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生死自在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生死自在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您每天都是如何使用您那难得易失的宝贵人身呢?是用它来争名夺利造恶业吗?还是闲聊涣散虚度日子呢?或者是善用它来布施持戒作好事?您是每天只想著用它来吃喝玩乐,以使自己的私欲获得短暂的麻醉?还是醒悟人生无常,转而利用它来好好的解决生死大事?
  想想我们人生在世,辛辛苦苦的忙了一辈子,挣到最后,不管您拥有再大的财富与权势,死后不仅一样都带不走,反而这辈子在跟人家争得头破血流的同时,所造下的一大堆恶业,死后却硬生生的把我们拖到恶道里头去受苦,唉!何苦来哉,想想真是不值得啊!
  也许您如今已经觉悟到,人世间虚假美景的背后,就是炽烈的贪嗔痴等猛火在燃烧,而死后呢?这些恶业将使您感召到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中受苦。于是您发勇猛精进心,一心一意想要超脱生死轮回。然而,您学佛、修佛也一段时日了,反省一下自己,不要说生死能自在,就拿一般普通的烦恼痛苦来说,您是不是因为学佛而减轻许多了呢?还是一点也不呢?您学佛到底是在表面功夫上下文章呢?还是真正努力的在修持佛法的真实义!好好反省一下,您今天在佛法上的修持,业障到底净除了多少?在学佛的过程当中,是要边修边印证的!您对自己生命的真实状况到底又了解了多少,千万别建个空中楼阁,自我陶醉啊!
  就拿禅修来说,您是不是也每天都有在打坐,但坐了那么久了,是不是一颗心整天在昏沈的大病散乱中打转呢?您是不是佛经、公案、禅宗典籍等也看了一堆,而且能言善道、出口成章,说起禅话来更是滔滔滔不绝呢,有时候您甚至还深深被自己无碍的辩才所折服。但是请回头看一下,看看您自己内在的业障、习性到底有没有净化,如果没有净化,却反而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禅法研究很深,因而自满自夸、我慢贡高等心中的毒素一一出来,那您的水准也只能到这里,说句老实话,对生死是无用的啦。
  如果您的禅修,就只是埋首在这些禅典、公案当中,作了一大堆学术研究方面的论文,甚至取得了不少学位、头衔等等,这样就能表示您在禅修上得到真正的成就了吗?别傻了,这是不可能的。想想生命是那么的无常,当您一旦一口气吸不上来时,无量劫的业障又现前时,您真的能作得了主吗?想想看,我们自以为懂了这么多的禅理与知识,在面对业障反扑的时真实境界时,您所修持的佛法(自以为是的佛法)能用吗?
  不要说我们凡夫众生,就是古代的禅宗祖师们,也曾经遭遇过这种窘状。就像下面要介绍的这位香严智闲禅师,他人既聪明且学富五车,懂得的禅理知识又比我们实在是多得不知道有多少,但是当他真正面对自己生命最重要的问题时,又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呢?
  接下来,笔者就为您节录徐老师之禅修著作「禅之心灵与智慧」一书中,有关香严智闲禅师开悟的这段公案。
  (一)秋风扫落叶
  马祖道一的亲传法脉弟子─百丈怀海在禅宗也是很有名的,而百丈禅师再传下去就是~沩山~仰山了,笔者前面章节中所提的文喜禅师(文殊现身记)就是仰山禅师的弟子,而百丈禅师有一位弟子非常聪明,名字叫│香严智闲,而这智闲禅师自从百丈入灭圆寂后,就跟随大师兄~沩山灵佑学禅。有一天沩山对智闲禅师说···
  沩山曰:「听说您在我们师父~百丈先师
  住世之时,口齿伶俐,师父问您
  一句,您答十句,师父问您十句
  ,您答百句,这是您小聪明的地
  方。但是光凭这些佛学常识或知
  识是没有什么用的。」
  沩山曰:「现在我再问您,父母未生以前
  ,您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哇!平时只重视引经据典,考证东考证西,收集归纳及整理资料的智闲禅师,这时回答不出来了,只好拍拍屁股回到自己的禅房,并且用尽所有的精神及时间,翻遍了大藏经及禅宗祖师爷们所留下来的语录、公案之类书籍,最后连参考书都用上了,就好像要赴京赶考或是大学联考一样的紧张又心烦(智闲的学佛及修禅方式,与目前许多学者派的「禅宗通」很像),可是就是找不到「本来面目」。于是香严智闲只好厚著脸皮,再回来找大师兄─沩山请教了。
  沩山:「我实在无可奉告。如果有什么东
  西可以教给您的话,那是我的东西
  (指本来面目,佛性),并不是您
  的东西。」
  香严智闲一听大师兄说了这一番话之后,总觉得大师兄可能有意在隐瞒百丈先师所传给他的「正法眼藏」,于是在伤心及一气之下,就用一把火把自己身边多年以来塞满屋子的书籍、资料、文件都烧掉了,并且打算过比较单纯及佛陀世尊所制定下来的丛林戒律生活,智闲禅师从此就垂头丧气,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于是离开了大师兄而过著简单的云游僧生活。
  就这样云游四海,晃呀晃的,又过了几年,来到了慧忠禅师的墓时,就筑个茅草屋定居下来了,香严智闲倒像个孤儿一样,心想同门师兄的情谊及过去在百丈师父那里的快乐时光,不禁悲从中来。但是这样也好,只怪自己学禅只学个「壳」似的,学一堆垃圾知识有什么用,只会使六贼更加嚣张罢了,现在倒好,什么都放下了,粗茶淡饭的以大地为床,夜空星辰为被,以破烂的茅草屋为伞,茶来伸手,饭来张口,就这样平平常常的还有什么放不下的。
  香严智闲就这样又过了几年,因为能将许多事都「放下」,心理就较为轻松,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渐渐的,一步步的,智闲禅师的心灵已达极纯净无邪、无分别心之心境,就是这么的无心,其「我执」、「法执」才渐磨去破除,而以前执著又死咬著经典不放的智闲禅师就这样由大自然来洗净他「污垢」的心。从另一种角度来看香严智闲,其很无心的又不知不觉的已经渐渐达到「心无所住」之意境了。
  万事俱足,只欠东风。当有一天香严智闲正在除草的时候,忽然括起了一阵风,智闲在除草中,捡到一片屋瓦,于是很无心的将这块瓦片抛开,正好击中了靠在墙边的一整排翠竹子,而这一整排竹子劈哩啪啦的倒下去时,智闲禅师竟开悟,明心见性,即心成佛了。于是他作了一首偈语: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治。动容扬古路,不随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香严智闲也是种种的机缘巧合及成熟,其心性自自然然的在「放得下」之几年中,逐渐细腻专注,且精神统一,再加上平常心的洒扫进退,其实智闲禅师在开悟前已经不知不觉的修到六祖大师所说的「一行三昧」了。对于明心见性成佛者来说,大地万物,一草一木,一花一物,无一不是法身佛,在禅者的眼中世界大地万物即同如来,混然一体实无分别,而这「秋风扫落叶」也只是大地如来方便度了他而已,再加上众生皆有佛性,也可以算是香严智闲的内在佛性「自性佛」度了他自己。
  在那竹子倒下来时的清脆声,这一排排的声响,正好彻底的打破智闲禅师所剩下最后及最细微的「我执」,当然一般人我执及法执是很坚固的,但智闲禅师自从离开大师兄│沩山以来,却不知不觉的在生活中,把「我执」磨去了九成以上,故机缘成熟时,早晚都会开悟。
  所以现代修禅学佛的人,要多反省了,是不是您也该放下那一堆堆所知障、烦恼障、我见、边见、断见及法执呢?佛就在您心中,是您不识自心本性而已,才会冤枉流浪生死大海无量劫,我们一起以香严智闲的故事共勉吧!
  ※    ※    ※    ※  
  怎么样,看了以上这段公案,您是不是对「见性开悟」有了比较正确的认知!而且您是不是也能从中观照到自己禅修上的一些弊病。
  自古以来,真正的禅修,要达到明心见性,生死自在,都是要经过一番老实用功修持才能证到的,不是像我们现代许多「禅学高手」,懂得了一点皮毛,就到处耍嘴皮子,如此,终究自误误人啊!
  说到生死自在,古来许多禅宗祖师们的真实功夫可不是盖的,其中又以唐朝庞蕴居士一家人的圆寂示现,最为脍炙人口,而且也算得上是「出神入化」了。看看庞居士一家人丢弃臭皮囊(入灭圆寂)就好像丢掉破鞋一样的乾净俐落,绝不拖泥带水,不得不让我们对禅宗的心法及修持,佩服得五体投地。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禅宗高手~庞居士一家人,到底是如何的生死自在,「说走就走」。以下是笔者节录自徐老师所著的「禅之之灵与智慧」书中的庞居士一家人的故事。
  (二)生死自在的庞居士
  笔者前面提过,六祖惠能大师在圆寂前就曾预言,我顿悟的禅宗法脉中,日后(六祖入灭七十年后)将会出现二位菩萨,一位出家为僧~马祖道一,另一位是在家的禅宗居士~庞居士。而庞居士于马祖道一所弘化的南禅宗最盛之时的湖南江西一带生活,在马祖道一的门下高手如云人才济济,但是其中却出了一位大成就在家弟子─庞居士,而庞居士虽然是明心见性的禅宗大成就者,但他绝不出家为僧,因为他必须靠自力更生来养活妻子儿女,故他在世俗中行禅修道,虽然庞居士不像马祖道一那样的开办禅院弘扬禅风,但庞居士的事迹也是度了很多人的。
  庞居士出生于衡阳,其父亲为衡阳太守,所以庞居士也算是出身书香门第之达官贵人的。庞居士的童年也就同古代人一样,十年寒窗苦读,等待他日功名成就时,也同其他同学一样读圣贤书,做圣贤事,可以算是儒家弟子的生活及思想了。有一次庞居士也跟人家一起赴京赶考,正好碰上一位奇僧帮他看相,这奇僧对庞居士说:「您呀!被官选上,不如被佛选上。」
  也不知道怎么搞的,庞居士终于拜在马祖道一的座下参禅悟道,约在道一禅师处参学三年。庞居士悟道后便将祖先传下来的所有财产及家当,通通载到船上然后驶到湘江后凿沈整只船,连家业、家产、家当、金银财宝一起让它随船沈入江河之中。后来庞居士带著一家大小四口移居到襄阳城外,过著隐居的生活,庞居士每天就以编竹器为生,堂堂一位开悟的大菩萨竟然是这么的看破世间名利及功名,且很有骨气的,虽然祖先财产万贯,但却丝毫不起贪念,通通丢到河里去了。
  庞居士在中国民间示现,就如同佛陀住世时代的维摩诘大士一样,所以庞居士有中国的「维摩诘」之称,例如有一宿觉之称的「永嘉玄觉」大师,在其还没参访六祖惠能之前,也是勤修「维摩诘经」,达到很好的智慧及程度的。话说庞居士晚年即将入灭圆寂之时···
  有一天庞居士在人间的因缘已尽,正准备入灭圆寂之时,庞居士坐在屋内的草席上,正在端坐调息,准备进入九次第定之时,他的女儿灵照说:「日蚀了,要不要出来看一下?」
  于是庞居士本来准备马上入灭圆寂的,因女儿说日蚀了,就离席出去看一看是什么东东?就在庞居士离开准备圆寂的坐席时,他的女儿灵照抢先一步,趁机坐上草席比庞居士先一步入灭圆寂了。
  于是庞居士感叹的说:「这死丫头,可真眼明手快。」
  后来庞居士准备帮自己女儿火化了,便收拾女儿圆寂后的这具臭皮囊(色身),就在办丧事的时候,地方官及太守也都来探望庞居士,毕竟官差大爷与庞家也是世交啊。就在太守来到庞居士家中时,庞居士对著太守说:「所有一切事物都是幻化空无的,如云如影,看开一点吧!」话一说完,接著庞居士也圆寂了。
  就在大夥儿正准备火化庞居士身体的时候,居士的妻子得知这消息,便说道:「这个傻丫头,这个死老头,怎么要走也不事先通知一声呢?」于是居士的妻子立刻把这对父女圆寂的消息告诉了正在田里工作的儿子,而庞居士的儿子一听到老爹及妹妹走了,就大叫一声,手中还拿著锄头,当下也站著入灭圆寂了。
  宋朝时期的杨家将在历史上是「一门忠烈」,为国尽忠抵御外敌而身亡,而庞居士家中却是一门深入「寂静涅槃」生死自在啊!其全家大小在佛法的修证上是如此自在,生死由自己做主,游戏在这幻化的人间。而一般人却总是放不下家财万贯、妻儿子女的,对于人世间的贪爱与执著迷得很深,唉!那都是无常的啊!死时是一点也带不走的。庞居士的入灭故事带给了许多修行人启示,要有多深的禅定功力及大智慧才能如此的生死自在啊!
  ※     ※     ※     ※
  您看到了吗?自古以来,这些禅宗的祖师们「走」得多自在啊!原来禅宗的修法是这么的殊胜,难怪人称「天下第一宗」。或许您看到这边,心里也产生了极强大的欢喜踊跃感,心想:「要是能跟他们一样生死自在,那该多好啊!」于是您便一心学人家,又是打坐,又是参禅,那么这时候,您得小心了,您可能犯了禅修中的大病,就是太「急求果报」了。
  因为您只看到禅师们开悟的结果,但您却没用心的去看这些明心见性的禅宗大师们,在开悟前所历尽种种的磨练,那段辛酸,那段和水吞的日子,是那么漫长,那种一天二十四小时分分秒秒的用功修行,不是我们可想而知的。你们要记得啊!因地要下得对,所结的果也才会真实啊!也许您会进一步的问:「怎么样的禅修,怎么样的用功得法,才能见性成佛。」  这说来可就话长了,简单一点的说,「大菩提心」是一切众生成佛的根本,若缺乏菩提心,不管您悟性有多深,即使是彻悟了,也不过是个罗汉,最后还是得回小向大,广修六度万行,等成佛资粮圆满俱足了,且业障、习性也销磨殆尽了,此时一切功行圆满,才能妙觉一转而成就佛果。
  在禅修这一路上,从如何积聚资粮、净除罪障,乃至于什么是真正的大菩提心等等,都必须依止一位具有证量的善知识,由他善巧的方便指明并加以引导,才有可能步步无错的一路直超如来圣地。否则以禅修这么殊胜、「超速」的成佛大法,如果您一味的求快、求果报,则走偏堕落的速度也会跟著加快,正所谓「上得快,下得也快」啊!您在修持禅宗时,可千万不能自己一个人盲修瞎练啊!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禅修中常常会出现许多相似的定境或智慧,如果没有一位明眼人(也就是过来人)在我们身边教导的话,那我们实在分不清楚,便很可能得少为足,认为这些相似的境界就是真正入定或开智慧,多少人因禅修而误入歧途,就是因为对这些禅修的心法次第不明了而造成误判,误以为自己已经成就了,其实还早得很呢。
  例如,在我们得到根本定(初禅)之前,常常会修到眼前景物如烟如幻,最后整个消失掉了,或者感觉自己的身心不见了,很多人修到这边,还以为自己已经入「定」了,甚至更有人误认为这就是「空」的境界,自以为己经证得空「慧」了,殊不知,这根本连初禅都谈不上边呢!
  甚至还有人在打坐坐到这个阶段时,「证」到了原来一切万物都是空无所有的,便因此错以为既然一切都是空,那不管我们作什么都无所谓了,反正也没什么因果,一切皆空嘛!这就是自古以来,很多人因不明了禅修之次第所产生的「断灭空」及「拨无因果」等误解,这些人若不觉悟,最后都会变成断见外道的,如果以此邪见更去迷惑众生,自误误人,则死后必堕入无间地狱受尽种种无量无边的痛苦。
  佛陀曾在楞严经里,提到过「无闻比丘」的实际例子。佛陀说,当初无闻比丘,因不求多闻,不明了整个禅修的次第,得少为足,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仅仅修得了无想定,以此定力投生色界第四禅天的无想天中,却误以为自己已经证入寂静涅槃境界了,因此便妄称自己已经证得了小乘圣者阿罗汉果的境界。
  等到无闻比丘天福享尽了,「想心」一起(入无想定时,只是以定力压伏想心,令想心暂时不起而已),于是天人临终时的衰相便相前,这时候的无闻比丘,不知道自己本来就未曾证得圣果,突然见到自己怎么又要投生六道,于是心里便动了个念头,毁谤阿罗汉也是死后要再受生死轮回的,更误认为佛陀所说的「阿罗汉不受后有」是骗人的大妄语。由于这谤佛谤法之罪,无闻比丘便从无想天直接堕入无间地狱中受苦去了。
  因此,像这些禅修中可能遭遇到的「误境」(不是悟境),是您我在禅修之前,就应先明了而深自警惕的。无异元来禅师,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曹洞宗的传承祖师,在他所著作的「参禅警语」当中,就曾经列举了许多我们禅修时经常可能遇到的「陷阱」,以及我们禅修时应该具备的一些修为,本文最后,就节录其中几个禅修时的重要心法,您只要用心深入去体会个中涵意,相信对您的禅修会有很大帮助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