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般若无尽藏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见彦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般若无尽藏
  文/见彦法师
  古德云:“般若如大火聚,般若如无尽藏,般若如泛海舟楫,般若如照夜明灯。”诚然,般若智光,绝断妄情,犹如猛火,能烧尽烦恼秽草;又如冥室烛照,顿除幽暗。般若智显,能明彻大千,洞察万有;般若智用,更如活水源头,随机应物,无有穷尽,能除一切障碍。契入般若,则能泛渡烦恼苦海,得究竟解脱自在。
  万法本空 净智如如
  梵语“般若”,华译即是智慧。般若智慧不同于世间的聪敏,是清净、无漏的妙智。《法华经》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世间的智慧,局限在事相上的理解与掌握,却昧于事物的本质与起源;般若智慧则能照破内在四大色身,乃至外在一切万象都归于空性,都是缘起,都如幻化。正因为究竟体证了万法本空,所以能够不被外境迷惑、障碍,而回归到万法的源头──众生本自具足的真心、佛性。
  禅宗祖师所言:“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也正指万法皆是心光,皆源自这内外一如、无染无杂的佛性中。这念清净佛性远离颠倒妄想,便能于一切境中无有挂碍。自性本具一切种智,故能遍知十方三世一切事理,又无有一法可得。因为有法可得,又落入了“有、无”及“得、失”的对待,而违弃了一如中道的妙明之智。
  般若智慧不仅是心境上的升华,更能感通外境,起种种妙用。犹如〈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中云:“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观世音菩萨修习耳根圆通法门,心不攀缘,两耳内听,不住根尘,不住空境,更不住于寂灭的境界。如此,将色、受、想、行、识的五蕴桎梏照破,证得殊胜圆明的般若功德。此时这念心永脱生灭烦恼之河,与十方诸佛一体,具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能够遍知十方一切众生的起心动念,闻声救难,开万法门,现千手眼──“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证达般若智慧,这念心便能够超越生死,起无尽的大机大用,是实证实得的。
  但复本时性 更无一法新
  如何开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人人本具,正是能见闻觉知的这念本心本性。三千多年前,佛陀于菩提树下彻悟,说道:“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指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只是,众生镇日烦恼,追求财色名利,迷惑、背弃了自性,障蔽了圆明妙心。这念心终日逐于外在的尘境,如同将澄清的潭水不停地搅动,波澜荡漾,如何能够照天照地?
  这念心有男相、女相吗?有过去、现在、未来吗?只有当下,无相中又能生出万法,又有种种妙用。因此将这念心收回来,坚住在本来的面貌上,也就是安住在这本然空寂的灵知灵觉上,日久功深,心水澄清,一念相应,就能契入般若智慧。落实在二六时中,则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时刻刻依心起修,依性起修。遇到顺境,知道是过去的福报,缘尽了,即如朝露,不复能得,而无喜色。遇到逆境,知道是过去所造的恶业现前,以无所忍之正智,坚住无念、无住、无相,随缘了旧业。更能够于当中坚持六度万行,无有退悔,不在尘境中以识情染著自心。
  “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能够顿歇狂心,无住生心,当下不迷就是悟。待因缘果熟,云开月现,即是直登如来宝地。诸佛菩萨因为具足了般若智慧,纳十方三世于一心中,物来物现,物去无痕,没有一点挂碍,由是能随缘任运,创造缘起,利导有情,成就无上菩提,三智圆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若能直下承当,般若智慧的圆妙就如眼中之珠,不假外求,当下即是。智者岂可等闲蹉跎?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浅谈忧郁症
下一篇:把握当下的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