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追寻无瑕甘露 (2)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三种众生:
  下根器者:只图轮回的欲乐享受者。
  中根器者:虽愿离轮回,但纯为己利者。
  上根器者:具出离心,具为一切众生修菩提心者。
  修慈悲观以培养真诚
  若我们能对一切众生具大慈之心,会蒙受无量利益,因对众生具有慈悲心即是对诸佛献供。一切众生会想亲近我们、保护我们,如此,我们不但为自己带来安乐,更能利益整个周遭;我们不会受暗器或毒药伤害而痛苦,愿望也会不费力地就自然实现,临终后并会投生善道。
  修习慈悲心后,除了不再执着于本身的利乐外,更是一心只为他人。慈悲是一种希望众生皆得安乐及乐因的发心,目标乃是祈求一切无尽无馀众生的福祉。有关这方面,佛陀讲了一个慈悲甚至可逆转恶业的故事:在古代的瓦拉那西,国王强具托(意为“慈力”)为一切众生修习慈悲观。此时,有一名叫卫斯拉瓦那的灵鬼和他的眷属来到了瓦拉那西,但没有人依礼供养饮食来欢迎他,他很生气,为了泄愤,他将怒气化成一阵瘟疫,因而病死了上万的人。国王强具托眼看著他的人民受苦,心中非常悲伤,便和他的臣子们修慈悲观,藉此功德力将瘟疫平息了下来。有一天,当国王正穿过一座花园时,遇到了化为婆罗门的卫斯拉瓦那和他的随从们,其中一人并代为发言索求食物,说明已经挨饿好几天了,国王遂要求他的侍从准备新鲜的食物,但是先前发言的那个人插嘴道,他们只吃新鲜的生肉。强具托王陷入沈思,心中想着只为满足某人的口腹之欲而杀生是否恰当。他决定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于是要求御屠切开他的筋脉,将肉切成薄片拿去供养婆罗门;但御屠拒绝为王切肉放血,于是国王自己动手,并拿去供养婆罗门。当大家正高兴地享用美味时,国王为他们开示一切有情生命的珍贵,因此不应任意伤害他们;他同时也为卫斯拉瓦那讲说五戒,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
  佛陀开示完后做功德回向,然后向他的弟子们如是说:“强贝托王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帮助一切众生而发的。诸位若能遵循慈悲的典范,严守五戒,必能证悟成觉。”佛陀在故事讲完全后向众徒透露,他的过去某生即强贝托王,而他的五名苦行者的弟子在过去世是卫斯拉瓦那和其随从。
  在我们对一切有情修习慈悲观时,首先要回想累世的母亲对我们的慈爱。当我们呱呱落地时,就像一只小虫子全须依赖他人,之后,母亲辛苦养育我们:给我们衣服穿、找地方蔽身、事事都想让我们高兴,甚至在她本身不富足的时候也会想尽办法满足我们的需要——她给孩子的东西都是经过劳力辛苦获得的。母亲照顾我们不受水火伤害、碰撞跌倒等种种危险;她担心我们的健康,也关心我们的一切:出生时,我们什么都不懂,母亲教我们说话;当我们结结巴巴说出第一句话、会走第一步路时,都让她欣喜若狂;她监督著我们的教育,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能成为顶尖拨萃之人。
  若有朋友帮我们一点忙、给我们一杯茶喝,我们就会觉得很感激,那么,想想母亲为我们做这么多,我们又该如何感谢她呢?
  然后,我们要再想想看,我们已在轮回中流转了无数生,因此,一切众生都曾在此生或他世生为我们的母亲,一切众生也都曾对我们非常慈爱,所以我们要修慈悲观以为报答:愿一切众生都能获得安乐及乐因。接着,我们要将对母亲的慈悲扩及自己的亲戚、朋友,然后是同胞,而最终则普及于法界一切有情——甚至是仇敌。吉天颂恭尊者说:“若你无法忆起母亲的慈悲恩情,就想想一位至友吧!然后由此向外扩展。”
  慈悲代青希望一切众生都能离苦及苦因的愿力。倘若你的母亲或至友正在急难中,你便有责任拉她们一把;即使你的母亲是个疯子,你也一定要帮忙。同理,你一定要度尽受三毒烦恼障污染的一切众生;可能的话,一定要改正他们的知见。
  若人对一切都具大慈悲心,便能证到佛的功德,好比佛自己说的这个故事:在印度的瓦拉那西城出生过一个小孩,他的父亲是个船长,但在一次寻宝的航海中遇难死去了。孩子的母亲从未向他提起其父亲的职业,深怕他也会到海上工作而遭溺斃。孩子非常尊敬母亲,但有一天当他了解到真相后,便向其母表示要上船工作的意愿。母亲抓住了孩子的后脚跟,泪眼婆娑地哀求他不要去。孩子动了怒,对着母亲的头一阵猛踢,但母亲依然祈求孩子不会因伤害她而受到报应。
  在一次航行中,年轻人的船被鱷鱼撞坏了,他漂流到了一块陆地,在那里,他受到许多美貌仙女的招待,供养他美食、妙饮、锦衣和财富;在那之后,不管他到那里,都受到更多仙女更热情丰盛的招待。最后,他到了“铁城”,但当他一踏入后,身后的城门马上关闭,且上了拴。他通过重重大门,最后看到了一个可怕的景象:有一个巨人头上顶着一个正在转动的铁轮,这巨人正在吞喝由头上渗出的浓血。札欧布莫(年轻人的名字)问巨人为何受如此悲惨的折磨?他答道:“因为我伤害了我的母亲。”札欧布莫马上了解到业力已将他带到“铁城”,因为他也曾踢母亲而伤害她。
  此时天空传来一阵声音:“把被绑的松开,未被邦的立刻绑上。”刹时,头上有铁轮的巨人被放开了,那转动的铁轮移到了札欧布莫的头顶,他开始接受可怕的痛苦折磨。他问:“铁轮在我头上要转多久?”天空传来的声音回答,轮子将紧紧定在他头上六万年。札欧布莫又问:“是否还有其他人会遭受同样的命运?”回答是任何伤害母亲的人都会受同样的苦。札欧布莫由于受折磨,遂对其他众生产生了很大的怜悯心。他发愿:“愿我承担一切有此业力而同受铁轮之苦者的痛苦。”札欧布莫刹那就解脱了,轮子浮在空中约有一棵棕榈树高的距离;之后他就死了,并投生到兜率天。
  佛陀接着说明,他在过去某生即是札欧布莫。在发现母亲隐瞒真相前,他将所赚的钱都给母亲,自己亦觉得十分快乐;但对母亲拳打脚踢后,自己就吃尽苦头。
  终生修习慈悲观是证悟菩萨道的方便法门。慈悲是诸佛智慧的本质,也是能将一切化为良药、治疗心疾的甘露——它是驱除无明之暗的智慧光。
  菩提心可指引证悟成觉
  皈依
  发菩提心之前,我们必须接受皈依,但具大法力的世间神鬼,如山神、树神、天神、龙神等,或自己的父母、亲人,都无法授与我们皈依,原因是能授与皈依者必须自身已离一切恐惧、痛苦,以及痛苦和无明之因。凡夫无法避免恐惧、无法成为皈依的对象,而佛是已完全净除无明、恐惧和痛苦者,法是证觉的唯一之道,僧则是修行道上唯一的法友。大家常有这个疑问:若人在皈依时心存疑虑,是否仍会受到庇护?答案是:在此情形下,即使由一位具德的上师授与皈依,也不会得到三宝的庇佑。因此,人若要接受皈依,就必须全然地无疑无惧。
  皈依的功德力在佛陀的故事里可以看出来:当佛陀在灵鹫山上时,当地住着一位名叫巴贝的人,他是一群嫉妒佛陀教法的外道道师的虔诚徒弟。这些持有邪见的人怂慂巴贝说:“那位叫佛陀的人有如徧知者般骄傲,他已经把很多年轻人变成了尼姑与和尚,这将对我国不利,所以你必须要这么做:在你家外面挖一个洞,在洞里生起一堆火,然后找一张薄薄的草皮覆盖在上面藉以掩饰陷阱;接着,办一场午宴,把食物都洒上毒药,再去邀请佛和他的随从前来赴宴。如果佛如他自称的是一个徧知者,便会预知危险而拒绝参加;否则,他和他的随从将不是被火烧,就是被食物毒死。”
  隔天,巴贝邀请了佛陀和他的随从前来午餐,佛陀知道要调伏这户人家的因缘成熟了,于是便接受邀请。巴贝返回家里,相信佛接受邀约正表示其自称的徧知全是假的;但巴贝的妻子把他所做的事全看在眼里,心里感到很害。她说:“倘若你杀死了佛陀,你一定会非常悔恨的。”巴贝深怕妻子会把秘密泄露出去,于是将她反锁在小房间里。这时,佛陀在灵鹫山上指示阿难:“虽然平时都有我的弟子在前引路,但今天任何人都不要走在我前面。”说完,佛披起法衣、拿起食钵,便和他的随从往巴贝的家走,一路上大梵天和帝释天也都护随着他。
  当佛陀到达拉加嘎哈时,大地震动六次,群众均感敬畏。眼见佛陀就快到达巴贝家时,有一位在家居士哀求佛转身回去,并提醒他巴贝有意陷害他。佛陀回答:“你想火会伤得了我吗?当我生于畜生道时,都曾避开火灾的危险;现在我已证悟,火还会对我造成什么伤害吗?由于我已净除贪、瞋、痴等三毒之火,因此一般的火无法伤我。”
  当佛陀的金足踏上覆盖的草皮时,地上的洞马上化成一个开满莲华的池子,许多蜜蜂围绕着嗡嗡作响,天神洒下成罐的檀香,群众心中充满了神奇。这时,巴贝和他的假道师们一直躲在屋内。巴贝的妻子听到群众的欢呼声,深怕巴贝诡计得逞,于是把门撞坏逃了出来。当开满花的莲华池映入她眼中时,她刹时喜极而泣。佛陀越走越近巴贝的家,巴贝心里一阵恐惧,毛发都竖了起来,最后他跪倒在佛陀面前说:“如来,我因误交了法友而犯下了严重的错误,请原谅我由于邪见而产生的一切作为,将来我再也不会犯作任何恶业了。请留下来吧!我会再准备没有毒的新鲜食物供养。”
  佛陀回答道:“你不必另外准备食物了。即使当我生在畜生道时,毒害的危险也对我毫无影响;现在我已证悟,任何危险的东西更是不可能再伤害我了。在你分发食物之前,先念这些句子:‘贪、瞋、痴为轮回之三毒。佛已净除三毒,更将摧毁三毒之力;法乃清净无毒,以佛法之力,毒将被净化;僧伽净极无瑕,以此殊胜僧团之力,毒亦将被净化。’由于我——佛陀——轮回中之无可匹敌者,已完全证悟,故毒害无法侵我;由于圣法——最圆满的法教,以清净而着,故毒害无法侵我;由于僧伽——最殊胜的众合,乃净极无瑕,故毒害无法侵我身。贪、瞋、痴三毒造成众生的烦恼业障,藉由佛、法、僧三宝的清净力量,人心才能完全免受三毒的侵害及污染。”佛陀就此将食物里的毒净除,而巴贝也皈依了佛陀。他记住了这些句子,每天念三遍并做供养,从此被佛陀调伏而成为他的一位虔诚的弟子。
  任何人要做皈依前,都必须先了解轮回是痛苦的,并对能庇护我们免于痛苦的三宝生起信心。佛陀是三圆满身(法、报、化)的化现,已完全净除任何障碍,圆满了智慧和慈悲,具足一切殊妙功德。
  佛法包括三种层次的法教,均由诸佛菩萨之智所证,实为道之真理、离苦之真理。
  一切曾发愿欲度众生者,皆列属为僧伽。凡夫僧指较四清净僧、尼之层次更高者,而圣僧则指一切已出轮回之证悟者。
  不过,究竟之皈依即是佛,因为他是法身、是智慧的本体、是法的圆满表现、是僧的究竟境界,他离于生、住、灭,完全清净,无任何染着。佛如一位医者,法如治病良药,而僧则如护士。就像医生诊断病情和病因再开出处方治病一样,佛陀也宛如一位医者,说出轮回中各种层次的痛苦及其原因,并教导我们佛法,帮助我们脱离痛苦,得到安乐。譬如由护士处取得药物一样,我们也经由僧伽获得指导修行。若我们能如实遵循法道。将远离痛苦,达到勇猛无惧的境界。
  想受皈依戒的人必须向一位现世的上师求授。受了皈依戒后,有以下数点很重要:不论我们身在何处,都要对三宝做身和意的供养;吃、喝任何东西前,要先做供养;不以放弃皈依戒做为交换或保身的条件。
  藉由佛、法、僧三宝大悲大智的功德,我们要反覆接受皈依戒。
  在皈依佛以后,我们就不要再皈依世间鬼神或具有法力的神祇,因为他们还未净除无明,其智慧仍不足以帮助他人解脱痛苦。
  皈依法以后,我们不要伤害任何有情的生命。佛法是对治暴力和无明的良药,若我们无法对他人有助益,至少也不要伤害他人,因为就如我们喜爱并追求和平安乐一样,一切其他众生亦然。
  皈依僧之后,我们就不应再与持有邪见(反对法道)或不信因果者交友来往。一般而言,法友是很重要的。一棵长在树林中的药草会将会将四周的植物转变为草药,而一株毒草也会将旁边的植物变成毒物——就像这样,若我们与善法友为伍,便会受到激励,修持进步;若与俗念重者交往,便往往会堕入红尘,忙于俗事。
  当谈到尊敬佛时,同时包括了视佛陀像和法照为我们的皈依对象;谈到尊敬珍贵的法教时,也指任何书写有关佛法的经典、法本和佛书等。平常我们不应将之置于地板上,若你看到一本佛书放在地上,想想看,那里面是一个殊胜的教法,包含了清净心灵业障、获得圆满智慧和慈悲的法门;有了这层了解,我们应将它放置在高处。
  我们也要尊敬僧伽,此指一切不同层次的僧伽,包括初入僧团和已得高度成就的大师们。他们都同样发心,誓愿证觉,也都有成就的一天。他们绝非普通人——我们应记住这点,尊敬他们,尤其是男女出家众。
  皈依的利益
  皈依后,我们首先进入了佛道。但佛法的本意并非仅把人变为佛教徒而已;由于佛的慈悲与智慧,他悟出一个领众生脱离一切无明痛苦障碍的法门,因此,皈依是我们接受更高的戒律以及密续灌顶的基础,也是一个清净前世恶业,获得庇佑免受人与非人侵害的方法,所以接受皈依戒并常念诵皈依祈请文是很重要的。藉此方法,我们可以达到所愿皆满、累积福慧资粮、与恶道绝缘、快速圆满证觉的结果。虽说轮回无尽,但我们亦可藉由皈依断离它,因此这是一条愉悦的道路。当我们学法修行时,有时虽也会遭遇障碍,但仍应怀喜悦的心情精进努力。
  精神导师(上师)
  皈依时,依止一位具德的上师是很重要的。任何欲求成就开悟者都必须于一位精神导师的指导,因为一个人无法知道自己该如何去累积善业功德、清除业障——三世诸佛也都依上师指导始获成就开悟的。上师即如我们初到一处陌生地方时的指相协助,他是我们通过危险区域时的守护、是一艘船的船长,若缺少他,我们便无法度过轮回之海。
  精神导师共有四种:普通的上师、已证各种菩萨地,和已证报身、化身的上师,他们均依众生的根器而做应化。刚入门还未能与佛菩萨相应时,我们可以找一位普通的上师指导;当障碍多少已消除时,便能依止一位菩萨上师;当越过资粮道时,便能寻求一位已证化身的上师;而当已登上菩萨地时,便能追随一位已证报身佛的上师。这四种上师中,哪一种最为慈悲呢?当我们处于业力与烦恼的黑暗中时,根本看不见修证高深的上师的圣颜,因此,只能先追随一位普通的上师学法入道,再渐次开展智慧,终至有缘遇到一位修证较高的上师。依此而论,则一切上师中以普通的上师于我们的恩惠最大了。
  不同证量的上师具有不同的功德:佛已净除烦恼、所知二障,完全解脱,证得徧知,并获得两种智慧(如理智和如量智);初地到十地的菩萨上师身心已清净,并在智慧的了悟上有所修持。
  普通的上师又分三种:第一种具有八种功德:持戒严谨、深入佛法、证悟教理、具大慈悲、勇敢无畏、宽大包容、无有厌疲、言语善巧;第二种具有四种功德:显密精通、具有智慧判断他人恶习之力、行作善行、具指出他人烦恼障之力并指导对治法门;第三种则至少须具有两种功德:了解大乘法教之义,并奉行菩萨道。在此基础上,一位金刚上师还须曾接受灌顶、深解生起与圆满次第教法,并守三昧耶戒;他可能还须具足许多其他更殊胜的功德。
  当我们观察一位上师,发现以上条件具足时,便应依止他。了解上师之珍贵,我们要对他恭敬、向他顶礼。当他进入室内时,我们要起立相迎,并时时策励自己。明师难遇,我们要向他供养食物、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例如医药和金钱等。视上师如佛,我们更要如那洛巴和密勒日巴一样,全然无疑无侮地承事顺从。而最重要的是要精进修行,以此供养,令上师欢喜。受法时,我们要专心一致,并以身、囗、意三门全神投入修行。若上师欢喜摄受,我们便有更大的成就证觉成佛。
  受法时,我们应发菩提心,观自身即是病人,而上师正是为我们除去病障的医生。当我们接受法教时,应以正确的观念将其牢记在心,并避免犯以下三种错误,如同倒置杯子、破损杯子、在杯内装进毒物一样。若杯子放倒时,便装不进任何东西;同理,心若不开,便无法吸收教法。若杯子有裂缝破洞,水便会流出;同理,若我们无法专注,便会将所学的忘失。若杯内有毒,倒进的东西不管多好喝都会受污染;同理,若我们具全贪、瞋、痴等来受法,法便无助於我们。因此,我们要以纯净的发心来接受教法。
  承事上师之功德
  依止上师的菩萨将不会堕生恶道、不会受损友之牵连,也不会由大乘法教中退转。此等之人将超越凡俗,很快证悟成佛。
  七支别解脱戒
  在受菩萨戒之前,要先受七支别解脱戒之任何一戒,此乃由于后者为前者之基础。例如,若你邀请国王到你的住处,首先你必须将房子上下打扫乾净并加装饰,因为唯有如此才配欢迎一位像这样的贵宾;同理,要邀请一位名叫菩提心的国王,我们的心必须要完全清净,无任何恶念或邪念才行,因为只有在此情况下,我们的菩提心才能开展。七支戒条中又分为两类;在家居士和出家僧众的戒律。在家居士戒又名优婆塞与优婆夷戒,包括基本的五戒,即:不杀生(尤其不杀人)、不妄语(尤指修行上)、不盗窃、不邪淫、不饮酒。出家戒建立於在家戒的基础上,它包括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编按:新译“正学女”,旧译“学法女”)、沙弥、沙弥尼等的戒律。若想为自己和他人求得祥和安乐,我们必须持守这些戒律。行为举止若不依法,则不论我们多努力,都无法得到安宁。佛陀曾说过一个故事,它正显示出持戒的重要性:佛陀的过去某生中,在卡希卡的树林里住着四位高贵的众生:一只鸟、猴子、兔子以及大象。它们四位同喝一处。泉水,因此很快就结成朋友。
  有一天,它们决定要对其中辈分最高的致以最大敬意。为了断定个别的年龄,每一位都要回想当自己第一次看到附近那棵娘格罗塔树时,其树高多少。大象说:“我一定是最老的。记得当我出生时,树影斜映在我身上”猴子说:“我一定比大象还老。当我出生时,树高与我等齐。”兔子说:“我一定比你们二位都老。当我出生时,树才开始发芽,我还摘了一片嫩叶吃哪!”鸟接着说:“我比你们全都老。当我出生时,吃了生长在泉水之南的一棵树的果实,於是娘格罗塔树的种子从我体内排泄出来,所以我就把它种了。”四位便依此互相尊重:大象将鸟置於其头顶,兔子放在颈上,猴子则坐在背部。鸟接着说:“由现在起,我们终生都要持守五戒。”它们确实做到了,而且为了让其他众生也这么做,鸟便教导一切有翅膀的,大象启蒙一切有尖牙的,兔子带领一切有爪子的,猴子则为一切有毛的众生宣说此项要义。
  祥和安乐的气氛弥漫全国,连国王和大臣都感受到了他们互相道贺。国王认为功劳来自他以佛法治国,国家因此而繁荣:王后认为此系因他们夫妻关系清净,不犯邪淫而带来的福报:王子们认为这是他们孝顺、敬重父母的缘故;而人民则以为这纯粹来自他们服从国王领导的结果。每个人对於国家强盛的原因均持不同看法,因此产生很大的议论争执。国王只好召来一位具大神通力者,他说:“国家之所以会繁盛并非你们的功劳。在卡希卡树林里住着四位伟大的众生,它们持守五戒,并教导其他族类也如此做——由於它们的努力,才会有今天这番景象;而国王和臣民也都因净守这些戒律,整个国家才蒙利受益。这些动物死后,都投生到三十三天。”天道之尊帝释曾欢喜赞叹地说:“由於大家互相谦恭敬爱,忍受林中艰苦的生活,更经由鸟的教导和持戒,天下苍生因而和睦安详地过着生活。”佛陀说出此鸟即是他过去世中的某一生,而侍者阿难是那只象、舍利子是兔子,目犍连则是猴子。
  因此,人若想在今生或来世无病无忧,一切平顺无阻,便要严守戒律。已入大乘法道、皈依三宝,并持任何一支别解脱戒者,都已具足发展菩提心的基础。
  二菩提心
  只有慈悲心、希望他人好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藉着法门将其彰显——此法门就是胜义(究竟)菩提心和世俗(相对)菩提心的修持。前者乃为明空不二、无所依缘障碍、离於言诠概念所指,而后者则包含了愿、行二菩提心。一旦发了菩提心,我们便不能舍离任何众生。
  世俗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的“愿菩提心”代表一种证觉成佛的愿力,好比我们期望到一个特别的地方;而“行菩提心”则像实际启程前往这个地方。
  愿菩提心
  发菩提心时,我们要着重在两点上:证觉成佛(追求诸佛之净智),以及平等无别地利益一切众生。只要有众生之处,便有烦恼障;只要有业障处,便会有不同层次的痛苦产生,因此,我们要发愿解脱一切有情的痛苦。
  以下乃发心之四缘:视上师如佛、皈依大乘、发四无量心,以及累和福慧资粮。
  首先,我们观想前面虚空有一宝座,上有莲华和日、月轮,日、月轮上端坐着与佛无二分别之金刚上师,旁边为传承上师、无量诸佛菩萨、本尊,并全为护法所绕——观想他们都是慈悲与智慧的圆满化现;接着,我们按照大乘法义做皈依,也就是持守皈依戒直到成佛为止;然后发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再做七支供养以累积资粮,即:广作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恒顺众生、普皆回向。一切供养以我们的根本功德和修行供养为最,包括生起、圆满二次第的观修。忏悔业障最重要的是要清净我们的发心,以及由于五毒所造作的诸种恶业,例如五无间罪等。我们可藉四力清净自己:忏悔力、对治力、舍弃力,以及依止力。
  忏悔力即反省自己已无止尽地造了多少恶业、受了多少苦,并认清远离恶行的重要性。好比人若不小心吃了有毒的东西,便会马上想尽办法清除它;同理,我们也要不计代价地让自己不再造恶业。
  对治力包括修习慈悲、智慧,观想本尊、持诵呪语——尤其是修习大手印。
  舍弃力代表认知恶业将带来巨大的痛苦,因此我们要绝对避免。
  依止力包括皈依、发菩提心和接受灌顶。只要修行其中一项,都能有助我们清净恶业,因此,若我们能依法全修,无疑必能净除一切恶业。金刚萨埵本尊法是其中最好的净业法门。
  随喜他人功德则是对治嫉妒的良方。佛带领一切众生至觉悟之境,因此,我们要随喜赞叹其事业,以及其他一切人的善行功德。
  至於回向功德,我们要以自己和他人,以及三世诸佛的一切功德善业回向所有众生,愿以此之力,众生皆能解脱痛苦,证觉成佛。
  生起“愿菩提心”的利益是:当我们进入菩萨道时,便能接受菩萨法门,斩除恶行之根,成觉之种即播入我们心中。此外,我们还能获得无尽功德智慧,蒙诸佛菩萨欢喜摄受,利益一切有情,快速证悟成觉。
  建立在“愿菩提心”的基础上,“行菩提心”的善果是:个人的善缘不断出现,并能以各种方便与事业利益他人。三世诸佛皆修此道而证觉是,是以此法门乃为成佛之所必需。若我们毁犯了菩萨戒,必无法利益他人,也无法证悟成佛,并可能堕生下道。
  “愿菩提心”的修习包括:不舍众生,常忆菩提心之功德利益,观菩提心乃成佛之种、满愿宝、为一切众生都能安身立命之处。
  若要增长菩提心,我们必须累积福慧二资粮,常生慈悲以开展菩提心。每天至少复诵一次菩萨戒条,并时时铭记在心。避免四恶,常行四善。四恶业乃是:对上师或证悟者说妄语,对他人之善业生疑并抱着遗憾的心态。毁,毁谤其他菩萨,为了己利而欺骗他人。四善业则是:甘冒生命危险也不愿意对上师或成就者打妄语,带领众生行菩萨行,视一切菩萨是佛广为宣说其美善功德,以清净之发心无私利益一切众生。
  行菩提心(六波罗蜜,又名六度)
  我们藉着六波罗蜜多之修习而行“行菩提心”。“波罗蜜”意为到彼岸,“多”则指横越轮回之海而抵达,也代表智慧度。它同时有证觉,以及达此所使用之法门的意义。六度圆满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
  (一)、布施度
  人若不行布施,便会遭受贫困之苦,投生饿鬼道。有一位饿鬼曾说:“我因太贪执于物欲,又不做布施,因此才投生到饿鬼道。”不修行布施的人是无法利益他人的,当然也无法开悟成佛;常行布施的人则一切具足,生活优裕,且不会投生饿鬼道。布施之修行有如引导我们来世转生善道的一位至友。每个人都期盼安乐的生活,但若无财富,要得到快乐是很难的,而财富之本来自布施。有了财富,我们才能帮助他人,消除他们的贫穷。若能以菩提心行布施,要证道就更无困难了,而平常也不必费心保护自己的财产或金钱——这些人自在无惧;反之,不做布施的人常担心别人会抢走他们的财物,因此紧紧抓不放,反而生起别种烦恼障,阻碍成觉之路。
  布施的定义是一个完全舍离一切私人所有的无执之心。密勒日巴曾说:“修行布施是对治悭吝最好的方法。”
  布施又分三种,即:财施、无畏施与法施。
  1、财施
  不净财施:把有害的东西给人,或为名望、嫉妒、竞争而做布施。因此,勿将武器、毒药之类的东西给人,也勿布施给心不清净的人,因为没有任何有益的结果。布施时,勿以瞋怒或蔑视的态度行之。
  清净财施:向需要的人雪中送炭,例如食物、饮水、衣物等藉此供养成就的上师、三宝、法友、父母、亲戚、受难、生病以及穷困之人。我们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成佛,故要不断地以真诚、恭敬和慈悲的心来行之,并将功德回向,愿众生都能离苦悟道。
  2、无畏施
  向被抢劫或受野兽攻击而处于危险境地中的人伸出援手保护、向病人施药、帮忙遇溺的人,并保护一切众生。
  以上之类别有助于维护此生。
  3、法施
  对法教有兴趣并对上师恭敬者,我们要教导他佛法。授法时要以清净心行之,不应期盼供养或提升自己的声望。心怀慈悲,而以智慧行之,希望他人的痛苦以及苦因消除。依众生之根器,无误地将佛的法教传授与他。法施可助今生与来世持住自己的心。
  为了帮助他人而行布施时,勿怀不舍或回报的心。帮助无量众生开悟成佛,你的布施行为也将转化为无量功德。除此之外,若你能以平等智慧行之,则一切都将臻于圆满。
  无任何期盼的财施,将得到更多的财富;除了自己能开悟成觉外,也能让他人一起证入觉境。布施食物,我们会获得健康的果报;布施衣物,则施者外表端庄华贵;布施油灯或灯具,会得明亮的眼睛;做无畏施,将不受邪灵魔障之侵扰;做法施,可亲见如来,清净一切业障。
  (二)、持戒度
  天人和人若无持戒,即使修行布施,也无法达到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他们无法遇到佛法,比盲人能看到的多不了多少;也无法脱离轮回,与跛子相较,毫无差别——若无持戒,则法道不全。
  行为举止严谨者将获善妙人身,远离八种逆缘缺失。行为严谨是一切的基础,好比土地让植物在其上成长,养活苍生一样;戒律也像这片土地,滋长佛的一切巨大功德。人若持戒清净,便能证得三摩地禅定的功德,一切所愿皆顺遂。持戒若严谨,人要开悟或亲见如来都无困难;它是我们所能找到最美丽的庄饰,也是一切安乐之根源。
  严持净戒者恒受所有大众的尊敬爱戴,而其功德是心境坚稳清明,不受烦恼障干扰束缚。
  持戒度共有三项,即:摄律仪、摄善法、饶益有情等戒。
  摄律仪戒是将心系于佛法的一个法门,七支别解脱戒即归属此类,它意谓:避免一切不善的念头和行为。
  摄善法戒可使人在法上的心性圆熟,在学习和领悟上有长足的进步。我们要严守戒条、认真学习、领会教义、实证实修。还要恭敬上师,承事供养;照顾病者、关心老人;他人功德,随喜赞叹;他人辱我,宽容相待;一切功德,普皆回向,发愿证悟;供养三宝;修行专注,一心不乱;早晚作课;依止上师,清净己业。总之,我们要修行、保护并增长福慧资粮。
  饶益有情戒包括资助有益的活动、消除众生痛苦、示无知者法道、回报他人恩情、保护他人免于恐惧、赞助布施穷困、引领他人入法、尽满人生愿望、分享功德喜悦、尽己一切之力助人领会佛法。总之,行、住、坐、卧、吃饭、说话时,都要时时提醒自己,将戒律铭记在心。话语勿多,并避免过度犀利之言词;说话时,意思表达必须清楚扼要,对人有礼,不带瞋恚或拖泥带水。
  人不要对财富、名声存有依恋,它是瞋恨、自欺、毁德,以及挫败之根源。执着、贪欲就如梦中饮水,永远不能止渴,因此我们要恒保满足之心。我们所能度化众生的数目完全依自身的能力而定,而欲增长戒律功德的不二法门乃是修行开展俱生智、做回向,尤其要以无分别对待之平等心(或曰智慧)持戒。
  持守戒律之果为人,将达完全证悟;即使在轮回之中,也会得获宝贵人身,财富满足,受人与非人尊敬供养。
  (三)、忍辱度
  人若无忍耐宽容之心,瞋怒便很容易生起,并且摧毁由布施与持戒所累积的功德。《入菩萨行》说:“千万劫来藉由布施和供养诸佛等所累积的功德,可因一怒而毁。”愤恨积在心中犹如身内藏着一颗子弹,痛苦难当、身心不得安宁,甚至无法睡觉。人起瞋恚时,亲朋好友也跟着受苦,不愿与他为伍;缺乏忍辱包容的人,魔障很容易入身干扰,阻断成佛之路。总之,当人发怒时,身心不安详,也无快乐可言。
  忍辱包容的人具有无上之根本功德。《入菩萨行》说:“没有比因瞋恨而起的罪业更重的了,没有比忍辱的修行更难为的了。”因此,我们要以各种方法稳固、确保忍辱的修行。人若能忍耐,心中一定快乐(包括世俗之欲望),也一定能证悟成佛,圆满心性。
  忍辱的定义是发自慈悲、宁静的内心所带来一种沈稳、自在的感觉。
  它又分为三类:耐怨害、安受苦、谛察法忍等。
  1、耐怨害忍
  对曾加害我们者,生起宽容之心。若有人诬告我们,或以手脚、言语伤害我们,通常都会对我们以及亲人造成伤害,这时,我们便要修行忍辱。这表示不要让自己的心产生混乱,不报复,也不积怨。有人认为修行忍辱是认命的表现,但事实上,它是培养心中一股力量和明性的过程。
  另一个修行忍辱的法子是认清对方是受缚、无法自主的。例如,一个发怒的人用棍子打人,造成痛的感觉是来自棍子,而非那个人,所以该被毁的是棍子,但它本身并没有自由意志,全凭他人控制;然而打人者的心也非自主的,他完全受制于瞋恨和愚痴,因此,我们要想办法平息的是他的愤恨,而不是做出反击。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反省自己的业力在整件事中所扮演角色——我们现在所遭受的伤害,事实上是源自于自己过去生的业力,也就是说,过去某生中,我们一定也造作了与此类似的恶业,以致今天才须自尝恶果,而且非受不可。
  另外,我们也要看看自己身体的弱点。倘若我们没有肉身,就不会感到痛苦,因此,我们自己和他人都有肉身这个事实本身就构成了痛苦原因,我们也毋庸去责怪别人。
  我们应该再看看自己心灵的弱点。心总是想尽办法要保护身体,它拒受一切无常的事实,而且又很容易受伤。事实上,伤害我们的人正是我们的朋友,因为他教导我们容忍之道,藉此清净我们的恶业,增长我们的功德,引领我们更接近悟道。
  我们也可以藉此观想以修忍辱;此位伤害我者在过去生中一定曾为我的父母、亲戚、朋友,也一定曾非常疼爱过我,因此我不应以恶行相报;再观想他也具有无常之本质,任何时候都会遭遇到死亡,所以我们应该怜悯他。我们可以再观想那些正在尝受三毒苦果众生的痛苦,我们要发菩提心消除它,愿一切都能离苦得乐。
  2、安受苦忍
  当人发愿修行悟道时,一切痛苦应以欢喜心来受,以涵养包容之心。各种痛苦中,尤其是男女出家众所受的有:常要找寻衣食的来源、承事三宝和金刚上师的工作艰苦、受法、传法、劳心劳力、修行辛苦;而且在清晨与黑夜,无论多劳累、多冷或多热、多饥或渴、身体多痛苦、精神多不好……,都要持呪修法。严重时,身体还要开刀接受手术。因此在成觉之道上,我们的确须要忍辱。
  3、谛察法忍:
  坚定毅力,以听闻学习深广浩瀚的法教。当我们听到有关佛、法、僧的广大功德时(注:佛的功德有:徧知、十力、四无畏、十八共法等),不应觉得不耐烦,反应锲而不舍地努力追求教法。在这方面,佛陀讲了下面这个故事:许多劫前,有两个伟大的苦行道人——仓偏哈和梅瑾,同住在一处丛林里。有一天,一位逃脱的盗贼经过,拜托两位修道人不要说曾看过他。当他逃跑无踪后,仓偏哈说:“我们真是进退两难了!若说我们看过他,他铁定有麻烦;若说我们没看见,我们又说了谎……。我们该怎么办才好?”梅瑾说:“我们不应执着自己的身体。”一阵子后,国王德弥畔和他的搜索队来到了森林里。当他问两位道人是否看到盗贼时,他们回答道:“大王,如果我们不曾看过自己,又如何看得见一个贼子?”不久,盗贼被发现了,被带到国王那里。国王不了解两位道人话中的意思,遂指控他们说谎,并令吏卒砍断他们的手脚。便梅瑾仙人对国王说:“王啊!大地之尊!若你找寻你自己时,哪里可以找寻得到国王呢?王自己是躲在他的耳朵、或鼻子、或舌头、或眼睛、或心中、或某个他处?”国王仔细思索这些话,恍然了悟无我之义,于是他为自己对两位道人所作的行为感到歉疚。知道国王有悔意,梅瑾说:“就如您领悟到了‘无’,我们也知道,事实上,并不真有手和脚这回事,因此也没有什么被砍断的。”国王接受了佛法,并请两位道人当他的老师。两位于是为他讲授戒律:“王啊!请仔细看清楚持守净戒的真实力量!以此力量,愿我们的手脚回来!”刹那间,两位行都者的手脚又回到原来的地方,于是国王对二者的修证完全信服,无一丝怀疑,而他从此便勤修身、口、意的尊贵戒律。不管他曾犯作何种恶业,但以其持戒以及二位老师的忍辱功德力,他看到了十方上千万的佛菩萨。佛陀讲完故事后总结说,梅瑾道人在许多世后证悟,号无瑕眼如来;而仓偏哈道人也在许多世后证悟,号梵天如来;国王同样在许多世后证觉,号大成就如来。
  若人为度一切众生而修忍辱,其功德将变为无量无边;若以悲智合修,则忍辱之戒将变得非常清净。忍辱之广大殊胜的修行之果将引领我们开悟证觉,也能身体健康长寿、富于声望,甚至当一国之君。
  (四)、精进度
  若无精进,我们便容易堕入懒散的缺失中,无法累积功德、度化他人,也无法证道成觉;若能精进,则我们的功德将如月盈般增长,也能摄收无量佛智宝藏,横越我执之山,快速成就,证悟成佛。精进的定义乃是对累积善德的一种欢喜发心,它能对治疏懒。闲懒之因共有三种:耽于享乐、轻视自己、无益之境等。
  贪图快乐包括好吃懒做、贪恋此生的一切、喜爱社交享乐,以及喜处种种快乐的情境——以上我们要全部避免。佛陀有次向他的弟子说:“人很快会接近死亡,此生的一切活动也会跟着停止,甚至佛的法教也会式微,因此,当你还有力气时,应尽全力努力精进。若你认为可以在死亡那一刻才修行的话,则一切都已太迟了。人或受衰老、或受病痛折磨时,根本无法想到佛法和修行,这就像蛇爬上你的腿部,或危险的火花碰到你的头发时,你会刹时跳开一样。舍掉欲乐吧!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寻求开悟,以及关闭投生轮回之门更重要的工作要做了。”
  轻视自己的懒散包括自认能力不足、无法努力工作、认为辛劳终将无益。人必须避免这种错误的想法,鼓励自己朝开悟的路走去。倘若连小虫子都能辛勤努力且获得结果的话,则人更有可能开悟成佛了。观想你既已生人道、获得人身,并了解善、恶业之理时,只要你继续行于法道,便一定能证觉成就。
  今生和来世之痛苦的直接原因,来自于使用狠毒的手段对付自己的仇敌、留恋不义之财,以及只为今生投注一切努力等。因此,了解无常以及万物非实有之体性后,便能避免耽溺于此种无益之境、不做改变的懒惰。
  精进共有三种:披甲、摄善(修行)、利乐(谦冲)等精进。穿戴心灵的盔甲精进,众生若不尽证,誓不舍善德。我们不应只为某些或有限数目的众生,而应平等无别地为一切众生而精进努力。
  摄善精进代表清净一切烦恼障,例如贪、瞋等,令一切善业,包括六度,圆满增长。我们要不厌其烦地持续修行,充满自信地朝善业行去,如人在酷热中朝海边走去一样。不要因烦恼障、妄念或其他障碍而让自信心动摇退转,应保持心中无我,继续努力。无论在修行的路上有多大的进展,我们都不应有我执。修持精进时,我们要发心利益一切众生,并支持与帮助他们了解佛法。
  利乐(谦冲)精进代表不以累积一点小善或功德而满足,应继续努力直到证悟成觉。任何只图世间短暂安乐的人都不会满足,更何况追求究竟安乐的行者?存着度众的发心,而以智慧、慈悲、空性修持精进,则此功德将变为无量广大殊胜。
  菩萨以清净的发心行精进度,将引领自身登佛证地;甚至在成觉途中,也会感到十分安乐,并获菩萨广大功德。
  (五)、禅定度
  人虽也修布施等,但若缺乏定力,其心会像被烦恼障之利齿咬住一般。心不沈着稳定,便无法证得神通,无法真正度化他人;人无禅定功夫,便无法得到智慧,更不用说开悟成觉了。有定力功德的人能证到种种悟境,对世间一切也毫无执着。人若有定力和智慧,能消除一切心的障碍,了悟法教真义,生起大悲心,将众生安置于觉境。
  禅定(三摩地)的定义是无念和专注。禅定的相反也就是杂念纷纷,它是由烦恼障,例如对家庭、财富、名利等的执着而起的——这些都应避免。人一旦对此生起执着,心无法平静,也无法出离轮回得获证觉;人对事物起执着便注定要不断受苦,因为从此便在冀求得到与害怕失去的恐惧中交替煎熬。想达到清净无念的功德,我们必须禅修,藉以增长定力——开始之前,我们要先检视自心以了解哪种烦恼障最重,继之,以正确的方法对治。
  对治贪欲执着,我们要对身体修不净观;对治瞋恨,则修慈悲观;对治无明,修缘起观;对治嫉妒,修平等观;对治我慢,修自他相换法;而通常对治烦恼障的方法,则是修禅以定数息。
  1、不净观
  人若对身体起执着,便应观其本质:肉、血、皮、骨、骨髓、胆汁、唾液、尿液、粪便等……,这些并没有我们可以执着的本体;再到坟场看看死尸,它们不是被埋、被秃鹰吃,就是被烧掉了,完全不具永恒不变的本质——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事实上,身体是一切污物的根源:乾净的食物吃进嘴里变成秽物,连我们都嫌脏,因此没有什么好执着留恋的。了解以后,我们别再执着这个肉身,观一切都是无常,随因缘而变。
  2、慈悲观
  依照先前我们曾教过的,先观周遭我们最爱的人,想想我们如何希望让他们快乐幸福,然后再把这份心愿延伸到一切众生,以此消除瞋心。
  3、缘起观
  一切都缘于因和果——生、老、病、死的痛苦都建立在种种的因缘果报之上。由子宫出生的人共有十二缘起:无明(贪、瞋、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处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形成业因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我们就这样在迷惑之轮中轮回流转。无明为一切缘起之根本,若将它净化,则其后的因缘也会跟着止息。
  我们的身体是由六大(元素)所组成的:土大形成骨、肉,水大形成体内各种血液、内分泌,火大形成消化、热能,风大形成呼吸,空大形成体腔,识大形成神识。以上各项若缺一,身体便不能存在,因此它们是互相依存的。
  4、平等观
  禅观自己所希求的平静、快乐与不受痛苦时,应知别人亦然,因此,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世间和出世间的幸福。以此观之,便能平息嫉妒的心。
  5、自他相换法
  由于轮回众生只重视自己,才会受无尽之苦;而三世诸佛珍爱一切有情,才能证悟佛性。因此,我们应了解自惜是痛苦之源,而爱他才是一切功德之母。我们要放下我执和傲慢,穿他人的鞋子走走看(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以此消除无明。
  6、数息观
  打坐时,我们采毗卢遮那佛之七支坐法:腿以莲华坐姿、打直背脊、扩胸、双手置膝上、手心向上、头稍下倾(收下颚)、唇齿闭合但放松、眼睛向下凝视二到三英尺处。
  身心皆放松,由鼻孔吸、呼气数息——气进出一次为一息。心要保持专注——这是禅修之支柱;专注代表浑然忘我,不复记得禅修之境界。吉天颂恭尊者说:“三世诸佛之路唯专注无扰尔。”若缺此项,便无法证觉。
  做数息时,可以先由一数到五,再由一数到十五,接着由一数到二十一。数息中间若被杂念打断,便要重新来过。这项技巧慢慢娴熟稳固后,再观出息时,气由丹田往上顺着鼻孔出去;而入息时,则气由鼻孔吸入沈进丹田。做数息观时,若中途受到念头干扰,便要把心带回,重新专注在呼吸上。利用以上不同法门练习,我们可将心带入平静沈稳的状态中。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止息法门,但行者应请教自己的上师为为佳。
  三摩地共有三种:解脱三摩地、摄善三摩地、利乐三摩地。
  当人达到一心不乱的专注境界时,便能由烦恼、沮丧、焦虑、紧张等压力中解脱。此时身心调伏,不再造业,达到无上安宁,无任何烦恼障,对世俗一切不再执着,心也不再依附外境,而能完全领会解脱三摩地之法益。
  声闻、缘觉和佛的无上功德——尤其是无尽的慈悲与智慧,都是藉摄善三摩地而证得。
  利乐三摩地包括:依照佛法尽满众生愿望,为众生解除痛苦、开示法道,保护众生免于恐惧,利用止观法门带领众生悟道。止息为藉由禅定达到心定的境界,而内观是在“止”的基础上完全了悟自己的心性。
  若以智慧、慈悲和空性修三摩地禅定,其功德将变得非常殊胜、广大无边,令人开悟成佛;且在证道过程中,也能得到人与天人内心的安宁轻安,无任何欲执——虽无希求,也会获得轮回世间一切的福报。
  (六)智慧度
  若不修智慧度而只修前五度,我们还是无法自轮回中解脱,因为人有如一位盲者,没有获得指引是无法到达目的地的——智慧引导其他五度至觉悟道。基于此因,有些人认为独有智慧度便足矣;但事实上,所有六度都是必要的。若无智慧,则人无法解脱轮回;若无法门(其他五度),众生会落入声闻涅槃,无法证悟圆满佛性——它们就像一只鸟的两只翅膀。
  人若精进修行前五度,则智慧自然增长;若精进修行智慧度,则前五度之修行必将更为进步——智慧可无缺失地洞视一切诸法。
  智慧共分三种:闻慧、思慧、修慧,也叫做相对智、究竟智、平等无二智,或又称为通达知识之智、超越轮回之原始证智、超越轮涅二境之大证智。
  普通知识指医方明、因明(推理)、声明(语言)、工巧明和建筑。超越轮回之原始证智乃声闻缘觉佛之禅定智慧,或曰对五蕴(不净、痛苦、无常、无我)之本质的证悟。超越轮回、涅槃二境之大证智乃闻、思、修(大乘法)之总智,它也是对徧处空性、超越概念束缚之证悟。(在“大手印”篇将做简短开示)
  金刚乘教义
  我们在六波罗蜜多的基础上还有金刚乘,它是一个在短时间内费小力气即能圆满修行、亲证佛性的方便道,因此它也叫做“转化之道”。透过本尊灌顶,我们与本尊合一,凡夫之见因而清净。本尊是行者个人特别的精神引导,与他合一不分,由他带领行者开悟证觉。因此,当我们观想证悟的本尊时,我们不应仅是想像或忘我般地祈求而已,而是更应了解本尊实际上已在我们之内并与我们合一——这也是一个完全唤醒我们心智、证悟圆满佛性的法门。
  讲到观想,有些人说他们无法把形相观想得很清楚,这是因为还未与实相相应,所以不习惯这种修法,但若持续下去,则并非不可能达到的。一位出家师父也必须长时间练习作观想,锲而不舍地努力使他的心更稳着清晰,这样经过几年后,他便能很容易做观修了,因此,这只是一个时间和努力上的问题而已。如果禅修那么容易,我们便不必花上好几年的时间去做闭关了;由于人心如此难驯,所以许多大成就者上师几乎终身都把时间花在闭关上。任何真心想脱离痛苦的人都必须全心全力朝这些修行努力——尤其是那洛巴六法,因为它等于是密续教法的萃取菁华。
  另外,观想是超越文化的,而它是否明晰,完全依个人心的清净程度而定。当我们修这种法时,心中保持平静和清净是非常重要的——平静指的是心的稳着,清净则指作观想时的智慧。本尊非有实体,而是透明与空性无二、完全清净无任何染着的。修金刚乘法时,一定要接受灌顶、口传和实修上的开示,这点很重要。
  上师相应法之四身
  佛陀圆满证悟,他具有无量智慧与无尽慈悲的本质;为了度化一切有情、带领众生安置于觉境,他依众生各种根器而化现各种不同的身形。佛基本上有四身:化身(应化身)、报身(法乐身)、法身(自性身)、法界体性身(任运身,亦即三身之一体)。我们应观自己的根本上师是佛之四身的化现——在金刚乘的法门里,这点至为重要。经典上说,若我们视自己的根本上师为一凡夫,不可能获得任何功德;若我们视他为菩萨,有可能得到一些成就;若我们视他为金刚总持,便能证入金刚总持的境界。上师相应法的四身,是一个观视自己的上师并与他合一无二的法门。
  虽然我们有佛的法教,但若无一位具德上师的指引教导,我们还是无法了解其义理以及修行方法,因此,上师是一位教你如何证觉开悟的人。
  大手印
  一切轮回涅槃都涵括在大手印之内,而大手印是一个了悟诸法本质的法门。我们的心受无明迷惑所障,因此往往只看到事情的表面;我们总是在盼得惧失中感到迷惑、痛苦,但这一切的外境其实是来自我们的自心本身。透过大手印的学习和实修,我们才能了悟一切现象都是虚幻不实的、所看见的也只不过是自心的投射罢了,以此,我们便能在内心获得究竟的宁静。
  轮回中的迷惑以及一切过患的根本原因乃是无明。无明产生了两种自我:人我以及法(现象)我。人我形成了“我”以及“我的”观念——我们对“我”生执着,因此排斥“他”的存在,如此的烦恼障又让我们造了业,而一切恶业都是轮回痛苦的根本原因。
  “自我”来自何处?它存在我们的身、心或名上吗?身体由四大(元素)组成:坚实物来自土大、体液来自水大、体温来自火大、呼吸来自风大——这四大元素与外在现象所能找到者相同。既然外在现象无自我,四大元素亦无“我”之存在,那么“我”存在心里面吗?没有人曾看过心,它既没颜色,也没形状、大小,因此,“我”也不存在心里。“我”存在名字上吗?人的名字是暂用的,它也不具实质,因此,“我”也不存在名字上。
  至于法(现象)我,有些人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具体真实的存在,倘若我们将它分析至最小的分子,可以发现它们并不单独存在。既然现象也不存在,那么法我又如何存在?以此方法分析自我是否存在,便能消除本身的无明迷惑,对众生——尤其是还未了悟佛法真理者,开展出清净的智慧与慈悲。
  修习大手印前必先完成前行和净业的修法,并具备一个清明宁静的心——这点很重要;然后,要找一位具格的上师。当人证得内在智慧时,便能消除执著与恐惧。修行智慧成就者有觉性可净除烦恼、培养心力,心也确实变得如山般坚稳、如海般深沉、如虚空般广大,之后,人能出生离心,全心全意投入修行,得到真正的祥和与快乐。
  功德回向
  任何获自学习和修行的法益,我们都应与一切众生分享,一起证等正觉,正如一颗水珠落入海洋与海水混合,除非海洋枯竭,否则永不乾涸一样。我们的成就亦如是,若能回向一切众生,便能与众生的功德相融,直至证悟前,永不漏失。因此,任何法门都要包括发菩提心、本尊观修、上师相应、大手印以及功德回向,而其中最后一项乃是整个修法中最重要的一环。佛的所有法教都包涵在大手印的五支殊胜道里。
  五道
  当我们发菩提心渐次学习修行时,便会历经以下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究竟道。
  资粮道
  人若为证得智慧,积聚福慧二资粮而发菩提心,进而由上师处学法便是行于资粮道。在资粮道上,行者集中在四念处、四正勤,以及四神足之修行。
  四念处即身、受、心、法等念处;四正勤(或译[四正断])是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四神足则是欲、勤、心、观等禅足(注:原文为愿、精进、心,观等三摩地)。我们的领悟力将藉著这些修行不断增长。
  加行道
  当人在加行道的修行有成就时,智慧会大增并进入见道亲证智慧。在此道中,行者的重点在于五根与五力的修行。五根是信、精进、念、定、慧等根——被称为五根乃因它可摧毁烦恼障(注:[根]意为生圣道之根本)。五力与五根相同,仅是在修证的力量上较大而已。
  见道
  当人实证四圣谛法时便已抵达了见道,亲证无我之本质。在此道上,行者的重点在于七觉支(或译[七支菩提分])的修行: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等觉支。在此境界中,行者生起大喜的感受,因为他已净除基本无明,能度更多众生,且更为接近佛性。
  二种修道
  修道包括世俗修道与究竟修道(注:原文为轮回修道与出轮回修道)。只专心一致地修行便是在世俗修道上修道。藉著世俗修道,烦恼障纵未根除也会止息,让人开展出如四无量念之功德。此道亦为究竟修道之基础。
  在究竟修道上,行者可获得轻安和特别的觉观,并能圆满证悟在见道上所获得的知见。行者在此道上修的是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在这种修道下,菩萨可藉六波罗蜜多的学习与修行而成就十地,已登菩萨地者可具足了悟实证广大殊胜法教的功德。
  究竟道
  已圆证究竟修道时,行者便能证悟佛性,修行上已无任何障碍或尘俗之行为活动,而完全稳固的心也不再受妄念的干扰。行者了悟徧法尔之诸佛一味智。在此境中,行者完全断除了苦因,因此也不再受其果报。由于至此道已毋须再学习或修行,因此,行者进入了称为超越轮回与涅槃的究竟道(又称为无修道)。此时,证觉者便了悟无修之十法——它们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完全智慧、圆满智慧等之无修。
  此时,行者证得佛的无量功德,包括四身、四无畏、十力以及十八不共法等。
  有许多经典、法本都曾开示有关以上五道不同的道阶和次第,并详说随著每一次第所证得的功德、智慧。前面我们呈现给大家的只是一颗种子,愿能帮助行者了解佛法的基本概念,鼓励大家朝向圆满的修证。
  我个人觉得亏欠珍贵的佛法一个很大的恩情,因为它让我打开心窗看到实相。我尤其感谢过去、现世许多伟大的上师,他们牺牲毕生精力保存法教,并带领一切众生安置觉境。现在为了未来世的众生著想,护教的工作就要看我们的了。
  当我们学法、修法时,不要期盼马上净除所有的业障,而应学习如何以更积极的方式正对问题。由于我们极度依缘外境而产执著和恐惧,因此,若想得到无畏和喜悦,唯有藉著智慧与慈悲的修行,坚稳心性始能达到。

  死亡、法性、来生等中阴之直接开示

  礼敬金刚持
  顶礼金刚持以及所有传承。愿我能见最原始本尊、徧处一切佛的真实容颜,彼将此生、中阴以及来生转化为五智与三身。
  我现在所要开示的主题是中阴。从出生到死亡之间,我们称为生与死的中阴;从病症末期到咽下最后一口气之间,我们称为死亡中阴;从神识离开肉体至找到来生中间,我们称之为法性中阴;从母亲的子宫受胎开始到出生中期,我们称为来生中阴;从禅修开始到结束中间,我们称为禅定中阴;从入睡开始到醒来之间,我们称为睡梦中阴。六种中阴中,以死亡、法性和来生等中阴最为重要,而睡梦中阴及其法门在那洛六法中有详细的开示,我们要仔细地学习。
  死亡中阴
  我们这里要讲的是自疾病末期已无法藉医药、医生或手术治愈时,所开始的真正死亡中阴。这时,病人应该一心皈依上师和三宝,在佛常前尽自己最大之力做供养;如果能力许可,在做顶礼时并要一边忏悔自己此生所造之罪业,由心中念诵百字明呪以及三十五佛忏悔文——要尽量反覆多次念诵以消罪业。若你已无法如此做,可请一位出家师父为你做,同时将身体、财富以及无数世来所累积的功德供养三宝,并观想因此种下无尽的功德之根;另外,也要对往生净土有信心。若你对别人仍怀有怨恨、或欠债未还,必须马上把这些业力清净并将它转掉。总之,要将三毒的业力清净,并且一心不乱地将念力专注于阿弥陀佛与三宝之上,意志坚定地决心往生极乐净土。此外,要对上师与本尊生起无穷信心与虔诚,舍弃无益之念,例如报复怨敌等——类似这样的念头都是与三毒有关的。
  若你恰好在临终之人的身边,请千万不要讲话或哭泣,因为这样会造成死者因情绪起伏而生执着。
  当五识开始消失时,会有以下的徵兆出现:眼睛看不见景象,耳朵听不到声音,鼻子无法分辨气味,舌头尝不出味道,身体碰触东西时没有知觉——这些都是死亡的徵兆;同时大圆镜等之五智,色等之五蕴、五尘,以及土等之四大元素渐次消失。此时,若一切治疗方法都无效时,四微细元素便开始融入消失。
  土大融入水大之徵兆。
  外在徵兆显示身体感觉正往下掉落——它无法动弹,也无法维持协调,而睡觉的枕头也正往下沈;内在徵兆是神识所见均烟雾迷蒙。
  水大融入火大之徵兆
  死者感觉身体正往水中沈没,或感觉像在下大雨。外在徵兆显示汗、唾液和其他一切身体的黏液变得很乾,内在徵兆则显示神识所见均宛如幻影般。
  火大融入风大的徵兆
  个人感觉身体被火包围着,全身发热。外在徵兆显示个人的体温正往下降,而内在徵兆显示神识所见均如萤火虫的光点一般。
  风大融入神识的徵兆
  个人感觉有如一阵强烈的龙卷风狂袭而来,仿佛要摧毁整个人和整个世界一般,而身体像是一团棉花飘在风中。外在徵兆是吸气变得困难,而呼气也拖得很长;内在徵兆则是神识所见彷如一盏灯火般在风里摇荡。
  五蕴的融入
  色蕴
  当色蕴消失融入时,四肢收缩,身体无力。
  当大圆镜智融入时,视力变得模糊。
  当地大融入时,身体缩小变瘦。
  当眼识融入时,眼睛的开阖变得困难。
  当外尘融入色时(此处乃指神识,而非空间、物质),身体的外表开始变得苍白憔悴。
  受蕴
  当受蕴融入时,胆汁、气、黏液质以及三者合一推动五蕴作用的能消失。
  当平等性智融入时,唾液、汗和其他体内的流质黏液慢慢变得乾燥。
  当耳识融入时,人便再也听不见声音。
  想蕴
  当想蕴融入时,人对自己周遭一切的记忆消退。
  当妙观察智融入时,人对自己父母、亲戚的名字不复记忆。
  当火大融入时,消化减弱;基于此因,吸气变得困难,而呼气则深长带有杂音。
  当鼻识融入时,人再也闻不到自己身体的气味。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