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北魏崇佛与洛阳佛教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源于印度,而中国佛教则传于洛阳。东汉明帝刘庄于公元64年派遣蔡(忄音)、秦景、王遵等12人到天竺取经,这十几个人跋山涉水到达大月氏,刚好遇见天竺国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于是就邀请他们来到了东汉都城洛阳,给他们修建了白马寺,让两位高僧居此翻译佛经,白马寺就成了佛教祖庭,乃中国第一古刹。佛教从此在中国发展起来。佛教从北魏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在统治集团中崇信佛教的人越来越多。孝文帝本人信佛,亲政以后大兴佛法,他经常到洛阳金墉城西王南寺与僧人探讨佛法,为了方便,还专门在洛阳城西开了一个新城门。魏宜武帝好佛理,经常在宫中亲自讲经,并奖励译经。当时天竺国有沙门昙摩流支、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在洛阳诵经,宣武帝亲临笔受。
  北魏最高统治者信佛,也影响到后宫诸妃崇信佛教。孝文皇后冯氏、宣武皇后高氏、孝明皇后胡氏曾居瑶光寺为尼。北魏诸王、群臣也受其影响,多奉佛法,他们有的舍宅立寺,有的捐献巨资造建佛像。因此,佛教便在北魏统治下兴盛起来,洛阳做为北魏京城,一时间佛寺林立,香火不断。据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载,当佛教鼎盛时,洛阳京城内外有佛寺1367所。北魏时期最早建立的佛寺是孝立寺,孝文帝以为祖母冯太后追福为名,在开阳门外的劝学里内建了一座报德寺。孝文帝的儿子宜武帝元恪一人建厂3座寺院,分别是瑶光寺、景明寺、圣明寺。胡太后于公元516在宫前建了一座永宁寺,佛寺规模宏大,京内外诸寺都望尘莫及。
  北魏统治阶级除了大兴土木、兴建佛寺以外,还在洛阳京城附近大肆开凿石窟,他们劳民伤财花费巨资在洛阳开凿了龙门石窟、偃师水泉石窟、盂津煤窑石窟、新安摩崖石窟等。今天我们洛阳龙门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龙门石窟能成为国内外旅游者向往的旅游胜地,成为洛阳市发展旅游业中的世界精品,与北魏时期龙门石窟的开凿不无关系。在龙门石窟群体中,北魏时期在宣武帝统治时就开凿了宾阳三洞,中洞和南洞是北魏宜武帝为他的父母孝文帝和文照皇太后“追福”而营造的功德窟,北洞是宣武帝为自己开凿的。宾阳三洞中的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三尊主像为过去世燃灯佛、现在世释迦牟尼佛、未来世弥勒佛。该洞雕作完整,富丽堂皇,窟内壁面全部被雕刻晶占满,加之当初敷以鲜艳的光彩,的确灿烂辉煌。主像释迦牟尼坐佛,眉目清秀,鼻翼丰满,嘴角上翘,笑容微露,真可谓匠心独具,充分反映了当时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艺术。
  宣武帝以后,北魏统治者又在龙门开凿了莲花洞、火烧洞、魏字洞、石窟寺、普泰洞、药方洞等部分工程,为此后开凿龙门石窟奠定了基础,从而使龙门石窟在历经数代开凿以后,形成了窟龛2100个,佛像十万余尊,碑刻题记达3600余块的我国古代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为洛阳龙门石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为洛阳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北魏统治者崇尚佛教,以佛教维护自己的统治。他们不惜劳民伤财,大兴土木,广建寺院、佛塔,开凿石窟,耗尽了北魏的物力财力,增加了劳动人民的负担。但客观上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却起了一定作用,并给我们洛阳人民留下了难得的世界文化遗产。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