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大学校园佛学初绽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空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香港最高学府的香港大学,本月起新添了一个硕士课程︰ Master of Buddhist Studies (佛学硕士课程)。这是香港有史以来首个佛学硕士课程,筹备两年终于面世。
  招生消息公布后,各方反应热烈,报名人数九十多人。
  本月中,该硕士课程举行迎新聚会,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代理总监净因法师对四十五名学生说:“我们的佛学研究中心,不是为追求学位,而是为追求智慧而设的。
  上述一语,相信不但说出了校方苦心经营的目标,同样是首屇佛学硕士生的心中说话。
  首屇佛学硕士生人材济济,当中有执业医生、律师、教师、上市公司高级行政人员、艺人,甚至是已退休的专业人士,当然也不乏热心的佛教徒和法师。其中尤以艺人顾纪筠最为大众熟识,她以优越成绩被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获取录,为甚么她会有兴趣报读这个课程?
  她说:“这是香港第一个在学术上进行佛学研究的课程,相对于一般佛教课程,比较实用,譬如其中包括把佛学应用在临床心理、调解、心理辅导等学科,这些都是很实用、很入世的,对佛教及佛教徒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顾纪筠说她之前从没修读过任何佛学课程,不过基于早几年曾在台湾接触慈济基金会的证严法师,她表示自己选择了一条最容易的学佛路,就是当义工。所以,在这次的入学试中,她选答了一些能够把自己过往当义工的体验运用出来的题目,譬如回答持五戒的问题,她将五戒对做人生活上有甚么的好处和影响加以演绎;又如问到佛陀思想对社会的影响,她便将佛教应用到战争与做人的操守上加以发挥,都是现实生活上的例子。
  她还说:“我没有想到读完这个课程后,会找一份甚么样的工作,不过,我相信修读了这个课程,会对我未来的写作,以及在媒体的工作上,可以用不是讲学的态度来传扬佛教精神。”
  寻觅精神出路
  首屇佛学硕士学位报名人数踊跃,其中一个原因,净因法师认为与现今社会的人心归向有关。
  他说:由于香港的历史,一直以西方文化为主导,基督教一直与教育挂钩,随著九七回归,香港人开始寻找迷失的身分;而过去二十年蓬勃的经经发展,整个社会环境的趋向,导致伦理道德的沦丧、冲突、矛盾,都很需要在心理上作调整。今天社会面对很多精神上的困境,如公司裁员、负资产、自杀等问题,大众都需求一个“安心之法”。
  客观环境则与大屿山天坛大佛、志莲净苑的落成,佛诞成为公众假期等也有关,所以这个课程特别受到注目。同时,由于所修科目有不少属于应用课程,例如调解、心理辅导、心理治疗、静坐等,都非常实用,并不玄妙,获得一定的欢迎。
  该中心的马淑华博士补充说,西方物质文明的发展已到某个极限,但精神方面却极之贫乏,很多人在精神失落了一段时间之后,都在追求人生意义和归向。香港社会在这几年的变化很大,部分人领略到人生无常,生命悲痛,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需要寻觅精神的出路。
  迎新聚会上,一名退休律师表示,选择这项个硕士课程,是不明白这世界为甚么有这样多的挣扎和痛苦,寄望这课程能帮助她找到一些解释,好让她以后做人做得明白一点,做得好一点。
  会上有多名硕士生都是医生或医务人员,他们异口同声说,藉著这个学习机会,可以较广泛及有系统地认识佛教。其实当中很多人都或多或少涉猎过佛教理论,认为佛教理论对他们的工作和现实生活起著影响,特别是在人际关系上。
  亦有数名医生表示,希望这个课程能在死亡范畴开拓思路,提升自己,进而帮助病人及家属。正如李医生说的:或迟或早,人人都会面对死亡的恐惧。以前我们不明白,以为病了的是身体,但其实心的病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心没病,只是身体的病,这病也会快一点康复。
  从事教学工作的李顺爱亦报读了这个课程,她说这课程有很多实用的科目,单是调解一科,就让她获益不浅,因为教育工作有时需要面对学生及家长间的纠纷,若能掌握好调解的技巧,对工作有一定帮助。
  今屇硕士生有两名出家人,一位法师亦很欣赏这个课程,认为内容丰富,而且切合现代人的需要,调解和辅导技巧,相信日后弘法时,亦会用得著。
  让西方人认识汉传佛教
  这个佛学硕士课程设立的目的,是希望提供系统性的学术课程作研究基础,俾使佛陀的教法,能够利益个人成长、整体社会文化环境,甚至中西学术上的交流。
  净因法师表示:香港是一个中英双语的地方,香港大学又特别强调英文的应用,所以这个中心的成立,希望能成为国际上第一家中英双语的佛学研究中心,在佛学范畴,进行中西文化的交流。把佛经,特别是汉传佛教的经典史籍,中英互译,让从事佛教研究的中外人士,有足够的研究资料素材。
  净因法师认为:过去的数十年间,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都有不少英文翻译的经典和资料,让西方人士对这两大系统的佛教有一定的认识,在国际上早已有了一定的成就。但对中国的大乘佛教精神,却所知有限,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中国的佛教经典,现存有英文翻译的,还不到百分之一。
  所以他说:这不是说我们的东西不好,而是他们没有资料进行研究,以近代中国的佛门龙象为例,如太虚大师、印顺导师,都有很好的著作,但却因为没有被翻译成英文,所以得不到认同,不能登上国际舞台。我们实在有责任,把中国大乘佛教的经典翻译过来,让西方人认识中华文化。.............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