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思惟观一切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阿姜查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在你持续修行之际, 你必须愿意去仔细地审视每一个经验、每一个根门。例如:以一个外尘, 如:声音, 来修行。听, 你的听是一档事, 声音是另一档事—— 你在觉醒, 就是这样而已, 什么也没有。学习去投注注意力。这样地来依靠自然, 并思惟(观)以寻求真理, 你将会看到事物(如:听与声音)是如何自然地分开来的。当心不去执着或感兴趣, 也不受到束缚时, 一切就会变得很明朗。

当耳朵听到声音时, 审视心。它有没有陷入其中, 然后从中造作?它有没有受到干扰?你觉知这点, 就待在那儿, 然后保持觉醒。有时侯, 你也许会想逃避声音, 但是, 这并不是解决之道。你必须藉由觉醒来远离。

有时侯, 我们喜爱「法」, 有时却不然, 但问题从来就不在「法」。一旦我们开始修行, 我们就可以开始期盼平静。我们应该让心去思惟, 让它做它要做的, 然后在一旁观看, 不过却不能对它有任何反应。如此一来, 当事物接触到根门时, 我们应该修习对治。视所有的法尘都是一样, 看它们如何来、去。将心保持在当下, 不要去回忆已过去的, 不要想:「明天, 我才要去做。」如果我们在当下、一切时中, 都看见事物的真实性质, 那么, 一切事物本身都在显示「法」。

将心训练到它稳固、到它放下所有的经验为止。那么, 事物会来, 不过, 你会觉知它们而不执着。你不须要去强迫心和外尘分开。在你修行之际, 它们自然会分开来, 显露出身与心的基本元素。

当你依着真理去学习色、声、香、味、触时, 你会了解, 它们都有其普遍的本质—— 无常、苦和无我。只要你一听到声音, 它就会在你心中记下这个普遍的本质。听到就好像没听到一样。正念不时的与你同在, 不时的守护着心。无论你走到哪里, 如果你的心能达到这点上, 都会有一种成长的领悟在你内心里, 也就叫作「审视」—— 七个开悟因素中的其中之一。心运行、旋转、与自己沟通, 心自在、也解脱了受、想、行和识。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接近心;它有它自己的工作要做。这种觉醒是心原有的一面, 你会在你初阶修行的训练中发现。

不论你看到什么, 或做什么, 觉察一切。千万不要把禅坐放到一边去休息。有些人认为一结束外相的修行之后, 就可以马上停止禅坐, 他们停止了警觉、停止了思惟(观)。千万别这么做。不论你看到什么, 都应该思惟(观)。如果你看到好人、坏人, 富人或穷人, 观照就好;当你看到老人或小孩、青年或成年, 去思惟(观)这一切。这就是我们修行的核心。

在思惟(观)之中去寻找佛陀, 你应该去审视本质、因果、所有外尘的把戏、大小、黑白、善恶。如果有想, 只要单纯地视它为想。这一切都是无常、苦、无我的, 因此, 不要去执着它们。觉醒是它们的坟墓, 把它们都丢到这儿来。接下来, 彻见一切事物的无常与空性, 你便可以结束痛苦了。继续保持思惟(观)和审视这生命。

去觉察当好东西来到你面前时的情形。你高兴吗?你应该去思惟(观)那个高兴。或许有件东西你用了一段时间之后, 便会开始不喜欢它, 而想要把它送掉或卖给别人。如果没人来买, 你可能会试图把它丢掉。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 不断地倾向迁变。你必须去观照其真实本质。一旦你全然地明了这些事件中的一件, 你就会全盘地了解了;它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也许你不喜欢某些特别的形色或声音。觉察这点—— 未来, 你可能会喜欢它, 你或许会对你以前感到不悦的感到喜悦。这类的事确实会发生。当你清楚地觉悟这一切都是无常、苦和无我时, 你会把它们都丢弃, 而且执着也不会再生起。当你视一切来到你面前的事物都是一样的时候, 生起的就只会是「法」。

一旦进入了这道流和尝到解脱味时, 是不会退转的, 你已超越了恶行和妄见。心, 会转变, 会进入这道流, 而不会再掉回痛苦之中。它怎么可能会掉落呢?它已经舍弃了恶行, 因为它彻见它们中的危害, 而且不会疯到去做恶事或说恶语。它已经全然进入「道」, 知道它自己的职责、知道它自己的工作、知道「道」、也知道其本然。心会放下需要放下的, 而且毫无迟疑地不断放下。

我所说的到现在为止, 都只是文字而已。但当人们来找我时, 我必须说些话, 可是, 这些不要谈太多是最好不过的。最好开始修行, 不要迟疑。我就好像一位邀请你到他方的朋友, 不要迟疑, 只要继续前进, 你不会后悔的。

《宁静的森林水池》法园编译群译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四依止
下一篇:修得好的报应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