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觉一切时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阿姜 苏美多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如果我提到“昨天”两个字,各位都会忆起一些事,这便是认知进入心中了。我们总是带著过去许许多多的记忆而信以为真。当下有多少人把生命交与过去?我们有记忆的能力,一旦不留意,就可能做出一些傻事,使得我们往后都记得,事后我们会反省:“也许我做事要更谨慎小心些,这么一来,往后记起时,就不至於害怕了。”

曾经有一位非常沮丧的年轻女士来看我。她曾堕胎,因而担心会有什么样的果报。“我会怎么样呢?我死后,又会怎样呢?”我回答:“我不知道,但是你可以在此生、此刻观察其果报。你必定会记得这件事并且感到犹疑,这就是果报。”

我们在做诸如此类的事时,都一定会记得。我们必须质疑:“要做的这件事是一件坏事吗?没问题吗?是应该还是不应该?”我们希望别人告诉我们做某些事是对的,例如:堕胎。我们是想得到安慰?还是想吓得半死,听别人说自己所做的是邪恶、恶毒的,而且会堕地狱,遭受无尽的苦的事?但是,我们无从得知,不是吗?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有多邪恶。堕胎当然不是一般人会建议人们去做的事,除非有医学上的理由,否则人们也不会四处宣扬、赞叹这是椿高贵、美好的事,并说这是女人至高的成就。”

生命中总会有这类事情,导致我们内心不安或恐惧——一切皆源自於我们的无知。我们唯一知道的是——我们“不”知道。因此,我们在未来的生活里应该更加谨慎,不要再做类似的抉择,乃至让这种恐惧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

我们若能打开心胸,智慧地观照,我们就会知道该如何生活。别人告诉我们做什么事会下地狱,并不是重点所在。没错,人是会下地狱,但那是他们的恐惧、怀疑与焦虑所创造出来的,是轻忽生活的结果。我们都记得我们所做过的坏事,而且永远忘不掉;我们也记得美好的事,但重点是:我们“绝对”会记得。对於那些微末、平常的小事,我们不太记得,但是对於任何非常之事,例如:一丝丝的恐惧或要胁,我们绝对会记得,心就是如此。

佛陀告诫我们要智慧地思惟——要智慧地向生命过程学习,而不要像动物般惯性地盲目生活,或像盲目遵循道德生活的人一般,无知地过活。因恐惧而有道德比不道德好,但,这仍不是智慧。

因此,过去是眼前(当下)的记忆,那明天呢?明天是什么?明天是未知的,不是吗?在未知的明天里有多少事会发生?我们想:“我明天要做这个。”但是,世事多变,我们明天可能无法做这件事。我们可以从过去的经验中假设所有未来的可能性:“或许我会成为一个亿万富翁。”“或许我将失去所有一切、患癌症、被别人遗弃、没有任何朋友、住在伦敦一个老旧的贫民窟,既伤悲又孤寂。”我们可以想像最凄惨或最佳的情景,乃至不好不坏的情景。譬如说:明天将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开始,我们可能会想:“唉呀!我怕死了!明天!我希望明天永远不要来!”有人也许会这么说:“明天将是伟大的宝瓶时代,那是人类的黄金时期,我们会更趋成熟,并且像完人般地生活著。”於是我们又想:“哇!这不是太好了吗?明天一切都将更美好。”这么想,明天就会有核子战争吗?明天就将是宝瓶时代,一切变得更美好吗?

到底是什么在未来等著我们呢?答案是:死亡。我们说:“我不想去想这件事。我要想过去的事,我浏览相片簿、观赏婚礼的录影带、孩子们得到大学学位、我赢得高尔夫球赛、我在金字塔旁骑骆驼、我在梵谛冈……”我们都是这样的,不是吗?为什么?因为未来是未知的,所以我们宁愿去找寻过去,那些记忆、那些情怀。禅坐时,我们必须将自己定位在当下——定位在所知与未知之间的当下。

佛法所教导的是:所有生起的事物都会消逝,皆是无我的。因此,我们所谓“死亡”的那一回事,只不过是身体的终止罢了。然而,这死亡的讯息却是我们大多数所骇惧的。因为那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事:“当我不再拥有这个身体时,会怎么样呢?”这是不得而知的,我们也无法想像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或许我们会有升天堂的揣想,希望从此能快快乐乐地生活,往生乐土与天父欢聚,弹著竖琴发著光。但也有可能会堕地狱:“我就是那种会被送到地狱里的人。”我们不知道未来,但实际上,我们也并不需要去知道,我们可以让未来保持神秘而未知,让它具有无限潜力——有欢乐的可能,有痛苦的可能以及平静的可能。一旦我们放下了对不知的恐惧,就能找到平静了。

有“现在”,也“觉知”过去是记忆,未来是未知的,这才是对宇宙万物的正确看法。我们深信时间——昨日及明日,是实在的事实,但是,那仅是知觉在当下的作用罢了。我们要觉醒当下的一切,之后我们可以迎接每一天的到来,有如一种全新的体验,而对於时日的认知,则当它是一种时间的规范。

我们从局限的知识中,对事物有了认识,所谓的教育便是如此。我们的心中填满了许多主张、事实、统计,比如,英国的人口为五千五百万。我们提到“五千五百万人”时,会自认为已对英国颇有认识。我们说:“英国有五千五百万居民,人实在太多、太拥挤了。”这些都仅是认知而已。我们认为我们“真的”知道英国,因为我们知道一些事项,但是,这些认知到底又是什么呢?这只是当下的一个认知罢了。这个概念刚好进入意识当中,然后就消逝了。我们认为“英国”是一个实体,是坚固的、可信赖又安全的,然而,当我们“真的”注视它时,又是什么呢?那只是个随环境变化而来去的认知罢了。除非我们被鬼迷了心窍或发疯,否则绝不会一直念著“英国、英国、英国”。一旦某种情况产生,这个概念就会进入意识之中。此外,还有激动的倾向——反对或赞成的反应,以及一大堆意见与看法会产生:“英国——五千五百万人——过份拥挤!”就这样一件一件地产生。我们说:“美国——雷根总统——加州。”这是一种联想作用:“埃及——金字塔——克丽奥派特拉女王——沙达特。”我小时候读到中国时,教师说中国的女人得裹小脚,所以即使到了今天,中国女人不再裹小脚了,可是,这个念头仍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从这儿,可看出我们的心是多么容易受到局限呀!

禅坐时,我们要注意内心里那些习以为常的习性、意见与偏见,因为我们大家都有。身为人类及人类的无明,有一部份,是会被自我、宗教、政治等种种预设的立场所束缚。我们可以把它们当作是内心的认知罢了。在禅坐中,我们是在透彻心的受限,这么做就是在觉知此刻当下了。要觉知,觉知我们人类的规范、觉知我们所能知与无法知的、觉知什么是记忆、什么是慨念及什么是内心所造作的,总之,就是觉知心的规范。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当下,因为当下就是如此。

每天早晨,我都会说:“今天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昨天已是记忆,明天是未知的,当下即是觉知。”这是个警惕我们的方法。

摘自《僧心话语》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生灭流转
下一篇:正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