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谈安那般那念之修习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萧长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前言
  佛法的重心在以解脱法为主之出世法,而解脱的实践,在于对念处之修习。完整的念处,包括了身、受、心、法四个范围,如果对于这些范围内之一切法,能够洞悉其中真实,便能确切了知诸法无常、苦、空及缘起的本质,从而解开系缚生死的结,达到解脱的境界。然而对于四念处之修习者言,除了对身、受、心、法的敏锐观察之外,还要进一步的增长三摩地,以至具有洞悉诸法之能力的地步。本文所要叙述的安那般那念之修习,由于在性质上含括了身、受等法,又兼有可稳定增长三摩地之功用,故十分适合作为四念处修习之依止处。
  二、念处住之次第
  在正式谈到安那般那念之前,先将有关念处之修习作个简单的介绍。一般人在通常的状况下,心念是任意起、任意灭的,当我们运用心力将念头移至身、受、心、法之任一法上时,这时的心念称为正念,该法即为念处。如果继续运用心力,而使心念维系在该法上,这个情况称为念处住。但是在用了心力,产生正念之后,如果不再立刻审察正念,这个正念往往很快便会失掉,而不易达到念处住之状况,这个审察正念的心力,我们称作正知。把以上的关系用一个顺序来讲,就是有正念,有正知,然后才有念处住。至于三摩地,在意义上就是专注力,或者说是定力,在内容上则包括了持续的正念、正知,以及对念处的依附力,它的产生,是因相续的念处住而得的结果。如果三摩地增长至能够离沉、离掉,就可以进一步地舍掉心力,完全由串习而成之势力维系著正念及正知,这时候的境界称为无功用三摩地,或是相似奢摩他。至于具身、心堪能性,能今修习者见法、度疑之正奢摩他,则是由相似奢摩他继续增上,以达俱有心轻安及心轻安所引发之身轻安等二种轻安之境界。由于三摩地之增长,亦即意味著沉、掉势力的退减,故以沉、掉势力来辨别三摩地,是个合适的方法。经论中所见之九心住,便主要是依据此理,将心念从初时能住至相似奢摩他地步,区分为九。在安那般那念之修习过程中,如果对于每一阶段都能明确了知,便可内心决定,无有犹豫地循序向前。
  三、安那般那
  接著便来讨论安那般那念,也就是通常所称的出入息之念住修习法。由于息是依于身的,所以它可以是属于身念处,而当息出或是息入时,由息触身而有受觉,我们就凭著这个受觉来知道息的特质,而产生正知。须要注意的是,作如此之修习时,我们的目的是要以连续不断的息来锻炼正念以及正知,而不是要用来锻炼出入息。所以息之出入应以完全自然的态度来进行,修习者只要提起注意力即可。另外一个要点是,提起正知的心力是可以有强弱的,在修习的过程中,适度的心力可以使正念、正知处于和谐的状态。过强的心力其势必然不能持久,且易造成身心之不调,并非正确之法。故在以正知体察出入息时,应留意所用之心力,勿使其多于所需。
  当观察出入息时,念处是安置于鼻端处,此念处不可随著息之吸入或者呼出而入出身体,它必须是留在鼻端以作观察。当入息发生时,我们透过来自鼻端的触而知道它是入息,当出息发生时,我们也透过来自鼻端的触而知道它是出息。我们必须真实地知道这两种息,而不是大概地知道。不仅如此,我们还要知道它们是不同的,所以入息起时我知道它不是出息,而出息起时我也知道它不是入息。在这样的修习中,偶尔会有一个较长的出息或入息,当这个情形发生时,我知道我有一个长的出息或入息;同样地,偶尔会有一个较短的出息或是入息,当这个情形发生时,我亦知道我有一个短的出息或是入息。但这并不意味著我要刻意地作一个长息或是短息,以便来察觉它。长息或是短息对我们的出入息并没有特别的意义,我们只是藉著这个变化来明白我们有足够的正知来察觉它。在一段时间修习之后,将会发现念处住的成分增加,这时我们心力有余,可以作多一些的观察。当入息起时,我知它是入息之初,接著是入息之中,然后是入息之后,继之则是入息止而出息末生。当出息起时,我知它是出息之初,接著是出息之中,然后是出息之后,继之则是出息止而入息未生。如是辗转系念处于出入息。从这段的叙述,可以看出我们的正知之中,是有若干知识的成分,也就是对于出入息的认识。除了对于出入息的认识之外,我们对于沉或是掉也要有所认识。从意义上言,沉是指对念处境界的不明朗;掉则是在念处境界中有余念夹杂。当在出入息修习的过程中,对于息的明朗性不强时,我知道此时有沉;当系念于息,而于察觉息以外尚有余念时,我知道此时有掉。这样对沉、掉作审察,有两个作用:一是增加对沉掉的认识;二是养成审察沉掉的习惯。这两项作用在三摩地中住分增强,却仍有微细沉掉之时,特别重要,因为在这个阶段,如果认识不够确实,往往易自满于住分之中,而不肯求进。倘若先前具备审察的习惯及详细的认识,此时便会起心而断除之。当我察觉有沉,我应提起有力正知以令境界明朗之;当我察觉有掉,我应使我正知更严密以令掉举不起。初从认识沉、掉,所以能察觉沉掉,因而起心对治,运用适当之法,才有可能断除沉掉,达到离沉离掉的无过失三摩地。
  四、结语
  安那般那念之修习,尚有更深入及精微处,木文之所叙述,虽仅止于浅显,但其中有关正念、正知,以及念处住等,不独是修习三摩地之根本依据,亦是修习四念处之重要基础,如果能够娴熟如此基础,便可轻易应用于身、受、心、法之上,实乃能断结证果之妙法,趣圣离凡之津梁!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