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江东佛典翻译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任林豪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江东佛教起源于何时,史籍似无确载。一般均认为吴赤乌十年
  (247)孙权于建业(今南京)为康僧会建造建初寺,系江南佛教之始。近有学者提出,中国南方古代还存在着一个“佛像南传系统”。究其绝对年代,要早于北地佛教。然佛教到底什么时候传入江东,学术界并无定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佛教教义的传播,于赤乌十年(247)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而教义传播的主要标志,就是佛典的翻译。 江东佛典的翻译(简称译经),始自东吴,而至于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历时三百余年绵廷不断。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译人继出,译籍日富。据有关资料表明,六朝江东佛典的翻译总量达922部,2083卷之多。但由于时间久长,以及各种各类佛典的不断增加,致使大批的佛典散佚和不知译者与译出年代,并且出现了佛典目录编撰者重复着录等问题。
1、江东佛典翻译概况
  自吴大帝定都建业后,建业(建康)从此便执江东佛典翻译之牛耳,成为六朝最重要的佛典翻译中心。东晋以来,由于海上对外关系得到加强,因而在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沿线一带,又出现了诸如广州,江陵、襄阳及庐山等译经重地.但这些地方的影响和地位始终没有超过建业。   
  江东译经的传译线路大致为二条,一条自南北上,一条自北南下。自南北上的线路,一般均自天竺、扶南、交趾,再由交趾经海路至广州、江陵,而止于建业。自北南下的线路,先由西域至凉州,以凉州东下至长安,再从长安到洛阳,而后南渡至建业。此外,也有自凉州南经巴蜀,再转道江陵,而到达江东的。在二条传译线路中,值得重视与研究的,是自南北上的这条线路。这条线路与阮荣春先生在《早期佛教造像的南传系统》一文中所揭示的,“佛像南传”的线路恰好相同。因此;可否这样认为,在“佛像南传”开始盼同时,佛典的翻译也已经进行。
  关于江东译经的数量,无论从其部数、卷数或品种看,都是十分可观的。但由于时间久远,历代佛典目录如梁僧枯的《出三藏记集》、隋费长房的《历代三宝记》、唐道宣的《大唐内典录》及唐智升的《开元释教录》等,所记数目均不同。经综合查考,可知江东译经的数量为922部,2083卷。其中现存可考的为311部991卷,还有失译者的等等。在现存的译籍中,吴存61部92卷、东晋存83部332卷、刘宋存93部243卷、萧齐存7部28卷、梁存41部207卷、陈存26部89卷。   江东译人到底有多少,诸多佛典经录及高僧传以及现在的一些佛教史料等都是交口一致的。均认定为63人。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象僧璩、玄颖、僧枯、宝唱、明徽、慧皎等六人就不船作为译人计算在内。因为他们在佛教活动中没有翻译佛典,仅仅是撰集而已。另外,法勇、月婆首那、真谛等三人,尽管他们在二个不同的朝代译过经,但在全部译人中,他们每个人只能算作1人,2人次,而不能按2人计算。所以,江东译人的正确数目,应该是54人,57次。
2、江东译人简介
  在54名江东译人中,来自天竺(今印度)的有11人,来自西域的有15人、来自罽宾(今克什米尔一带)的有5人、来自扶南(今柬埔寨)的有3人、来自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的有1人、来自中国汉地的有5人.还有14人不明来处。这些译人中。以支谦、康僧会、僧伽提婆、佛驮跋陀罗、法显、佛陀什、畺良耶舍、昙摩蜜多、求那跋摩、僧伽跋摩、求那跋陀罗、沮渠京声、求那毗地、曼陀罗仙、僧伽婆罗、真谛为最著者。
  支谦 字恭明。亦名越。祖籍大月支。其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生于河南,“年十岁学书,……十三学胡书,备通六国语”。及长,于经籍艺术等“莫不究练”。后避地归吴,吴主孙权征为博士,使之辅导太子。吴赤乌十三年(250),年六十岁卒于穹隆山。支谦在东吴期间。致力佛典。从黄武元年(222)至赤乌年间(238—250),共译经88部。118卷(其中51部69卷今存)。开江东译经之先河,启迪未闻,厥功尤伟。
  康僧会 祖籍康居,世居天竺。生于交趾。自幼出家,明解三藏。吴赤乌四年(241)来止吴都建业,吴主孙权为之建寺?号曰“建初”。而后,康僧会即居建初译经,讫太元元年(251),共译经7部20卷(其中2部10卷今存)。
  僧伽提婆 本姓瞿昙氏,畺宾国人。年轻时立志佛学,出家以后,学通三藏。于《阿毗昙心论》及《三法度论》等,尤有心得。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自长安游化江东,及上庐山,与慧远盘桓。后又至建业.行译经事。在庐山、建业两处共译经5部118卷(其中4部117卷今存)。
  佛驮跋陀罗 意译觉贤,为北天竺迦毗罗卫国甘露饭王之后裔。生于东晋穆帝升平三年(359),自幼聪颖,博通经典,出家后以禅律驰名。东晋义熙七年(411),在长安因与鸠摩罗什门下不合,乃携徒南下庐山。义熙九年(413),转止建康(今南京),及后一意译经,成为东晋一代佛教的代表人物之一。宋元嘉六年(429)卒,时年71岁,并于庐山、建康两处共译经13部125卷(其中8部116卷令存)。
  法显 平阳(今山西襄丘)龚氏子,生于东晋咸康二年(336),自幼出家。二十岁具戒后,立志前往印度寻求佛典。东晋隆安三年(399),他与同学慧景等四人西行求法,经三十余国,历时十五年。归国后即南下建康,就佛驮跋陀罗及宝云等于道场寺从事佛典的传译。刘宋永初三年(422)卒于荆州辛寺,一生共译经7部26卷(其中5部12卷今存)。
  佛陀什 罽宾国人。出家后究治《弥沙塞部五分律》,于禅要亦颇有体会。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止于建康,专事译经,所译律3部32卷(其中2部31卷今存)。
  畺良耶舍 西域人。其善诵《阿毗昙》,通达 门,兼明三藏,刘宋元嘉元年(424)来到建业,于钟山道林寺行译经事,译出2部2卷,今存。
  昙摩蜜多 罽宾国人。亦称连眉 师。生于东晋永和十一年(355),卒于刘宋元嘉十九年(442),年轻时博好群经,尤精禅法,曾先后游历凉州、四川等地,元嘉元年(424)由四川转道荆州,建立禅馆。后届于建业,传道授徒。一生译经计12部17卷(其中7部7卷今存)。
  求那跋摩 罽宾国人。二十岁时出家。以洞明九部,博晓四含,而号为三藏法师。后游化诸国,来到广州。刘宋元嘉八年(431),转往建业,住祗洹寺。所译律共10部18卷(其中8部16卷今存)。
  僧伽跋摩 天竺人。妙通律藏,精于《杂心》,以刘宋元嘉十年(433)达于建业,旋于刘宋元嘉十九年(442)泛海还归本国。在宋九年译律论共5部24卷(其中4部23卷今存)。
  求那跋陀罗 中天竺人。生于东晋太元十九年(394),卒于刘宋泰始四年(468).初学小乘,后转究大乘。刘宋元嘉十二年(435)经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进入广州,文帝迎请到建业,后又往荆州,一生所译经论共52部134卷(其中26部100卷今存)。
  沮渠京声 北凉王蒙逊之从弟,曾被封为安阳侯,少时游历诸国,以学梵文。魏并凉后,南奔于刘宋,并经常来往止憩于止塔寺。孝建年间(454—456)译经律,共出28部28卷(其中15部15卷今存)。
  求那毗地 中天竺人。少时师事大乘法师僧伽斯那,萧齐建元年间(479—482)由海道至建业。永明十年(490)于毗离耶寺,正规寺等地方译经,计3部6卷(其中2部5卷今存)。
  曼陀罗仙 扶甫国(今柬埔寨)人,梁武帝天监二年(503)携梵本经论届于建业,所译经论共3部11卷,今存。
  僧伽婆罗 扶南国(今柬埔寨)人。生于刘宋大明三年(459),卒于普通五年(524)。初习对法,明懈律藏,后师事求那跋陀罗,居建业正观寺。天监五年(506)奉敕于寿光殿、扶南馆等五处传译,至普通元年(520)计译经10部12卷,今存。
  真谛 又名拘罗那陀,西天竺优掸尼国人,其少时出家,博好大乘,妙通三藏,尤精天亲之学。梁大同元年(546)应梁武帝使者的邀请,自扶南国携带梵本经论来到广州,旋于太清二年(548)至建业,适逢侯景之乱,乃往采于扬州、江州之间,周游传译,大宝三年(552)回归建业,屉正观寺从事译经活动,所出经论凡11部24卷(其中6都15卷今存)。陈天嘉三年(562),因生活漂泊不定及译事告一段落,遂于梁安郡泛舶西行,拟还本国,不料由于牛途风向改变,又转回了广州。此后即居留广州,译讲经典,传播教义.陈太建元年(569)因病而逝,年71岁。真谛于陈译经,又出经律论共38部118卷(其中25部82卷今存)。
3、江东译经要籍
  在众多的江东译籍中,大量的译籍对佛教的发展、中国本土化佛教宗派的创成,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对江东乃至整个中国的思想意识,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今择其中最有影响的几种,叙述如次: 《阿弥陀三耶三佛菩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是经2卷,东吴支谦译,此本简称《大阿弥陀经》,为《无量寿经》之异译本,是叙述弥陀成佛的因果,净土浓正二报、众生往生行相的经典。大乘经中属方等部。
  《维摩诘说不思议法门经》2卷。吴支谦译,此本为《维摩诘所说经》汉译本的第二译。主旨在于宣扬大乘佛教的般若思想,在社会上影响极为深刻。大乘经中属方等部。
  《大明度无极经》6卷。吴支谦译。此本或作4卷,系支谶所译《道行品经》的改译本。同唐玄奘译《大般若经》中的第四会,主要 宣扬大乘佛教般若学理论,大乘经中属般若部。 《撰集百缘经》10卷。吴支谦译,此本与《杂宝藏经》,《贤愚经》被称为汉译譬喻文学三大部。经藏中属大乘论藏。 《慧印三味经》 1卷。吴支谦译。此本系大乘掸经,主要内容为修持慧印禅定,可以得到无上智慧,同时还宣传阿弥陀净土信仰,说修慧印三味,可往生西方“极乐”国。大乘经中属方等部。《六度集经》9卷。吴康僧会译。此本或作8卷,主要内容是倡导大乘佛教的“菩萨行”。大乘经中属方等部。
  《中阿含经》60卷,东晋僧伽提婆共僧伽罗叉译。此本为小乘佛教经典丛书《四阿含经9之一.内凡5诵18品,是僧伽提婆等在昙摩难提59卷本基础上改译。译出时间为东晋隆安二年(398)。

《大方广佛华严经》 60卷,东晋佛驮跋陀罗译。此本为《华严经》汉译本的第,一译。旧称《六十华严》。由佛驮跋陀罗于晋义熙十四年(418)在建康(今南京)道场寺开译,至元熙,二年(420)译出,刘宋永初二年(421)复校完毕;《六十华严》自译出以后,颇受社会及佛教学人的尊重与推崇,经过隋、唐时期的广泛传播,遂形成了以专弘《华严经》教观的华严宗,大乘经中属华严部。

 《文殊师利发愿经》 1卷,东晋佛驮跋陀罗译。此本为《普贤行愿品》正式的异译本,系佛驮跋陀罗于东晋元熙二年(420)在健康道场寺译出。大乘经中属华严部。

  《大般泥洹经》 10卷,东晋佛驮跋陀罗,与法显译。此本或作6卷,为《大般涅磐经》最早的异译本。内容相当于《大般涅槃经》的前五品。系佛驮跋陀罗和法显于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在建业道场寺译出。大乘经中属涅槃都。

  《摩诃僧祗律》 40卷,东晋佛驮跋陀罗与法显译。此本为小乘大众部律,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一比丘戒,二杂涌跋渠?三威仪法、四比丘尼戒、五尼杂诵。系佛驮跋陀罗和法显于义熙十四年(416)在建业道场寺译出。

  《达磨多单禅经》 2卷,东晋佛驮跋陀罗译。此本原名《庾伽遮罗浮迷》。主要内容在于把小乘所谓的五门禅法系统起来,按次第教人循序渐进,从而领悟佛义要旨。经藏中属杂藏。

  《弥沙塞部五分律》 30卷,宋佛驮什译。此本为汉地流行的小乘四部广律之一。系佛驮什于景平元年(423)在建业龙光寺译出。

  《佛说观无量寿经》 1卷,刘畺良耶舍译。此本是宣扬弥陀净土信仰的经典,为中国净土宗所依的三部经之一.系畺耶舍于建业钟山道林精舍译出。大乘经中属方等部。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1卷,刘宋昙摩蜜多译。此本亦称为《普贤观经》。大乘经中属法华部。
  
  《菩萨善戒经》 9卷,刘宋求那跋摩译。此本系求那跋摩于元嘉八年(431)在建业祗洹寺译出,为大乘戒法和瑜伽系学说传于南方的开始。其内容相当于唐玄奘所译《瑜伽师地论》中的《本地分菩萨地》。

  《杂阿毗昙心论》 11卷,刘宋僧伽跋摩译。此本为补注法胜《阿毗昙心论》颂本而作,是有部毗昙的主要典籍,对毗昙师的形成,起了决定的作用。系僧伽跋摩于刘宋元嘉十二年(435)译出。经藏中属小乘论藏。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1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此本系《胜鬘经》汉译本之第二,在汉族地区最为流行。倍受历代佛教学者所重视。按分类屑大乘方等部,但就其内容应列入涅槃部、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 1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此本为《解深密经》汉译本的第一译,但不全,只有最后两品。系求那跋陀罗于刘宋元嘉中(424—453)在润州江宁县东安寺译出,大乘经中属方等部。

  《央掘摩罗经》 4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此本为央掘摩罗改恶从善,投佛出灾。从而宣扬大乘教义的经典。在中国佛教学者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大乘经中属方等部。

  《杂阿含经》 50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此本系求那跋陀罗于元嘉二十年(443)译出,为小乘《四阿含经》最后完成的一部,受到了佛教根本有部的重视。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4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此本简称《楞伽经》,主要内容是以唯识法相家的组织方法,发挥“如来藏缘起”的思想。同时也谈及了大小乘在掸观上的差别,一时反响很大,由研习此经而形成了楞伽师,开唐代禅宗的先河。大乘经中属方等部。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1卷,刘宋沮渠京声译。此本为“弥勒六部经”之一,主要叙述弥勒上生兜率天为诸天众生说法以及祈愿往生兜率净土的方法。大乘经中属方等部。

  《百喻经》 5卷,求那毗地译。此本或作2卷、或作4卷,属于譬喻一类,文意通于大小乘。是一部用寓盲以申教诫的著作,系求那毗地于齐永明十年(492)在建业毗离耶寺译出。经藏中属杂藏。

  《法界体性无分别会》 2卷,梁曼陀罗仙译。此本为《大宝积经》内之第八会,与鸩摩罗什所译《法界体性经》同本。大乘经中屑方等部。

  《阿育王经》 10卷,梁僧伽婆罗译。此本与7卷本《阿育王传》同本异译,是一部记述印度阿育王崇护佛法等事迹的史籍。经藏中属屑藏。

  《佛说解节经》 1卷,陈真谛译,此本为《解深蜜经》汉译本的第三译,但只有前两品,系真谛于天嘉二年(561)在建造寺译出。大乘经中属方等部。

  《大乘起信论》 2卷,真谛译。此本为叙述大乘佛法概要的论书,因其文义明整,解行并重,而受到了中国佛教各家的重视和推崇。系真谛于梁承圣三年(554)在衡州始兴郡建兴寺译出。经藏中属大乘论藏。

  《十八空论》 1卷,陈真谛译。此本内容保存了印度佛学的旧说,是一部值得注意和研究的论书,经藏中属大乘论藏。

  《阿毗昙达磨俱舍释论》 22卷,陈真谛译。此本通称“旧论”,其中比较多的保存了梵本的面目。系真谛于陈天嘉四年(563)在广州制旨寺译出,经藏中属小乘论藏。

  《金光明最胜王经》 7卷,真谛译,此本在改订北凉译本的基础上,并补译《三身分别》、《业障灭9等4晶,足成了22品,对天台宗有一定的影响。系真谛于梁承圣元年(552)译出.经藏中属杂藏。

  《摄大乘论》 3卷,陈真谛译。此本是系统地论证“阿黎耶识”的存在,并说明俗世如何由它派生,出世间如何借它实现的唯识家重要论著,影响很大,经藏中属大乘论藏。

4、江东译经的特点及其影响

  江东译经从东吴起,经历了东晋以及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其特点是:(1)译人主要是外来僧:从三国吴至南朝,一共有译人54人。其中东吴时期全来自域外。而东晋南朝时期,明确为汉地僧或居士的,也仅为5人。(2)单纯译经,绝少注释。同时,东吴译经和东晋南朝译经又具有各自的特点。

  首先,东吴时期,所翻译的经典由外来僧或侨民传人,译人们带来什么梵文经,就译什么经,对大小乘并不加以区别,大小乘佛教典籍同时被翻译流通。故这一时期的译经特点是:不但部类小、数量也少。据统计,在现在的61部92卷译经中,除大乘经和小乘经外,大乘论藏为2部3卷,大乘律为1部1卷,小乘律为1部1卷,杂藏为2部6卷。

  东晋南朝时期,汉地僧人西行求法者日趋增多,他们回国时所带的经典大多系国内所缺而又非常需要,既添补了汉译本经典的空白,又扩大了影响。并吸引着更多的外来僧。因而这一时期译经的特点是部类多,数量也多。在现存的250部899卷译经中,不算大乘与小乘经,大乘论藏为19部51卷,小乘论藏为11部80卷,大乘律5部14卷,小乘律13部109卷,杂藏11部30卷。

  其次,东吴时期是佛教、道教的融合时期,也是译经的萌芽时期。这个时期译出的经律为189部417卷,功绩是巨大的。他们翻译出的经典文辞典雅,纯用意译,力图使经典能适合当地汉人的口味。同时又依附方术、道士等传统学说,在译籍中自由运用《老子》,以解释涉及到的一些重大哲学概念。用来表达佛教思想,便于人们接受,努力使佛教普及化。并为世俗统治者的统治,找出佛教的根据来。可以说,这一时期的译经,不但启蒙了当时人们的佛教意识,也迎合了统治者的某种需要。

  东晋南朝时期是佛教、玄学的融合时期,也是译经的中国化时期。由于朝廷的大力支持,因而在整个时期里译人辈出,译经活动也因之相续不断。当时译出的经律论一共为732部,1709卷,同时译经形式从民间单独进行发展到有组织大规模进行。译经的风格与东吴相比,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它依附于玄学,用玄学的义理阐发翻译经典,并比较忠实于原著,使佛教在玄学的氛围中得到发展和滋长。

  江东译经对佛教的传播发展及中国佛教宗派的创成是有影响的。首先是《阿含》和《阿毗昙》的创译,《阿含》和《阿毗昙》同属于小乘经典,东晋僧伽提婆于隆安二年(398)译《中阿含经》60卷。接着僧伽跋摩于刘宋元嘉十二年(435)译成的《杂阿毗昙心论》11卷,构成了所谓的“毗昙学”和为比丘尼戒的传持等。作出了巨大的业绩。而元嘉二十年(443)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出的《杂阿含经》50卷。则完成了《四阿含》之创译,受到了佛教根本有部的重视。其次是完成了四部广律的传译。东晋义熙十二年(416),佛驮跋陀罗与法显在建业译出《摩诃僧祗律》40卷。刘宋景平元年(423),佛陀什应道生等僧之请,于建业龙光寺译出了《弥沙塞部五分律》30卷,至此完成了汉地流行的四部广律《十诵》、《四分》、《僧祗》、《五分》的传译,成为后来律学研习者的根本典据。其三是“佛性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之开辟。具体表现在《大般泥洹经》(东晋佛驮跋陀罗与法显译)、《大方广佛华严经》(东晋佛驮跋陀罗译)、《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以及《佛说解节经》(陈真谛译)等大乘华严部、方等部经典的竟相译出。其中《华严经》后来成为中国佛教贤首宗所依的根本经典。其四是净土思想经典的翻译。主要译本为刘宋沮渠京声的《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l卷,以及刘宋畺良耶舍的《观无量寿佛经》l卷等,特别是《观无量寿佛经》,对于佛教净土宗祖师县鸾从道教转向佛教起过重要的作用,为弥勒净土信仰奠定了基础。最后是有关瑜伽行学派论著的译出。这主要是陈真谛所译的《摄大乘论》3卷和《摄大乘论释》15卷,《摄大乘论》和《摄大乘论释》对佛教影响特大。它的译出,从而开创了中国摄论学派。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