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佛教在当今社会所要注意的问题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在当今社会所要注意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时代进步日新月异;21世纪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佛教如何在新时期历史舞台上传播和发展,成为一大课题。同时,在信息技术超速发展的今天,新思潮、新问题不断涌现。佛教自身如何抵制日趋明显的世俗化倾向,这是摆在广大教内人士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只有加强佛教教育力度和广度。对佛教的主体精神作大众化、生活化、通俗化的调适,在培养僧才的同时,加强普及性教育,让社会大众充分理解佛教的主体精神,才能避免世俗化倾向的恶性扩大。维护佛教的健康形象。
  关键字:世俗化倾向 调适 教育
  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二千多年来以其深邃的智慧、慈悲的精神、和平的传播方式,弘传于世界各地。形成了巴利、藏、汉三大语系传流。适应了不同国家、不同人种以及不同的社会体制。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崇信。
  佛教自传入中国,即与华夏本土文化相适应。佛教在中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除了历史上释、道、儒“三教合一”这一独特的文化背景,给了佛教以广泛传播的历史条件外,还因为三教之间的理论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使中国佛教以特有的思辨性、科学性与中国固有的华夏文明广泛契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体制,完成从私有制社会到公有制社会为主的转型。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是一次空前的巨大变革和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时代发展日新月异; 21世纪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佛教如何在新时期历史舞台上传播和发展,成为一大课题。同时,在信息技术超速发展的今天,新思潮、新问题不断涌现。佛教却一直以其历史文物的外表出现在世人面前。佛教自身如何抵制日趋明显的世俗化倾向,这是摆在广大教内人士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广大佛教徒在内,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发展空前迅猛。人类社会已进入了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佛教面临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大转折,只有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佛教文化充分服务于时代与大众。更好地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发挥佛教界自身的优势。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既要使自身主体不受损害,又要使佛教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大众。要把握好佛教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这一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是需要有勇气、魄力和智慧的。
  就当代佛教发展的形势来看,佛教似乎有逐渐偏离主体框架而朝着世俗化方向倾斜的趋势。这里所谓的佛教主体,指的是佛教特有的核心与理念。而不同于其他哲学、宗教、文化的鲜明特色。这些鲜明特色所具有的价值和所能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哲学、宗教、文化所不能取代的。因为只有这样,佛教的存在和发展才会具有意义。比如佛教的缘起世界观、因果世界观、解脱方法论等核心理念,都是其他宗教所不共的。
  佛教的世俗化倾向,就是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一味地迎合世俗的低级需求,违背佛教核心理念,脱离佛教文化的主体轨道,形成世俗化的衍生。这种世俗化的衍生,随着时代的变迁,会逐渐丧失其存在价值,并且更不能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发挥作用。其生命力十分有限,只会阶段性存在。
  对于这一课题,教内外许多有识之士从多方面角度出发,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社会建设,给佛教传播带来的新挑战仍然普遍存在。佛教寺院理应是传播佛法(社会教化功能)及自我修持(宗教功能)的场所。不过,大多数信众由于对正信佛教的内核理解不够。仅仅停留在消灾免难、求名求利的层面。而寺院为了迎合部分信众的需求,加大了经忏佛事的力度。就经忏佛事本身而言,是中国佛教文化的积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接引社会大众的方便法门,其并不违背佛教的主体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合理性的。不过,这种合理性正在不断地被淡化,渐渐蜕变成一种寺院营利的手段,在营利目的的趋势下,佛教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依然保持自身的主体框架。这是值得反省和注意的。
  然而,世俗化倾向,必然代表了一定时期、一定数量的社会需求。所以在佛教的主体精神与世俗化倾向之间,必要找到调适点。这一调适点,要既能保持佛教主体精神不受影响,又能避免世俗化倾向蔓延、吞噬佛教文化的主体内核。笔者认为,只有加强佛教教育力度和广度。对佛教的主体精神作大众化、生活化、通俗化的调适,在培养僧才的同时,加强对居士、香客的普及性教育,让社会大众充分理解佛教的主体精神,才能避免世俗化倾向的恶性扩大。维护佛教的健康形象。
  “佛教教育是决定中国佛教前途的大问题”。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指出:佛教要与变化中的社会相适应、相协调,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奉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这必有赖于一批合格、称职的人才不断涌现。前佛教协会会长朴老亦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从深层次来说,今天我们培养的人才合不合格,将决定将来中国佛教事业的兴衰存亡,决定中国佛教的走向、命运、前途。” 一方面,要尽快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坚持、继承、发扬佛教的核心内容。使佛教主体内核思想,星火相传。另一方面,更要抓紧提高广大僧众与信众的整体综合素质。作到学识与信仰、知识与持戒、学问与道心、弘法与修持同步增长。树立佛教徒的良好社会形象,提高佛教徒的气质修养。从而保持佛教能够持续健康地良性发展,遏制佛教世俗化倾向的蔓延。
  以故,解决佛教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世俗化倾向的问题,唯有佛教教育一途。佛教教育将是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大事业。清末著名佛教居士杨仁山有谓:“为人佛法入支那后第一堕坏之时,欲求振兴,唯有开设释氏学堂,始有转机。”以此为契机,中国佛教必将掀起新的历史华章。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