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善恶业报如影随形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见切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善恶业报如影随形
  文/见切法师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则。众生在六道轮回中头出头没,随著业力牵引而轮转不息,一切善恶果报,皆是自己造作得来,并非上天、阎王、父母或外人所给与的。阅读历来的史籍公案,我们更能体会“因缘果报,丝毫不爽”。
  福祸无门 惟人自召
  在佛陀住世时代,有一位力大无穷的驼骠比丘,随佛出家后,精进行道,证得阿罗汉,威德具足。由于驼骠比丘时常发心营办僧事,关照众僧的饮食起居,佛称赞其营事第一。当时,在僧团中有一位福德浅薄的弥多比丘,几乎每次都拿到粗糙的食物,久而久之,便对驼骠产生成见,认为驼骠是故意分给他不好的东西,所以就公然中伤驼骠,并联合他已出家的姊姊,于比丘尼僧团中诽谤驼骠比丘。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流言攻击下,为避免众人因毁谤而造恶业,驼骠比丘只好选择离开,于是显现十八神变,入火光三昧,灰身泯智。
  僧团中的比丘们对于驼骠是什么因缘被诽谤、何以力大无穷、何以证得阿罗汉,感到疑惑且好奇,请示佛陀之后,终于明白:在过去迦叶佛出世的时代,有一位年少比丘,长得眉清目秀,相好端严。一日出外乞食,在城中遇到一少妇,少妇见了这位年少比丘后,心生贪恋,目不转睛地直盯著他看。当时的驼骠比丘是一名食监,看见这少妇紧跟著年少比丘,目不暂舍,于是不明就里地到处传言:“年少比丘和少妇私通!”因为造作不实的诽谤,以此缘故堕落三恶道中受苦。又因为过去在迦叶佛时出家学道,所以今生得以证阿罗汉。在其出家修行的期间,因为于僧团中料理僧事,一日遇驴驮米面溺于深泥中,极力挽救,以是因缘而得力大无穷之报。
  不昧因果 随缘了业
  从前在罽宾国中,有一位离越阿罗汉在山中静坐。一日,有一牛主遗失了一头牛,寻著踪迹找到离越打坐的地方,当时离越正在煮草染衣,岂知衣染完后竟然变成了牛皮,染汁变成了血,所煮的染草变成了牛肉,所持的钵盂变成牛头……牛主看到这些景象,毫不犹豫地将离越抓起来,移送官府审判,这一判就是十二年之久。
  离越尊者的弟子中有五百位已证阿罗汉,诸多弟子运用神通极力找寻尊者的下落,却始终没有消息。直到离越尊者业报将尽时,一名弟子总算看到他在罽宾国的监狱里,于是前去禀告国王:“吾师现今在狱中,恳请大王释放吾师。”国王派人前往狱中视察,结果只发现形色憔悴、须发极长的狱卒,并未看见所谓的修道沙门。尊者的弟子又向国王启请:“愿大王下令赦免狱中所有的比丘。”不久,国王即下令让所有的修道人出狱。这时,狱中的离越尊者须发自然掉落,袈裟著身,并且一跃而起,在空中显现了十八种神通变化。国王见状,大叹稀有难得,恭敬地俯身顶礼,至诚向尊者忏悔,同时问言:“是什么因缘让尊者在牢狱中受苦多年?”尊者答道:“过去曾有一世,我遗失了一头牛,随逐踪迹,路经一座山中,正好看到一位修行人在静坐,此人是已证辟支佛果的圣者,而我在那时却无知地诬谤他。由于造了这个恶业,我曾堕入三涂恶道受苦,但余报未尽,所以今生虽证得阿罗汉果,仍旧逃不过这场劫难!”
  人一生中的造化,与因果业报息息相关。儒家有言:“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又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一切众生皆是自作其业,自受其报。如何逢凶化吉、远离灾祸?先须明因识果。凡事从因上努力,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常怀慈悲心、清净心,时时觉察、返观自己的心念,使自心清楚作主,以正念面对顺逆境界,不逃避、能承担,才是远离轮回桎梏的正确途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