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无云晴空(2)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实证大手印,已悟空性圆满智慧者,仅欲住三轮体空中,而不愿困于依缘生灭的三界轮回;已成就善巧圆满慈悲者,则不愿住于声闻缘觉者,一心欲求自了所达完全寂灭静息的涅槃境界。如此籍着悲智之双运,利他佛行当能毫不费力,自然天成了。
  根道光明母子融,大印根果相拥怀;佛陀原在此心中,满愿宝藏内满溢,噫嘻美妙神气啊!
  根,一切诸法之真实体性,与在法道上长久积累起来的体悟融合为一,如前所说的,被描述为母子会。俱生自性的实证,是根之明与道之果的合一,而证悟不是我们要另外取得的东西,也非在我们自身之外能找到的,有如到国外旅行一样,它仅在于我们是否识自心性而已。了悟了自性后,此等成就可助我们利益偏虚空的众生,就如在自己身在开启了一个宝藏,而发现佛就在我们心中;也犹如在自身里面启开了一个满愿宝藏,确实是件很殊胜神奇的事。
  大手印之知见中,由于毋须关照故,作意知识远远抛;大手印之禅修中,既是无法执念故,刻意禅修应拾弃;大手印之行持中,基于法无定法故,离断欲行与不行;大手印之证果中,无有成就新增故,远离欲盼与恐惧。
  大手印知见,教导我们不要把我们和心当成具体的东西看待;而大手印禅修也非在讲关照念头的问题,因为心若住己,必能直观念头本质,而悟到无生、住、灭。我们要抛弃任何矫饰的作意观念,仅止安住心性之中,这是大手印的知见。
  大手印禅修应抛弃任何修行上的执著,不要想:“喔,我正在禅修……这是禅修……这不是禅修……”等等,任何修行上的念头都要舍弃,也不要刻加作意,以致心弦太紧——让心就住于它自己能。
  大手印行持是没有所谓“我要做这个,我不要做那个”等取舍念头的,它是一种离于欲行与不行的随意自在。
  我们晓得:道大手印终必导入证果,成就此证果并非指要向外求取某样我们所缺的东西,此证果是本来即有,已然存在,不是新得的。因此我们应抛弃一切期盼、恐惧,以及出於无明想获取某个东西的欲望。例如:“若我修了,便能得到;若我不修,便没希望了。”等等的观念是不必要的。
  大事印的知见、禅修和行持的摘要
  以究竟观点来看,轮回涅槃是不二的——但未证之前,我们由於认定轮涅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因而随惑流转。
  如第三世大宝法王的《大手印祈请文》所言:
  固有万物,从无实存,
  却被扭曲为客体。
  俱生明觉,由於迷惑,
  则被错认为自我;
  由于分别妄执,
  而于生死流转。
  愿无明——惑之根,
  终将被伏。
  迷惑之所以产生,乃由於一方面我们末能识知外物只是内心的本然化现,而执以为真;再方面,基於不明心的体性为空,而将其错当为“我”。此等对立导致自他、轮涅之妄分——即使究竟上一切都是不二,分别并不存在。
  大手印知见让我们了解到了轮涅不二,因此,既无一被感觉的客体,亦无一司觉受主体的觉知;大手印禅修讲到心安住本然无饰状态中,心物之间无差异分别:大手印之行持,在於依悲智双运所生起无碍力量的基础上,修习菩萨行。实证了法道上的这三点,也就是见、修、行後,我们便能了知究竟实相,也就是轮涅不二和大手印之果。
  尽此噶举深密意,诸佛佛子唯一道,遮断生死惑乱法,即身成觉真妙方,一切法教经续髓,
  大手印是大成就者——无数噶举上师的证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与其子——也就是菩萨,皆因遵循此道而开悟;轮回三界一切迷惑消除了。这要感谢大手印之道让我们能即身成佛,证入金刚总持的胜果。大手印是佛的一切法教、经教与密续的精髓。
  愿与等同虚空众,齐获俱时悟与脱,同证无上大手印。
  蒋贡康楚罗卓他耶在证悟了大手印後,写下这首证道歌。在此金刚歌里,他表达了每个人都能了解的内在体悟,而不必去求诸艰深的理论知识。
  但就某方面来说,本歌相当不易,某些章节的观念有点艰深难懂;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它涵括了整个法道,从基础之根到究竟之果无一不包,因此依次道歌修行,将非常有助益。
  最后,愿一切有情均能早日达到大手印的最高证悟。
  问答录
  问:迷惑是如何产生的?
  答:由於迷惑的体性为空,因此谈不上有什麽开始,这就是无始轮回,而同时,迷惑也没有结束。从某方面来看,它既不实存,也就没有结束可言;但在另一方面,就“从迷惑中解脱”的意义来说,我们事实上是可断除它的,这就是所谓的“遮断生死轮回”。
  问:开悟後会再堕入迷惑吗?
  答:不会,因为开悟就是断除无明。不过,虽然文字上是如此描述的,但开悟并非结束迷惑,因为究竟上来说,并没有迷惑、无明和可从中解脱的轮回可言。我们之所以说“遮断生死轮回”,是由於苦因还未消除。
  问:如果心一直是空与明的结合,则迷惑又是如何产生的?
  答:迷惑是由於未能识自本心。虽然心性是完全纯净和清明的,但只要未能认出它,便会产生迷惑。
  问:是否有人没依循法道而开悟的?
  答:没有,每一个人都要遵循此道。唯一相异的是,要达证悟,每个人所需的时间不同。
  问:成觉之道对我而言,似乎是既远且难。
  答:达成开悟,表示认知自己的心,因此关键在於我们是否认识自己的心性。但要做到这个重点,需花很长的时间,因为习气深深地根植在我们的心、我们的阿赖耶识里。
  问:有关相对与绝对真理,我们如何培养正确的见解?
  答:基本上有二个方法可以达到目标:一在理论上学习正知见,另一是藉着禅修来观察。两者之间,以前者较易;除此外,具正知见对禅修也有极大的帮助。本法本中,禅修指的是止观——对心性的禅观。
  我个人认为,先藉理论来培养正确的见解较好,但这不意味要学习整个佛学哲理。如能一面学习理论,一面同时修“止”,或其他方式的禅修,是最恰当的,因为除了少数地方外,单单理论是无多大用处的,唯有禅修才能真正获大效益。
  问:您不认为矫正观念会加深我们有念的思考或想法?
  答:是的,就某些程度而言。而这也是将学习与实修结合非常重要的原因。释迦牟尼佛曾亲自说过,我们不应只靠文字,更应去体悟意义。
  问:喜悦、清明、无念,以及空性的感觉,是否依於法道上使用修行技巧与方法?
  答:虽然这些体验多少依於所用的禅修技巧,但主要还是看个人——依行者本身是否存心想去感觉空性或喜悦的体验而定。
  问:无念是否指没有念头产生?
  答:虽然我们在止修中能体验到喜悦、光明和无念,但这些只是修行上的一些附带作用,并非真正的证果。无念意指我们对各种经验以及六识,例如:听觉、味觉……等等的依执都已被转化,我们感觉到那些与自己的觉受不再是分开的两回事,而是慢慢的合而为一,以致有一种偏及整个空间、与空间相融为一的感觉。念头还是会产生,这是当然的,但我们不再依附於上——没有任何念头产生是不可能的事。
  止观禅修的证果在于其培养出来的柔软和清朗性,意思是我们的身口意都于一切接触融合为一了。通常事实是:不管我们多想走正道,我们的情绪恼障总是阻止我们朝正确的方向走;柔软和明朗意指我们内在有一种宽广的空间感,让我们能随心所欲,不致随情绪的起伏流转。
  问:阿赖耶识与心性有何不同。
  答:阿赖耶识是产生迷惑的根本,各种概念和想法都集存於阿赖耶识,之後便浮上表面。心的本质是空,性则是光明,两者合一组成它。
  问:阿赖耶识在迷惑产生的过程中,扮演什麽角色?
  答:举眼识的例子来说,当它看到一样东西时,便紧抓住其映像,意识开始评估打量这个进来的影像,而第七意识则将此等由分别产生的印象存入阿赖耶中。阿赖耶中的习气不断增强後,便产生了烦恼业障,这就是所谓的“混沌心”。
  问:对存於阿赖耶识中的习气,我不十分了解。
  答:影像和习气是如此产生的: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分别对立的环境中,因为我们相信有“我”和“他”,从中产生了支配我们身口意活动的烦恼业。这些活动——事实上是烦恼留下的影像,也是恼业所造成的一种行为倾向,便由第七意识将它植入阿赖耶识中。当适当的条件凑齐,因缘成熟时,这些存於阿赖耶的印象便又开始活跃,终致成熟,而让我们再次受报——这就是“习气”,当我们惯於某事时,根本不用想自然做出来了;但若我们没有某种特别的习惯,做前便要先想想,必须使点力,因为我们无法自自然然就做出来。
  问:因此一切我们下意识所做的,都是习气使然?
  答:对,你可以这麽说。但考虑到习气时,要包括业力的强度,这点很重要。我们有些习气不单是在这一生才形成的,有些是在过去世形成的习气,较诸今生才形成的,更为强大。
  问:在七支供养文中,我们请求佛不要进入寂静涅槃。这种涅槃指的是什么?甚至佛也可能进入涅槃吗?
  答:这个供养文是向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祈求的。以现在的观点看,有些佛已入灭进入涅槃,有些则正入灭。其实佛是从没间断地在做利众工作,而且是可化身千百亿的,只是从众生的观点来看,我们需要与佛结一个缘,因此需要一个叁考点,而这正是这个祈祷文的作用。为了造这个缘,我们向佛祈求做为一个着力点。涅槃这个名词有两个意义:第一指的是超越轮回与涅槃的一个境界——一个轮涅不二的境界;在此所指的是另一个色身融入法身的境界。培养菩提心可为众生带来无限福祉,一个了悟空性的人,便能以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色身来利益众生。
  问:佛的六十四种功德是什麽?
  答:六十四种功德中有三十二种是属於佛的庄严好相,另三十二种则是觉行圆满的功德。我们也可说佛有无尽功德,因为此六十四种功德中包括了一切可能存在的功德。
  问:金刚总持的八功德是什麽?
  答:首先,金刚总持不是凡夫身,他是空明合一的法身。他的身相非由血肉或其他物质性的东西所构成,即使显现,本质还是空的。
  第二,即使本质为空,仍可无碍的化现身相——报身,身蓝色、手腕交叉、手中握着铃杵、全身严饰。这是无碍的显化。
  第三,他具有佛的一切功德,也就是三十二相和八十种随形好。
  第四,法身金刚持偏满轮涅二境,无一不为其所及,虽然他有一个身相,但不为其所限,同等的泽被一切。
  第五,金刚总持的法身,其身相没有映象。
  第六,他是自明自暗的,无任何的染垢瑕疵。
  第七,为了象徵法身如如不动的特性,金刚总持的身体是深秋的天空色——湛蓝。
  第八,对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他是偏知的,不像我们有这些概念的分别。为象徵此,他的眼睛不转地注视着同一方向。
  问:光明或明性的意思为何?我们是否应该从象徵的意义上去了解它?
  答:光明真正的涵意就是无碍性。由於空性,每件事都变为可能,每件事都可能在每一刻无碍无止的发生。它不是指阳光或人工的光线。
  问:心的无碍性指的是什麽?
  答:心的无碍在於它的本质是空的——在每一方面来说,它的本质完完全全都是空的。心性既是空的,本身便毫无阻碍,什麽都可能产生;如非这样,则空性便等於只是否定,只是虚无的边见罢了。
  问:“离二边执无所住”这句偈文是什麽意思?
  答:心和万物的产生,只有从相对观点来看时,才有其真实性:在究竟的本质而言,它们是不生亦不实有的。不过这不表示它们是空——一无所有,因此,反倒其化现变为无穷无尽。这两个层面——也就是究竟层次的无生,以及相对层次的无尽延续,二者是无二分别的。这就是离於生、住、灭之自在的意义了。
  心与万物在究竟上来说是无生的,或许我们会认为这是因为它们缺乏延续的因缘条件,但这非此处我们要讲的:相反地,它无阻无碍的源源流长,每样东西不断化现,我们的心也因此体验到了轮涅的不二。由於心无生亦无灭,因此,很明显的,它也不住任何处。所以心是离於生、住、灭的。
  问:心无生、住、灭,依此,万物是否由于无常的力量而产生的?
  答:在相对上来说,一切诸法——不只外在万物,也包括我们的心都存在,也都会结束,这是由於念头不断生起和消灭的缘故。不过,究竟上来说,心和万物都不会出生过。
  问:开展觉性最常用的是哪一种禅修方法?
  答:一切形式的禅修,都是针对觉性的发展而来的。通常我们以奢摩他——“止”修和培养菩提心的自他交换开始;另外,在金刚乘,一切本尊的观想,包括生起、圆满二次第的修法,也都是为加深稳固我们的觉性而来的。例如:当我们专注於本尊形相的观想以修生起次第时,则心灵的宁静便会自然而然发展起来。
  问:如果修四加行有困难,是否还是一定要修? 
  答:虽然其他修法也很好,但四加行的确是非常有助益的,你可藉由比较不同的法道看出,在因乘的经教,你需要三大阿僧只劫始能功德圆满而成佛;但在果乘的密续里,有许多像四加行这样殊胜的修法,让我们在极短的时间内即能积聚足够资粮。由於此等原因,修习四加行是非常重要的,即便我们由於体能上的残缺无法行大礼拜,也要做皈依、念金刚萨埵的咒语等等,这点很重要。在“前行”法中,上师相应法尤其重要,这是由於在大手印之道上,若要开启究竟智慧,上师的加持是最根本的。
  问:我们可以不做大礼拜就修金刚萨埵的咒语吗?
  答:是的,如果你生病了就可以;否则还是要按部就班一个一个来。
  问:一方面您告诉我们每个人自身本具佛性,因此不必净化我们的心性;但在另一方面,“加行”法又是一种净业积资法,这不是有点互相矛盾吗?
  答:我们的佛性具足一切圆满功德,这是事实,但只要习气妨碍了我们去认知它,我们便没办法做到。因此,如要将自己由习气中解脱,便一定要清净障碍和恶业,同时积聚福德和智慧;唯有藉由修习四加行所累积的福慧资粮,才能让我们认识自己本来具足的功德。
  问:何谓三解脱门?
  答:三解脱门指的是根道果,根是无生、道是无分别对立、果是任运无作。根在此指的是我们前面已详加解释的正知见,也就是一切诸法现象在究竟上并无生灭,因此也无所住;道是进入证悟的方法;果是离於有欲和造作,此因在究竟上,无一我们可观修,也无一有别於法道的。法道无有可辨的特点,因此,只要住其本来实性即是。所谓证悟,就是了悟究竟上我们无任何成果可获,这是一种自在,让我们抛离自认不会成就的不安感。
  问:三种念头(思绪)是什麽?
  答:就是细、中、粗,不过念头本身并非这三者。它是起於我们对念头依执的程度所产生的分别,也才是我们将它分成三种的主因。例如:造成心理高度起伏的烦恼被认为是粗念:而细念则是那些在禅修中生起,却几乎在生起後马上就消失,对我们一点也不起干扰或困扰的念头。藉由禅修的静虑,我们会渐渐消除对念头的攀执。
  问:对我而言,要让念头消失似乎很容易,但肉体上的痛苦要怎麽办?
  答:它主要还是有赖个人的修行。我们通常都很执着自己的身体,以致难面对肉体上的病痛,因此我们可以先这样开始:每当有小痛或小病起来时,便直观我们的感觉和痛苦的本质。这是一个和它打交道的好方法,但需要多方练习,增加经验。我们持续地练习了一段时间後,便能以同样的方法克服更大的病苦,只是通常这并非十分容易,原因出於我们太执着自己的身体。另一个方法就是培养菩提心,愿众生的病痛都在我身上成熟,藉此承当他们的一切痛苦。
  问:是否我们跟每一位上师都有特殊的因缘?
  答:不,没有。这也是我们要谈“根本上师”的原因。“根本上师”这个用语,说明了他必须是位能让他的学子心性成熟自在的老师,而这也是当学生要找一位根本上师时的重点所在。某些上师与弟子的关系,来自前世世或前几世结的缘,这是由於学生非常深切的祈愿所致,此等老师也许根本不需使用任何言语来向学生介绍大手印,而仅藉用象徵性的东西或其他方法,便可做到这点。
  问:据说金刚乘法门可以即身成佛,但这岂不与您所说与上师累劫因缘的说法相矛盾?
  答:通常我们的确需要一位累劫以来即结着深缘的上师,以便这世即能证得金刚总持的果位。因此这一世倘又与金刚乘结了缘,便能藉着与上师恒久以来的因缘,在其对我们启开心性的刹那便开悟了。假设有一个人在今生有机会接触到密续佛法,且值遇一位与他有累劫因缘的上师,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他遵循上师的教导,便能在此生或未来——也就是中阴阶段或未来几世中了悟心性,并且开悟,这完全依於个人的因缘业力。据经典说,一个人最多在十六世内即能开悟,因为开悟的种子已种入心田,逐步接近成熟。
  问:请问灌顶是何意思?
  答:依法教来说,金刚乘灌顶最主要的目的,便是要使学子的心性成熟。通常一个灌顶是由几个组合而成,而每个灌顶事实上都是分开独立的。基本上共有四个灌顶,第一个身灌(宝瓶灌)是净除一切身的障碍,藉着身体的圆熟可引导我们证入化身;第二个语灌(秘密灌)可净化我们一切语的障碍,引导我们证入报身;第三个是意灌(智慧灌),对学生启开空乐的智慧,其证果也就是法身;第四个是所谓的文字灌,是大手印真正的“前行”,也是心性的启发。经过每一个不同的灌顶後,身语意便自然圆熟了,而其证果便是了悟三身合一的法界体性身。
  问:我们可以藉由学习来培养信心和虔诚吗?
  答:是的,首先我们要培养信赖,藉此便能发展出虔诚。简单地说,信赖意指对某件正确的事深信不疑,不只是上师,亦包括法脚;不只是自以为是地以为虔诚已够,而是真正发自内心完全地信服。你信赖佛陀和上师,因为你确信他们圆满无瑕,可以真正帮助我们。基於此等信赖,我们的虔诚始能因此被激发出来。虽然虔诚有不同的程度,但它一直是较诸信赖更为强的一种内在体验——真正无饰的虔诚,是视上师为圆满的佛。
  信赖像一个我们可以倒入东西的容器,也像一颗可以播种结果的种子,如果种子烧掉了,便不可能有果实出来。同理,依佛陀所说,若缺乏诚信,是不可能修习法道的。你不能只是单纯的信赖某事,而应首先听聆佛法,思其法意,然后对它的正确性产生信心而欲依赖,继之领入对法教和上师的信赖。因此刚起头时,需花点功夫做培养的工作,不过,越修它就会变得越自然,越能由心底而发了。
  总括而言,诫信指对法教和上师有绝对的信心,相信他们具足引领我们走向正道的能力。一旦建立了信心,虔诚便会油然而生,甚有泪流满面,或全身起鸡皮疙瘩的现象出现,到最後,虔诚本身不需经过作意便能自然由心中生起了。
  问:在金刚乘和大手印的禅修中,升起次第和圆满次第间的关系为何?
  答:虽然大手印禅修实无对象可观修,但这并不意味我们便什麽都不修了——其所谓的对象,是离於二边,亦无修者存在的一种状态。至於金刚乘里生、圆二次第的禅修,是观修光明与空性的双运,究竟上而论,它们是不一不异的。
  这样的说明听来妤像大手印相当易修,其实行者往往会发现它并没那麽简单。困难的原因,在於我们执着太多东西,而这也是金刚乘之道分为生起舆圆满等阶次的原因,它是金刚乘的特殊方便法门。生起次第防止我们堕入虚无的边执,而圆满次第则助我们克服对万物的依执。究竟上来说,当这两种层面的东西合一时,我们才能超越边见,对於一切诸法存在的模式,也才能达到离戏的境界。想要获得了悟,有些工作必须要做,譬如:真正去了解能将一切不净化为清净的观想意义,以及每个修行过程的象徵意义,如此我们才不会把自己的法道变得狭隘局促。依此正确地去修习生起次第是很重要的。
  问:经教大手印与密续大手印之间有何不同?
  答:在经教大手印里,空性方面——离断空有与诸妄的万法空性,较被强调为一个禅修的主体;而在密续大手印,善巧方便的明性,则被列为重点。不论其相异处如何,目标都是一样的。在大手印道上了悟空乐双运,便能断妄,住於无念。在显教,不需要什麽外在东西;而在金刚乘,便要藉助灌顶等诸如此类的东西。在经教之道,我们依大手印修习止观禅修;而在密续之道,便要依生、圆二次第来修习了。
  问:您说我们的神识要清清楚楚,了然分明地住於当下一刻。但每次当我坐下禅修时,我一点也不觉得清楚分明。
  答:大印也许听起来很容易,但实际上是相当难修的。之所以要使用金刚乘的殊胜方法——生、圆二次第的禅修,是因我们很难直接就进入了悟。例如:那洛六法是一个体认心性的法门,而大手印的修习,则与这些瑜伽法有关。它对我们菩提心和虔诚心的增长,有很大的助益。
  问:请问“传达证悟之加持”是什麽意思?
  答:它是指由噶举传承心传的加持。噶举,或曰大手印传承,被描述为证悟以及具究竟实义的传承,因为在噶举金鬘的传承中,由上师开启,并将究竟实义传给了弟子。
  问:我们为发展培养真正的菩提心,於是发愿留驻轮回六道,直到一切众生皆成佛。但是否我们一定要停留在轮回当中,直到一切众生都成了佛?
  答:假如一个人真心这样觉得,也想尽办法努力去做,不是只在嘴巴上说说而已,那么肯定这一切都将加速他达到成佛的目标,这是大乘佛教的一个方便。不过我们不能刻意地拿菩提心来当方便,因为引领众生成佛的愿力,必须真诚而不造作,这样我们才能在法道上一路神速进步,为众生的福祉达到开悟,或证入较高的菩萨地;也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引领众生开悟成佛。
  问:我们如何能判别自己禅修的体验?
  答:最好的方法是去请教一位你信任的上师。
  问:另外,我们如何确定自己的知见是正确的?
  答:这也是在法道上有位精神法友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问:但我很少跟上师沟通……。
  答:刚开头我们要常请教上师,这点很重要,因为如此才能确定自己是否完全了解教法,并能正确的将其付诸实修;不过之後就不必常常依赖上师,偶尔去叁访他就够了。原本西藏和印度的情况与在西方这边的也很相似。
  问:请问三种清净(三轮体空)是什麽意思?
  答:它是指离於某些我们常有的概念。例如:当我们给某人某样东西时,我们有一个施物、自己本身是施者以及他人是受者的概念。离於这些观念上的障碍代表,认知施者、受者以及施物的本质为空,并不实有,且三者不分是一体的。它不仅应用在布施度,也应用在其他之上,因为只有配合着无上般若智慧,前五度才能真正成为解脱的方法。
  问:请问“生之本质即无生”这句话的意思?
  答:我们必须回到前一偈:“三身湛朗唯万物”。这讲到一切诸法的本质,它们的本质为空,或应说是它们没有真实存在的体性,因此它们就是法身;在空性的基础上,万物无碍的显现是报身;而此无碍性以很多方式化现为化身,因此一切诸法都可看到三身之显现。
  “生之本质即无生”。既然究竟上没有真实的开始或发生,因此本句指的就是法身。由於空性代表无尽的可能,万法也便可无碍的显现,这就是生——虽然究竟上无一法曾生过。这样子,无生亦无生尽,在此二者之间,住亦不能。生之本质即无生,这是法身;其无碍性是报身,而诸种的化现则是化身。
  问:报身和化身之间有何不同?
  答:我们心无碍的表现本身是报身,而其无尽的化现便是化身,其间最大的不同在於粗与细的相对显现。只有在较高、较清净层次的众生才能接触到报身,而在不净层次的众生只能接触到化身。
  问:法界与法界体性身有何不同?
  答:法界体性身是三身一体,而法界亦是。法界讲的是现象诸法的空间其空性和法身;而法界体性身,讲的是三身的合一无别。法界和法界体性身只是两个不同的名词,所指皆同。
  问:当我们做有辅助客体的“止”修,念头若上来时,是否也要直观其本质?
  答:不。当做有对象物的“止”修时,我们只要随时保持警觉,注意念头的生灭,不刻意压制,也不散漫随转,马上再回到专注的点上。
  问:我们是否要在同一个时间里同时做三种止修?
  答:不。修完一样再继续下一样,由较简单的开始。
  问:您是否可以简要地说明“止”修与“观”修之间的不同?
  答:“止”修基本上是一种专注,而“观”修则以妙观察智来检视观照。以呼吸为例,“止”修是一心不乱地专注在呼吸这点上,而“观”修便是检视呼吸的本质。假如你在做本尊法的禅修,“止”修是专注在本尊的形相上,而“观”修便是观照他的化现、功德、象徵的意义等等。我很赞同“止观”两个交换着做,首先以“止”的方法来达专注,继之使用觉性和“观”修的方法,然後再回专注……等等。
  问:我们是否在四加行修完後才能修习止观?
  答:道大手印的真正修行讲到先做“前行”的四加行法,然後才在一个像三年闭关的环境中修习大手印的止观。但未做加行前就修止观,也没有什麽错,事实上它也许更能帮助学子观想皈依境。这一切全要看自己上师的做法,看他强调的是哪一方面的。
  问:书上在献曼达的後面说,我们向上师做内、外、秘密和究竟的供养。请问这是什麽意思?
  答:外供养是物质的,例如:供养的曼达本身;内供养,指供养我们的身口意;秘密和究竟供养则指空性的供养,也就是三轮体空。
  问:圆满次第禅修和毗钵舍那“观”修有几分相同?
  答:“观”修是认知究竟真理,也就是在静虑的基础上了悟万法皆空;金刚乘的圆满次第,讲的是次第融入明性中,也就是我们所建立起的观想,并认知一切事物皆空。一切诸法就其本质而言皆空,全乏真实存在的体性,我们经由“观”修与圆满次第禅修来认知这一点,因此就某个层面来说,它们是一样的。
  问:我常听说“观”是“止”之果,那为何我们要将“止观”分开修?
  答:一般而言,“观”确实是“止”之果,这表示在“止”修静虑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观”见万法的实相。但单靠“止”修较不易达到这点,因此把“止观”合并,两者交换着修,帮助便很大,因为“止”修可增强“观”修的内观力,反之,“观”修亦可使“止”修更为稳固。
  问:请问色界与无色界有何不同?
  答:两者均属天(神)界。在色界,我们还有很微细的色身;但在无色界,便纯然只有心识住於“无尽妙观”、“无尽虚空”等等,此界色相的慨念俱无。
  问:有小孩的家庭如何找时间修行?
  答:如果父母都是佛教徒,便能各设定一个修行的时间——一个在早上修一、二个钟头,另一个则排在晚上做同样时间的修行,尽可能多找一点时间,并使之维持固定。禅修需要变成习惯,因此,重点在於培养这个特定的习惯——虽然习惯也是我们流转於轮回之因——因为心识储聚了恶的习气之故,而禅修的效益可以减弱我们的习气,因此修行要固定持续,才能培养一个新的习惯。固定持久地做功夫,每次虽然时间不长,也总比拚命地修,却只维持了一点点时间更有帮助。除了固定地做功课外,我们也应偶尔找时间闭关。
  问:四瑜伽是否在菩萨地上实证?
  答:菩萨地与五道和四瑜伽的关系如下:五道中居次的加行道分为四个阶段,其中之一的“五力”,相当於第一个专一瑜伽,五道中第三的通达道,等於离戏喻咖,到此便上了菩萨初地;第四的修习道,与第三个一味瑜伽相等,在此阶段,我们证得了所谓的不净菩萨地(一至七地);以及清净菩萨地(八至十地);第五道的无修道,便是第四个无修瑜伽,也就是第十一地的佛地。
  问:可否请您再次说明大手印的行持?
  答:它主要的重点在於身舆语的戒律,同时依於菩萨道的六波罗蜜而行。只要我们还未认知心性,便要保持身口意都很严谨的生活,同时也要培养利他的愿行、修习六度等,这些事都很重要。一旦了悟了心性,一切自然都会变成正行,就像大成就者一样,对他们而言,要培养善行以及要避免恶行之间,已无任何差别。
  但就我们现在的层次而言,那些只是一些深奥的话,适用於高证悟者的身上而已,未悟而说悟的人是犯戒的。有些未证者观察上师的一举一动,以为这样就会证悟,因此虽然本身未悟,藉着模仿而错觉自己已悟,在这点上,他已完全受控於自己的习气恼障。
  问:请问“作意知识远远抛”是什麽意思?
  答:没有人可以不准备就直修大手印,按部就班来是有必要的。这也是我们先要修加行以及本尊法,配合持咒等等之因;这些法道的步骤,让我们慢慢由对立分别的观念中解脱。经由加行和本尊观修法,一切的不净都将被转为清净,如此直到最後,我们终可真正自然无饰地禅修。到那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说“作意知识远远抛”没有人一开始就可以做到的。
  问:不过我们是否依然要记得朝向成就的目标?
  答:是的,应该。不过只在心里想我们要达到的那个成就是不够的。愿力本身是不错,但我们更要知道其中意义。有一句萨迦班智达的话是还样说的:“如果你像愚夫一样修习大手印,便会造了一个投生为动物的因。”像愚夫一样修习大手印,表示没有正知见,为了把禅修做好,把基础、见解和法道弄懂是很重要的,否则,倘若我们只是坐下来打坐,眼隋睁得大大的,一点也不了解大手印,便有可能将自己带入畜生道。萨迦班智达曾对一些我们在禅修中可能犯下的错误所造成的影响,写了整整一本书。
  还有一句谚语说:“若你在晚上修大圆满,同一晚便能证悟:若你在早上修,当早便可获得开悟:若你修大手印,则当下刹那即获正觉。”这其中并无高深道理可言,我们所需要的只是坚固扎实的准备功,否则便无法在法道正确地行走而达目标。
  问:知性上的方法是否会对我们在禅修的过程造成障碍?
  答:不,一点也不。念头和概念不会影响心——因为它们就是心。在大手印道上,它们融入了自身,念与心是相同的,一旦我们了解了心性,便能看到念与与心是一体的。倘若我们了解到念头是自证自脱的,便会知道它与法身无二。
  字汇解说
  灌顶 梵文“Abhisheka阿比薛卡”,藏文“wang旺”。在此仪式中,上师把本尊的坛城介绍给学子,允许他观修此本尊法。除了灌顶外,我们还需口传(藏文lung),以及实修上的指导(thri),这样金刚乘的修行才能更具效益。
  阿底峡(九八二~一O五四)是印度超戒寺佛学院的一位学者兼大禅师。经藏王多次邀请入藏传扬佛法后,他终于允诺成行,并把余生贡献在那里。他的学生种敦巴是噶当巴传承的创始者。
  中阴 亦译中有,通常指死亡与来生之间的状态。但事实上总共有六种中阴:生活、睡眠、禅定、死亡、实相与来生等中阴。
  菩提心 一种为利众生而求开悟的发心,又分相对与究竟二菩提心。相对菩提心包含为了他人福祉而求开悟的愿力,以及将此愿力带入六度解脱的实际修行;究竟菩提心则是空性与慈悲不二的了悟。
  菩萨 一个为了众生的福祉从不厌疲或退转的人。狭义来讲,它指慈悲完全开展,已悟入空性的众生;广义地说,则是任何已受菩萨戒,并誓言为利众生愿成佛的人。
  混沌心 此指住于阿赖耶心的另一个面向,也就是第七意识,它是迷惑以及我执的根源。  
  空行母 在行者寻求智慧的过程,空行母代表一种帮助推动的力量。她们显现祥和、半怒以及忿怒尊的形相;有些空行母本身是本尊,有些则是各种保护法教和行者的能量(气),也有根本无益于众生的空行母。
  法界 现象界、诸法实相。
  证悟 它也指成佛。“佛”的藏文是由两个音节组成的“桑给”,显示了成佛的两个特点。“桑”代表“净化无于”,也就是完全消除了一切障碍,包括睡眠中的无明;而“给”则是“完全彰显”,指的是一切功德与智慧完全地开展。证悟与成佛,代表一种完全清净和智慧的状态。
  冈波巴四法 由冈波巴所写的一个短文:
  愿心向佛法
  愿循道精进
  愿道净惑
  愿惑成智
  大鹏金翅鸟 一种古代印度神话中的鸟,它由蛋孵出后,马上长大为成鸟,因此也象征觉悟的境界。
  自他交换 藏文“东练”,一种源自噶当派的禅修方法,观想将自己的一切功德美善施与众生,自己则承当他们的苦痛罪业,目的旨在驯心,以及发展菩提心。
  上师相应法 又称“上师瑜伽”,是一种禅修法门,藉此了悟自心与师心以及究竟实相(成觉)是无二无别的。
  转世 藏文“祖古”,指藉由精神上的证悟,已有能力为了众生自由自在地在世间化现的人。
  《解脱庄严宝鬘》冈波巴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噶举上师经常使用的法本,藉此教导大乘的道次第。
  噶当巴 由阿底峡尊者的学生所传下的一个教派,虽然它未被延续下来成为一个主要教派,但它的法教早已融入藏密的四大教派之中了。
  噶玛巴 噶举传承的精神领导,他也是诸佛菩萨事业的化现,此点由名字本身即可看出,因为“噶玛”(中译“羯磨”)意指“业”或“事业”。第一世噶玛巴杜松浅巴(一一一O——一一九三)是冈波巴的主要弟子,在他圆寂之前留下了一封信,清楚地指出他下一世转世的地点等等:依此描述,第二世的噶玛巴·噶玛巴希(一二O六—一二八三)自然地降生成为第一世噶玛巴的转世——他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位被正式承认的转世。从那时起,噶举传承便由噶玛巴传袭了下来,历代噶玛巴也都溜下有关下一世转世的清楚指示。
  三身 法身是成觉本身,它是心以及空性的本质,属自利的;报身舆化身则由於悲悯众生而做的化现,属利他的。像金刚萨埵这样的报身佛,菩萨才能直接接触得到;而化现为人身的释迦佛属化身佛,不具特别证悟者均能看到。三身一体称为“法界体性身”。
  〈迁波噶举传承祈请文〉 它是一个大手印的浓缩本,由第六世大宝法王的弟子蒋培桑波所写——他同时也是第七世大宝法王的老师。
  中观 由佛陀所传关於空性以及诸法究竟实相的哲理,後来由印度的大成就者如龙树、法称等所注释,并成为金刚乘的佛学理论基础。
  大圆满 梵文“玛哈阿底”,藏文“卓千”,与噶举传承的大手印相似,最主要由宁玛派所传。在谈到根与果,它们是一样的,唯一不同在于法道舆修行的方法。
  大手印 梵文“玛哈穆卓”,藏文“恰嘉千波”,一个实相的“大印”或“大象徵”,分为根、道、果——根大手印谈到心的本质与正知见,道大手印则是大手印的实修与应用,而果大手印便是心性的证悟。
  〈大手印祈请文〉为第三世大宝法王让炯多杰所写的一个有关心性的祈请文。
  玛哈悉达 大成就者。一位已得出世与入世二成就的金刚乘行者。
  玛哈班智达  印度人给予高度成就者的一个头衔。
  梅纪巴 又称梅纪,公元第十一世纪的大成就者。玛尔巴由他接受了大手印的法教。
  曼达  它有三个意义——1、诸佛菩萨的坛城;2、充满珍贵宝物的宇宙,在献曼达时,我们藉着观想将它供养给诸佛菩萨;3、圆盘上置一个象徵性的宇宙。
  加行 修习大手印的前行。又分四共加行与四加行,前者包括:人身难得、无常、业力和轮回是苦;后者则包括;皈依发心、金刚萨埵、献曼达和上师相应法。
  止修九法 在注解里,止修之道写在九点里:安住、恒住、再住、正住、自律、止息、完全止息、一心不乱、均匀止息。指导精要则将五种止息的发展过程,以五种象喻描述成五个阶段:瀑布、隘道的山洪、宽广慢流的河流、宁静的海洋,以及秘宝的明灯。
  波罗蜜 六波罗蜜,或曰六种度脱的法门,是大乘的精要。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修与般若;依某些其他的教法,另有四种波罗蜜,它们是善巧、愿力、力量和智慧。
  善巧之道  虽然二乘均包涵了证悟的善巧方法,但由于金刚乘丰富的具力、修行方法,更因此被称为“善巧之道”。在金刚乘里,作观的禅修是为“善巧道”,而无作观的禅修称为“解脱道”,这中间有所分别。
  般若 即第六波罗蜜多,乃超越的智慧。唯有籍由般若智慧,前五度才能成为解脱的工具。波罗蜜多就是了悟实相是超越,是离于空、有二边的,由于此等了悟将导致证觉,因此波罗蜜多常被称为“诸佛之母”,以佛母为象徵。
  缘觉或独觉佛 他们一心想解脱轮回而达涅槃,有以下几项特点:厌离轮回、欲入涅槃、少慈悲心、自负我慢、事师秘密、渴望独居。他们的法道主要是关修十二因缘法。
  实相 有相对与究竟二实相。一切诸法皆基于因缘之生灭,是为相对实相;而一切诸法皆空,无缘执的万法本性,是为究竟实相。
  仁波切 本意为“珍宝”,引喻为“宝上师”,为藏人对证悟上师的恭称。
  萨迦班智达(一一八一——一二五一)贡噶嘉真的尊称,他是萨迦传承一位非常重要的祖师。
  一个累积功德的祈愿文,包函:礼敬诸佛、广作供养、忏悔净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普皆回向。
  声闻佛 这些即一心期望解脱轮回而达涅槃境界的,有以下几项特点:厌离轮回、欲入涅槃、较少慈悲。他们的法道是观修四圣谛与其十六行相。
  五蕴  蕴就是我们经验觉受的积集,它们是色、受、想、行、识。只要我们一天未悟,便一天相信它们是真实的;但只要我们关照它,便会发现在五蕴(或任何一蕴)之内或外均找不到一个自我。
  如来藏 佛性,每位众生本来具足的成佛种子。
  经教  佛陀的教法大致分为经教和密续。经教函括一切小乘和大乘的教法,而密续则指金刚乘的教法。
  三根本 上师、本尊、护法,是金刚乘除了三宝外要皈依的对象。上师是加持和启发的根本,可让我们了悟心性。本尊是成就根本。虽然只有证悟的菩萨才能接触到法身微细的化现——报身,但在金刚乘,则被当为禅观的对象。被做为观修的本尊,具体的表现出行者的证悟本质。护法也是报身,他们是事业之根本,在成佛道上保护行者免遭障碍。本尊与护法在本质上与上师是合一不分的。
  生起与圆满次第 在金刚乘的善巧之道,禅修分为两个次第。生起次第是稳固观想,而圆满次第则是将观想化空融入自身。
  金刚铃与杵 金刚乘的两个重要法器。金刚杵持右手,象徵金刚不坏性以及慈悲;而铃常持左手,代表无上智慧。
  金刚萨埵 化身佛,代表证悟的清净力量。
  戒律 有三种戒——内、外和秘密。外戒是一种纪律,籍此避免造恶伤及他人,它被称为别解脱戒,总共七至八条戒文,僧俗二众均有;内戒是菩萨戒;秘密戒则是金刚乘的三昧耶戒。
  瑜伽士与瑜伽女 指修持金刚乘的男女行者,尤指已达成就者。
  三乘 “乘”本意指“车乘”,被使用在佛教的法道上。三乘是声闻乘、缘觉乘以及菩萨乘,前二者属小乘,其特点是行者只寻求自己的解脱;菩萨乘是所谓的大乘,它籍著慈悲与智慧,为了利益众生一心寻求开悟,因此责任较诸小乘的为大。大成又分为经教与密教,两者的成佛目标一丝不差,不过在密教里,行者在培养慈悲智慧,以及转化不净为清净的善巧上,有更多具效益的法门。金刚乘或真言乘为密教的同义字。
  第一世蒋贡康楚罗卓他耶传记
  编写:卢冠志拿摩萨尔哇佳那玛哈班智达蒋贡康楚罗卓他耶皈依偏智大班智达文殊怙主康楚智无边尊授记释迦牟尼佛曾在《禅定王经》上说:
  谁人掌握殊胜禅定者  如名闻无边弥勒菩萨
  纵事利益众生之胜事  我来授记此罗卓他耶
  鸟金法王也在许多新旧岩藏中给予清楚的授记。
  出生
  罗卓在西元一八一三年,藏历十月初十的太阳初升时,诞生於龙佳的隐密山谷中。许多异相均显示他将成为住持法教的伟人——儿时游戏间,常示现灌顶、傅法和持咒的行为:五岁启蒙,过目即可通达,舆莲师合一之心自然生起,在禅修与梦中,都曾显出清净的觉观。
  十岁时,罗卓唤起过去生记忆,因此下定决心,深入正法。他学习工巧明、医方明等,稍观便能胜解;稟性温和正直,持戒清净,因此学识智慧无服增长,清楚地显出圣人的特质。
  出家
  他的父亲苏南贝是苯教喇嘛,自小给予罗卓严格训练,后因受地方政争牵连被捕入狱。罗卓母亲认为不能继承此种家誉,遂送他去宁玛巴的雪千寺出家,一八三二年受戒。
  次年,由於罗卓的做事能力受肯定,加上政治理由,遂受召入八蚌寺,并由第九世锡牡贝玛宁借汪波重予授戒,取名拿旺雍登嘉措。二十五岁左右,罗卓即已成为著名的教师,并且在第十四世噶玛巴迭丘多杰东游康地时,担任语言老师的工作。
  三十岁时,锡杜巴为了避免罗卓再度受政治影响,被高层人士徵召转往他处,因而援用“转世喇嘛(祖古)可以豁免”的规定,认证罗卓为转世的祖古,赐予“康楚”之名,意为康波来的祖(楚)古。
  同年,康楚得锡杜巴之允,在他俩共同发现的古老关房进行三年的传统关闭修行。康楚一直认为这三年为一生中收获最丰硕的时期,很想持续下去,但监於对後进喇嘛的教导工作,不得不出关肩负起他在八蚌寺的责任。
  从学
  康楚从许多学者和成就者处学习,得以精通十种共明:在不共的内明,主要学的有中观、般若、律藏、论藏和弥勒的法教等等;他也学了极不共的新旧教傅和岩传的所有大续部。由於学识和智慧广博如虚空,因此,博得了“萨尔哇佳那玛哈班智达”(偏智大学者)的美称。
  康楚视尊贵的锡杜贝玛宁借汪波为其根本上师,因为就是这一位锡杜仁波切以三律仪的甘露,为他开显启发了究竟实密、具生觉性与无上大乐。
  在众多恩师中,尤以文殊化身的蒋扬钦哲汪波(一八二O~一八九二)为最重要。他们互为师徒,康楚从他领受了藏密八成就传承的一切法教,以及所有圆满解脱教示的甚深精要——他对於一切法要都精进修行,直到达成如法典所揭示的标准为止。
  在继承岩传方面,康楚十五岁时在清净正观中亲见莲师,并蒙受加持,同时得到许多净观和岩传的法教。但由於当时康楚以平等舍视之,不以为意,以致一时缘起错倒,内呈空行母纷扰,外现重病的征兆。他的神识脱离离肉体,无法分别真幻,乃朝见莲师父母,与之对谈甚久。最後,他们劝他重取化身,因而又回肉身。受此梦兆,他启建了恩德佛母之祈请供养法会,在无云晴空中,出现极为灿烂的彩虹光蕴,身体因而康复。
  当康楚修习上师意集法时,梦中莲师赐以四灌的加持和明咒,并说:“这会消除你这一年的障碍与不吉。几年後,你将和我真正相遇,并得甚多我的法教。”
  至友
  一八五二年康楚四十岁时,初遇“利美运动”另一位大师——岩藏取者迪千邱举林巴。当时邱林二十四岁,他们一见如故。
  有天,邱林告诉康楚,他想朝见住在德格宗萨的钦哲仁波切,但唯恐钦哲位高难被引见,便要求康楚写信介绍。康楚在信上写着:“正如您是通达三世者,您一定知道,卡苏(邱林本姓)德童(注:岩藏取者)在此地坚持他是一位德童。我认为他是真的,他已开启贝玛祖陀的岩藏,其意义和文字都很完美,只是他没学多少东西,连信也不会写。”带着信,邱林见到了钦哲。钦哲立刻欢迎他,并说:“邱林和莲师无分别。我们如父子般相连已有十三世之久。”当钦哲给予邱林“喇嘛杨提”的灌顶时,邱林见钦哲即是大圆满祖师贝玛拉密札(无垢友)本人。
  邱林声名大噪後,在前往玉树建庙和启藏途中探访康楚,并诉说他与钦哲之间所发生的事。康楚很高兴地说:“我早预料你会如此。现在,你必须给我灌顶,如我福浅不足以接受灌项,请起码为我加持。”邱林说:“您已是我的根本上师,将来是我的法教的第二位持有者。您是一位毗卢遮那的真实化身,身为我的根本上师,我不能在您提出要求前给予您灌顶。”邱林因此给予康楚灌顶。
  有一天,他们三人决定赛马。结果,邱林骑着斑纹的马首先抵达终点,接着是骑着深蓝色马的钦哲,康楚在後。抵达後,康楚像小孩子般哭了起来:“我是如此的不幸!”有人笑说:“康楚平常是大喇嘛,赛马输了却在哭。”也有人答:“那是因为他最老的关系!”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他们在比赛看谁会先到铜色山(注:莲师净土)。
  取藏
  一八五五年在基达蒲(意为心之密洞),康楚被安坐在以大石坚起的法座上。钦哲与邱林同说:“您是毗卢遮那的化身,也是德童,莲师已赐予您奇美添尼永仲林巴的德童名字。未来,您将开启许多岩藏宝藏。”他们举行了隆重的升座仪式,并祈求康楚长寿。
  钦哲与邱林请求康楚恢复已式微的岩传法,并使佛法长住。依钦哲预言,康楚将获得兰多布摩的岩藏纲要,并生起殊胜的净观。五十八岁时,康楚从兰多布摩取出三根本意集法:从昆口德千洞取出三根本意集所依法与吽卡啦之密袍:从贝玛拉孜的优利杰尊洞取出莲师像、莲师长寿丸、藏王赤松德真的腰带等等:从玛容楚固札西迭宗取出三根本意集空行所依法、生命之源成就法:从容卡雪卓欧宗取出长寿佛与马头明王成就法、莲师佛母曼达垃瓦的长寿丸:从仓柔札西策宗取出八大菩萨成就法;从参渣仁千乍的依希措嘉佛母密洞内取出最密父续母续传承教诫成就法、十三位无死持明尊之长寿丸等等,另有无数法教、法器和法药。然仍有一些康楚已知的岩藏,由於时间和环境的关系无法取得,钦哲因此对岩藏护法发出告令,由岩位导师利拉林巴与邱林各取出部分,全交付康楚手中。
  如同这样,开始时,两位蒋贡(蒋贡意为“文殊怙主”,此处指钦哲与康楚)依授记的纲要共同修法除障,一旦康楚取得殊妙的岩藏宝藏便交给钦哲监定,而钦哲亦於事先及事後举行荟供,尤其当三根本意集取出时,钦哲做了极丰盛的供养。之後,渐渐的,密咒护法一发母曾两次在净观中清楚地阐释了隐喻体文的岩藏法稿以及取出的时间等等。
  那段期间,只要康楚心中起念,都能毫不造作,如水到渠成般开启,并出现空行母云集以及许多殊胜的吉兆。
  亦师亦徒
  有次,在一个二十九日的晚上,钦哲仁波切在清净正观中,见其上师康楚化现持明成就尊吽卡啦,在他清明的觉受中接受康楚三根本意集的灌顶、教导和口传。由於此事,岩藏密法的整个意义与重要,清晰地涌现於钦哲心中。
  另在一次黎明时的禅定净观中,康楚看见一座严饰的坛城,中间坐着莲师,外相显现的却是尊贵的钦哲仁波切,其空色不二的光身显示法无定相。康楚虔诚地顶礼,随钦哲复诵持明尊曰修相应法的皈依、发菩提心与七支佛事供养。钦哲在修习生超本尊,祈求加持後,将宝瓶置於康楚头上,赐予菩提心的密灌。在智慧灌顶时,钦哲授与以佛母为代表的觉性,然後,从其心中射出水晶,展示康楚说:“万法本空,究竟明净,如水晶放光,任运成就。”如此揭示之後便消失不见,继之化现忿怒尊,即刻召唤岩藏护法,引起骚动,宛如在前。
  康楚为钦哲最重要的根本上师之一。康楚七十四岁时,钦哲向他说:“我总共有一百五十位上师,其中四位是最重要的,而这四位中仅剩您在世间,因此,我现在要向您禀告我的修证和境界,请您听我诉说。”当康楚听完钦哲的报告後说:“像您这样的修证和功德,可说已如贝玛拉密扎和莲师一样,达到究竟的佛果了。”(另见篇後补记一)
  宗教复兴
  十九世纪的西藏,教派主义盛行,门户歧见之深,污毁了精神生活,并造成分化,引起宗教论争和迫害,连带一些传承也几乎湮没失传。康楚接受了一百三十五位以上不同传承上师的法教後,与钦哲、邱林共同发起了佛教的复兴运动,称为“利美运动”。“利美”意为无偏见,其目的并不是要建立一个新的宗派或组织,而是将各宗丰富的内涵搜集起来,使对每个人都有利益,对於开放的心态,以及舍弃教派藩篱的观念有很大的启发。他们主张遵循自己的传承努力修行,同时承认其他的教派和传承具有同等价值而给予尊重;不贬人褒己,也不贱他尊我。参加此运动的人不限于宗教学者和行者,选有许多有才华的艺术家、诗人、医生,乃至科学家,如米畔仁波切。
  第十四世大宝法王迭求多杰影响了这个运动,同时也受其影响。他将传承之教法授与康楚与钦哲,又将一些不共教法授与康楚。
  当时,宗教上还存在着另外一个矛盾,就是精神的物质主义盛行——一些寺庙的方丈和教师关心为庙宇建造金顶和巨佛,远甚於佛法上的实修,因此,渐和法教失去相连;康楚因此大力提倡实修的重要性,为白己的开悟,亲身去体验法教。重新弘扬实修传承也是当时的复兴重点之一。
  五巨宝藏
  康楚编写了一套西藏佛教的重要巨著,称为五巨宝藏,包含五部共九十余册,内容为(一)仁千特佐(Richen Terdzo)即岩藏宝藏,共六十三册,包含历代德童(岩取者)所取的珍贵法教。(二)噶举那佐(Kagyud Ngak Zod)即教传密藏,共三册三卷论文,包含了玛尔巴的噶举传承所有密续和精义。(三)雪佳佐(sheja zod)即全知宝藏,共三册,涵盖了西藏宗教、文化和历史的所有层面。(四)嘉千卡佐(Gyachen Kazod)即文集宝藏,共十二册,包含了康楚所有的杂着和文章。(五)旦那佐(Dam Ngak Zod)即心密藏,共十册,包含了八大传承的修持法。
  五巨宝藏无分别地延续了各大传承垂危的生命,并赋以活力——它是部划时代的巨著,也是首要且最圆满的“利美”运动的表现。
  影响
  康楚所建立的灌顶和口传的法教弘扬甚广,它利益了包括宁玛的噶陀、白玉、雪千与卓千等殊胜传承的持有者,以及萨迦、格鲁、止贡、达龙和噶玛噶举的弟子。经由他的慈悲以及所作的佛行事乐,直接、间接利益了各方众生:他的教化为有缘者开启了真义的大门。
  他在灌顶、修法、荟供时,奇异吉兆如甘露沸腾外溢,香味远处可闻等,皆为众人所知:此外,他可穿墙无碍,在石头上留下手足印痕,此乃因他已证入空性,不执万法为实有故。
  康楚在圆寂前预言,他将以身、口、意、功德、事业等五种化身转世,而意的化身将登坐主林於八蚌寺。西元一八九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康楚八十七岁,在许多稀有殊胜的神变幻化中离开了身宅,融入法界。
  康楚一生的事迹,以五巨宝藏九十余册来看,似乎毕生精力都投入著书造论的工作;以他无分别地弘扬新旧经续的法教来看,似乎毕生精力又都投入了传扬佛法的工作:以前行的积聚资粮和净化,到正行的生起、圆满次第,并伴随无数不可思议曼达的修行来看,似乎毕生精力也都投入了泥封关房中的修行;以修复旧寺,兴建新庙,到启建一百五十座以上的盛大法会来看,似乎他毕生又投入了十波罗蜜的事业,无怪乎西方学者珍·史密斯称誉他为西藏的达文西。“利美”三大师——钦哲、邱林和康楚三位至友为师徒,共同开启岩藏,振衰起敝,弘法利生,正如一千年前将佛教传入西藏,弘扬大圆满法教的三胜尊——贝玛拉密扎、莲花生大士和毗卢那大译师,只是时间、剧本不同而已。
  康楚从语和意的弟子,人数之多无法想像。从前、后藏到康,三地的学者、班智达、成就者,以至大、小圣士无不是其弟子,其中最主要者即为钦哲。两位蒋贡(文殊怙王——钦哲和康楚的善妙名声,在康藏各地,从渊博学者到纯朴牧人,如风行草偃,无人不知,以至于今。
  堪布卡塔仁波切说:“佛教几被摧毁。但幸缘於第一世蒋贡康楚的成就,法脉才得以存续。”
  总而言之,康楚的佛行应验了佛陀在《楞伽经》上的授记:
  如此在于当来时  救度者其名罗卓
  五种所知导师者  降临成为大勇士
  蒋贡康楚千诺!
  参考书目:
  本文以敦珠法王的著作《西藏古代佛教史》的英文版与中文版为主干,并参考以下书目:
  1、“Vajradhat Sun”一九八九年八、九、十、十一月分刊物“The Life of Jamgon Kontrul the Great”
  2、《了义炬》,郑振煌先生 译
  3、《密乘解脱之道》徐进夫先生译
  4、“Densal Life and Teaching of Chokgyul the Great”
  5、“The life and Teching Chokyur Linpa ”Orgyen Tobgyal著
  6、《敦珠宁波车降生传记》,香港金刚乘学会出版
  7、“The Journey Without Goal”Chogyam Trungpa Rinpoche著
  8、《三乘杂志》第十期
  9、《西藏佛教论集》,法尊法师著
  10、西藏十六世噶玛巴的历史
  补记(一)
  另外一个超越时空的师徒关系是康楚与大宝法王噶玛巴。从第十四世噶玛巴开始至今,在历代的转世中,两者均互为师徒。第十四世噶玛巴在康地旅游时,康楚即曾舆之同行担任工作。一八六O年,噶玛巴在八蚌寺为第十世锡杜举行坐状期间,继续不断教导康楚;返回祖普後,康楚亦追随至祖普受教。一八六八年噶玛巴圆寂前,将传承交付给他。
  第十五世噶玛巴卡确多杰由康楚与钦哲正式认证,并在祖普寺为他举行升座大典。一八八六年,卡确多杰到八蚌寺见康楚,这位年长的学者将自己“五巨宝藏”和时轮金刚法的灌顶、教授和口传全部授与他,并再为他授菩萨戒。
  一八八八年,卡确多杰回来继续受教於康楚,包括梵文、星相、医学、艺术、中观、般若、毗那耶、阿毗达磨和弥勒五论。接着,他走访宗萨寺,由钦哲处得到萨迦传承的成就法选集灌顶,之後再回八蚌寺接受康楚香巴噶举的教法。二、三年后,卡确多杰再回八蚌寺接受康楚“喇嘛贡都”的灌顶、教法和囗传,并印制康楚的《岩藏宝藏集》六十三卷。
  第二世蒋贡康楚钦哲欧泽生为卡确多杰的儿子,也是他的心子之一。第十六世噶玛巴让炯立佩多杰由第十一世锡杜与第二世蒋贡康楚处接受沙弥戒,後来并由蒋贡康楚授与仁钦特佐、大手印和那洛巴六瑜伽的教法。一九五六年左右让炯立佩多杰认出了当时甫一岁半岁的第三世蒋贡康楚,三年後,在锡金隆德寺为他举行坐床典礼,从此直到一九八一年噶玛巴圆寂前,一直如影相随,不曾分离。
  补记(二)
  有关历代蒋贡康楚金刚幻化舞的转世中所扮演的角色,根据第十四世大宝法王应钦哲的请求所写下的文中,在印度有佛陀的侍者,也是结集佛经的启教尊者阿难:香巴拉的第一位国王月贤(Dawa Sanpo):亲受金刚萨埵灌顶以及阿努瑜伽与玛哈瑜伽续部祖师的沙坷那国王乍(King dza):龙树菩萨的高徒提婆(圣天Arya Dewa):弘扬中观的月称(chankrakirti)。时空舞台转入西藏後,有松真干布王的宰相,也是创造藏文文字的图明三博达(Tumin sanboda):西藏第一译师,得大圆满心要“陇”部传承,并证虹光身之藏族第一人——大译师毗卢遮那;香巴噶举的祖师琼波那久:噶举传承祖师密勒日巴的如月心子惹琼巴:萨迦四祖,如佛陀相好的萨迦班智达:宁玛巴八大林巴之一的岩导王多杰林巴:敏多林寺的启建者德达林巴;久囊巴传承的持有者达拉那塔……等等共四十二位。就这样,一位菩萨道的力行者,以其文殊圣智,源於观音大悲,无有疲厌地开演普贤广行。
  补记(三)
  另在《敦珠宁波车降生传记》注(五五)有如下记载:
  第十九世金刚尖锐(敦珠法王之传承),以尊贵种姓,为香巴拉国王子,手握政权。香巴拉国之握政权王子,传说颇有多人,如:(一)班禅,为无量光佛化身。(二)康楚,远为毗卢遮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个人——若以密意说之,则为一人也;在不净之众生眼光观之,犹如以绳贯珠,一个接着一个不能紊乱。而净业菩萨,则一可化三干,三千亦能合一,亦如千江有水,则千江皆可现月,故何地需要,则菩萨随时均可化现焉。
  第三世蒋贡康楚仁波切传记
  作者:波卡仁波切
  礼敬玛第达玛辛哈上师
  金刚界真如法性恒常不变
  为着调服众生故
  您示现不思议的神变幻化
  一如生与死之展现
  我向您顶礼
  您圆满化身具佛诸好相
  住定中似太阳于光明境里
  此时吾所写的仅是一颗自传的种子
  籍此启发自身与他人之虔信
  蒋贡康楚罗卓他耶是西藏的学者和大成就者之银河系里最闪亮的一颗星。由佛陀授记,他是西藏佛教“利美无分教派运动”皇冠上的一颗明珠。一八一三年十二月十四日他生於西康(东藏)八大圣地之一的贝玛拉孜山前。罗卓他耶精通十种世间和胜义的知识,并负起解说撰写法本的责任,其内容包函许多新、旧密续的法教,例如:口传、岩藏以及净观等传承的教法,这些全收集在他的“五巨宝藏”里。有如第二佛,他以其教法、修行和事业,毫无分别地弘扬各传承教派的佛法。一八九九年一月十九日以八十七高龄圆寂。
  一九O二年在祖普的桑朱丘林花园,空行母所聚绕的中心,第二世蒋贡康楚钦哲欧泽生为第十五世大宝法王卡恰多杰的儿子,同时也是他的心子。他博学且修行实证经典与密续的法教,尤其五宝藏,以及噶玛噶举的特殊法教“大手印”所示解脱道。钦哲欧泽获得最高传承的证悟,并且成为第十六世大宝法王的传承持有者。他常教导新、旧密续的法,给予灌顶、口传,例如:“仁千特佐”(五宝藏里的“甚深法教宝藏”,也重建位於八蚌寺的参渣仁千乍闭关中心(为罗卓他耶所成立),并供应一切设备。在圆满完成教法度众的工作後,一九五二年五月十日舍报。
  第三世康楚的转世全名为蒋贡康楚罗卓丘吉辛给(注1),是一个无比悲心的完美展现,当人们提到他的名字时,无不生起极大的恭敬心。
  在前一世蒋贡康楚钦哲欧泽的遗嘱里提到:他要转世到西藏中部,并由噶玛巴认证。在噶玛巴的第一封预言信函里,他写着:
  在吾国中部 由雪山所绕
  父亲名“德” 母亲名“贝玛”
  於一家系纯净的富有家庭
  一个相好生於木马年的男孩
  无疑是蒋贡——毗卢遮那大译师的化身
  他将高张法教的胜利宝幢
  一生奉歉於佛陀法教
  尤其是冈波巴约传承
  依此金刚预言,蒋贡康楚仁波切在一九五四年十月一日生於拉萨,父亲是撒卢仓家族的策令托嘉,母亲名贝玛尤准,是一名西藏政府内阁部长的女儿。出生前後,母亲有很多吉兆,达赖喇嘛与噶玛巴以他们无瑕智慧的净观确认孩子是蒋贡康楚的转世。一岁五个月时,正式被认证并供养法袍与头衔。
  六岁时,在锡金旧隆德寺由大宝法王举行坐床典礼,从此後,蒋贡康楚仁波切一直是法王的心子,从没分开过。大宝法王从初阶的读、写、背法本开始一路带领他的教育。十三岁时与夏玛仁波切、锡杜仁波切在卫塞节那天由大宝法王授沙弥戒。
  之後,他研究很多法本经典,包括所有玛尔巴传承的密续,并学习与莲师、普巴金刚等法有关的喇嘛舞、坛城布置、唱诵及法器的使用。他从大成就者卡卢仁波切学习一系列的法——由噶举传承的“大手印”前行法到红观音、金刚亥母、上乐金刚等的濯顶、口传和修持指导,尤其那洛巴六法、大手印、香巴噶举的五黄金传承法教、时轮金刚大灌顶以及“仁千特佐”;另在不同时间接触无数其他新、旧密续的法教。他在水牛年,二十岁时的一月十五日与锡杜仁波切、嘉察仁波切由大宝法王授予比丘具足戒。他认为戒律是佛法的基础,因此总是将戒条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护得很好。他曾在印度、尼泊尔、西藏及东西方为无数弟子剃度,授与沙弥与比丘戒,是一位伟大的“律”师。他由大宝法王授予大乘道墓础的菩萨戒,包括龙树与无着的传承,并多方面修习菩萨道——六波罗蜜、四圣谛法等,在菩萨广大的事业里训练自己。
  蒋贡仁波切对他所有的指导上师都非常尊敬,且具大信心与虔诚心,尤其他对大宝法王是全然的敬爱与信赖。他事师无微不至:法王亲自教导他很多深奥的法门,例如,五宝藏、噶举传承所有的灌顶、口传和实修指导、大手印之精髓等等;尤其大手印的证悟——最高传承加持的心法,由大宝法王直接传给了他,他也因此成为一位噶举成就者。
  一九七六年和八O年,蒋贡仁波切伴随法王到美国、欧洲和南亚旅行。法王圆寂後,他继续到这些地区巡回传法,并在很多国家成立“立佩多杰基金会”(注2),在印度成立“波罗蜜多慈善信托”,主要推展社会工作,利益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一九八三年,为了消除障碍,祈求大宝法王早日回来,蒋贡仁波切在隆德寺旁建立一座舍利塔,回向世界和平。同年,他开始在每年的卫塞节为大宝法王的转世,带领隆德寺所有僧众修持一亿遍的金刚萨埵咒语。为了完成大宝法王的心愿,一九八四年他启建了噶玛师利那澜陀佛学院,并在一九八七年六月完工启用。他不仅供应整楝建物的内部所需,包括大殿的三主尊佛像等等,同时,也想尽办法维持一百五十位学生,包括很多转世祖古、喇嘛等的教育生活费用。
  一九八四年,他回西藏访问。在八蚌寺他为上万僧侣与在家人灌顶、讲法,并替五百名左右的喇嘛授沙弥和比丘戒。他接着访问拉萨和祖普寺,在那儿,他再次为数以千计的在家出家二众灌顶,并为上百人剃度授出家戒。他向中共当局请求,得到了重建祖普寺的特许,并把这次弘法旅行所得供养全数捐给了祖普寺。
  一九八八年,仁波切在卡林邦的拉瓦建立一座专门培育僧才的寺庙,名为噶玛大乘佛学院,现有九十八个小喇嘛,另有十位喇嘛在其附属关房做香巴噶举传承的闭关。同年,他开始建造尼泊尔普拉哈利的闭关中心,现有十五位喇嘛在闭关(注3)。一九九○年,他在隆德寺为僧俗二众举行时轮金刚大灌顶,并赞助基金做为隆德寺每年举行时轮金刚修法的费用。
  去年,仁波切又回西藏,访问了德格贡欠。他举行一次灌顶,整修扩建德格印经房,并赞助印经费用。之後,他旅行到八蚌寺,为那地区五百五十位转世祖古与喇嘛、一万左右的在家众举行时轮金刚大灌顶法会,其中包括桑杰天津、多卓祖古等等。他也为五百五十人剃度,授沙弥戒与此丘戒。然後,他到南千(玉树)的丹卡寺,再次举行时轮金刚灌顶,大约一万名僧众参加,包括香古祖古、克卓天津、沙嘎、竹巴祖古、德蒙祖古和很多其他的转世祖古。
  今年二月,他在隆德寺举行“噶举那佐”(噶举密咒宝藏)的灌顶法会。叁加的有隆德地区以及全世界各地前来的喇嘛僧众与在家居士。同一时间,他改建旧蒋扬康小学成为三层楼的新建筑,也举行启用仪式。这是专供小喇嘛使用的小学,位波切从头到尾叁与设计、建筑以及募款工作。他最後一件工作是将隆德寺大殿的大佛像装脏并修法开光完毕。由於他对大宝法王清净的三昧耶戒,使他得以将整座佛像覆銮黄金。当他开光完毕後,很高兴的对侍者说:“我终於把大宝法王的所有心愿都完成了!”(注4)
  总之,关於蒋贡仁波切,我们可以引述这句话:
  我向您祈求 您真诚虔信
  戒律严谨 博学多才
  慷慨布施 智慧聪颖
  朴实善良 谦卑客气
  是诸功德之根源
  他从小就具有高贵的特质。他对上师的诚信和清净之心是无可此拟的,尤其他对其根本上师第十六世大宝法王的完全信赖与奉献,直可此拟噶举传承的任何一位祖师。从大宝法王示疾到圆寂融入法界,蒋贡仁波切不曾一刻离开过他,也从不觉累。他分秒在法王身边,随时等候召唤为他服侍,一点都不曾疏忽。他如此尊敬法王到为他打扫浴室、清抹房间地板。对於像我们这样常把佛法和上师当成路旁的水,需要时取它,却从没由心底升起尊敬和虔诚的人,仁波切的一生足为我们一部伟大的教法。
  蒋贡仁波切学习过很多共与不共传承的经典密续,及其注释和口传教法。做为真正了悟这些法教的特徵,他展现了所有虔诚、清净、慈悲等功德。他真正关心他人的福祉,好似这与他的生命是不可分似的。对他的侍者,以及任何与他有因缘的人,不管位高或低,蒋贡仁波切从没失掉过他对人的关怀、谦虚、客气和感激。他圆满了这些在世间受人尊敬的美德,而他的所有功德也正代表了他的名字。
  在卅九的年岁,由於佛教和众生,尤其噶举传承的障碍,蒋贡康楚仁波切突然离开了我们。以他的年龄、才学、功德、愿力和事业,他的舍报带给我们难以忍抑的悲伤。但做为凡夫的我们,无法以有限的智慧去透视实相,无法了解在适当的时间和空间,为了度众所示现的深奥善巧,因此,我们应常以清净的觉观、深广的虔诚和信心来看待他的一生,并试着经由他的身、口、意加持,在我们一生中证悟大手印的至高成就。我们应常祈求他完美的化身早日乘愿再来,不忘对佛法和众生的愿力,再次圆满他的生命和事业。
  至高无上的上师 直至证悟成佛
  愿我们随侍您 倚赖您
  愿我们精进修行 圆满法道
  舍诸所恶 行诸所善
  由於受蒋贡仁波切的侍者——天津多杰舆苏南丘培之请,一九九二年五月五日波卡祖古噶玛涅敦丘吉罗卓,在隆德寺的闭关中心写下这篇传记。他的虔诚与信心受到蒋贡上师一生很大的启发。
  愿吉祥圆满,
  注:
  1、罗卓丘吉辛给,梵文为“玛第达玛辛哈”,意为智慧法狮子。
  2、第十六世大宝法王全名“让炯立佩多杰”。
  3、噶玛大乘佛学院,香巴噶举传承闭关的关房指导老师为波卡仁波切,而普拉哈利关房的指导老师,仁波切则商请达桑仁波切担任,并已欣然获允,奈何达桑仁波切三月底圆寂。至蒋贡仁波切离开前,普拉哈利的关房仍在扩建一栋专供最高密法“大手印”闭关使用的关房。
  4、这是意外发生前四天的事。据说,装脏时佛像曾流下泪水,当时大家不以为意。事後分析,也评这也是一个仁波切即将舍报,天人同悲的徵兆。
  大手印传承祈请文
  第三世大宝法王
  金刚总持帝洛那洛巴
  马巴米拉法王冈波巴
  偏明三世所知噶玛巴
  四大八小授持传承者
  则打择派具德竹巴等
  得甚深道自在大手印
  达波噶举无比度生力
  为诸恒常皈敬修行者
  至诚无谋恭敬祈加持
  教言坚持精进大印身
  随所显现了达如如性
  住於任运不饰胜修中
  所修离心至诚祈加持
  教言妄念体性即法身
  至心启请口传诸上师
  持有传承记述祈加持
  教言脱离贪欲大印足
  於诸饮食财宝无系念
  舍弃世间贪纲而正修
  无著利养恭敬祈加持
  教言虔敬上师大印头
  打开口授传承宝藏门
  所显非真宛然而显现
  了达幻有不灭之胜修
  证知轮涅不二祈加持
  愿吾生世依止师
  欢喜信授圣教法
  圆满功德正法道
  愿我速登总持地
  噶举上师祈请文
  原著:噶举金鬘上师
  南无咕噜贝 
  尊为秘喜誓持者 师利嘿噜嘎我祈请 (上乐金刚)
  喜光游戏藏骸地 智慧空行我祈请
  乌金净土之密处 尊胜帝佛我祈请 (帝洛巴)
  智慧空行事业界 玛哈悉达那洛我祈请 (那洛巴)
  达眉玛佛母众绕 (喜金刚佛母)
  罗扎巴尊者父子我祈请 (玛尔巴)
  共与佛母天界嬉 (长寿佛母)
  大小日巴尊者我祈请 (密勒日巴与惹琼巴)
  大印圣教胜传持 医王叔侄我祈请 (罔波巴)
  揭显光明之幻迹 杜松浅巴尊者我祈请 (第一世大宝法王)
  调服难调之佛行 桑杰瑞千尊者我祈请 (第一世泰锡杜) 
  征服法界统辖力 彭乍巴大师我祈请 (第二世大宝法王上师)
  东方甘康修传持 (甘波康拉,地名) 
  噶玛巴尊者义祈请 (第二世大宝法王噶玛巴西)
  尊为手印之先驱 玛哈悉达尊者我祈请 (第三世大宝法王上师乌金巴)
  广拓大乐智慧河 让炯多杰尊者我祈请 (第三世大宝法王) 
  湛朗金刚清明宫 尊胜永殿西波我祈请 (第四世大宝法王上师)
  天坛一统三昧时 罗培多杰尊者我祈请 (第四世大宝法王)
  绽放大悲歌诗者 卡确注波尊者我祈请 (第二世夏玛)
  尊戴胜证瑜伽冠 迭新写巴尊者我祈请 (第五世大宝法王)
  享用心乐气大味 丘培也希尊者我祈请
  成就大忿怒尊明点 宝贤尊者祈请   (第六世大宝法王上师)
  仰啸大乐徧虚空 通瓦吞殿尊者我祈请 ( 第六世大宝法王)
  文殊喜悦深浸淫 偏嘎昆建尊者我祈请 (第一世祖普察之上师)
  胜耀证悟拓启者 大国师尊者我祈请 (第一世祖普察嘉察)
  凝视离戏悉地味 却乍嘉措尊者我祈请 ( 第七世大宝法王)
  无上双运心圆成 桑杰年巴尊者我祈请 (第一世桑杰年巴)
  全然奉献於弟子 米就多杰尊者我祈请 (第八世大宝法王)
  加持徧予虚空众 尊胜昆丘延拉我祈请 (第五世夏玛)
  天赋悲心化身者 汪丘多杰尊者我祈请 (第九世大宝法王)
  净於中脉之气宫 确吉汪丘尊者我祈请 (第六世夏玛)
  端坐梵穴顶髻上 确英多杰尊者我祈请 (第十世大宝法王)
  殊胜灿烂天宫中 扎巴确样尊者我祈请 (祖普嘉察)
  空性智慧殿堂中 尊胜也希宁波我祈请 (第七世夏玛)
  普陀拉之圣穹中 也希多杰尊者我祈请 (第十一世大宝法王)
  灿烂知识极神奇 丘吉吞楚尊者我祈请 (第八世夏玛)
  至高无畏圆众利 蒋丘多杰尊者我祈请 (第十二世大宝法王)
  弘扬二知法教光 丘吉均涅尊者我祈请 (第八世泰锡杜)
  永享大乐之荟供 都杜多杰尊者我祈请 (第十三世大宝法王)
  尊知法界虚幻徵 丘楚嘉措我祈请 (第十世夏玛)
  不变实谛法身宫 贝玛宁借尊者我祈请 (第九世泰锡杜)
  任尊遇者离轮回 迭丘多杰尊者我祈请 (第十四世大宝法王)
  无上空乐幻乐师 罗卓他耶尊者我祈请 (第一世蒋贡康楚)
  随闻尊名解脱道 卡恰多杰尊者我祈请 (第十五世大宝法王)
  尊胜伏者降四魔 贝玛汪五尊者我祈请 (第十一世泰锡杜)
  解脱分执愚毒众 蒋贡上师尊者我祈请 (第二世蒋贡康楚)
  愿戒解脱二谛辩 赤裸真实平常心 盼惧皆拾猛利道 愿我悟佛在掌中
  (注:此为噶举金鬘上师祈请文,每一位均为传承待有者,以及师徒之关系)
  译者简介
  谢思仁,祖籍彰化,一九五O年生於台北。大学主修英文,毕业後曾任职纺织贸易公司。十年前开始全心投入藏密佛教道场的法务工作,兼具编辑与翻译经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