵、若行、持咒等亦空无果也,再则若心散乱则不能入定,难得智慧,更无解脱可言。
  6、无智慧之过
  《摄大乘论》颂云:
  “无破暗慧光,不能成净戒,多由无慧故,尸罗成浊染;慧倒心混乱,不信住忍法,不乐观善法,如无德王名。”
  即是说,没有智慧,就不能持净戒;没有智慧心就会混乱,就会对忍辱失去信心,不能分辨是非善恶,所以说行者不能没有智慧,要以智慧为先导,即能照之智,以智照理,称理起修。
  由上述可知,废修六波罗密中的任何一法,都有无量过失,不但会影响今生的形象,降低自己的人格,也会给来生带来无穷恶果,菩萨行者,深知如此,岂不戒欤。
  五、修习六度的现实意义
  修习六度不但会对菩萨今生后世有无穷的利益,若宏扬六度法门对当今社会亦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末法时代,人心不古,道德沉沦,众生整日沉醉于花天酒地的生死网中,在烦恼的苦海中漂流。在嫉妒、虚荣、恐惧、斗殴中虚度光阴,精神空虚,痛苦不堪。如此,正是需要佛法甘露的滋润,迫切渴求六度法的救度。吾等既为佛子,当行佛事,不但要自己身体力行,修六度波罗密法,更须将此法门发扬光大,弘扬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无数众生均能得到救度,普见佛法的光明。若人人能行六度,则三界火宅化为清净莲池,五浊恶世变为人间净土。若众生都能行布施,则能使人乐善好施,根除自私之念,增长慈悲,更能树立良好的助人为乐的道德风尚;若能持戒,则使大家都能奉公守法,杜绝杀生,劫盗,奸淫等非法之行,由此,众生则不会有丧失财产的恐怖,众生的生命亦会所保障,世界则不会发生战争,人类将会团结和平;又能忍,则坚毅的精神可具备,能便人人宽大待人,则不会有相互间的嗔恨,怒骂,斗殴,亦不会有人我是非的争执,如此则生活中充满着喜悦祥和的气氛;又若能精进,则勇猛的力量充实一切,就会使人力求进步,所办事业易于成功,工作速度,生产效率则相续提高。由此,国定则会富强,出家者若精进办道,道业则早日圆世,又修禅定度,,则会使人心情宁静,思想意识不会混乱。如此则能常常保持清净心,专心一境去做自己的工作,且不会有任何错乱;又人人能广修般若,则会透视一切,除却愚痴。由此则不会是非不明,真伪不辨,正邪不会,处理事情更会得心应手,不会束手无策。总之,若众生修学六度法门,对国家胜益无穷,对个人也受益匪浅。
  六、结语
  六波罗密法是无上殊胜的法门,乃大乘佛法的核心,是菩萨行菩萨道的根本,菩萨精进修之则功德无量,废修则过患无穷。是故菩萨行者应努力克服悭贪等烦恼,如理如法的修习六度法门。
  以六度准绳严于律己,洗涤自身烦恼恶习,更以六度法门利益群生,启发众生的正智正见,引导其入佛法之正行。最后,祈望各位同修能共同严持净戒,广行布施,著忍辱衣,披精进铠,执起智慧的火炬,烧断烦恼这薪,共乘六度慈航,直趋解脱彼岸。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